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基因治疗申报资料总体要求
这是一篇关于申报资料总体要求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参考,物料管理,生产工艺,质量控制,稳定性。将申报资料总体要求涉及的各个方面进行了系统梳理,有助于相关人员全面了解和掌握申报资料的具体要求和内容。
这是一篇关于ATMPS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前言,归类和释义,划分原则,有助于深入理解先进治疗药品的范畴和特性。
这是一篇关于腺相关病毒载体类体内基因治疗产品临床试验申请药学研究与评价技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目的,范围,一般原则,生产用材料,生产工艺,质量研究与质量标准,稳定性研究,包装与密封容器系统。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昆虫记》思维导图
《安徒生童话》思维导图
《鲁滨逊漂流记》读书笔记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书笔记
妈妈必读:一张0-1岁孩子认知发展的精确时间表
申报资料总体要求
参考
治疗用生物制品1类和预防用生物制品1类注册申请适用《M4:人用药物注册申请通用技术文档(CTD)》
重组腺相关病毒载体类体内基因治疗产品临床试验申请药学研究与技术指导原则
体内基因治疗产品药学研究与评价技术指导原则
基因转导与修饰系统药学研究与评价技术指导原则
人用基因治疗制品总论
人用基因治疗研究和制剂质量控制技术指导原则
物料管理
内容
辅料(3.2.P.4)
包装材料和容器(3.2.S.6,3.2.P.7)
起始物料(3.2.S.2.3)
要求
申报资料中必须提供生产中使用的所有材料的列表,包括物料的标识、供应商、级别、物料来源(例如动物、人、昆虫)以及生产工艺中使用每种物料的阶段。
建立物料质控程序,并在申报资料中提供证明性文件,证明用于生产的物料符合其预期用途的标准(例如检测结果、检验报告(COA)、说明书)
使用基于风险的方法对起始物料进行分级管理,基于对产品及工艺的了解建立内控标准。依据法规:中国药典三部“生物制品生产用原材料及辅料质量控制”、USP通则<1043>、EP 5.2.12。
IND申报关键原料、辅料、药包材应满足申报市场药典要求,建立与IND及BLA阶段相适应的原辅料及包装材料质量管理策略
早期临床:要建立初步的质量标准,常参考供应商的质量标准,可用COA来放行,需要进行检测和控制安全性项目。
确证性临床:需要建立相对完善的原辅料质量标准,该阶段可依据厂家COA和安全性项目、关键项目检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放行
商业化阶段:生产所用的原辅料、与药品直接接触的包装材料应当基于风险评估制定符合相应的质量标准,并按照质量标准进行全检及放行
生产工艺
生产工艺描述和过程控制(3.2.S.2.2,3.2.P.3.3)
申报资料中应以典型批作为代表批次对生产工艺和过程控制进行描述,应包括工艺流程图和详细的工艺描述
上游工艺(细胞培养、细胞扩增、转染,收获)
下游工艺(纯化、灌装,暂存)
制剂工艺(稀释,过滤,灌装,加塞,灯检)
储存和运输
明确标识所有工艺控制和过程检测以及可接受的操作参数
例如滴度、生物负荷、活力、杂质
例如工艺时间、温度范围、细胞传代次数、pH、CO2、溶解氧、葡萄糖
关键步骤和中间体控制(3.2.S.2.4,3.2.P.3.4)
定义生产中间体,并提供中间体的质量控制信息
暂存的原液收获物、浓缩液或纯化中间体
应控制和记录生产步骤的持续时间和放置时间,以利于建立工艺限度,并允许未来对每个步骤和放置时间进行验证,使其在拟定合格限度内,以支持上市许可申请
工艺验证(3.2.S.2.5,3.2.P.3.5)
提交上市申请时,应采用商业化规模、代表性工艺和批次(至少连续3批),尽可能考察工艺最差条件开展工艺验证,以确认拟上市工艺的稳健性。
上游培养工艺验证应关注细胞形态、生长特性、密度、活率、代谢情况、目的产物表达情况、体外细胞寿命限度等
