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针灸大全》倪6
这是一个关于《针灸大全》倪6的思维导图,涵盖了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足厥阴肝经、手少阳三焦经等经络展开,详细介绍了各经络的穴位解析、应用及相关病症治疗等内容。
编辑于2025-07-27 12:27:48《针灸大全》倪6
足少阴肾经
1 肾脏的功能与影响
1.1 肾脏的基本功能
1.2 肾脏与生命过程
1.3 肾脏与其他脏腑的关系
1.4 肾脏病的治疗
2 肾经与音羽吹声
2.1 音羽与肾脏的关系
2.2 唾液与肾脏的关系
2.3 肾脏治疗与五行理论
2.4 肾脏与其他脏腑的关联
3. 涌泉穴的应用
3.1 涌泉穴的位置与针刺方法
3.2 涌泉穴的治疗作用
3.3 涌泉穴的禁忌与注意事项
3.4 涌泉穴的临床案例
4. 中西医对肾脏的不同观点
4.1 中医肾脏理论
4.2 西医肾脏理论
4.3 中西医结合的肾脏治疗
4.4 临床案例分析
5 肾脏与全身健康的关系
5.1 肾脏的功能影响
5.2 肾脏与全身疾病的关联
5.3 中西医结合治疗肾脏
5.4 肾脏保健与预防
6. 肾脏保健与治疗策略
6.1 肾脏的生理功能
6.2 中西医对肾脏的认识差异
6.3 肾脏病的诊断与治疗
6.4 肾经与音羽吹声
6.5 涌泉穴的应用
1 眼诊法基础
1.1 眼诊法概述
1.2 眼诊法具体操作
1.3 眼诊法注意事项
2 眼诊与五脏关系
2.1 眼诊基础
2.2 眼诊与五脏
2.2.1 肾脏诊断
2.2.2 肺部诊断
2.2.3 心脏诊断
2.2.4 脾脏诊断
2.3 眼诊实例
2.4 眼诊总结
2 然谷穴的应用
2.1 然谷穴定位
2.2 然谷穴主治
2.3 然谷穴操作要点
3 太溪穴与肾结石诊治
3.1 太溪穴定位
3.2 太溪穴主治
3.3 肾结石诊治要点
4 大钟、水泉与照海穴
4.1 大钟穴定位
4.2 水泉穴定位
4.3 照海穴定位
4.4 临床应用
4 肾结石诊治
4.1 肾结石诊断
4.2 肾结石治疗
4.3 治疗实例
5 其他穴位应用
5.1 公孙穴
5.2 冲阳穴
6 中医诊断总结
6.1 诊断方法
6.2 治疗原则
6.3 临床实践
1 扁桃腺发炎治疗
1.1 列缺照海疗法
1.2 其他相关穴位
1.3 治疗方法总结
1.4 案例分析与经验分享
2 列缺照海穴应用
2.1 列缺照海穴概述
2.2 扁桃腺发炎治疗
2.3 其他喉病应用
2.4 妇科疾病应用
3 复溜、交信与筑宾穴解析
3.1 复溜穴的应用
3.2 交信穴的应用
3.3 筑宾穴的应用
3.4 穴位综合应用
4. 阴谷穴与横骨穴介绍
4.1 阴谷穴的位置与功能
4.2 横骨穴的位置与功能
5 大赫穴至肓俞穴详解
5.1 大赫穴定位与主治
5.2 气穴的应用
5.3 四满穴的功能
5.4 中注穴的应用
5.5 肓俞穴的详解
6 近取穴与远取穴配合
6.1 近取穴的应用
6.2 远取穴的应用
6.3 配合治疗案例
6.4 临床应用总结
1 商曲穴及其应用
1.1 商曲穴的位置与定位
1.2 商曲穴的主治疾病
1.3 商曲穴的针刺方法
1.4 商曲穴的临床案例
