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针灸大全》倪7
这是一个关于《针灸大全》倪7的思维导图,关于针灸疗法的多种技术和理论,涵盖了奇经八脉与针刺法、呼吸法与引气法在针刺中的应用等章节内容。
编辑于2025-07-27 12:58:47《针灸大全》倪7
第五章 奇经八脉与针刺法
1 十二经络与十五络脉概述
1.1 十二经络基础
1.2 十五络脉详解
1.3 经络与疾病的关系
1.4 经络学的应用
2. 中医观念中的肾脏与经络关系
2.1 肾脏的先天重要性
2.2 经络与脏腑的联系
2.3 十二经络与十五络脉
2.4 针刺法与经络调理
2.5 奇经八脉与针刺手法
3 病因分析:外因与内因
3.1 外因致病
3.2 内因致病
3.3 络脉与疾病
4. 经络学与脏腑健康
4.1 十二经络与十五络脉概述
4.2 病因病机与经络
4.3 经络治疗与针刺法
4.4 典型络脉与穴位
4.4.1 手太阴肺经的列缺穴
4.4.2 手少阴心经的通里穴
4.4.3 足太阴脾经的公孙穴
4.4.4 脾之大络大包穴
5. 十五络脉详解与应用
5.1 十五络脉概述
5.2 各络脉详解
5.3 络脉的应用
5.4 络脉病变与治疗
5.5 络脉与其他经络的关系
6 奇经八脉与针刺手法
6.1 奇经八脉概述
6.2 十二经络与十五络脉
6.3 针刺手法基础
6.4 针刺治疗实例
6.5 络脉与脏腑的关系
6.6 奇经八脉的应用
奇经八脉概述
1 督脉与任脉
1.1 督脉概述
1.2 任脉概述
1.3 督脉与任脉的关系
1.4 督脉与任脉的穴位
2. 冲脉的起源与作用
2.1 冲脉的起源
2.2 冲脉的作用
2.3 冲脉的走向
2.4 冲脉的临床意义
3 带脉的特点与治疗
3.1 带脉的起源与走向
3.2 带脉的生理功能
3.3 带脉的病理表现
3.4 带脉的治疗方法
4. 阳蹻脉与阴蹻脉
4.1 阳蹻脉概述
4.2 阴蹻脉概述
4.3 阳蹻脉与阴蹻脉的关系
4.4 阳蹻脉与阴蹻脉的病症
5 维脉的功能与穴道
5.1 阳维脉概述
5.2 阴维脉概述
5.3 维脉的临床应用
5.4 维脉与其他经脉的关系
5.5 维脉的养生与保健
5.6 维脉的现代研究
6. 奇经八脉的临床应用
6.1 督脉的应用
6.2 任脉的应用
6.2.3 任脉的临床病症
6.3 冲脉的应用
6.4 带脉的应用
6.5 阳蹻脉的应用
6.6 阴蹻脉的应用
6.7 阳维脉的应用
6.8 阴维脉的应用
呼吸法与引气法在针刺中的应用
1 引气的基本概念
1.1 引气的定义
1.2 引气的方法
1.3 引气的时机
2 引气的手法与技巧
2.1 引气的概念与重要性
2.2 引气的方法
2.3 引气的注意事项
2.4 特殊情况的处理
3 金属针的使用原理
3.1 金属针的选择
3.2 金属针的施针技巧
3.3 金属针的引气方法
3.4 金属针的补泻应用
4 呼吸引气法的操作
4.1 基本原理
4.2 操作步骤
4.3 注意事项
4.4 实际应用
5 烧山火与透天凉手法
5.1 烧山火手法介绍
5.2 透天凉手法介绍
5.3 手法注意事项
5.4 临床应用与效果
6 实际应用与注意事项
6.1 引气法的实际应用
6.2 呼吸法的应用
6.3 烧山火与透天凉的应用
6.4 注意事项与禁忌
阳中引阴与阴中引阳及治痞手法
1 阳中引阴与阴中引阳概念
1.1 阳中引阴的含义
1.1.1 病人先寒后热
1.1.2 先补后泻原则
1.2 阴中引阳的含义
1.2.1 病人先热后寒
阴中引阳指的是病人先感受到热意,随后出现寒凉症状。
这种现象同样用于中医诊断和治疗。
1.2.2 先泻后补原则
1.3 临床应用
1.4 针灸手法的灵活性
2. 针灸手法与技巧
2.1 留气法
2.2 烧针技术
3. 治痞方法详解
3.1 烧针治痞
3.2 报刺针法
4. 针灸治疗原则
4.1 补泻原则
4.2 治疗手法
5. 报刺针法操作
5.1 基本原理
5.2 操作步骤
5.3 临床效果
5.4 实例分析
6 综合治疗策略
6.1 治疗原则
6.2 经络与穴位选择
6.3 特殊针刺手法
6.4 实际操作技巧
6.5 治疗效果与评估
运气法与痛症治疗
1 痛症层级与治疗方法
1.1 实症痛
1.2 痛多酸少
1.3 痛少酸多
1.4 酸麻症状
2 运气法详解
2.1 运气法基础
2.2 运气法操作步骤
2.3 运气法实例解析
2.4 运气法与其他疗法的结合
3. 提气法应用
3.1 提气法概述
3.2 提气法操作步骤
3.3 提气法临床应用
3.4 提气法疗效评估
4. 中气法应用
4.1 中气法原理
4.2 中气法操作步骤
4.3 中气法临床应用
4.4 中气法注意事项
5 五门十变与天干歌
5.1 天干歌
5.2 五门十变
5.3 临床应用
5.4 注意事项
5 临床应用
5.1 灵活取穴
5.2 缓治与急治
6 临床灵活运用
