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东方智慧在家庭教育中运用
这是一篇关于东方智慧在家庭教育中运用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结束语,前言,六学习佛法智慧,造就健全人格,五传承儒家文化 学会做人做事,四建立良好的教育生态环境,三从生命缘起认识教育关键,二 亲子教育中的孰轻孰重,一 从因缘因果正确看待亲情。
编辑于2025-05-24 11:57:29东方智慧在家庭教育中运用
前言
近年导师看到孩子教育 让家长和孩子都很耗神,提出问题:彼此很辛苦 问题出在哪里?
今天时代 资讯泛滥 诱惑重重,人心浮躁混乱,孩子成长过程充满不可控因素。家长面临以往从未有过的复杂局面。
教育事家庭乃至全社会大事,孩子是世界的未来,孩子能否身心健康,决定世界是否和谐 安定。 现行教育偏重知识 技能,对孩子真正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大家目标不清晰。这是一切问题的根本。
从佛法角度怎么认识一个人的成长?怎么做好孩子教育?
一 从因缘因果正确看待亲情
父母
认清家庭关系的因缘因果,建立正确的亲情观
亲情观:界定家长和孩子关系 找到相处的定位。
常见亲情观
一是把孩子当作自己的一部分,认为亲子是一体的
视亲子一体的做法
对孩子充满管控意识,对孩子宠溺
要么全身心投入孩子甚深,甚至放弃自己的工作和爱好
把各种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让他们根据家长的想法活着
另一种认为孩子是独立的个体
弊端:像社会上做任何事,有投入,就期待回报。父母把所有精力和时间花在孩子身上,自己生命不再独立,还会对孩子形成强大的依赖,盼着他们出息 孝顺,回报自己这份付出。
过去父母:因为有孝道的教育传统 社会的公序良俗 长辈的言传身教,孩子多半会视孝顺为本分,为应尽的义务。
现代的父母;在没有过去的教育环境,孩子工作独立以后,未必能如父母希望那样承欢膝下,造成空巢老人的出现,他们没有自己精神追求和生活目标,一切感情寄托孩子身上,指望孩子反哺,很容易因此失落难过,甚至内心受打击
问题在孩子吗?
观修:一对父母把孩子送国外,孩子开始向父母要钱,后来20年不和父母联系,哪怕回家乡避而不见。记者采访时,说父母以前对他管的太多,太不自由,看到父母怕的不得了,好不容易跑出去,再也不想见了。
观修:中国类似的现象不在少数。如果父母把孩子当作自己的一部分,一方面,孩子获得很有压力,好像不是为自己,而是为父母活着;另一方面,父母也会制造无谓的烦恼,一旦孩子不能遵循自己的想法,符合自己的期待,就会焦虑、失落 痛苦。事实上这些烦恼都是自己制造的。
建立正确亲情观
亲子关系中,谁也不是谁的一部分, 成为父母儿女都是业缘,但是未必都是善缘,可能是恶缘。
观修:生活中有的孩子不必父母飞信就能自觉学习,成绩优秀 长大百般孝顺;有的孩子从小就让父母操碎心,问题重重,甚至杀父弑母。其中原因很多,也包含前缘,只有成为一家人,才有更多机会来报恩或报怨,讨债或还债。
要从缘起看待亲情,而不是从我执出发,以亲情捆绑彼此。要互相感恩 珍惜今生缘分,尊重孩子作为生命个体的自主性,并在当下继续创造善缘。这样的话,往昔的善缘可以增上,恶缘可以改变。陪伴彼此过程都会受益
这个问题,西方教育比较重视孩子的独立,成年后,彼此可以陪伴关爱但不占有 索取。这点值得借鉴。而且陪伴孩子过程,建立独立平等尊重关系,不过分干涉依赖,随着孩子长大,自己会保有独立人格,就不会因孩子离开空虚失落,百无聊赖
如果把孩子当作自己的一部分,让孩子产生依赖的同时,也会对孩子产生依赖。这种强关联不仅是彼此被动,也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举例说明:全家围着孩子转,有求必应,会使孩子形成自我中心的串习。以后带着这样的惯性走上社会,不懂得尊重别人,容易受挫
过分关注还会对导致骄纵
举例;上学接送 陪做作业 各种事大包大揽,结果造成不少精神巨婴 生活低能儿。
举例;邻国日本孩子自己上学
二 亲子教育中的孰轻孰重