2 石关穴至幽门穴详解
2.1 石关穴定位与主治
2.2 阴都穴的定位与主治
2.3 通谷穴的定位与主治
2.4 幽门穴的定位与主治
3. 步廊穴及其临床应用
3.1 步廊穴的位置与定位
3.2 步廊穴的临床应用
3.3 步廊穴的针刺方法
3.4 步廊穴的配伍应用
4 神封穴至俞府穴概述
4.1 神封穴的位置与作用
4.2 灵墟穴的特点与应用
4.3 神藏穴的功能与定位
4.4 俞府穴与彧中穴的概述
5 胸腔穴位与乳房硬块治疗
5.1 商曲穴的应用
5.2 石关穴至幽门穴
5.3 步廊穴的应用
5.4 神封穴至俞府穴
5.4.1 神封穴定位
5.4.2 灵墟穴与神藏穴
5.4.3 俞府与彧中穴
6. 气喘、咳嗽的针灸治疗策略
6.1 商曲穴的应用
6.2 石关穴至幽门穴的应用
6.3 步廊穴的应用
6.4 神封穴至俞府穴的应用
手厥阴心包经概述
1 心包经基本概念
1.1 心包经概述
4.1 心包经概述
1.2 中医视角下的心包
1.3 心包经的临床应用
2 心包经主要穴道
2.1 天池穴至曲泽穴
2.2 郄门穴至内关穴
3 心包经的辨证与治疗
3.1 辨证要点
3.2 治疗方法
4 心包经与其他经络的关系
4.1 心包经与三焦经
4.2 心包经与心经
5 心包经的养生与保健
5.1 日常保健
5.2 季节调养
6 心包经的临床案例
6.1 心脏不适案例
6.2 手麻案例
2 心包经与心脏的关系
2.1 心包经概述
2.2 中医视角下的心脏与心包
2.3 心包经的季节性变化
2.4 心包经的临床应用
3 心包经气血流注与时辰
3.1 心包经概述
3.2 中医视角下的心包
3.3 心包经的临床应用
3.4 心包经的穴道详解
4.1 天池穴至曲泽穴
4.1.1 天池穴
4.1.2 天泉穴
4.1.3 曲泽穴
4.2 郄门穴至内关穴
4.2.1 郄门穴
4.2.2 间使穴
4.2.3 内关穴
4.3 心包经的生理与病理
4.4 临床应用与治疗
5 心包经临床应用
5.1 心包经基础理论
5.2 心包经与怀孕早期
5.3 心包经的季节性变化
5.4 心包经时症治疗
5.5 心包经穴位详解
5.6 心包经与其他经络配合
6. 心包经与其他经络的联系
6.1 心包经与三焦经的关系
6.2 心包经与心经的联系
6.3 心包经与肾经的关联
6.4 心包经与脾经的相互作用
1 大陵穴的应用与特点
1.1 大陵穴的位置与取穴方法
1.2 大陵穴的临床应用
1.3 大陵穴的穴性特点
1.4 大陵穴与其他穴位的关联
2 劳宫穴的应用与特点
2.1 劳宫穴的位置与取穴方法
2.2 劳宫穴的临床应用
2.3 劳宫穴的穴性特点
2.4 劳宫穴与其他穴位的关联
3 中冲穴的应用与特点
3.1 中冲穴的位置与取穴方法
3.2 中冲穴的临床应用
3.3 中冲穴的穴性特点
3.4 中冲穴与其他穴位的关联
手少阳三焦经
5 三焦的概念与功能
4 三焦经的应用与特点
4.1 三焦的概念与分区
4.2 三焦经的临床应用
4.3 三焦经的穴性特点
4.4 三焦经与其他经络的关联
4.3 心包经与三焦经的相互关系
4.4.2 与其他脏腑的关系
5 关冲穴至阳池穴的应用与特点
5.1 关冲穴的位置与取穴方法
5.2 关冲穴的临床应用
5.3 液门穴的位置与取穴方法
5.4 液门穴的临床应用
