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针灸学2
这是一个关于针灸学2的思维导图,针灸学中的十二经脉是中医经络理论的核心内容,它们是人体经络系统的主体,具有表里经脉相合、与相应脏腑络属的主要特征。
编辑于2025-09-15 19:13:18这是一个关于针灸学的思维导图,针灸学是中医学科中的一门重要分支,它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经络、腧穴及刺灸方法,探讨运用针灸防治疾病的规律。
这是一个关于针灸学2的思维导图,针灸学中的十二经脉是中医经络理论的核心内容,它们是人体经络系统的主体,具有表里经脉相合、与相应脏腑络属的主要特征。
这是一个关于中医妇科学的思维导图,中医妇科学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研究女性生理、病理及特有疾病防治的一门临床学科。它以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核心,结合女性的生理特点(如月经、妊娠、分娩等),探讨女性疾病的发病机制、诊断方法及治疗原则。中医妇科学不仅注重疾病的治疗,还强调预防和调理,体现了“治未病”的思想。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这是一个关于针灸学的思维导图,针灸学是中医学科中的一门重要分支,它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经络、腧穴及刺灸方法,探讨运用针灸防治疾病的规律。
这是一个关于针灸学2的思维导图,针灸学中的十二经脉是中医经络理论的核心内容,它们是人体经络系统的主体,具有表里经脉相合、与相应脏腑络属的主要特征。
这是一个关于中医妇科学的思维导图,中医妇科学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研究女性生理、病理及特有疾病防治的一门临床学科。它以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核心,结合女性的生理特点(如月经、妊娠、分娩等),探讨女性疾病的发病机制、诊断方法及治疗原则。中医妇科学不仅注重疾病的治疗,还强调预防和调理,体现了“治未病”的思想。
十二经脉
### **手太阴肺经穴位详解**
#### **一、 中府 (LU 1) - Zhōngfǔ**
* **穴位定位**
* **位置**:在胸前壁的外上方,云门下1寸,平第1肋间隙处,距前正中线6寸。
* **取穴方法**:简易取穴法:双手叉腰,锁骨外侧端下方的凹陷处是云门穴,由此向下1横指(约1寸)即是中府穴。或先确定乳头位置,乳头旁开2横指(4寸)再直线向上摸3根肋骨的第1肋间隙处。
* **特定穴属性**
* **肺之募穴**:是肺脏精气汇聚于胸腹部的特定穴位,主要用于诊断和治疗肺系疾患。
* **手足太阴经交会穴**:沟通手太阴肺经和足太阴脾经。
* **压痛点**:常用于诊断咳嗽、哮喘、肺炎、肺结核等肺系疾病。
* **主治**
* **近治作用**:直接治疗穴位所在区域的病症,如咳嗽、气喘、胸痛、胸满等肺部及胸胁部疾患。
* **远治作用**:作为肺经起始穴,可调理肺气,治疗肩背痛。
* **特殊作用**:作为肺的募穴,是治疗所有肺腑虚实病症的要穴,尤其擅长补益肺气。
* **操作禁忌**
* 不可向内深刺或直刺,以免刺伤肺脏,导致气胸。
* 艾灸时注意温度,避免烫伤皮肤。
* **操作**
* **下针方法**:向外斜刺或平刺0.5-0.8寸。针尖方向应朝向外部或侧方,严禁朝向内侧胸腔方向。
* **角度与深度**:采用斜刺或平刺法,深度控制在0.8寸以内,体瘦者更浅。
* **留针时间**:一般15-20分钟。
* **不同操作**:针刺得气后,行捻转补法可补益肺气;行泻法可宣肺平喘、止咳。艾灸本穴(温针灸或艾条悬灸)尤适用于肺气虚寒所致的咳喘。
#### **二、 云门 (LU 2) - Yúnmén**
* **穴位定位**
* **位置**:在胸前壁的外上方,肩胛骨喙突上方,锁骨下窝凹陷处,距前正中线6寸。
* **取穴方法**:双手叉腰,在锁骨外侧端下方的三角形凹陷正中即是本穴。
* **特定穴属性**
* 无特定穴属性。
* **压痛点**:同中府穴,是肺系疾病的重要反应点,也常见于肩关节周围炎、肩部活动受限的患者。
* **主治**
* **近治作用**:主治肺部病症,如咳嗽、气喘;以及局部病症,如胸痛、肩背痛、肩关节内侧痛。
* **特殊作用**:其穴名意为“云气出入之门”,擅长宣发肺气,开通肺络,是治疗“胸中痛”、“肩痛不可举”的常用穴。
* **操作禁忌**
* **禁深刺**!其下深层即为肺尖,深刺极易造成气胸,为危险穴位之一。
* 艾灸时需谨慎。
* **操作**
* **下针方法**:向外斜刺0.5-0.8寸。针刺时,让患者保持坐位或卧位,肌肉放松。
* **角度与深度**:必须斜刺,针体与皮肤呈45°角向外下方刺入,深度绝对不可超过0.8寸。
* **留针时间**:10-15分钟,不宜久留。
* **不同操作**:针刺以得气为度,多用泻法以疏通局部气机,缓解疼痛。因其危险性,临床更常用于指压按摩或艾条温和灸。
#### **三、 天府 (LU 3) - Tiānfǔ**
* **穴位定位**
* **位置**:在臂内侧面,肱二头肌桡侧缘,腋前纹头下3寸处。
* **取穴方法**:简易法:臂向前平举,俯头,鼻尖接触上臂内侧处即是此穴。或腋前皱襞顶端(天府穴)与肘横纹(尺泽穴LU 5)连线上,取上1/3与下2/3的交点处。
* **特定穴属性**
* 无特定穴属性。
* **主治**
* **近治作用**:治疗穴位所在部位的病症,如上臂内侧痛。
* **远治作用**:循经治疗肺系疾病,如咳嗽、气喘、鼻衄(流鼻血)。
* **特殊作用**:是治疗鼻部出血的常用效穴。《百症赋》有“天府合谷,鼻中衄血宜追”的记载。
* **操作禁忌**
* 无特殊禁忌。可针可灸。
* **操作**
* **下针方法**:直刺0.5-1.0寸。
* **角度与深度**:直刺,深度0.5至1寸,以出现酸胀感,并向臂部放射为佳。
* **留针时间**:15-20分钟。
* **不同操作**:治疗局部臂痛可针刺;治疗鼻衄时,可采用指压法,用力按压此穴止血,或针刺平补平泻。
#### **四、 侠白 (LU 4) - Xiábái**
* **穴位定位**
* **位置**:在臂内侧面,肱二头肌桡侧缘,腋前纹头下4寸,或肘横纹上5寸处。
* **取穴方法**:先取天府穴(腋前纹头下3寸),再向下1寸即是侠白穴。或于天府与尺泽的连线上,取中点上一寸处。
* **特定穴属性**
* 无特定穴属性。
* **主治**
* **近治作用**:治疗上臂内侧痛、肱二头肌疼痛。
* **远治作用**:调理肺气,治疗咳嗽、气喘、干呕、烦满。
* **特殊作用**:常用于缓解心脏不适,如心悸、心动过速,具有宁心安神、宽胸理气的功效。
* **操作禁忌**
* 无特殊禁忌。可针可灸。
* **操作**
* **下针方法**:直刺0.5-1.0寸。
* **角度与深度**:直刺,深度0.5至1寸,局部酸胀感可向前臂扩散。
* **留针时间**:15-20分钟。
* **不同操作**:治疗肺系疾病常规针刺;治疗心悸、心痛时,可行捻转补法以补益心肺之气。艾灸可温通经脉,治疗寒性的臂痛。
#### **五、 尺泽 (LU 5) - Chǐzé**
* **穴位定位**
* **位置**:在肘区,肘横纹上,肱二头肌腱桡侧缘凹陷中。
* **取穴方法**:手掌向上,微屈肘,在肘横纹中,可摸到一条大筋(肱二头肌腱),这条大筋的外侧(桡侧)凹陷处即是本穴。
* **特定穴属性**
* **肺经合穴**:五行属水,为肺经子穴。“合主逆气而泄”,擅长治疗肺气上逆的实证,如咳嗽、气喘。
* **压痛点**:常用于诊断和治疗肺、气管疾病,以及肘关节疼痛。
* **主治**
* **近治作用**:治疗肘臂挛痛、网球肘、肘关节活动不利等局部病症。
* **远治作用**:清泻肺热,治疗咳嗽、气喘、咯血、咽喉肿痛等肺系实热证。
* **特殊作用**:
* **操作禁忌**
* 可针可灸,但因其多用泻法,实证热证一般不宜灸。
* **禁止直接瘢痕灸**,以免影响关节活动。
* **操作**
* **下针方法**:直刺0.8-1.2寸。
* **角度与深度**:直刺,深度1寸左右,局部有酸胀感,或有麻电感向前臂或手部放射。
* **留针时间**:一般15-20分钟,用泻法时,得气后即可出针或短时间留针。
* **不同操作**:
#### **六、 孔最 (LU 6) - Kǒngzuì**
* **穴位定位**
* **位置**:在前臂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上7寸,尺泽与太渊连线上。
* **取穴方法**:手臂前伸,掌心向上。从肘横纹(尺泽穴)至腕横纹(太渊穴)划一连线,中点处向肘方向量1横指(约1寸)的凹陷处即是本穴。或尺泽下5寸。
* **特定穴属性**
* **肺经郄穴**:郄穴是经脉气血深聚之处,擅长治疗本经循行部位及所属脏腑的急性、出血性病症。
* **压痛点**:是诊断肺系急性病和出血症的重要反应点。
* **主治**
* **近治作用**:治疗前臂局部疼痛、肘臂冷痛。
* **远治作用**:调理肺气,止咳平喘,治疗咳嗽、气喘、咽喉肿痛、失音。
* **特殊作用**:作为肺经郄穴,是治疗肺系急性病和血证的**特效穴**,尤其擅长治疗**咯血、鼻衄**(鼻出血)、痔疮出血以及热病无汗。
* **操作禁忌**
* 无特殊禁忌。可针可灸。
* **操作**
* **下针方法**:直刺0.5-1.0寸。
* **角度与深度**:直刺,深度0.5至1寸,局部酸胀沉重感明显,有时可向上下扩散。
* **留针时间**:15-20分钟。对于急性出血,可采用强刺激泻法,不留针或短时间留针。
* **不同操作**:
#### **七、 列缺 (LU 7) - Lièquē**
* **穴位定位**
* **位置**:在前臂,腕掌侧远端横纹上1.5寸,拇短伸肌腱与拇长展肌腱之间,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简易取穴法:两手虎口自然平直交叉,一手食指按在另一手桡骨茎突上,指尖下凹陷中是穴。
* **取穴方法**:最常用简易法:双手虎口交叉,一手食指压在对侧手腕高骨(桡骨茎突)上,食指尖所指的凹陷处即是列缺。
* **特定穴属性**
* **肺经络穴**:沟通、联络与之相表里的手阳明大肠经。
* **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任脉。
* **四总穴之一**:“头项寻列缺”。
* **主治**
* **近治作用**:治疗手腕无力、疼痛、掌中热。
* **远治作用**:宣肺解表,治疗咳嗽、气喘、咽喉痛等肺系疾病。
* **特殊作用**:
* **操作禁忌**
* 无特殊禁忌。可针可灸。
* **操作**
* **下针方法**:向上斜刺0.3-0.5寸。
* **角度与深度**:针尖向肘部方向斜刺,进针0.3-0.5寸,局部酸胀感强烈,或向肘、肩部传导。
* **留针时间**:15-20分钟。
* **不同操作**:
#### **八、 经渠 (LU 8) - Jīngqú**
* **穴位定位**
* **位置**:在前臂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上1寸,桡骨茎突与桡动脉之间。
* **取穴方法**:伸手掌心向上。在腕横纹上1寸,当摸到桡动脉搏动处的桡侧(外侧)凹陷中。
* **特定穴属性**
* **肺经经穴**:五行属金,为本经本穴。经主“咳嗽寒热”,善于宣肺解表,调理肺气。
* **压痛点**:可用于诊断肺系疾病。
* **主治**
* **近治作用**:治疗手腕部疼痛、无力。
* **远治作用**:作为本经本穴,是调理肺气的核心穴位之一,主治咳嗽、气喘、胸痛、喉痹、发热、恶寒等肺系外感病症。
* **操作禁忌**
* **《针灸甲乙经》:“不可灸,灸之伤人神明。”** 故历代认为此穴**禁灸**。
* 因桡动脉在此经过,针刺时应避开动脉。
* **操作**
* **下针方法**:直刺0.3-0.5寸。
* **角度与深度**:直刺,深度0.3-0.5寸,进针时需用一手指固定并推开桡动脉,针尖从动脉桡侧刺入。局部有酸胀感。
* **留针时间**:15分钟左右。
* **不同操作**:针刺时行平补平泻法,可通畅肺经经气,宣肺理气。因其禁灸,故不采用任何灸法。
#### **九、 太渊 (LU 9) - Tàiyuān**
* **穴位介绍**
* 太渊穴是手太阴肺经的输穴、原穴,又是八会穴之脉会。其名意为“气血深大如渊”,是肺经原气留止和脉气大会之处,因此是补益肺气、通达脉道的核心要穴。
* **穴位定位**
* **位置**:在腕前区,桡骨茎突与舟状骨之间,拇长展肌腱尺侧凹陷中。
* **取穴方法**:掌心向上,在腕横纹桡侧(拇指侧)尽头,能摸到脉搏(桡动脉)跳动处的桡侧凹陷中即是本穴。
* **特定穴属性**
* **肺经输穴**:五行属土。
* **肺经原穴**:肺经原气留止的部位。
* **八会穴之脉会**:全身脉气大会之处。
* **压痛点**:可用于诊断肺气虚、心血不足及脉管类疾病。
* **主治**
* **近治作用**:治疗手腕部疼痛、无力。
* **远治作用**:宣肺止咳,治疗咳嗽、气喘、咳血、胸痛。
* **特殊作用**:
* **操作禁忌**
* 因穴位在桡动脉处,**针刺需避开动脉**。
* 《针灸甲乙经》言:“不可灸”,但临床温和灸仍常用。
* **操作**
* **下针方法**:直刺0.2-0.3寸。
* **角度与方向**:直刺,用一手拇指将桡动脉推开,针尖从指甲侧(尺侧)进针。
* **深度**:0.2-0.3寸,局部有酸胀感。
* **留针时间**:15-20分钟。
* **疗效差异**:
#### **十、 鱼际 (LU 10) - Yújì**
* **穴位介绍**
* 鱼际穴是手太阴肺经的荥穴,五行属火。其名源于所在位置——手掌大鱼际的边际,是清泻肺热、利咽止痛的常用穴。
* **穴位定位**
* **位置**:在手外侧,第1掌骨桡侧中点赤白肉际处。
* **取穴方法**:掌心向上,拇指本节(第1掌指关节)后凹陷处,约当第1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处。
* **特定穴属性**
* **肺经荥穴**:五行属火。“荥主身热”,擅长清泻本经热邪。
* **压痛点**:是诊断和治疗肺热证、咽喉疾病的反应点。
* **主治**
* **近治作用**:治疗手指麻木、疼痛,鱼际肌萎缩。
* **远治作用**:清泻肺热,治疗咳嗽、气喘、咳血。
* **特殊作用**:
* **操作禁忌**
* 无特殊禁忌。可针可灸,但热证一般不宜灸。
* **操作**
* **下针方法**:直刺0.5-0.8寸。
* **角度与方向**:直刺。
* **深度**:0.5-0.8寸,局部有酸胀感。
* **留针时间**:15-20分钟。
* **疗效差异**:
#### **十一、 少商 (LU 11) - Shàoshāng**
* **穴位介绍**
* 少商穴是手太阴肺经的井穴,五行属木,是肺经的终末穴。井穴是阴阳经气交会之处,犹如水的源头,擅长开窍醒神、泻热救急,是治疗神志病和实热证的首选穴。
* **穴位定位**
* **位置**:在手指,拇指末节桡侧,指甲根角侧上方0.1寸(指寸)。
* **取穴方法**:沿拇指桡侧(外侧)向指尖摸,在指甲角旁开约1毫米处,即是本穴。
* **特定穴属性**
* **肺经井穴**:五行属木,是经脉气血所出之处。
* **压痛点**:是诊断和治疗肺经热证、急症,如高热、昏迷、咽喉肿痛的反应点。
* **主治**
* **近治作用**:治疗拇指麻木、疼痛。
* **远治作用**:清泻肺热,治疗咳嗽、气喘。
* **特殊作用**:
* **操作禁忌**
* 孕妇慎用(尤其强刺激),因其为强通泻之穴。
* **操作**
* **下针方法**: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
* **角度与方向**:向上斜刺或直刺0.1寸。
* **深度**:极浅,0.1寸。
* **留针时间**:不留针,或点刺放血数滴。
* **疗效差异**:
### **手阳明大肠经穴位详解**
#### **一、 商阳 (LI 1) - Shāngyáng**
* **穴位定位**
* **位置**:在手指,食指末节桡侧,指甲根角侧上方0.1寸(指寸)。
* **取穴方法**:沿食指桡侧(靠近拇指的一侧)向指尖摸,在指甲角旁开约1毫米处,即是本穴。
* **特定穴属性**
* **大肠经井穴**:五行属金,是经脉气血所出之处,犹如水的源头。
* **压痛点**:常用于诊断和治疗大肠经热证、急症,如咽喉肿痛、高热、昏迷。
* **主治**
* **近治作用**:治疗食指麻木、疼痛。
* **远治作用**:清泻阳明热邪,治疗咽喉肿痛、齿痛、颌肿等头面五官热性病症。
* **特殊作用**:
* **操作禁忌**
* 孕妇慎用(尤其强刺激),因其为强通泻之穴。
* 一般不禁灸,但因多用泻热,临床较少灸。
* **操作**
* **下针方法**: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
* **角度与深度**:通常向上斜刺或直刺0.1寸,深度极浅。
* **留针时间**:不留针,或点刺放血数滴。
* **不同操作**:
#### **二、 二间 (LI 2) - Èrjiān**
* **穴位定位**
* **位置**:在手指,第2掌指关节桡侧远端赤白肉际处。
* **取穴方法**:微握拳,在食指本节(第2掌指关节)前桡侧,皮肤颜色深浅交界处(赤白肉际)的凹陷中。
* **特定穴属性**
* **大肠经荥穴**:五行属水。
* **压痛点**:可用于诊断大肠经热证,如牙痛、鼻衄。
* **主治**
* **近治作用**:治疗食指屈伸不利、疼痛。
* **远治作用**:清热泻火,治疗咽喉肿痛、齿痛、鼻衄、目赤等头面五官热证。
* **特殊作用**:作为荥穴,“荥主身热”,擅长清泻本经热邪,尤其对缓解热性牙痛、喉痹有良好效果。
* **操作禁忌**
* 无特殊禁忌。可针可灸,但因其性偏泻热,热证一般不宜灸。
* **操作**
* **下针方法**:直刺0.2-0.3寸。
* **角度与深度**:直刺,深度0.2-0.3寸,局部有胀痛感。
* **留针时间**:10-15分钟。
* **不同操作**:
#### **三、 三间 (LI 3) - Sānjiān**
* **穴位定位**
* **位置**:在手背,第2掌指关节桡侧近端凹陷中。
* **取穴方法**:微握拳,在食指本节(第2掌指关节)后桡侧的凹陷处,压之有酸胀感。
* **特定穴属性**
* **大肠经输穴**:五行属木。
* **压痛点**:可用于诊断大肠经气阻滞引起的疼痛,如牙痛、肩背痛。
* **主治**
* **近治作用**:治疗手背肿痛、手指拘挛。
* **远治作用**:通调大肠腑气,治疗腹胀、肠鸣、泄泻。
* **特殊作用**:
* **操作禁忌**
* 无特殊禁忌。可针可灸。
* **操作**
* **下针方法**:直刺0.3-0.5寸。
* **角度与深度**:可向劳宫穴方向透刺,或直刺0.3-0.5寸,局部酸胀感明显,可扩散至手背。
* **留针时间**:15-20分钟。
* **不同操作**:
#### **四、 合谷 (LI 4) - Hégǔ**
* **穴位定位**
* **位置**:在手背,第1、2掌骨之间,当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 **取穴方法**:最常用简易法:以一手的拇指指间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间的指蹼缘上,屈指,当拇指尖正下落处即是本穴。或拇指食指并拢,肌肉隆起的最高点。
* **特定穴属性**
* **大肠经原穴**:是大肠经原气留止的部位,是调理大肠腑功能的核心穴位。
* **四总穴之一**:“面口合谷收”。
* **回阳九针穴之一**。
* **主治**
* **近治作用**:治疗手背肿痛、手指屈伸不利。
* **远治作用**:
* **特殊作用**:
* **操作禁忌**
* **孕妇禁针、禁灸**!合谷穴能显著兴奋子宫平滑肌,有催产下胎的作用,极易导致流产。
* 《神应经》:“孕妇不宜针,针损胎气。”
* **操作**
* **下针方法**:直刺0.5-1.0寸。
* **角度与深度**:直刺,深度0.5-1寸,局部酸胀感强烈,可向上扩散至肘、肩,向下传导至指尖。
* **留针时间**:15-30分钟。
* **不同操作**:
#### **五、 阳溪 (LI 5) - Yángxī**
* **穴位定位**
* **位置**:在腕区,腕背侧远端横纹桡侧,桡骨茎突远端,解剖学“鼻烟窝”凹陷中。
* **取穴方法**:手掌侧放,拇指向上翘起,在手腕桡侧会出现一个明显的凹陷(鼻烟窝),这个凹陷的正中心即是本穴。
* **特定穴属性**
* **大肠经经穴**:五行属火。经穴主治特点是“喘咳寒热”,善于宣散阳明经热。
* **压痛点**:常用于诊断和治疗腕关节病变,如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
* **主治**
* **近治作用**:治疗手腕部疼痛、无力、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妈妈手)、五指拘挛。
* **远治作用**:清泻阳明热邪,治疗头痛、目赤肿痛、齿痛、耳聋、耳鸣等头面五官热证。
* **特殊作用**:作为经穴,有通经活络、舒筋利节的特殊功效,是治疗腕关节疾患的要穴。
* **操作禁忌**
* 无特殊禁忌。可针可灸。
* **操作**
* **下针方法**:直刺0.5-0.8寸。
* **角度与深度**:直刺,深度0.5-0.8寸,局部有酸胀感。
* **留针时间**:15-20分钟。
* **不同操作**:
#### **六、 偏历 (LI 6) - Piānlì**
* **穴位定位**
* **位置**:在前臂,腕背侧远端横纹上3寸,阳溪与曲池连线上。
* **取穴方法**:两手虎口交叉,中指尖到达另一手桡骨外侧凹陷处是列缺穴,偏历穴就在列缺穴外侧(桡侧)的肱桡肌上,距腕横纹3寸。或阳溪穴与曲池穴连线中点下1寸取穴。
* **特定穴属性**
* **大肠经络穴**:沟通、联络与之相表里的手太阴肺经。
* **压痛点**:可用于诊断大肠和肺的疾患,如齿痛、咽喉痛、水肿。
* **主治**
* **近治作用**:治疗前臂酸痛、麻木。
* **远治作用**:疏通经络,治疗耳鸣、耳聋、鼻衄、喉痛、面瘫等五官病症。
* **特殊作用**:
* **操作禁忌**
* 无特殊禁忌。可针可灸。
* **操作**
* **下针方法**:直刺或斜刺0.5-0.8寸。
* **角度与深度**:直刺0.3-0.5寸,或向肘部方向斜刺0.5-0.8寸,局部酸胀感可向前臂扩散。
* **留针时间**:15-20分钟。
* **不同操作**:
#### **七、 温溜 (LI 7) - Wēnliū**
* **穴位定位**
* **位置**:在前臂,腕背侧远端横纹上5寸,阳溪与曲池连线上。
* **取穴方法**:屈肘掌心向下。先确定阳溪与曲池的连线,腕横纹上5寸处,桡骨外侧即为本穴。或屈肘侧掌,在阳溪上5寸的肱桡肌肌腹中取穴。
* **特定穴属性**
* **大肠经郄穴**:郄穴是气血深聚之处,主治本经及所属脏腑的急性、疼痛性病症。
* **压痛点**:是诊断和治疗大肠经急性病的重要反应点,如急性肠鸣腹痛、疔疮。
* **主治**
* **近治作用**:治疗肩背酸痛、前臂疼痛不遂。
* **远治作用**:调理肠腑,治疗腹痛、腹泻。
* **特殊作用**:
* **操作禁忌**
* 无特殊禁忌。可针可灸。
* **操作**
* **下针方法**:直刺0.5-1.0寸。
* **角度与深度**:直刺,深度0.5-1寸,局部酸胀感明显,可向上下放散。
* **留针时间**:15-20分钟。急性病可强刺激短时间留针。
* **不同操作**:
#### **八、 下廉 (LI 8) - Xiàlián**
* **穴位定位**
* **位置**:在前臂,肘横纹下4寸,阳溪与曲池连线上。
* **取穴方法**:侧腕屈肘。先取曲池(肘横纹尽头)与阳溪(腕背横纹桡侧)连线,曲池穴下4寸,桡骨外侧处即是本穴。
* **特定穴属性**
* 无特定穴属性。
* **压痛点**:可用于诊断和治疗前臂及肘部疼痛。
* **主治**
* **近治作用**:治疗肘臂部疼痛、麻木、屈伸不利,是治疗网球肘(肱骨外上髁炎)的常用配穴。
* **远治作用**:通调腑气,治疗腹胀、腹痛。
* **特殊作用**:有通经活络、清头目的作用,可辅助治疗头痛、眩晕、目痛等头面病症。
* **操作禁忌**
* 无特殊禁忌。可针可灸。
* **操作**
* **下针方法**:直刺0.5-1.0寸。
* **角度与深度**:直刺,深度0.5-1寸,局部酸胀感强烈,有时可扩散至整个前臂。
* **留针时间**:15-20分钟。
* **不同操作**:
#### **九、 上廉 (LI 9) - Shànglián**
* **穴位定位**
* **位置**:在前臂,肘横纹下3寸,阳溪与曲池连线上。
* **取穴方法**:侧腕屈肘。先确定曲池穴(肘横纹尽头)与阳溪穴(腕背横纹桡侧)的连线,曲池穴向下3寸,桡骨外侧处即是本穴。
* **特定穴属性**
* 无特定穴属性。
* **压痛点**:可用于诊断和治疗前臂及肘部疼痛,尤其与大肠功能紊乱相关的肩臂痛。
* **主治**
* **近治作用**:治疗肘臂部疼痛、麻木、半身不遂、手臂无力等局部病症。其作用与下廉相似,但更偏于治疗上臂和肩部的问题。
* **远治作用**:通调腑气,治疗肠鸣、腹痛等肠腑病症。
* **特殊作用**:有通经活络、清头目的作用,可辅助治疗头痛、眩晕等头面病症。
* **操作禁忌**
* 无特殊禁忌。可针可灸。
* **操作**
* **下针方法**:直刺0.5-1.0寸。
* **角度与深度**:直刺,深度0.8-1寸,局部酸胀感强烈,可向整个前臂扩散。
* **留针时间**:15-20分钟。
* **不同操作**:
#### **十、 手三里 (LI 10) - Shǒusānlǐ**
* **穴位定位**
* **位置**:在前臂,肘横纹下2寸,阳溪与曲池连线上。
* **取穴方法**:侧腕屈肘。曲池穴向下2寸,当桡侧腕短伸肌与指总伸肌之间,按压有酸胀感处即是本穴。
* **特定穴属性**
* 无特定穴属性。
* **压痛点**:是诊断和治疗上肢痿痹、牙痛、胃肠病的常用反应点。
* **主治**
* **近治作用**:治疗肩臂酸痛、上肢不遂、肘挛不伸、手臂麻木等上肢一切疾患,是治疗网球肘(肱骨外上髁炎)的特效穴。
* **远治作用**:调理肠胃,治疗腹痛、腹泻、腹胀。
* **特殊作用**:
* **操作禁忌**
* 无特殊禁忌。可针可灸。
* **操作**
* **下针方法**:直刺0.8-1.2寸。
* **角度与深度**:直刺,深度1-1.2寸,局部酸胀感强烈,并可向手部或肩部放散。
* **留针时间**:15-20分钟。
* **不同操作**:
#### **十一、 曲池 (LI 11) - Qūchí**
* **穴位定位**
* **位置**:在肘区,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的中点处。
* **取穴方法**:完全屈肘成90度,肘横纹桡侧尽头凹陷中即是本穴。或拇指在上,四指在下,握住手臂,虎口朝向肩部,拇指指尖所指的肘横纹处即为曲池。
* **特定穴属性**
* **大肠经合穴**:五行属土,为大肠经本穴。“合治内腑”,是大肠腑病的核心治疗穴位。
* **压痛点**:是诊断和治疗热病、肠胃病、皮肤病、上肢病的重要反应点。
* **主治**
* **近治作用**:治疗肘臂疼痛、挛急、无力、上肢不遂。
* **远治作用**:
* **特殊作用**:
* **操作禁忌**
* 无特殊禁忌。可针可灸,但清热时一般不用灸法。
* **操作**
* **下针方法**:直刺1.0-1.5寸。
* **角度与深度**:直刺,深度1-1.5寸,局部酸胀感强烈,或有麻电感向前臂或手部放射。
* **留针时间**:15-20分钟。
* **不同操作**:
#### **十二、 肘髎 (LI 12) - Zhǒuliáo**
* **穴位定位**
* **位置**:在肘区,肱骨外上髁上缘,髁上嵴的前缘。
* **取穴方法**:屈肘。在曲池穴外上方1寸,肱骨边缘的凹陷中。或曲池穴向外上量1横指(约1寸)的骨隙中。
* **特定穴属性**
* 无特定穴属性。
* **压痛点**:是诊断和治疗肘关节病变的特异性反应点。
* **主治**
* **近治作用**:**肘关节局部病症的要穴**。主治肘臂部酸痛、麻木、挛急、屈伸不利,尤其擅长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网球肘)、肘关节风湿痛。
* **远治作用**:疏通经络,可辅助治疗肩臂痛。
* **操作禁忌**
* 无特殊禁忌。可针可灸。
* **操作**
* **下针方法**:直刺0.5-1.0寸。
* **角度与深度**:沿肱骨前缘直刺0.5-1寸,局部有酸胀感,可扩散至肘关节。
* **留针时间**:15-20分钟。
* **不同操作**:
#### **十三、 手五里 (LI 13) - Shǒuwǔlǐ**
* **穴位定位**
* **位置**:在臂部,肘横纹上3寸,曲池与肩髃连线上。
* **取穴方法**:屈肘。先取曲池穴与肩髃穴(见后文),两穴连线,曲池穴直上3寸处即是本穴。
* **特定穴属性**
* 无特定穴属性。
* **压痛点**:可用于诊断和治疗上臂疼痛、瘰疬(淋巴结结核)。
* **主治**
* **近治作用**:治疗肘臂挛痛、上肢不遂等局部经络不通病症。
* **特殊作用**:
* **操作禁忌**
* **《针灸甲乙经》载:“禁不可刺。”** 古典文献认为此穴禁用针刺。
* 现代临床认为非绝对禁针,但因穴下有桡神经干深部通过,**应格外谨慎**,避免深刺和强刺激。
* 可灸。
* **操作**
* **下针方法**:避开桡神经,直刺0.5-1.0寸。
* **角度与深度**:直刺,深度0.5-0.8寸,轻柔提插,出现酸胀感即可,切忌寻求强烈触电感。
* **留针时间**:若针刺,留针10-15分钟。
* **不同操作**:
#### **十四、 臂臑 (LI 14) - Bìnào**
* **穴位定位**
* **位置**:在臂部,曲池上7寸,三角肌前缘处。
* **取穴方法**:屈肘用力握拳,使三角肌隆起。曲池与肩髃连线,曲池上7寸,当三角肌停止部(下缘)的凹陷处,按压有酸胀感。
* **特定穴属性**
* 无特定穴属性。
* **压痛点**:可用于诊断和治疗肩臂疼痛、眼疾。
* **主治**
* **近治作用**:治疗肩臂疼痛、上肢瘫痪或麻木、颈项拘挛等局部病症。
* **特殊作用**:
* **操作禁忌**
* 无特殊禁忌。可针可灸。
* **操作**
* **下针方法**:直刺或向上斜刺0.8-1.5寸。
* **角度与深度**:
* **留针时间**:15-20分钟。
* **不同操作**:
#### **十五、 肩髃 (LI 15) - Jiānyú**
* **穴位定位**
* **位置**:在肩峰前下方,当肩峰与肱骨大结节之间凹陷处。
* **取穴方法**:
* **特定穴属性**
* **手阳明、阳蹻脉交会穴**:沟通手阳明大肠经与阳蹻脉,是疏通肩部气血的关键枢纽。
* **压痛点**:是诊断和治疗肩关节疾病的**最重要反应点**,如肩周炎、肩袖损伤。
* **主治**
* **近治作用**:**治疗肩关节疾病的第一要穴**。主治肩臂挛痛、上肢不遂、肩周炎(五十肩)、肩关节周围任何方向的疼痛和活动障碍。
* **特殊作用**:通经活络,散结止痛,还可用于治疗瘰疬、瘿气。
* **操作禁忌**
* 无特殊禁忌。可针可灸。
* **操作**
* **下针方法**:直刺或向下斜刺1.0-1.5寸。
* **角度与深度**:
* **留针时间**:20-30分钟。治疗肩周炎可长时间留针。
* **不同操作**:
#### **十六、 巨骨 (LI 16) - Jùgǔ**
* **穴位定位**
* **位置**:在肩胛区,锁骨肩峰端与肩胛冈之间凹陷中。
* **取穴方法**:正坐。在锁骨肩峰端与肩胛冈之间的凹陷处,约当锁骨外1/3上缘与肩胛冈形成的夹角处。
* **特定穴属性**
* **手阳明、阳蹻脉交会穴**:同肩髃,是疏通肩背部气血的重要交会穴。
* **压痛点**:可用于诊断和治疗肩背部深层疼痛、活动受限。
* **主治**
* **近治作用**:治疗肩背及上臂疼痛、不得屈伸、肩关节活动障碍。其作用位置较肩髃更深,更侧重于治疗肩关节后侧和背部的疼痛。
* **特殊作用**:通经散结,治疗瘰疬、瘿气。
* **操作禁忌**
* **不可深刺**!其下为肺尖,深刺易造成气胸。
* 可灸。
* **操作**
* **下针方法**:直刺0.5-1.0寸。
* **角度与深度**:直刺,微向后下方,深度0.5-0.8寸,切勿超过1寸。局部有酸胀感,有时可扩散至肩部。
* **留针时间**:15-20分钟。
* **不同操作**:
#### **十七、 天鼎 (LI 17) - Tiāndǐng**
* **穴位定位**
* **位置**:在颈部,横平环状软骨,胸锁乳突肌后缘。
* **取穴方法**:正坐,头微侧。先找到喉结(甲状软骨),其下的凸起为环状软骨。从环状软骨旁开3寸(约4横指),向后至胸锁乳突肌的后缘凹陷中,即为本穴。
* **特定穴属性**
* 无特定穴属性。
* **压痛点**:可用于诊断和治疗咽喉、颈部病症,如暴喑、咽喉肿痛、瘿气。
* **主治**
* **近治作用**:治疗局部病症,如颈部酸痛、强直。
* **特殊作用**:
* **操作禁忌**
* **不可深刺**!穴区深部分布有颈升动脉、臂丛神经等重要结构,深刺易造成危险。
* 可灸,但需注意避免烫伤。
* **操作**
* **下针方法**:直刺0.3-0.5寸。
* **角度与深度**:直刺,深度严格控制在0.5寸以内,局部有酸胀感,或向咽喉部放散。
* **留针时间**:10-15分钟,不宜久留。
* **不同操作**:
#### **十八、 扶突 (LI 18) - Fútū**
* **穴位定位**
* **位置**:在颈部,横平喉结,胸锁乳突肌前、后缘中间。
* **取穴方法**:正坐。头微侧,先确定喉结(甲状软骨)旁开3寸(约4横指),在胸锁乳突肌的肌腹中点(前、后缘之间),按压有酸胀感处即是本穴。
* **特定穴属性**
* 无特定穴属性。
* **压痛点**:同天鼎穴,用于诊断和治疗咽喉、颈部及膈肌病症。
* **主治**
* **近治作用**:治疗颈部肿痛、瘿气。
* **特殊作用**:
* **操作禁忌**
* **绝对不可深刺**!穴区深层为颈总动脉,深刺会导致大出血,为危险穴位。
* 可灸,但需谨慎。
* **操作**
* **下针方法**:直刺0.5-0.8寸。
* **角度与深度**:直刺,针尖不可偏向内侧,深度严格控制在0.5寸左右,以避开颈总动脉。局部有酸胀感,或向咽喉部放散。
* **留针时间**:10-15分钟。
* **不同操作**:
#### **十九、 口禾髎 (LI 19) - Kǒuhéliáo**
* **穴位定位**
* **位置**:在面部,横平人中沟上1/3与下2/3交点,鼻孔外缘直下。
* **取穴方法**:正坐或仰卧。在鼻孔外缘直下,与人中沟上1/3处相平齐的点,即为本穴。
* **特定穴属性**
* 无特定穴属性。
* **压痛点**:可用于诊断和治疗鼻部急症,如鼻塞、鼻衄。
* **主治**
* **近治作用**:治疗局部病症,如口歪、口噤(牙关紧闭)。
* **特殊作用**:
* **操作禁忌**
* 禁灸。因位于面部危险三角区,且穴位浅表,不宜灸疗。
* 《针灸甲乙经》载:“鼽衄有痈,禁不可灸。”
* **操作**
* **下针方法**:直刺或斜刺0.3-0.5寸。
* **角度与深度**:
* **留针时间**:5-10分钟,不宜久留。
* **不同操作**:一般采用针刺平补平泻法。因位于面部,手法宜轻柔。
#### **二十、 迎香 (LI 20) - Yíngxiāng**
* **穴位定位**
* **位置**:在面部,鼻翼外缘中点旁,鼻唇沟中。
* **取穴方法**:正坐或仰卧。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开约0.5寸,当鼻唇沟(法令纹)中取穴。
* **特定穴属性**
* **手、足阳明经交会穴**:沟通手阳明大肠经与足阳明胃经的气血。
* **压痛点**:是诊断和治疗一切鼻疾的首选反应点。
* **主治**
* **近治作用**:治疗面部病症,如面痒、面浮肿、口眼歪斜。
* **特殊作用**:
* **操作禁忌**
* 禁灸。因位于面部危险三角区,血管丰富,且易留疤痕,故禁用一切灸法。
*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不宜灸。”
* **操作**
* **下针方法**:直刺或向内上平刺0.3-0.5寸。
* **角度与深度**:
* **留针时间**:5-10分钟。
* **不同操作**:
足阳明胃经穴位详解
**一、承泣 (ST 1) - Chéngqì**
- **穴位介绍**:
"承"指承受,"泣"指眼泪,此穴位于眼球下方,承接着眼泪,是足阳明胃经的起始穴,也是阳蹻脉、任脉、足阳明三经交会穴。
- **穴位定位**:
在面部,瞳孔直下,当眼球与眶下缘之间。取穴时正坐或仰卧,目视前方,沿瞳孔垂直向下,在眼眶下缘与眼球之间凹陷处。
- **特定穴属性**:
- 阳蹻脉、任脉、足阳明胃经交会穴
- 眼疾的特异性反应点。
- **主治**:
- 近治:目赤肿痛、流泪、夜盲
- 远治:眼睑瞤动、口眼歪斜
- 特殊作用:
- **操作禁忌**:
- 禁灸
- 针刺时不宜提插捻转,避免伤及眼球和血管
- 出针后需按压针孔片刻,防止出血
- **操作**:
- 嘱患者闭目,左手轻推眼球向上固定
- 沿眶下缘缓慢直刺0.3-0.7寸,不宜过深
- 针感:局部酸胀,有时流泪
- 留针时间:10-15分钟,不宜久留
**二、四白 (ST 2) - Sìbái**
- **穴位介绍**:
"四"指四方,"白"指光明,此穴能治疗眼病使视物明亮,位于眶下孔处,是治疗眼病和面瘫的要穴。
- **穴位定位**:
在面部,瞳孔直下,当眶下孔凹陷处。取穴时正坐,目视前方,瞳孔直下1寸,当眶下孔处。
- **特定穴属性**:
- 足阳明胃经重要穴位
- 面神经麻痹的常用治疗点。
- **主治**:
- 近治:目赤痛痒、目翳
- 远治:头痛、眩晕
- 特殊作用:
- **操作禁忌**:
- 不宜直接灸
- 针刺不宜过深,避免刺入眶下孔
- **操作**:
- 直刺0.2-0.3寸
- 或向下斜刺0.3-0.5寸
- 治疗三叉神经痛时可向眶下孔方向斜刺
- 针感:局部酸胀,有时放射至鼻部
- 留针时间:15-20分钟
**三、巨髎 (ST 3) - Jùliáo**
- **穴位介绍**:
"巨"指巨大,"髎"指骨隙,位于鼻翼旁的大骨隙中,是足阳明胃经与阳蹻脉交会穴,主治面部疾病。
- **穴位定位**:
在面部,瞳孔直下,平鼻翼下缘处,当鼻唇沟外侧。取穴时正坐,瞳孔直下,与鼻翼下缘平齐处。
- **特定穴属性**:
- 足阳明胃经与阳蹻脉交会穴
- 面瘫、鼻病的反应点。
- **主治**:
- 近治:口眼歪斜、鼻衄
- 远治:齿痛、唇颊肿
- 特殊作用:
- **操作禁忌**:
- 禁灸
- 不宜深刺
- **操作**:
- 直刺0.3-0.5寸
- 或斜刺0.5-0.8寸
- 治疗面瘫时可向地仓方向透刺
- 针感:局部酸胀,有时放射至上唇
- 留针时间:15-20分钟
**四、地仓 (ST 4) - Dìcāng**
- **穴位介绍**:
"地"指下部,"仓"指仓库,位于口角旁,如收纳粮食的仓库,是手足阳明经与阳蹻脉交会穴,主治口面部疾病。
- **穴位定位**:
在面部,口角外侧,上直瞳孔。取穴时正坐,瞳孔直下,与口角水平线相交处。
- **特定穴属性**:
- 手足阳明经、阳蹻脉交会穴
- 面瘫、流涎的特效穴。
- **主治**:
- 近治:口角歪斜、流涎
- 远治:唇缓不收
- 特殊作用:
- **操作禁忌**:
- 禁灸
- 不宜瘢痕灸
- **操作**:
- 直刺0.2-0.3寸
- 或向颊车方向透刺1-1.5寸
- 或向迎香方向透刺
- 针感:局部酸胀,有时扩散至半侧面部
- 留针时间:20-30分钟
**五、大迎 (ST 5) - Dàyíng**
- **穴位介绍**:
"大"指重要,"迎"指气血旺盛,此穴位于下颌角前方,面动脉搏动处,是面部气血汇聚的重要穴位。
- **穴位定位**:
在下颌角前方,咬肌附着部的前缘,当面动脉搏动处。取穴时正坐或仰卧,在下颌角前下方约1.3寸,当咬肌附着部的前缘。
- **特定穴属性**:
- 足阳明胃经要穴
- 牙关紧闭、面瘫的特定治疗点。
- **主治**:
- 近治:牙关紧闭、齿痛
- 远治:口角歪斜、颊肿
- 特殊作用:
- **操作禁忌**:
- 避开面动脉针刺
- 禁灸
- 出针后需按压针孔
- **操作**:
- 直刺0.2-0.3寸,避开动脉
- 或斜刺0.3-0.5寸
- 治疗牙关紧闭时可向地仓方向透刺
- 针感:局部酸胀,可扩散至面颊
- 留针时间:15-20分钟
**六、颊车 (ST 6) - Jiáchē**
- **穴位介绍**:
"颊"指面颊,"车"指下颌骨,此穴位于下颌角上方,是治疗牙病和面瘫的重要穴位。
- **穴位定位**:
在面颊部,下颌角前上方约一横指(中指),当咀嚼时咬肌隆起,按之凹陷处。取穴时正坐,上下齿用力咬紧,在咬肌隆起的高点处。
- **特定穴属性**:
- 足阳明胃经重要穴位
- 牙痛、下颌关节病的特效穴。
- **主治**:
- 近治:齿痛、牙关不利
- 远治:口眼歪斜、颊肿
- 特殊作用:
- 下颌关节炎
