导图社区 高考政治必修4---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文化(important)
本图全面覆盖考试大题必考内容,只告诉你最重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看完就能直接用于材料分析,帮助你拿到必修四大题更多高分!
编辑于2025-05-12 00:10:57哲学与文化
一般哲学与马哲
唯物论
基本问题
本原问题:物质(存在)与意识(思维)
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近代形而上学
马哲
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
有无同一性: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
可知论
不可知论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物质
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意识
自然界与人类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
人脑: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与生理基础
反映客观世界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能动创造性
二者辩证关系
世界观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正确意识与错误意识作用)
方法论
尊重客观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发挥意识能动作用,重视精神力量,树立正确意识
辩证法
联系观
普遍性
世界观
万事万物是有联系的
方法论
以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客观性
世界观
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为意志转移的,切忌主观随意性
方法论
从固有联系中把握事物
根据事物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状态,建立新联系
多样性
世界观
事物联系是多种多样的
方法论
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用联系观点看问题:整体(系统)与部分(要素)关系
世界观
整体居于主导地位,具有部分所不具有的功能
部分处于被支配地位,关键部分功能及其变化会对整体功能起决定性作用
二者关系
整体统率部分,部分服务服从于政体
方法论
树立全局观念,统筹全局,实现整体最优目标;用局部发展推动整体发展
发展观
发展的普遍性
物质世界处于永恒运动,变化,发展过程中
发展实质
前进和上升的,是新事物产生旧事物灭亡
判断新旧事物根本标志:是否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
辩证否定观
是联系与发展的环节
实质:扬弃
方法论
用发展观点看问题
发展趋势
世界观: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方法论:坚定理想信念,做好准备克服前进过程中道路上的困难
发展状态
量变与质变
世界观(二者的辩证关系):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质变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循环往复,不断前进
方法论
做好量的积累为质变创造条件,果断抓住机遇促成质变,实现事物飞跃与发展
但需要保持事物稳定性质时,坚持适度原则
矛盾观
矛盾的基本属性:斗争性和同一性
矛盾的普遍性
时时有矛盾事事有矛盾
方法论
承认矛盾,分析揭露矛盾,解决矛盾
矛盾的特殊性
方法论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
分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方法论
善于抓重点,解决主要矛盾,又要统筹兼顾,恰当处理好次要矛盾,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
处理好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方法论
看问题要全面,分清主流和支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
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
社会历史观
认识与实践
含义
认识: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具有反复性,无限性
分类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实践: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特点
客观物质性
主观能动性
社会历史性
二者关系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检验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认识指导实践
社会历史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发展规律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应适应于经济基础
社会发展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过程是曲折的
社会历史主体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
方法论
坚持群众观点,群众路线
价值观
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具有导向作用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二者具有社会历史性,阶级性,主体差异性
在价值判断基础上做出价值选择
价值创造
弘扬劳动精神,实现人生价值
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在砥砺自我中创造实现价值
文化
文化一般属性
文化含义
广义与狭义
广义: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 狭义: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现象,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内容,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等非意识形态的内容。
文化与政治经济关系
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政治经济反应;同时文化反映政治经济
区分文化与文明
文化载体
文化的记录、记载、标识、传承和表现的物化形式。
文化功能
文化具有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功能。文化引导人们认识真善美,为人们提供精神指引。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
中华文化
特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强大的凝聚力与连续性
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标识
主要内容: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
核心思想理念
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
中华传统美德
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
中华人文精神
促进社会和谐、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内容等。
当代价值
如何做
既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也是一个“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
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批判地予以继承,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
如何弘扬
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精神: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作用: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
区分在中国发展过程中不同的精神内涵
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
新中国成立后
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大庆精神、红旗渠精神、塞罕坝精神、特区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载人航天精神、脱贫攻坚精神、抗疫精神
如何做
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实现伟大复兴梦
外来文化
文化一般属性
文化具有民族性和多样性
价值观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方法论
坚持各民族平等的基础上,尊重差异,理解个性,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如何交流
文化交流构成了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
维护各国各民族文化多样性,加强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
文化交融推动文化的发展。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化因交融而丰富
中国如何对待外来文化
文化发展必须保持开放的心态
将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结合我国具体实际推动中国本土化发展,解决实际问题
面向世界,博采众长;立足国情,交流互鉴
立足中国国情,实现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应当坚持“洋为中用”,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当代中国文化发展。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必然性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决定的,是由我国社会制度、发展道路决定的,是由继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要求决定的,是由我国文化自身发展规律决定的。
如何做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人民是文化发展的主体,文化发展要依靠人民
人民是文化成果的最终享有者和受益者。
融通古今中外各种资源,特别是要把握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外优秀文化等资源。
我们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
打造文化强国
坚定文化自信
建设文化强国,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建设文化强国,要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
建设文化强国,要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
建设文化强国,要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
系统优化
系统具有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优化趋向性
用综合思维方法认识事物,既着眼于整体,又不忽略部分,将事物联系考察,统筹考虑优化组合
运动是规律的
规律是客观的,具有普遍性
物质是运动的
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是运动的载体
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绝对的
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
运动与静止辩证统一,相互影响,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