纯化工艺验证应关注纯度、活性、收率、产品相关杂质和工艺相关杂质去除能力等
制剂工艺验证应关注原液冻融、混合、除菌过滤、无菌灌装等
提供中间体暂存、层析介质清洁/储存/再生和循环使用寿命验证、过滤器清洁/储存/寿命验证、一次性细胞培养袋/储液袋相容性评价、过滤器/管道提取物相容性评价、运输验证
针对设立的病毒清除/灭活工艺单元,参考ICH Q5A的一般原则开展病毒清除/灭活验证研究
工艺开发(3.2.S.2.6,3.2.P.2)
如果发生了重大变更,需要进行可比性研究,以确定这些变更对产品的鉴别、纯度、效价和安全性的影响
对于首次人体试验,应评估毒理学批次和临床批次之间的任何差异对产品安全性的影响。
对于后期研究,特别是旨在评估产品有效性的研究,应评估临床批次的差异对产品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影响。
在上市申请申报资料中应明确从工艺开发开始至拟定的商业化工艺为止各个阶段的批次信息(批号、用途、规模或批量、生产设备、工艺路线、工艺参数、制剂处方、辅料、包装容器、生产地点与日期)以及主要变化,提供合理变更依据以及相关的支持性验证研究资料,包括各阶段生产工艺和产品质量的可比性研究资料,评价变更对产品质量的影响以及拟上市商业化工艺批次与关键临床批次工艺及产品之间的可比性/可代表性。
质量控制
结构鉴定(3.2.S.3.1)
应分别从基因组、结构蛋白和完整病毒颗粒等不同水平对基因治疗载体进行鉴别和结构研究。
衣壳蛋白结构
病毒颗粒
基因组
生物学活性
杂质研究(3.2.S.3.2)
基因治疗产品的工艺应能够去除工艺和产品相关杂质,对样品中(包括原液,中间体,成品)中残留杂质的水平进行检测。
工艺相关杂质包括残留细胞蛋白、外源核酸序列、辅助病毒污染物(即感染性病毒、病毒DNA、病毒蛋白)
产品相关杂质包括空壳病毒颗粒、病毒颗粒聚集体、可复制型腺相关病毒和产品相关片段
质量标准(3.2.S.4.1,3.2.P.5.1)
质量标准应涵盖理化性质、鉴别、生物活性,纯度,含量,相关杂质
一般检查(如外观、可见异物、不溶性微粒、渗透压、pH值、装 量、粒径等)、鉴别(单链/自身互补型双链、基因组鉴别和衣壳蛋白鉴别)、活性、滴度(基因组滴度、感染滴度等)、比滴度、纯度、产品和工艺相关杂质、rcAAV、无菌、内毒素、关键辅料含量等。
质量标准制定依据(3.2.S.4.5,3.2.P.5.6)
阶段
IND阶段:由于产品批次有限,工艺不成熟,更多的是基于产品特性,同类产品经验以及毒理学批次数据
临床研究阶段:可根据生产和临床经验,在整个产品开发阶段调整可接受标准。对于早期临床研究,用于表征生产批次的方法可能比后期研究中使用的方法更具变异性。对于后期研究,因其主要目的是确定产品有效性的相关数据,所以建议收紧可接受标准,以确保生产工艺的连续性。
BLA阶段:基于产品工艺特征,涵盖产品临床研究批次数据,确保上市后的安全有效性。资料中还需明确临床研究期间质量标准变更的情况,包括变更内容、变更原因、变更依据及比对研究资料;如果分析方法发生变更,应进行变更前后分析方法的桥接研究和比对研究。
分析方法验证(3.2.S.4.3,3.2.P.5.3)
IND申请阶段通常不需要分析方法验证,但申请人应证明检测方法可控
在开始支持上市许可的临床研究之前应该对剂量确认的检测方法进行全面验证
伴随临床开发计划制定方法验证计划,并在BLA提交前完成验证,BLA阶段提交验证总结和报告
质量研究的代表性批次
临床申请阶段,质量研究一般提供毒理学研究批次和FIH的临床批次
上市申请阶段,质量研究一般应至少包含代表性临床样品批次和商业化工艺验证批次
稳定性
依据
ICH Q5C,Q1A,《生物制品稳定性试验指导原则》
分类
长期稳定性
加速稳定性
影响因素/强降解研究
运输稳定性
使用稳定性
考察范围
温度、湿度、光照、震动、氧化、酸碱和反复冻融
考察项目
外观、可见异物、不溶性微粒、pH、粒径分析、电泳纯度、AUC、基因组滴度、衣壳滴度、生物活性、无菌检查
考察时间
试验前期可以每个月测定一次或有选择性的增加检测时间点
原则上,长期稳定性研究的总体时间应在拟定有效期的基础上延长至少六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