孩子教育过程中,什么是重要?什么是次要
一是心态 乐观 积极 充满阳光,而不是悲观 消极 冷漠无感。
二是品行 善良 大度 有爱心,而不是自私 贪婪嗔心重,甚至道德败坏。
三是健康,包含身体的健康和心理的健康。身体方面,要注重锻炼,饮食有度,而不是小小年纪就虚弱无力,或营养过剩; 心理方面,能自知自控,情绪稳定,而不是抑郁 焦躁 过于敏感。
四 能力,爱好众多,具有艺术素养,而不是除了功课一无所知。(有特长爱好一两种,着重发展)
五成绩,主要指学业分数
以上五项家长排序情况
有的看重成绩;有的因为自己没实现愿望强加孩子身上 强迫孩子钢琴 学画画,结果把兴趣变成压力,导致孩子逆反;有的把孩子当作面子的一部分,只关心孩子是否给自己长脸
外在的因素导致孩子产生压力 焦虑自卑甚至抑郁。
事实上好多悲剧可以避免。父母教育孩子过程一定要看清 什么才是对孩子成长真正有益的。就像很多人不关心健康,生活没规律,饮食无节制,直到把身体拖垮。 还有心理问题,抑郁症,无意义感等问题。
父母教育孩子过程对心态 品行 健康 能力 成绩 心中有排序,分清主次
做人教育 生命教育始终是人生根本问题。过去儒家教育教我们如何做人 怎么处世,怎么建立三观但现行教育缺乏这些内容,真正教育是造就健全人格 良好心态 优秀生命品质。比如儒家成贤成圣,佛法的成佛做祖,都是造就健全人格,高尚生命品质。
怎样给孩子有效引导?
在正确的时间,站在起跑线上。
观修:比如人工智能时代很多知识 工作技能被淘汰,在充满变量的未来,孩子如何能安身立命 处于不败之地,需要精神 信仰,未来人分为两类:一类精神追求的可以自洽 自足 自得其乐 另一类没有精神追求 ,迷茫 混乱 找不到方向,根本不知怎么活。
我们所面临的世界使飘摇不定的,物质虽然超越以往,但是精神上是迷茫焦虑 缺乏安全感的,因为我们依赖的世界充满不确定,并以肉眼可见速度坍塌 崩解。
如何在这个变化无常的时代站稳脚,必须具备拥抱无常的心态,而不是活在自己的设定 期待 执著中。这就需要传承东方文化,尤其是佛法智慧,才能以不变应万变,积极入世,又能保有出世超然。这样的信比分数 更重要
三从生命缘起认识教育关键
想过我们生命这个产品如何设计吗?
现状:大多数人被社会潮流裹挟稀里糊涂走到今天。是否思考 ,我们言行思维,对自己生命的价值有多少,能不能提升?
事实是许多人存在就是一大堆混乱情绪,加上一大堆错误想法。稀里糊涂度日。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无明 看不清生命和世界的真相。
没有佛法智慧 没有善知识引导,只能在现有认知模式中,跟着感觉走。这种存在其实是一种被存在,被串习推动的结果
正见;佛法才是人生大智慧,生命是无尽积累,包括思想的行为 语言行为 身体行为。这些思考和言行发生后 会产生社会效应,在生命中留下痕迹。
这些效应来自家庭 社会 工作的影响。这一切的共同作用 使我们成为今天这样的人
正见;佛法角度,生命不是从今生开始
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不是一张白纸,而是带着往昔积累,推动我们继续轮回。生命像河流,从无尽过去到无尽未来,这种延续可能是不知不觉,也可能是有意识。只有接受佛法智慧,了解生命因缘因果,我们才知道应该发展什么 舍弃什么
每个人都有自己长处,有人比较感性 有人比较理性有人擅长理科有人擅长文科 有人擅长艺术,发现孩子天赋从而发展孩子的天赋
教育最高目标就是找回在游荡中丢失的本心,让心回家。
每个生命中都有无尽宝藏,也就是觉醒的潜质,修行就是找到觉醒的心。教育就是开启每个人的良知良能 ,就是最高教育 最有价值教育
当孩子在自由环境中,心可以很开放 很松弛,创造力会被激发。真正的教育额就是开发生命觉醒的力量
四建立良好的教育生态环境
教育分为家庭教育 社会教育 学校教育
1、家庭教育
父母是孩子第一课堂,孩子第一责任人。作为父母要从行为到起心动念时时保有善念 不动嗔心。
在家中营造温馨 良善 正向的环境
重要是父母观念 待人处事 以及对孩子要求,无形中,就是对孩子的传帮带
孩子是父母的镜子和复印件,父母身上的优点和缺点,都可能在孩子身上呈现并复刻,作为父母要有正确人生观 世界观 价值观。当我们三观正确,孩子成长的环境和土壤是优良的 三观自然是正的