5.5 中渚穴的位置与取穴方法
5.6 中渚穴的临床应用
5.7 阳池穴的位置与取穴方法
5.8 阳池穴的临床应用
6. 三焦经穴位详解与应用
6.2 三焦经的临床应用
6.3 三焦经的养生保健
1 外关穴与内关穴的应用
1.1 外关穴的位置与功能
1.1.1 外关穴的位置
位于阳池穴往上二寸处。
对面即为内关穴。
1.1.2 外关穴的功能
管理阳维脉。
用于通生死桥的针刺手法。
1.1.3 通生死桥的原理
在病人壮热、大热、高烧时使用。
通过左捻右捻引气,将针推至内关穴以退热。
1.2 内关穴的位置与功能
1.2.1 内关穴的位置
位于手腕内侧,与外关穴相对。
具体位置在腕横纹上二寸处。
1.2.2 内关穴的功能
管理阴维脉。
配合外关穴使用,调节阴阳平衡。
1.2.3 内关穴的临床应用
用于治疗心悸、胸闷等症。
配合外关穴治疗高烧。
1.3 外关穴与内关穴的针刺手法
1.3.1 针刺外关穴
左捻右捻引气。
缓慢推针至内关穴。
1.3.2 针刺内关穴
配合外关穴使用。
注意针感的传导。
1.3.3 针刺注意事项
病人需放松,避免手指活动。
针刺过程中观察病人反应。
1.4 外关穴与内关穴的适用病症
1.4.1 高烧治疗
通过通生死桥手法退热。
适用于小儿高烧。
1.4.2 其他适用病症
心悸、胸闷。
阴阳失衡引起的病症。
1.4.3 临床案例分析
具体病例的针刺方法。
治疗效果评估。
2 三关指针法与开天河水
2.1 三关指针法基础
2.1.1 三关的定义
三关是指食指、中指、无名指的三个关节,分别对应风关、气关、命关。
风关靠近手掌,气关在中间,命关靠近指尖。
2.1.2 三关的诊断意义
风关有青筋表示病在表,气关有青筋表示病入腑,命关有青筋表示病入脏。
通过观察三关的青筋或黑线,可以判断病情的轻重和部位。
2.1.3 三关指针法的操作
使用手指头在三个关节处进行推拿,根据病情选择不同的推拿方向。
男孩子寒症时往上推,热症时往下推;女孩子则相反。
2.2 开天河水手法
2.2.1 开天河水的原理
通过揉按外关穴,将气血引导至四肢末梢,达到退烧的效果。
适用于小儿高烧壮热的情况。
2.2.2 开天河水的操作步骤
首先揉按外关穴,然后沿手臂推至手指尖。
让小孩子手握拳,中指头往前推,轻轻揉按劳宫穴。
2.2.3 开天河水的注意事项
开天河水后需散天河水,防止气血积聚。
散天河水时按揉心包经的间使穴。
2.3 三关指针法的应用
2.3.1 治疗寒症
男孩子从三关往上推,女孩子从三关往下推。
通过推拿方向的不同,达到去寒的效果。
2.3.2 治疗热症
男孩子从三关往下推,女孩子从三关往上推。
通过推拿方向的不同,达到去热的效果。
2.3.3 临床辨证
观察小孩子的嘴唇颜色和脸色,判断寒热症。
根据辨证结果选择合适的推拿手法。
2.4 开天河水的扩展应用
2.4.1 治疗小儿惊吓
通过揉按耳轮,缓解小儿的惊吓症状。
根据眼珠的位置,选择不同的揉按手法。
2.4.2 配合其他穴位
开天河水后,可配合间使穴散天河水。
在严重病症时,可配合三阳络进行经筋治疗。
2.4.3 临床效果
开天河水对小儿高烧有快速退烧的效果。
配合适当的推拿手法,可提高治疗效果。
3 耳轮治小儿惊吓
3.1 耳轮的基本概念
3.1.1 耳轮的定义
