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针灸大全》倪5
这是一个关于《针灸大全》倪5的思维导图,涵盖穴位与疾病关系、穴位应用、针灸治疗方法及中医理论基础等内容,结构清晰,内容全面。
编辑于2025-07-27 11:23:40《针灸大全》倪5
足太阳膀胱经
6.1 膀胱经的循行路线
6.1.1 膀胱经的起始与终止
6.1.2 膀胱经的主要穴位
6.1.3 膀胱经的生理功能
6.2 膀胱经的临床应用
6.2.1 治疗腰背疼痛
6.2.2 治疗泌尿系统疾病
6.2.3 治疗其他疾病
6.3 膀胱经的针刺方法
6.3.1 针刺方向与角度
6.3.2 针刺深度与注意事项
6.3.3 传统与现代针刺方法的比较
6.4 膀胱经的保健方法
6.4.1 按摩与推拿
6.4.2 导引与锻炼
6.4.3 日常保健注意事项
1. 膀胱的功能与气化过程
1.1 膀胱的基本功能
1.2 气化过程详解
1.3 中医视角下的膀胱
1.4 膀胱功能失调的影响
2. 小肠与膀胱的相互作用
2.1 水火相济的原理
2.2 气化过程
2.3 气化不足的影响
2.4 中医与西医的差异
2.5 实际应用
3 水的气化与人体健康
3.1 水的气化过程
3.2 气化与健康的关系
3.3 气化不足的影响
3.4 水的气化与疾病预防
3.5 气化与穴位应用
4. 睛明穴与攒竹穴的应用
4.1 睛明穴的应用
4.2 攒竹穴的应用
4.3 睛明穴与攒竹穴的联合应用
4.4 放血疗法的应用
4.4.1 放血疗法的原理
放血疗法通过排出病血,促进新鲜血液的循环,达到治疗目的。
适用于眼部炎症、红肿等症状,效果显著。
4.4.2 放血疗法的操作技巧
4.4.3 放血疗法的注意事项
5. 四穴放血疗法
5.1 攒竹穴放血
5.2 眉尾穴放血
5.3 瞳子髎穴放血
5.4 耳尖穴放血
5.4.2 放血操作要点
5.5 放血疗法的原理
5.6 放血疗法的注意事项
6. 中医与西医治疗观念对比
6.1 治疗频尿的差异
6.2 水气化观念
6.3 治疗手段对比
6.4 病因认识差异
6.5 治疗效果评估
1 眉冲穴至玉枕穴
1.1 眉冲穴定位与作用
1.1.1 眉冲穴的位置
1.1.2 眉冲穴的治疗范围
1.2 上星穴与五处穴
1.2.1 上星穴的位置
1.2.2 五处穴的位置
1.3 承光穴与通天穴
1.3.1 承光穴的位置
1.3.2 通天穴的位置
1.4 络却穴与玉枕穴
1.4.1 络却穴的位置
1.4.2 玉枕穴的位置
子主题
2 天柱穴与奇穴:安眠穴
2.1 天柱穴的定位与作用
2.2 安眠穴的定位与作用
3 大杼穴(专治骨病)
3.1 大杼穴的定位与作用
3.2 会郄治疗法则
3.3 骨病的中医观念
2. 天柱穴与奇穴:安眠穴
2.1 天柱穴的位置与作用
2.2 奇穴:安眠穴
2.3 天柱穴与安眠穴的关联
2.4 临床案例分析
3. 大杼穴(专治骨病)
3.1 大杼穴的位置与定位
3.2 大杼穴的穴性与应用
3.3 大杼穴的治疗法则
3.4 大杼穴的中医理论
6 五脏气乱与天柱大杼
6.1 天柱穴的应用
6.2 奇穴:安眠穴
6.3 大杼穴的骨病治疗
6.4 五脏气乱的治疗
6.5 中医与西医的比较
6.6 针灸治疗心得
5 经络与时辰的关系
5.1 十二经络与时辰
5.2 气与血的运行
6 中医解剖与西医解剖的比较
6.1 中医解剖观念
6.2 西医解剖观念
5.2 中医骨病理论基础
5.2.1 骨的生长与更新
5.2.2 骨病治疗法则
5.3 临床案例分析
5.3.1 骨折治疗案例
5.3.2 骨病预防与保健
1 风门穴的定位与作用
1.1 风门穴的位置
1.2 风门穴的治疗作用
1.3 风门穴的针灸方法
2 肺俞穴的定位与作用
2.1 肺俞穴的位置
2.2 肺俞穴的治疗作用
2.3 肺俞穴的针灸方法
3 风门穴与肺俞穴的综合应用
3.1 联合治疗
3.2 临床案例
4 风门穴与肺俞穴的预防保健
4.1 日常保健
4.2 预防疾病
5 肺俞穴的临床应用