- 三叉神经痛
- 腮腺炎
- **操作禁忌**:
- 禁直接灸
- 深刺时注意避免伤及深层血管
- **操作**:
- 直刺0.3-0.5寸
- 或向地仓方向透刺1.5-2寸
- 治疗牙痛时可向齿根方向斜刺
- 针感:局部酸胀,可向周围扩散
- 留针时间:20-30分钟
**七、下关 (ST 7) - Xiàguān**
- **穴位介绍**:
"下"指下方,"关"指关节,此穴位于下颌关节下方,是足阳明、足少阳经交会穴,主治耳、面、齿疾病。
- **穴位定位**:
在面部耳前方,当颧弓与下颌切迹所形成的凹陷中。取穴时正坐或侧卧,闭口,在耳屏前约一横指,颧弓下缘凹陷处。
- **特定穴属性**:
- 足阳明、足少阳经交会穴
- 下颌关节病、耳病的重点穴。
- **主治**:
- 近治:牙关开合不利、齿痛
- 远治:耳聋、耳鸣
- 特殊作用:
- **操作禁忌**:
- 禁灸
- 深刺时注意避免伤及上颌动脉
- **操作**:
- 直刺0.3-0.5寸
- 或稍向后斜刺1-1.5寸
- 治疗耳病时可向听宫方向斜刺
- 针感:局部酸胀,可扩散至整个颞颌关节
- 留针时间:15-25分钟
**八、头维 (ST 8) - Tóuwéi**
- **穴位介绍**:
"头"指头部,"维"指维系,此穴为足阳明、足少阳经与阳维脉交会穴,是维系头部气血的重要穴位。
- **穴位定位**:
在头侧部,当额角发际上0.5寸,头正中线旁开4.5寸。取穴时正坐,从眉心直上入发际0.5寸,再旁开4.5寸。
- **特定穴属性**:
- 足阳明、足少阳经与阳维脉交会穴
- 头痛、眩晕的特定治疗点。
- **主治**:
- 近治:头痛、目眩
- 远治:眼痛、视物不清
- 特殊作用:
- **操作禁忌**:
- 禁灸
- 针刺时不宜提插
- 出针后需按压针孔
- **操作**:
- 平刺0.5-1寸,向后或向周围透刺
- 治疗头痛时可向率谷穴方向透刺
- 针感:局部胀痛,有时放射至额部
- 留针时间:20-30分钟
**九、人迎 (ST 9) - Rényíng**
- **穴位介绍**:
"人"指人体,"迎"指迎接,此穴位于颈总动脉旁,是迎接气血上荣头面的重要关口,为足阳明、足少阳经交会穴。
- **穴位定位**:
在颈部,喉结旁,当胸锁乳突肌的前缘,颈总动脉搏动处。取穴时正坐仰头,于喉结旁开1.5寸,胸锁乳突肌前缘。
- **特定穴属性**:
- 足阳明、足少阳经交会穴
- 高血压、甲状腺疾病的重要诊断和治疗点。
- **主治**:
- 近治:咽喉肿痛、瘰疬
- 远治:胸满喘息
- 特殊作用:
- **操作禁忌**:
- 严禁深刺,避免伤及颈总动脉
- 禁灸
- 操作时需单侧取穴,避免双侧同时针刺
- **操作**:
- 直刺0.2-0.4寸,避开动脉
- 针感:局部酸胀,有时向肩部放散
- 操作时用手指将胸锁乳突肌向前轻推,暴露穴位
- 留针时间:10-15分钟,不宜久留
**十、水突 (ST 10) - Shuǐtū**
- **穴位介绍**:
"水"指水谷之气,"突"指穿突,此穴位于人迎与气舍之间,是水谷之气上突之处,主治呼吸系统疾病。
- **穴位定位**:
在颈部,胸锁乳突肌的前缘,当人迎与气舍连线的中点。取穴时正坐,在人迎穴直下,胸锁乳突肌前缘。
- **特定穴属性**:
- 足阳明胃经要穴
- 咳嗽、哮喘的反应点。
- **主治**:
- 近治:咽喉肿痛
- 远治:咳嗽、气喘
- 特殊作用:
- **操作禁忌**:
- 不宜深刺,避免伤及颈总动脉
- 禁灸
- **操作**:
- 直刺0.3-0.5寸
- 针感:局部酸胀,可向咽喉部放散
- 治疗咳嗽时可向内下方斜刺
- 留针时间:10-15分钟
**十一、气舍 (ST 11) - Qìshě**
- **穴位介绍**:
"气"指呼吸之气,"舍"指宅舍,此穴为呼吸之气停留之处,位于锁骨上窝,主治呼吸系统疾病。
- **穴位定位**:
在颈部,当锁骨内侧端的上缘,胸锁乳突肌的胸骨头与锁骨头之间。取穴时正坐,在锁骨内侧端上缘,胸锁乳突肌两头之间。
- **特定穴属性**:
- 足阳明胃经要穴
- 呃逆、颈项强痛的治疗点。
- **主治**:
- 近治:咽喉肿痛
- 远治:喘息、呃逆
- 特殊作用:
- **操作禁忌**:
- 不可深刺,避免伤及肺尖
- 孕妇慎针
- 禁灸
- **操作**:
- 直刺0.3-0.5寸
- 针感:局部酸胀,可向胸部放散
- 治疗呃逆时可向下斜刺
- 留针时间:10-15分钟
**十二、缺盆 (ST 12) - Quēpén**
- **穴位介绍**:
"缺"指缺陷,"盆"指容器,此穴位于锁骨上窝如盆之缺处,为足阳明经进入胸腔的重要门户。
- **穴位定位**:
在锁骨上窝中央,距前正中线4寸。取穴时正坐,在锁骨中点上方,胸锁乳突肌锁骨头外侧凹陷中。
- **特定穴属性**:
- 足阳明胃经要穴
- 咳嗽、胸满的特定治疗点。
- **主治**:
- 近治:咳嗽、气喘
- 远治:胸中热、缺盆中痛
- 特殊作用:
- **操作禁忌**:
- 严禁深刺,避免造成气胸
- 孕妇禁针
- 禁灸
- **操作**:
- 直刺0.3-0.5寸,不可向内深刺
- 针感:局部酸胀,可向上肢放散
- 操作时嘱患者放松,避免深呼吸
- 留针时间:10-15分钟
**十三、气户 (ST 13) - Qìhù**
- **穴位介绍**:
"气"指呼吸之气,"户"指门户,此穴位于锁骨下缘,是呼吸之气出入的门户,为足阳明胃经在胸部的起始穴。
- **穴位定位**:
在胸部,当锁骨中点下缘,距前正中线4寸。取穴时仰卧,在锁骨下缘,前正中线旁开4寸处。
- **特定穴属性**:
- 足阳明胃经胸部首穴
- 咳嗽、气喘的常见反应点。
- **主治**:
- 近治:咳嗽、气喘
- 远治:胸胁胀满
- 特殊作用:
- **操作禁忌**:
- 不可深刺,避免伤及肺脏
- 孕妇慎针
- 禁直接灸
- **操作**:
- 斜刺0.3-0.5寸,向外斜刺
- 针感:局部酸胀,可向胸部放散
- 治疗咳嗽时可采用平刺法
- 留针时间:15-20分钟
**十四、库房 (ST 14) - Kùfáng**
- **穴位介绍**:
"库"指仓库,"房"指房舍,此穴如储藏气血的库房,位于第一肋间隙,主治胸肺疾病。
- **穴位定位**:
在胸部,当第1肋间隙,距前正中线4寸。取穴时仰卧,在锁骨中线第一肋间隙处。
- **特定穴属性**:
- 足阳明胃经要穴
- 胸痛、咳喘的治疗点。
- **主治**:
- 近治:咳嗽、气喘
- 远治:胸胁胀痛
- 特殊作用:
- **操作禁忌**:
- 不可深刺,避免造成气胸
- 禁直接灸
- **操作**:
- 斜刺0.3-0.5寸,向外斜刺
- 或平刺0.5-0.8寸
- 针感:局部酸胀,可向肋间放散
- 治疗乳腺疾病时可向乳头方向斜刺
- 留针时间:15-20分钟
**十五、屋翳 (ST 15) - Wūyì**
- **穴位介绍**:
"屋"指深部,"翳"指遮盖,此穴位于第二肋间隙,如深藏屋中之物,主治胸肺部疾病。
- **穴位定位**:
在胸部,当第2肋间隙,距前正中线4寸。取穴时仰卧,在乳头直上第二肋间隙处。
- **特定穴属性**:
- 足阳明胃经要穴
- 乳腺疾病的特效穴。
- **主治**:
- 近治:咳嗽、气喘
- 远治:胸胁胀痛
- 特殊作用:
- **操作禁忌**:
- 不可深刺,避免伤及肺脏
- 孕妇慎针
- 禁直接灸
- **操作**:
- 斜刺0.3-0.5寸
- 或平刺0.5-0.8寸
- 针感:局部酸胀,可向乳房放散
- 治疗乳腺疾病可采用多向透刺
- 留针时间:20-30分钟
**十六、膺窗 (ST 16) - Yīngchuāng**
- **穴位介绍**:
"膺"指胸部,"窗"指窗户,此穴如胸部的窗户,位于第三肋间隙,主治胸肺和乳腺疾病。
- **穴位定位**:
在胸部,当第3肋间隙,距前正中线4寸。取穴时仰卧,在乳头直上第三肋间隙处。
- **特定穴属性**:
- 足阳明胃经要穴
- 胸痛、乳痈的治疗点。
- **主治**:
- 近治:咳嗽、气喘
- 远治:胸胁胀痛
- 特殊作用:
- **操作禁忌**:
- 不可深刺,避免伤及心脏和肺脏
- 禁直接灸
- **操作**:
- 斜刺0.3-0.5寸
- 或平刺0.5-0.8寸
- 针感:局部酸胀,可向胸胁部放散
- 治疗心脏病时可向内斜刺
- 留针时间:15-25分钟
**十七、乳中 (ST 17) - Rǔzhōng**
- **穴位介绍**:
"乳"指乳房,"中"指中央,此穴位于乳头正中央,是定位其他胸部穴位的基准点,具有特殊的定位意义。
- **穴位定位**:
在胸部,当第4肋间隙,乳头中央,距前正中线4寸。取穴时仰卧,在乳头正中央,男性可直接定位,女性以锁骨中线与第4肋间隙交点为准。
- **特定穴属性**:
- 足阳明胃经定位标志穴
- 不用于治疗,仅作为解剖定位标志。
- **主治**:
- 本穴一般不用于治疗
- 古代医籍记载可用于催产(现代已禁用)
- **操作禁忌**:
- 严禁针刺
- 严禁灸法
- 禁止任何形式的刺激
- 仅作为体表定位标志使用
- **操作**:
- 不进行任何操作
- 仅作为测量和定位其他穴位的参考点
- 临床使用时需特别注意保护患者隐私
**十八、乳根 (ST 18) - Rǔgēn**
- **穴位介绍**:
"乳"指乳房,"根"指基部,此穴位于乳房根部,是治疗乳腺疾病的重要穴位,具有通乳散结的作用。
- **穴位定位**:
在胸部,当乳头直下,乳房根部,第5肋间隙,距前正中线4寸。取穴时仰卧,在乳头直下,第5肋间隙处。
- **特定穴属性**:
- 足阳明胃经要穴
- 乳腺疾病的特效治疗点。
- **主治**:
- 近治:乳痈、乳癖
- 远治:咳嗽、气喘
- 特殊作用:
- **操作禁忌**:
- 不可深刺,避免伤及肺脏
- 孕妇禁针
- 禁直接灸
- **操作**:
- 斜刺0.3-0.5寸,向外斜刺
- 或平刺0.5-0.8寸
- 针感:局部酸胀,可向乳房放散
- 治疗乳腺疾病时可向乳房基底部斜刺
- 留针时间:20-30分钟
**十九、不容 (ST 19) - Bùróng**
- **穴位介绍**:
"不"指否定,"容"指容纳,此穴位于上腹部,喻指胃部充满不容纳更多食物,主治胃部疾病。
- **穴位定位**:
在上腹部,当脐中上6寸,距前正中线2寸。取穴时仰卧,在胸剑联合至脐中连线的上1/4处,旁开2寸。
- **特定穴属性**:
- 足阳明胃经要穴
- 胃脘胀满的特效穴。
- **主治**:
- 近治:胃痛、呕吐
- 远治:食欲不振
- 特殊作用:
- **操作禁忌**:
- 饭后不宜立即针刺
- 不可深刺,避免伤及肝脏
- 孕妇禁针
- **操作**:
- 直刺0.5-0.8寸
- 针感:局部酸胀,可向上腹部放散
- 治疗胃下垂时可向上斜刺
- 留针时间:20-30分钟
**二十、承满 (ST 20) - Chéngmǎn**
- **穴位介绍**:
"承"指承受,"满"指充满,此穴位于不容穴下,喻指承受胃中充满的食物,主治胃肠疾病。
- **穴位定位**:
在上腹部,当脐中上5寸,距前正中线2寸。取穴时仰卧,在胸剑联合至脐中连线的上3/8处,旁开2寸。
- **特定穴属性**:
- 足阳明胃经要穴
- 腹胀、腹痛的治疗点。
- **主治**:
- 近治:胃痛、腹胀
- 远治:呕吐、泄泻
- 特殊作用:
- **操作禁忌**:
- 不可深刺,避免伤及胃腑
- 饱食后慎针
- 孕妇禁针
- **操作**:
- 直刺0.5-1寸
- 针感:局部酸胀,可向整个上腹部放散
- 治疗腹胀时可向下斜刺
- 留针时间:20-30分钟
**二十一、梁门 (ST 21) - Liángmén**
- **穴位介绍**:
"梁"指谷物,"门"指门户,此穴如胃气出入之门户,位于上腹部,是治疗胃病的重要穴位,具有健脾和胃的作用。
- **穴位定位**:
在上腹部,当脐中上4寸,距前正中线2寸。取穴时仰卧,先取中脘穴(脐上4寸),旁开2寸处。
- **特定穴属性**:
- 足阳明胃经要穴
- 胃痛、胃溃疡的常见反应点。
- **主治**:
- 近治:胃痛、腹胀
- 远治:食欲不振、呕吐
- 特殊作用:
- **操作禁忌**:
- 不可深刺,避免伤及胃腑
- 饱食后慎针
- 孕妇禁针
- **操作**:
- 直刺0.5-1寸
- 针感:局部酸胀,可向整个上腹部放散
- 治疗胃溃疡时可向脊柱方向斜刺
- 胃寒者可加灸
- 留针时间:20-30分钟
**二十二、关门 (ST 22) - Guānmén**
- **穴位介绍**:
"关"指关隘,"门"指门户,此穴如胃肠之关隘门户,位于腹部,主治胃肠疾病,具有调节肠腑功能的作用。
- **穴位定位**:
在上腹部,当脐中上3寸,距前正中线2寸。取穴时仰卧,先取建里穴(脐上3寸),旁开2寸处。
- **特定穴属性**:
- 足阳明胃经要穴
- 腹胀、腹泻的治疗点。
- **主治**:
- 近治:腹胀、腹痛
- 远治:肠鸣、泄泻
- 特殊作用:
- **操作禁忌**:
- 不可深刺,避免伤及肠管
- 急腹症时慎针
- 孕妇禁针
- **操作**:
- 直刺0.8-1.2寸
- 针感:局部酸胀,可向脐周放散
- 治疗腹泻时可向下斜刺
- 治疗便秘时可向两侧斜刺
- 留针时间:20-30分钟
**二十三、太乙 (ST 23) - Tàiyǐ**
- **穴位介绍**:
"太"指重要,"乙"指东方木气,此穴具有调理脾胃、安神定志的作用,位于腹部,是治疗神志病的要穴。
- **穴位定位**:
在上腹部,当脐中上2寸,距前正中线2寸。取穴时仰卧,先取下脘穴(脐上2寸),旁开2寸处。
- **特定穴属性**:
- 足阳明胃经要穴
- 胃病伴神志异常的治疗点。
- **主治**:
- 近治:胃痛、消化不良
- 远治:心烦、癫狂
- 特殊作用:
- **操作禁忌**:
- 不可深刺,避免伤及肠管
- 精神疾病发作期慎针
- 孕妇禁针
- **操作**:
- 直刺0.8-1.2寸
- 针感:局部酸胀,可向四周放散
- 治疗神志病时可向上斜刺
- 可配合灸法增强疗效
- 留针时间:20-40分钟
**二十四、滑肉门 (ST 24) - Huáròumén**
- **穴位介绍**:
"滑"指光滑,"肉"指肌肉,"门"指门户,此穴位于腹部,具有润滑肠腑、通调水道的作用,是治疗肥胖症的要穴。
- **穴位定位**:
在上腹部,当脐中上1寸,距前正中线2寸。取穴时仰卧,先取水分穴(脐上1寸),旁开2寸处。
- **特定穴属性**:
- 足阳明胃经要穴
- 肥胖症、水肿的特效穴。
- **主治**:
- 近治:腹痛、呕吐
- 远治:水肿、肥胖
- 特殊作用:
- **操作禁忌**:
- 不可深刺,避免伤及肠管
- 孕妇禁针
- 体质虚弱者慎用强刺激
- **操作**:
- 直刺0.8-1.5寸
- 针感:局部酸胀,可向整个腹部放散
- 减肥时可采用提插泻法
- 治疗月经病时可向子宫方向斜刺
- 留针时间:30-40分钟
**二十五、天枢 (ST 25) - Tiānshū**
- **穴位介绍**:
"天"指上部,"枢"指枢纽,此穴为大肠的募穴,是天地之气中转的枢纽,位于脐旁,是治疗胃肠疾病的要穴。
- **穴位定位**:
在腹中部,距脐中2寸。取穴时仰卧,在肚脐旁开2寸处,左右各一。
- **特定穴属性**:
- 大肠募穴
- 足阳明胃经重要穴位
- 急慢性胃肠炎的特异性压痛点。
- **主治**:
- 近治:腹胀、肠鸣、绕脐痛
- 远治:便秘、泄泻、痢疾
- 特殊作用:
- **操作禁忌**:
- 孕妇禁针
- 不可深刺,避免伤及肠管
- 急腹症时慎用
- **操作**:
- 直刺1-1.5寸
- 针感:局部酸胀,可向整个腹部放散
- 治疗便秘用泻法,治疗腹泻用补法
- 可灸,艾炷灸5-7壮,艾条灸10-15分钟
- 留针时间:20-30分钟
**二十六、外陵 (ST 26) - Wàilíng**
- **穴位介绍**:
"外"指外侧,"陵"指隆起,此穴位于腹部隆起处,主治腹痛、痛经等疾病,具有理气止痛的作用。
- **穴位定位**:
在下腹部,当脐中下1寸,距前正中线2寸。取穴时仰卧,先取阴交穴(脐下1寸),旁开2寸处。
- **特定穴属性**:
- 足阳明胃经要穴
- 痛经、腹痛的常见反应点。
- **主治**:
- 近治:腹痛、腹胀
- 远治:疝气、痛经
- 特殊作用:
- **操作禁忌**:
- 孕妇禁针
- 月经期慎用强刺激
- 不可深刺
- **操作**:
- 直刺1-1.5寸
- 针感:局部酸胀,可向小腹放散
- 治疗痛经时可向子宫方向斜刺
- 可灸,艾条灸10-15分钟
- 留针时间:20-30分钟
**二十七、大巨 (ST 27) - Dàjù**
- **穴位介绍**:
"大"指重要,"巨"指巨大,此穴位于腹部,主治小腹胀满、小便不利等症,具有通利水道的作用。
- **穴位定位**:
在下腹部,当脐中下2寸,距前正中线2寸。取穴时仰卧,先取石门穴(脐下2寸),旁开2寸处。
- **特定穴属性**:
- 足阳明胃经要穴
- 小腹胀满、遗精的治疗点。
- **主治**:
- 近治:小腹胀满
- 远治:小便不利、遗精
- 特殊作用:
- **操作禁忌**:
- 孕妇禁针
- 尿潴留时慎用深刺
- 不可向内侧深刺
- **操作**:
- 直刺1-1.5寸
- 针感:局部酸胀,可向生殖器放散
- 治疗泌尿系疾病时可向下斜刺
- 可灸,艾炷灸3-5壮
- 留针时间:20-30分钟
**二十八、水道 (ST 28) - Shuǐdào**
- **穴位介绍**:
"水"指水液,"道"指通道,此穴为水液通行的道路,位于下腹部,主治水液代谢疾病,具有通调水道的作用。
- **穴位定位**:
在下腹部,当脐中下3寸,距前正中线2寸。取穴时仰卧,先取关元穴(脐下3寸),旁开2寸处。
- **特定穴属性**:
- 足阳明胃经要穴
- 水肿、小便不利的特效穴。
- **主治**:
- 近治:小腹胀满
- 远治:小便不利、水肿
- 特殊作用:
- **操作禁忌**:
- 孕妇禁针
- 肾功能不全者慎用
- 不可深刺
- **操作**:
- 直刺1-1.5寸
- 针感:局部酸胀,可向小腹和会阴部放散
- 治疗水肿时可采用泻法
- 可灸,艾条灸10-15分钟
- 留针时间:20-30分钟
**二十九、归来 (ST 29) - Guīlái**
- **穴位介绍**:
"归"指回归,"来"指回来,此穴具有使气血回归、调理胞宫的作用,是治疗妇科和男科疾病的重要穴位。
- **穴位定位**:
在下腹部,当脐中下4寸,距前正中线2寸。取穴时仰卧,先取中极穴(脐下4寸),旁开2寸处。
- **特定穴属性**:
- 足阳明胃经要穴
- 妇科疾病和男科疾病的特效治疗点。
- **主治**:
- 近治:小腹疼痛、疝气
- 远治:月经不调、带下
- 特殊作用:
- **操作禁忌**:
- 孕妇禁针
- 月经期慎用强刺激
- 不可深刺
- **操作**:
- 直刺1-1.5寸
- 针感:局部酸胀,可向小腹和会阴部放散
- 治疗妇科病时可向子宫方向斜刺
- 可灸,艾条灸10-15分钟
- 留针时间:20-30分钟
**三十、气冲 (ST 30) - Qìchōng**
- **穴位介绍**:
"气"指气血,"冲"指冲动,此穴是冲脉所起之处,为气血冲动之所,主治生殖系统疾病。
- **穴位定位**:
在腹股沟稍上方,当脐中下5寸,距前正中线2寸。取穴时仰卧,在耻骨联合上缘,曲骨穴旁开2寸。
- **特定穴属性**:
- 冲脉所起之处
- 足阳明胃经要穴
- 生殖系统疾病的反应点。
- **主治**:
- 近治:腹痛、疝气
- 远治:阳痿、月经不调
- 特殊作用:
- **操作禁忌**:
- 孕妇禁针
- 避开股动脉针刺
- 不可深刺
- **操作**:
- 直刺0.5-1寸,避开动脉
- 针感:局部酸胀,可向生殖器放散
- 治疗疝气时可向腹股沟方向斜刺
- 可灸,艾条灸5-10分钟
- 留针时间:15-25分钟
**三十一、髀关 (ST 31) - Bìguān**
- **穴位介绍**:
"髀"指大腿,"关"指关节,此穴位于大腿前上方,如大腿的关隘,主治下肢痿痹等疾病。
- **穴位定位**:
在大腿前面,当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屈股时,平会阴,居缝匠肌外侧凹陷处。
- **特定穴属性**:
- 足阳明胃经要穴
- 下肢痿痹、疼痛的治疗点。
- **主治**:
- 近治:大腿疼痛、麻木
- 远治:腰腿疼痛、痿痹
- 特殊作用:
- **操作禁忌**:
- 无特殊禁忌
- 可针可灸
- **操作**:
- 直刺1-2寸
- 针感:局部酸胀,可向大腿前侧放散
- 治疗痿痹可采用提插泻法
- 可灸,艾条灸10-15分钟
- 留针时间:20-40分钟
**三十二、伏兔 (ST 32) - Fútù**
- **穴位介绍**:
"伏"指俯伏,"兔"指肌肉隆起如兔,此穴位于大腿前侧肌肉隆起处,主治下肢疾病。
- **穴位定位**:
在大腿前面,当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髌底上6寸。取穴时正坐屈膝,医生以手掌后第一横纹正中按在膝盖上,中指尖到达处。
- **特定穴属性**:
- 足阳明胃经要穴
- 膝关节疾病和下肢痿痹的治疗点。
- **主治**:
- 近治:大腿疼痛、膝关节痛
- 远治:腰腿疼痛、脚气
- 特殊作用:
- **操作禁忌**:
- 无特殊禁忌
- 可针可灸
- **操作**:
- 直刺1-2寸
- 针感:局部酸胀,可向膝关节放散
- 治疗膝关节病时可向膝眼方向斜刺
- 可灸,艾炷灸5-7壮
- 留针时间:20-30分钟
**三十三、阴市 (ST 33) - Yīnshì**
- **穴位介绍**:
"阴"指寒湿邪气,"市"指聚集,此穴是寒湿邪气容易聚集之处,位于大腿前侧,具有温经散寒的作用。
- **穴位定位**:
在大腿前面,当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髌底上3寸。取穴时正坐屈膝,髌骨外上缘上3寸处。
- **特定穴属性**:
- 足阳明胃经要穴
- 寒湿痹痛的特效治疗点。
- **主治**:
- 近治:大腿疼痛、膝关节冷痛
- 远治:下肢痿痹、屈伸不利
- 特殊作用:
- **操作禁忌**:
- 无特殊禁忌
- 可针可灸,尤其适合灸法
- **操作**:
- 直刺1-1.5寸
- 针感:局部酸胀,可向膝关节放散
- 寒证可重用灸法,温针灸效果更佳
- 可灸,艾炷灸5-9壮,艾条灸10-20分钟
- 留针时间:20-30分钟
**三十四、梁丘 (ST 34) - Liángqiū**
- **穴位介绍**:
"梁"指山梁,"丘"指土丘,此穴如膝盖上的山丘,是足阳明胃经的郄穴,主治急性胃痛和膝关节疾病。
- **穴位定位**:
屈膝,在大腿前面,当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髌底上2寸。取穴时正坐屈膝,髌骨外上缘上2寸凹陷处。
- **特定穴属性**:
- 足阳明胃经郄穴
- 急性胃痛和膝关节急症的特效穴。
- **主治**:
- 近治:膝关节肿痛、屈伸不利
- 远治:胃痛、腹胀
- 特殊作用:
- 急性胃痉挛
- 乳腺炎
- 下肢瘫痪
- **操作禁忌**:
- 无特殊禁忌
- 可针可灸
- **操作**:
- 直刺1-1.5寸
- 针感:局部酸胀,可向膝关节和腹部放散
- 治疗急性胃痛用强刺激泻法
- 可灸,艾条灸10-15分钟
- 留针时间:20-40分钟
**三十五、犊鼻 (ST 35) - Dúbí**
- **穴位介绍**:
"犊"指小牛,"鼻"指鼻孔,此穴位于髌韧带外侧凹陷中,形如牛犊之鼻孔,是治疗膝关节疾病的重要穴位。
- **穴位定位**:
屈膝,在膝部,髌骨与髌韧带外侧凹陷中。取穴时屈膝90度,在髌骨下缘,髌韧带外侧凹陷处。
- **特定穴属性**:
- 足阳明胃经要穴
- 膝关节疾病的首选治疗点。
- **主治**:
- 近治:膝关节肿痛、屈伸不利
- 远治:脚气、下肢麻痹
- 特殊作用:
- **操作禁忌**:
- 禁用直接灸
- 关节腔积液时慎刺
- 不宜瘢痕灸
- **操作**:
- 向后内斜刺0.5-1.2寸
- 或透刺内膝眼
- 针感:局部酸胀,可扩散至整个膝关节
- 治疗膝关节炎可配合温针灸
- 留针时间:20-30分钟
**三十六、足三里 (ST 36) - Zúsānlǐ**
- **穴位介绍**:
"足"指下肢,"三里"指三寸,此穴位于膝下三寸,是足阳明胃经的合穴,胃的下合穴,四大补穴之一,具有强壮保健作用。
- **穴位定位**:
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取穴时屈膝,外膝眼直下四横指,胫骨前嵴外一横指处。
- **特定穴属性**:
- 足阳明胃经合穴(五行属土)
- 胃的下合穴
- 四总穴之一("肚腹三里留")
- **主治**:
- 近治:膝关节痛、下肢痿痹
- 远治:胃痛、呕吐、腹胀、泄泻
- 特殊作用:
- **操作禁忌**:
- 无特殊禁忌
- 孕妇慎针(但可用于矫正胎位)
- **操作**:
- 直刺1-2寸
- 针感:局部酸胀,可向足部或腹部放散
- 补法:缓慢进针,轻刺激;泻法:快速进针,重刺激
- 可灸,艾炷灸5-10壮,艾条灸15-30分钟
- 保健灸可用化脓灸
- 留针时间:30-60分钟
**三十七、上巨虚 (ST 37) - Shàngjùxū**
- **穴位介绍**:
"上"指上方,"巨虚"指巨大空虚,此穴为大肠的下合穴,位于小腿前外侧,是治疗大肠疾病的重要穴位。
- **穴位定位**:
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6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取穴时足三里直下3寸处。
- **特定穴属性**:
- 大肠下合穴
- 足阳明胃经要穴
- 肠道疾病的特异性反应点。
- **主治**:
- 近治:下肢痿痹、膝关节痛
- 远治:肠鸣、腹痛、泄泻
- 特殊作用:
- **操作禁忌**:
- 无特殊禁忌
- 可针可灸
- **操作**:
- 直刺1-2寸
- 针感:局部酸胀,可向足部放散
- 治疗肠道疾病用强刺激泻法
- 可灸,艾条灸10-15分钟
- 留针时间:20-40分钟
**三十八、条口 (ST 38) - Tiáokǒu**
- **穴位介绍**:
"条"指条达,"口"指空隙,此穴位于胫腓骨之间的空隙处,具有舒筋活络的作用,主治肩周炎等疾病。
- **穴位定位**:
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8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取穴时上巨虚直下2寸处。
- **特定穴属性**:
- 足阳明胃经要穴
- 肩周炎、肩臂疼痛的特效治疗点。
- **主治**:
- 近治:小腿冷痛、麻痹
- 远治:肩臂痛、肩周炎
- 特殊作用:
- **操作禁忌**:
- 无特殊禁忌
- 可针可灸
- **操作**:
- 直刺1-2寸
- 或透刺承山穴
- 针感:局部酸胀,可向足部放散
- 治疗肩周炎时用强刺激,同时活动患肩
- 可灸,艾条灸10-15分钟
- 留针时间:20-30分钟
**三十九、下巨虚 (ST 39) - Xiàjùxū**
- **穴位介绍**:
"下"指下方,"巨虚"指巨大空虚,此穴为小肠的下合穴,位于小腿前外侧,是治疗小肠疾病的重要穴位。
- **穴位定位**:
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9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取穴时条口直下1寸处。
- **特定穴属性**:
- 小肠下合穴
- 足阳明胃经要穴
- 小肠疾病的特异性反应点。
- **主治**:
- 近治:下肢痿痹、小腹痛
- 远治:泄泻、痢疾
- 特殊作用:
- **操作禁忌**:
- 无特殊禁忌
- 可针可灸
- **操作**:
- 直刺1-1.5寸
- 针感:局部酸胀,可向足部放散
- 治疗小肠疾病用平补平泻法
- 可灸,艾条灸10-15分钟
- 留针时间:20-30分钟
**四十、丰隆 (ST 40) - Fēnglóng**
- **穴位介绍**:
"丰"指丰满,"隆"指隆起,此穴位于小腿肌肉丰满隆起处,是足阳明胃经的络穴,具有化痰祛湿的特殊功效。
- **穴位定位**:
在小腿前外侧,当外踝尖上8寸,条口外,距胫骨前缘二横指(中指)。取穴时犊鼻与解溪连线的中点。
- **特定穴属性**:
- 足阳明胃经络穴(别走太阴)
- 化痰第一要穴
- 痰湿证的特效治疗点。
- **主治**:
- 近治:下肢痿痹、肿胀
- 远治:咳嗽、痰多、哮喘
- 特殊作用:
- **操作禁忌**:
- 无特殊禁忌
- 可针可灸
- **操作**:
- 直刺1-2寸
- 针感:局部酸胀,可向足部放散
- 化痰用泻法,强刺激
- 可灸,艾条灸10-15分钟
- 留针时间:20-40分钟
**四十一、解溪 (ST 41) - Jiěxī**
- **穴位介绍**:
"解"指解除、缓解,"溪"指沟溪,此穴位于足背踝关节前横纹中央,如解鞋带处,是足阳明胃经的经穴,具有清热化痰、宁心安神的作用。
- **穴位定位**:
在足背与小腿交界处的横纹中央凹陷中,当拇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取穴时足背屈,在踝关节前横纹中央两条肌腱之间的凹陷处。
- **特定穴属性**:
- 足阳明胃经经穴(五行属火)
- 踝关节疾病的特异性治疗点。
- **主治**:
- 近治:踝关节疼痛、足下垂
- 远治:头痛、眩晕、癫狂
- 特殊作用:
- **操作禁忌**:
- 无特殊禁忌
- 可针可灸
- **操作**:
- 直刺0.5-1寸
- 针感:局部酸胀,可向足底放散
- 治疗踝关节病时可向关节腔方向斜刺
- 可灸,艾条灸5-10分钟
- 留针时间:15-25分钟
**四十二、冲阳 (ST 42) - Chōngyáng**
- **穴位介绍**:
"冲"指冲动,"阳"指阳气,此穴为足阳明胃经的原穴,是胃经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具有和胃化痰、通络宁神的作用。
- **穴位定位**:
在足背最高处,当拇长伸肌腱和趾长伸肌腱之间,足背动脉搏动处。取穴时在解溪穴下方,足背动脉搏动处。
- **特定穴属性**:
- 足阳明胃经原穴
- 胃经原气输注之处
- 胃脘疾病的诊断点。
- **主治**:
- 近治:足背肿痛、下肢痿痹
- 远治:胃痛、腹胀
- 特殊作用:
- **操作禁忌**:
- 避开动脉针刺
- 禁灸
- 不宜瘢痕灸
- **操作**:
- 直刺0.3-0.5寸,避开动脉
- 针感:局部酸胀
- 操作时需仔细触摸动脉搏动位置
- 留针时间:10-20分钟
**四十三、陷谷 (ST 43) - Xiàngǔ**
- **穴位介绍**:
"陷"指凹陷,"谷"指山谷,此穴位于第2、3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处,如陷于山谷之中,是足阳明胃经的输穴,具有清热解表、调和肠胃的作用。
- **穴位定位**:
在足背,当第2、3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处。取穴时在第二、三跖趾关节后方,跖骨之间的凹陷中。
- **特定穴属性**:
- 足阳明胃经输穴(五行属木)
- 水肿、面浮的特定治疗点。
- **主治**:
- 近治:足背肿痛
- 远治:肠鸣腹痛、水肿
- 特殊作用:
- **操作禁忌**:
- 无特殊禁忌
- 可针可灸
- **操作**:
- 直刺0.3-0.5寸
- 或向上斜刺0.5-1寸
- 针感:局部酸胀,可向足趾放散
- 治疗水肿可用泻法
- 可灸,艾条灸5-10分钟
- 留针时间:15-25分钟
**四十四、内庭 (ST 44) - Nèitíng**
- **穴位介绍**:
"内"指里边,"庭"指庭院,此穴位于第2、3趾间缝纹端,如进入内部的庭院,是足阳明胃经的荥穴,具有清胃泻火、通络止痛的作用。
- **穴位定位**:
在足背,当第2、3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取穴时在第二、三脚趾缝纹端凹陷处。
- **特定穴属性**:
- 足阳明胃经荥穴(五行属水)
- 胃火牙痛的特效穴。
- **主治**:
- 近治:足背肿痛、趾关节痛
- 远治:齿痛、咽喉肿痛
- 特殊作用:
- 胃火亢盛
- 口臭、便秘
- 鼻衄
- **操作禁忌**:
- 无特殊禁忌
- 可针可灸
- **操作**:
- 直刺0.3-0.5寸
- 或向上斜刺0.5-0.8寸
- 针感:局部酸胀,可向足背放散
- 治疗胃火证用泻法,强刺激
- 可灸,艾条灸5-10分钟
- 留针时间:15-20分钟
**四十五、厉兑 (ST 45) - Lìduì**
- **穴位介绍**:
"厉"指严厉、剧烈,"兑"指通达,此穴为足阳明胃经的井穴,经气所出之处,如泉水初涌,具有清热泻火、醒神开窍的作用,是治疗急症热病的要穴。
- **穴位定位**:
在足第2趾末节外侧,距趾甲角0.1寸。取穴时正坐或仰卧,在第二脚趾外侧,趾甲角旁开0.1寸处。
- **特定穴属性**:
- 足阳明胃经井穴(五行属金)
- 胃经经气始发之处
- 热病、神志病的急救穴。
- **主治**:
- 近治:足趾麻木、疼痛
- 远治:鼻衄、齿痛、咽喉肿痛
- 特殊作用:
- **操作禁忌**:
- 孕妇慎针
- 体质虚弱者慎用放血法
- 一般不灸
- **操作**:
- 点刺放血:用三棱针快速点刺,挤出1-2滴血
- 浅刺0.1-0.2寸
- 针感:局部剧痛
- 急救时不留针,治疗热证时可留针5-10分钟
- 放血法用于实热证,浅刺法用于虚证
足太阴脾经
**一、 隐白 (SP 1) - Yǐnbái**
* **穴位介绍**
* 井穴,属木。是脾经的起始穴,是气血所出之处,犹如井泉之发,具有调经统血、健脾宁神的功效。
* **穴位定位**
* **位置**:在足趾,大趾末节内侧,趾甲根角侧后方0.1寸(指寸)。
* **取穴方法**:沿足大趾趾甲内侧缘(即远离第二趾的一侧)作一平行于底面的直线,再沿趾甲根内侧缘作一垂直线,两线交点即为本穴。
* **特定穴属性**
* 五输穴之井穴。
* 常用于治疗月经过多、崩漏等出血症,是该类疾病的关键压痛点。
* **主治**
* **近治作用**:足趾痛、麻木。
* **远治作用**:腹胀、便血、尿血等脾不统血证。
* **特殊作用**:
* **操作禁忌**
* 孕妇慎针。
* 一般不直接灸,尤其瘢痕灸需极其谨慎。
* **操作**
* **下针方法**:浅刺0.1-0.2寸,或点刺出血。
* **角度与方向**:通常直刺,或向上斜刺。
* **深度**:非常表浅,至有痛感或出血即可。
* **留针时间**:如需留针,时间宜短,一般5-10分钟。点刺放血则不留针。
* **不同操作**:点刺放血法清热止血、开窍醒神的效果最强,常用于急性出血和热病昏厥;浅刺则偏于安神定惊。
**二、 大都 (SP 2) - Dàdū**
* **穴位介绍**
* 荥穴,属火。是脾经经气开始溜注的部位,能健脾和中,泻热止痛。
* **穴位定位**
* **位置**:在足趾,第1跖趾关节远端赤白肉际凹陷中。
* **取穴方法**:足大趾向上翘起,可见足大趾与足掌连接处形成一凸起的关节(第1跖趾关节),在其前下方皮肤颜色深浅交界处(赤白肉际)的凹陷中即是本穴。
* **特定穴属性**
* 五输穴之荥穴。“荥主身热”,故本穴长于清泻脾经之热。
* **主治**
* **近治作用**:足趾肿痛。
* **远治作用**:腹胀、腹痛、腹泻、呕吐、便秘等脾胃肠腑病证。
* **特殊作用**:清泻脾热,主治热病无汗、身体沉重、心胸烦热。
* **操作禁忌**
* 《针灸甲乙经》记载“大都……禁不可灸”,认为灸之可能引热入内,故临床一般慎灸或少灸。
* **操作**
* **下针方法**:直刺0.3-0.5寸。
* **角度与方向**:直刺。
* **深度**:0.3-0.5寸,局部有酸胀感即可。
* **留针时间**:15-20分钟。
* **不同操作**:直刺法最为常用,用于调理脾胃;泻法(强刺激)主要用于清热。
**三、 太白 (SP 3) - Tàibái**
* **穴位介绍**
* 输穴,属土;原穴。既是脾经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又是本经的输土穴,为健脾要穴,能健脾化湿、理气和胃。
* **穴位定位**
* **位置**:在跖区,第1跖趾关节近端赤白肉际凹陷中。
* **取穴方法**:沿足大趾内侧向后摸,第一个凸起的骨头是第1跖趾关节,在其后下方皮肤颜色深浅交界处(赤白肉际)的凹陷中即是本穴。
* **特定穴属性**
* 五输穴之输穴。
* 脾经原穴。“五脏有疾,取之十二原”,故本穴是治疗脾脏本身疾患的核心穴位。
* 常用于脾虚湿盛引起的各种痛证,是身体重节痛、脾胃不适的常见压痛点。
* **主治**
* **近治作用**:足痛、脚气。
* **远治作用**:
* **特殊作用**:是补益后天之本(脾胃)的核心穴位,擅长治疗脾虚证,如食欲不振、面色萎黄、倦怠乏力。
* **操作禁忌**
* 无特殊禁忌。
* **操作**
* **下针方法**:直刺0.5-0.8寸。
* **角度与方向**:直刺。
* **深度**:0.5-0.8寸,局部酸胀感明显。
* **留针时间**:20-30分钟。
* **不同操作**:采用补法(轻刺激、顺经刺等)可大力健脾补虚;采用泻法可化湿导滞,通调腑气。亦可艾灸,温灸健脾祛湿的效果尤佳。
**四、 公孙 (SP 4) - Gōngsūn**
* **穴位介绍**
* 络穴;八脉交会穴,通冲脉。是沟通脾经与胃相表里经络的穴位,且与统领十二经气血的冲脉相通,能调治脾胃和冲脉的病证,是治疗心胸腹疾病的要穴。
* **穴位定位**
* **位置**:在跖区,第1跖骨底的前下缘赤白肉际处。
* **取穴方法**:由太白穴(SP 3)向后推,摸到一个明显的骨头(第1跖骨),在其基底的前缘和下缘交汇处,皮肤颜色深浅交界处(赤白肉际)的凹陷中即是本穴。
* **特定穴属性**
* 络穴,别走足阳明胃经。
* 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冲脉。
* 常用于治疗急性胃脘痛、心痛、胸闷等疾病的压痛点。
* **主治**
* **近治作用**:足痛、足肿。
* **远治作用**:胃痛、呕吐、腹痛、腹泻、痢疾等脾胃肠腑病证。
* **特殊作用**:
* **操作禁忌**
* 无特殊禁忌。
* **操作**
* **下针方法**:直刺0.5-1.0寸。针刺感可向足底扩散。
* **角度与方向**:直刺,或略向涌泉穴方向透刺。
* **深度**:0.5-1.0寸,以出现强烈酸麻胀重感为度。
* **留针时间**:20-30分钟,急性痛症可适当延长。
* **不同操作**:泻法(提插捻转强刺激)常用于治疗急性胃痛、心痛;平补平泻法用于调理慢性脾胃功能紊乱。透刺法可增强疗效。
**五、 商丘 (SP 5) - Shāngqiū**
* **穴位介绍**
* 经穴,属金。是脾经经气正盛运行经过的部位,具有健脾化湿、通调肠腑、舒筋活络的功效。
* **穴位定位**
* **位置**:在踝区,内踝前下方,舟骨结节与内踝尖连线中点凹陷中。
* **取穴方法**:
* **特定穴属性**
* 五输穴之经穴。
* 常用于脾虚湿盛所致的腹泻、腹胀、足踝疼痛等疾病的压痛点。
* **主治**
* **近治作用**:足踝疼痛、扭伤。
* **远治作用**:腹胀、肠鸣、腹泻、便秘等脾胃病证。
* **特殊作用**:
* **操作禁忌**
* 无特殊禁忌。
* **操作**
* **下针方法**:直刺0.5-0.8寸。
* **角度与方向**:直刺,针尖朝向足跟方向。
* **深度**:0.5-0.8寸,局部有酸胀感。
* **留针时间**:15-20分钟。
* **不同操作**:直刺法最为常用。采用泻法可清利湿热,通调气机;采用补法可健脾益气。艾灸可用于寒湿证。
**六、 三阴交 (SP 6) - Sānyīnjiāo**
* **穴位介绍**
* 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三条阴经的交会穴。是治疗妇科、男科及泌尿生殖系统病症的核心要穴,具有健脾、益肾、疏肝、调经、止带的综合功效。
* **穴位定位**
* **位置**:在小腿内侧,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际。
* **取穴方法**:
* **特定穴属性**
* 足三阴经交会穴。
* 是治疗妇科诸疾(如痛经、月经不调、带下)、内分泌失调及生殖系统疾病的必选穴和常见压痛点。
* **主治**
* **近治作用**:下肢痿痹、脚气。
* **远治作用**:肠鸣腹胀、腹泻等脾胃虚弱证。
* **特殊作用**:
* **操作禁忌**
* **孕妇禁针、禁灸**。因其有较强的通经活血作用,可能引发流产。
* **操作**
* **下针方法**:直刺1.0-1.5寸。
* **角度与方向**:直刺,针感可向足底或膝部方向传导。
* **深度**:1.0-1.5寸,局部出现酸麻胀感,有时可向足底放散。
* **留针时间**:20-30分钟。
* **不同操作**:
**七、 漏谷 (SP 7) - Lòugǔ**
* **穴位介绍**
* 本经络穴。其名有“渗漏水滴、水湿下流”之意,寓意其有利水渗湿、通经活络的作用,是治疗湿邪下注所致病症的常用穴。
* **穴位定位**
* **位置**:在小腿内侧,内踝尖上6寸,胫骨内侧缘后际。
* **取穴方法**:
* **特定穴属性**
* 脾经络穴。
* 常用于治疗小腿冷痛、麻木、水肿及湿盛腹泻的压痛点。
* **主治**
* **近治作用**:下肢痿痹、腿膝厥冷、麻木。
* **远治作用**:腹胀、肠鸣。
* **特殊作用**:利水除湿,主治小便不利、水肿。对湿邪下注引起的下肢沉重、无力有较好疗效。
* **操作禁忌**
* 无特殊禁忌。
* **操作**
* **下针方法**:直刺1.0-1.5寸。
* **角度与方向**:直刺。
* **深度**:1.0-1.5寸,局部酸胀感,有时可扩散至小腿部。
* **留针时间**:15-20分钟。
* **不同操作**:直刺或斜刺法均可,以泻法为主,用于利湿通络。可配合艾灸温化寒湿。
**八、 地机 (SP 8) - Dìjī**
* **穴位介绍**
