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法律的悖论》思维导图
通过深入分析法律中14类经典的对向案件,罗翔在书中巧妙地辨析了法律中的盲区,揭示了法治的核心,并引导读者探讨和思考法律中的悖论。《法律的悖论》不仅将深深吸引那些对法律领域充满热情的人,也会为广大读者带来全新的思考方式。这本书不仅是法律知识的丰富之源,更是培养批判性思维和接纳多元观点的重要工具。
这是一篇关于《探寻希腊人》思维导图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探寻古希腊,探寻西方文化的根源,当代希腊,史前文明(爱琴文明),黑暗时代(荷马时期),几何时代,古风时代,古典时期,希腊化时代,古希腊宗教,古希腊神庙和节日,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古希腊的精神,古希腊城邦。
26岁事业有成的比约恩,在即将成为跨国大企业最年轻的高管时,选择抛下一切到泰国森林展开17年的出家生活。在那里,他被授予了Natthiko称号——意思是“在智慧中成长的人”。正是佛教的智慧与修行,帮比约恩挺过17年后再回瑞典时的忧郁风暴,以及罹患“渐冻症”逐渐走向死亡的日子。
这是一篇关于《登天的感觉》思维导图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父母是孩子成长路上最好的心理咨询师,让深陷困境的孩子振作起来,让面对困境的家长不再头疼。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昆虫记》思维导图
《安徒生童话》思维导图
《鲁滨逊漂流记》读书笔记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书笔记
妈妈必读:一张0-1岁孩子认知发展的精确时间表
《法律的悖论》思维导图
走出思维独断,接受多元包容
什么是悖论
假悖论
因为看待问题不同层次的角度所形成的矛盾
芝诺悖论式的逻辑错误
真悖论
我们自身逻辑体系的矛盾,采用了公认的推理方式,却推导出自相矛盾的结果
德性论与功利论的悖论
德性论
强调行为本身的对错,即便天塌下来,正义也要得到践行
功利论
主张幸福是人生的最高目的,德性不过只是谋取幸福的手段
法律领域里德性论与功利论的冲突
生命权问题
此问题背后的悖论:只有活人才有生命权,人死后不复存在,似乎就没有生命权了
德性论的观点:尊重生命是道德义务,侵犯生命权在行为上就是错误的
功利论的观点:生命权是一种生存利益,侵犯生命权就是侵犯了人的生存利益
罗翔老师的观点:故意杀人罪所侵犯的本质不是生命权也不是生存利益,而是对“禁止杀人”这个最基本的道德命令的违反
敲诈勒索问题
此问题背后的悖论:敲诈是被害人之所欲,又是被害人之所恨
德性论的观点:敲诈勒索利用了第三方力量,将第三方作为纯粹的工具,具有寄生性质
功利论的观点:如果允许敲诈的存在,就会出现私人执法等可怕现象,降低公共执法的效率
罗翔老师的观点:敲诈勒索的行为人既对被害人的道德过错进行剥削,又利用了第三方力量,对他人的感情进行了剥削
禁止经过他人同意的故意伤害
此问题背后的悖论:禁止经过他人同意的故意伤害既是保护自由,又是限制自由
德性论的观点:经过他人同意的故意伤害是一种自损行为,国家可以为了对你好,限制你的某些自由
功利论的观点:个人行为只要不妨碍别人,社会和国家就不能干涉,但自由不能以彻底放弃自由为代价
罗翔老师的观点:很多问题的解决方案都是由各种看似矛盾的理论一起支撑的,任何一种理论都不完美
法律与道德的悖论
悖论关系概述
法律是否需要具有一定的道德属性,道德是否可以干涉法律
如何解决这个悖论
入罪讲法律,法不容情
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
坚持法律是对人最低的道德要求,通过法律来捍卫底线道德
出罪讲道德,法中有情
如果一种行为是道德所鼓励的,那它肯定是正当化的行为,不可能是犯罪
罗翔老师的观点:定罪量刑不是机械活动,法律人不是机器人,法律是有温度的
犯罪的本质背后的悖论
犯罪行为本质上就是邪恶的,还是因为它被法律定义成犯罪,所以人们才认为它邪恶
两种不同的犯罪行为
自然犯
严重违反道德的行为,例如杀人、抢劫、盗窃等
法定犯
反道德性不强,因为法律规定才变成犯罪的行为,例如抓麻雀、非法捕捞水产品等
社会利益、国家利益等超个人的法益,必须还原为每个个人的利益
罗翔老师的观点:法定犯侵犯的社会利益不能完全脱离道德属性,行为只有具有危害个人权利的可能性,才适合被定义为犯罪
根据刑法量刑过程中的悖论
定罪量刑既要避免惩罚过度,又要避免惩罚不足
应用罪刑法定原则: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
罪行法定原则禁止类推
类推就是比照类似条款进行适用,容易造成名实不符,造成刑罚权的滥用
罪行法定原则支持扩张解释
扩张解释就是规则的内涵揭示出来,能纠正立法的局限
总结
法律本身并非完美的公平和正义的化身,它只是朝着公平和正义的方向去前进
理性是有限的,面对知识的海洋,唯一正确的姿态是敬畏与谦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