2、社会教育
社会教育主要来自成长环境,比如孟母三迁。 一说明他眼光长远。二 说明环境对人的影响很大
交友也很重要。比如《论语》说到益者三友,即友直 友谅 友多闻。关注孩子跟什么人交往 ,周围邻居是什么样的人,都不能掉以轻心。
现在社会环境,比如手机等电子产品对孩子教育都会有影响。
今天大环境,教育面临很多前所未有课题,大部分父母自己没经历,也无法从已有经验找到借鉴。怎么办
一方面加强自身学习,足以给孩子提供正向引导。一方面选择适合孩子成长的小环境,这一点比以往任何时代更重要
3、学校教育
现在家长为孩子进什么学校煞费苦心,能做的不惜代价,比如学区房。其实学校给孩子什么样引导,能否让孩子健康成长 才是更重要的。
目前学校存在问题,给老师送礼品 活着学比爹妈,攀比接送用车
。
解决方案:
我们要重视传统文化,儒家重视做人的教育,佛法强调生命的教育,恰恰是现行教育中最薄弱的。所以我们要推动家庭版安心茶室,家庭和谐需要文化作为纽带。
家人之间靠什么链接,传统家庭中,大家都接受儒释道教育,就会友共同精神心念和行为准则。有条件家庭设置安心茶室,大家聚在一起,家人 同学 亲戚 朋友,在一起读读《大学》 《中庸》 《论语》,也可以读《静心学堂丛书》,还可以体验禅茶,修习正念和健康养身等项目。营造良好生态圈,家庭氛围也会随之改变。通过安心茶室的熏陶,弥补学校教育不足
五传承儒家文化 学会做人做事
成为合格的人必须通过学习。想成为合格人要从价值观 思维方式 兴趣爱好到生活习惯 传统优秀文化中汲取营养。 通过教育把善的部分发扬光大 恶的部分加以对治。
观修:西方重视道德和法律,道德可以防范犯罪的思想根源,法律可以约束人的行为。如果能把善思想和不良行为管住,这个世界就和谐了
观修;西方将宗教渗透在生活方方面面,基督徒从出生 结婚 去世都要由牧师主持相关仪式,包括总统就职,也要按《圣经》宣誓。不管信仰达到什么成都,多少会受到其中道德观影响,对行为加以约束。
继续观修;如果只有法律会怎么样, 能管的只是果 而不能从因上究竟解决问题。还是需要道德 需要传统文化来促进大家的内向约束力
中国人偏向人治,儒家思想重点正是关于做人处世的道德规范。
怎么办?
就要像学习技能一样不断学习,接受相应的道德教化
儒家“太上立德 其次立功 其次立言”为三不朽德人生。立德就是完善自身道德,成为仁人君子;立功就是建功立业,造福社会;立言 就是以自己的思想影响世界。
如何立心立命?儒家和佛教有着共同使命和责任。个人:成圣成贤:社会:儒家是以正心 诚意 修身 齐家为本,进而治国 平天下,佛教是从自觉觉他,从自利利他
首先要立志,佛法称为发愿,给生命制定一个目标和方向。现在很多人不知道为何活着,空心病和无意义感成为常态,就是因为没有崇高目标和愿望。目标越大越不会出现暂时的得失成败。
做大事的好处:一不容易失败,因为不容易成功;二是不容易失业,因为短期内做不完。三不容易执著,因为找不到执著点 四 做不好比较有借口,因为本来就不容易做好;五是不用着急,如果因缘不成熟,一个人干着急也没用。出家人既没有得意也没有失意。有因缘多做些弘法利生的事;没有因缘,自己静修也挺好,也非常重要。
四弘誓愿,念“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是否将此作为人生目标?是否作为自己必须承担的使命。
阿弥陀佛的48愿 药师如来12愿,具备这样的愿力,从今生今世至未来际,永远都在前行过程,不会因此焦虑。
《论语》:三军可多帅 匹夫不可夺志。说明志愿的重要性。志愿太小容易满足,人生会失去目标。所以儒家讲立志,佛法讲发愿,都是从道德高度,让我们去做品行完善的人,利益世界的人。
几十年前的人,以往的年轻人 改革开放后的人特征:
几十年前的人,即使没有高的志向,多数是有责任感,社会家庭责任; 以往年轻人,多少会受到老一代的影响。我们的父辈祖辈会教后代怎么做人 怎么担当责任。今天传统观念和时代风向不同。古人常常说到惜福,在鼓励消费的今天已经格格不入。过去乡村有大家尊重的人,他们有道德 有智慧 有担当,某种意义上,可谓道德实践的样板,大家会从他们身上知道如何做人 如何做事; 改革开放后,整个社会迅速从推崇道德转向功利,向往财富和权力,追逐娱乐和声色,甚至觉得:“道德值几个钱?”拥有财富 权力后发现并没有因此变得更幸福 满足,越多人开始反省,思考这些问题(什么是人生最重要的) (什么是真正值得追求)(什么是我们安身立命的所在)
