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三章 评价标准总结
这是一篇关于第三章 评价标准总结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一、书籍基本信息,二、序与前言核心要点,三、核心内容概述,四、总结。
编辑于2025-06-25 21:39:46这是一篇关于决胜交易的思维导图,本书从机构投资者视角系统介绍股票和期货交易,涵盖金融交易基础知识、技术分析方法、量化基本面因子、资金管理、交易心理、常见错误及解决方法,最终阐述从新手到专业交易者的成长路径。核心目标是帮助交易者建立科学的交易体系,提升综合素质,实现持续盈利。
这是一篇关于第三章 评价标准总结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一、书籍基本信息,二、序与前言核心要点,三、核心内容概述,四、总结。
这是一篇关于ISO 90012015 标准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引言,4 组织环境,5 领导作用,6 策划,7 章节 支持,8 运行,9 绩效评价,10 改进。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这是一篇关于决胜交易的思维导图,本书从机构投资者视角系统介绍股票和期货交易,涵盖金融交易基础知识、技术分析方法、量化基本面因子、资金管理、交易心理、常见错误及解决方法,最终阐述从新手到专业交易者的成长路径。核心目标是帮助交易者建立科学的交易体系,提升综合素质,实现持续盈利。
这是一篇关于第三章 评价标准总结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一、书籍基本信息,二、序与前言核心要点,三、核心内容概述,四、总结。
这是一篇关于ISO 90012015 标准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引言,4 组织环境,5 领导作用,6 策划,7 章节 支持,8 运行,9 绩效评价,10 改进。
第三章 评价标准总结
一、书籍基本信息
书名:汽车行驶动力学性能的主观评价
作者:[德]贝尔恩德·海森英、汉斯·于尔根·布兰德耳
译者:石晓明、陈祯福
出版社:人民交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0年10月
适用对象:汽车设计人员、底盘调校及评价人员、汽车工程领域学生及爱好者
二、序与前言核心要点
主观评价的重要性:在新车底盘开发中,主观评价是最终验证环节,目前尚无完全替代的客观方法。国外厂商已有成熟方法,国内需借鉴提升自主研发能力。
本书目标:系统介绍汽车行驶动力学性能主观评价的理论、方法及工程实践,为底盘匹配与调校提供指导。
特点:避免复杂数学公式,聚焦主观评价的核心概念、影响因素及试验方法,结合工程经验。
三、核心内容概述
1. 汽车底盘匹配与调校方法
目标:协调行驶性能与舒适性,优化底盘性能。
三大方法:
底盘开发主要依赖以下三种方法,三者相互补充:
主观评价(传统方法)
主观,直觉,培训,全面,评价 优点,精度高,耗时间,
特点:依赖驾驶员的直觉感知,需驾驶员接受充分培训(具备熟练驾驶技能和多车型经验),是全面、有效评价复杂行驶过程的唯一方法。
优势:分析精度高、耗时短、无需大量准备,能直接反馈驾驶员对行驶状态的主观感受(如舒适/不舒适)。
客观测试(补充方法)
客观,指标, 无法覆盖主观,
特点:通过测量客观指标(如制动减速度、转向响应特征值)量化性能,需结合试验验证仿真模型。