耳轮是耳朵外侧的一圈,中医认为肾主耳,耳轮与肾经密切相关。
耳轮在中医儿科中常用于治疗小儿惊吓等病症。
3.1.2 耳轮的位置
耳轮位于耳朵的最外缘,从耳尖到耳垂形成一个完整的环状结构。
通过按摩耳轮,可以调节肾经,缓解小儿的惊吓症状。
3.2 小儿惊吓的诊断
3.2.1 惊吓的症状
小儿受到惊吓时,常表现为哭闹不停、夜间惊叫、眉宇间出现青筋等。
严重时,眼珠会动,甚至出现眼珠斜视的情况。
3.2.2 诊断方法
通过观察小儿的面部表情、眼神和行为表现来判断是否受到惊吓。
检查小儿的尿布、衣物和婴儿床,排除其他不适因素。
3.3 耳轮按摩手法
3.3.1 基本按摩方法
用手指轻轻揉按小儿的耳轮,力度要均匀,直到小儿安静下来。
按摩时间可根据小儿的反应调整,一般至小儿入睡或开始笑为止。
3.3.2 调整眼珠的方法
若小儿眼珠上吊,按摩耳垂时稍用力下拉;若眼珠下吊,则揉按耳轮上部。
对于眼珠斜视的情况,揉按对侧的耳轮,使其恢复正位。
3.4 临床应用与注意事项
3.4.1 临床应用
耳轮按摩适用于小儿惊吓、夜啼、不安等症状,效果显著。
可结合其他穴位如外关、间使等,增强治疗效果。
3.4.2 注意事项
按摩时力度要适中,避免过度用力损伤小儿娇嫩的耳部皮肤。
按摩过程中要密切观察小儿的反应,及时调整手法和力度。
3.5 中医理论的支撑
3.5.1 肾主耳的理论
中医认为肾开窍于耳,耳轮与肾经相连,按摩耳轮可调节肾气。
肾气充足,有助于小儿身体的恢复和惊吓症状的缓解。
3.5.2 经络学说的应用
耳轮按摩通过刺激经络,调节气血,达到治疗小儿惊吓的目的。
经络学说为耳轮按摩提供了理论依据,指导临床实践。
4 三种背痛的诊治
4.1 督脉背痛
4.1.1 后溪穴的应用
后溪穴位于手掌尺侧,握拳时在小指掌指关节后的横纹尽头处。
针刺后溪穴可治疗督脉背痛,具有舒筋活络、止痛的作用。
4.1.2 督脉背痛的症状
痛点位于背部正中,常伴有僵硬感。
可能伴有头痛、眩晕等症状。
4.2 膀胱经背痛
4.2.1 委中穴与束骨穴
委中穴位于腘横纹中点,束骨穴位于足外侧,第五跖骨粗隆下方。
虚证时针委中穴,实证时针束骨穴,以缓解膀胱经背痛。
4.2.2 膀胱经背痛的特点
痛点位于背部两侧,常伴有腰痛。
可能伴有下肢酸麻、无力等症状。
4.3 带脉背痛
4.3.1 命门穴与带脉
命门穴位于第二腰椎棘突下,带脉环绕腰部一周。
针刺命门穴及相关穴位可治疗带脉背痛。
4.3.2 带脉背痛的表现
痛点位于腰部横行带状区域。
可能伴有腹部不适、月经不调等症状。
4.4 外关穴的应用
4.4.1 外关穴的位置与作用
外关穴位于前臂背侧,腕横纹上2寸处。
外关穴是三焦经的络穴,可治疗多种背痛。
4.4.2 外关穴的针刺手法
针刺时需嘱患者放松,避免手指活动。
可配合临泣穴使用,增强疗效。
4.5 临床辨证与治疗
4.5.1 辨证论治的重要性
根据背痛的具体部位和症状进行辨证。
选择相应的穴位进行治疗,避免盲目施针。
4.5.2 综合治疗策略
结合针灸、推拿、中药等多种治疗方法。
注重患者的日常保养和预防措施。
5 支沟穴至四渎穴的应用
5.1 支沟穴的位置与作用
5.1.1 支沟穴定位
位于外关穴上一寸,手腕背侧。
属于三焦经,具有通经活络的作用。
5.1.2 支沟穴主治
常用于治疗便秘,尤其配合照海穴效果显著。