5.1 呼吸系统疾病
5.2 心理疾病
5.3 皮肤疾病
5.4 儿科疾病
6.1 风门穴的应用
6.1.1 风门穴的位置与作用
6.1.2 风门穴的治疗方法
6.1.3 风门穴的临床应用
6.2 肺俞穴的应用
6.2.1 肺俞穴的位置与作用
6.2.2 肺俞穴的治疗方法
6.2.3 肺俞穴的临床应用
6.3 中医治疗肺病的思路
6.3.1 五行治疗法
6.3.2 心理与生理结合
6.3.3 临床案例分析
4 俞募治疗法的原理与应用
4.1 俞募治疗法的概念
4.2 俞募治疗法的应用
4.3 俞募治疗法的原理
4.4 俞募治疗法的注意事项
1 厥阴俞与心俞穴的定位与作用
1.1 厥阴俞的定位与作用
1.2 心俞穴的定位与作用
1.3 厥阴俞与心俞穴的综合应用
2. 心脏病的诊断与治疗
2.1 心脏病的诊断方法
2.2 心脏病的治疗方法
2.3 治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2.4 心脏病相关疾病的处理
3. 西药对心脏的影响
3.1 西药后遗症概述
3.2 女性荷尔蒙与心脏损伤
3.3 西药对心脏的具体影响
3.4 预防与应对措施
4. 红斑性狼疮的中医治疗
4.1 红斑性狼疮概述
4.2 中医诊断方法
4.3 中医治疗方法
4.4 治疗注意事项
4.5 生活调养建议
4.6 中西医结合思考
5 督俞穴与血癌的关系
5.1 督俞穴的位置与功能
5.2 血癌的中医诊断
5.3 督俞穴的治疗方法
5.4 治疗效果与案例
5.5 中医治疗的优势
6.1 穴位与疾病关系
6.1.1 厥阴俞与心脏病
6.1.2 心俞穴与诊断
6.1.3 俞募治疗法
6.2 临床应用与案例
6.2.1 红斑性狼疮
6.2.2 督俞穴与血癌
6.2.3 中医诊断的优势
6.3 治疗方法与技巧
6.3.1 针灸技巧
6.3.2 病例分析与总结
1 膈俞穴的应用
1.1 膈俞穴的位置与定位
1.2 膈俞穴的中医理论
1.3 膈俞穴的临床应用
1.4 膈俞穴的注意事项
2 经外奇穴:消渴穴
2.1 消渴穴的位置与定位
2.2 消渴穴的适应症
2.3 消渴穴的治疗方法
2.4 消渴穴的临床应用
3. 肝俞与胆俞穴的功效
3.1 肝俞穴的应用
3.2 胆俞穴的应用
3.3 肝俞与胆俞的综合应用
3.4 临床案例分析
4. 四花灸的治疗原理
4.1 四花灸的定义与起源
4.2 四花灸的穴位选择
4.3 四花灸的治疗机制
4.4 四花灸的临床应用
6.1 中医的理论基础
6.1.1 阴阳五行学说
6.1.1.1 阴阳平衡
阴阳平衡是中医理论的核心,认为人体健康依赖于阴阳的和谐。
阴阳失衡会导致各种疾病,中医通过调整阴阳来恢复健康。
6.1.1.2 五行相生相克
五行(金、木、水、火、土)相互制约和促进,维持人体生理功能的正常。
五行理论用于解释脏腑间的关系和疾病的传变。
6.1.2 经络学说
6.1.3 脏腑学说
6.2 现代医学的理论基础
6.2.1 解剖学
6.2.2 生物化学
6.2.3 免疫学
6.3 中医与现代医学的治疗方法
6.3.1 中医治疗方法
6.3.2 现代医学治疗方法
6.3.3 综合治疗
6.4 中医与现代医学的优缺点
6.4.1 中医的优缺点
6.4.2 现代医学的优缺点
6.5 中医与现代医学的融合与发展
6.5.1 融合趋势
6.5.2 发展前景
1 脾俞穴与胃俞穴
1.1 脾俞穴的位置与作用
1.2 脾俞穴的临床应用
1.3 胃俞穴的位置与作用
1.4 胃俞穴的临床应用
2 三焦俞与肾俞穴
2.1 三焦俞的位置与作用
2.2 肾俞穴的位置与作用
2.3 三焦俞与肾俞的综合应用
3. 气海穴与大肠俞穴
3.1 气海穴的位置与功能
3.2 大肠俞穴的位置与功能
3.3 气海穴与大肠俞穴的临床应用
3.4 气海穴与大肠俞穴的针灸方法
4 关元俞至白环俞穴
4.1 关元俞
4.2 小肠俞
4.3 膀胱俞
4.4 中膂俞
4.5 白环俞
1. 八髎穴概述
1.1 八髎穴的位置与特点
1.2 上髎穴详解