局限:无法覆盖所有主观感受(如中高频振动舒适性),且缺乏与主观评价标准完全对应的客观指标。
计算机仿真(预优化工具)
仿真 动力学整车模型 优势,察觉不到的信息
特点:建立多体动力学整车模型(如车轴运动学分析),预优化底盘关键参数(如悬架刚度)。
优势:可获取驾驶员察觉不到的系统信息(如车轮定位参数变化),缩短开发周期。
要求:需使用公认可靠的仿真软件,且模型精度需通过试验验证。
开发流程:结构设计→建立仿真模型→预优化→制造原型车→主观评价→模型验证→迭代优化→量产定型。
设计,仿真,实验 优化地盘 制造原型车 主观评价 验证仿真模型精度 优化设计方案 定型量产。
开发流程
底盘开发遵循“设计-仿真-试验”的迭代流程:
结构设计;
建立仿真模型(车轴/整车动力学模型);
预优化底盘参数(如悬架运动学分析);
制造原型样车;
主观评价(验证性能);
验证仿真模型精度;
结合客观测试与仿真分析主观评价问题;
迭代优化设计方案;
最终通过主观评价定型并准备量产。
子主题
第二章 驾驶员任务总结
2.1 驾驶员-汽车-环境闭环控制系统
驾驶员,规划路线 预瞄考虑约束条件 矫正偏差
驾驶员在驾驶过程中承担操纵与控制车辆的核心任务,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多通道采集动态信息(如车辆运动响应、环境变化),与控制目标(如行驶路径)对比后发出指令,形成“信息采集-目标比较-指令输出”的闭环控制。
驾驶任务具体分为三个环节(按执行顺序):
规划:设定目的地、选择行车路线;
预瞄:确定行驶路径并考虑道路、法规、交通等约束;
校正:修正实际路径与目标路径的偏差。
其中,校正环节与底盘行驶动力学性能直接相关(影响校正效果),是主观评价的重点;行驶舒适性则间接影响驾驶安全感、操控乐趣及驾驶方式选择。
子主题
子主题
2.2 极限行驶工况的要求
相映可以预期 提高稳定性 轮胎反馈清晰 不收载荷以及路面条件的变化 在没有电子系统介入的,稳定性。
为确保驾驶安全,车辆在极限行驶工况(如急转向、湿滑路面)下需满足以下性能目标:
响应可预见性:车辆对转向输入及载荷变化的响应需符合驾驶员预期;
高横摆阻尼:抑制过度横摆运动,提升稳定性;
轮胎反馈清晰:轮胎接近侧向附着极限时,需通过路感明确反馈;
柔和过渡状态:侧向引导力不应突然消失(如避免急转向后车辆失控);
性能一致性:行驶动力学性能不受载荷、路面附着条件变化影响。
此外,尽管电子稳定系统(如ESP)可辅助控制,但底盘设计需确保无电子系统介入时,车辆自身仍具备良好稳定性。
子主题
2.3 对底盘工程师的要求
驾驶技能熟练 专业强 优化行驶性能与舒适性的优化
底盘工程师需同时具备驾驶能力与专业知识:
驾驶技能:需熟练驾驶多种车型,积累丰富经验,能够在驾驶过程中细致观察并评价车辆行驶状态;
专业理解:需深刻理解行驶动力学性能与底盘系统设计的内在联系(如悬架结构对转向响应的影响),并能将主观评价结果直接应用于底盘匹配与调校;
目标转化能力:通过行驶试验明确行驶性能与舒适性的优化目标,指导设计改进。
综上,驾驶员任务的核心是通过闭环控制实现路径跟踪,而极限工况的性能要求及工程师的能力是底盘开发的关键支撑。
子主题
第三章 评价标准总结
核心评价原则
汽车行驶动力学性能的评价需依据主要行驶工况(如加速、制动、转向等),将性能细化为若干主观评价指标,并针对每个指标确立具体的评价标准和设计目标。最终目标是通过优化,使汽车更安全、舒适且设计更人性化。
主动安全性评价维度
主观安全 可预见性,路感 操纵性 外部因素,路面,天气 形势稳定
主动安全性是评价的核心之一,需从以下四方面评估:
可预见性与路感:车辆对驾驶员操作的响应需符合预期,且通过转向盘、车身反馈清晰传递路面状态;
操纵输入响应:车辆在转向、加速或制动等操作下的运动(如横摆、侧倾)需可控且稳定;
外部因素影响:载荷变化、路面条件(如湿滑)、天气(如侧风)对行驶动力学性能的影响需最小化;
行驶稳定性:车辆在极限工况(如急转向、紧急制动)下需保持稳定,避免失控。
行驶性能与舒适性的关键要求
对汽车行驶性能与舒适性的核心要求可概括为七点:
易操控性:车辆需对驾驶员操作做出可预见的反应,且对道路不平或天气变化不敏感;
载荷适应性:行驶性能(如转向、制动)不应因载荷状态(空载/满载)变化而显著波动;
紧急可控性:即使驾驶员因恐慌操作(如急刹、急转),车辆仍需保持良好的可操控性;
环境鲁棒性:天气(如降雨)或路面摩擦系数波动(如干湿交替)不应根本改变车辆的行驶稳定性;
路感传递:需通过转向盘、座椅等充分传递路面信息(如附着极限),辅助驾驶员判断;
高速稳定性:高速行驶时,需通过尽可能小的转向修正保持方向稳定;
乘用车舒适性:在不牺牲动力性的前提下,需有效隔绝行驶噪声(如轮胎滚动声、悬架异响),提升乘坐舒适性。
运动状态描述工具
为准确评价行驶动力学性能,需借助车辆坐标系及运动学术语:
坐标系定义:以车辆为参考系,定义x-轴(纵向,对应俯仰运动)、y-轴(侧向,对应侧倾运动)、z-轴(垂向,对应横摆运动);
运动术语:包括转向角、侧偏角、横摆角速度等,用于量化描述车辆的动态响应(如转向时的横摆幅度、侧倾程度)。
综上,第三章构建了从安全性、易操控性到舒适性的多维度评价框架,为具体指标的评估提供了基础依据。
子主题
第四章“评价体系”主要内容如下:
为实现对汽车性能的主观描述与比较,需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可靠的评价体系需满足三个核心条件:评价等级不超过六个、等级间无中间评分、各等级含义明确。
汽车工业中常用10分制评价体系,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判断是否符合工业标准。若符合,进入第二层(5-10分);若不符合,评1-4分。
第二层:具体评分细化(可精确到0.5或0.25分),包含“当前最佳”(10分,无缺陷)、“非常好”(9分,几乎无缺陷)、“很好”(8分,极少缺陷)、“较好”(7分,很少缺陷)、“基本满意”(6分,少量缺陷)、“及格”(5分,较多缺陷)等;不符合标准的则为“不及格”(4分,需改进)、“差”(3分,不可接受)、“极差”(2分,严重缺陷)、“完全不合格”(1分,功能丧失)。
此外,评价需针对具体车类(如经济型轿车与高档轿车的同评分可能代表不同水平),且评分会随技术进步动态调整(如同一辆车2年后评分可能降低0.5分,3-4年后降低约1分)。
第五章“试验样车”
第五章“试验样车”主要围绕主观评价试验前的车辆准备、装载状态及技术数据要求展开,具体内容如下:
5.1 准备工作
汽车几何尺寸,高度; 轮胎气压,磨损; 燃料和机油添加状态 汽车载荷 压载物,附加质量;
试验前需检查车辆是否调整至生产厂家的正常状态,重点关注以下5项:
车桥的几何尺寸和汽车高度;
轮胎气压及胎纹磨损程度;
燃料、机油等添加状况;
车桥载荷;
压载物及附加质量。
此外,在动力学极限区域试验时,可能需安装防翻滚护架和驾驶员防护头盔,但需注意:防翻滚护架会增加车架刚度,可能影响固有转向特性、振动等评价的准确性;防护头盔会增加头部负荷并过滤行驶噪声,对舒适性评价不利。
5.2 装载状态
最小测试字量,空载,驾驶员, 最大,时间适用场景。
评价需在两种特定装载状态下进行:
最小测试质量状态:包括汽车空载质量、驾驶员及测量设备质量;