对妇人难产、胎衣不出等妇科问题也有辅助疗效。
5.2 照海穴的配合应用
5.2.1 照海穴定位
位于足内侧,内踝尖下方凹陷处。
属于肾经,调节阴蹻脉。
5.2.2 照海穴主治
配合支沟穴治疗便秘,不分寒热。
对漏下不止、任脉不通等妇科问题有辅助治疗作用。
5.3 三阳络的应用
5.3.1 三阳络定位
位于支沟穴上一寸,三焦经弯曲处。
穴位较为特殊,古代少用针法。
5.3.2 三阳络主治
适用于经筋病症,如癫痫、抽搐等。
对声音嘶哑、耳聋有一定疗效。
5.4 四渎穴的应用
5.4.1 四渎穴定位
位于手肘骨尖下五寸,三焦经阳侧。
穴位较少使用,但需了解其位置。
5.4.2 四渎穴主治
对三焦经的实证如肩膀痛有一定疗效。
需结合经络走向进行辨证施治。
5.5 临床应用与辨证
5.5.1 便秘的辨证治疗
寒症便秘:肠子蠕动无力,患者无明显不适。
热症便秘:患者腹胀、绞痛,症状明显。
5.5.2 妇科问题的辨证
难产、胎衣不出:多因气滞血瘀。
漏下不止:多因任脉不通,气血失调。
5.5.3 经筋病症的治疗
癫痫、抽搐:需从三阳络导气,缓解筋经紧张。
声音嘶哑、耳聋:通过三阳络调节气血,恢复功能。
5.5.4 肩膀痛的辨证
手阳明大肠经痛:适合用曲池穴。
三焦经痛:需用支沟、四渎等穴。
5 三阳络的应用
5.1 三阳络的位置与功能
5.1.1 三阳络的位置
位于支沟穴上一寸。
三焦经穴位。
5.1.2 三阳络的功能
用于治疗经筋病症。
配合三关指针法使用。
5.1.3 三阳络的临床应用
治疗癫痫、抽搐。
调节气血。
5.2 三阳络的针刺手法
5.2.1 针刺三阳络
避开动脉下针。
观察针感传导。
5.2.2 配合指针法
用于高烧、痉挛。
从三阳络导气。
5.2.3 针刺注意事项
病人需放松。
避免手指活动。
5.3 三阳络的适用病症
5.3.1 经筋病症
癫痫、抽搐。
角弓反张、脑膜炎。
5.3.2 其他适用病症
声音嘶哑、耳聋。
气血不畅。
5.3.3 临床案例分析
具体病例的操作方法。
治疗效果评估。
1 天井穴与清冷渊穴
2 消泺穴至翳风穴
3. 瘈脉穴至丝竹空穴
3.1 瘈脉穴的位置与作用
3.2 颅息穴的特点与应用
3.3 角孙穴的功能与使用
4 和髎穴与耳门穴解析
4.1 和髎穴的位置与作用
4.2 耳门穴的位置与作用
4.3 和髎穴与耳门穴的临床应用
4.4 和髎穴与耳门穴的注意事项
3.4 丝竹空穴的应用与技巧
4 奇穴:眉棱点
4.1 眉棱点概述
4.2 眉棱点应用
4.3 眉棱点与其他穴位的区别
4.4 临床应用注意事项
足少阳胆经
1 手六筋介绍
1.1 手太阴肺经
1.2 手厥阴心包经
1.3 手少阴心经
1.4 手阳明大肠经
2 小儿黄疸与推拿
2.1 黄疸的中医治疗
2.2 小儿吐奶推拿
2.3 小儿咳嗽与小便不顺
2.4 推拿技巧总结
3 小儿吐奶与脾胃推拿
3.1 小儿吐奶的原因与表现
3.2 脾胃推拿的基本原理
3.3 脾胃推拿的具体操作
3.4 推拿的注意事项与禁忌
3.5 临床案例与效果
5 足少阳胆经概述
5.1 胆经的基本概念
5.2 胆经的生理功能
5.3 胆经的病理表现
5.4 胆经的治疗方法
5.5 胆经的临床案例
6. 胆的功能与治疗思路
6.1 胆的中医观念
6.2 胆的治疗方法