6.1 实例分析
6.2 手法技巧
6.3 立竿见影
飞经引气手法详解
1 飞经引气概述
1.1 飞经引气的概念
1.2 四种基本手法
1.3 手法的应用原则
2 青龙摆尾
2.1 青龙摆尾的基本概念
2.2 青龙摆尾的操作步骤
2.3 青龙摆尾的临床应用
2.4 青龙摆尾与其他手法的比较
3. 白虎摇头
3.1 白虎摇头的基本概念
3.2 白虎摇头的操作方法
3.3 白虎摇头的应用场景
3.4 白虎摇头的疗效与评价
4 苍龟探穴
4.1 苍龟探穴的基本原理
4.2 苍龟探穴的应用场景
4.3 苍龟探穴的操作技巧
4.4 苍龟探穴的注意事项
5 赤凤迎源
5.1 赤凤迎源的基本概念
5.2 赤凤迎源的操作方法
5.3 赤凤迎源的适用范围
5.4 赤凤迎源与其他手法的比较
5.5 赤凤迎源的注意事项
6 龙虎交战与龙虎升降
6.1 龙虎交战概述
6.2 龙虎升降概述
6.3 龙虎交战与龙虎升降的区别
6.4 临床应用实例
7 五脏交经法
7.1 青龙摆尾于本穴
7.2 五脏交经法的应用
7.3 使用时机与注意事项
7.4 临床案例分析
8 通关交经与膈角交经
8.1 通关交经
8.2 膈角交经
呼吸补泻法与子午捣臼法
1 呼吸补泻法概述
1.1 呼吸补泻法的基本原理
1.2 呼吸补泻法的操作技巧
1.3 呼吸补泻法的临床应用
2 呼吸补泻法的操作步骤
2.1 引气步骤
2.2 补法操作
2.3 泻法操作
2.4 临床应用
3 下针八法概述
3.1 下针八法的基本概念
3.2 下针八法的具体操作
6.1 揣法
6.2 爪法
6.3 搓法
6.4 弹法
6.5 摇法
6.6 循法
6.7 捻法
6.8 迎随法
3.3 下针八法的临床应用
4 子午捣臼法介绍
4.1 子午捣臼法概述
4.2 操作方法
4.3 临床效果
4.4 与其他疗法的比较
5 子午捣臼法的应用与效果
5.1 子午捣臼法的基本原理
5.2 子午捣臼法的操作步骤
5.3 子午捣臼法的临床应用
5.4 子午捣臼法的疗效与注意事项
4 针灸补泻原则
4.1 补泻原则的基本概念
4.2 补泻原则的临床应用
5 针灸穴位的选取
5.1 穴位选取的基本原则
5.2 常用穴位的介绍
6 针灸操作的注意事项
6.1 操作前的准备
6.2 操作中的注意事项
6.3 操作后的处理
五俞穴治疗与原络治疗
1 五俞穴概述
1.1 五俞穴的定义
1.2 五俞穴的应用
1.3 五俞穴与经络关系
1.4 五俞穴的治疗法则
2 五俞穴的应用
2.1 五俞穴概述
2.2 临床应用
2.3 取穴原则
2.4 原络治疗
3 原络治疗原理
3.1 主客关系
3.2 原络治疗应用
3.3 治疗法则
3.4 注意事项
4 原络治疗实例
4.1 肺经原络治疗
4.2 大肠经原络治疗
4.3 脾经原络治疗
4.4 胃经原络治疗
5. 俞募治疗法
5.1 俞募治疗的概念
5.2 俞募治疗的操作
5.3 俞募治疗的适应症
5.4 俞募治疗的注意事项
6. 会郄治疗法
6.1 会郄治疗法的概念
6.2 会郄治疗法的应用
6.3 会郄治疗法的注意事项
6.4 会郄治疗法的临床案例
九针之使用时机
1 九针概述与原图样
1.1 九针的基本概念
1.2 九针的原图样
1.3 九针的现代应用
1.4 九针的学习方法
2 镵针:刺热与放血
2.1 镵针的形状与用途
2.2 镵针的使用方法
2.3 镵针的使用时机
2.4 镵针的注意事项
3 圆针:措摩分肉与导气
3.1 圆针的特点与用途
3.2 圆针的使用方法
3.3 圆针的使用时机
3.4 圆针的注意事项
4 鍉针:透针与气足判断
4.1 鍉针的特点与用途
4.2 鍉针的使用时机
4.3 气足判断的方法
4.4 鍉针的临床应用案例
5 蜂针与铍针:放血与治疗脓疱
5.1 蜂针的应用
5.2 铍针的应用
5.3 蜂针与铍针的比较
5.4 临床实践与案例
6 圆利针与毫针:治疗痛症与内科
6.1 圆利针的应用
6.2 毫针的特点
6.3 圆利针与毫针的比较
6.4 临床案例分析
7 长针:治疗下半身瘫痪
7.1 长针的特点与应用
7.2 长针的使用方法
7.3 长针的临床案例
7.4 长针的优缺点
7.5 长针的现代应用
8 火针:治痞与使用注意事项
8.1 火针的基本介绍
8.2 火针的治疗应用
8.3 火针的使用注意事项
8.4 火针的现代应用与发展
9. 九针的现代应用与工具
9.1 九针的基本介绍
9.2 九针的临床应用
9.3 现代针灸工具
9.4 中医治疗原则
10 子午流注与灵龟八法
10.1 子午流注基础
10.2 灵龟八法概述
10.3 子午流注与灵龟八法的结合
10.4 工具与参考资料
11 临床治疗与辨证法则
11.1 临床治疗原则
11.2 临床治疗技巧
11.3 临床案例分析
11.4 中医治疗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