* 郄穴。是脾经经气深聚的部位,善于治疗本经的急性病和血证,具有健脾渗湿、调经统血的强大作用。
* **穴位定位**
* **位置**:在小腿内侧,阴陵泉(SP 9)下3寸,胫骨内侧缘后际。
* **取穴方法**:
* 先找到阴陵泉(SP 9,在胫骨内侧髁下缘凹陷中)。
* 从阴陵泉直下量4横指(即3寸)处,胫骨内侧后缘即为本穴。
* **特定穴属性**
* 脾经郄穴。“郄主急症”,是治疗急性腹痛、急性胃肠炎的重要穴位。
* 是治疗痛经(特别是痉挛性痛经)的特效穴和关键压痛点。
* **主治**
* **近治作用**:下肢痿痹。
* **远治作用**:腹痛、腹泻等脾胃病证。
* **特殊作用**:
* **操作禁忌**
* 无特殊禁忌。
* **操作**
* **下针方法**:直刺1.0-1.5寸。
* **角度与方向**:直刺。
* **深度**:1.0-1.5寸,局部出现强烈酸胀感,有时可向小腿下方扩散。
* **留针时间**:20-30分钟,对于急性痛症可长时间留针并间歇行针。
* **不同操作**:
**九、 阴陵泉 (SP 9) - Yīnlíngquán**
* **穴位介绍**
* 合穴,属水。是脾经经气汇合之处,犹如水流汇入江河,是健脾利湿、通利三焦的第一要穴,有“祛湿之王”的美誉。
* **穴位定位**
* **位置**:在小腿内侧,胫骨内侧髁下缘与胫骨内侧缘之间的凹陷中。
* **取穴方法**:
* **特定穴属性**
* 五输穴之合穴。
* 是治疗一切水湿内停病症(如水肿、腹胀、腹泻、小便不利、带下)的核心穴位和常见压痛点。
* **主治**
* **近治作用**:膝痛、下肢痿痹。
* **远治作用**:腹胀、腹泻、黄疸等脾失健运病证。
* **特殊作用**:
* **操作禁忌**
* 无特殊禁忌。
* **操作**
* **下针方法**:直刺1.0-2.0寸。
* **角度与方向**:直刺,朝向对侧阳陵泉方向,或向后斜刺。
* **深度**:1.0-2.0寸,局部酸胀感强烈,可向下扩散。
* **留针时间**:20-30分钟。
* **不同操作**:
**十、 血海 (SP 10) - Xuèhǎi**
* **穴位介绍**
* 穴名意为“血之海”,是脾经所生之血的聚集之处。脾统血,故本穴是治疗一切血证,尤其是妇科血病的要穴,具有活血化瘀、补血养血、凉血止血的功效。
* **穴位定位**
* **位置**:在股前区,髌底内侧端上2寸,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
* **取穴方法(简便取穴法)**:
* **特定穴属性**
* 是治疗月经不调、痛经、荨麻疹、湿疹等血分疾病的特效穴和常见压痛点。
* **主治**
* **近治作用**:股内侧痛、膝痛。
* **特殊作用**:
* **操作禁忌**
* 无特殊禁忌。
* **操作**
* **下针方法**:直刺1.0-1.5寸。
* **角度与方向**:直刺。
* **深度**:1.0-1.5寸,局部酸胀,可有向髋部或膝部的传导感。
* **留针时间**:20-30分钟。
* **不同操作**:
**十一、 箕门 (SP 11) - Jīmén**
* **穴位介绍**
* 穴名源于其体位,两腿张开如簸箕之状,此穴位于其边际,故名。具有健脾渗湿、通利水道的的作用,是治疗局部疾患和水液代谢障碍的常用穴。
* **穴位定位**
* **位置**:在股前区,髌底内侧端与冲门(SP 12)的连线上1/3与下2/3交点,长收肌和缝匠肌交角的凹陷处。
* **简便取穴**:屈膝稍外展,在血海(SP 10)与冲门(SP 12)的连线上,血海上6寸,即大腿内侧中部。
* **特定穴属性**
* 常用于治疗大腿内侧疼痛、下肢水肿、小便不通的压痛点。
* **主治**
* **近治作用**:大腿内侧疼痛、麻木、下肢痿痹。
* **特殊作用**:利尿通淋,主治小便不利、遗尿、腹股沟肿痛。
* **操作禁忌**
* **禁止深刺**,以免伤及深部的股动、静脉。
* 操作时需避开动脉。
* **操作**
* **下针方法**:直刺0.5-1.0寸,避开动脉。
* **角度与方向**:直刺,切勿向内下方深刺。
* **深度**:0.5-1.0寸,局部有酸胀感,有时可向上下放散。
* **留针时间**:15-20分钟。
* **不同操作**:直刺或小幅提插捻转,以得气为度。不宜使用过强手法。
**十二、 冲门 (SP 12) - Chōngmén**
* **穴位介绍**
* 穴名意为“气血冲行的门户”。足太阴、厥阴经交会穴。位于腹股沟动脉旁,是气血由腹部向下肢运行的关键门户,具有健脾化湿、理气解痉的功效。
* **穴位定位**
* **位置**:在腹股沟区,腹股沟斜纹中,髂外动脉搏动处的外侧。
* **取穴方法**:
* **特定穴属性**
* 足太阴、足厥阴经交会穴。
* 是治疗腹痛、疝气、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的要穴和常见压痛点。
* **主治**
* **近治作用**:腹股沟肿痛、痉挛。
* **特殊作用**:
* **操作禁忌**
* **严禁深刺**,以免刺伤髂外动、静脉。
* 操作前必须先触诊,避开动脉。
* **操作**
* **下针方法**:直刺0.5-1.0寸,避开动脉。
* **角度与方向**:直刺,针尖稍向外侧,避开血管。
* **深度**:0.5-1.0寸,腹股沟部有酸胀感,可向外生殖器方向扩散。
* **留针时间**:10-15分钟,不宜久留。
* **不同操作**:采用轻缓的捻转手法,得气即止。治疗疝气时,可配合灸法温通。
**十三、 府舍 (SP 13) - Fǔshè**
* **穴位介绍**
* 足太阴、厥阴、阴维脉交会穴。穴名中“府”指脏腑,“舍”指宅舍,意指此处是脏腑气血汇聚之所。具有健脾理气、散结止痛的功效,是治疗腹部积聚诸疾的要穴。
* **穴位定位**
* **位置**:在下腹部,脐中下4.3寸,前正中线旁开4寸。
* **取穴方法**:
* **特定穴属性**
* 足太阴、足厥阴、阴维脉交会穴。
* 是治疗腹痛、疝气、腹部结块、妇科积聚(如子宫肌瘤、附件炎)的常见压痛点。
* **主治**
* **近治作用**:腹痛、疝气。
* **特殊作用**:
* **操作禁忌**
* 穴区深部为小肠,**不宜过深直刺**,以免伤及肠管。
* 孕妇慎用。
* **操作**
* **下针方法**:直刺1.0-1.5寸。
* **角度与方向**:直刺,或向腹中线方向斜刺。
* **深度**:1.0-1.5寸,局部有酸胀感,可向腹股沟方向扩散。
* **留针时间**:20-30分钟。
* **不同操作**:采用泻法或平补平泻法,行捻转手法,以理气散结。治疗寒性腹痛、积聚时,可配合温针灸或艾盒灸。
**十四、 腹结 (SP 14) - Fùjié**
* **穴位介绍**
* 穴名意为“腹气之结聚处”。本穴能宣通腹部气机,对于气机结滞不通所致的腹痛、便秘、腹泻有双向调节作用,具有温中散寒、理气调肠的功效。
* **穴位定位**
* **位置**:在下腹部,脐中下1.3寸,前正中线旁开4寸。
* **取穴方法**:
* **特定穴属性**
* 是治疗绕脐腹痛、腹泻、便秘等肠腑气机紊乱疾病的特效穴和常见压痛点。
* **主治**
* **近治作用**:绕脐腹痛、腹胀。
* **特殊作用**:
* **操作禁忌**
* 穴区深部为结肠,**不宜过深直刺**,以免伤及肠管。
* **操作**
* **下针方法**:直刺1.0-1.5寸。
* **角度与方向**:直刺。
* **深度**:1.0-1.5寸,局部有酸胀感,并可向四周扩散。
* **留针时间**:20-30分钟。
* **不同操作**:
**十五、 大横 (SP 15) - Dàhéng**
* **穴位介绍**
* 足太阴、阴维脉交会穴。穴名意指此穴为横向平出脐旁之大穴,能内调肠腑,横断病邪,是治疗肠胃病的常用要穴,具有温中散寒、调理肠腑、通便止泻的作用。
* **穴位定位**
* **位置**:在腹部,脐中旁开4寸。
* **取穴方法**:
* **特定穴属性**
* 足太阴、阴维脉交会穴。
* 是治疗腹痛、腹泻、便秘、肠道寄生虫病等各类急慢性肠腑疾病的要穴和常见压痛点。
* **主治**
* **近治作用**:腹部冷痛、腹胀。
* **特殊作用**:
* **操作禁忌**
* 穴区深部为横结肠,**不宜过深直刺**,以免伤及肠管。
* 孕妇慎用。
* **操作**
* **下针方法**:直刺1.0-1.5寸。
* **角度与方向**:直刺。
* **深度**:1.0-1.5寸,局部酸胀,可扩散至同侧腹部。
* **留针时间**:20-30分钟。
* **不同操作**:
**十六、 腹哀 (SP 16) - Fùāi**
* **穴位介绍**
* 足太阴、阴维脉交会穴。穴名中“哀”有悲鸣、哀鸣之意,意指本穴能缓解腹部剧烈疼痛时发出的哀嚎之声,是治疗急性腹痛、脾胃急症的重要穴位,具有健脾消食、通降腑气的功效。
* **穴位定位**
* **位置**:在上腹部,脐中上3寸,前正中线旁开4寸。
* **取穴方法**:
* **特定穴属性**
* 足太阴、阴维脉交会穴。
* 是治疗急性消化不良、食积、腹痛、便秘等脾胃急症的压痛点。
* **主治**
* **近治作用**:上腹部疼痛、消化不良。
* **特殊作用**:
* **操作禁忌**
* 穴区深部为胃、肝(右侧)、脾(左侧),**严禁深刺**,以免伤及内脏。
* **操作**
* **下针方法**:直刺0.5-1.0寸。
* **角度与方向**:直刺,或向后背方向斜刺。
* **深度**:0.5-1.0寸,局部有酸胀感。
* **留针时间**:15-20分钟,急性痛症可适当延长。
* **不同操作**:主要采用泻法,行强刺激捻转手法,以通腑导滞、缓解疼痛。亦可采用指压法,用力点按以缓解急性胃痛。
**十七、 食窦 (SP 17) - Shídòu**
* **穴位介绍**
* 穴名中“食”指食物、饮食,“窦”指孔窦、通道。此穴位于肋间隙,喻为饮食入胃之通道,具有宣肺平喘、理气宽胸、和胃降逆的功效。
* **穴位定位**
* **位置**:在胸部,第5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6寸。
* **取穴方法**:
* **特定穴属性**
* 常用于治疗胸胁胀满、咳嗽、噎膈等气机壅塞疾病的压痛点。
* **主治**
* **近治作用**:胸胁胀痛。
* **特殊作用**:
* **操作禁忌**
* 穴区深部为肺脏,**必须斜刺或平刺,严禁深刺和直刺**,以免造成气胸。
* **操作**
* **下针方法**:斜刺或向外平刺0.5-0.8寸。
* **角度与方向**:沿肋间隙向外侧斜刺或平刺。
* **深度**:0.5-0.8寸,局部有酸胀感。
* **留针时间**:15-20分钟。
* **不同操作**:采用平补平泻法,轻轻捻转以疏通局部气机。艾灸可用于寒饮内停所致的胸满。
**十八、 天溪 (SP 18) - Tiānxī**
* **穴位介绍**
* 穴名中“天”指上部、天空,“溪”指沟溪。穴居胸肋部,位于乳房旁侧,经气由此流注,犹如通向天空之溪流,具有宽胸通乳、止咳消肿的功效。
* **穴位定位**
* **位置**:在胸部,第4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6寸。
* **取穴方法**:
* **特定穴属性**
* 是治疗乳痈(急性乳腺炎)、乳汁少、咳嗽胸痛等疾病的要穴和常见压痛点。
* **主治**
* **近治作用**:胸部疼痛、胸胁胀满。
* **特殊作用**:
* **操作禁忌**
* 穴区深部为肺脏,**必须斜刺或平刺,严禁深刺和直刺**,以免造成气胸。
* **操作**
* **下针方法**:斜刺或平刺0.5-0.8寸。
* **角度与方向**:沿肋间隙向外侧斜刺或平刺。
* **深度**:0.5-0.8寸,局部酸胀,可向乳房扩散。
* **留针时间**:15-20分钟。
* **不同操作**:针刺以平补平泻法为主,疏通乳络。治疗乳痈初期可采用泻法,并可配合艾灸以温通散结。
**十九、 胸乡 (SP 19) - Xiōngxiāng**
* **穴位介绍**
* 穴名中“胸”指胸部,“乡”指区域、所在。穴在胸旁,意指胸部之气通行流注于此,是主治胸胁部气机不畅所致病症的局部要穴,具有宽胸理气、疏肝利胁的功效。
* **穴位定位**
* **位置**:在胸部,第3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6寸。
* **取穴方法**:
* **特定穴属性**
* 是治疗胸胁支满、痛引背不得卧等气机缠滞疾病的压痛点。
* **主治**
* **近治作用**:胸胁胀痛、痛引背不得转侧。
* **特殊作用**:宽胸理气,缓解因情绪不畅、跌扑损伤等引起的胸胁部憋闷、疼痛。
* **操作禁忌**
* 穴区深部为肺脏,**必须斜刺或平刺,严禁深刺和直刺**,以免造成气胸。
* **操作**
* **下针方法**:斜刺或平刺0.5-0.8寸。
* **角度与方向**:沿肋间隙向外侧斜刺或平刺。
* **深度**:0.5-0.8寸,局部有酸胀感。
* **留针时间**:15-20分钟。
* **不同操作**:针刺采用泻法或平补平泻法,行捻转手法以开胸顺气。可在此穴区施用按揉法以缓解即时性胸胁闷痛。
**二十、 周荣 (SP 20) - Zhōuróng**
* **穴位介绍**
* 足太阴脾经的最后一个穴位。穴名中“周”指周身、周遍,“荣”指荣养、营血。脾统血,主运化水谷精微以荣养周身,此穴为脾经经气深集之处,能将水谷精气布散周身,故名。具有宣肺平喘、理气化痰、布散精微的功效。
* **穴位定位**
* **位置**:在胸部,第2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6寸。
* **取穴方法**:
* **特定穴属性**
* 是治疗胸胁满闷、咳嗽气逆、不思饮食等气血壅滞不行疾病的压痛点。
* **主治**
* **近治作用**:胸胁胀满、咳嗽、气喘。
* **特殊作用**:
* **操作禁忌**
* 穴区深部为肺脏,**必须斜刺或平刺,严禁深刺和直刺**,以免造成气胸。
* **操作**
* **下针方法**:斜刺或平刺0.5-0.8寸。
* **角度与方向**:沿肋间隙向外侧斜刺或平刺。
* **深度**:0.5-0.8寸,局部有酸胀感。
* **留针时间**:15-20分钟。
* **不同操作**:针刺以平补平泻法为主,旨在疏通上部气机。临床此穴较少应用,多以邻近穴位替代。
**二十一、 大包 (SP 21) - Dàbāo**
* **穴位介绍**
* 脾之大络。穴名中“大”指广大、总括,“包”指包罗、统览。此穴为脾经之大络,总统阴阳诸经,犹如网络般包罗各处,故名。具有统血养筋、宽胸理气、通络止痛的强大作用,是治疗全身性络脉病症的要穴。
* **穴位定位**
* **位置**:在胸外侧区,第6肋间隙,腋中线上。
* **取穴方法**:
* **特定穴属性**
* **脾之大络**。这是其最重要的特定属性,别走少阳,络于阳明,能网络全身,调节诸经气血。
* 是治疗全身性疼痛、周身骨节松弛无力(百节皆纵)、胸胁痛、急性扭伤的关键穴和压痛点。
* **主治**
* **近治作用**:胸胁痛、气喘。
* **远治作用**:作为大络穴,其治疗范围远达四肢百节。
* **特殊作用**:
* **操作禁忌**
* 穴区深部对应肺下叶,**必须斜刺或平刺,严禁直刺和深刺**,以免刺伤肺脏,造成气胸。
* **操作**
* **下针方法**:斜刺或向后平刺0.5-0.8寸。
* **角度与方向**:沿肋间隙走向斜刺,或向后背方向平刺。
* **深度**:0.5-0.8寸,局部有酸胀感,有时可向胸胁背部扩散。
* **留针时间**:15-20分钟。对于急性痛症,可适当延长留针时间并间歇行针。
* **不同操作**:
手少阴心经
**一、 极泉 (HT 1) - Jíquán**
* **穴位介绍**
* 手少阴心经的起始穴。穴名中“极”指至高、顶点;“泉”指水泉。穴在腋窝顶点,脉气如泉涌般由此发出,故名。具有宽胸理气、通经活络的功效,是治疗心系疾病和上肢痿痹的要穴。
* **穴位定位**
* **位置**:在腋区,腋窝中央,腋动脉搏动处。
* **取穴方法**:
* **特定穴属性**
* 常用于治疗心悸、胸闷、心痛等心系疾病以及上肢麻木、不遂的压痛点。
* **主治**
* **近治作用**:肩臂疼痛、臂丛神经损伤、腋臭。
* **远治作用**:心痛、心悸、胸闷、气短等心疾。
* **特殊作用**:
* **操作禁忌**
* **严禁避开动脉直接针刺**,以免造成血肿。
* 操作时需用手指将动脉拨开,针尖对准指尖方向刺入。
* **操作**
* **下针方法**:避开动脉,直刺0.5-1.0寸。
* **角度与方向**:上肢略外展,用手指固定动脉,针尖朝向肩关节或指尖方向刺入。
* **深度**:0.5-1.0寸,整个腋窝和上肢会出现触电感或酸麻感,并向前臂手指放散。
* **留针时间**:10-15分钟,不宜久留。
* **不同操作**:取得强烈针感(触电感)是治疗上肢痿痹的关键,但手法要轻柔,提插幅度宜小。弹拨本穴(用手指拨动腋下神经)也可产生类似针感,用于即时缓解上肢麻木。
**二、 青灵 (HT 2) - Qīnglíng**
* **穴位介绍**
* 穴名中“青”指生发之象、喻心神;“灵”指神灵、灵巧。心主神明,此穴具有清心宁神、通络止痛的作用,能使人神灵清爽、肢体灵巧。
* **穴位定位**
* **位置**:在臂前区,肘横纹上3寸,肱二头肌的内侧沟中。
* **取穴方法**:
* **特定穴属性**
* 常用于治疗头痛、胁痛及局部臂痛的压痛点。
* **主治**
* **近治作用**:肩臂疼痛、臂不能举、头痛。
* **特殊作用**:
* **操作禁忌**
* 穴区下有贵要静脉、尺神经等经过,**不宜粗暴提插捻转**,以免伤及血管神经。
* **操作**
* **下针方法**:直刺0.5-1.0寸。
* **角度与方向**:直刺。
* **深度**:0.5-1.0寸,局部酸胀,可有麻电感向前臂放散。
* **留针时间**:15-20分钟。
* **不同操作**:采用平补平泻法,轻柔行针,以疏通局部经气为主。艾灸可用于寒湿痹痛。
**三、 少海 (HT 3) - Shàohǎi**
* **穴位介绍**
* 合穴,属水。是心经经气深入汇合于脏腑的部位。穴名中“少”指手少阴经;“海”指汇合之处。意为心经气血在此汇合,如百川入海,具有宁心安神、通络止痛的功效。
* **穴位定位**
* **位置**:在肘前区,横平肘横纹,肱骨内上髁前缘。
* **取穴方法(屈肘取穴法)**:
* **特定穴属性**
* 五输穴之合穴。
* 是治疗心神不宁、肘臂挛痛、腋胁痛等病症的要穴和常见压痛点。
* **主治**
* **近治作用**:肘臂挛痛、麻木、颤抖。
* **远治作用**:心痛、癔病等心疾。
* **特殊作用**:
* **操作禁忌**
* 无特殊禁忌。
* **操作**
* **下针方法**:直刺0.5-1.0寸。
* **角度与方向**:直刺,或向肱骨内上髁方向斜刺。
* **深度**:0.5-1.0寸,局部酸胀,或有麻电感向前臂手指放散。
* **留针时间**:20-30分钟。
* **不同操作**:
**四、 灵道 (HT 4) - Língdào**
* **穴位介绍**
* 经穴,属金。是心经经气正盛运行经过的部位。穴名中“灵”指神灵、心;“道”指通道。意指此为心神之气通行之道,具有宁心、安神、通络的作用。
* **穴位定位**
* **位置**:在前臂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上1.5寸,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
* **取穴方法**:
* **特定穴属性**
* 五输穴之经穴。
* 是治疗心悸、怔忡、悲恐等心神疾病以及肘臂挛急的常用穴和压痛点。
* **主治**
* **近治作用**:肘臂挛痛、手指麻木。
* **特殊作用**:
* **操作禁忌**
* 无特殊禁忌。
* **操作**
* **下针方法**:直刺0.3-0.5寸。
* **角度与方向**:直刺。
* **深度**:0.3-0.5寸,局部酸胀,可向上下扩散。
* **留针时间**:15-20分钟。
* **不同操作**:针刺以平补平泻法为主,轻柔行针,旨在宁心安神。因其深处有尺动、静脉,故不宜大幅度提插。
**五、 通里 (HT 5) - Tōnglǐ**
* **穴位介绍**
* 络穴。穴名中“通”指通达、通向;“里”指内里、脏腑。此穴为心经络脉别出之处,其气通于舌,系于脑,内联心系,是治疗心性失语症的核心要穴,具有宁心安神、通窍利舌的功效。
* **穴位定位**
* **位置**:在前臂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上1寸,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
* **取穴方法**:
* **特定穴属性**
* 手少阴心经之络穴,别走手太阳小肠经。
* 是治疗心悸、怔忡、舌强不语、暴喑等心与舌窍疾病的特效穴和常见压痛点。
* **主治**
* **近治作用**:腕臂痛。
* **特殊作用**:
* **操作禁忌**
* 无特殊禁忌。
* **操作**
* **下针方法**:直刺0.3-0.5寸。
* **角度与方向**:直刺。
* **深度**:0.3-0.5寸,局部酸胀,可向上下传导。
* **留针时间**:15-20分钟。
* **不同操作**:
**六、 阴郄 (HT 6) - Yīnxì**
* **穴位介绍**
* 郄穴。是心经经气深聚的部位。穴名中“阴”指手少阴经;“郄”即孔隙,意指气血深聚之处。心主血,汗为心之液,故本穴善于治疗血证和汗证,具有宁心安神、固表止汗、凉血止血的功效。
* **穴位定位**
* **位置**:在前臂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上0.5寸,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
* **取穴方法**:
* **特定穴属性**
* 手少阴心经之郄穴。“郄主急症”,是治疗心经急性病、血证和汗证的特效穴。
* 是治疗盗汗、吐血、衄血、心悸突然发作的压痛点。
* **主治**
* **近治作用**:腕臂痛。
* **特殊作用**:
* **操作禁忌**
* 无特殊禁忌。
* **操作**
* **下针方法**:直刺0.3-0.5寸。
* **角度与方向**:直刺。
* **深度**:0.3-0.5寸,局部酸胀,可向手指放散。
* **留针时间**:15-20分钟。
* **不同操作**:
**七、 神门 (HT 7) - Shénmén**
* **穴位介绍**
* 输穴,属土;原穴。既是心经原气留止的部位,又是本经的输土穴。为心气出入之门户,是治疗一切心与神志疾病的首选要穴,故名“神门”。具有宁心安神、清心泻火、通络止痛的强大作用。
* **穴位定位**
* **位置**:在腕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
* **取穴方法**:
* **特定穴属性**
* 五输穴之输穴。
* 心经原穴。“五脏有疾,取之十二原”。
* 是治疗失眠、健忘、癫狂痫、心悸、心痛等一切心与神志病的核心穴和压痛点。
* **主治**
* **近治作用**:腕痛、指麻。
* **特殊作用**:
* **操作禁忌**
* 无特殊禁忌。
* **操作**
* **下针方法**:直刺0.3-0.5寸。
* **角度与方向**:直刺。
* **深度**:0.3-0.5寸,局部酸胀,可有麻电感向小指放散。
* **留针时间**:20-30分钟,治疗失眠可长时间留针。
* **不同操作**:
**八、 少府 (HT 8) - Shàofǔ**
* **穴位介绍**
* 荥穴,属火。是心经经气开始溜注的部位。穴名中“少”指手少阴经;“府”指聚集处。心经气血在此聚集,犹如荥火之熒熒,能清心导火、除烦利湿,是治疗心火上炎诸证的要穴。
* **穴位定位**
* **位置**:在手掌,横平第5掌指关节近端,第4、5掌骨之间。
* **取穴方法(简便取穴法)**:
* **特定穴属性**
* 五输穴之荥穴。“荥主身热”,故本穴长于清泻心经实火。
* 是治疗口舌生疮、小便赤涩、心悸烦热等心火上炎疾病的要穴和压痛点。
* **主治**
* **近治作用**:手掌痒痛、小指挛痛。
* **特殊作用**:
* **操作禁忌**
* 无特殊禁忌。
* **操作**
* **下针方法**:直刺0.3-0.5寸。
* **角度与方向**:直刺。
* **深度**:0.3-0.5寸,局部胀痛。
* **留针时间**:15-20分钟。
* **不同操作**:主要采用泻法,行强刺激捻转,以清泻心火。点刺放血治疗心火亢盛引起的口疮、烦热,效果迅捷。
**九、 少冲 (HT 9) - Shàochōng**
* **穴位介绍**
* 井穴,属木。是心经的终止穴,也是心经经气所出的源头,犹如井泉之发。心主神明,此穴为心神之气外涌之处,具有醒神开窍、清心泻火、泄热救逆的急救功效,是治疗热病和神志昏迷的急救要穴。
* **穴位定位**
* **位置**:在手指,小指末节桡侧,指甲根角侧上方0.1寸(指寸)。
* **取穴方法**:
* **特定穴属性**
* 五输穴之井穴。“病在脏者,取之井”,井穴常用于治疗脏腑的急症、热症。
* 是治疗中风昏迷、中暑、热病昏厥等急症的首选穴和强刺激点。
* **主治**
* **近治作用**:小指疼痛、麻木。
* **远治作用**:心悸、心痛。
* **特殊作用**:
* **操作禁忌**
* 无特殊禁忌。因其常用于急救,故无需拘泥于常规禁忌。
* **操作**
* **下针方法**:浅刺0.1-0.2寸,或点刺出血。
* **角度与方向**:通常向上斜刺,或点刺。
* **深度**:非常表浅,刺破皮肤即可,或挤出血珠。
* **留针时间**:急救时不留针,点刺放血后即可。如需留针,时间宜短,约5-10分钟。
* **不同操作**:
手太阳小肠经
**一、 少泽 (SI 1) - Shàozé**
* **穴位介绍**
* 井穴,属金。是小肠经的起始穴,经气所出之处。穴名中“少”指手太阳经;“泽”指沼泽、润泽。本穴脉气初生,如泉之始出,能润泽周身,尤其善于通乳、利窍,是治疗乳痈和昏迷的急救要穴。
* **穴位定位**
* **位置**:在手指,小指末节尺侧,指甲根角侧上方0.1寸(指寸)。
* **取穴方法**:
* **特定穴属性**
* 五输穴之井穴。
* 是治疗产后缺乳、乳痈(急性乳腺炎)初期、热病神昏的特效穴和强刺激点。
* **主治**
* **近治作用**:小指麻木、头痛。
* **远治作用**:咽喉肿痛。
* **特殊作用**:
* **操作禁忌**
* 无特殊禁忌。
* **操作**
* **下针方法**:浅刺0.1-0.2寸,或点刺出血。
* **角度与方向**:向上斜刺,或点刺。
* **深度**:非常表浅,刺破皮肤即可,或挤出血珠。
* **留针时间**:急救时不留针。治疗乳痈等症可短时间留针5-10分钟。
* **不同操作**:
**二、 前谷 (SI 2) - Qiángǔ**
* **穴位介绍**
* 荥穴,属水。是小肠经经气开始溜注的部位。穴名中“前”指本节前方;“谷”指山谷。穴在手小指本节前的凹陷处,故名。具有清利头目、通经活络的功效,是治疗头面五官热证和乳痈的常用穴。
* **穴位定位**
* **位置**:在手指,第5掌指关节尺侧远端赤白肉际凹陷中。
* **取穴方法**:
* **特定穴属性**
* 五输穴之荥穴。“荥主身热”,故本穴长于清泻小肠经之热。
* 是治疗头痛、目痛、耳鸣、咽喉肿痛等头面热性病症的压痛点。
* **主治**
* **近治作用**:手指麻木、手小指疼痛。
* **特殊作用**:
* **操作禁忌**
* 无特殊禁忌。
* **操作**
* **下针方法**:直刺0.3-0.5寸。
* **角度与方向**:直刺。
* **深度**:0.3-0.5寸,局部胀痛。
* **留针时间**:15-20分钟。
* **不同操作**:主要采用泻法,行捻转手法,以清热泻火。治疗乳痈时可点刺放血。
**三、 后溪 (SI 3) - Hòuxī**
* **穴位介绍**
* 输穴,属木;八脉交会穴,通督脉。既是小肠经原气留止的输穴,又与统帅阳经的督脉相通,是治疗急性腰扭伤、头项强痛、落枕的特效穴,具有通督止痛、安神定志、清热利湿的强大作用。
* **穴位定位**
* **位置**:在手内侧,第5掌指关节尺侧近端赤白肉际凹陷中。
* **取穴方法(简便取穴法)**:
* **特定穴属性**
* 五输穴之输穴。
* 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督脉。
* 是治疗急性腰扭伤、落枕、头项强痛、手指拘挛的必选穴和强烈压痛点。
* **主治**
* **近治作用**:手指及肘臂挛急、疼痛。
* **特殊作用**:
* **操作禁忌**
* 无特殊禁忌。
* **操作**
* **下针方法**:直刺0.5-1.0寸。深刺透向合谷穴方向时,针感强烈。
* **角度与方向**:直刺,或向合谷穴方向透刺。
* **深度**:0.5-1.0寸,局部酸胀,可向整个手掌部放散。
* **留针时间**:20-30分钟。治疗急性痛症时,边行针边让患者活动患处,痛止后可出针。
* **不同操作**:
**四、 腕骨 (SI 4) - Wàngǔ**
* **穴位介绍**
* 原穴。是小肠经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穴名因其靠近腕部骨间而得名。是治疗头项强痛、黄疸消渴及腕部疾患的要穴,具有增液止渴、清热利湿、通络止痛的功效。
* **穴位定位**
* **位置**:在腕区,第5掌骨基底与三角骨之间的赤白肉际凹陷中。
* **取穴方法(简便取穴法)**:
* **特定穴属性**
* 小肠经原穴。
* 是治疗糖尿病消渴、黄疸及腕部疼痛的常用穴和压痛点。
* **主治**
* **近治作用**:腕痛、指挛、前臂痛。
* **特殊作用**:
* **操作禁忌**
* 无特殊禁忌。
* **操作**
* **下针方法**:直刺0.3-0.5寸。
* **角度与方向**:直刺。
* **深度**:0.3-0.5寸,局部酸胀,有时可向小指放散。
* **留针时间**:15-20分钟。
* **不同操作**:针刺以泻法或平补平泻法为主,旨在清热通络。治疗消渴、黄疸时可配合灸法。
**五、 阳谷 (SI 5) - Yánggǔ**
* **穴位介绍**
* 经穴,属火。是小肠经经气正盛运行经过的部位。穴名中“阳”指阳气;“谷”指山谷。穴在腕关节阳侧凹陷中,如处山谷,为阳气所生之处,故名。具有清心宁神、明目聪耳、通络止痛的功效。
* **穴位定位**
* **位置**:在腕后区,尺骨茎突与三角骨之间的凹陷中。
* **取穴方法**:
* **特定穴属性**
* 五输穴之经穴。
* 是治疗头痛、目眩、耳鸣、耳聋等头面五官热性病症以及腕臂痛的常用穴和压痛点。
* **主治**
* **近治作用**:腕痛、颈颔肿、臂外侧痛。
* **特殊作用**:
* **操作禁忌**
* 无特殊禁忌。
* **操作**
* **下针方法**:直刺0.3-0.5寸。
* **角度与方向**:直刺。
* **深度**:0.3-0.5寸,局部酸胀,可向小指或前臂扩散。
* **留针时间**:15-20分钟。
* **不同操作**:针刺以泻法或平补平泻法为主,旨在清热泻火、疏通经络。治疗神志病时可长时间留针。
**六、 养老 (SI 6) - Yǎnglǎo**
* **穴位介绍**
* 郄穴。是小肠经经气深聚的部位。穴名意指此穴有益老年人健康,对老年人目视不明、肩背酸痛等疾患有奇效,故名“养老”。具有明目舒筋、通络止痛的功效,是治疗老年性眼病和急性腰肩背痛的特效穴。
* **穴位定位**
* **位置**:在前臂后区,腕背横纹上1寸,尺骨头桡侧凹陷中。
* **取穴方法(屈肘转掌取穴法)**:
* **特定穴属性**
* 手太阳小肠经之郄穴。“郄主急症”,善于治疗本经循行部位的急性疼痛。
* 是治疗急性腰痛、肩背肘臂酸痛、目视不明的特效穴和强烈压痛点。
* **主治**
* **近治作用**:肩、背、肘、臂酸痛,急性腰痛。
* **特殊作用**:
* **操作禁忌**
* 无特殊禁忌。
* **操作**
* **下针方法**:掌心向胸,向肘方向斜刺0.5-0.8寸。
* **角度与方向**:以掌心向胸的体位,向上斜刺。
* **深度**:0.5-0.8寸,手腕及前臂有强烈酸胀感,有时可向肩部传导。
* **留针时间**:20-30分钟。治疗急性痛症时,边行针边让患者缓慢活动患处。
* **不同操作**:
**七、 支正 (SI 7) - Zhīzhèng**
* **穴位介绍**
* 络穴。是小肠经络脉别出、联络心经之处。穴名中“支”指分支、离走;“正”指主干、正经。意指本穴为小肠经别走心经之络脉处,能沟通表里两经,具有安神定志、清热解表、通络止痛的功效。
* **穴位定位**
* **位置**:在前臂后区,腕背侧远端横纹上5寸,尺骨尺侧与尺侧腕屈肌之间。
* **取穴方法**:
* **特定穴属性**
* 手太阳小肠经之络穴,别走手少阴心经。
* 是治疗癫狂、惊恐、健忘等神志病以及皮肤赘生疣物的特效穴和压痛点。
* **主治**
* **近治作用**:肘臂酸痛、手指疼痛。
* **特殊作用**:
* **操作禁忌**
* 无特殊禁忌。
* **操作**
* **下针方法**:直刺或斜刺0.5-0.8寸。
* **角度与方向**:直刺。
* **深度**:0.5-0.8寸,局部酸胀,可向下扩散。
* **留针时间**:15-20分钟。
* **不同操作**:针刺以平补平泻法为主,旨在沟通心与小肠表里两经,安神清热。治疗疣症可用灸法。
**八、 小海 (SI 8) - Xiǎohǎi**
* **穴位介绍**
* 合穴,属土。是小肠经经气深入汇合于脏腑的部位。穴名中“小”指手太阳小肠经;“海”指汇合之处。意为小肠经气血在此汇合,如百川入海,具有疏风清热、通络安神的功效。
* **穴位定位**
* **位置**:在肘后区,尺骨鹰嘴与肱骨内上髁之间凹陷中。
* **取穴方法(屈肘取穴法)**:
* **特定穴属性**
* 五输穴之合穴。
* 是治疗肘臂疼痛、麻木、癫痫及耳聋、牙痛等病症的要穴和压痛点。
* **主治**
* **近治作用**:肘臂疼痛、麻木、颤抖、痿软无力。
* **特殊作用**:
* **操作禁忌**
* 穴下有尺神经干通过,**不宜反复粗暴提插**,以免损伤神经。
* **操作**
* **下针方法**:直刺0.3-0.5寸。
* **角度与方向**:直刺。
* **深度**:0.3-0.5寸,局部酸胀,可有触电感传至小指。
* **留针时间**:15-20分钟。
* **不同操作**:取得触电感是治疗肘臂痿痹的关键,但手法应轻柔,以弹拨感为度,不宜追求强烈针感而伤及神经。治疗癫狂痫可用泻法。
**九、 肩贞 (SI 9) - Jiānzhēn**
* **穴位介绍**
* 穴名中“肩”指肩部;“贞”指正、端正。此穴能主治肩部疾患,使肩部恢复端正,故名。具有舒筋活络、止痛利节的功效,是治疗肩关节周围炎(肩周炎)的局部核心要穴。
* **穴位定位**
* **位置**:在肩胛区,肩关节后下方,腋后纹头直上1寸。
* **取穴方法**:
* **特定穴属性**
* 常用于治疗肩胛痛、手臂不举、肩周炎(“五十肩”)的强烈压痛点。
* **主治**
* **近治作用**:肩臂疼痛、上肢不遂、手臂麻木、不能举臂。
* **特殊作用**:通络止痛,主治瘰疬(颈部淋巴结结核)、耳鸣。
* **操作禁忌**
* 无特殊禁忌。但穴区深层为关节腔,不宜过度深刺。
* **操作**
* **下针方法**:直刺1.0-1.5寸。
* **角度与方向**:向外斜刺,或直刺,针尖朝向肩关节腔方向。
* **深度**:1.0-1.5寸,局部酸胀,有时可向肩部及手指放散。
* **留针时间**:20-30分钟。
* **不同操作**:采用泻法或平补平泻法,行提插捻转手法,针感要求强烈,是治疗肩周炎取得疗效的关键。可配合艾灸或温针灸以散寒除湿。
**十、 臑俞 (SI 10) - Nàoshū**
* **穴位介绍**
* 手、足太阳,阳维脉与阳跷脉交会穴。穴名中“臑”指上臂肌肉;“俞”指输注。穴在臑部,是气血输注之处,且为多条阳经交汇之所,能疏通多条经脉的气血,具有舒筋活络、散结化痰的功效。
* **穴位定位**
* **位置**:在肩胛区,腋后纹头直上,肩胛冈下缘凹陷中。
* **取穴方法**:
* **特定穴属性**
* 手、足太阳,阳维脉与阳跷脉交会穴。
* 是治疗肩臂酸痛无力、瘰疬、瘿气(甲状腺疾病)的常用穴和压痛点。
* **主治**
* **近治作用**:肩臂酸痛无力、不可举臂。
* **特殊作用**:化痰散结,主治瘰疬、瘿气。
* **操作禁忌**
* 穴区深层为关节腔,不宜向关节腔内过度深刺。
* **操作**
* **下针方法**:直刺或斜刺0.8-1.2寸。
* **角度与方向**:直刺,或向前下方斜刺。
* **深度**:0.8-1.2寸,局部酸胀,可扩散至整个肩部。
* **留针时间**:20-30分钟。
* **不同操作**:针刺以泻法为主,疏通多条阳经的壅滞。治疗瘰疬、瘿气时,可配合灸法以温化痰结。
**十一、 天宗 (SI 11) - Tiānzōng**
* **穴位介绍**
* 穴名中“天”指上部、天空;“宗”指宗仰、中心。穴在肩胛骨冈下窝中央,犹如肩胛之“天”部中心,是治疗整个肩胛区疼痛的“宗主”之穴,故名。具有舒筋活络、理气消肿的功效,是放松肩胛肌肉、治疗乳痈的要穴。
* **穴位定位**
* **位置**:在肩胛区,肩胛冈中点与肩胛骨下角连线上1/3与下2/3交点凹陷中。
* **简便取穴法**:
* **特定穴属性**
* 是治疗肩胛疼痛、颈肩综合征、急性乳腺炎(乳痈)的特效穴和核心压痛点。
* **主治**
* **近治作用**:肩胛疼痛、肘臂外后侧痛、肩背部沉重感及损伤。
* **特殊作用**:
* **操作禁忌**
* 无特殊禁忌。
* **操作**
* **下针方法**:直刺或斜刺0.5-1.0寸。
* **角度与方向**:直刺,或向四周斜刺。
* **深度**:0.5-1.0寸,局部酸胀感强烈,可向整个肩部及上肢放散。
* **留针时间**:20-30分钟。
* **不同操作**:
**十二、 秉风 (SI 12) - Bǐngfēng**
* **穴位介绍**
* 手三阳与足少阳经交会穴。穴名中“秉”指执掌、承受;“风”指风邪。此穴位于易受风邪侵袭的肩胛部,能主治风邪引起的肩胛疼痛,故名。具有疏风散邪、舒筋活络的功效,是治疗肩胛部因受风所致疼痛的常用穴。
* **穴位定位**
* **位置**:在肩胛区,肩胛冈中点上方冈上窝中。
* **取穴方法**:
* **特定穴属性**
* 手三阳与足少阳经交会穴。
* 是治疗肩胛部因感受风邪所致疼痛、麻木的常用穴和压痛点。
* **主治**
* **近治作用**:肩胛疼痛、麻木、肩臂不能上举。
* **特殊作用**:疏散风邪,主治咳嗽。
* **操作禁忌**
* 无特殊禁忌。
* **操作**
* **下针方法**:直刺或斜刺0.5-0.8寸。
* **角度与方向**:直刺。
* **深度**:0.5-0.8寸,局部酸胀。
* **留针时间**:15-20分钟。
* **不同操作**:针刺以平补平泻法为主,旨在疏风通络。可配合艾灸以增强祛风散寒之力。
**十三、 曲垣 (SI 13) - Qūyuán**
* **穴位介绍**
* 穴名中“曲”指弯曲、蜿蜒;“垣”指矮墙、城垣。肩胛骨冈上窝肌肉蜿蜒曲折如墙垣,此穴位于其中,故名。是治疗肩胛冈上方及周围区域肌肉痉挛和疼痛的局部要穴,具有舒筋活络、散风止痛的功效。
* **穴位定位**
* **位置**:在肩胛区,肩胛冈内侧端上缘凹陷中。
* **取穴方法**:
* **特定穴属性**
* 是治疗肩胛部拘挛疼痛、肩背酸困的常用穴和压痛点,尤其适用于冈上肌、斜方肌的损伤。
* **主治**
* **近治作用**:肩胛部拘挛疼痛、肩背酸困、麻木。
* **操作禁忌**
* 无特殊禁忌。穴区肌肉较薄,不宜过度深刺。
* **操作**
* **下针方法**:直刺或斜刺0.5-0.8寸。
* **角度与方向**:直刺,或向周围肌肉斜刺。
* **深度**:0.5-0.8寸,局部有酸胀感。
* **留针时间**:15-20分钟。
* **不同操作**:针刺以平补平泻法为主,行捻转手法以松解肌肉痉挛。可配合艾灸或拔罐,以温通经络、散寒止痛。
**十四、 肩外俞 (SI 14) - Jiānwàishū**
* **穴位介绍**
* 穴名中“肩”指肩部;“外”指外侧;“俞”指输注。穴在肩胛骨内侧角(靠近脊柱的一角)的外上方,是肩部气血输注于后背部之处,故名。具有舒筋活络、散风止痛的功效,是治疗颈肩交界处僵硬和疼痛的核心要穴。
* **穴位定位**
* **位置**:在脊柱区,第1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3寸。
* **取穴方法**:
* **特定穴属性**
* 是治疗颈肩综合征、落枕、肩背酸痛、项强不得回顾的特效穴和强烈压痛点。
* **主治**
* **近治作用**:肩背酸痛、颈项强急、肘臂冷痛、麻木。
* **操作禁忌**
* **禁止向内上方深刺**,以免针尖穿过肋间隙刺伤肺脏,造成气胸。
* **操作**
* **下针方法**:斜刺0.5-0.8寸。
* **角度与方向**:向脊柱方向或向下斜刺,切勿向内上方深刺。
* **深度**:0.5-0.8寸,局部酸胀,有时可向肩部扩散。
* **留针时间**:15-20分钟。
* **不同操作**:针刺采用泻法,行较强刺激的捻转手法,以松解肌肉痉挛。艾灸和拔罐在此穴应用极为广泛,温通散寒的效果极佳。
**十五、 肩中俞 (SI 15) - Jiānzhōngshū**
* **穴位介绍**
* 穴名中“肩”指肩部;“中”指中间、内侧;“俞”指输注。穴在肩胛骨内侧角(靠近脊柱的一角)的内下方,与肩外俞相对,是肩部气血输注于后背部之深处,故名。功能与肩外俞相似而位置略深,同样具有解表宣肺、舒筋活络的功效,是治疗肩背痛和咳嗽气喘的常用穴。
* **穴位定位**