6.3 胆病的临床表现
6.4 胆病的针灸治疗
6.5 胆病的药物辅助
1 瞳子髎穴解析
1.1 穴位位置与功能
1.2 中医与西医对比
1.3 临床应用案例
2 听会穴与上关穴解析
2.1 听会穴位置与功能
2.2 上关穴位置与功能
2.3 临床应用案例
3 颔厌穴与率谷穴解析
3.1 颔厌穴位置与功能
3.2 率谷穴位置与功能
3.3 临床应用案例
4 完骨、本神与阳白穴解析
4.1 完骨穴位置与功能
4.2 本神穴位置与功能
4.3 阳白穴位置与功能
4.4 临床应用案例
5 头临泣、目窗穴与风池穴解析
5.1 头临泣穴位置与功能
5.2 目窗穴位置与功能
5.3 风池穴位置与功能
5.4 临床应用案例
6 肩井穴解析
6.1 穴位位置与功能
6.2 临床应用案例
2 听会穴与上关穴探讨
2.1 听会穴的位置与功能
2.2 上关穴的位置与功能
2.3 听会穴与上关穴的临床应用
2.4 听会穴与上关穴的注意事项
3 颔厌穴与率谷穴应用
3.1 颔厌穴的位置与作用
3.2 率谷穴的位置与作用
3.3 颔厌穴与率谷穴的联合应用
3.4 颔厌穴与率谷穴的禁忌与注意事项
4 完骨、本神与阳白穴介绍
4.1 完骨穴的位置与作用
4.2 本神穴的位置与作用
4.3 阳白穴的位置与作用
4.4 完骨、本神与阳白穴的综合应用
5. 头临泣、目窗穴与风池穴详解
5.1 头临泣穴的位置与功效
5.2 目窗穴的位置与功效
5.3 风池穴的位置与功效
6 肩井穴的临床应用
6.1 穴位定位与功能
6.2 肩井穴的禁忌
6.3 肩井穴的配合穴位
6.4 临床案例
1 渊液与辄筋穴
1.1 渊液穴
1.2 辄筋穴
1.3 俞募治疗法
1.4 临床案例
2 日月穴与京门穴
2.1 日月穴的位置与功能
2.2 京门穴的位置与功能
2.3 日月穴与京门穴的临床应用
2.4 日月穴与京门穴的注意事项
3. 带脉、五枢与维道穴
3.1 带脉穴的位置与作用
3.2 五枢穴的位置与作用
3.3 维道穴的位置与作用
3.4 带脉病的诊断与治疗
4. 华陀夹脊与足三里、临泣穴
4.1 华陀夹脊的定位与作用
4.2 足三里的定位与作用
4.3 临泣的定位与作用
4.4 华陀夹脊与足三里、临泣的联合应用
5 居髎穴与环跳穴
5.1 居髎穴定位与功能
5.2 环跳穴定位与操作
5.3 环跳穴的临床应用
5.4 环跳穴的配伍应用
1 风市穴概述
1.1 风市穴的位置与定位
1.2 风市穴的治症
1.3 风市穴的应用
2. 阳关穴与阳陵泉穴
2.1 阳关穴的位置与作用
2.2 阳陵泉穴的位置与作用
2.3 临床应用与注意事项
2.4 配合其他穴位的治疗
3. 奇穴:胆石点
3.1 胆石点的位置与定位
3.2 胆石点的临床应用
3.3 胆石点的操作技巧
3.4 胆石点的注意事项
4. 阳交穴至外丘穴
4.1 阳交穴的位置与作用
4.2 外丘穴的位置与作用
4.3 阳交穴与外丘穴的联合应用
4.4 阳交穴至外丘穴的经络走向
5 光明、阳辅与悬钟穴
5.1 光明穴
5.2 阳辅穴
5.3 悬钟穴
6 八会穴介绍
6.1 八会穴概述
6.2 八会穴的具体穴位
6.3 八会穴的临床应用
6.4 八会穴的配伍与禁忌
1 丘墟穴及其应用
1.1 丘墟穴的位置与特点
1.2 丘墟穴的治疗应用