最大测试质量状态(常用):模拟实际使用场景(如乘用车坐5名平均体重75kg的乘客,行李舱装80kg行李),通常用充水容器模拟压载假人。
5.3 技术数据
外部,轴距,轮距,内部尺寸,行李舱尺寸; 空轴,最大的轴荷 轮胎气压; 悬架,压缩,伸张,侧倾中心; 制动力,前束角。
需记录并符合工业标准(如DIN)的技术参数,主要包括:
外部尺寸(轴距、轮距等)、内部舒适性尺寸、行李舱尺寸;
空载轴荷、许用最大满载轴荷(与发动机、变速器等组件相关);
标称轮胎气压;
悬架运动学参数(悬架压缩/伸张行程、侧倾中心高度等);
制动力/驱动力分配、前束角/外倾角随悬架行程的变化等。
这些数据需按工业标准定义的测量条件获取,以确保评价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第六章“试验流程”
第六章“试验流程”主要围绕主观评价试验的具体实施要求展开,涵盖试验道路选择、行驶状态划分、环境条件控制及评价任务类型等内容,具体总结如下:
6.1 试验道路
多样化; 实验,公路,特殊。
评价需多样化的行驶路线和路面,根据评价目标选择不同类型道路:
实验场跑道:包括椭圆环道(最高车速250km/h)、湿路面操纵性测试区、制动试验路段(不同湿度)、操稳试验路段(仿霍根海姆环道)、噪声测试路段等,适合安全可控的极限工况评价。
公路:如多车道高速公路(评价直线稳定性、瞬态转向等)、多弯道远程快速公路(评价转向特性、轨迹跟踪性等)、上下坡路段(评价制动/牵引特性),需符合交通法规以模拟实际使用场景。
特殊路面:用于舒适性和振动评价的破损沥青、横向接缝(井盖/横沟)、石块路、纵向刻痕、货车车辙等;用于附着特性评价的干燥/潮湿/冰雪路面、对开路面(如沥青-冰层)等。
6.2 行驶状态
不同的状态分级描述
汽车行驶性能与舒适性受水平方向速度和加速度影响显著,需按不同运动状态参数(如车速、加速度)分段描述特性。
6.3 环境温度和零部件温度
刚度,和阻尼与温度有关。
底盘零件的刚度、阻尼与环境温度相关(如夏季/冬季),需考虑温度对行驶特性的影响。
6.4 评价任务类型
多车,集中2小时,最多6辆,循环路线, 单车,优化地盘,对比零件性能。
单辆车综合评价:全面评估总体性能。
多辆车对比评价:需注意:①集中评价2小时后需休息以保持评价精度;②相同等级车辆最多6辆一组;③优先选择循环路线,首圈熟悉路况,从第二圈起评分;④评价舒适性时需车辆状态良好(无异响、内饰干净)。
单辆车优化或零件对比评价:用于优化底盘参数(如弹簧/减振器)或对比零件性能(如轮胎)。
综上,试验流程通过合理选择道路、控制环境条件及明确评价任务类型,确保主观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第七章“行驶动力学性能评价
第七章“行驶动力学性能评价”系统阐述了汽车行驶动力学性能的主观评价指标及方法,针对加速、制动、转向、弯道行驶等核心工况,从“行驶路面”“行驶工况”“研发目标”“影响因素”四个维度展开详细分析,具体内容如下:
一、加速性能(7.1)
评价由驱动力引起的汽车多方向动力学响应及对转向系统的影响,涵盖9项细分指标:
加速俯仰:评价加速时的俯仰角及变化,目标为减小俯仰角,影响因素包括悬架结构、弹簧/减振器刚度等。
加速摇摆(仅前驱车):关注起步时车身侧倾+横摆的异常运动,目标无摇摆,影响因素涉及前桥运动学、驱动轴设计等。
加速抖动:动力传递不均引发的振动,目标无抖动,受发动机悬置、传动系弹性等影响。
加速俯仰 摇摆 抖动
路径偏移:驱动力导致的路线偏离,目标均一路面无偏移、对开路面易修正,受驱动桥运动学、差速器锁止特性等影响。
路径,偏移 驱动力导致路线偏离
