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细菌产生耐药性的机制
这是一篇关于细菌产生耐药性的机制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细菌产生灭活酶使药物失活,抗菌药物作用靶位发生改变,改变细菌外膜通透性,影响主动外排系统,改变代谢途径。
这是一篇关于复合麻药方式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麻醉前给药,诱导麻醉与维持麻醉,基础麻醉,配合麻醉,混合麻醉。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小儿常见病的辩证与护理
蛋白质
均衡饮食一周计划
消化系统常见病
耳鼻喉解剖与生理
糖尿病知识总结
细胞的基本功能
体格检查:一般检查
心裕济川传承谱
解热镇痛抗炎药
细菌产生耐药性的机制
细菌产生灭活酶使药物失活
β-内酰胺酶是细菌中最重要的水解酶 由染色体或质粒介导,使抗生素的β-内酰胺环裂解从而使该类抗生素丧失抗菌作用
例子
使青霉素或头孢菌素的β-内酰胺环裂解而导致药物失活
抗菌药物作用靶位发生改变
耐药抗菌药物作用靶位发生变化,使药物不能与细菌结合
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产生耐药
机制
金葡胞质膜诱导产生了一种特殊的青霉素结合蛋白PBP2A, PBP2A 具有其他PBP的功能,但与β-内酰胺类的亲和力极低,可取代其功能而不被药物作用。
改变细菌外膜通透性
一些革兰阴性菌对四环素类及氨基糖苷类产生耐药性是由于耐药菌在所带的质粒诱导下产生3种新的膜孔蛋白,阻塞了外膜亲水性通道,使药物不能进人菌体而形成耐药性。
革兰阴性菌及铜绿假单胞菌细胞外膜亲水通道功能的改变也会使细菌对某些广谱青霉素和第三代头孢菌素产生耐药性。
影响主动外排系统
膜的主动外排机制是由各种外排蛋白系统介导的抗菌药从细菌细胞内泵出的主动排出过程
能被细菌主动外排机制泵出菌体外引起耐药的抗菌药物主要有四环素类、喹诺酮类、大环内酯类、β-内酰胺类等。
改变代谢途径
硫胺药是与对氨基苯甲酸(PABA)竞争二氢叶酸合成酶而产生抑菌作用
金黄色葡萄球菌多次接触磺胺药后,其自身的PABA产量增加,可高达原敏感随产量的20~100倍。后者与磺股药竞争二氢叶酸合成酶,使磺胺药的作用下降甚全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