1.3 丘墟穴的针刺技巧
1.4 丘墟穴的临床案例
2. 临泣穴及其主治
2.1 临泣穴的位置与定位
2.2 临泣穴的主治功能
2.3 临泣穴的针灸技巧
2.4 临泣穴的临床应用
3. 地五会穴的功效
3.1 地五会穴的位置与定位
3.2 地五会穴的主治疾病
3.3 地五会穴的针刺方法
3.4 地五会穴的临床应用
4. 侠溪穴与窍阴穴
4.1 侠溪穴的位置与定位
4.2 侠溪穴的临床应用
5 胆经与肝经的关联
5.1 丘墟穴的应用
5.2 临泣穴的功效
5.3 地五会与侠溪穴
5.4 窍阴穴与经络辨证
5.5 针灸与处方的结合
足厥阴肝经
1 肝经走向与气血流注
1.1 肝经走向概述
1.2 气血流注与疾病关系
1.3 中医肝脏观念
1.4 肝与情志及生理
2 肝病与睡眠
2.1 肝病影响睡眠时间
2.2 治疗方法与心理调适
2.3 中医睡眠观念
2 肝病与睡眠关系
2.1 气血流注时间与肝病
2.2 肝病治疗与睡眠改善
2.3 中医睡眠观念
2.4 临床观察与案例分析
3 中医肝脏的定义与特性
3.1 肝脏的五行属性
3.2 肝脏与五官的关系
3.3 肝脏与饮食
3.4 肝脏与身体其他系统的联系
3.4.1 肝主筋
3.4.2 五音与肝
4 肝脏与五官、情志的联系
4.1 肝开窍于目
4.2 肝与情志
4.3 肝与五官的其他联系
4.4 肝病与睡眠
4.5 肝脏与五音
5. 肝脏排毒与养生方法
5.1 肝脏排毒原理
5.2 排毒方法与实践
5.3 饮食与养生
5.4 五音与肝音
6 肝病的诊断与治疗原则
6.1 肝病的诊断方法
6.2 肝病的治疗原则
6.3 肝病的预防措施
6.4 肝病的常见误区
1 大敦穴的位置与特性
1.1 大敦穴的位置
1.2 大敦穴的特性
1.3 大敦穴的临床应用
2 行间穴的功能与应用
2.1 行间穴的位置
2.2 行间穴的特性
2.3 行间穴的临床应用
3 太冲穴与三脉
3.1 太冲穴的位置
3.2 太冲穴的特性
3.3 太冲穴的临床应用
4 肝经的井荣俞经合
4.1 肝经的井穴
4.2 肝经的荣穴
4.3 肝经的俞穴
4.4 肝经的经穴与合穴
4 中医与西医治疗失眠的比较
4.1 中医治疗失眠的理论基础
4.2 中医治疗失眠的方法
4.3 西医治疗失眠的局限性
4.4 中西医治疗失眠的比较
6 对称治疗与四关理论
6.1 对称治疗原理
6.2 四关理论的概述
6.3 太冲穴与合谷穴的应用
6.4 对称治疗与四关理论的临床案例
6.5 对称治疗与四关理论的注意事项
1 中封穴至阴包穴
1.1 中封穴
1.2 蠡沟穴
1.3 中都穴
1.4 膝关穴
1.5 曲泉穴
1.6 阴包穴
2 奇穴:治肝三穴
2.1 治肝三穴的位置与定位
2.2 治肝三穴的临床应用
2.3 治肝三穴的操作技巧
2.4 治肝三穴的疗效评估
3. 五里穴与阴廉穴(助孕)
3.1 五里穴的位置与作用
3.2 阴廉穴的位置与作用
3.3 五里穴与阴廉穴的临床应用
3.4 五里穴与阴廉穴的现代研究
4 章门穴与期门穴
4.1 章门穴的位置与功能
4.2 期门穴的位置与功能
4.3 章门穴与期门穴的综合应用
4.4 章门穴与期门穴的文化与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