* **位置**:在脊柱区,第7颈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2寸。
* **取穴方法**:
* **特定穴属性**
* 是治疗肩背疼痛、咳嗽、气喘、目视不明的常用穴和压痛点。
* **主治**
* **近治作用**:肩背疼痛、颈项强急。
* **特殊作用**:宣肺止咳,主治咳嗽、气喘、寒热、目视不明。
* **操作禁忌**
* **禁止直刺和向内深刺**,以免针尖穿过肋间隙刺伤肺脏,造成气胸。
* **操作**
* **下针方法**:斜刺0.5-0.8寸。
* **角度与方向**:向脊柱方向或向下斜刺。
* **深度**:0.5-0.8寸,局部酸胀。
* **留针时间**:15-20分钟。
* **不同操作**:针刺以平补平泻法为主。治疗肩背痛时,可配合灸法;治疗咳嗽气喘时,可行捻转泻法以宣肺气。
**十六、 天窗 (SI 16) - Tiānchuāng**
* **穴位介绍**
* 穴名中“天”指上部、天空;“窗”指窗户、孔窍。穴在颈部,位于上(天部),是头面清气流通之窗口,故名。具有聪耳利窍、熄风宁神的功效,是治疗耳、喉、颈部疾患的局部要穴。
* **穴位定位**
* **位置**:在颈部,横平喉结,胸锁乳突肌的后缘。
* **取穴方法**:
* **特定穴属性**
* 是治疗耳鸣、耳聋、咽喉肿痛、颈项强直、暴喑(突然失声)的常用穴和压痛点。
* **主治**
* **近治作用**:颈项强直、酸痛、瘿气(甲状腺肿大)。
* **特殊作用**:
* **操作禁忌**
* 穴区深部有颈动脉,**严禁深刺**,操作时必须避开动脉。
* 不宜使用瘢痕灸。
* **操作**
* **下针方法**:直刺0.5-0.8寸。
* **角度与方向**:直刺,针尖稍向后,避开动脉。
* **深度**:0.5-0.8寸,局部酸胀,可向耳部或咽喉部扩散。
* **留针时间**:10-15分钟,不宜久留。
* **不同操作**:针刺手法宜轻柔,采用平补平泻法,得气即可,切忌大幅提插捻转。治疗耳鸣耳聋时,可使针感向耳部传导。
**十七、 天容 (SI 17) - Tiānróng**
* **穴位介绍**
* 穴名中“天”指上部、天空;“容”指容纳、容颜。穴在颈部,位于上(天部),且能治疗头面五官疾病以美容颜,故名。具有利咽消肿、聪耳降逆的功效,是治疗咽喉和耳部疾患的局部要穴。
* **穴位定位**
* **位置**:在颈部,下颌角后方,胸锁乳突肌的前缘凹陷中。
* **取穴方法**:
* **特定穴属性**
* 是治疗咽喉肿痛、瘿气(甲状腺肿大)、耳鸣、耳聋、颈项肿痛的常用穴和压痛点。
* **主治**
* **近治作用**:颈项肿痛、瘿气、瘰疬(淋巴结结核)。
* **特殊作用**:
* **操作禁忌**
* 穴区深部有颈内动、静脉,**严禁向内上前方深刺**,以免伤及血管。
* 操作时需注意避开血管。
* **操作**
* **下针方法**:直刺0.5-0.8寸。
* **角度与方向**:直刺,针尖微向后下,避开血管。
* **深度**:0.5-0.8寸,局部酸胀,可扩散至咽喉部或耳部。
* **留针时间**:15-20分钟。
* **不同操作**:针刺手法宜轻柔,采用泻法或平补平泻法,行轻柔捻转以疏通局部气机。治疗咽喉肿痛时,可使针感向咽喉部放散。
**十八、 颧髎 (SI 18) - Quánliáo**
* **穴位介绍**
* 手少阳、太阳经交会穴。穴名中“颧”指颧骨;“髎”指骨隙。穴在颧骨下缘凹陷处,故名。是治疗面颊、眼睑及牙齿疾患的特效穴,具有祛风消肿、舒筋止痛的功效。
* **穴位定位**
* **位置**:在面部,颧骨下缘,目外眦直下凹陷中。
* **取穴方法**:
* **特定穴属性**
* 手少阳、太阳经交会穴。
* 是治疗面神经麻痹(口眼歪斜)、眼睑瞤动(眼皮跳)、三叉神经痛(尤其是上颌支疼痛)、牙痛的特效穴和强烈压痛点。
* **主治**
* **近治作用**:口眼歪斜、眼睑瞤动、面痛、齿痛、颊肿。
* **特殊作用**:祛风镇痉,治疗面赤、唇肿。
* **操作禁忌**
* **禁止深刺**,以免刺入上颌窦或伤及深部血管。
* **操作**
* **下针方法**:直刺0.3-0.5寸,或斜刺0.5-1.0寸。
* **角度与方向**:直刺,或向地仓穴(ST 4)方向透刺以治疗口歪。
* **深度**:0.3-0.5寸,局部有酸胀感,有时可扩散至半侧面部。
* **留针时间**:15-20分钟,治疗面痛、面瘫可适当延长。
* **不同操作**:
**十九、 听宫 (SI 19) - Tīnggōng**
* **穴位介绍**
* 手、足少阳与手太阳经交会穴。穴名中“听”指听觉;“宫”指宫殿、要处。穴在耳屏前方,是管理听觉的要处,犹如声音入耳的宫殿,故名。是治疗各种耳部疾患的首选要穴,具有聪耳开窍、安神定志的功效。
* **穴位定位**
* **位置**:在面部,耳屏正中与下颌骨髁突之间的凹陷中。
* **取穴方法(张口取穴法)**:
* **特定穴属性**
* 手、足少阳与手太阳经交会穴。
* 是治疗耳鸣、耳聋、聤耳(化脓性中耳炎)、耳道炎等各种耳疾的核心穴和压痛点。
* **主治**
* **近治作用**:耳鸣、耳聋、聤耳、耳中肿痛、耳道炎。
* **特殊作用**:
* **操作禁忌**
* 无特殊禁忌。但穴区组织较薄,不宜大幅度提插捻转。
* **操作**
* **下针方法**:微张口,直刺0.5-1.0寸。
* **角度与方向**:嘱患者张口,直刺,刺入后嘱其轻轻闭口,但不要咬紧。
* **深度**:0.5-1.0寸,局部酸胀感强烈,可扩散至耳部深处或面部。
* **留针时间**:20-30分钟。
* **不同操作**:
足太阳膀胱经
**一、 睛明 (BL 1) - Jīngmíng**
* **穴位介绍**
* 穴名中“睛”指眼睛;“明”指光明、明亮。穴在目内眦,是足太阳膀胱经的起始穴,为治疗眼疾的要穴,能使眼睛明亮,故名。具有疏风清热、通络明目的功效,是治疗各种目疾的首选穴。
* **穴位定位**
* **位置**:在面部,目内眦内上方眶内侧壁凹陷中。
* **取穴方法**:
* **特定穴属性**
* 手足太阳、足阳明、阴跷、阳跷五脉交会穴。
* 是治疗目赤肿痛、迎风流泪、视物不明、近视、夜盲等多种眼病的特效穴和常见压痛点。
* **主治**
* **近治作用**:主治一切近处眼目疾患,如目赤肿痛、眦痒、迎风流泪、夜盲、色盲、近视、远视、视神经萎缩等。
* **特殊作用**:具有通络明目之功,是眼科手术针刺麻醉的常用穴。
* **操作禁忌**
* **本穴禁灸**。
* 针刺时须严格消毒,因部位靠近眼球,血管丰富,易引发血肿。
* 进针时嘱患者闭目,医者用手指将眼球推向外侧固定,针沿眶内侧壁缓缓刺入,不宜提插和大幅度捻转,以防刺伤血管及眼球。
* 出针后需用干棉球按压针孔片刻,防止出血。
* **操作**
* **下针方法**:嘱患者闭目,医者以左手轻推眼球向外侧固定,右手持针,紧靠眶缘缓慢直刺。
* **角度与方向**:直刺,针尖稍偏向眶尖方向。
* **深度**:0.3-0.5寸。针刺宜浅,深入可能伤及眶内结构。
* **留针时间**:10-15分钟,不宜久留。
* **不同操作**:进针后不施手法或只作轻微捻转,以得气为度,局部出现酸胀感并扩散至眼球及其周围。治疗急性眼病多用泻法,慢性虚性眼病可施以平补平泻法。
**二、 攒竹 (BL 2) - Cuánzhú**
* **穴位介绍**
* 穴名中“攒”指聚集;“竹”形容眉毛如竹叶。穴在眉头,眉毛于此聚集如竹,故名。具有清热明目、祛风通络的功效,是治疗眼病和头痛的常用穴。
* **穴位定位**
* **位置**:在面部,眉头凹陷中,额切迹处。
* **取穴方法**:
* **特定穴属性**
* 是治疗前额头痛、眉棱骨痛、眼睑瞤动(眼皮跳)及各种眼病的常用穴和压痛点。
* **主治**
* **近治作用**:眼睑瞤动、眼睑下垂、目视不明、目赤肿痛、迎风流泪等眼周疾患。
* **远治作用**:前额头痛、眉棱骨痛。
* **特殊作用**:点刺出血治疗急性结膜炎(红眼病)效果显著。
* **操作禁忌**
* **可灸,但较少应用**。
* 穴下皮肤较薄,不宜直接瘢痕灸。
* 针刺不宜过深,以免刺入眶腔。
* **操作**
* **下针方法**:平刺或直刺。
* **角度与方向**:治疗眼病可向下斜刺或平刺透鱼腰穴(EX-HN4)0.3-0.5寸;治疗头痛可向上方平刺或点刺出血。
* **深度**:0.3-0.5寸。局部有酸胀感,或向眼部放散。
* **留针时间**:10-15分钟。
* **不同操作**:
**三、 眉冲 (BL 3) - Méichōng**
* **穴位介绍**
* 穴名中“眉”指眉毛;“冲”指冲动、通行。足太阳膀胱经气血从眉头直冲向上入发际,故名。具有清头明目、安神定志的功效。
* **穴位定位**
* **位置**:在头部,攒竹穴直上入发际0.5寸,神庭穴(DU 24)与曲差穴(BL 4)之间。
* **取穴方法**:
* **特定穴属性**
* 是治疗头痛、眩晕、鼻塞等头面部疾患的常用穴。
* **主治**
* **近治作用**:头痛、眩晕、目视不明。
* **特殊作用**:鼻塞、痫证。
* **操作禁忌**
* 穴区头皮较薄,下有颅骨,**一般可灸,但针刺不宜过深**。
* 禁止粗针深刺或大幅度提插,以免伤及骨膜。
* **操作**
* **下针方法**:平刺。
* **角度与方向**:向后平刺0.3-0.5寸。
* **深度**:0.3-0.5寸。局部有胀痛感。
* **留针时间**:10-15分钟。
* **不同操作**:多采用平补平泻法。治疗头痛、鼻塞时,可行小幅度捻转以加强针感。
**四、 曲差 (BL 4) - Qūchā**
* **穴位介绍**
* 穴名中“曲”指弯曲;“差”指不齐、曲折。足太阳膀胱经自眉冲穴曲折而至本穴,故名。具有清头明目、通窍安神的功效。
* **穴位定位**
* **位置**:在头部,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旁开1.5寸。
* **取穴方法**:
* **特定穴属性**
* 是治疗前额头痛、目眩、鼻塞、鼻衄(鼻出血)的常用穴。
* **主治**
* **近治作用**:头痛、目眩、目视不明。
* **特殊作用**:鼻塞、鼻衄。
* **操作禁忌**
* 同眉冲穴,穴区头皮薄,下有颅骨,**可灸,但针刺宜平刺,不宜深刺**。
* **操作**
* **下针方法**:平刺。
* **角度与方向**:向后平刺0.3-0.5寸。
* **深度**:0.3-0.5寸。局部有胀痛感。
* **留针时间**:10-15分钟。
* **不同操作**:多采用平补平泻法。治疗鼻部疾患时,可行针使针感向前额或鼻部传导。
**五、 五处 (BL 5) - Wǔchù**
* **穴位介绍**
* 穴名中“五”乃数词,指五星;“处”指处所。足太阳膀胱经气血至此,如五星之所聚,故名。另有一说,因此穴前距曲差五分,后距承光一寸五分,上下左右各相距一寸,其处有五,故名五处。具有清热散风、明目镇痉的功效。
* **穴位定位**
* **位置**:在头部,前发际正中直上1寸,旁开1.5寸。
* **取穴方法**:
* **特定穴属性**
* 是治疗头痛、眩晕、癫痫等头部及神志疾患的常用穴。
* **主治**
* **近治作用**:头痛、目眩、目视不明。
* **特殊作用**:癫痫、小儿惊风、抽搐。
* **操作禁忌**
* 穴区头皮较薄,下有颅骨,**可灸,但针刺宜平刺,不宜深刺**。
* 禁止粗针深刺或大幅度提插,以免伤及骨膜及深部组织。
* **操作**
* **下针方法**:平刺。
* **角度与方向**:向后平刺0.5-0.8寸。
* **深度**:0.5-0.8寸。局部有胀痛感。
* **留针时间**:10-20分钟。
* **不同操作**:多采用平补平泻法。治疗头痛、眩晕时,可行小幅度捻转以加强针感。治疗癫痫等神志病时,可适当延长留针时间。
**六、 承光 (BL 6) - Chéngguāng**
* **穴位介绍**
* 穴名中“承”指承受、承接;“光”指光明、阳气。足太阳膀胱经气血在此承受并汇聚诸阳之气,光明向上,故名。具有清热明目、祛风通窍的功效。
* **穴位定位**
* **位置**:在头部,前发际正中直上2.5寸,旁开1.5寸。
* **取穴方法**:
* **特定穴属性**
* 是治疗头痛、鼻塞、目眩、热病等症的常用穴。
* **主治**
* **近治作用**:头痛、目眩。
* **特殊作用**:鼻塞、嗅觉减退、呕吐、心烦、热病无汗。
* **操作禁忌**
* 同头部膀胱经其他穴位,穴区头皮薄,下有颅骨,**可灸,但针刺宜平刺,不宜深刺**。
* **操作**
* **下针方法**:平刺。
* **角度与方向**:向后平刺0.3-0.5寸。
* **深度**:0.3-0.5寸。局部有胀痛感。
* **留针时间**:10-15分钟。
* **不同操作**:多采用平补平泻法。治疗鼻塞时,可行针使针感向鼻根部传导。
**七、 通天 (BL 7) - Tōngtiān**
* **穴位介绍**
* 穴名中“通”指通达;“天”指高位、上部。穴在头顶,上通巅顶,喻脉气通于天部,故名。是足太阳膀胱经在头项部的重要穴位,具有清热祛风、通利鼻窍的功效。
* **穴位定位**
* **位置**:在头部,前发际正中直上4寸,旁开1.5寸。
* **取穴方法**:
* **特定穴属性**
* 是治疗鼻塞、鼻渊(鼻窦炎)、鼻衄(鼻出血)等鼻部疾患的特效穴,也是头顶痛的压痛点。
* **主治**
* **近治作用**:头痛、眩晕。
* **特殊作用**:
* **操作禁忌**
* 同前,穴区在颅顶,**可灸,针刺须平刺,严禁深刺**。
* **操作**
* **下针方法**:平刺。
* **角度与方向**:向后平刺0.3-0.5寸。
* **深度**:0.3-0.5寸。局部有胀痛感。
* **留针时间**:15-20分钟。
* **不同操作**:治疗鼻部疾病时,可采用泻法,行捻转手法,力求针感向前额或鼻部传导,效果更佳。
**八、 络却 (BL 8) - Luòquè**
* **穴位介绍**
* 穴名中“络”指联络;“却”指退却、还原。足太阳膀胱经的络脉从此穴别出,并从此退却,联络相邻经脉,气血由此还原,故名。具有清热安神、平肝熄风、通窍明目的功效。
* **穴位定位**
* **位置**:在头部,前发际正中直上5.5寸,旁开1.5寸。
* **取穴方法**:
* **特定穴属性**
* 是治疗头晕、耳鸣、癫狂、痫证等头部及神志疾患的常用穴。
* **主治**
* **近治作用**:头晕、目视不明、耳鸣。
* **特殊作用**:癫狂、痫证、项肿、瘿瘤。
* **操作禁忌**
* 穴位于头顶,**可灸,针刺须严格平刺,深度不可过深**,以免伤及大脑。
* **操作**
* **下针方法**:平刺。
* **角度与方向**:向后平刺0.3-0.5寸。
* **深度**:0.3-0.5寸。局部有胀痛感。
* **留针时间**:15-20分钟。
* **不同操作**:治疗眩晕、耳鸣多采用平补平泻法。治疗癫狂、痫证等神志病时,可采用泻法,刺激可稍强,并可适当延长留针时间。
**九、 玉枕 (BL 9) - Yùzhěn**
* **穴位介绍**
* 穴名中“玉”喻贵重;“枕”指枕骨。古称枕骨为“玉枕骨”,穴在其上,故名。具有清热明目、通经活络的功效,是治疗头项部和目疾的常用穴。
* **穴位定位**
* **位置**:在头部,后发际正中直上2.5寸,旁开1.3寸,平枕外隆凸上缘的凹陷处。
* **取穴方法**:
* **特定穴属性**
* 是治疗后头痛、项强痛、目痛、鼻塞等头项部疾患的常用穴和压痛点。
* **主治**
* **近治作用**:后头痛、项痛。
* **特殊作用**:目痛、目视不明、鼻塞。
* **操作禁忌**
* 穴下有坚硬的枕骨,**可灸,但针刺时需注意角度和深度**。
* 禁止直刺深刺,以免针尖滑入骨缝伤及深部组织。
* **操作**
* **下针方法**:平刺。
* **角度与方向**:向下或向外侧平刺0.3-0.5寸。
* **深度**:0.3-0.5寸。局部有胀痛感,有时可向头顶部放散。
* **留针时间**:10-15分钟。
* **不同操作**:多采用平补平泻法。治疗头痛、目疾时,可行轻柔捻转以加强针感。
**十、 天柱 (BL 10) - Tiānzhù**
* **穴位介绍**
* 穴名中“天”指上部;“柱”指支柱。人体以头为天,颈项犹擎天之柱,穴在项部斜方肌起始部,是天柱骨(颈椎)旁的要穴,故名。是足太阳膀胱经在颈项部的重要穴位,具有强筋骨、清头目、安神志的功效。
* **穴位定位**
* **位置**:在颈后区,横平第2颈椎棘突上际,斜方肌外缘凹陷中。
* **取穴方法**:
* **特定穴属性**
* 是治疗项强、头痛、眩晕、鼻塞、癫狂痫等疾患的常用穴和重要压痛点,尤其以缓解项背部僵硬酸痛著称。
* **主治**
* **近治作用**:项强、肩背痛。
* **远治作用**:头痛、眩晕。
* **特殊作用**:鼻塞、目赤肿痛、癫狂痫、热病。
* **操作禁忌**
* **严禁向内上方深刺**,以免伤及延髓,危及生命。
* 穴区深部为寰枕间隙和寰枢关节,针刺需格外谨慎。
* **操作**
* **下针方法**:直刺或斜刺。
* **角度与方向**:直刺0.5-0.8寸,或向内斜刺0.5-1.0寸。针尖应朝向脊柱方向,绝对不可向上朝延髓方向深刺。
* **深度**:0.5-1.0寸。局部酸胀,可向后头、顶部放散。
* **留针时间**:15-20分钟。
* **不同操作**:治疗项强痛多用泻法,可行捻转手法,刺激量可稍强。针刺得气后,可嘱患者缓慢活动颈部,常能即刻缓解症状。
**十一、 大杼 (BL 11) - Dàzhù**
* **穴位介绍**
* 穴名中“大”指大气、重要;“杼”指织布机的梭子,古亦指椎骨。此穴位于第一胸椎棘突旁,位置重要,如机杼之要,故名。此穴为“八会穴”之“骨会”,是治疗骨病的总纲穴,具有强筋骨、清热散风、宣肺解表的功效。
* **穴位定位**
* **位置**:在脊柱区,第1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 **取穴方法**:
* **特定穴属性**
* **八会穴之一,骨会**。凡是与骨相关的疾病,如颈椎病、骨节疼痛、骨质疏松等,皆可取其治疗。
* 手足太阳经交会穴。
* 是治疗咳嗽、发热、项强、肩背痛等肺系和局部疾患的核心穴和压痛点。
* **主治**
* **近治作用**:项强、肩背痛。
* **特殊作用**:
* **操作禁忌**
* 穴区深部为胸腔,内有肺脏,**禁止直刺过深**,以免造成气胸。
* **操作**
* **下针方法**:斜刺。
* **角度与方向**:向脊柱方向斜刺0.5-0.8寸。
* **深度**:0.5-0.8寸。局部有酸胀感,有时可向肩部扩散。
* **留针时间**:15-20分钟。
* **不同操作**:治疗骨病和项背痛时,可采用泻法或温针灸,以舒筋通络、强健筋骨。治疗外感表证时,常用泻法,行捻转手法以疏风清热。
**十二、 风门 (BL 12) - Fēngmén**
* **穴位介绍**
* 穴名中“风”指风邪;“门”指门户、出入之地。此穴位于项背部,是风邪侵入人体之门户,亦是治疗风邪为患所致诸疾的灸治要穴,故名。具有宣肺解表、疏风清热、益气固表的功效。
* **穴位定位**
* **位置**:在脊柱区,第2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 **取穴方法**:
* **特定穴属性**
* 足太阳经与督脉交会穴。
* 是预防和治疗感冒、咳嗽、哮喘、发热等一切外感风邪所致疾病的特效穴和压痛点。
* **主治**
* **近治作用**:项强、胸背痛。
* **特殊作用**:
* **操作禁忌**
* 同大杼穴,穴区深部为胸腔,内有肺脏,**禁止直刺过深**,以免造成气胸。
* 此穴常灸,但阴虚火旺或实热证者慎用灸法。
* **操作**
* **下针方法**:斜刺。
* **角度与方向**:向脊柱方向斜刺0.5-0.8寸。
* **深度**:0.5-0.8寸。局部有酸胀感,有时可向肋间扩散。
* **留针时间**:15-20分钟。
* **不同操作**:
**十三、 肺俞 (BL 13) - Fèishū**
* **穴位介绍**
* 穴名中“肺”指肺脏;“俞”指输注。此穴为肺之背俞穴,是肺脏之气直接输注于体表的部位,故名。是诊断和治疗肺系疾患的特异性穴位,具有调补肺气、宣肺清热、补虚劳的功效。
* **穴位定位**
* **位置**:在脊柱区,第3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 **取穴方法**:
* **特定穴属性**
* **背俞穴之一,肺之背俞穴**。是肺脏经气转输之处,主治一切肺脏疾患,如咳嗽、气喘、咯血等。
* 是肺结核、肺炎、支气管炎等肺系疾病的重要反应点和压痛点。
* **主治**
* **近治作用**:颈项强痛、背痛。
* **特殊作用**:
* **操作禁忌**
* 穴区深部为胸腔,内有肺脏,**禁止直刺或向内斜刺过深**,以免造成气胸。
* **操作**
* **下针方法**:斜刺。
* **角度与方向**:向脊柱方向斜刺0.5-0.8寸。
* **深度**:0.5-0.8寸。局部有酸胀感,有时可向肋间扩散。
* **留针时间**:15-20分钟。
* **不同操作**:
**十四、 厥阴俞 (BL 14) - Juéyīnshū**
* **穴位介绍**
* 穴名中“厥阴”指手厥阴心包经;“俞”指输注。此穴为心包之背俞穴,是心包络之气直接输注于体表的部位,故名。具有宽胸理气、宁心安神、活血止痛的功效。
* **特定穴属性**
* **背俞穴之一,心包之背俞穴**。是心包经气转输之处,主治心、胸、胃部疾患。
* 是冠心病、心绞痛、心悸、神经官能症等疾病的重要反应点和压痛点。
* **穴位定位**
* **位置**:在脊柱区,第4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 **取穴方法**:
* **主治**
* **近治作用**:背痛。
* **特殊作用**:
* **操作禁忌**
* 同肺俞穴,穴下为胸腔,**禁止直刺或深刺**,以免伤及心肺。
* **操作**
* **下针方法**:斜刺。
* **角度与方向**:向脊柱方向斜刺0.5-0.8寸。
* **深度**:0.5-0.8寸。局部有酸胀感,有时可向肋间胸部放散。
* **留针时间**:15-20分钟。
* **不同操作**:
**十五、 心俞 (BL 15) - Xīnshū**
* **穴位介绍**
* 穴名中“心”指心脏;“俞”指输注。此穴为心之背俞穴,是心脏之气直接输注于体表的部位,故名。是诊断和治疗心系及神志疾患的核心穴位,具有宁心安神、通调气血、清心泻火的功效。
* **特定穴属性**
* **背俞穴之一,心之背俞穴**。是心脏经气转输之处,主治一切心脏及神志疾患。
* 是心悸、失眠、健忘、癫狂痫证、冠心病等疾病最重要的反应点和压痛点。
* **穴位定位**
* **位置**:在脊柱区,第5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 **取穴方法**:
* **主治**
* **近治作用**:背痛。
* **特殊作用**:
* **操作禁忌**
* 穴区深部对应心脏,**严禁直刺、深刺或针尖向外斜刺**,以免造成心、肺损伤,危及生命。
* **操作**
* **下针方法**:斜刺。
* **角度与方向**:向脊柱方向斜刺0.5-0.8寸。角度务必准确,针尖朝向脊柱。
* **深度**:0.5-0.8寸。局部有酸胀感,或沿肋间向前胸传导。
* **留针时间**:15-20分钟,治疗失眠、焦虑时可适当延长。
* **不同操作**:
**十六、 督俞 (BL 16) - Dūshū**
* **穴位介绍**
* 穴名中“督”指督脉;“俞”指输注。此穴为督脉之气输注于足太阳经的部位,故名。具有宽胸理气、活血通脉、和胃止痛的功效。
* **穴位定位**
* **位置**:在脊柱区,第6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 **取穴方法**:
* **特定穴属性**
* 是治疗心、胸、胃部疾患的常用穴,如心痛、胸闷、胃痛、呃逆等。
* **主治**
* **近治作用**:背痛、脊强。
* **特殊作用**:
* **操作禁忌**
* 同以上背俞穴,穴下为胸腔,**禁止直刺或深刺**,以免造成气胸或损伤内部脏器。
* **操作**
* **下针方法**:斜刺。
* **角度与方向**:向脊柱方向斜刺0.5-0.8寸。
* **深度**:0.5-0.8寸。局部有酸胀感,有时可向肋间放散。
* **留针时间**:15-20分钟。
* **不同操作**:治疗气滞血瘀之心胸胃痛,多用泻法,行捻转手法以理气活血。治疗虚寒性胃痛,可配合温针灸。
**十七、 膈俞 (BL 17) - Géshū**
* **穴位介绍**
* 穴名中“膈”指横膈膜;“俞”指输注。此穴与横膈相应,为膈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故名。此穴为“八会穴”之“血会”,是治疗血病的总纲穴,具有理气降逆、活血通脉、调和脾胃的功效。
* **穴位定位**
* **位置**:在脊柱区,第7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 **取穴方法**:
* **特定穴属性**
* **八会穴之一,血会**。凡是与血相关的疾病,如血虚、血瘀、血热、出血等,皆可取其治疗。
* 是呃逆、呕吐、胃痛、贫血、皮肤瘙痒等疾患的重要反应点和压痛点。
* **主治**
* **近治作用**:背痛、脊强。
* **特殊作用**:
* **操作禁忌**
* 穴区深部为胸腔,内有重要脏器,**禁止直刺或向内深刺**,以免造成气胸或损伤内脏。
* **操作**
* **下针方法**:斜刺。
* **角度与方向**:向脊柱方向斜刺0.5-0.8寸。
* **深度**:0.5-0.8寸。局部有酸胀感,有时可向肋间放散。
* **留针时间**:15-20分钟。
* **不同操作**:
**十八、 肝俞 (BL 18) - Gānshū**
* **穴位介绍**
* 穴名中“肝”指肝脏;“俞”指输注。此穴为肝之背俞穴,是肝脏之气直接输注于体表的部位,故名。是诊断和治疗肝系及目疾、筋病的特异性穴位,具有疏肝利胆、明目潜阳、安神定志的功效。
* **穴位定位**
* **位置**:在脊柱区,第9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 **取穴方法**:
* **特定穴属性**
* **背俞穴之一,肝之背俞穴**。是肝脏经气转输之处,主治一切肝脏及与肝相关的风、目、筋、情志疾患。
* 是肝炎、胆囊炎、眼病、肋间神经痛、抑郁症、焦虑症等疾病的重要反应点和压痛点。
* **主治**
* **近治作用**:背痛、胁痛。
* **特殊作用**:
* **操作禁忌**
* 同以上背俞穴,穴下为胸腔,**禁止直刺或深刺**,以免造成气胸或损伤肝脏(右侧)。
* **操作**
* **下针方法**:斜刺。
* **角度与方向**:向脊柱方向斜刺0.5-0.8寸。
* **深度**:0.5-0.8寸。局部有酸胀感,有时可向肋间放散。
* **留针时间**:15-20分钟。
* **不同操作**:
**十九、 胆俞 (BL 19) - Dǎnshū**
* **穴位介绍**
* 穴名中“胆”指胆腑;“俞”指输注。此穴为胆之背俞穴,是胆腑之气直接输注于体表的部位,故名。具有疏肝利胆、清热化湿、和胃降逆的功效。
* **穴位定位**
* **位置**:在脊柱区,第10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 **取穴方法**:
* **特定穴属性**
* **背俞穴之一,胆之背俞穴**。是胆腑经气转输之处,主治一切胆腑疾患。
* 是胆囊炎、胆石症、黄疸、口苦、胁痛等疾病的重要反应点和压痛点。
* **主治**
* **近治作用**:背痛、胁痛。
* **特殊作用**:
* **操作禁忌**
* 穴区右侧深部对应肝脏和胆囊,**禁止直刺或深刺**,以免造成内脏损伤。
* **操作**
* **下针方法**:斜刺。
* **角度与方向**:向脊柱方向斜刺0.5-0.8寸。
* **深度**:0.5-0.8寸。局部有酸胀感,有时可向肋间放散。
* **留针时间**:15-20分钟。
* **不同操作**:
**二十、 脾俞 (BL 20) - Píshū**
* **穴位介绍**
* 穴名中“脾”指脾脏;“俞”指输注。此穴为脾之背俞穴,是脾脏之气直接输注于体表的部位,故名。是诊断和治疗脾胃系及气血津液疾患的核心穴位,具有健脾和胃、利湿升清、益气养血的功效。
* **穴位定位**
* **位置**:在脊柱区,第11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 **取穴方法**:
* **特定穴属性**
* **背俞穴之一,脾之背俞穴**。是脾脏经气转输之处,主治一切脾胃、运化、统血及肌肉四肢疾患。
* 是消化不良、腹胀、腹泻、水肿、贫血、肌肉无力等疾病最重要的反应点和压痛点。
* **主治**
* **近治作用**:背痛。
* **特殊作用**:
* **操作禁忌**
* 穴区深部为肾脏,**禁止直刺或向外斜刺过深**,以免伤及肾脏。
* **操作**
* **下针方法**:斜刺。
* **角度与方向**:向脊柱方向斜刺0.5-0.8寸。
* **深度**:0.5-0.8寸。局部有酸胀感,有时可向腰部放散。
* **留针时间**:15-20分钟。
* **不同操作**:
**二十一、 胃俞 (BL 21) - Wèishū**
* **穴位介绍**
* 穴名中“胃”指胃腑;“俞”指输注。此穴为胃之背俞穴,是胃腑之气直接输注于体表的部位,故名。是诊断和治疗一切胃腑疾患的核心穴位,具有和胃健脾、消食导滞、理中降逆的功效。
* **特定穴属性**
* **背俞穴之一,胃之背俞穴**。是胃腑经气转输之处,主治一切胃脘、消化系统疾患。
* 是胃痛、胃炎、胃溃疡、消化不良、腹胀、呕吐等疾病最重要的反应点和压痛点。
* **穴位定位**
* **位置**:在脊柱区,第12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 **取穴方法**:
* **主治**
* **近治作用**:背痛、脊强。
* **特殊作用**:
* **操作禁忌**
* 穴区深部为肾脏,**禁止直刺或向外斜刺过深**,以免伤及肾脏。
* **操作**
* **下针方法**:斜刺。
* **角度与方向**:向脊柱方向斜刺0.5-0.8寸。
* **深度**:0.5-0.8寸。局部有酸胀感,有时可向肋间或腹部放散。
* **留针时间**:15-20分钟。
* **不同操作**:
**二十二、 三焦俞 (BL 22) - Sānjiāoshū**
* **穴位介绍**
* 穴名中“三焦”指六腑之一,主持诸气,通行水道;“俞”指输注。此穴为三焦之背俞穴,是三焦之气直接输注于体表的部位,故名。具有通利三焦、疏调水道、强壮腰脊的功效。
* **特定穴属性**
* **背俞穴之一,三焦之背俞穴**。是三焦经气转输之处,主治水液代谢、气化功能障碍及腰脊强痛。
* 是水肿、小便不利、腹胀、肠鸣、腰背疼痛等疾患的常用穴和压痛点。
* **穴位定位**
* **位置**:在脊柱区,第1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 **取穴方法**:
* **主治**
* **近治作用**:腰脊强痛。
* **特殊作用**:
* **操作禁忌**
* 穴区深部为肾脏,**禁止直刺或向外深刺**,以免伤及肾脏。
* **操作**
* **下针方法**:直刺或斜刺。
* **角度与方向**:直刺0.8-1.0寸,或向脊柱方向斜刺。
* **深度**:0.8-1.0寸。局部有酸胀感,有时可向腹部放散。
* **留针时间**:15-20分钟。
* **不同操作**:
**二十三、 肾俞 (BL 23) - Shènshū**
* **穴位介绍**
* 穴名中“肾”指肾脏;“俞”指输注。此穴为肾之背俞穴,是肾脏之气直接输注于体表的部位,故名。是诊断和治疗肾系及生殖、发育、水液代谢疾患的核心穴位,具有益肾壮阳、强腰健骨、聪耳明目、纳气平喘的功效。
* **特定穴属性**
* **背俞穴之一,肾之背俞穴**。是肾脏经气转输之处,主治一切肾脏及与肾相关的生殖、发育、骨骼、耳、二便疾患。
* 是腰痛、阳痿、遗精、月经不调、耳鸣耳聋、水肿、哮喘等疾病最重要的反应点和压痛点。
* **穴位定位**
* **位置**:在脊柱区,第2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 **取穴方法**:
* **主治**
* **近治作用**:腰痛。
* **特殊作用**:
* **操作禁忌**
* 穴区深部为肾脏,**禁止直刺过深或向外斜刺**,以免刺伤肾脏。
* **操作**
* **下针方法**:直刺。
* **角度与方向**:直刺0.8-1.2寸。
* **深度**:0.8-1.2寸。局部有酸胀感,有时可向臀部和下肢放散。
* **留针时间**:15-20分钟。
* **不同操作**:
**二十四、 气海俞 (BL 24) - Qìhǎishū**
* **穴位介绍**
* 穴名中“气海”指任脉气海穴,为元气之海;“俞”指输注。此穴与腹部气海穴相对,是前人气海之精气输注于腰背部的部位,故名。具有益肾壮腰、调经止痛、益气活血的功效。
* **穴位定位**
* **位置**:在脊柱区,第3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 **取穴方法**:
* **特定穴属性**
* 是治疗腰痛、痛经、月经不调、痔漏、肠鸣腹胀等疾患的常用穴。
* **主治**
* **近治作用**:腰痛、腰膝酸软、下肢痿痹。
* **特殊作用**:
* **操作禁忌**
* 穴区深部为腹腔,**禁止直刺过深**,以免刺伤腹腔内脏器。
* **操作**
* **下针方法**:直刺。
* **角度与方向**:直刺0.8-1.2寸。
* **深度**:0.8-1.2寸。局部有酸胀感,有时可向臀部放散。
* **留针时间**:15-20分钟。
* **不同操作**:
**二十五、 大肠俞 (BL 25) - Dàchángshū**
* **穴位介绍**
* 穴名中“大肠”指大肠腑;“俞”指输注。此穴为大肠之背俞穴,是大肠腑之气直接输注于体表的部位,故名。是诊断和治疗大肠腑疾患的核心穴位,具有通调肠腑、理气化滞、强健腰腿的功效。
* **特定穴属性**
* **背俞穴之一,大肠之背俞穴**。是大肠经气转输之处,主治一切大肠传导功能失常的疾患。
* 是腹痛、腹胀、腹泻、便秘、痢疾、腰腿痛等疾病最重要的反应点和压痛点。
* **穴位定位**
* **位置**:在脊柱区,第4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 **取穴方法**:
* **主治**
* **近治作用**:腰痛、腰腿痛。
* **特殊作用**:
* **操作禁忌**
* 穴区深部为腹腔,**禁止直刺过深**,以免刺伤腹腔内脏器。
* **操作**
* **下针方法**:直刺。
* **角度与方向**:直刺0.8-1.2寸。
* **深度**:0.8-1.2寸。局部有酸胀感,有时可向臀部和下肢放散。
* **留针时间**:15-20分钟。
* **不同操作**:
**二十六、 关元俞 (BL 26) - Guānyuánshū**
* **穴位介绍**
* 穴名中“关元”指任脉关元穴,为元气关藏之处;“俞”指输注。此穴与腹部关元穴相对,是前人气海之精气输注于腰背部的部位,故名。具有补肾培元、温阳固脱、通调二便的功效。
* **穴位定位**
* **位置**:在脊柱区,第5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 **取穴方法**:
* **特定穴属性**
* 是治疗腰痛、腹胀、泄泻、小便不利、遗尿、消渴等元气虚损疾患的常用穴。
* **主治**
* **近治作用**:腰痛、腰骶痛。
* **特殊作用**:
* **操作禁忌**
* 穴区深部为骶骨,**可直刺,但须注意深度**,避免刺入骶后孔。
* **操作**
* **下针方法**:直刺。
* **角度与方向**:直刺0.8-1.2寸。
* **深度**:0.8-1.2寸。局部有酸胀感,有时可向臀部放散。
* **留针时间**:15-20分钟。
* **不同操作**:
**二十七、 小肠俞 (BL 27) - Xiǎochángshū**
* **穴位介绍**
* 穴名中“小肠”指小肠腑;“俞”指输注。此穴为小肠之背俞穴,是小肠腑之气直接输注于体表的部位,故名。具有通调小肠、泌别清浊、清热利湿的功效。
* **特定穴属性**
* **背俞穴之一,小肠之背俞穴**。是小肠经气转输之处,主治小肠泌别清浊功能失常的疾患。
* 是腹痛、腹泻、痢疾、小便赤涩、遗精、带下等疾病的重要反应点和压痛点。
* **穴位定位**
* **位置**:在骶区,横平第1骶后孔,骶正中嵴旁开1.5寸。
* **取穴方法**:
* **主治**
* **近治作用**:腰骶痛。
* **特殊作用**:
* **操作禁忌**
* 穴区深部为骶骨,**可直刺,但须注意角度和深度**。
* **操作**
* **下针方法**:直刺。
* **角度与方向**:直刺0.8-1.2寸。
* **深度**:0.8-1.2寸。局部有酸胀感,有时可向小腹部放散。
* **留针时间**:15-20分钟。
* **不同操作**:
**二十八、 膀胱俞 (BL 28) - Pángguāngshū**
* **穴位介绍**
* 穴名中“膀胱”指膀胱腑;“俞”指输注。此穴为膀胱之背俞穴,是膀胱腑之气直接输注于体表的部位,故名。是诊断和治疗膀胱腑及水道疾患的核心穴位,具有清热利湿、通利水道、强壮腰脊的功效。
* **特定穴属性**
* **背俞穴之一,膀胱之背俞穴**。是膀胱经气转输之处,主治一切膀胱气化功能失常的疾患。
* 是小便不利、遗尿、尿闭、淋证、腰脊强痛等疾病最重要的反应点和压痛点。
* **穴位定位**
* **位置**:在骶区,横平第2骶后孔,骶正中嵴旁开1.5寸。
* **取穴方法**:
* **主治**
* **近治作用**:腰脊强痛、腰骶痛。
* **特殊作用**:
* **操作禁忌**
* 穴区深部为骶骨,**可直刺**,但体质消瘦者不宜过深。
* **操作**
* **下针方法**:直刺。
* **角度与方向**:直刺0.8-1.2寸。
* **深度**:0.8-1.2寸。局部有酸胀感,有时可向小腹及臀部放散。
* **留针时间**:15-20分钟。
* **不同操作**:
**二十九、 中膂俞 (BL 29) - Zhōnglǚshū**
* **穴位介绍**
* 穴名中“中”指中部;“膂”指脊旁肌肉(夹脊肉);“俞”指输注。穴在骶部,约居人体中部,夹脊肉之旁,是经气输注之处,故名。具有强健腰脊、益肾温阳、调理下焦的功效。
* **穴位定位**
* **位置**:在骶区,横平第3骶后孔,骶正中嵴旁开1.5寸。
* **取穴方法**:
* **特定穴属性**
* 是治疗腰脊强痛、疝气、痢疾、消渴等疾患的常用穴。
* **主治**
* **近治作用**:腰脊强痛、腰骶痛。
* **特殊作用**:
* **操作禁忌**
* 穴区深部为骶骨,**可直刺**,但体质消瘦者不宜过深。
* **操作**
* **下针方法**:直刺。
* **角度与方向**:直刺0.8-1.2寸。
* **深度**:0.8-1.2寸。局部有酸胀感,有时可向臀部放散。
* **留针时间**:15-20分钟。
* **不同操作**:
**三十、 白环俞 (BL 30) - Báihuánshū**
* **穴位介绍**
* 穴名中“白”指白色;“环”指玉环,古称臀为“白环”;“俞”指输注。穴在臀部,主治白带、白浊、遗精等症,有固摄下元之功,如使精气白洁环聚,故名。具有益肾固精、调经止带、强健腰膝的功效。
* **穴位定位**
* **位置**:在骶区,横平第4骶后孔,骶正中嵴旁开1.5寸。
* **取穴方法**:
* **特定穴属性**
* 是治疗遗精、白带、月经不调、腰骶痛、疝气等肾虚不固所致疾患的重要穴位。
* **主治**
* **近治作用**:腰骶痛、腰腿痛、下肢痿痹。
* **特殊作用**:
* **操作禁忌**
* 穴区深部为骶骨及盆腔,**可直刺,但不宜过深**,以免刺入盆腔。
* **操作**
* **下针方法**:直刺。
* **角度与方向**:直刺0.8-1.2寸。
* **深度**:0.8-1.2寸。局部有酸胀感,有时可向臀部及下肢放散。
* **留针时间**:15-20分钟。
* **不同操作**:
**三十一、 上髎 (BL 31) - Shàngliáo**
* **穴位介绍**
* 穴名中“上”指上方;“髎”指骨隙。穴在八髎穴中最上方,位于第一骶后孔中,故名。此为足太阳、少阳络脉交会之处,具有补肾壮腰、通经活血、调理下焦的功效,是治疗妇科及二阴疾患的要穴。
* **特定穴属性**
* **八髎穴之一**(为上髎)。八髎穴是治疗妇科、男科及腰腿疾病的特效穴组。
* 足太阳、少阳之络会于此。
* 是腰痛、月经不调、带下、阳痿、大小便不利等疾患的强烈反应点和压痛点。
* **穴位定位**
* **位置**:在骶区,正对第1骶后孔中。
* **取穴方法**:
* **主治**
* **近治作用**:腰骶痛、腰腿痛、下肢痿痹。
* **特殊作用**:
* **操作禁忌**
* 穴区深部为骶孔,内有骶神经通过,**可直刺,但须掌握好角度和深度**,避免损伤神经。
* **操作**
* **下针方法**:直刺。
* **角度与方向**:直刺,针尖略向内下方,进入骶后孔内。
* **深度**:1.0-1.5寸。针感强烈,局部酸胀,常向下肢及小腹、会阴部放散。
* **留针时间**:20-30分钟。
* **不同操作**:
**三十二、 次髎 (BL 32) - Cìliáo**
* **穴位介绍**
* 穴名中“次”指第二、次等;“髎”指骨隙。穴在八髎穴中排列第二,位于第二骶后孔中,故名。此穴是八髎穴中临床应用最广泛的穴位,尤其以治疗痛经著称,具有活血化瘀、调经止痛、强腰利湿的功效。