扭矩转向(跑偏):传动不对称引发的横摆,目标无偏离,受驱动轴长度、轮胎均匀性等影响。
跑偏,传动不对称,无偏离;
转向卡紧(仅前驱车):牵引力导致转向摩擦力增加,目标转向轻便无摩擦,受转向器结构、主销定位角等影响。
转向卡紧,牵引力,摩檫力增加。
牵引能力:评价驱动力传递极限,目标提升牵引能力,受驱动形式、差速器、轮胎特性等影响。
传动力,传递极限;
牵引力控制系统(ATC)调节特性:评价ATC介入时机与效果,目标控制柔和、保障加速,受控制装置、发动机特性等影响。
牵引力ATC调整。
ATC踏板反馈:控制介入对踏板的影响,目标反馈清晰且不影响舒适性,受控制装置特性影响。
二、制动性能(7.2)
围绕制动系统特性及动力学响应,包含14项指标:
制动减速度:评价最大减速度,目标最短制动距离,受轴荷分配、制动力分配、ABS/ESP等影响。
制动热稳定性:连续制动时能力与踏板感觉的变化,目标性能稳定,受制动装置散热、摩擦片温度特性等影响。
直线/弯道制动方向稳定性:评价路线偏移及修正需求,目标偏移小、横摆可控,受车轴运动学、制动力分配等影响。
转向可控性:制动时转向操作的响应,目标与非制动工况接近,受车轴运动学、制动力调节等影响。
对开路面方向稳定性:单侧附着差异下的路线偏移,目标偏移小且易修正,受车轴运动学、转向系弹性等影响。
制动俯仰:制动时的俯仰角及变化,目标减小俯仰角,受抗点头设计、弹簧刚度等影响。
踏板力需求与感觉:评价踏板力与减速度的关系及反馈,目标精准适配,受制动系统设计、助力器特性等影响。
ABS踏板反馈与振动:ABS介入时的踏板脉冲及低频振动,目标反馈清晰且不影响舒适性,受控制装置、液力系统特性等影响。
制动振颤与噪声:高频/低频振动及异响,目标无感知,受制动盘/片接触状态、系统弹性等影响。
制动自激振动:危险的周期性车轮抬升,目标完全避免,受车轴运动学、制动力分配、ABS调节频率等影响。
三、转向性能(7.3)
从直线行驶、转向盘力特性、振荡响应、曲线行驶四方面展开,共13项指标:
直线行驶工况:包括转向瞬态响应(响应时间、超调量等)、中心区响应(小转向输入的线性反馈)、沟渠效应(转向力感连续性)、中心区回正能力(高速自回正性能),目标响应线性、无滞后、力感连续。
转向盘力特性:涵盖中心区力矩水平(小侧向加速度下随车速变化)、保舵力特性(中高侧向加速度下的力矩反馈)、泊车工况力矩(小速度大转角的轻便性),目标力矩与车速/侧向加速度适配,反馈清晰。
转向振荡响应:包括转向回正振荡(弯道切直后的转角衰减)、换道横摆振荡(紧急转向后的横摆衰减)、残留转向效应(弯道切直后的车轮转角归零),目标振荡小、衰减快、无残留。
曲线行驶性能:涉及路径保持性(高速弯道轨迹流畅性)、路感(路面/状态反馈)、运动协调性(横摆/侧倾/振动的协调)、保舵力协调性(全工况力矩与操作适配),目标轨迹精准、反馈清晰、动作协调。
四、弯道行驶性能(7.4)
聚焦侧向力与轮胎特性的影响,核心指标为固有转向特性(不足/过多/中性转向的定义与评价),并延伸至横摆响应、侧向力建立、侧倾特性、换道/转弯制动/加速特性等,目标为转向响应符合驾驶员预期(不足转向更易控制,过多转向需谨慎调校),受前/后轴侧偏角差、转向盘转角与侧向加速度关系等影响。
综上,第七章通过细分工况与指标,明确了汽车行驶动力学性能的主观评价标准与关键影响因素,为底盘调校与优化提供了系统性指导。
四、总结
本书系统梳理了汽车行驶动力学性能主观评价的理论与实践,强调主观评价在底盘开发中的核心地位,结合试验方法与工程经验,为汽车设计、调校及评价提供了实用指南,对提升我国汽车自主研发能力具有参考价值。
转向盘力特性:涵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