遍观近年的高考作文题目,2024年新课标Ⅰ卷作文题“答案与问题”聚焦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全国甲卷聚焦人际之间的“坦诚交流”、2025年北京卷对要求以“当数字闪耀时”,写一篇记叙文……不少“新传人”发现,一些高考作文题目完全可以用新闻传播学知识点作答,下文将分析高考作文新闻传播学化的原因。
“数字化生存”的概念是1995年由美国学者尼古拉斯·尼葛洛庞帝“在其经典著作《数字化生存》中首次提出。尼葛洛庞帝深刻地洞见到,现代社会个体注定要与数字化媒介发生紧密交融,也即“计算不再只和计算机有关,它决定我们的生存”。
近10年来,随着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人类社会开启了一场盛大的“数字化迁徙”,而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使全社会和公众生活的诸多方面高度依赖数字技术的支持。媒介技术对生活的全方面浸透,使得人们对于“技术”的理解逐渐走向深入对“人与技术”关系的考量也更加超越单一的悲观或乐观立场,而更加充满辩证和反思。高考中对于技术的聚焦也是这一时代命题的呈现,而这与传播学对技术的关注不谋而合。
2022年底,ChatGPT的问世让生成式AI成为众所瞩目的焦点,今年Sora的推出更是让人们惊呼AI的发展之飞速,而由此引发的伦理方面的议题也得到了人们更多的关切。其中最首要的便是其带来的主体性危机。当AI可以完成人类的很多内容生产工作,人的就业、能力发展与价值追寻都面临着新的问题,而这也是今年考高学生未来需要面对的挑战。
生成式AI较此前的媒介技术更加彻底地导向一种“客体化”倾向--主体的身体活动越来越被削减为对机器施发的指令,这只需要点击鼠标抑或轻触屏幕就能够轻易实现;同时,主体“内在”的身体节奏屈从于一套由外部器械施加的刺激,身体欲望、情感欲望被“界面”现实对象化和异化。如鲍德里亚所说,新媒介剥夺了任何随意处置他或她的身体、欲望、机会和自己的权力。可以说,高考作文中对人工智能技术与“问题”的关系正是对这种焦虑的观照,也与新闻传播学所探讨的媒介技术伦理相映射。
“数字土著”指的是出生在数字时代,伴随着数字技术成长起来的人。今年参加高考的考生几乎都是“05后”,作为伴随社交媒体与移动技术成长起来的一代数字土著,无论在生活方式还是认知结构和思维模式方面,都呈现出与此前世代的明显差异,而与此相应的,数字素养“也应当成为其必备素养之一。数字素养是媒介素养在数字技术发展阶段的进阶,强调互联网作为一种媒介,需要特定的知识和能力来对其所提供的信息进行批判性接收,并理解超文本和非线性阅读等新的传播手段如何影响了信息的接受和阐释。
随着数字技术成为形塑社会意识形态和公众生活方式的强大力量,数字素养不仅关涉有效使用数字传播的工具和资源的能力,更加凸显了应对技术日益渗透进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理性心态和思维模式的重要性。高考作文中对技术等话题的探讨,体现的是对中学生作为数字土著的素养要求。
高考作文的一大命题特色是与时代主题相呼应,具备时代性与开放性,而主流媒体的新闻报道则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当前时代所关切的重点议题。在主流媒体的议程设置下技术突破、国家大事抑或社会变迁,都常常引发大众的关注与思考,这种思考与讨论也时常会化为作文题目,以培养学生胸怀天下、关心时代的眼界与格局。
新传学科同样强调对时代热点的分析与理解,也重点关注在技术飞跃式进步的当下所应当产生的人文性思考。或许从某种程度而言,高考所选拔的关注时代、善于思辨的人才,也正是新传人所必备的能力和素质。
高考作文题目的底色是时代的新面貌。全社会的互联网热、AI热、机器人热等等,一浪高过一浪。如何提升年轻一代媒介素养的教育,将是摆在全社会面前,一道更急迫的“高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