* **特定穴属性**
* **八髎穴之一**(为次髎)。是治疗痛经、盆腔炎、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的核心穴位。
* 是腰痛、痛经、带下、小便不利等疾患最常用和最敏感的压痛点。
* **穴位定位**
* **位置**:在骶区,正对第2骶后孔中。
* **取穴方法**:
* **主治**
* **近治作用**:腰骶痛、腰腿痛、下肢痿痹。
* **特殊作用**:
* **操作禁忌**
* 同“上髎”,穴区深部为骶孔及神经,**可直刺,但手法需熟练**,避免粗暴操作损伤神经。
* **操作**
* **下针方法**:直刺。
* **角度与方向**:直刺,针尖略向内下方,进入骶后孔内。
* **深度**:1.0-1.5寸。针感强烈,局部酸胀麻重,常向下肢、小腹及会阴部放散。强烈的得气感是取效的关键。
* **留针时间**:20-30分钟,治疗痛经时可适当延长。
* **不同操作**:
**三十三、 中髎 (BL 33) - Zhōngliáo**
* **穴位介绍**
* 穴名中“中”指中间;“髎”指骨隙。穴在八髎穴中排列第三,位于第三骶后孔中,故名。此为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所结之处,具有补益下元、调经止带、通利二便的功效。
* **特定穴属性**
* **八髎穴之一**(为中髎)。足厥阴、少阳所结之会。
* 是治疗月经不调、带下、小便不利、便秘等盆腔疾患的常用穴和压痛点。
* **穴位定位**
* **位置**:在骶区,正对第3骶后孔中。
* **取穴方法**:
* **主治**
* **近治作用**:腰骶痛、腰腿痛。
* **特殊作用**:
* **操作禁忌**
* 穴区深部为骶孔,内有骶神经通过,**可直刺,但须掌握好角度和深度**,避免损伤神经。
* **操作**
* **下针方法**:直刺。
* **角度与方向**:直刺,针尖略向内下方,进入骶后孔内。
* **深度**:1.0-1.5寸。局部有酸胀感,可向臀部及下肢放散。
* **留针时间**:20-30分钟。
* **不同操作**:
**三十四、 下髎 (BL 34) - Xiàliáo**
* **穴位介绍**
* 穴名中“下”指下方;“髎”指骨隙。穴在八髎穴中最下方,位于第四骶后孔中,故名。此为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三脉左右交结之处,具有清热利湿、调经止痛、通利二便的功效。
* **特定穴属性**
* **八髎穴之一**(为下髎)。足太阳、少阳、厥阴三脉左右交结于此。
* 是治疗痛经、带下、小便不利、肠鸣泄泻等湿热下注所致疾患的常用穴和压痛点。
* **穴位定位**
* **位置**:在骶区,正对第4骶后孔中。
* **取穴方法**:
* **主治**
* **近治作用**:腰骶痛、腰腿痛。
* **特殊作用**:
* **操作禁忌**
* 同“中髎穴”,穴区深部为骶孔及神经,**可直刺,但手法需熟练**。
* **操作**
* **下针方法**:直刺。
* **角度与方向**:直刺,针尖略向内下方,进入骶后孔内。
* **深度**:1.0-1.5寸。局部有酸胀感,可向臀部及下肢放散。
* **留针时间**:20-30分钟。
* **不同操作**:
**三十五、 会阳 (BL 35) - Huìyáng**
* **穴位介绍**
* 穴名中“会”指会合;“阳”指阳气。穴为足太阳膀胱经与督脉阳气会合之处,故名。具有温阳利湿、调理下焦、固脱止泻的功效。
* **穴位定位**
* **位置**:在骶区,尾骨端旁开0.5寸。
* **取穴方法**:
* **特定穴属性**
* 是治疗泄泻、痢疾、便血、痔疮、带下、阳痿等疾患的常用穴。
* **主治**
* **近治作用**:尾骶痛。
* **特殊作用**:
* **操作禁忌**
* 穴区组织较薄,深部为直肠,**禁止直刺过深**,以免刺伤直肠。
* **操作**
* **下针方法**:直刺。
* **角度与方向**:直刺,针尖稍向内上方。
* **深度**:0.8-1.2寸。局部有酸胀感,可向肛门及小腹部放散。
* **留针时间**:15-20分钟。
* **不同操作**:
**三十六、 承扶 (BL 36) - Chéngfú**
* **穴位介绍**
* 穴名中“承”指承受;“扶”指扶持。穴在臀下横纹正中,有承受上身而扶持下肢之力,故名。此穴居足太阳膀胱经气最盛之处,具有舒筋活络、通便消痔、强壮腰腿的功效。
* **穴位定位**
* **位置**:在股后区,臀沟的中点。
* **取穴方法**:
* **特定穴属性**
* 是治疗腰骶臀股部疼痛、下肢痿痹、痔疮的要穴和强烈压痛点。
* **主治**
* **近治作用**:腰骶臀股部疼痛、下肢痿痹、坐骨神经痛。
* **特殊作用**:痔疾、大便难、小便不利。
* **操作禁忌**
* 穴区深部有坐骨神经干及臀下动、静脉通过,**针刺时如有触电感,须立即提针,改变方向**,避免损伤神经和血管。
* 禁止瘢痕灸。
* **操作**
* **下针方法**:直刺。
* **角度与方向**:直刺,针尖略向上方。
* **深度**:1.5-2.5寸。局部有酸胀感,强烈的针感可向下肢远端放散至足跟。
* **留针时间**:15-20分钟。
* **不同操作**:
**三十七、 殷门 (BL 37) - Yīnmén**
* **穴位介绍**
* 穴名中“殷”指深厚、盛大;“门”指门户。穴在承扶下六寸,股后肌肉丰厚之处,为足太阳膀胱经气深入下肢之门户,故名。具有舒筋通络、强健腰腿的功效,是治疗腰腿疾患的要穴。
* **穴位定位**
* **位置**:在股后区,臀沟下6寸,股二头肌与半腱肌之间。
* **取穴方法**:
* **特定穴属性**
* 是治疗急性腰扭伤、腰椎间盘突出症、坐骨神经痛、下肢痿痹等疾患的强烈反应点和压痛点。
* **主治**
* **近治作用**:腰痛、下肢痿痹、坐骨神经痛。
* **特殊作用**:治疗股部炎症、麻木。
* **操作禁忌**
* 穴区深部有坐骨神经干及股深动、静脉通过,**针刺时如有触电感,须立即提针,改变方向**,避免损伤神经和血管。
* **操作**
* **下针方法**:直刺。
* **角度与方向**:直刺。
* **深度**:1.5-2.5寸。局部有酸胀感,强烈的针感可向下肢远端放散至足跟。
* **留针时间**:15-20分钟。
* **不同操作**:
**三十八、 浮郄 (BL 38) - Fúxì**
* **穴位介绍**
* 穴名中“浮”指浮浅;“郄”指孔隙,郄穴。本经脉气自委阳穴浮出于此,故名。此为足太阳膀胱经的郄穴,具有舒筋通络、清热镇痉的功效。
* **特定穴属性**
* **郄穴**。足太阳膀胱经之郄穴。郄穴主治急性、痛性病症。
* 是治疗急性小腿挛痛、麻木、腘筋挛急的常用穴。
* **穴位定位**
* **位置**:在膝后区,腘横纹上1寸,股二头肌腱的内侧缘。
* **取穴方法**:
* **主治**
* **近治作用**:腘筋挛急、小腿麻木。
* **特殊作用**:
* **操作禁忌**
* 穴区有腓总神经及腘动、静脉分支通过,**针刺应避开血管神经**。
* **操作**
* **下针方法**:直刺。
* **角度与方向**:直刺。
* **深度**:0.5-1.0寸。局部有酸胀感,有时可向小腿放散。
* **留针时间**:15-20分钟。
* **不同操作**:
**三十九、 委阳 (BL 39) - Wěiyáng**
* **穴位介绍**
* 穴名中“委”指弯曲,指腘窝;“阳”指外侧。穴在腘窝横纹外侧端,故名。此为手少阳三焦经的下合穴,“下合治内腑”,故能通调三焦、疏利水道。
* **特定穴属性**
* **三焦之下合穴**。根据“合治内腑”的原则,主治三焦气化不利所致的水液代谢疾病。
* 是治疗癃闭(尿潴留)、水肿、腹胀、腰脊强痛的常用穴。
* **穴位定位**
* **位置**:在膝后区,腘横纹上,股二头肌腱的内侧缘。
* **取穴方法**:
* **主治**
* **近治作用**:腰脊强痛、腿足挛痛。
* **特殊作用**:
* **操作禁忌**
* 穴区有腓总神经及腘动、静脉分支通过,**针刺应避开血管神经**。
* **操作**
* **下针方法**:直刺。
* **角度与方向**:直刺。
* **深度**:0.5-1.0寸。局部有酸胀感,有时可向小腿放散。
* **留针时间**:15-20分钟。
* **不同操作**:
**四十、 委中 (BL 40) - Wěizhōng**
* **穴位介绍**
* 穴名中“委”指弯曲,指腘窝;“中”指中央。穴在腘窝横纹正中,故名。此为足太阳膀胱经的合穴和膀胱下合穴,四总穴歌云“腰背委中求”,是治疗腰背疾患的首选要穴,具有舒筋通络、凉血泻热、清热解毒的功效。
* **特定穴属性**
* **合穴**。足太阳膀胱经之合穴,属土。
* **膀胱之下合穴**。根据“合治内腑”的原则,主治膀胱腑病。
* 四总穴之一,“腰背委中求”。
* 是急性腰扭伤、腰背痛、中风昏迷、中暑、丹毒、疔疮等疾患的特效穴和强烈压痛点。
* **穴位定位**
* **位置**:在膝后区,腘横纹中点。
* **取穴方法**:
* **主治**
* **近治作用**:腰痛、下肢痿痹、腘筋挛急。
* **特殊作用**:
* **操作禁忌**
* 穴区正下有腘动脉、腘静脉和胫神经,**禁止直接刺中血管**,以免造成血肿。
* **禁用直接灸、瘢痕灸**。
* 体质虚弱、血压过低者慎刺,或不宜强刺激。
* **操作**
* **下针方法**:直刺,或点刺出血。
* **角度与方向**:直刺,针尖稍向上斜,避开动脉。
* **深度**:0.5-1.0寸。局部有酸胀感或麻电感,可向足底放散。
* **留针时间**:15-20分钟,或点刺出血至血色变浅为度。
* **不同操作**:
**四十一、 附分 (BL 41) - Fùfēn**
* **穴位介绍**
* 穴名中“附”指依附、旁附;“分”指分界、分行。足太阳膀胱经在背部分为两支而行,此穴为其第二行之首穴,依附于第一行之旁,故名。具有舒筋活络、祛风散寒的功效。
* **特定穴属性**
* 手、足太阳之会。
* 是治疗颈项强痛、肩背拘急、肘臂麻木等局部疾患的常用穴。
* **穴位定位**
* **位置**:在脊柱区,第2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3寸。
* **取穴方法**:
* **主治**
* **近治作用**:颈项强痛、肩背拘急、肘臂麻木。
* **特殊作用**:治疗风寒客于太阳经所致的痹证。
* **操作禁忌**
* 穴区深部为胸腔,内有肺脏,**禁止向内斜刺或深刺**,以免造成气胸。
* **操作**
* **下针方法**:斜刺。
* **角度与方向**:向外斜刺0.5-0.8寸。
* **深度**:0.5-0.8寸。局部有酸胀感。
* **留针时间**:15-20分钟。
* **不同操作**:多采用泻法,治疗外邪侵袭所致的肩背痛,可行捻转手法以疏风散寒、通络止痛。
**四十二、 魄户 (BL 42) - Pòhù**
* **穴位介绍**
* 穴名中“魄”指肺藏魄;“户”指门户。穴在肺俞旁,为肺魄出入之门户,故名。具有宣肺理气、舒筋活络、滋阴清虚热的功效。
* **穴位定位**
* **位置**:在脊柱区,第3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3寸。
* **取穴方法**:
* **特定穴属性**
* 是治疗肺痨、咳嗽、气喘、肩背痛等肺系及局部疾患的常用穴。
* **主治**
* **近治作用**:肩背痛、项强。
* **特殊作用**:
* **操作禁忌**
* 同附分穴,穴区深部为胸腔,**禁止向内深刺**,以免伤及肺脏。
* **操作**
* **下针方法**:斜刺。
* **角度与方向**:向外斜刺0.5-0.8寸。
* **深度**:0.5-0.8寸。局部有酸胀感。
* **留针时间**:15-20分钟。
* **不同操作**:治疗虚劳咳嗽、骨蒸盗汗,可用补法或灸法以补肺滋阴。治疗实证肩背痛,可用泻法以通络止痛。
**四十三、 膏肓 (BL 43) - Gāohuāng**
* **穴位介绍**
* 穴名中“膏”指心下部分;“肓”指膈上部分。病位深隐、药力难达之处称为“膏肓”。此穴能治虚损重症,故名。具有补虚益损、调理肺气、清心安神的功效,是治疗一切慢性虚劳衰弱的著名保健要穴。
* **穴位定位**
* **位置**:在脊柱区,第4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3寸。
* **取穴方法**:
* **特定穴属性**
* 是治疗肺痨、咳嗽、气喘、遗精、盗汗、健忘、神经衰弱等一切虚劳百损的特效穴和反应点。
* **主治**
* **近治作用**:肩胛背痛。
* **特殊作用**:
* **操作禁忌**
* 穴区深部为胸腔,**严禁深刺**,以免刺伤肺脏,造成气胸。
* 此穴多以灸法为主,**针刺需格外谨慎**。
* **操作**
* **下针方法**:斜刺。
* **角度与方向**:向外斜刺0.5-0.8寸。
* **深度**:0.5-0.8寸。局部有酸胀感,有时可向肩部放散。
* **留针时间**:15-20分钟。
* **不同操作**:
**四十四、 神堂 (BL 44) - Shéntáng**
* **穴位介绍**
* 穴名中“神”指心神;“堂”指居室。穴在心俞旁,为心神所居之堂室,故名。具有宁心安神、宽胸理气、通络止痛的功效。
* **穴位定位**
* **位置**:在脊柱区,第5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3寸。
* **取穴方法**:
* **特定穴属性**
* 是治疗心悸、胸闷、咳嗽、气喘、肩背痛等心、肺疾患及局部疼痛的常用穴。
* **主治**
* **近治作用**:肩痛、背痛、脊背强急。
* **特殊作用**:
* **操作禁忌**
* 同以上膀胱经第二侧线穴位,穴区深部为胸腔,**禁止向内深刺**,以免造成气胸。
* **操作**
* **下针方法**:斜刺。
* **角度与方向**:向外斜刺0.5-0.8寸。
* **深度**:0.5-0.8寸。局部有酸胀感。
* **留针时间**:15-20分钟。
* **不同操作**:治疗心悸、心烦,多用平补平泻法以安神定志。治疗气滞血瘀之肩背痛,可用泻法以活血通络。可配合灸法治疗虚寒性心痛。
**四十五、 譩譆 (BL 45) - Yìxǐ**
* **穴位介绍**
* 穴名中“譩譆”指叹息声。按压此穴时,患者常因酸痛而发出“譩譆”之声,或此穴能治疗因气满郁塞所致的叹息,故名。具有宣肺理气、通络止痛的功效。
* **穴位定位**
* **位置**:在脊柱区,第6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3寸。
* **取穴方法**:
* **特定穴属性**
* 是治疗咳嗽、气喘、胸闷、肩背痛、热病等疾患的常用穴。
* **主治**
* **近治作用**:肩背痛、胸背痛。
* **特殊作用**:
* **操作禁忌**
* 穴区深部为胸腔,**禁止向内深刺**,以免造成气胸。
* **操作**
* **下针方法**:斜刺。
* **角度与方向**:向外斜刺0.5-0.8寸。
* **深度**:0.5-0.8寸。局部有酸胀感。
* **留针时间**:15-20分钟。
* **不同操作**:治疗咳嗽、气喘,多用平补平泻法以宣肺理气。治疗热病,可用泻法以清热。
**四十六、 膈关 (BL 46) - Géguān**
* **穴位介绍**
* 穴名中“膈”指横膈;“关”指关隘、枢纽。穴在膈俞旁,与膈相应,为治疗膈肌疾患之关要,故名。具有宽胸理气、和胃降逆的功效。
* **穴位定位**
* **位置**:在脊柱区,第7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3寸。
* **取穴方法**:
* **特定穴属性**
* 是治疗胸闷、嗳气、呕吐、呃逆、脊背强痛等膈肌气机不畅所致疾患的常用穴。
* **主治**
* **近治作用**:脊背强痛、俯仰困难。
* **特殊作用**:
* **操作禁忌**
* 同以上膀胱经第二侧线穴位,穴区深部为胸腔,**禁止向内深刺**,以免造成气胸。
* **操作**
* **下针方法**:斜刺。
* **角度与方向**:向外斜刺0.5-0.8寸。
* **深度**:0.5-0.8寸。局部有酸胀感。
* **留针时间**:15-20分钟。
* **不同操作**:治疗呃逆、呕吐,多用泻法以和胃降逆。治疗脊背强痛,可用泻法或拔罐以舒筋活络。
**四十七、 魂门 (BL 47) - Húnmén**
* **穴位介绍**
* 穴名中“魂”指肝藏魂;“门”指门户。穴在肝俞旁,为肝魂出入之门户,故名。具有疏肝利胆、健脾和胃、安神定志的功效。
* **穴位定位**
* **位置**:在脊柱区,第9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3寸。
* **取穴方法**:
* **特定穴属性**
* 是治疗胸胁痛、呕吐、腹泻、背痛等肝脾不和所致疾患的常用穴。
* **主治**
* **近治作用**:背痛、胸胁胀痛。
* **特殊作用**:
* **操作禁忌**
* 穴区右侧深部为肝脏,**禁止向内深刺**,以免损伤肝脏。
* **操作**
* **下针方法**:斜刺。
* **角度与方向**:向外斜刺0.5-0.8寸。
* **深度**:0.5-0.8寸。局部有酸胀感。
* **留针时间**:15-20分钟。
* **不同操作**:治疗肝胆郁热之胸胁痛,多用泻法以疏肝利胆。治疗肝不藏魂之失眠,可用平补平泻法以安神定志。
**四十八、 阳纲 (BL 48) - Yánggāng**
* **穴位介绍**
* 穴名中“阳”指阳气;“纲”指纲领。穴在胆俞旁,胆为甲木,禀少阳升发之气,为阳气之纲领,故名。具有疏肝利胆、清热利湿、调理肠胃的功效。
* **穴位定位**
* **位置**:在脊柱区,第10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3寸。
* **取穴方法**:
* **特定穴属性**
* 是治疗黄疸、腹痛、肠鸣、泄泻、消渴等湿热蕴结中焦所致疾患的常用穴。
* **主治**
* **近治作用**:背痛、腹痛。
* **特殊作用**:
* **操作禁忌**
* 同魂门穴,穴区深部为腹腔重要脏器,**禁止向内深刺**。
* **操作**
* **下针方法**:斜刺。
* **角度与方向**:向外斜刺0.5-0.8寸。
* **深度**:0.5-0.8寸。局部有酸胀感。
* **留针时间**:15-20分钟。
* **不同操作**:治疗湿热黄疸、泄泻,多用泻法以清热利湿。治疗消渴,可用平补平泻法。
**四十九、 意舍 (BL 49) - Yìshě**
* **穴位介绍**
* 穴名中“意”指脾藏意;“舍”指宅舍。穴在脾俞旁,为脾意所居之宅舍,故名。具有健脾和胃、化湿消滞的功效。
* **穴位定位**
* **位置**:在脊柱区,第11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3寸。
* **取穴方法**:
* **特定穴属性**
* 是治疗腹胀、肠鸣、呕吐、泄泻、食欲不振等脾胃运化失常所致疾患的常用穴。
* **主治**
* **近治作用**:背痛、腹痛。
* **特殊作用**:
* **操作禁忌**
* 穴区深部为腹腔,**禁止向内深刺**,以免损伤肾脏(左侧)或脾脏(右侧)。
* **操作**
* **下针方法**:斜刺。
* **角度与方向**:向外斜刺0.5-0.8寸。
* **深度**:0.5-0.8寸。局部有酸胀感。
* **留针时间**:15-20分钟。
* **不同操作**:治疗脾胃虚寒之腹胀、泄泻,多用补法或灸法以温中健脾。治疗食积、湿热,可用泻法以消食导滞、清利湿热。
**五十、 胃仓 (BL 50) - Wèicāng**
* **穴位介绍**
* 穴名中“胃”指胃腑;“仓”指仓库。穴在胃俞旁,为胃腑精气储聚之仓库,故名。具有和胃健脾、消食导滞、理气止痛的功效。
* **穴位定位**
* **位置**:在脊柱区,第12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3寸。
* **取穴方法**:
* **特定穴属性**
* 是治疗胃脘痛、腹胀、小儿食积、水肿、背脊痛等脾胃疾患的常用穴。
* **主治**
* **近治作用**:背脊痛、俯仰困难。
* **特殊作用**:
* **操作禁忌**
* 同意舍穴,穴区深部为腹腔,**禁止向内深刺**,以免损伤肾脏。
* **操作**
* **下针方法**:斜刺。
* **角度与方向**:向外斜刺0.5-0.8寸。
* **深度**:0.5-0.8寸。局部有酸胀感。
* **留针时间**:15-20分钟。
* **不同操作**:治疗胃痛、食积,多用泻法以和胃消食。治疗脾胃虚弱,可用补法或灸法以健脾益气。
**五十一、 肓门 (BL 51) - Huāngmén**
* **穴位介绍**
* 穴名中“肓”指肓膜;“门”指门户。三焦之气由此出入肓膜之处,故名。具有理气活血、软坚散结、通调三焦的功效。
* **穴位定位**
* **位置**:在腰区,第1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3寸。
* **取穴方法**:
* **特定穴属性**
* 是治疗腹痛、便秘、痞块、乳腺疾病等气滞血瘀所致疾患的常用穴。
* **主治**
* **近治作用**:腰痛、胁痛。
* **特殊作用**:
* **操作禁忌**
* 穴区深部为腹腔及肾脏,**禁止向内深刺**,以免损伤肾脏。
* **操作**
* **下针方法**:直刺或斜刺。
* **角度与方向**:直刺0.8-1.0寸,或向外斜刺。
* **深度**:0.8-1.0寸。局部有酸胀感。
* **留针时间**:15-20分钟。
* **不同操作**:治疗气滞腹痛、便秘,多用泻法以理气通腑。治疗癥瘕痞块,可用泻法或刺络拔罐以活血散结。
**五十二、 志室 (BL 52) - Zhìshì**
* **穴位介绍**
* 穴名中“志”指肾藏志;“室”指居室。穴在肾俞旁,为肾志所居之室,故名。具有补肾益精、强壮腰膝、利尿通淋的功效。
* **穴位定位**
* **位置**:在腰区,第2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3寸。
* **取穴方法**:
* **特定穴属性**
* 是治疗遗精、阳痿、小便不利、水肿、腰脊强痛等肾虚所致疾患的重要穴位。
* **主治**
* **近治作用**:腰脊强痛、腰腿痛。
* **特殊作用**:
* **操作禁忌**
* 穴区深部为肾脏,**禁止向内深刺或直刺过深**,以免损伤肾脏。
* **操作**
* **下针方法**:直刺或斜刺。
* **角度与方向**:直刺0.8-1.0寸,或向外斜刺。
* **深度**:0.8-1.0寸。局部有酸胀感,有时可向臀部放散。
* **留针时间**:15-20分钟。
* **不同操作**:
**五十三、 胞肓 (BL 53) - Bāohuāng**
* **穴位介绍**
* 穴名中“胞”指膀胱;“肓”指肓膜。穴与膀胱俞相平,内应膀胱脂膜,主治膀胱疾患,故名。具有清热利湿、通利水道、强壮腰脊的功效。
* **穴位定位**
* **位置**:在骶区,横平第2骶后孔,骶正中嵴旁开3寸。
* **取穴方法**:
* **特定穴属性**
* 是治疗癃闭、小便不利、腹胀、肠鸣、腰脊痛等膀胱及肠腑气化不利所致疾患的常用穴。
* **主治**
* **近治作用**:腰脊痛、骶髂关节痛。
* **特殊作用**:
* **操作禁忌**
* 穴区深部为盆腔,**禁止向内深刺**,以免刺入盆腔损伤内部脏器。
* **操作**
* **下针方法**:直刺。
* **角度与方向**:直刺。
* **深度**:1.0-1.5寸。局部有酸胀感,有时可向臀部及小腹部放散。
* **留针时间**:15-20分钟。
* **不同操作**:治疗小便不利、癃闭,多用泻法以通利水道。治疗腰脊痛,可用泻法或拔罐以舒筋活络。
**五十四、 秩边 (BL 54) - Zhìbiān**
* **穴位介绍**
* 穴名中“秩”指次序;“边”指边缘。膀胱经背部诸穴依次排列,此穴居于最下边,故名。是治疗腰腿及二阴疾患的要穴,具有强壮腰膝、疏通经络、调理下焦的功效。
* **穴位定位**
* **位置**:在骶区,横平第4骶后孔,骶正中嵴旁开3寸。
* **取穴方法**:
* **特定穴属性**
* 是治疗腰骶痛、下肢痿痹、坐骨神经痛、痔疾、小便不利的特效穴和强烈压痛点。
* **主治**
* **近治作用**:腰骶痛、下肢痿痹、坐骨神经痛。
* **特殊作用**:
* **操作禁忌**
* 穴区深部正当坐骨神经干及臀下动、静脉,**针刺时如有触电感,须立即提针,改变方向**,避免损伤神经和血管。
* **操作**
* **下针方法**:直刺。
* **角度与方向**:直刺。治疗二阴疾患时,针尖可稍向内斜;治疗下肢疾患时,针尖可稍向下斜。
* **深度**:1.5-3.0寸。局部有强烈酸胀感,治疗下肢病时要求针感向下肢远端放散至足跟;治疗二阴病时要求针感向肛门及生殖器方向放散。
* **留针时间**:20-30分钟。
* **不同操作**:
**五十五、 合阳 (BL 55) - Héyáng**
* **穴位介绍**
* 穴名中“合”指会合;“阳”指阳气、足太阳经。足太阳膀胱经之气从委中穴至此复合而下行,故名。具有舒筋通络、调经止带、强健腰膝的功效。
* **穴位定位**
* **位置**:在小腿后区,腘横纹下2寸,腓肠肌内、外侧头之间。
* **取穴方法**:
* **特定穴属性**
* 是治疗腰脊强痛、下肢痿痹、崩漏、带下等疾患的常用穴。
* **主治**
* **近治作用**:腰脊强痛、下肢痿痹、腘筋挛急。
* **特殊作用**:
* **操作禁忌**
* 穴区下有胫神经及腘动、静脉分支,**针刺应避开血管**。
* **操作**
* **下针方法**:直刺。
* **角度与方向**:直刺。
* **深度**:1.0-2.0寸。局部有酸胀感,有时可向足底放散。
* **留针时间**:15-20分钟。
* **不同操作**:治疗腰腿痛,多用泻法以舒筋通络。治疗妇科病,可用平补平泻法。
**五十六、 承筋 (BL 56) - Chéngjīn**
* **穴位介绍**
* 穴名中“承”指承受;“筋”指筋肉。穴在腓肠肌肌腹中,承受上身之力于小腿筋肉之处,故名。具有舒筋活络、通肠提肛、强健腰膝的功效。
* **穴位定位**
* **位置**:在小腿后区,腘横纹下5寸,腓肠肌两肌腹之间。
* **取穴方法**:
* **特定穴属性**
* 是治疗小腿痛、霍乱转筋、痔疾、腰背拘急的常用穴。
* **主治**
* **近治作用**:小腿痛、霍乱转筋(腓肠肌痉挛)、腰背拘急。
* **特殊作用**:
* **操作禁忌**
* **《针灸甲乙经》载此穴“禁刺”**,但因时代与针具发展,现代认为可刺,但需注意:
* 穴区肌肉丰厚,血管丰富,**禁止粗针深刺或大幅度提插**,以免造成血肿或损伤胫神经。
* 急性腓肠肌损伤肿胀时慎刺。
* **操作**
* **下针方法**:直刺。
* **角度与方向**:直刺。
* **深度**:1.0-1.5寸。局部有酸胀感,有时可向足跟放散。
* **留针时间**:15-20分钟。
* **不同操作**:
**五十七、 承山 (BL 57) - Chéngshān**
* **穴位介绍**
* 穴名中“承”指承受;“山”指山丘,喻腓肠肌肌腹隆起如山的形状。穴在腓肠肌两肌腹交界凹陷下端,承受筋肉之张力,故名。是治疗小腿转筋(腓肠肌痉挛)和痔疮的特效穴,具有舒筋解痉、理肠疗痔的功效。
* **穴位定位**
* **位置**:在小腿后区,腓肠肌两肌腹与肌腱交角处,即人字形凹陷的顶端。
* **取穴方法**:
* **特定穴属性**
* 是治疗小腿转筋(腓肠肌痉挛)、痔疮、腰腿拘急疼痛的最常用穴和强烈压痛点。
* **主治**
* **近治作用**:小腿转筋、腰腿拘急疼痛、下肢痿痹。
* **特殊作用**:
* **操作禁忌**
* 穴区深层有胫神经及胫后动、静脉,**禁止粗针强刺激或大幅度提插**,以免损伤神经血管。
* 急性小腿肌肉拉伤肿胀时慎刺。
* **操作**
* **下针方法**:直刺。
* **角度与方向**:直刺。
* **深度**:1.0-2.0寸。局部有强烈酸胀感,有时可向足底放散。
* **留针时间**:15-20分钟。
* **不同操作**:
**五十八、 飞扬 (BL 58) - Fēiyáng**
* **穴位介绍**
* 穴名中“飞”指飞翔;“扬”指昂扬。此为足太阳膀胱经之络穴,其气飞扬,别走足少阴肾经,故名。具有清热安神、舒筋活络的功效。
* **特定穴属性**
* **络穴**。足太阳膀胱经之络穴,其别走足少阴肾经。
* 是治疗头痛、目眩、鼻塞、腰腿疼痛、癫狂等疾患的常用穴。
* **穴位定位**
* **位置**:在小腿后区,昆仑穴直上7寸,承山穴外下方1寸处。
* **取穴方法**:
* **主治**
* **近治作用**:腰腿疼痛、下肢痿痹、小腿无力。
* **特殊作用**:
* **操作禁忌**
* 穴区肌肉丰厚,**可直刺,无特殊禁忌**。
* **操作**
* **下针方法**:直刺。
* **角度与方向**:直刺。
* **深度**:1.0-1.5寸。局部有酸胀感,有时可向小腿及足部放散。
* **留针时间**:15-20分钟。
* **不同操作**:治疗头痛、目眩,多用泻法以清热安神。治疗腰腿痛,可用平补平泻法以舒筋活络。
**五十九、 跗阳 (BL 59) - Fūyáng**
* **穴位介绍**
* 穴名中“跗”指足背;“阳”指上方、外侧。穴在足背之外后方,小腿下端外侧(阳面),故名。此为阳跷脉之郄穴,具有舒筋活络、清头明目的功效。
* **特定穴属性**
* **郄穴**。阳跷脉之郄穴。郄穴主治急性、痛性病症。
* 是治疗急性头痛、腰骶痛、下肢痿痹、外踝肿痛的特效穴。
* **穴位定位**
* **位置**:在小腿后区,昆仑穴直上3寸,腓骨与跟腱之间。
* **取穴方法**:
* **主治**
* **近治作用**:下肢痿痹、外踝肿痛、腰骶痛。
* **特殊作用**:
* **操作禁忌**
* 穴区下有腓肠神经和腓动脉分支,**针刺应避开血管**。
* **操作**
* **下针方法**:直刺。
* **角度与方向**:直刺。
* **深度**:0.5-1.0寸。局部有酸胀感,有时可向足跟放散。
* **留针时间**:15-20分钟。
* **不同操作**:作为郄穴,治疗急性头痛、腰腿痛时,多用泻法,行较强刺激以缓急止痛。
**六十、 昆仑 (BL 60) - Kūnlún**
* **穴位介绍**
* 穴名中“昆仑”原指高大的山丘。外踝高突,喻之为“昆仑”,穴在其后,故名。此为足太阳膀胱经之经穴,五行属火,是治疗头项腰背及足跟疾患的重要穴位,具有清热安神、舒筋活络、强健腰膝的功效。
* **特定穴属性**
* **经穴**。足太阳膀胱经之经穴,五行属火。
* 是治疗头痛、项强、目眩、腰痛、足跟痛、难产等疾患的要穴和压痛点。
* **穴位定位**
* **位置**:在踝区,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中。
* **取穴方法**:
* **主治**
* **近治作用**:足跟肿痛、脚气、下肢痿痹。
* **特殊作用**:
* **操作禁忌**
* **孕妇禁针**,古代文献记载此穴有催产作用,针刺可能导致流产。
* 穴区下有腓动脉及腓肠神经,**针刺应避开血管**。
* **操作**
* **下针方法**:直刺。
* **角度与方向**:直刺,针尖略偏向内踝方向。
* **深度**:0.5-1.0寸。局部有酸胀感,有时可向足趾放散。
* **留针时间**:15-20分钟。
* **不同操作**:
**六十一、 仆参 (BL 61) - Púcān**
* **穴位介绍**
* 穴名中“仆”指仆人,引申为卑下;“参”指参拜。穴在足跟外侧,跪地时此处显露,如仆人参拜时着地之处,故名。此为足太阳膀胱经与阳跷脉的交会穴,具有舒筋活络、宁神醒脑、调畅阳跷的功效。
* **特定穴属性**
* 足太阳、阳跷脉之交会穴。
* 是治疗足跟痛、下肢痿痹、癫痫、脚气等疾患的常用穴。
* **穴位定位**
* **位置**:在足外侧部,外踝后下方,昆仑穴直下,跟骨外侧赤白肉际处。
* **取穴方法**:
* **主治**
* **近治作用**:足跟痛、下肢痿痹。
* **特殊作用**:
* **操作禁忌**
* 穴区皮肤及皮下组织较薄,**禁止瘢痕灸**。
* 针刺不宜过深,以免刺伤骨膜。
* **操作**
* **下针方法**:直刺。
* **角度与方向**:直刺。
* **深度**:0.3-0.5寸。局部有酸胀感。
* **留针时间**:10-15分钟。
* **不同操作**:治疗足跟痛,可用温针灸或艾条悬灸。治疗癫痫,可用泻法。
**六十二、 申脉 (BL 62) - Shēnmài**
* **穴位介绍**
* 穴名中“申”同“伸”,指伸展;“脉”指经脉,特指阳跷脉。穴为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阳跷脉,主治筋脉拘急,使之得以伸展,故名。具有安神定志、舒筋活络、清热熄风的功效。
* **特定穴属性**
* **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阳跷脉。
* 足太阳、阳跷脉之交会穴。
* 是治疗失眠、癫狂、痫证、头痛、眩晕、腰腿酸痛、足内翻等阳跷脉及相关神志疾患的核心要穴。
* **穴位定位**
* **位置**:在足外侧部,外踝尖直下,外踝下缘与跟骨之间凹陷中。
* **取穴方法**:
* **主治**
* **近治作用**:足踝痛、下肢痿痹。
* **特殊作用**:
* **操作禁忌**
* 穴区下有腓肠神经分布,**针刺时有触电感属正常,但需注意刺激强度**。
* **操作**
* **下针方法**:直刺。
* **角度与方向**:直刺,微向后下方。
* **深度**:0.2-0.3寸。局部有酸胀感。
* **留针时间**:15-20分钟,治疗失眠时可适当延长。
* **不同操作**:
**六十三、 金门 (BL 63) - Jīnmén**
* **穴位介绍**
* 穴名中“金”指五行之金,象征贵重、重要;“门”指门户。此为足太阳膀胱经之郄穴,是经气深聚之重要门户,故名。具有安神定惊、舒筋活络、通调太阳经气的功效。
* **特定穴属性**
* **郄穴**。足太阳膀胱经之郄穴。郄穴主治急性、痛性病症。
* 是治疗小儿惊风、癫痫、头痛、腰痛、下肢痿痹、外踝痛等急性疾患的特效穴。
* **穴位定位**
* **位置**:在足外侧部,外踝前缘直下,骰骨下缘凹陷处,赤白肉际处。
* **取穴方法**:
* **主治**
* **近治作用**:外踝痛、下肢痿痹、足底痛。
* **特殊作用**:
* **操作禁忌**
* 穴区皮肤及皮下组织较薄,**禁止瘢痕灸**。
* **操作**
* **下针方法**:直刺。
* **角度与方向**:直刺。
* **深度**:0.3-0.5寸。局部有酸胀感。
* **留针时间**:15-20分钟。
* **不同操作**:作为郄穴,治疗急性疼痛,多用泻法,行较强刺激以缓急止痛。治疗惊风、癫痫,可用泻法以安神定惊。
**六十四、 京骨 (BL 64) - Jīnggǔ**
* **穴位介绍**
* 穴名中“京”指巨大;“骨”指骨骼。穴在第5跖骨粗隆(古称京骨)之下,故名。此为足太阳膀胱经之原穴,是膀胱经原气所过和留止的重要部位,具有清热止痉、明目舒筋、通络止痛的功效。
* **特定穴属性**
* **原穴**。足太阳膀胱经之原穴。原穴主治五脏六腑及其所属经脉的疾患。
* 是治疗头痛、项强、目翳、癫痫、腰腿痛、脚挛等膀胱经及脏腑疾患的要穴。
* **穴位定位**
* **位置**:在足外侧部,第5跖骨粗隆前下方,赤白肉际处。
* **取穴方法**:
* **主治**
* **近治作用**:足痛、脚挛、脚踝肿痛。
* **特殊作用**:
* **操作禁忌**
* 穴区皮下组织薄,**禁止瘢痕灸**。
* **操作**
* **下针方法**:直刺。
* **角度与方向**:直刺。
* **深度**:0.3-0.5寸。局部有酸胀感。
* **留针时间**:15-20分钟。
* **不同操作**:作为原穴,虚实病证皆可应用。治疗头痛、项强等实证,多用泻法以通络止痛。治疗目翳等虚证,可用补法或灸法。
**六十五、 束骨 (BL 65) - Shùgǔ**
* **穴位介绍**
* 穴名中“束”指束缚、约束;“骨”指骨骼。穴在第5跖趾关节后方,骨节束缚聚集之处,故名。此为足太阳膀胱经之输穴,五行属木,具有疏风清热、清头明目、通络止痛的功效。
* **特定穴属性**
* **输穴**。足太阳膀胱经之输穴,五行属木。
* 是治疗头痛、项强、目眩、癫狂、腰背痛、下肢后侧痛等疾患的常用穴。
* **穴位定位**
* **位置**:在足外侧,第5跖趾关节的近端,赤白肉际凹陷处。
* **取穴方法**:
* **主治**
* **近治作用**:足痛、脚踝肿痛。
* **特殊作用**:
* **操作禁忌**
* 穴区皮下组织薄,**禁止瘢痕灸**。
* 孕妇慎用。
* **操作**
* **下针方法**:直刺。
* **角度与方向**:直刺。
* **深度**:0.3-0.5寸。局部有酸胀感。
* **留针时间**:15-20分钟。
* **不同操作**:作为输穴,治疗身体重痛,多用泻法以通络止痛。治疗癫狂,可用泻法以清热安神。
**六十六、 足通谷 (BL 66) - Zútōnggǔ**
* **穴位介绍**
* 穴名中“通”指通过;“谷”指山谷,喻趾骨间的凹陷。穴在第5跖趾关节前方凹陷如谷处,经气由此通过,故名。此为足太阳膀胱经之荥穴,五行属水,具有清热安神、清头明目的功效。
* **特定穴属性**
* **荥穴**。足太阳膀胱经之荥穴,五行属水。“荥主身热”。
* 是治疗头痛、项强、目眩、鼻衄、癫狂等热性疾患的常用穴。
* **穴位定位**
* **位置**:在足外侧,第5跖趾关节的远端,赤白肉际处。
* **取穴方法**:
* **主治**
* **近治作用**:足痛、趾痛。
* **特殊作用**:
* **操作禁忌**
* 穴区皮肤非薄,**禁止瘢痕灸**。
* 孕妇慎用。
* **操作**
* **下针方法**:直刺。
* **角度与方向**:直刺。
* **深度**:0.2-0.3寸。局部有胀痛感。
* **留针时间**:10-15分钟。
* **不同操作**:作为荥穴,主要用于清泻本经热邪。治疗头痛、鼻衄等实热证,多用泻法,或三棱针点刺出血。一般不用灸法。
**六十七、 至阴 (BL 67) - Zhìyīn**
* **穴位介绍**
* 穴名中“至”指到达;“阴”指阴阳之阴,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脉气由此穴抵达足少阴肾经,故名。此为足太阳膀胱经之井穴,五行属金,是矫正胎位和治疗头面五官疾患的特效穴,具有清热散风、通窍明目、矫正胎位的功效。
* **特定穴属性**
* **井穴**。足太阳膀胱经之井穴,五行属金。“井主心下满”,为根之所出。
* 是治疗胎位不正(艾灸)、头痛、目痛、鼻塞、鼻衄、难产等疾患的著名要穴。
* **穴位定位**
* **位置**:在足趾,小趾末节外侧,趾甲根角侧后方0.1寸(指寸)。
* **取穴方法**:
* **主治**
* **近治作用**:足痛、趾痛。
* **特殊作用**:
* **操作禁忌**
* **孕妇禁针**。因其有转胎、催产作用,针刺可能导致流产或早产。
* 穴区皮薄肉少,**宜浅刺或点刺出血,不宜瘢痕灸**。
* **操作**
* **下针方法**:浅刺或点刺出血。
* **角度与方向**:浅刺0.1寸,或三棱针点刺出血。
* **深度**:0.1寸。局部有剧烈痛感。
* **留针时间**:5-10分钟,或点刺放血数滴。
* **不同操作**:
足少阴肾经
**一、 涌泉 (KI 1) - Yǒngquán**
* **穴位介绍**
* 穴名中“涌”指涌出;“泉”指泉水。肾经井穴,为脉气涌出之处,如地出泉,故名。具有滋阴降火、开窍醒神、引血下行的功效,是急救和阴虚火旺证的要穴。
* **特定穴属性**
* **井穴**。足少阴肾经之井穴,五行属木。
* 是治疗昏厥、中暑、小儿惊风、癫狂、头痛、高血压、咽喉肿痛等疾患的急救要穴和特效穴。
* **穴位定位**
* **位置**:在足底,屈足卷趾时足心最凹陷处,约当足底第2、3跖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与后2/3交点凹陷中。
* **取穴方法**:
* **主治**
* **近治作用**:足心热、下肢痿痹。
* **特殊作用**:
* **操作禁忌**
* 穴区皮肤角质层厚,感觉敏感,**针刺痛感强烈,需快速进针**。
* **禁用直接灸、瘢痕灸**,因此处皮薄,易灼伤。
* **操作**
* **下针方法**:直刺。
* **角度与方向**:直刺。
* **深度**:0.5-0.8寸。局部有剧痛感,有时可向上扩散。
* **留针时间**:5-10分钟,不宜久留。
* **不同操作**:
**二、 然谷 (KI 2) - Rángǔ**
* **穴位介绍**
* 穴名中“然”指然骨(舟骨粗隆);“谷”指凹陷。穴在然骨(舟骨)下缘凹陷如谷处,故名。此为足少阴肾经之荥穴,五行属火,具有滋阴降火、利水消肿、调理经带的功效。
* **特定穴属性**
* **荥穴**。足少阴肾经之荥穴,五行属火。“荥主身热”。
* 是治疗消渴、潮热、盗汗、月经不调、遗精、小便不利等阴虚火旺及下焦湿热疾患的常用穴。
* **穴位定位**
* **位置**:在足内侧,足舟骨粗隆下方,赤白肉际处。
* **取穴方法**:
* **主治**
* **近治作用**:足跗痛、下肢痿痹。
* **特殊作用**:
* **操作禁忌**
* 穴区皮下组织较薄,**禁止瘢痕灸**。
* **操作**
* **下针方法**:直刺。
* **角度与方向**:直刺。
* **深度**:0.5-1.0寸。局部有酸胀感,有时可传至足底。
* **留针时间**:15-20分钟。