1.3 次髎穴详解
1.4 中髎穴与下髎穴详解
2 上髎穴的位置与功效
2.1 上髎穴的位置
2.2 上髎穴的功效
3. 次髎、中髎、下髎穴的定位与治症
3.1 次髎穴的定位与治症
3.2 中髎穴的定位与治症
3.3 下髎穴的定位与治症
4 会阳穴的特点与应用
4.1 会阳穴的位置
4.2 会阳穴的治症
4.3 会阳穴的应用
4.4 会阳穴的注意事项
5. 附分穴与魄户穴的介绍
5.1 附分穴的位置与作用
5.2 魄户穴的位置与作用
5.3 附分穴与魄户穴的临床应用
5.4 注意事项与禁忌
6 膏肓穴的重要性与治疗方法
6.1 膏肓穴的位置与特点
6.2 膏肓穴的治疗作用
6.3 膏肓穴的治疗方法
6.4 临床应用与注意事项
7. 神堂穴至胃仓穴的解析与应用
7.1 神堂穴的定位与治症
7.2 督俞穴的定位与治症
7.3 膈关穴的定位与治症
7.4 魂门穴的定位与治症
7.5 阳刚穴的定位与治症
7.6 意舍穴的定位与治症
7.7 胃仓穴的定位与治症
7.8 肓门穴的特别提示
1 肓门穴至秩边穴
1.1 肓门穴
1.2 志室穴
1.3 痞根穴
1.4 胞肓与秩边穴
2 经外奇穴:痞根穴
2.1 痞根穴的位置与定位
2.2 痞根穴的中医理论
2.3 痞根穴的临床应用
2.4 痞根穴的操作技巧
3 承扶穴至委阳穴
3.1 承扶穴
3.2 殷门穴
3.3 委阳穴
3.4 委中穴
4 殷门与委阳穴
4.1 殷门穴的位置与作用
4.2 委阳穴的位置与作用
4.3 殷门与委阳穴的临床应用
4.4 殷门与委阳穴的注意事项
5. 委中穴(去血放毒、麻风病、背痛、皮肤癣)
5.1 委中穴的位置与定位
5.2 委中穴的针刺方法
5.3 委中穴的临床应用
5.4 委中穴的配伍应用
5.5 委中穴的禁忌与注意事项
5.6 委中穴的文献记载
1 担法与截法的介绍
1.1 担法的定义与应用
1.2 截法的定义与应用
1.3 担法与截法的注意事项
1.4 担法与截法的案例分析
2 担法的应用与注意事项
2.1 担法定义与原理
2.2 担法的临床应用
2.3 担法的注意事项
2.4 担法与其他手法的比较
3 截法的应用与实例
3.1 截法止血
3.2 截法治疗疱疹
3.3 截法在皮肤病中的应用
3.4 截法的注意事项
4 合阳穴与模拟法
4.1 合阳穴的位置与作用
4.2 模拟法的概念与应用
4.3 模拟法在腰痛治疗中的应用
4.4 模拟法的注意事项
5 承筋、承山、飞扬穴的应用
5.1 承筋穴的应用
5.2 承山穴的应用
5.3 飞扬穴的应用
6 跗阳与昆仑穴的应用
6.1 跗阳穴的定位与作用
6.2 昆仑穴的定位与作用
6.3 跗阳与昆仑穴的临床应用
6.4 跗阳与昆仑穴的禁忌与注意事项
7 奇穴:消积穴的判断与治疗
7.1 消积穴的位置与定位
7.2 消积穴的诊断应用
7.3 消积穴的治疗方法
7.4 消积穴的注意事项
1. 仆参穴与足跟痛治疗
1.1 仆参穴的位置与功能
1.2 足跟痛的中医观念
1.3 仆参穴的操作技巧
2. 申脉穴与阳蹻脉调控
2.1 申脉穴的位置与作用
2.2 阳蹻脉的功能与调节
2.3 临床应用与案例
2.4 注意事项与禁忌
3. 金门穴与京骨穴的定位及功效
3.1 金门穴的定位
3.2 金门穴的功效
3.3 京骨穴的定位
3.4 京骨穴的功效
4. 束骨穴专治经络之病
4.1 束骨穴的位置与特性
4.2 束骨穴的治疗范围
4.3 束骨穴的操作技巧
4.4 束骨穴的临床案例
5. 通谷穴与至阴穴的应用
5.1 通谷穴的位置与功能
5.2 至阴穴的位置与功能
5.3 通谷穴与至阴穴的临床应用
5.4 通谷穴与至阴穴的注意事项
6. 膀胱经穴位的综合应用
6.1 膀胱经穴位的组合应用
6.2 膀胱经穴位的调理作用
6.3 膀胱经穴位的预防保健
6. 胎位不正的针灸疗法
6.1 胎位不正的原因
6.2 针灸治疗胎位不正
6.3 针灸注意事项
6.4 治疗效果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