推崇的价值 追求什么样人 立志成为什么样的人,对每个人人生都很重要。。
正见:从因缘因果角度看,道德是什么?价值在哪里?其实道德就是组成人格的材料。生命的逻辑就是从文化 思维 观念行为 习惯 性格 到人格的完成。
人格大厦由不同材料积累成,我们用良性品质构建,还是不良心理构建?想一想,如果一个人善良 诚实 友善 慈悲 温暖,肯定每个人都喜欢;反之如果一个人心胸狭隘 充满对立 嗔恨心重 嫉妒心重 总是损人利己 ,肯定没有人愿意和他交朋友。我们平时愿意和什么人在一起,远离什么人,都能说明:内心对道德的肯定,对美好的向往。
如何造就美好的生命
如果生命由20种元素组成,其中十种是正向的 十种是负面的,我们会如何选择,能做主吗 还是会不知不觉发展负面元素?
儒家讲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修身是基础也是首要,如果没有佛法智慧,不了解生命的因缘因果,就看不到道德的完整价值,怎么修身?道德价值在哪里?
有的人认为我做一个好人,带来好处最多几十年,那么短暂,为什么要辛苦做好人但是如果了解生命因缘因果就会知道,遵循道德可以让生命更更美好,不仅今生受益,尽未来际也会受益。
思考你如果性格不好不仅你自己遭殃, 全家都遭殃,,每天自己不舒服,别人也搞得不舒服。如果心态好首先自己是第一受益人,内心充满温暖 宁静 祥和 包容 欢喜 感恩,每天很开心,别人看到你也很开心。可见,道德并非只是社会的需要,首先是自己生命的需要
儒家住哟帮助我们学会做人做事,比如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这是自利利他的优良品德,关键是——通过修行,让每一项变成自己的人格
我们所提倡的学习方法,是观察修和安住修。首先需要思考:为什么要培养仁义礼智信 温良恭俭让的品质?为什么要由感恩心 随喜心?然后以相应的方法,比如修习《慈经》,让内心对自己和众生生起慈悲,充满关爱。从以我为中心,转为以众生为中心,以正向 积极的心看待一切
六学习佛法智慧,造就健全人格
做人做事,不仅要学习儒家文化,还要有佛法智慧的高度,是需要通过修行才能改变,不只是知道概念,要生命品质发生改变提升。
现在孩子问题
焦虑 抑郁 孤僻 自私 自我中心等,进而导致厌学 叛逆 不自律 沉迷手机等行为问题
父母问题
面对孩子焦虑 抑郁 自私等 不接纳,让自己和孩子更糟糕
父母应该怎么对待这些状况
学会接纳,要知道孩子是独立的生命个体,带着自己的业力而来,不是父母的附属品。关系就这么几十年 就要各奔东西,能做的就是不要太我执 ,太多设定。
我们不要对孩子有过分期待,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接纳孩子的不完美。父母和孩子只是这一世因缘相聚,能做的就是向好的方面转变,而不是要他们符合自己的期待。只有接纳 不对立 我们才能心平气和面对孩子各种现象,加以正确引导
引导孩子培养正向心理,正念禅修 引导孩子培养正念安住正念。
除了自己的引导,还要在家中营造正向环境,组织孩子或身边人一起学习,潜移默化传递做人的道理。比如周围孩子举办读书会之类活动,一起读《静心学堂丛书》分享新的和在生活中的运用。 进一步增加禅修内容。 一是正念禅修 二是利他禅修
在孩子教育中 父母给孩子正确引导,而不是给孩子施加压力
父母要改变自己的错误观念,当我们有了正确三观 健全人格 家庭环境才会随之改变,才能给孩子正向滋养和引导。只有学习佛法才能充分了解自己 懂得哪些是不良品行应该消除;哪些是美好心理应该发扬。进而通过戒定慧改造自己,让生命变得有价值。这是佛法带给我们的希望
结束语
希望更多有识之士 能从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中吸取养料,立足于佛法智慧的高度,从儒家的做人教育为基础,吸取心理学的方便,为家庭和社会培养健康 优秀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