* **不同操作**:作为荥穴,主要用于清泻虚火。治疗阴虚火旺诸证,多用泻法或平补平泻法。治疗下焦湿热,可用泻法。
**三、 太溪 (KI 3) - Tàixī**
* **穴位介绍**
* 穴名中“太”指盛大;“溪”指溪流。肾经原气所过和留止之处,气血汇聚如溪,故名。此为足少阴肾经之输穴和原穴,五行属土,是补肾滋阴、温阳强腰、调理冲任的核心要穴。
* **特定穴属性**
* **输穴**。足少阴肾经之输穴,五行属土。
* **原穴**。足少阴肾经之原穴。“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
* 是治疗一切肾虚证(肾阴虚、肾阳虚、肾气虚)、腰痛、耳鸣、失眠、月经不调、遗精阳痿等疾患最重要的穴位和反应点。
* **穴位定位**
* **位置**:在踝区,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中。
* **取穴方法**:
* **主治**
* **近治作用**:内踝肿痛、足跟痛。
* **特殊作用**:
* **操作禁忌**
* 穴区下有胫神经及胫后动、静脉,**针刺应避开血管**。
* **操作**
* **下针方法**:直刺。
* **角度与方向**:直刺,略偏向内踝方向。
* **深度**:0.5-1.0寸。局部有酸胀感或麻电感,有时可向足底放散。
* **留针时间**:15-20分钟,虚证可适当延长。
* **不同操作**:
**四、 大钟 (KI 4) - Dàzhōng**
* **穴位介绍**
* 穴名中“大”指盛大;“钟”同“踵”,指足跟,亦有汇聚之意。肾经络脉别出并汇聚于此,大钟其形,故名。此为足少阴肾经之络穴,具有益肾平喘、通调二便、安神健脑的功效。
* **特定穴属性**
* **络穴**。足少阴肾经之络穴,其别走足太阳膀胱经。
* 是治疗气喘、癃闭、便秘、痴呆、嗜卧等肾气不纳及神志疾患的常用穴。
* **穴位定位**
* **位置**:在足内侧,内踝后下方,跟骨上缘,跟腱附着部前缘凹陷中。
* **取穴方法**:
* **主治**
* **近治作用**:足跟痛、腰脊强痛。
* **特殊作用**:
* **操作禁忌**
* 穴区下有胫神经分支,**针刺时有触电感属正常**。
* **操作**
* **下针方法**:直刺。
* **角度与方向**:直刺。
* **深度**:0.3-0.5寸。局部有酸胀感。
* **留针时间**:15-20分钟。
* **不同操作**:作为络穴,可沟通表里两经(肾与膀胱)。治疗实证如癃闭、便秘,可用泻法;治疗虚证如气喘、痴呆,可用补法。
**五、 水泉 (KI 5) - Shuǐquán**
* **穴位介绍**
* 穴名中“水”指水液;“泉”指泉水。肾主水,此穴为足少阴肾经之郄穴,是肾经经气深聚如水之泉处,主治水液代谢疾病,故名。具有益肾利尿、调理冲任、通经活络的功效。
* **特定穴属性**
* **郄穴**。足少阴肾经之郄穴。郄穴主治急性、血证病症。
* 是治疗月经不调、痛经、闭经、小便不利等泌尿生殖系统急性病证的要穴。
* **穴位定位**
* **位置**:在足内侧,内踝后下方,太溪穴直下1寸,跟骨结节内侧凹陷中。
* **取穴方法**:
* **主治**
* **近治作用**:足跟痛。
* **特殊作用**:
* **操作禁忌**
* 穴区下有胫神经分支,**针刺时有触电感属正常**。
* **操作**
* **下针方法**:直刺。
* **角度与方向**:直刺。
* **深度**:0.3-0.5寸。局部有酸胀感。
* **留针时间**:15-20分钟。
* **不同操作**:作为郄穴,治疗急性痛经、月经不调,多用泻法以调经止痛。治疗小便不利,可用平补平泻法。
**六、 照海 (KI 6) - Zhàohǎi**
* **穴位介绍**
* 穴名中“照”指照耀、对应;“海”指百川所归之海,喻脉气盛大。穴属阴跷脉,八脉交会穴,通于阴跷,如光照大海,故名。具有滋阴清热、调经安神、利咽明目的功效。
* **特定穴属性**
* **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阴跷脉。
* 足少阴、阴跷脉之交会穴。
* 是治疗失眠、咽喉干痛、月经不调、癃闭、癫痫夜发等阴跷脉及阴虚疾患的核心要穴。
* **穴位定位**
* **位置**:在足内侧,内踝尖下1寸,内踝下缘边际凹陷中。
* **取穴方法**:
* **主治**
* **近治作用**:足踝痛、下肢痿痹。
* **特殊作用**:
* **操作禁忌**
* 孕妇慎针。
* **操作**
* **下针方法**:直刺。
* **角度与方向**:直刺,针尖略向下。
* **深度**:0.5-0.8寸。局部有酸胀感或麻电感,有时可向足底放散。
* **留针时间**:15-20分钟,治疗失眠时可适当延长。
* **不同操作**:
**七、 复溜 (KI 7) - Fùliū**
* **穴位介绍**
* 穴名中“复”指返还;“溜”同“流”。足少阴肾经脉气至照海穴深聚似伏,至本穴复还而流,故名。此为足少阴肾经之经穴,五行属金,具有补肾滋阴、温阳利水、固表止汗的功效。
* **特定穴属性**
* **经穴**。足少阴肾经之经穴,五行属金。“经主喘咳寒热”。
* 是治疗水肿、汗证(盗汗、自汗)、腹泻、腰脊强痛、下肢痿痹等水液代谢失常疾患的要穴。
* **穴位定位**
* **位置**:在小腿内侧,内踝尖上2寸,跟腱的前缘。
* **取穴方法**:
* **主治**
* **近治作用**:下肢痿痹、足痿。
* **特殊作用**:
* **操作禁忌**
* 无特殊禁忌。
* **操作**
* **下针方法**:直刺。
* **角度与方向**:直刺。
* **深度**:0.8-1.0寸。局部有酸胀感,有时可向足底放散。
* **留针时间**:15-20分钟。
* **不同操作**:治疗水肿、无汗,多用泻法以发汗利水。治疗盗汗、泄泻,多用补法或灸法以滋阴固表、温阳止泻。此穴是治疗汗证的特效穴。
**八、 交信 (KI 8) - Jiāoxìn**
* **穴位介绍**
* 穴名中“交”指交会;“信”指信用,引申为规律(月信,即月经)。穴在复溜前,为阴跷脉之郄穴,与三阴交功能相近,主治月经不调,守信而至,故名。具有调经止带、益肾利尿、调理二阴的功效。
* **特定穴属性**
* **郄穴**。阴跷脉之郄穴。
* 是治疗月经不调、崩漏、带下、疝气、泄泻、痢疾等泌尿生殖及肠道疾患的常用穴。
* **穴位定位**
* **位置**:在小腿内侧,内踝尖上2寸,胫骨内侧缘后际凹陷中,复溜穴前0.5寸。
* **取穴方法**:
* **主治**
* **近治作用**:小腿内侧痛。
* **特殊作用**:
* **操作禁忌**
* 无特殊禁忌。
* **操作**
* **下针方法**:直刺。
* **角度与方向**:直刺。
* **深度**:0.8-1.0寸。局部有酸胀感。
* **留针时间**:15-20分钟。
* **不同操作**:作为郄穴,治疗妇科急性出血、痛经,多用泻法以调经止血。治疗疝气、泄泻,可用平补平泻法。
**九、 筑宾 (KI 9) - Zhúbīn**
* **穴位介绍**
* 穴名中“筑”指坚实,亦有“祝”意,指祭祀;“宾”指宾客。此为阴维脉之郄穴,如迎接宾客之处,或指腓肠肌坚实如筑,穴在其下,故名。具有调补肝肾、宁心安神、化痰降逆的功效。
* **特定穴属性**
* **郄穴**。阴维脉之郄穴。
* 是治疗癫狂、痫证、呕吐涎沫、疝气、小腿内侧痛等疾患的常用穴。
* **穴位定位**
* **位置**:在小腿内侧,太溪穴直上5寸,比目鱼肌与跟腱之间。
* **取穴方法**:
* **主治**
* **近治作用**:小腿内侧痛、腓肠肌痉挛。
* **特殊作用**:
* **操作禁忌**
* 穴区下有胫神经及胫后动、静脉分支,**针刺应避开血管**。
* **操作**
* **下针方法**:直刺。
* **角度与方向**:直刺。
* **深度**:1.0-1.5寸。局部有酸胀感或麻电感,有时可向足底放散。
* **留针时间**:15-20分钟。
* **不同操作**:作为郄穴,治疗急性疼痛或神志病,多用泻法。治疗呕吐,可用平补平泻法。
**十、 阴谷 (KI 10) - Yīngǔ**
* **穴位介绍**
* 穴名中“阴”指内侧;“谷”指凹陷。穴在膝关节内侧,半腱肌与半膜肌之间凹陷如谷处,故名。此为足少阴肾经之合穴,五行属水,具有益肾调经、理气止痛、通利下焦的功效。
* **特定穴属性**
* **合穴**。足少阴肾经之合穴,五行属水。“合主逆气而泄”。
* 是治疗阳痿、疝气、月经不调、崩漏、小便不利、膝股内侧痛等肾虚及下焦疾患的要穴。
* **穴位定位**
* **位置**:在膝后区,腘横纹上,半腱肌肌腱外侧缘。
* **取穴方法**:
* **主治**
* **近治作用**:膝股内侧痛。
* **特殊作用**:
* **操作禁忌**
* 穴区深部有腘动、静脉分支,**针刺应避开血管**。
* **操作**
* **下针方法**:直刺。
* **角度与方向**:直刺。
* **深度**:1.0-1.5寸。局部有酸胀感,有时可向小腿及足部放散。
* **留针时间**:15-20分钟。
* **不同操作**:作为合穴,治疗下焦虚寒之阳痿、小便不利,多用补法或灸法以温补肾阳。治疗疝气疼痛,可用泻法以理气止痛。
**十一、 横骨 (KI 11) - Hénggǔ**
* **穴位介绍**
* 穴名中“横”指横列;“骨”指耻骨。穴在耻骨联合上缘,横于骨上,故名。此为足少阴肾经与冲脉的交会穴,具有益肾兴阳、通利下焦的功效。
* **特定穴属性**
* 足少阴、冲脉之交会穴。
* 是治疗小腹痛、小便不利、遗精、阳痿、阴部痛等前阴及小腹疾患的常用穴。
* **穴位定位**
* **位置**:在下腹部,脐中下5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
* **取穴方法**:
* **主治**
* **近治作用**:小腹痛。
* **特殊作用**:
* **操作禁忌**
* 穴区深部为膀胱,**针刺前需排空小便**,禁止深刺,以免刺伤膀胱。
* 孕妇禁针。
* **操作**
* **下针方法**:直刺。
* **角度与方向**:直刺。
* **深度**:0.8-1.2寸。局部有酸胀感,有时可向外生殖器放散。
* **留针时间**:15-20分钟。
* **不同操作**:治疗遗精、阳痿,多用补法或灸法以温补肾阳。治疗疝气、小便不利,可用平补平泻法。
**十二、 大赫 (KI 12) - Dàhè**
* **穴位介绍**
* 穴名中“大”指盛大;“赫”指显赫、旺盛。穴居下焦,内应胞宫精室,阴气盛大显赫之处,故名。具有益肾固精、调经止带的功效。
* **特定穴属性**
* 足少阴、冲脉之交会穴。
* 是治疗遗精、阳痿、阴挺、带下、月经不调等生殖系统疾患的重要穴位。
* **穴位定位**
* **位置**:在下腹部,脐中下4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
* **取穴方法**:
* **主治**
* **近治作用**:小腹痛。
* **特殊作用**:
* **操作禁忌**
* 同横骨穴,穴区深部为膀胱及小肠,**针刺前需排空小便**,禁止深刺,以免损伤内脏。
* 孕妇禁针。
* **操作**
* **下针方法**:直刺。
* **角度与方向**:直刺。
* **深度**:0.8-1.2寸。局部有酸胀感,有时可向外生殖器放散。
* **留针时间**:15-20分钟。
* **不同操作**:治疗肾虚所致的生殖疾患,**多用补法或灸法**,如温针灸、隔附子饼灸,以温肾壮阳、固精止带。针刺要求缓慢柔和,得气即可。
**十三、 气穴 (KI 13) - Qìxué**
* **穴位介绍**
* 穴名中“气”指元气、气机;“穴”指孔穴。此穴为足少阴肾经与冲脉之交会处,是元气汇聚和通行之要穴,故名。具有益肾调经、温煦下元的功效。
* **特定穴属性**
* 足少阴、冲脉之交会穴。
* 是治疗月经不调、带下、小便不利、泄泻等元气不足、下焦虚寒所致疾患的常用穴。
* **穴位定位**
* **位置**:在下腹部,脐中下3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
* **取穴方法**:
* **主治**
* **近治作用**:小腹痛。
* **特殊作用**:
* **操作禁忌**
* 穴区深部为小肠,**禁止深刺**,以免损伤肠管。
* 孕妇禁针。
* **操作**
* **下针方法**:直刺。
* **角度与方向**:直刺。
* **深度**:0.8-1.2寸。局部有酸胀感,有时可向小腹部放散。
* **留针时间**:15-20分钟。
* **不同操作**:治疗虚寒性月经不调、泄泻,多用补法或灸法(如艾条灸、隔姜灸)以温补下元。针刺宜缓慢,得气即止。
**十四、 四满 (KI 14) - Sìmǎn**
* **穴位介绍**
* 穴名中“四”指四方;“满”指充满。此穴主治脐下积聚、疝瘕等气血壅满之证,或指穴位可调理四方气血使之充盈,故名。具有理气调经、利水消肿的功效。
* **特定穴属性**
* 足少阴、冲脉之交会穴。
* 是治疗月经不调、崩漏、带下、疝气、水肿、脐下积聚等气血水液运行失常疾患的常用穴。
* **穴位定位**
* **位置**:在下腹部,脐中下2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
* **取穴方法**:
* **主治**
* **近治作用**:小腹痛、脐下积痛。
* **特殊作用**:
* **操作禁忌**
* 同气穴,穴区深部为小肠,**禁止深刺**。
* 孕妇禁针。
* **操作**
* **下针方法**:直刺。
* **角度与方向**:直刺。
* **深度**:0.8-1.2寸。局部有酸胀感。
* **留针时间**:15-20分钟。
* **不同操作**:治疗月经不调、疝气,多用平补平泻法以调理气机。治疗水肿,可用泻法以利水消肿。
**十五、 中注 (KI 15) - Zhōngzhù**
* **穴位介绍**
* 穴名中“中”指中间;“注”指灌注。足少阴肾经之气由此穴向内灌注于中焦脾胃,故名。具有调和脾胃、通调腑气的功效。
* **特定穴属性**
* 足少阴、冲脉之交会穴。
* 是治疗脾胃不和、大便燥结、月经不调、腰腹疼痛等中焦气机不畅所致疾患的常用穴。
* **穴位定位**
* **位置**:在下腹部,脐中下1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
* **取穴方法**:
* **主治**
* **近治作用**:小腹痛、腰背痛。
* **特殊作用**:
* **操作禁忌**
* 穴区深部为小肠,**禁止深刺**。
* 孕妇禁针。
* **操作**
* **下针方法**:直刺。
* **角度与方向**:直刺。
* **深度**:0.8-1.2寸。局部有酸胀感。
* **留针时间**:15-20分钟。
* **不同操作**:治疗脾胃不和之便秘、泄泻,多用平补平泻法以调和气机。可配合灸法治疗虚寒性腹痛。
**十六、 肓俞 (KI 16) - Huāngshū**
* **穴位介绍**
* 穴名中“肓”指肓膜;“俞”指输注。穴平脐旁,内应肓膜,为肾经之气输注于肓膜之处,故名。此为足少阴肾经与冲脉之交会穴,具有理气止痛、润肠通便的功效。
* **特定穴属性**
* 足少阴、冲脉之交会穴。
* 是治疗绕脐腹痛、腹胀、呕吐、便秘、泄泻等肠腑气机阻滞疾患的要穴。
* **穴位定位**
* **位置**:在腹中部,脐中旁开0.5寸。
* **取穴方法**:
* **主治**
* **近治作用**:绕脐腹痛、腹胀。
* **特殊作用**:
* **操作禁忌**
* 穴区深部为小肠及腹主动脉,**禁止深刺**,以免损伤血管和肠管。
* 孕妇禁针。
* **操作**
* **下针方法**:直刺。
* **角度与方向**:直刺。
* **深度**:0.8-1.2寸。局部有酸胀感,有时可向整个腹部放散。
* **留针时间**:15-20分钟。
* **不同操作**:治疗腹痛、便秘等腑气不通的实证,多用泻法以通调腑气。治疗虚寒性腹痛,可用灸法以温中散寒。此穴是治疗绕脐痛的特效穴。
**十七、 商曲 (KI 17) - Shāngqū**
* **穴位介绍**
* 穴名中“商”指大肠金音(五音之一);“曲”指弯曲。穴当腹部,内应大肠弯曲之处,主治胃肠疾患,故名。具有健脾和胃、消积化滞的功效。
* **特定穴属性**
* 足少阴、冲脉之交会穴。
* 是治疗腹痛、腹胀、腹泻、便秘、食欲不振等胃肠运化失常疾患的常用穴。
* **穴位定位**
* **位置**:在上腹部,脐中上2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
* **取穴方法**:
* **主治**
* **近治作用**:腹痛、腹胀。
* **特殊作用**:
* **操作禁忌**
* 穴区深部为胃及横结肠,**禁止深刺**,以免损伤内脏。
* 饱食后慎刺。
* **操作**
* **下针方法**:直刺。
* **角度与方向**:直刺。
* **深度**:0.5-1.0寸。局部有酸胀感,有时可向腹部放散。
* **留针时间**:15-20分钟。
* **不同操作**:治疗腹痛、腹胀,多用平补平泻法以理气和中。治疗消化不良,可用灸法以温中健脾。
**十八、 石关 (KI 18) - Shíguān**
* **穴位介绍**
* 穴名中“石”指坚硬;“关”指关隘。此穴主治大便闭塞、气结肠满等坚如石结之证,故名。具有攻坚消满、和胃降逆的功效。
* **特定穴属性**
* 足少阴、冲脉之交会穴。
* 是治疗呕吐、腹痛、便秘、不孕等气机壅滞所致疾患的常用穴。
* **穴位定位**
* **位置**:在上腹部,脐中上3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
* **取穴方法**:
* **主治**
* **近治作用**:腹痛、腹胀。
* **特殊作用**:
* **操作禁忌**
* 同商曲穴,穴区深部为胃,**禁止深刺**。
* 饱食后慎刺。
* **操作**
* **下针方法**:直刺。
* **角度与方向**:直刺。
* **深度**:0.5-1.0寸。局部有酸胀感。
* **留针时间**:15-20分钟。
* **不同操作**:治疗便秘、呕吐等实证,多用泻法以通腑降逆。治疗不孕等虚证,可用补法或灸法。
**十九、 阴都 (KI 19) - Yīndū**
* **穴位介绍**
* 穴名中“阴”指阴经;“都”指汇聚。足少阴肾经与冲脉之气在此汇聚,故名。具有宽胸降逆、调理气机的功效。
* **特定穴属性**
* 足少阴、冲脉之交会穴。
* 是治疗腹胀、腹痛、心烦、胸闷、疟疾等气机郁结所致疾患的常用穴。
* **穴位定位**
* **位置**:在上腹部,脐中上4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
* **取穴方法**:
* **主治**
* **近治作用**:腹痛、腹胀。
* **特殊作用**:
* **操作禁忌**
* 穴区深部为胃,**禁止深刺**。
* 饱食后慎刺。
* **操作**
* **下针方法**:直刺。
* **角度与方向**:直刺。
* **深度**:0.5-1.0寸。局部有酸胀感。
* **留针时间**:15-20分钟。
* **不同操作**:治疗腹胀、心烦,多用泻法以理气宽中。可配合灸法治疗寒性腹痛。
**二十、 腹通谷 (KI 20) - Fùtōnggǔ**
* **穴位介绍**
* 穴名中“通”指通过;“谷”指山谷,喻肌肉间凹陷。穴在上腹部,为肾经之气通过之所,故名。具有健脾和胃、宁心安神的功效。
* **特定穴属性**
* 足少阴、冲脉之交会穴。
* 是治疗腹胀、腹痛、呕吐、心痛、心悸、怔忡等脾胃及心神疾患的常用穴。
* **穴位定位**
* **位置**:在上腹部,脐中上5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
* **取穴方法**:
* **主治**
* **近治作用**:腹痛、腹胀、呕吐。
* **特殊作用**:
* **操作禁忌**
* 穴区深部为肝左叶,**严禁深刺**,以免损伤肝脏。
* 饱食后慎刺。
* **操作**
* **下针方法**:直刺。
* **角度与方向**:直刺。
* **深度**:0.5-0.8寸。局部有酸胀感。
* **留针时间**:15-20分钟。
* **不同操作**:治疗脾胃病,多用平补平泻法。治疗心悸、心痛,可用泻法以宁心安神。针刺宜浅,手法宜轻。
**二十一、 幽门 (KI 21) - Yōumén**
* **穴位介绍**
* 穴名中“幽”指幽深;“门”指门户。穴近胃之下口幽门部位,故名。具有健脾和胃、降逆止呕的功效。
* **特定穴属性**
* 足少阴、冲脉之交会穴。
* 是治疗腹痛、腹胀、呕吐、消化不良等胃气不降所致疾患的常用穴。
* **穴位定位**
* **位置**:在上腹部,脐中上6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
* **取穴方法**:
* **主治**
* **近治作用**:腹痛、腹胀、呕吐。
* **特殊作用**:
* **健脾和胃**:主治消化不良、腹泻(脾胃不和)。
* 治疗心烦、胸痛。
* **操作禁忌**
* 穴区深部为肝脏,**严禁深刺**,以免损伤肝脏。
* 饱食后慎刺。
* **操作**
* **下针方法**:斜刺。
* **角度与方向**:向下斜刺。
* **深度**:0.5-0.8寸。局部有酸胀感。
* **留针时间**:15-20分钟。
* **不同操作**:治疗呕吐、腹胀,多用泻法以降逆和胃。针刺宜浅,手法宜轻柔。
**二十二、 步廊 (KI 22) - Bùláng**
* **穴位介绍**
* 穴名中“步”指步行;“廊”指走廊。足少阴肾经由腹部步向上胸部,此穴如行走之廊道,故名。具有宽胸理气、止咳平喘的功效。
* **穴位定位**
* **位置**:在胸部,第5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2寸。
* **取穴方法**:
* **主治**
* **近治作用**:胸痛、咳嗽、气喘。
* **特殊作用**:
* **操作禁忌**
* 穴区深部为肺脏,**禁止直刺或深刺**,以免造成气胸。
* 针刺时需严格控制深度。
* **操作**
* **下针方法**:斜刺或平刺。
* **角度与方向**:向外斜刺或平刺0.5-0.8寸。
* **深度**:0.5-0.8寸。局部有酸胀感。
* **留针时间**:15-20分钟。
* **不同操作**:治疗胸痛、咳嗽,多用平补平泻法以宽胸理气。手法宜轻柔。
**二十三、 神封 (KI 23) - Shénfēng**
* **穴位介绍**
* 穴名中“神”指心神;“封”指封藏、疆界。穴近心脏,为心神封藏之所,故名。具有宽胸理气、宁心安神的功效。
* **穴位定位**
* **位置**:在胸部,第4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2寸。
* **取穴方法**:
* **主治**
* **近治作用**:胸痛、咳嗽、气喘。
* **特殊作用**:
* **操作禁忌**
* 同步廊穴,穴区深部为肺脏及心脏,**禁止直刺或深刺**,以免造成气胸或损伤心脏。
* 针刺时需格外谨慎。
* **操作**
* **下针方法**:斜刺或平刺。
* **角度与方向**:向外斜刺或平刺0.5-0.8寸。
* **深度**:0.5-0.8寸。局部有酸胀感。
* **留针时间**:15-20分钟。
* **不同操作**:治疗心悸、失眠,多用平补平泻法以宁心安神。治疗胸痛、咳嗽,可用泻法以宽胸理气。
**二十四、 灵墟 (KI 24) - Língxū**
* **穴位介绍**
* 穴名中“灵”指神灵;“墟”指土丘、废墟。穴当胸部,内应心脏,心主神灵,其外肌肉丰满如土丘,故名。具有宽胸理气、清热化痰的功效。
* **穴位定位**
* **位置**:在胸部,第3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2寸。
* **取穴方法**:
* **主治**
* **近治作用**:胸痛、咳嗽、气喘。
* **特殊作用**:
* **宽胸理气**:主治呕吐、不嗜食(气机郁滞)。
* 治疗乳痈。
* **操作禁忌**
* 同神封穴,穴区深部为肺脏,**禁止直刺或深刺**,以免造成气胸。
* **操作**
* **下极方法**:斜刺或平刺。
* **角度与方向**:向外斜刺或平刺0.5-0.8寸。
* **深度**:0.5-0.8寸。局部有酸胀感。
* **留针时间**:15-20分钟。
* **不同操作**:治疗胸痛、咳嗽,多用平补平泻法。手法宜轻柔,避免大幅度提插捻转。
**二十五、 神藏 (KI 25) - Shéncáng**
* **穴位介绍**
* 穴名中“神”指心神;“藏”指藏匿。穴近心脏,为心神藏匿之所,故名。具有宽胸理气、止咳平喘、宁心安神的功效。
* **穴位定位**
* **位置**:在胸部,第2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2寸。
* **取穴方法**:
* **特定穴属性**
* 是治疗咳嗽、气喘、胸痛、心烦、失眠等心肺疾患的常用穴。
* **主治**
* **近治作用**:咳嗽、气喘、胸痛。
* **特殊作用**:
* **操作禁忌**
* 穴区深部为肺脏,**禁止直刺或深刺**,以免造成气胸。
* 针刺时需严格控制深度和角度。
* **操作**
* **下针方法**:斜刺或平刺。
* **角度与方向**:向外斜刺或平刺0.5-0.8寸。
* **深度**:0.5-0.8寸。局部有酸胀感。
* **留针时间**:15-20分钟。
* **不同操作**:治疗咳嗽、胸痛,多用平补平泻法以宽胸理气。治疗心烦、失眠,可用平补平泻法以宁心安神。手法宜轻柔。
**二十六、 彧中 (KI 26) - Yùzhōng**
* **穴位介绍**
* 穴名中“彧”同“郁”,指茂盛、文采;“中”指中间。穴居胸部,内应肺脏,肺主气,司呼吸,如文采之茂盛,故名。具有宣肺理气、止咳化痰的功效。
* **穴位定位**
* **位置**:在胸部,第1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2寸。
* **取穴方法**:
* **特定穴属性**
* 是治疗咳嗽、气喘、胸胁胀满、痰壅、不嗜食等肺气不宣所致疾患的常用穴。
* **主治**
* **近治作用**:咳嗽、气喘、胸胁胀满。
* **特殊作用**:
* **操作禁忌**
* 同神藏穴,穴区深部为肺尖,**禁止直刺或深刺**,以免造成气胸,危险性较高。
* 此穴针刺需格外谨慎,非经验丰富者不宜操作。
* **操作**
* **下针方法**:斜刺或平刺。
* **角度与方向**:向外斜刺或平刺0.5-0.8寸。
* **深度**:0.5-0.8寸。局部有酸胀感。
* **留针时间**:15-20分钟。
* **不同操作**:治疗咳嗽、痰多,多用泻法以宣肺化痰。手法必须轻柔,避免提插。
**二十七、 俞府 (KI 27) - Shūfǔ**
* **穴位介绍**
* 穴名中“俞”指输注;“府”指府库。此为肾经之末穴,肾经气血由此输注于肺,故名。具有止咳平喘、和胃降逆的功效。
* **穴位定位**
* **位置**:在胸部,锁骨下缘,前正中线旁开2寸。
* **取穴方法**:
* **特定穴属性**
* 是治疗咳嗽、气喘、呕吐、胸痛等气机上逆所致疾患的常用穴。
* **主治**
* **近治作用**:咳嗽、气喘、胸痛。
* **特殊作用**:
* **操作禁忌**
* 同彧中穴,穴区深部为肺尖及臂丛神经、锁骨下动静脉,**禁止直刺或深刺**,以免造成气胸或损伤神经血管,危险性极高。
* 此穴一般不建议初学者针刺,多以按压或艾灸为主。
* **操作**
* **下针方法**:斜刺或平刺。
* **角度与方向**:向下或向外斜刺0.5-0.8寸。
* **深度**:0.5-0.8寸。局部有酸胀感,有时可向胸部放散。
* **留极时间**:15-20分钟。
* **不同操作**:治疗咳嗽、气喘,多用平补平泻法。治疗呕吐,可用泻法以降逆和胃。**此穴针刺风险大,应优先考虑其他 safer 的穴位,或采用非侵入性疗法。**
手厥阴心包经
**一、 天池 (PC 1) - Tiānchí**
* **穴位介绍**
* 穴名中“天”指高位,“池”指水液汇聚之处。本穴为心包经的首穴,位于胸部,邻近心区,是心包经经气初始汇聚之地,犹如天部之池,故名天池。具有宽胸理气、散瘀消肿、清心降逆的功效,是治疗心胸及局部乳痈等疾患的要穴。
* **穴位定位**
* **位置**:在胸部,第4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5寸。
* **取穴方法**:
* **特定穴属性**
* 手厥阴、足少阳经交会穴。
* 是治疗胸闷、胸痛、咳嗽、气喘等心胸疾患,以及乳痈(急性乳腺炎)的常用穴和压痛点。
* **主治**
* **近治作用**:咳嗽、气喘、胸胁胀痛、乳痈、瘰疬(淋巴结结核)。
* **特殊作用**:
* **操作禁忌**
* 穴区深部为肺脏,**严禁向内深刺或提插**,以免造成气胸。
* 针刺时宜采用平刺或斜刺,严格控制深度。
* **操作**
* **下针方法**:斜刺或平刺0.5-0.8寸。
* **角度与方向**:针尖朝向脊柱方向或沿肋间隙向外斜刺。
* **深度**:0.5-0.8寸,局部有酸胀感。
* **留针时间**:15-20分钟。
* **不同操作**:
**二、 天泉 (PC 2) - Tiānquán**
* **穴位介绍**
* 穴名中“天”指上部,“泉”指水泉。穴在臂部上端,经气由此如泉水般涌出,故名天泉。具有宽胸理气、活血通脉、舒筋活络的功效,是治疗心胸及局部臂痛的重要穴位。
* **穴位定位**
* **位置**:在臂前区,腋前纹头下2寸,肱二头肌的长、短头之间。
* **取穴方法**:
* **特定穴属性**
* 是治疗心痛、胸胁胀满等心胸疾病,以及上臂内侧痛、胸背及肩臂部疾病的常用穴和压痛点。
* **主治**
* **近治作用**:上臂内侧痛、肩臂不举、胸背痛。
* **特殊作用**:
* **操作禁忌**
* 无特殊禁忌。避开肱动、静脉。
* **操作**
* **下针方法**:直刺0.5-0.8寸。
* **角度与方向**:直刺。
* **深度**:0.5-0.8寸,局部酸胀,有时针感可向肩部或胸部放散。
* **留针时间**:15-20分钟。
* **不同操作**:
**三、 曲泽 (PC 3) - Qūzé**
* **穴位介绍**
* 穴名中“曲”指弯曲,指肘弯;“泽”指水泽,喻经气至此如水流汇入湖泽。穴在肘横纹上,肱二头肌腱的尺侧缘凹陷中,为心包经之合穴,是经气深入汇合于脏腑的部位。具有清心泻火、降逆止呕、舒筋止痛的功效。
* **穴位定位**
* **位置**:在肘前区,肘横纹上,肱二头肌腱的尺侧缘凹陷中。
* **取穴方法**:
* **特定穴属性**
* 心包经的**合穴**,五行属水。
* 是治疗心痛、心悸、热病烦躁、胃痛、呕吐、呕血等心、胃热性疾患的要穴和压痛点。
* **主治**
* **近治作用**:肘臂挛痛、手臂震颤。
* **远治及特殊作用**:
* **操作禁忌**
* 穴区皮下有贵要静脉,针刺时应避开血管。点刺出血时,应注意严格消毒。
* **操作**
* **下针方法**:直刺0.8-1.0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 **角度与方向**:直刺。
* **深度**:0.8-1.0寸,局部酸胀,或有麻电感向前臂或指端放散。
* **留针时间**:15-20分钟。
* **不同操作**:
**四、 郄门 (PC 4) - Xìmén**
* **穴位介绍**
* 穴名中“郄”指孔隙,是气血深聚之处;“门”指门户。本穴为手厥阴心包经之郄穴,是经气深聚之门户,故名郄门。具有宁心理气、宽胸止血、活血化瘀的功效,是治疗心系急性病和血证的重要穴位。
* **穴位定位**
* **位置**:在前臂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上5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 **取穴方法**:
* **特定穴属性**
* 心包经的**郄穴**。
* 是治疗急性心痛、心悸、胸痛、呕血、衄血、疔疮等心系急症和血证的特效穴和压痛点。
* **主治**
* **近治作用**:前臂痛、肘臂挛痛。
* **特殊作用**:
* **操作禁忌**
* 无特殊禁忌。避开桡动、静脉。
* **操作**
* **下针方法**:直刺0.5-1.0寸。
* **角度与方向**:直刺。
* **深度**:0.5-1.0寸,局部酸胀,或有麻电感向指端放散。
* **留针时间**:15-20分钟,治疗急性心痛时可适当延长。
* **不同操作**:
**五、 间使 (PC 5) - Jiānshǐ**
* **穴位介绍**
* 穴名中“间”指间隙,亦含病愈之意;“使”指信使、使臣。本穴为心包经之经穴,犹如君主(心)的信使,能沟通内外,疏解心气,驱邪外出,使病得愈,故名间使。具有宁心安神、宽胸解郁、和胃祛痰、清热截疟的功效。
* **穴位定位**
* **位置**:在前臂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上3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 **取穴方法**:
* **特定穴属性**
* 心包经的**经穴**,五行属金。
* 是治疗心悸、心痛、癫狂、痫证、疟疾、胃痛等神志病和疟疾的常用穴。
* **主治**
* **近治作用**:肘臂挛痛。
* **远治及特殊作用**:
* **操作禁忌**
* 无特殊禁忌。
* **操作**
* **下针方法**:直刺0.5-1.0寸。
* **角度与方向**:直刺。
* **深度**:0.5-1.0寸,局部酸胀,或有麻电感向指端放散。
* **留针时间**:15-20分钟。
* **不同操作**:
**六、 内关 (PC 6) - Nèiguān**
* **穴位介绍**
* 穴名中“内”指内侧,相对于外关穴而言;“关”指关隘、要害。本穴为心包经之络穴,通于阴维脉,是内在的重要关隘,能治疗内脏疾患,故名内关。具有宁心安神、和胃降逆、宽胸理气、疏经止痛的功效,是临床应用最广泛的穴位之一,被誉为“万能穴”。
* **穴位定位**
* **位置**:在前臂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 **取穴方法**:
* **特定穴属性**
* 心包经的**络穴**;**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阴维脉。
* 是治疗一切心胸胃疾患(如心痛、心悸、胸闷、胃痛、呕吐、呃逆)的核心穴和压痛点,也是调节情志、安神助眠的要穴。
* **主治**
* **近治作用**:肘臂挛痛、手指麻木。
* **远治及特殊作用**:
* **操作禁忌**
* 无特殊禁忌。
* **操作**
* **下针方法**:直刺0.5-1.0寸。
* **角度与方向**:直刺。为获取向上传导的针感以治疗心胸疾病,针尖可略向上斜刺。
* **深度**:0.5-1.0寸,局部酸胀,麻电感可向指端放散,或向上传导至肘、腋、胸部。针感向上传导是治疗心胸疾病取得良效的关键。
* **留针时间**:20-30分钟。
* **不同操作**:
**七、 大陵 (PC 7) - Dàlíng**
* **穴位介绍**
* 穴名中“大”指高大;“陵”指丘陵。穴在腕骨(大多角骨、舟状骨)隆起处后方,其形如陵,故名大陵。本穴为心包经之输穴、原穴,五行属土,为心包经原气所过和留止之处,是治疗心、胃、神志疾病及口臭的特效穴。具有宁心安神、和营通络、宽胸和胃、清心泻火的功效。
* **穴位定位**
* **位置**:在腕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中,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 **取穴方法**:
* **特定穴属性**
* 心包经的**输穴**、**原穴**,五行属土。
* 是治疗心痛、心悸、胃痛、口臭、癫狂、喜笑不休、腕臂痛的核心穴和压痛点。
* **主治**
* **近治作用**:手腕疼痛、腕下垂、手指麻木。
* **远治及特殊作用**:
* **操作禁忌**
* 无特殊禁忌。穴区有腕管通过,针刺时有破皮痛感。
* **操作**
* **下针方法**:直刺0.3-0.5寸。
* **角度与方向**:直刺,或向掌根方向斜刺以增强针感。
* **深度**:0.3-0.5寸,局部酸胀,或有麻电感向中指放散。
* **留针时间**:15-20分钟。
* **不同操作**:
**八、 劳宫 (PC 8) - Láogōng**
* **穴位介绍**
* 穴名中“劳”指劳动;“宫”指宫殿、中央。手掌为操劳之所,穴在掌心,当手屈指握拳时,中指尖所点之处,故名劳宫。本穴为心包经之荥穴,五行属火,是心包经火穴,能清心泻火,开窍醒神。具有清心泻热、开窍醒神、消肿止痒的功效。
* **穴位定位**
* **位置**:在掌区,横平第3掌指关节近端,第2、3掌骨之间偏于第3掌骨。
* **取穴方法(简便取穴法)**:
* **特定穴属性**
* 心包经的**荥穴**,五行属火。
* 是治疗中风昏迷、中暑、癫狂、痫证、口疮、口臭、心痛等心火上炎、热闭神昏急症的要穴和压痛点。
* **主治**
* **近治作用**:手掌多汗、鹅掌风(手癣)。
* **远治及特殊作用**:
* **操作禁忌**
* 穴区皮薄肉少,感觉敏锐,针刺较痛,不宜用粗针。一般**不宜灸**,尤其是艾炷灸,以免灼伤手掌。
* **操作**
* **下针方法**:直刺0.3-0.5寸。
* **角度与方向**:直刺。
* **深度**:0.3-0.5寸,局部胀痛,针感强烈。
* **留针时间**:10-15分钟,或点刺出血不留针。
* **不同操作**:
**九、 中冲 (PC 9) - Zhōngchōng**
* **穴位介绍**
* 穴名中“中”指中央,亦指心包经经气中道而行;“冲”指冲要、涌动。本穴为心包经之井穴,位于中指尖端,是经气所出之初,如水之源头,自此涌出,故名中冲。具有苏厥开窍、清心泻热、醒神救逆的功效,是治疗神志昏迷、热病中暑等急症高热的首选急救要穴。
* **穴位定位**
* **位置**:在手指,中指末端最高点。
* **取穴方法**:
* **特定穴属性**
* 心包经的**井穴**,五行属木。
* 是治疗中风昏迷、中暑、昏厥、小儿惊风、高热烦躁、舌强肿痛等急症、热症、闭症的急救穴和强烈刺激点。
* **主治**
* **近治作用**:指尖麻木、疼痛。
* **远治及特殊作用**:
* **操作禁忌**
* 穴区皮肤极薄,神经末梢丰富,感觉异常敏锐,针刺疼痛剧烈,不宜用于日常保健。一般**禁灸**。
* **操作**
* **下针方法**: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
* **角度与方向**:浅刺或点刺。
* **深度**:0.1寸,或点破皮肤见血即可。局部剧痛。
* **留针时间**:急救时点刺出血,不留针。浅刺时可短暂留针,数秒至1分钟即可取出。
* **不同操作**:
手少阳三焦经
**一、 关冲 (SJ 1) - Guānchōng**
* **穴位介绍**
* 穴名中“关”指关口、关键;“冲”指冲要。此穴为手少阳三焦经之井穴,是经气发出的关键冲要之地,故名。具有清热解表、醒神开窍、利咽聪耳的功效,是治疗热病和咽喉肿痛的要穴。
* **特定穴属性**
* **井穴**。手少阳三焦经之井穴,五行属金。
* 是治疗头痛、目赤、耳鸣、耳聋、咽喉肿痛、热病、昏厥等急性热性病证的急救要穴。
* **穴位定位**
* **位置**:在手指,第4指末节尺侧,指甲根角侧上方0.1寸(指寸)。
* **取穴方法**:
* **主治**
* **近治作用**:手指疼痛、麻木。
* **特殊作用**:
* **操作禁忌**
* 穴区皮薄肉少,感觉敏锐,**禁止瘢痕灸**。
* 孕妇慎用。
* **操作**
* **下针方法**:浅刺或点刺出血。
* **角度与方向**:浅刺0.1寸,或三棱针点刺出血。
* **深度**:0.1寸。局部有剧烈痛感。
* **留针时间**:5-10分钟,或点刺放血数滴。
* **不同操作**:
**二、 液门 (SJ 2) - Yèmén**
* **穴位介绍**
* 穴名中“液”指水液;“门”指门户。此穴为手少阳三焦经之荥穴,三焦主通调水道,犹如水液出入之门户,故名。具有清热泻火、消肿止痛、疏经通络的功效。
* **特定穴属性**
* **荥穴**。手少阳三焦经之荥穴,五行属水。“荥主身热”。
* 是治疗头痛、目赤、耳鸣、耳聋、咽喉肿痛、疟疾等热性疾患的常用穴。
* **穴位定位**
* **位置**:在手背,当第4、5指间,指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
* **取穴方法**:
* **主治**
* **近治作用**:手背肿痛、手指拘挛。
* **特殊作用**:
* **操作禁忌**
* 穴区位于指蹼,**禁止直接灸**。
* **操作**
* **下针方法**:直刺。
* **角度与方向**:直刺,针尖稍向掌骨间方向。
* **深度**:0.3-0.5寸。局部有酸胀感,有时可向指端放散。
* **留针时间**:15-20分钟。
* **不同操作**:作为荥穴,主要用于清泻三焦郁火。治疗热证,多用泻法,或三棱针点刺出血。
**三、 中渚 (SJ 3) - Zhōngzhǔ**
* **穴位介绍**
* 穴名中“中”指中间;“渚”指水中小洲。穴在手背第4、5掌骨之间,如江中之渚,故名。此为手少阳三焦经之输穴,五行属木,具有清热通络、开窍益聪、舒筋止痛的功效。
* **特定穴属性**
* **输穴**。手少阳三焦经之输穴,五行属木。“输主体重节痛”。
* 是治疗头痛、耳鸣、耳聋、目痛、咽喉肿痛、手指屈伸不利、肩背肘臂酸痛等循经痛证的要穴。
* **穴位定位**
* **位置**:在手背,第4、5掌骨间,第4掌指关节近端凹陷中。
* **取穴方法**:
* **主治**
* **近治作用**:手指不能屈伸、手背红肿疼痛。
* **特殊作用**:
* **操作禁忌**
* 无特殊禁忌。
* **操作**
* **下针方法**:直刺。
* **角度与方向**:直刺,针尖稍向掌心方向。
* **深度**:0.3-0.5寸。局部有酸胀感,有时可向指端或腕部放散。
* **留针时间**:15-20分钟。
* **不同操作**:作为输穴,治疗痛证效果显著。治疗循经疼痛,多用泻法,可行较强刺激,并要求针感向上传导。治疗耳鸣、耳聋,可用平补平泻法。
**四、 阳池 (SJ 4) - Yángchí**
* **穴位介绍**
* 穴名中“阳”指阳经、手背;“池”指池塘,喻凹陷。穴在手腕背侧横纹凹陷中,经气至此如水入池,故名。此为手少阳三焦经之原穴,具有清热通络、疏调三焦、益阴增液的功效。
* **特定穴属性**
* **原穴**。手少阳三焦经之原穴。“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
* 是治疗腕痛、肩臂痛、耳聋、疟疾、消渴等三焦腑证及循经疾患的要穴。
* **穴位定位**
* **位置**:在腕后区,腕背侧远端横纹上,指伸肌腱的尺侧缘凹陷中。
* **取穴方法**:
* **主治**
* **近治作用**:腕痛、肩臂痛不得举。
* **特殊作用**:
* **操作禁忌**
* 穴区皮下有桡神经腕背支,**不宜直接灸**,以免损伤神经。
* **操作**
* **下针方法**:直刺。
* **角度与方向**:直刺。
* **深度**:0.3-0.5寸。局部有酸胀感,有时可向中指或肘部放散。
* **留针时间**:15-20分钟。
* **不同操作**:作为原穴,虚实皆可主治。治疗腕部疼痛,多用泻法。治疗消渴等虚证,可用补法或平补平泻法。针刺时需避开肌腱。
**五、 外关 (SJ 5) - Wàiguān**
* **穴位介绍**
* 穴名中“外”指外侧;“关”指关隘、要害。此穴与内关穴相对,为手少阳之络,通于阳维脉,是气血运行的重要关隘,故名。具有清热解表、通经活络、安神定志的功效。
* **特定穴属性**
* **络穴**。手少阳三焦经之络穴,别走手厥阴心包经。
* **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阳维脉。
* 是治疗热病、头痛、耳鸣、耳聋、胁痛、肘臂屈伸不利及外感表证的要穴。
* **穴位定位**
* **位置**:在前臂后区,腕背侧远端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间隙中点。
* **取穴方法**:
* **主治**
* **近治作用**:肘臂屈伸不利、手指疼痛、手颤。
* **特殊作用**:
* **操作禁忌**
* 无特殊禁忌。
* **操作**
* **下针方法**:直刺。
* **角度与方向**:直刺。
* **深度**:0.5-1.0寸。局部有酸胀感,有时可向指端或肘部放散。
* **留针时间**:15-20分钟。
* **不同操作**:治疗热病、头痛等实证,多用泻法。治疗肘臂疼痛,可用泻法或透刺内关。是治疗少阳经头痛和落枕的常用穴。
**六、 支沟 (SJ 6) - Zhīgōu**
* **穴位介绍**
* 穴名中“支”通“肢”;“沟”指沟渠。穴在前臂尺桡骨间如沟渠,经气至此如水行沟渠,故名。此为手少阳三焦经之经穴,五行属火,具有泻热通便、疏利三焦、通络止痛的功效。
* **特定穴属性**
* **经穴**。手少阳三焦经之经穴,五行属火。“经主喘咳寒热”。
* 是治疗便秘、胁肋痛、热病、耳鸣、耳聋、肩背酸痛等三焦气机不畅所致疾患的特效穴。
* **穴位定位**
* **位置**:在前臂后区,腕背侧远端横纹上3寸,尺骨与桡骨间隙中点。
* **取穴方法**:
* **主治**
* **近治作用**:肩背酸痛、肘臂痛。
* **特殊作用**:
* **经穴作用**:主治便秘、呕吐、泄泻(三焦气化失常)。
* **疏利三焦**:主治胁肋痛、热病、耳鸣、耳聋。
* 治疗产后血晕、暴喑。
* **操作禁忌**
* 无特殊禁忌。
* **操作**
* **下针方法**:直刺。
* **角度与方向**:直刺。
* **深度**:0.5-1.0寸。局部有酸胀感,有时可向指端放散。
* **留针时间**:15-20分钟。
* **不同操作**:治疗实证便秘、胁痛,多用泻法,可行强刺激。治疗耳鸣、耳聋,可用平补平泻法。此穴是治疗习惯性便秘的首选要穴。
**七、 会宗 (SJ 7) - Huìzōng**
* **穴位介绍**
* 穴名中“会”指会合;“宗”指集聚。此穴为手少阳三焦经之郄穴,是经气深聚之处,故名。具有清利三焦、安神定志、通络止痛的功效。
* **特定穴属性**
* **郄穴**。手少阳三焦经之郄穴。郄穴主治急性、痛性病症。
* 是治疗耳聋、癫痫、上肢痹痛等急性病证的要穴。
* **穴位定位**
* **位置**:在前臂后区,腕背侧远端横纹上3寸,尺骨的桡侧缘。
* **取穴方法**:
* **主治**
* **近治作用**:肘臂痛、上肢痹痛。
* **特殊作用**:
* **操作禁忌**
* 无特殊禁忌。
* **操作**
* **下针方法**:直刺。
* **角度与方向**:直刺。
* **深度**:0.5-1.0寸。局部有酸胀感,有时可向前臂放散。
* **留极时间**:15-20分钟。
* **不同操作**:作为郄穴,治疗急性耳聋、疼痛,多用泻法,行较强刺激以缓急止痛。
**八、 三阳络 (SJ 8) - Sānyángluò**
* **穴位介绍**
* 穴名中“三阳”指手三阳经(太阳、少阳、阳明);“络”指联络。此穴为手三阳经脉络气相交通之处,故名。具有开窍止痛、疏经活络的功效。
* **穴位定位**
* **位置**:在前臂后区,腕背侧远端横纹上4寸,尺骨与桡骨间隙中点。
* **取穴方法**:
* **主治**
* **近治作用**:肘臂痛、上肢痹痛、挫闪腰痛。
* **特殊作用**:
* **操作禁忌**
* **《针灸大成》载此穴“禁刺”**,但因针具发展,现代认为可刺,但需注意:
* 穴区深部有骨间后神经和动静脉,**禁止粗针深刺或大幅度提插**,以免损伤神经血管。
* **操作**
* **下针方法**:直刺。
* **角度与方向**:直刺。
* **深度**:0.5-1.0寸。局部有酸胀感,有时可向前臂放散。
* **留针时间**:15-20分钟。
* **不同操作**:治疗暴喑、耳聋,可用泻法以开窍。治疗上肢痹痛,可用平补平泻法。因其特殊位置,针刺宜谨慎,手法宜轻柔。
**九、 四渎 (SJ 9) - Sìdú**
* **穴位介绍**
* 穴名中“四”指数量;“渎”指河流。古称江、河、淮、济为四渎。穴在前臂,三焦经气至此如水流注,故名。具有开窍聪耳、清利咽喉、通经活络的功效。
* **穴位定位**
* **位置**:在前臂后区,肘尖下5寸,尺骨与桡骨间隙中点。
* **取穴方法**:
* **特定穴属性**
* 是治疗耳聋、齿痛、咽喉肿痛、偏头痛、前臂痛等循经疾患的常用穴。
* **主治**
* **近治作用**:前臂痛、肘臂痛。
* **特殊作用**:
* **操作禁忌**
* 无特殊禁忌。
* **操作**
* **下针方法**:直刺。
* **角度与方向**:直刺。
* **深度**:0.5-1.0寸。局部有酸胀感,有时可向前臂放散。
* **留针时间**:15-20分钟。
* **不同操作**:治疗耳聋、齿痛等实证,多用泻法。治疗前臂痛,可用平补平泻法。
**十、 天井 (SJ 10) - Tiānjǐng**
* **穴位介绍**
* 穴名中“天”指上部;“井”指凹陷,喻经气深聚如井。穴在肘尖上方凹陷中,故名。此为手少阳三焦经之合穴,五行属土,具有化痰散结、通络止痛、安神定痫的功效。
* **特定穴属性**
* **合穴**。手少阳三焦经之合穴,五行属土。“合主逆气而泄”。
* 是治疗瘰疬(淋巴结结核)、瘿气、癫痫、偏头痛、肘臂痛等痰气郁结所致疾患的要穴。
* **穴位定位**
* **位置**:在肘后区,肘尖上1寸凹陷中。
* **取穴方法**:
* **主治**
* **近治作用**:肘臂痛、肘关节屈伸不利。
* **特殊作用**:
* **操作禁忌**
* 无特殊禁忌。
* **操作**
* **下针方法**:直刺。
* **角度与方向**:直刺。
* **深度**:0.5-1.0寸。局部有酸胀感,有时可向肩部或手部放散。
* **留针时间**:15-20分钟。
* **不同操作**:治疗瘰疬、瘿气,多用泻法或温针灸以化痰散结。治疗癫痫,可用平补平泻法。此穴是治疗淋巴结肿大的特效穴。
**十一、 清冷渊 (SJ 11) - Qīnglěngyuān**
* **穴位介绍**
* 穴名中“清冷”指清凉;“渊”指深潭。穴能泻三焦之热,如入清凉之深渊,故名。具有清热泻火、疏经通络的功效。
* **穴位定位**
* **位置**:在臂后区,肘尖上2寸,即天井穴上1寸。
* **取穴方法**:
* **特定穴属性**
* 是治疗头痛、目黄、肩臂痛不能举、肘关节屈伸不利等热性疾患的常用穴。
* **主治**
* **近治作用**:肩臂痛不能举、肘关节屈伸不利。
* **特殊作用**:
* **操作禁忌**
* 无特殊禁忌。
* **操作**
* **下针方法**:直刺。
* **角度与方向**:直刺。
* **深度**:0.5-1.0寸。局部有酸胀感,有时可向肘部放散。
* **留针时间**:15-20分钟。
* **不同操作**:治疗热证头痛、目黄,多用泻法以清热。治疗肩臂痛,可用平补平泻法。
**十二、 消泺 (SJ 12) - Xiāoluò**
* **穴位介绍**
* 穴名中“消”指消除;“泺”指水名,亦通“乐”。穴能消除热病烦心,使人舒畅,故名。具有清热除烦、疏风解表、通经活络的功效。
* **穴位定位**
* **位置**:在臂后区,肘尖与肩峰角连线上,肘尖上5寸。
* **取穴方法**:
* **特定穴属性**
* 是治疗头痛、齿痛、项强、肩背痛、癫痫等风热上扰所致疾患的常用穴。
* **主治**
* **近治作用**:项强、肩背痛。
* **特殊作用**:
* **操作禁忌**
* 无特殊禁忌。
* **操作**
* **下针方法**:直刺。
* **角度与方向**:直刺。
* **深度**:0.8-1.2寸。局部有酸胀感,有时可向肩部放散。
* **留针时间**:15-20分钟。
* **不同操作**:治疗头痛、齿痛等热证,多用泻法。治疗项强、肩背痛,可用平补平泻法或温针灸。
**十三、 臑会 (SJ 13) - Nàohuì**
* **穴位介绍**
* 穴名中“臑”指上臂肌肉;“会”指会合。穴在臂部,为手少阳、阳维脉之会,故名。具有化痰散结、通经止痛的功效。
* **特定穴属性**
* 手少阳、阳维脉之会。
* 是治疗瘰疬、瘿气、肩臂痛、上肢痿痹等痰气郁结及循经疾患的常用穴。
* **穴位定位**
* **位置**:在臂后区,肩峰角下3寸,三角肌后缘。
* **取穴方法**:
* **主治**
* **近治作用**:肩臂痛、上肢痿痹。
* **特殊作用**:
* **操作禁忌**
* 无特殊禁忌。
* **操作**
* **下针方法**:直刺。
* **角度与方向**:直刺。
* **深度**:0.8-1.2寸。局部有酸胀感,有时可向肩部放散。
* **留针时间**:15-20分钟。
* **不同操作**:治疗瘰疬、瘿气,多用泻法或温针灸以化痰散结。治疗肩臂痛,可用平补平泻法。
**十四、 肩髎 (SJ 14) - Jiānliáo**
* **穴位介绍**
* 穴名中“肩”指肩部;“髎”指骨隙。穴在肩部骨隙中,故名。具有祛风湿、通经络、利关节的功效。
* **穴位定位**
* **位置**:在三角肌区,肩峰角与肱骨大结节两骨间凹陷中。
* **取穴方法**:
* **特定穴属性**
* 是治疗肩臂挛痛不遂、上肢痿痹等肩关节疾患的要穴和压痛点。
* **主治**
* **近治作用**:肩臂挛痛不遂、上肢痿痹。
* **特殊作用**:治疗荨麻疹。
* **操作禁忌**
* 无特殊禁忌。
* **操作**
* **下针方法**:直刺。
* **角度与方向**:直刺,或向下斜刺。
* **深度**:0.8-1.2寸。局部有酸胀感,有时可向整个肩关节放散。
* **留针时间**:15-20分钟。
* **不同操作**:治疗肩周炎、上肢痿痹,多用泻法,可行较强刺激,并要求针感向手臂传导。可配合艾灸或温针灸。
**十五、 天髎 (SJ 15) - Tiānliáo**
* **穴位介绍**
* 穴名中“天”指上部;“髎”指骨隙。穴在肩胛骨上角,位于身体上部之骨隙,故名。此为手少阳、阳维脉之会,具有祛风除湿、通经止痛的功效。
* **特定穴属性**
* 手少阳、阳维脉之会。
* 是治疗肩臂痛、颈项强痛、胸中烦满等疾患的常用穴。
* **穴位定位**
* **位置**:在肩胛区,肩胛骨上角骨际凹陷中。
* **取穴方法**:
* **主治**
* **近治作用**:肩臂痛、颈项强痛。
* **特殊作用**:主治胸中烦满、发热。
* **操作禁忌**
* 穴区深部为胸腔,**禁止向内深刺**,以免造成气胸。
* **操作**
* **下针方法**:斜刺。
* **角度与方向**:向外斜刺0.5-0.8寸。
* **深度**:0.5-0.8寸。局部有酸胀感。
* **留针时间**:15-20分钟。
* **不同操作**:治疗肩臂痛,多用泻法以通经止痛。针刺时需注意角度,避免向内刺入胸腔。
**十六、 天牖 (SJ 16) - Tiānyǒu**
* **穴位介绍**
* 穴名中“天”指上部;“牖”指窗户。穴在颈部,如上部之窗牖,主治头面耳目疾患,故名。具有清头明目、通窍聪耳的功效。
* **穴位定位**
* **位置**:在颈部,横平下颌角,胸锁乳突肌的后缘凹陷中。
* **取穴方法**:
* **特定穴属性**
* 是治疗头晕、头痛、面肿、目痛、耳鸣、耳聋、瘰疬等头面五官疾患的常用穴。
* **主治**
* **近治作用**:头晕、头痛、面肿、目痛。
* **特殊作用**:
* **操作禁忌**
* 穴区深部有重要血管神经,**禁止深刺**,以免损伤椎动脉或颈神经。
* 操作时需注意避开血管。
* **操作**
* **下针方法**:直刺。
* **角度与方向**:直刺,针尖微向下。
* **深度**:0.5-0.8寸。局部有酸胀感,有时可向耳部放散。
* **留针时间**:15-20分钟。
* **不同操作**:治疗头面五官疾患,多用平补平泻法。针刺手法宜轻柔,避免大幅度提插捻转。
**十七、 翳风 (SJ 17) - Yìfēng**
* **穴位介绍**
* 穴名中“翳”指遮蔽;“风”指风邪。穴在耳垂后方,为遮蔽风邪之处,且能治疗风邪引起的面瘫、口歪等症,故名。此为手、足少阳经之交会穴,具有聪耳通窍、疏风通络、祛风止痛的功效。
* **特定穴属性**
* 手、足少阳之会。
* 是治疗面瘫、口眼歪斜、牙关紧闭、耳鸣、耳聋、颊肿等风邪侵袭头面及耳部疾患的核心要穴和压痛点。
* **穴位定位**
* **位置**:在颈部,耳垂后方,乳突下端前方凹陷中。
* **取穴方法**:
* **主治**
* **近治作用**:耳鸣、耳聋、聤耳(中耳炎)。
* **特殊作用**:
* **操作禁忌**
* 穴区深部有面神经干及耳后动、静脉通过,**禁止深刺或大幅度提插捻转**,以免损伤神经血管。
* 操作时手法宜轻柔。
* **操作**
* **下针方法**:直刺或斜刺。
* **角度与方向**:直刺,针尖微向前下方(鼻尖方向),或向对侧眼球方向斜刺。
* **深度**:0.5-1.0寸。局部有酸胀感,治疗面瘫时要求针感扩散至半侧面部,治疗耳疾时要求针感扩散至耳部深处。
* **留针时间**:15-20分钟,治疗面瘫可适当延长。
* **不同操作**:
**十八、 瘈脉 (SJ 18) - Chìmài**
* **穴位介绍**
* 穴名中“瘈”指瘈疭(抽搐);“脉”指血脉、经脉。穴主治小儿惊风抽搐,或指耳后青络脉(血管)如鸡足处,故名。具有熄风止痉、清热聪耳的功效。
* **穴位定位**
* **位置**:在头部,乳突中央,角孙至翳风沿耳轮弧形连线的下1/3与上2/3交点处。
* **取穴方法**:
* **特定穴属性**
* 是治疗小儿惊风、头痛、耳鸣、耳聋等风动及耳部疾患的常用穴。
* **主治**
* **近治作用**:耳鸣、耳聋。
* **特殊作用**:
* **操作禁忌**
* 穴区可刺,**可点刺出血**,但不宜瘢痕灸。
* **操作**
* **下针方法**:平刺或点刺出血。
* **角度与方向**:平刺。
* **深度**:0.3-0.5寸。局部有酸胀感。
* **留针时间**:10-15分钟。
* **不同操作**:
**十九、 颅息 (SJ 19) - Lúxī**
* **穴位介绍**
* 穴名中“颅”指头颅;“息”指喘息、休息。穴在头颅部,能安脑息风,使惊痫喘息得以休息,故名。具有通窍聪耳、熄风镇痉的功效。
* **穴位定位**
* **位置**:在头部,角孙至翳风沿耳轮弧形连线的上1/3与下2/3交点处。
* **取穴方法**:
* **特定穴属性**
* 是治疗头痛、耳鸣、耳聋、小儿惊痫等头面及神志疾患的常用穴。
* **主治**
* **近治作用**:耳鸣、耳聋。
* **特殊作用**:
* **操作禁忌**
* 穴区可刺,**可点刺出血**。
* **操作**
* **下针方法**:平刺。
* **角度与方向**:平刺。
* **深度**:0.3-0.5寸。局部有酸胀感。
* **留针时间**:10-15分钟。
* **不同操作**:治疗小儿惊痫、头痛,可用平补平泻法,或点刺出血。
**二十、 角孙 (SJ 20) - Jiǎosūn**
* **穴位介绍**
* 穴名中“角”指角隅、耳上角;“孙”指孙络(细小的络脉)。穴在耳尖直上发际处,位于耳上角,布有孙络,故名。此为手、足少阳,手阳明之交会穴,具有清热消肿、散风止痛的功效。
* **特定穴属性**
* 手、足少阳,手阳明之会。
* 是治疗颊肿、目翳、齿痛、偏头痛等头面五官热性疾患的常用穴。
* **穴位定位**
* **位置**:在头部,耳尖正对发际处。
* **取穴方法**:
* **主治**
* **近治作用**:偏头痛、耳部肿痛。
* **特殊作用**:
* **操作禁忌**
* 穴区可刺,**可点刺出血**。
* **操作**
* **下针方法**:平刺。
* **角度与方向**:平刺。
* **深度**:0.3-0.5寸。局部有酸胀感。
* **留针时间**:10-15分钟。
* **不同操作**:治疗头面肿痛、目翳,多用泻法,或点刺出血以清热泻火。治疗偏头痛,可用平补平泻法。
**二十一、 耳门 (SJ 21) - Ěrmén**
* **穴位介绍**
* 穴名中“耳”指耳朵;“门”指门户。穴在耳屏上切迹前,犹如声音入耳之门户,故名。具有开窍聪耳、疏风清热的功效,是治疗耳部疾患的要穴。
* **穴位定位**
* **位置**:在面部,耳屏上切迹与下颌骨髁突之间的凹陷中。
* **取穴方法(张口取穴法)**:
* **特定穴属性**
* 是治疗耳鸣、耳聋、聤耳(中耳炎)、齿痛等耳部及邻近疾患的常用穴和压痛点。
* **主治**
* **近治作用**:耳鸣、耳聋、聤耳、耳中肿痛。
* **特殊作用**:治疗齿痛、颈额痛。
* **操作禁忌**
* 穴区组织较薄,深部有颞浅动静脉,**禁止深刺或大幅度提插捻转**,以免损伤血管。
* 一般不宜灸。
* **操作**
* **下针方法**:直刺,微张口。
* **角度与方向**:直刺,张口时进针。
* **深度**:0.5-1.0寸。局部有酸胀感,可扩散至耳部深处。
* **留针时间**:15-20分钟。
* **不同操作**:治疗耳疾,要求针感向耳内传导,多用平补平泻法。手法宜轻柔。
**二十二、 耳和髎 (SJ 22) - Ěrhéliáo**
* **穴位介绍**
* 穴名中“耳”指耳朵;“和”指调和;“髎”指骨隙。穴在耳前,能调和听觉,且位于骨隙中,故名。此为手、足少阳,手太阳之交会穴,具有祛风通络、聪耳安神的功效。
* **特定穴属性**
* 手、足少阳,手太阳之会。
* 是治疗头重痛、耳鸣、牙关拘急、口歪等头面疾患的常用穴。
* **穴位定位**
* **位置**:在头部,鬓发后缘,耳廓根的前方,颞浅动脉的后缘。
* **取穴方法**:
* **主治**
* **近治作用**:头重痛、耳鸣。
* **特殊作用**:
* **操作禁忌**
* 穴区有颞浅动静脉,**针刺时应避开动脉**,不宜深刺。
* 禁止直接灸。
* **操作**
* **下针方法**:斜刺或平刺。
* **角度与方向**:避开动脉,向后平刺或斜刺。
* **深度**:0.3-0.5寸。局部有酸胀感。
* **留针时间**:10-15分钟。
* **不同操作**:治疗头痛、口歪,多用泻法以祛风通络。针刺时务必避开动脉。
**二十三、 丝竹空 (SJ 23) - Sīzhúkōng**
* **穴位介绍**
* 穴名中“丝竹”指细竹、眉毛;“空”指孔窍、凹陷。穴在眉梢凹陷处,眉毛状如细竹,故名。此为手少阳三焦经之终止穴,具有清头明目、散风止痛、镇痉安神的功效。
* **穴位定位**
* **位置**:在面部,眉梢凹陷中。
* **取穴方法**:
* **特定穴属性**
* 是治疗目赤痛、目眩、眼睑瞤动、偏头痛、牙痛、癫痫等头目及神志疾患的要穴。
* **主治**
* **近治作用**:目赤痛、目眩、眼睑瞤动(眼皮跳)。
* **特殊作用**:
* **操作禁忌**
* **禁止灸**。因此处皮肤薄,皮下组织少,灸之易损伤容貌。
* 禁止直刺,**只可平刺**。
* **操作**
* **下针方法**:平刺。
* **角度与方向**:向后平刺,或向鱼腰穴(EX-HN4)方向透刺。
* **深度**:0.5-1.0寸。局部有酸胀感。
* **留针时间**:10-15分钟。
* **不同操作**:
足少阳胆经
**一、 瞳子髎 (GB 1) - Tóngzǐliáo**
* **穴位介绍**
* 穴名中“瞳子”指瞳孔;“髎”指骨隙。穴在眼眶外缘,瞳孔直外,靠近眼眶骨的空隙处,故名瞳子髎。本穴为手太阳、手足少阳经之交会穴,是治疗眼目疾病的要穴,具有平肝息风、明目退翳、消肿止痛的功效。
* **穴位定位**
* **位置**:在面部,目外眦外侧0.5寸凹陷中。
* **取穴方法**:
* **特定穴属性**
* 手太阳、手足少阳经交会穴。
* 是治疗目赤肿痛、羞明流泪、目翳、青光眼、近视等各种目疾的核心穴和压痛点。
* **主治**
* **近治作用**:目赤、目痛、羞明流泪、目翳、远视不明、内障、青少年近视。
* **特殊作用**:
* **操作禁忌**
* **禁止灸法**,因靠近眼球,艾灸热力及烟雾可能损伤眼睛。
* 针刺时需押手固定,缓慢进针,切忌提插,以防伤及眼球或眶内血管。
* **操作**
* **下针方法**:平刺0.3-0.5寸,或向后斜刺。
* **角度与方向**:嘱患者闭目,医者以押手轻推眼球向外侧固定,刺手沿眶缘向后平刺或向外后方斜刺。
* **深度**:0.3-0.5寸,局部酸胀,可扩散至半侧颞部。
* **留针时间**:10-15分钟,不宜久留。
* **不同操作**:
**二、 听会 (GB 2) - Tīnghuì**
* **穴位介绍**
* 穴名中“听”指听觉;“会”指会聚。本穴在耳前,是管理听觉、声音会聚之处,故名听会。属于足少阳胆经,位于耳屏前下方,与耳门、听宫穴相邻,是治疗耳部疾患的三大要穴之一,具有开窍聪耳、通经活络的功效。
* **穴位定位**
* **位置**:在面部,耳屏间切迹与下颌骨髁突之间的凹陷中。
* **取穴方法(张口取穴法)**:
* **特定穴属性**
* 是治疗耳鸣、耳聋、聤耳(化脓性中耳炎)、耳道流脓等一切耳疾的常用穴和压痛点。
* **主治**
* **近治作用**:耳鸣、耳聋、聤耳、耳中疼痛、耳道流脓。
* **特殊作用**:
* **操作禁忌**
* 无特殊禁忌。但穴区有颞浅动静脉,针刺时应避开血管。
* **操作**
* **下针方法**:微张口,直刺0.5-1.0寸。
* **角度与方向**:嘱患者张口,直刺,刺入后可轻轻闭口,但不要咬紧。
* **深度**:0.5-1.0寸,局部酸胀感强烈,可扩散至耳部深处。
* **留针时间**:20-30分钟。
* **不同操作**:
**三、 上关 (GB 3) - Shàngguān**
* **穴位介绍**
* 穴名中“上”指上方,相对于下关穴而言;“关”指关节、关隘。穴在下颌骨髁突(下颌关节)的上方,故名上关。本穴为手足少阳、足阳明三经之交会穴,位于颧弓上缘,是治疗面口疾患及惊痫的重要穴位,具有聪耳镇痉、疏风开窍的功效。
* **穴位定位**
* **位置**:在面部,颧弓上缘中央凹陷中。
* **取穴方法**:
* **特定穴属性**
* 手足少阳、足阳明经交会穴。
* 是治疗口眼歪斜、面痛、齿痛、耳鸣、耳聋、惊痫等疾病的常用穴和压痛点。
* **主治**
* **近治作用**:偏头痛、耳鸣、耳聋、口眼歪斜、面痛。
* **特殊作用**:
* **操作禁忌**
* **禁止直接灸**。穴下深部有重要结构,不宜深刺。
* **操作**
* **下针方法**:直刺0.5-0.8寸。
* **角度与方向**:直刺。
* **深度**:0.5-0.8寸,局部酸胀。
* **留针时间**:15-20分钟。
* **不同操作**:
**四、 颔厌 (GB 4) - Hànyàn**
* **穴位介绍**
* 穴名中“颔”指下颌部,亦有点头之意;“厌”有抑制、顺从之意。针刺本穴能治疗头痛、眩晕,使头部不适得以抑制,令人颔首称善,故名颔厌。本穴为手足少阳、足阳明经之交会穴,位于头部颞区,是治疗偏头痛的特效穴,具有清热散风、通络止痛的功效。
* **穴位定位**
* **位置**:在头部,从头维(ST 8)至曲鬓(GB 7)的弧形连线(其弧度与鬓发弧度相应)的上1/4与下3/4的交点处。
* **取穴方法(简易法)**:
* **特定穴属性**
* 手足少阳、足阳明经交会穴。
* 是治疗偏头痛、眩晕、耳鸣的特效穴和常见压痛点。
* **主治**
* **近治作用**:偏头痛、眩晕、耳鸣。
* **特殊作用**:
* **操作禁忌**
* 无特殊禁忌。穴区头皮较薄,下有颞肌,针刺时痛感明显。
* **操作**
* **下针方法**:平刺0.5-0.8寸。
* **角度与方向**:向后平刺,透向悬颅(GB 5)、悬厘(GB 6)等穴,是治疗偏头痛的常用透刺法。
* **深度**:0.5-0.8寸,局部酸胀,可扩散至同侧颞部。
* **留针时间**:20-30分钟,头痛剧烈时可适当延长。
* **不同操作**:
**五、 悬颅 (GB 5) - Xuánlú**
* **穴位介绍**
* 穴名中“悬”指悬挂;“颅”指头颅。本穴位于头颅两侧,颞部发际内,如悬挂于头颅之上,故名悬颅。本穴为手足少阳、阳明三经之交会穴,位于偏头痛高发区域,是治疗偏头痛的要穴,具有清热散风、通络止痛的功效。
* **穴位定位**
* **位置**:在头部,从头维(ST 8)至曲鬓(GB 7)的弧形连线的中点处。
* **取穴方法**:
* **特定穴属性**
* 手足少阳、阳明经交会穴。
* 是治疗偏头痛、神经性头痛的特效穴和常见压痛点,尤其对颞部(太阳穴附近)疼痛效果显著。
* **主治**
* **近治作用**:偏头痛、目外眦痛。
* **特殊作用**:
* **操作禁忌**
* 无特殊禁忌。穴区头皮较薄,针刺时痛感明显。
* **操作**
* **下针方法**:平刺0.5-0.8寸。
* **角度与方向**:向后或向下平刺,常与颔厌、悬厘等穴透刺使用,以增强疏通少阳经气的效果。
* **深度**:0.5-0.8寸,局部酸胀,可扩散至整个颞部。
* **留针时间**:20-30分钟,头痛剧烈时可适当延长留针时间。
* **不同操作**:
**六、 悬厘 (GB 6) - Xuánlí**
* **穴位介绍**
* 穴名中“悬”指悬挂;“厘”有正、治之意。本穴与悬颅相邻,能治疗头痛、眩晕等症,使头部不适得以纠正,故名悬厘。本穴为手足少阳、阳明三经之交会穴,是治疗偏头痛及眩晕的重要配穴,具有清热解表、通络止痛的功效。
* **穴位定位**
* **位置**:在头部,从头维(ST 8)至曲鬓(GB 7)的弧形连线的上3/4与下1/4的交点处。
* **取穴方法**:
* **特定穴属性**
* 手足少阳、阳明经交会穴。
* 是治疗偏头痛、眩晕、耳鸣的常用穴,常与悬颅、率谷等穴配伍使用。
* **主治**
* **近治作用**:偏头痛、目外眦痛、耳鸣。
* **特殊作用**:
* **操作禁忌**
* 无特殊禁忌。
* **操作**
* **下针方法**:平刺0.5-0.8寸。
* **角度与方向**:向后平刺,常与周围穴位透刺。
* **深度**:0.5-0.8寸,局部酸胀。
* **留针时间**:20-30分钟。
* **不同操作**:
**七、 曲鬓 (GB 7) - Qūbìn**
* **穴位介绍**
* 穴名中“曲”指弯曲;“鬓”指鬓发。穴在耳前上方,邻近弯曲的鬓角发际,故名曲鬓。本穴为足少阳与太阳经之交会穴,位于颞骨部,是治疗头颞部疼痛及牙关紧闭的要穴,具有清热止痛、通关利窍的功效。
* **穴位定位**
* **位置**:在头部,耳前鬓角发际后缘的垂线与耳尖水平线的交点处。
* **取穴方法**:
* **特定穴属性**
* 足少阳、太阳经交会穴。
* 是治疗头痛连齿、颊颔肿、牙关紧闭的特效穴和压痛点。
* **主治**
* **近治作用**:偏头痛、颔颊肿痛。
* **特殊作用**:
* **操作禁忌**
* 无特殊禁忌。
* **操作**
* **下针方法**:平刺0.5-0.8寸。
* **角度与方向**:向后平刺。
* **深度**:0.5-0.8寸,局部酸胀。
* **留针时间**:15-20分钟。
* **不同操作**:
**八、 率谷 (GB 8) - Shuàigǔ**
* **穴位介绍**
* 穴名中“率”有统领、循行之义;“谷”指凹陷。足少阳经脉循行至此,如率(率领)循经气行走于骨(颞骨)之“谷”中,故名率谷。本穴为足少阳与太阳经之交会穴,位于耳尖直上入发际处,是治疗偏头痛及眩晕呕吐的要穴,具有平肝息风、通经活络、和胃止呕的功效。
* **穴位定位**
* **位置**:在头部,耳尖直上入发际1.5寸。
* **取穴方法**:
* **特定穴属性**
* 足少阳、太阳经交会穴。
* 是治疗偏头痛(尤其是巅顶痛)、眩晕、呕吐、小儿急慢惊风的特效穴和常见压痛点。
* **主治**
* **近治作用**:偏正头痛、眩晕。
* **特殊作用**:
* **操作禁忌**
* 无特殊禁忌。
* **操作**
* **下针方法**:平刺0.5-1.0寸。
* **角度与方向**:向后平刺,或向太阳穴方向透刺。
* **深度**:0.5-1.0寸,局部酸胀,可扩散至同侧颞部。
* **留针时间**:20-30分钟。
* **不同操作**:
**九、 天冲 (GB 9) - Tiānchōng**
* **穴位介绍**
* 穴名中“天”指头部;“冲”指冲要、通行。本穴位于头部,是足少阳胆经经气通行冲要之处,故名天冲。本穴为足少阳与太阳经之交会穴,具有祛风定惊、清热消肿的功效,是治疗头痛、惊悸及牙龈肿痛的要穴。
* **穴位定位**
* **位置**:在头部,耳根后缘直上,入发际2寸,率谷(GB 8)后0.5寸处。
* **取穴方法**:
* **特定穴属性**
* 足少阳、太阳经交会穴。
* 是治疗头痛、癫痫、惊恐、牙龈肿痛的常用穴和压痛点。
* **主治**
* **近治作用**:头痛、牙龈肿痛。
* **特殊作用**:
* **操作禁忌**
* 无特殊禁忌。
* **操作**
* **下针方法**:平刺0.5-0.8寸。
* **角度与方向**:向后平刺。
* **深度**:0.5-0.8寸,局部酸胀。
* **留针时间**:15-20分钟。
* **不同操作**:
**十、 浮白 (GB 10) - Fúbái**
* **穴位介绍**
* 穴名中“浮”指浅表、上部;“白”指明亮。本穴位于耳后乳突上方,能治疗耳目疾患,使之明亮,且位于上部浅表处,故名浮白。本穴为足少阳与太阳经之交会穴,具有散风止痛、理气消痰的功效,是治疗头痛、耳鸣耳聋及颈项强痛的常用穴。
* **穴位定位**
* **位置**:在头部,耳后乳突的后上方,从天冲(GB 9)与完骨(GB 12)的弧形连线(其弧度与耳廓弧度相应)的上1/3与下2/3交点处。
* **取穴方法(简易法)**:
* **特定穴属性**
* 足少阳、太阳经交会穴。
* 是治疗头痛、颈项强痛、耳鸣、耳聋、瘿气的常用穴。
* **主治**
* **近治作用**:头痛、颈项强痛、耳鸣、耳聋。
* **特殊作用**:
* **操作禁忌**
* 无特殊禁忌。
* **操作**
* **下针方法**:平刺0.5-0.8寸。
* **角度与方向**:向后平刺。
* **深度**:0.5-0.8寸,局部酸胀。
* **留针时间**:15-20分钟。
* **不同操作**:
**十一、 头窍阴 (GB 11) - Tóuqiàoyīn**
* **穴位介绍**
* 穴名中“头”指头部,区别于足窍阴;“窍”指孔窍;“阴”指五脏之阴。本穴能治疗头部五官孔窍疾病,尤对耳、目等阴窍有益,故名头窍阴。本穴为足少阳与太阳经之交会穴,具有平肝镇痛、开窍聪耳的功效,是治疗头痛、耳疾的要穴。
* **穴位定位**
* **位置**:在头部,耳后乳突的后上方,从天冲(GB 9)与完骨(GB 12)的弧形连线(其弧度与耳廓弧度相应)的上2/3与下1/3交点处。
* **取穴方法**:
* **特定穴属性**
* 足少阳、太阳经交会穴。
* 是治疗头痛、眩晕、耳鸣、耳聋、颈项强痛的特效穴和压痛点。
* **主治**
* **近治作用**:头痛、眩晕、耳鸣、耳聋、颈项强痛。
* **特殊作用**:
* **操作禁忌**
* 无特殊禁忌。
* **操作**
* **下针方法**:平刺0.5-0.8寸。
* **角度与方向**:向后平刺。
* **深度**:0.5-0.8寸,局部酸胀,可扩散至耳后及颈项部。
* **留针时间**:20-30分钟。
* **不同操作**:
**十二、 完骨 (GB 12) - Wángǔ**
* **穴位介绍**
* 穴名中“完”指完整、隆起;“骨”指骨骼。穴在耳后乳突(颞骨乳突)后下方的凹陷中,正当乳突完骨下方,故名完骨。本穴为足少阳与太阳经之交会穴,具有祛风清热、通络宁神的功效,是治疗头痛、颈项强痛、失眠及齿痛的重要穴位。
* **穴位定位**
* **位置**:在头部,耳后乳突的后下方凹陷中。
* **取穴方法**:
* **特定穴属性**
* 足少阳、太阳经交会穴。
* 是治疗头痛、颈项强痛、失眠、颊肿、齿痛、口眼歪斜的常用穴和压痛点。
* **主治**
* **近治作用**:头痛、颈项强痛、颊肿。
* **特殊作用**:
* **操作禁忌**
* 无特殊禁忌。穴区深部有重要血管神经,不宜深刺。
* **操作**
* **下针方法**:斜刺0.5-0.8寸。
* **角度与方向**:向鼻尖方向斜刺,或向下斜刺。
* **深度**:0.5-0.8寸,局部酸胀,可扩散至头顶及颈部。
* **留针时间**:15-20分钟。
* **不同操作**:
**十三、 本神 (GB 13) - Běnshén**
* **穴位介绍**
* 穴名中“本”指根本、本源;“神”指神志、精神。本穴为足少阳胆经与阳维脉之交会穴,位于前发际神庭穴旁,是神志之本,能主治神志疾病,故名本神。具有镇惊安神、清热止痛的功效,是治疗癫痫、小儿惊风等神志病的重要穴位。
* **穴位定位**
* **位置**:在头部,前发际上0.5寸,头正中线旁开3寸。
* **取穴方法**:
* **特定穴属性**
* 足少阳、阳维脉交会穴。
* 是治疗癫痫、小儿惊风、头痛、目眩等神志病和头部疾病的常用穴。
* **主治**
* **近治作用**:头痛、目眩。
* **特殊作用**:
* **操作禁忌**
* 无特殊禁忌。
* **操作**
* **下针方法**:平刺0.5-0.8寸。
* **角度与方向**:向后或向百会方向平刺。
* **深度**:0.5-0.8寸,局部酸胀。
* **留针时间**:20-30分钟。
* **不同操作**:
**十四、 阳白 (GB 14) - Yángbái**
* **穴位介绍**
* 穴名中“阳”指额部、阳面;“白”指光明。本穴位于前额,目光所及光明之处,且能治疗眼病,使目明,故名阳白。本穴为足少阳胆经与阳维脉之交会穴,具有清头明目、祛风泻热的功效,是治疗前额痛、眼睑下垂、眼目疾病的要穴。
* **穴位定位**
* **位置**:在头部,眉上1寸,瞳孔直上。
* **取穴方法**:
* **特定穴属性**
* 足少阳、阳维脉交会穴。
* 是治疗前额痛、眼睑瞤动、眼睑下垂、目痛、视物模糊的特效穴和压痛点。
* **主治**
* **近治作用**:前额痛、眉棱骨痛。
* **特殊作用**:
* **操作禁忌**
* 无特殊禁忌。穴区皮下组织较薄,不宜大幅度提插。
* **操作**
* **下针方法**:平刺0.5-0.8寸。
* **角度与方向**:向下或向鱼腰穴方向透刺。
* **深度**:0.5-0.8寸,局部酸胀,可扩散至额部或眼部。
* **留针时间**:15-20分钟。
* **不同操作**:
**十五、 头临泣 (GB 15) - Tóulínqì**
* **穴位介绍**
* 穴名中“头”指头部,区别于足临泣;“临”指居高临下;“泣”指流泪。本穴位于头部,目之上,能主治目疾,控制流泪,如临而泣止,故名头临泣。本穴为足少阳、太阳经与阳维脉之交会穴,具有聪耳明目、安神定志的功效,是治疗目疾、鼻疾及癫痫的重要穴位。
* **穴位定位**
* **位置**:在头部,前发际上0.5寸,瞳孔直上。
* **取穴方法**:
* **特定穴属性**
* 足少阳、太阳经与阳维脉交会穴。
* 是治疗目眩、目痛、流泪、鼻塞、鼻渊、癫痫的常用穴。
* **主治**
* **近治作用**:头痛、目眩、目痛。
* **特殊作用**:
* **操作禁忌**
* 无特殊禁忌。
* **操作**
* **下针方法**:平刺0.5-0.8寸。
* **角度与方向**:向后或向鼻根方向平刺。
* **深度**:0.5-0.8寸,局部酸胀。
* **留针时间**:15-20分钟。
* **不同操作**:
**十六、 目窗 (GB 16) - Mùchuāng**
* **穴位介绍**
* 穴名中“目”指眼睛;“窗”指窗户。本穴位于头部眼目之上,如眼目之窗,能治疗各种目疾,使目明,故名目窗。本穴为足少阳胆经与阳维脉之交会穴,具有明目开窍、祛风定惊的功效,是治疗青光眼、白内障、近视等眼病及小儿惊痫的要穴。
* **穴位定位**
* **位置**:在头部,前发际上1.5寸,头正中线旁开2.25寸。
* **取穴方法**:
* **特定穴属性**
* 足少阳、阳维脉交会穴。
* 是治疗目赤肿痛、青光眼、白内障、近视、视物模糊、面浮肿等眼病和头面疾病的特效穴。
* **主治**
* **近治作用**:头痛、目眩、面浮肿。
* **特殊作用**:
* **操作禁忌**
* 无特殊禁忌。
* **操作**
* **下针方法**:平刺0.5-0.8寸。
* **角度与方向**:向后或向眼区方向平刺。
* **深度**:0.5-0.8寸,局部酸胀。
* **留针时间**:15-20分钟。
* **不同操作**:
**十七、 正营 (GB 17) - Zhèngyíng**
* **穴位介绍**
* 穴名中“正”指正当、主要;“营”指营气、布集。足少阳胆经之气在此布集,正当营气运营之处,故名正营。本穴为足少阳胆经与阳维脉之交会穴,具有平肝息风、活络止痛的功效,是治疗偏头痛、眩晕、牙痛的重要穴位。
* **穴位定位**
* **位置**:在头部,前发际上2.5寸,头正中线旁开2.25寸。
* **取穴方法**:
* **特定穴属性**
* 足少阳、阳维脉交会穴。
* 是治疗偏头痛、眩晕、牙痛、呕吐的常用穴。
* **主治**
* **近治作用**:头痛、眩晕。
* **特殊作用**:
* **操作禁忌**
* 无特殊禁忌。
* **操作**
* **下针方法**:平刺0.5-0.8寸。
* **角度与方向**:向后平刺。
* **深度**:0.5-0.8寸,局部酸胀。
* **留针时间**:15-20分钟。
* **不同操作**:
**十八、 承灵 (GB 18) - Chénglíng**
* **穴位介绍**
* 穴名中“承”指承受;“灵”指灵性、神灵。头部为神灵之所在,本穴位于头顶,承受神灵之处,故名承灵。本穴为足少阳胆经与阳维脉之交会穴,具有通利官窍、散风清热的功效,是治疗鼻塞、鼻渊、头痛的重要穴位。
* **穴位定位**
* **位置**:在头部,前发际上4寸,头正中线旁开2.25寸。
* **取穴方法**:
* **特定穴属性**
* 足少阳、阳维脉交会穴。
* 是治疗鼻塞、鼻渊、头痛、眩晕的常用穴。
* **主治**
* **近治作用**:头痛、眩晕。
* **特殊作用**:
* **操作禁忌**
* 无特殊禁忌。
* **操作**
* **下针方法**:平刺0.5-0.8寸。
* **角度与方向**:向后平刺。
* **深度**:0.5-0.8寸,局部酸胀。
* **留针时间**:15-20分钟。
* **不同操作**:
**十九、 脑空 (GB 19) - Nǎokōng**
* **穴位介绍**
* 穴名中“脑”指脑髓;“空”指空隙。本穴位于枕外隆突外侧,内应脑髓,居脑户穴之旁,故名脑空。本穴为足少阳胆经与阳维脉之交会穴,具有清热止痛、宁神镇惊的功效,是治疗热病、头痛、癫痫的重要穴位。
* **穴位定位**
* **位置**:在头部,横平枕外隆凸的上缘,头正中线旁开2.25寸。
* **取穴方法**:
* **特定穴属性**
* 足少阳、阳维脉交会穴。
* 是治疗热病、头痛、颈项强痛、癫痫的常用穴。
* **主治**
* **近治作用**:头痛、颈项强痛。
* **特殊作用**:
* **操作禁忌**
* 无特殊禁忌。
* **操作**
* **下针方法**:平刺0.5-0.8寸。
* **角度与方向**:向后平刺。
* **深度**:0.5-0.8寸,局部酸胀。
* **留针时间**:15-20分钟。
* **不同操作**:
**二十、 风池 (GB 20) - Fēngchí**
* **穴位介绍**
* 穴名中“风”指风邪;“池”指池塘。本穴位于项侧凹陷处,如池,为风邪易侵之所,也是治疗风邪的要穴,故名风池。本穴为足少阳胆经与阳维脉之交会穴,是祛风要穴,具有平肝息风、清热解表、清头明目的功效,临床应用极为广泛。
* **穴位定位**
* **位置**:在颈后区,枕骨之下,胸锁乳突肌上端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
* **取穴方法**:
* **特定穴属性**
* 足少阳、阳维脉交会穴。
* 是治疗一切风邪为患(感冒、头痛、眩晕、颈项强痛)、眼、鼻、耳疾患,以及中风、癫痫的重要穴位和常见压痛点。
* **主治**
* **近治作用**:头痛、眩晕、颈项强痛、感冒。
* **特殊作用**:
* **操作禁忌**
* **严禁向内上方深刺**,以免刺入枕骨大孔,损伤延髓,危及生命。
* 针刺时针尖应朝向鼻尖或对侧眼球方向,严格控制深度。
* **操作**
* **下针方法**:向鼻尖方向斜刺0.8-1.2寸。
* **角度与方向**:针尖微向下,向鼻尖方向斜刺,或向对侧眼球方向平刺。
* **深度**:0.8-1.2寸,局部酸胀,并可向头顶、颞部、前额或眼眶扩散。
* **留针时间**:15-20分钟。
* **不同操作**:
**二十一、 肩井 (GB 21) - Jiānjǐng**
* **穴位介绍**
* 穴名中“肩”指肩部;“井”指水井,喻经气深聚如井。本穴在肩部凹陷处,是手足少阳、阳维脉之交会穴,为肩部经气深聚之所,故名肩井。具有祛风清热、活络消肿、通乳散结的功效,是治疗肩背疼痛、乳腺炎及难产的重要穴位。
* **穴位定位**
* **位置**:在肩胛区,第7颈椎棘突与肩峰最外侧点连线的中点。
* **取穴方法**:
* **特定穴属性**
* 手足少阳、阳维脉交会穴。
* 是治疗肩背痹痛、颈项强痛、乳痈、难产、瘰疬的特效穴和强烈压痛点。
* **主治**
* **近治作用**:肩背痹痛、颈项强痛、手臂不举。
* **特殊作用**:
* **操作禁忌**
* **孕妇禁针**,因其有较强的通降作用,可能引起流产。
* **切忌深刺**,穴下正当肺尖,深刺易导致气胸。
* **操作**
* **下针方法**:直刺0.5-0.8寸。
* **角度与方向**:直刺,针尖稍向后下方。
* **深度**:0.5-0.8寸,局部酸胀,可扩散至肩部。
* **留针时间**:15-20分钟。
* **不同操作**:
**二十二、 渊腋 (GB 22) - Yuānyè**
* **穴位介绍**
* 穴名中“渊”指深潭;“腋”指腋窝。本穴深藏在腋窝之下,如处深渊,故名渊腋。具有理气宽胸、消肿止痛的功效,是治疗胸胁疼痛、腋下肿痛的重要穴位。
* **穴位定位**
* **位置**:在胸外侧区,第4肋间隙中,腋中线上。
* **取穴方法**:
* **特定穴属性**
* 是治疗胸胁满痛、腋下肿、臂痛不举的常用穴。
* **主治**
* **近治作用**:胸胁疼痛、腋下肿痛、臂痛不举。
* **特殊作用**:
* **操作禁忌**
* **禁止深刺**,穴下右侧为肝脏,左侧为脾脏,深刺可能伤及内脏,导致内出血。
* 宜斜刺或平刺。
* **操作**
* **下针方法**:斜刺0.5-0.8寸。
* **角度与方向**:向外斜刺或平刺,严禁向内深刺。
* **深度**:0.5-0.8寸,局部酸胀。
* **留针时间**:15-20分钟。
* **不同操作**:
**二十三、 辄筋 (GB 23) - Zhéjīn**
* **穴位介绍**
* 穴名中“辄”指车辄,有约束之意;“筋”指筋肉。本穴位于肋间筋肉处,约束肋间气息,故名辄筋。具有降逆平喘、理气止痛的功效,是治疗胸胁痛、喘息的重要穴位。
* **穴位定位**
* **位置**:在胸外侧区,第4肋间隙中,腋中线前1寸。
* **取穴方法**:
* **特定穴属性**
* 是治疗胸胁痛、喘息、呕吐、吞酸的常用穴。
* **主治**
* **近治作用**:胸胁疼痛。
* **特殊作用**:
* **操作禁忌**
* **禁止深刺**,穴下为肺脏,深刺易导致气胸。
* 宜斜刺或平刺。
* **操作**
* **下针方法**:斜刺0.5-0.8寸。
* **角度与方向**:向外斜刺或平刺。
* **深度**:0.5-0.8寸,局部酸胀。
* **留针时间**:15-20分钟。
* **不同操作**:
**二十四、 日月 (GB 24) - Rìyuè**
* **穴位介绍**
* 穴名中“日”指太阳(胆),“月”指月亮(肝)。本穴为胆之募穴,是胆腑之气结聚之处,肝胆相照,互为表里,故名日月。具有疏肝利胆、降逆和胃的功效,是治疗肝胆疾患、黄疸、呕吐的要穴。
* **穴位定位**
* **位置**:在上腹部,第7肋间隙中,前正中线旁开4寸。
* **取穴方法**:
* **特定穴属性**
* 胆的**募穴**;足太阴、少阳经交会穴。
* 是治疗胁痛、黄疸、呕吐、吞酸、呃逆等肝胆脾胃疾患的核心穴和压痛点。
* **主治**
* **近治作用**:胁肋疼痛、胀满。
* **特殊作用**:
* **操作禁忌**
* **禁止深刺**,穴下右侧为肝脏,左侧为脾脏,深刺可能伤及内脏。
* 宜斜刺或平刺。
* **操作**
* **下针方法**:斜刺0.5-0.8寸。
* **角度与方向**:向外斜刺或平刺。
* **深度**:0.5-0.8寸,局部酸胀,有时可向肋间放散。
* **留针时间**:15-20分钟。
* **不同操作**:
**二十五、 京门 (GB 25) - Jīngmén**
* **穴位介绍**
* 穴名中“京”同“原”,指原气;“门”指出入之所。本穴为肾之募穴,是肾脏原气结聚于腹部的门户,故名京门。具有温阳益肾、利水消肿的功效,是治疗肾脏疾患、水肿、腰痛的重要穴位。
* **穴位定位**
* **位置**:在侧腹部,第12肋骨游离端的下际。
* **取穴方法**:
* **特定穴属性**
* 肾的**募穴**。
* 是治疗腰痛、肾脏病、水肿、腹胀、泄泻的核心穴和压痛点。
* **主治**
* **近治作用**:腰痛、胁痛。
* **特殊作用**:
* **操作禁忌**
* 不宜深刺,以免刺伤肾脏。
* 右侧京门穴深部为升结肠,左侧为降结肠,需注意针刺角度。
* **操作**
* **下针方法**:斜刺0.5-1.0寸。
* **角度与方向**:向前斜刺或直刺,但深度需严格控制。
* **深度**:0.5-1.0寸,局部酸胀,可向侧腹部放散。
* **留针时间**:15-20分钟。
* **不同操作**:
**二十六、 带脉 (GB 26) - Dàimài**
* **穴位介绍**
* 穴名中“带”指衣带、束带;“脉”指经脉。本穴为带脉之所过,又是与胆经的交会穴,能主治带脉及妇科疾患,故名带脉。具有调经止带、健脾利湿、强壮腰膝的功效,是治疗妇科带下病、月经不调的要穴。
* **穴位定位**
* **位置**:在侧腹部,第11肋骨游离端垂线与脐水平线的交点上。
* **取穴方法**:
* **特定穴属性**
* 足少阳、带脉二经交会穴。
* 是治疗带下、月经不调、子宫脱垂、腰胁痛的特效穴和压痛点。
* **主治**
* **近治作用**:腰胁痛、腹痛。
* **特殊作用**:
* **操作禁忌**
* 无特殊禁忌。孕妇慎用。
* **操作**
* **下针方法**:直刺0.8-1.0寸。
* **角度与方向**:直刺。
* **深度**:0.8-1.0寸,局部酸胀,可向侧腹部放散。
* **留针时间**:20-30分钟。
* **不同操作**:
**二十七、 五枢 (GB 27) - Wǔshū**
* **穴位介绍**
* 穴名中“五”喻中数;“枢”指枢纽。本穴位于人身之中段,当腰部转折之枢纽处,故名五枢。本穴为足少阳与带脉之交会穴,具有调经固带、理气止痛的功效,是治疗带下、疝气、腰腹痛的重要穴位。
* **穴位定位**
* **位置**:在下腹部,横平脐下3寸,髂前上棘内侧。
* **取穴方法**:
* **特定穴属性**
* 足少阳、带脉二经交会穴。
* 是治疗阴挺、带下、疝气、小腹痛、腰痛的常用穴。
* **主治**
* **近治作用**:小腹痛、腰痛。
* **特殊作用**:
* **操作禁忌**
* 无特殊禁忌。
* **操作**
* **下针方法**:直刺0.8-1.5寸。
* **角度与方向**:直刺。
* **深度**:0.8-1.5寸,局部酸胀,可向腹股沟部放散。
* **留针时间**:20-30分钟。
* **不同操作**:
**二十八、 维道 (GB 28) - Wéidào**
* **穴位介绍**
* 穴名中“维”指维系;“道”指通道。本穴为足少阳与带脉之交会穴,维系诸经,沟通上下,故名维道。具有调经固冲、理气止痛的功效,是治疗疝气、带下、阴挺及腰胯痛的要穴。
* **穴位定位**
* **位置**:在下腹部,髂前上棘内下0.5寸。
* **取穴方法**:
* **特定穴属性**
* 足少阳、带脉二经交会穴。
* 是治疗疝气、阴挺、带下、月经不调、腰胯痛的特效穴和压痛点。
* **主治**
* **近治作用**:小腹痛、腰胯痛。
* **特殊作用**:
* **操作禁忌**
* 无特殊禁忌。
* **操作**
* **下针方法**:直刺0.8-1.5寸。
* **角度与方向**:向前下方斜刺。
* **深度**:0.8-1.5寸,局部酸胀,可向小腹及腹股沟部放散。
* **留针时间**:20-30分钟。
* **不同操作**:
**二十九、 居髎 (GB 29) - Jūliáo**
* **穴位介绍**
* 穴名中“居”指居处,亦有蹲坐之意;“髎”指骨隙。本穴位于髋部,当蹲坐时此处呈现凹陷,是足少阳与阳蹻脉经气交汇之孔隙,故名居髎。具有舒筋活络、强健腰腿、利水消肿的功效,是治疗腰腿痹痛、瘫痪及疝气的重要穴位。
* **穴位定位**
* **位置**:在臀区,髂前上棘与股骨大转子最凸点连线的中点处。
* **取穴方法**:
* **特定穴属性**
* 足少阳、阳蹻脉交会穴。
* 是治疗腰腿痹痛、瘫痪、下肢痿痹、疝气的常用穴和压痛点。
* **主治**
* **近治作用**:腰腿痹痛、髋关节痛、下肢痿痹。
* **特殊作用**:
* **操作禁忌**
* 无特殊禁忌。穴区肌肉丰厚,可适当深刺。
* **操作**
* **下针方法**:直刺1.5-2.5寸。
* **角度与方向**:直刺。
* **深度**:1.5-2.5寸,局部酸胀,可向下肢放散。
* **留针时间**:20-30分钟。
* **不同操作**:
**三十、 环跳 (GB 30) - Huántiào**
* **穴位介绍**
* 穴名中“环”指环曲;“跳”指跳跃。取穴时需侧卧,屈上腿、伸下腿,其姿势如环曲跳跃状,且本穴主治下肢活动不利,使之能跳跃如常,故名环跳。本穴为足少阳、太阳经之交会穴,是治疗腰腿疾病的要穴,具有祛风化湿、强健腰膝、通经活络的功效。
* **穴位定位**
* **位置**:在臀区,股骨大转子最凸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1/3与内2/3交点处。
* **取穴方法(侧卧屈股法)**:
* **特定穴属性**
* 足少阳、太阳经交会穴。
* 是治疗腰胯疼痛、下肢痿痹、半身不遂、坐骨神经痛的特效穴和强烈压痛点。
* **主治**
* **近治作用**:腰胯疼痛、挫闪腰痛。
* **特殊作用**:
* **操作禁忌**
* 无特殊禁忌。穴区深部有坐骨神经干,针刺时出现触电感属正常,但应避免反复提插刺激神经干。
* **操作**
* **下针方法**:直刺2.0-3.0寸。
* **角度与方向**:直刺,针尖略向下斜。
* **深度**:2.0-3.0寸,局部酸胀,或有触电感向下肢远端放散。出现向下传导的针感是取得疗效的关键。
* **留针时间**:20-30分钟。
* **不同操作**:
**三十一、 风市 (GB 31) - Fēngshì**
* **穴位介绍**
* 穴名中“风”指风邪;“市”指集市。本穴为祛风要穴,能治疗各种风邪为患,如中风、风痹等,犹如风邪聚集之市,故名风市。具有祛风化湿、通经活络的功效,是治疗下肢痿痹、遍身瘙痒的要穴。
* **穴位定位**
* **位置**:在股部,直立垂手,掌心贴于大腿外侧时,中指尖所指凹陷中。
* **取穴方法(简便取穴法)**:
* **特定穴属性**
* 是治疗下肢痿痹、麻木、半身不遂、遍身瘙痒的常用穴和压痛点。
* **主治**
* **近治作用**:下肢痿痹、麻木、脚气。
* **特殊作用**:
* **操作禁忌**
* 无特殊禁忌。
* **操作**
* **下针方法**:直刺1.0-2.0寸。
* **角度与方向**:直刺。
* **深度**:1.0-2.0寸,局部酸胀,可向下放散。
* **留针时间**:20-30分钟。
* **不同操作**:
**三十二、 中渎 (GB 32) - Zhōngdú**
* **穴位介绍**
* 穴名中“中”指中间;“渎”指沟渠。本穴位于大腿外侧中线,肌肉丰满如渠中之形,是经气运行之渠道,故名中渎。具有舒筋通络、祛风散寒的功效,是治疗下肢痿痹、半身不遂的重要穴位。
* **穴位定位**
* **位置**:在股部,腘横纹上7寸,髂胫束后缘。
* **取穴方法**:
* **特定穴属性**
* 是治疗下肢痿痹、麻木、半身不遂、坐骨神经痛的常用穴。
* **主治**
* **近治作用**:下肢痿痹、麻木、半身不遂。
* **特殊作用**:
* **操作禁忌**
* 无特殊禁忌。
* **操作**
* **下针方法**:直刺1.0-2.0寸。
* **角度与方向**:直刺。
* **深度**:1.0-2.0寸,局部酸胀,可向下放散。
* **留针时间**:20-30分钟。
* **不同操作**:
**三十三、 膝阳关 (GB 33) - Xīyángguān**
* **穴位介绍**
* 穴名中“膝”指膝关节;“阳”指外侧;“关”指关隘、要地。本穴位于膝关节外侧,足少阳胆经之重要关隘,故名膝阳关。具有疏利关节、祛风除湿、舒筋止痛的功效,是治疗膝关节疾患的局部要穴。
* **穴位定位**
* **位置**:在膝部,股骨外上髁后上缘,股二头肌腱与髂胫束之间的凹陷中。
* **取穴方法**:
* **特定穴属性**
* 是治疗膝髌肿痛、腘筋挛急、小腿麻木等膝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病的特效穴和压痛点。
* **主治**
* **近治作用**:膝髌肿痛、挛急、屈伸不利。
* **特殊作用**:
* **操作禁忌**
* 无特殊禁忌。关节腔附近,不宜过度提插,以免损伤关节囊。
* **操作**
* **下针方法**:直刺0.8-1.2寸。
* **角度与方向**:直刺,或略向膝关节方向斜刺。
* **深度**:0.8-1.2寸,局部酸胀,可扩散至整个膝关节。
* **留针时间**:20-30分钟。
* **不同操作**:
**三十四、 阳陵泉 (GB 34) - Yánglíngquán**
* **穴位介绍**
* 穴名中“阳”指外侧;“陵”指高处;“泉”指水泉。本穴位于小腿外侧,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如泉处,故名阳陵泉。本穴为胆经之合穴,五行属土;又是八会穴之筋会,是治疗肝胆疾患、筋病及胁痛的要穴,具有疏肝利胆、强健腰腿、舒筋活络的功效。
* **穴位定位**
* **位置**:在小腿外侧,腓骨头前下方凹陷中。
* **取穴方法**:
* **特定穴属性**
* 胆经的**合穴**,五行属土;**八会穴**之**筋会**。
* 是治疗胁痛、口苦、呕吐、黄疸等肝胆病证,以及下肢痿痹、麻木、膝肿痛、肩周炎等筋病的核心穴和压痛点。
* **主治**
* **近治作用**:膝肿痛、下肢痿痹、麻木。
* **特殊作用**:
* **操作禁忌**
* 无特殊禁忌。孕妇慎用。
* **操作**
* **下针方法**:直刺1.0-1.5寸。
* **角度与方向**:直刺,或向下斜刺。
* **深度**:1.0-1.5寸,局部酸胀,或麻电感向下肢远端放散。
* **留针时间**:20-30分钟。
* **不同操作**:
**三十五、 阳交 (GB 35) - Yángjiāo**
* **穴位介绍**
* 穴名中“阳”指阳维脉;“交”指交会。本穴为足少阳胆经与阳维脉之交会穴,故名阳交。本穴又为胆经之郄穴,是治疗惊狂、胸胁痛等急性病证的要穴,具有疏肝理气、安神定志、舒筋活络的功效。
* **穴位定位**
* **位置**:在小腿外侧,外踝尖上7寸,腓骨后缘。
* **取穴方法**:
* **特定穴属性**
* 足少阳、阳维脉交会穴;胆经的**郄穴**。
* 是治疗胸胁胀满疼痛、惊狂、癫疾、下肢痿痹等急性病证的常用穴。
* **主治**
* **近治作用**:下肢痿痹、膝痛。
* **特殊作用**:
* **操作禁忌**
* 无特殊禁忌。
* **操作**
* **下针方法**:直刺0.8-1.2寸。
* **角度与方向**:直刺。
* **深度**:0.8-1.2寸,局部酸胀,可向下放散。
* **留针时间**:15-20分钟。
* **不同操作**:
**三十六、 外丘 (GB 36) - Wàiqiū**
* **穴位介绍**
* 穴名中“外”指外侧;“丘”指土丘。本穴位于小腿外侧,其处肌肉隆起如丘,且为胆经之郄穴,是经气深聚之处,故名外丘。具有疏肝利胆、安神镇惊、通络止痛的功效,是治疗胸胁痛、癫疾及颈项痛的要穴。
* **穴位定位**
* **位置**:在小腿外侧,外踝尖上7寸,腓骨前缘。
* **取穴方法**:
* **特定穴属性**
* 胆经的**郄穴**。
* 是治疗胸胁痛、颈项痛、癫疾、狂犬伤毒不出(古代用法)等急性病证的常用穴。
* **主治**
* **近治作用**:下肢痿痹、脚气。
* **特殊作用**:
* **操作禁忌**
* 无特殊禁忌。
* **操作**
* **下针方法**:直刺0.8-1.2寸。
* **角度与方向**:直刺。
* **深度**:0.8-1.2寸,局部酸胀。
* **留针时间**:15-20分钟。
* **不同操作**:
**三十七、 光明 (GB 37) - Guāngmíng**
* **穴位介绍**
* 穴名中“光”指光亮;“明”指明亮。本穴为足少阳胆经之络穴,别走足厥阴肝经,肝开窍于目,故本穴是治疗眼疾、使目光明亮之要穴,故名光明。具有清肝明目、通络止痛的功效,是治疗目疾、下肢痿痹的重要穴位。
* **穴位定位**
* **位置**:在小腿外侧,外踝尖上5寸,腓骨前缘。
* **取穴方法**:
* **特定穴属性**
* 胆经的**络穴**,别走肝经。
* 是治疗目痛、夜盲、近视、视物模糊等眼疾,以及下肢痿痹、乳房胀痛的特效穴和压痛点。
* **主治**
* **近治作用**:下肢痿痹、膝痛。
* **特殊作用**:
* **操作禁忌**
* 无特殊禁忌。
* **操作**
* **下针方法**:直刺0.8-1.2寸。
* **角度与方向**:直刺。
* **深度**:0.8-1.2寸,局部酸胀,可向下放散。
* **留针时间**:15-20分钟。
* **不同操作**:
* 治疗眼疾,要求针感向上传导,可采用泻法或平补平泻法。
* 治疗下肢痿痹,可用泻法,强刺激。
* 可灸。
**三十八、 阳辅 (GB 38) - Yángfǔ**
* **穴位介绍**
* 穴名中“阳”指外侧;“辅”指辅骨(腓骨)。本穴位于小腿外侧辅骨(腓骨)前缘,故名阳辅。本穴为胆经之经穴,五行属火,是胆经火穴,具有清热散风、疏肝解郁、通经活络的功效,是治疗偏头痛、腋下肿痛的要穴。
* **穴位定位**
* **位置**:在小腿外侧,外踝尖上4寸,腓骨前缘。
* **取穴方法**:
* **特定穴属性**
* 胆经的**经穴**,五行属火。
* 是治疗偏头痛、目外眦痛、腋下肿痛、胸胁痛、瘰疬的常用穴。
* **主治**
* **近治作用**:下肢痿痹、脚气。
* **特殊作用**:
* **操作禁忌**
* 无特殊禁忌。
* **操作**
* **下针方法**:直刺0.8-1.2寸。
* **角度与方向**:直刺。
* **深度**:0.8-1.2寸,局部酸胀。
* **留针时间**:15-20分钟。
* **不同操作**:
**三十九、 悬钟 (GB 39) - Xuánzhōng**
* **穴位介绍**
* 穴名中“悬”指悬挂;“钟”同“踵”,指足跟。古时小儿此处常悬挂响铃似钟,故名悬钟。本穴为八会穴之髓会,是治疗髓海不足、筋骨痿弱等疾患的要穴,具有填精益髓、舒筋活络、强健腰膝的功效。
* **穴位定位**
* **位置**:在小腿外侧,外踝尖上3寸,腓骨前缘。
* **取穴方法**:
* **特定穴属性**
* **八会穴**之**髓会**。
* 是治疗颈项强痛、半身不遂、下肢痿痹、足胫挛痛等筋骨疾患,以及痴呆、中风等髓海不足病症的核心穴和压痛点。
* **主治**
* **近治作用**:颈项强痛、半身不遂、下肢痿痹、脚气。
* **特殊作用**:
* **操作禁忌**
* 无特殊禁忌。孕妇慎用。
* **操作**
* **下针方法**:直刺0.8-1.2寸。
* **角度与方向**:直刺。
* **深度**:0.8-1.2寸,局部酸胀,或麻电感向足底放散。
* **留针时间**:20-30分钟。
* **不同操作**:
**四十、 丘墟 (GB 40) - Qiūxū**
* **穴位介绍**
* 穴名中“丘”指土丘;“墟”指大丘。本穴在足外踝前下方,其处肌肉隆起如丘,故名丘墟。本穴为胆经之原穴,是胆腑原气留止之处,具有疏肝利胆、消肿止痛、通经活络的功效,是治疗胸胁痛、踝关节扭伤及各种胆腑疾患的要穴。
* **穴位定位**
* **位置**:在踝区,外踝的前下方,趾长伸肌腱的外侧凹陷中。
* **取穴方法**:
* **特定穴属性**
* 胆经的**原穴**。
* 是治疗胸胁胀痛、踝关节肿痛、下肢痿痹、疟疾、胆囊炎等胆腑疾患的核心穴和压痛点。
* **主治**
* **近治作用**:外踝肿痛、下肢痿痹、脚气。
* **特殊作用**:
* **操作禁忌**
* 无特殊禁忌。
* **操作**
* **下针方法**:直刺0.5-0.8寸。
* **角度与方向**:直刺,针尖略向内踝方向。
* **深度**:0.5-0.8寸,局部酸胀。
* **留针时间**:15-20分钟。
* **不同操作**:
**四十一、 足临泣 (GB 41) - Zúlínqì**
* **穴位介绍**
* 穴名中“足”指足部,区别于头临泣;“临”指居高临下;“泣”指流泪。本穴位于足部,能主治目疾,如头临泣般能控制流泪,故名足临泣。本穴为胆经之输穴,五行属木;又是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带脉,具有疏肝熄风、化痰消肿、明目聪耳的功效,是治疗目疾、乳痈及月经不调的要穴。
* **穴位定位**
* **位置**:在足背,第4、5跖骨底结合部的前方,第5趾长伸肌腱外侧凹陷中。
* **取穴方法**:
* **特定穴属性**
* 胆经的**输穴**,五行属木;**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带脉。
* 是治疗目赤肿痛、胁肋疼痛、乳痈、月经不调、瘰疬、疟疾的特效穴和压痛点。
* **主治**
* **近治作用**:足跗肿痛。
* **特殊作用**:
* **操作禁忌**
* 无特殊禁忌。
* **操作**
* **下针方法**:直刺0.3-0.5寸。
* **角度与方向**:直刺。
* **深度**:0.3-0.5寸,局部酸胀,可向趾端放散。
* **留针时间**:15-20分钟。
* **不同操作**:
* 作为八脉交会穴,通带脉,治疗妇科、带下病常与相关穴位配伍。
**四十二、 地五会 (GB 42) - Dìwǔhuì**
* **穴位介绍**
* 穴名中“地”指足部;“五”指五脏;“会”指会聚。本穴位于足部,能治疗五脏疾病,是足少阳经气会聚之处,故名地五会。具有疏肝利胆、通经活络、消肿止痛的功效,是治疗内伤吐血、眼疾及足背肿痛的重要穴位。
* **穴位定位**
* **位置**:在足背,第4、5跖骨间,第4跖趾关节近端凹陷中。
* **取穴方法**:
* **特定穴属性**
* 是治疗内伤吐血、眼痒眼痛、乳肿、足背肿痛的常用穴。
* **主治**
* **近治作用**:足背肿痛、腰痛。
* **特殊作用**:
* **操作禁忌**
* **禁用直接灸**(艾炷灸),因此处皮薄肉少,易于灼伤。《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载:“不得灸,灸则使羸瘦,不出三年卒。”
* **操作**
* **下针方法**:直刺0.3-0.5寸。
* **角度与方向**:直刺。
* **深度**:0.3-0.5寸,局部酸胀。
* **留针时间**:10-15分钟。
* **不同操作**:
**四十三、 侠溪 (GB 43) - Xiáxī**
* **穴位介绍**
* 穴名中“侠”通“夹”,指夹隙;“溪”指沟溪。本穴位于第四、五趾的夹缝间,如处沟溪,故名侠溪。本穴为胆经之荥穴,五行属水,是胆经水穴,具有清热熄风、消肿止痛、聪耳明目的功效,是治疗头痛、耳鸣、目眩等少阳风热证的要穴。
* **穴位定位**
* **位置**:在足背,第4、5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
* **取穴方法**:
* **特定穴属性**
* 胆经的**荥穴**,五行属水。
* 是治疗头痛、眩晕、耳鸣、耳聋、目赤肿痛、胁肋疼痛、热病等少阳风热或肝胆火旺证的特效穴和压痛点。
* **主治**
* **近治作用**:足背肿痛、膝股痛。
* **特殊作用**:
* **操作禁忌**
* 无特殊禁忌。
* **操作**
* **下针方法**:直刺0.3-0.5寸。
* **角度与方向**:直刺或向上斜刺。
* **深度**:0.3-0.5寸,局部酸胀。
* **留针时间**:15-20分钟。
* **不同操作**:
**四十四、 足窍阴 (GB 44) - Zúqiàoyīn**
* **穴位介绍**
* 穴名中“足”指足部,区别于头窍阴;“窍”指孔窍;“阴”指五脏之阴。本穴为胆经之井穴,五行属金,能治疗头部五官孔窍疾病,尤对耳、目等阴窍有益,故名足窍阴。具有清热熄风、通经活络、开窍聪耳的功效,是治疗头痛、目赤、耳鸣、失眠及热病神昏的急救要穴。
* **穴位定位**
* **位置**:在足趾,第4趾末节外侧,趾甲根角侧后方0.1寸(指寸)。
* **取穴方法**:
* **特定穴属性**
* 胆经的**井穴**,五行属金。
* 是治疗偏头痛、目赤肿痛、耳鸣、耳聋、失眠、多梦、热病、昏厥等急症、热症、闭症的核心穴和强烈刺激点。
* **主治**
* **近治作用**:足跗肿痛。
* **特殊作用**:
* **操作禁忌**
* 穴区皮薄肉少,感觉敏锐,针刺剧痛。一般**禁灸**。
* **操作**
* **下针方法**: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
* **角度与方向**:浅刺或点刺。
* **深度**:0.1寸,或点破皮肤见血即可。局部剧痛。
* **留针时间**:急救时点刺出血,不留针。浅刺时可短暂留针,数秒至1分钟即可取出。
* **不同操作**:
足厥阴肝经
**一、 大敦 (LR 1) - Dàdūn**
* **穴位介绍**
* 穴名中“大”指盛大;“敦”指敦厚、厚实。本穴为肝经之井穴,是肝经经气所出之初,如经气敦厚聚集之地,故名大敦。具有调经止崩、苏厥开窍、理气解郁的功效,是治疗妇科崩漏、疝气及神志昏迷急救的重要穴位。
* **穴位定位**
* **位置**:在足趾,大趾末节外侧,趾甲根角侧后方0.1寸(指寸)。
* **取穴方法**:
* **特定穴属性**
* 肝经的**井穴**,五行属木。
* 是治疗疝气、崩漏、阴挺、月经不调、癃闭、遗尿、癫痫、昏厥等急症的特效穴和强烈刺激点。
* **主治**
* **近治作用**:足趾肿痛、麻木。
* **特殊作用**:
* **操作禁忌**
* 穴区皮薄肉少,神经末梢丰富,针刺疼痛剧烈。一般**禁灸**。
* **操作**
* **下针方法**:浅刺0.1-0.2寸,或点刺出血。
* **角度与方向**:浅刺或点刺。
* **深度**:0.1-0.2寸,或点破皮肤见血即可。局部剧痛。
* **留针时间**:急救时点刺出血,不留针。浅刺时可短暂留针。
* **不同操作**:
**二、 行间 (LR 2) - Xíngjiān**
* **穴位介绍**
* 穴名中“行”指流动、经过;“间”指间隙。本穴位于足大趾与次趾的趾缝间,脉气行于两趾之间,且为肝经之荥穴,是经气流注渐盛之处,故名行间。具有清肝泻火、熄风活络、调经止带的功效,是治疗肝火上炎、肝阳上亢诸证的要穴。
* **穴位定位**
* **位置**:在足背,第1、2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
* **取穴方法**:
* **特定穴属性**
* 肝经的**荥穴**,五行属火。
* 是治疗头痛、目赤肿痛、眩晕、耳鸣、失眠、崩漏、痛经、带下、中风、口歪等肝火上炎或肝阳上亢证的核心穴和压痛点。
* **主治**
* **近治作用**:足背肿痛、趾蹼湿烂。
* **特殊作用**:
* **操作禁忌**
* 无特殊禁忌。
* **操作**
* **下针方法**:直刺0.5-0.8寸。
* **角度与方向**:直刺或稍向上斜刺。
* **深度**:0.5-0.8寸,局部酸胀,可向足底放散。
* **留针时间**:15-20分钟。
* **不同操作**:
**三、 太冲 (LR 3) - Tàichōng**
* **穴位介绍**
* 穴名中“太”指盛大;“冲”指要冲、通道。本穴为肝经之原穴、输穴,是肝经原气所过和留止的盛大要冲,故名太冲。具有平肝熄风、疏肝解郁、调经通络的功效,是治疗肝胆病、妇科病、神志病及头面五官疾病的万能要穴,临床应用极其广泛。
* **穴位定位**
* **位置**:在足背,第1、2跖骨间,跖骨底结合部前方凹陷中,或触及动脉搏动处。
* **取穴方法**:
* **特定穴属性**
* 肝经的**输穴**、**原穴**,五行属土。
* 是治疗头痛、眩晕、目赤肿痛、胁痛、疝气、月经不调、癃闭、遗尿、小儿惊风、癫痫、中风、口歪等一切肝系疾病的核心穴和压痛点。
* **主治**
* **近治作用**:足背肿痛、下肢痿痹。
* **特殊作用**:
* **平肝熄风**:主治头痛、眩晕、目赤肿痛、中风、小儿惊风、癫痫。
* **疏肝解郁**:治疗胁痛、腹胀、呕逆、黄疸。
* **调经通络**:治疗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崩漏、疝气、癃闭、遗尿。
* 治疗咽痛、口干。
* **操作禁忌**
* 无特殊禁忌。
* **操作**
* **下针方法**:直刺0.5-0.8寸。
* **角度与方向**:直刺。
* **深度**:0.5-0.8寸,局部酸胀,或麻电感向足底放散。
* **留针时间**:20-30分钟。
* **不同操作**:
**四、 中封 (LR 4) - Zhōngfēng**
* **穴位介绍**
* 穴名中“中”指中间;“封”指封藏、关闭。本穴位于内踝前方,两筋之间,犹如封藏之处,且能治疗遗精、小便不利等封藏失司之症,故名中封。本穴为肝经之经穴,五行属金,具有清泄肝胆、通利下焦、舒筋活络的功效,是治疗疝气、遗精、小便不利的要穴。
* **穴位定位**
* **位置**:在踝区,内踝前,胫骨前肌肌腱的内侧缘凹陷中。
* **取穴方法**:
* **特定穴属性**
* 肝经的**经穴**,五行属金。
* 是治疗疝气、遗精、小便不利、黄疸、腰痛、足冷、内踝肿痛的特效穴和压痛点。
* **主治**
* **近治作用**:内踝肿痛、足冷、腰痛。
* **特殊作用**:
* **操作禁忌**
* 无特殊禁忌。
* **操作**
* **下针方法**:直刺0.5-0.8寸。
* **角度与方向**:直刺。
* **深度**:0.5-0.8寸,局部酸胀。
* **留针时间**:15-20分钟。
* **不同操作**:
**五、 蠡沟 (LR 5) - Lígōu**
* **穴位介绍**
* 穴名中“蠡”指瓠瓢、贝壳;“沟”指沟渠。本穴为肝经之络穴,别走胆经,其主治病症及穴位形态犹如以瓢勺取水于沟渠之中,故名蠡沟。具有疏肝理气、调经止带、清热利湿的功效,是治疗妇科病、前阴病及肝胆湿热的重要穴位。
* **穴位定位**
* **位置**:在小腿内侧,内踝尖上5寸,胫骨内侧面的中央。
* **取穴方法**:
* **特定穴属性**
* 肝经的**络穴**,别走胆经。
* 是治疗月经不调、赤白带下、阴挺、阴痒、疝气、小便不利、睾丸肿痛等妇科、前阴病症的特效穴和压痛点。
* **主治**
* **近治作用**:小腿疼痛、足胫酸痛。
* **特殊作用**:
* **操作禁忌**
* 无特殊禁忌。
* **操作**
* **下针方法**:平刺0.5-0.8寸。
* **角度与方向**:沿胫骨后缘向上或向下平刺。
* **深度**:0.5-0.8寸,局部酸胀。
* **留针时间**:15-20分钟。
* **不同操作**:
**六、 中都 (LR 6) - Zhōngdū**
* **穴位介绍**
* 穴名中“中”指中间;“都”指汇聚。本穴为肝经之郄穴,是肝经经气深聚之都会,故名中都。具有疏肝理气、调经止血、消肿止痛的功效,是治疗妇科血证、疝气急性疼痛的要穴。
* **穴位定位**
* **位置**:在小腿内侧,内踝尖上7寸,胫骨内侧面的中央。
* **取穴方法**:
* **特定穴属性**
* 肝经的**郄穴**。
* 是治疗崩漏、产后恶露不绝、疝气、少腹痛、泄泻等急性病症的常用穴和压痛点。
* **主治**
* **近治作用**:小腿冷痛、麻痹。
* **特殊作用**:
* **操作禁忌**
* 无特殊禁忌。
* **操作**
* **下针方法**:平刺0.5-0.8寸。
* **角度与方向**:沿胫骨后缘向上或向下平刺。
* **深度**:0.5-0.8寸,局部酸胀。
* **留针时间**:15-20分钟。
* **不同操作**:
**七、 膝关 (LR 7) - Xīguān**
* **穴位介绍**
* 穴名中“膝”指膝关节;“关”指关隘、要地。本穴位于膝关节内侧,是足厥阴肝经上行膝关节的重要关隘,故名膝关。具有温经散寒、祛风除湿、通利关节的功效,是治疗膝关节内侧疼痛、风湿痹痛的重要穴位。
* **穴位定位**
* **位置**:在膝部,胫骨内侧髁的下方,阴陵泉(SP 9)后1寸。
* **取穴方法**:
* **特定穴属性**
* 是治疗膝髌肿痛、下肢痿痹、风湿痹痛、喉痛的常用穴。
* **主治**
* **近治作用**:膝髌肿痛、下肢痿痹、寒湿走注。
* **特殊作用**:
* **操作禁忌**
* 无特殊禁忌。关节附近,不宜过度提插。
* **操作**
* **下针方法**:直刺0.8-1.0寸。
* **角度与方向**:直刺。
* **深度**:0.8-1.0寸,局部酸胀,可扩散至整个膝关节。
* **留针时间**:15-20分钟。
* **不同操作**:
**八、 曲泉 (LR 8) - Qūquán**
* **穴位介绍**
* 穴名中“曲”指弯曲,指膝弯;“泉”指水泉。本穴为肝经之合穴,五行属水,位于膝内侧横纹头上方凹陷如泉处,故名曲泉。具有清利湿热、调理下焦、通调水道的功效,是治疗前阴病、妇科病及膝关节病的重要穴位。
* **穴位定位**
* **位置**:在膝部,腘横纹内侧端,半腱肌肌腱内缘凹陷中。
* **取穴方法(屈膝取穴法)**:
* **特定穴属性**
* 肝经的**合穴**,五行属水。
* 是治疗小便不利、淋证、遗精、阳痿、阴挺、月经不调、痛经、膝髌肿痛、下肢痿痹的核心穴和压痛点。
* **主治**
* **近治作用**:膝髌肿痛、下肢痿痹。
* **特殊作用**:
* **操作禁忌**
* 无特殊禁忌。
* **操作**
* **下针方法**:直刺1.0-1.5寸。
* **角度与方向**:直刺。
* **深度**:1.0-1.5寸,局部酸胀,可向膝部或小腿放散。
* **留针时间**:15-20分钟。
* **不同操作**:
**九、 阴包 (LR 9) - Yīnbāo**
* **穴位介绍**
* 穴名中“阴”指内侧;“包”指包藏、包容。本穴位于大腿内侧,是足厥阴肝经包容经气之处,故名阴包。具有调经止痛、通利下焦的功效,是治疗月经不调、遗尿、小便不利的重要穴位。
* **穴位定位**
* **位置**:在股前区,髌底上4寸,股薄肌与缝匠肌之间。
* **取穴方法**:
* **特定穴属性**
* 是治疗月经不调、遗尿、小便不利、腰骶痛引少腹的常用穴。
* **主治**
* **近治作用**:大腿内侧痛、腰骶痛。
* **特殊作用**:
* **操作禁忌**
* 无特殊禁忌。
* **操作**
* **下针方法**:直刺0.8-1.5寸。
* **角度与方向**:直刺。
* **深度**:0.8-1.5寸,局部酸胀,可向大腿内侧或会阴部放散。
* **留针时间**:15-20分钟。
* **不同操作**:
**十、 足五里 (LR 10) - Zúwǔlǐ**
* **穴位介绍**
* 穴名中“足”指下肢;“五”喻中数;“里”指里邑、深处。本穴位于大腿内侧深部,主治五脏疾患,其作用可深入五臟,故名足五里。具有疏肝理气、清利下焦的功效,是治疗少腹胀痛、小便不通、阴挺的重要穴位。
* **穴位定位**
* **位置**:在股前区,气冲(ST 30)直下3寸,动脉搏动处。
* **取穴方法**:
* **特定穴属性**
* 是治疗少腹胀痛、小便不通、阴挺、睾丸肿痛、嗜卧的常用穴。
* **主治**
* **近治作用**:大腿内侧痛。
* **特殊作用**:
* **操作禁忌**
* 穴区有股动、静脉,针刺时应避开血管。
* 不宜深刺,以免伤及深部血管。
* **操作**
* **下针方法**:直刺0.8-1.5寸。
* **角度与方向**:直刺,避开动脉。
* **深度**:0.8-1.5寸,局部酸胀,可向会阴部放散。
* **留针时间**:15-20分钟。
* **不同操作**:
**十一、 阴廉 (LR 11) - Yīnlián**
* **穴位介绍**
* 穴名中“阴”指内侧;“廉”指边缘。本穴位于大腿内侧边缘,足厥阴肝经之旁,故名阴廉。具有调经止带、通利下焦的功效,是治疗月经不调、带下、少腹痛的重要穴位。
* **穴位定位**
* **位置**:在股前区,气冲(ST 30)直下2寸。
* **取穴方法**:
* **特定穴属性**
* 是治疗月经不调、带下、少腹痛、下肢痿痹的常用穴。
* **主治**
* **近治作用**:大腿内侧痛、下肢痿痹。
* **特殊作用**:
* **操作禁忌**
* 无特殊禁忌。
* **操作**
* **下针方法**:直刺0.8-1.5寸。
* **角度与方向**:直刺。
* **深度**:0.8-1.5寸,局部酸胀。
* **留针时间**:15-20分钟。
* **不同操作**:
**十二、 急脉 (LR 12) - Jímài**
* **穴位介绍**
* 穴名中“急”指急促、紧促;“脉”指动脉。本穴位于耻骨结节外侧,股动脉搏动应手急促之处,且能治疗疝气等急性疼痛,故名急脉。具有疏肝理气、通络止痛的功效,是治疗疝气、少腹痛、阴挺的要穴。
* **穴位定位**
* **位置**:在腹股沟区,横平耻骨联合上缘,前正中线旁开2.5寸,动脉搏动处。
* **取穴方法**:
* **特定穴属性**
* 是治疗疝气、少腹痛、阴挺、阴茎痛、股内侧痛的特效穴和压痛点。
* **主治**
* **近治作用**:股内侧痛。
* **特殊作用**:
* **操作禁忌**
* **穴区有股动、静脉,严禁刺破血管**。
* 操作时应以押手拨开动脉,刺手持针沿动脉边缘刺入。
* 不宜深刺,以免伤及深部血管和脏器。
* **操作**
* **下针方法**:直刺0.5-1.0寸。
* **角度与方向**:直刺,避开动脉。可采用仰卧位,伸直下肢,微外展,以便避开血管。
* **深度**:0.5-1.0寸,局部酸胀,有时可向会阴部放散。
* **留针时间**:15-20分钟。
* **不同操作**:
**十三、 章门 (LR 13) - Zhāngmén**
* **穴位介绍**
* 穴名中“章”同“障”,有屏障之意;“门”指出入之门。本穴为脾之募穴,又是八会穴之脏会,位于季胁部,如脏腑之屏障门户,故名章门。具有健脾和胃、疏肝理气、化痰消积的功效,是治疗脾胃病、肝胆病及各种脏腑疾患的核心要穴。
* **穴位定位**
* **位置**:在侧腹部,在第11肋游离端的下际。
* **取穴方法**:
* **特定穴属性**
* 脾的**募穴**;**八会穴**之**脏会**;足厥阴、少阳经交会穴。
* 是治疗腹胀、腹痛、泄泻、呕吐、黄疸、胁痛、痞块(肝脾肿大)、水肿、小儿疳积等一切脏腑疾患,尤其是脾胃病的特效穴和压痛点。
* **主治**
* **近治作用**:胁痛、黄疸。
* **特殊作用**:
* **操作禁忌**
* **禁止深刺**,右侧穴下为肝脏,左侧为脾脏,深刺可能刺伤内脏,导致内出血。
* 宜斜刺或平刺。
* **操作**
* **下针方法**:斜刺0.5-0.8寸。
* **角度与方向**:向前下方或向后斜刺,严禁直刺深刺。
* **深度**:0.5-0.8寸,局部酸胀,有时可向腹后壁放散。
* **留针时间**:20-30分钟。
* **不同操作**:
**十四、 期门 (LR 14) - Qīmén**
* **穴位介绍**
* 穴名中“期”指周期、期望;“门”指门户。本穴为肝之募穴,是肝气结聚于胸腹之处,气血运行周期性的出入门户,故名期门。具有疏肝健脾、和胃降逆、活血化瘀的功效,是治疗一切肝胆、脾胃疾患及胸胁部疾病的要穴。
* **穴位定位**
* **位置**:在胸部,第6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
* **取穴方法**:
* **特定穴属性**
* 肝的**募穴**;足厥阴、太阴与阴维脉交会穴。
* 是治疗胸胁胀痛、呕吐、吞酸、呃逆、腹胀、泄泻、疟疾、伤寒热入血室等肝胆、脾胃及热性病的核心穴和压痛点。
* **主治**
* **近治作用**:胸胁胀痛。
* **特殊作用**:
* **操作禁忌**
* **禁止深刺**,穴下两侧均为肺脏,深刺易导致气胸。
* 宜斜刺或平刺。
* **操作**
* **下针方法**:斜刺0.5-0.8寸。
* **角度与方向**:向外斜刺或平刺,严禁向内上方深刺。
* **深度**:0.5-0.8寸,局部酸胀,有时可向肋间放散。
* **留针时间**:20-30分钟。
* **不同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