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针灸大全》倪8
这是一个关于《针灸大全》倪8的思维导图,归纳了《针灸大全》倪8中针灸治疗多种疾病的理论、方法和应用,有助于对书中针灸治疗知识的整体把握和深入理解。
编辑于2025-07-27 13:20:43《针灸大全》倪8
第六章 针灸治症系列
1 梅花针的应用
1.1 梅花针介绍
1.2 梅花针治皮肤病
1.3 梅花针治麻痹症
1.4 梅花针的其他应用
2 头部与脑瘤治症
2.1 全头痛治疗
2.2 偏头痛治疗
2.3 耳后痛治疗
2.4 额头痛治疗
2.5 脑瘤治疗
3 治眼证及睛中法
3.1 红肿眼病的治疗
3.2 生翳膜的治疗
3.3 近视眼的针灸治疗
3.4 眼科大穴的应用
3. 偏头痛与相关症状治疗
3.1 偏头痛的针灸治疗
3.2 耳后痛的针灸治疗
3.3 额头痛的针灸治疗
3.4 眉棱骨头痛的针灸治疗
3.5 后脑痛的针灸治疗
3.6 脑瘤相关症状的针灸治疗
3.6.2 穴位诊断
4. 耳后痛与额头痛治疗
4.1 耳后痛治疗
4.2 额头痛治疗
5 脑瘤的诊断与治疗
5.1 脑瘤的中医认识
5.2 脑瘤的针灸治疗
5.3 脑瘤的诊断方法
5.4 脑瘤的预防与调护
6. 治眼证及睛中法
6.1 眼睛红肿治法
6.2 翳膜治法
6.3 睛中针法
6.4 近视眼治疗
6.4.1 针刺治疗
中医治疗鼻病与耳病
1 鼻病概述与病因
1.1 鼻病普遍性
1.2 鼻病分类
1.3 鼻病治疗原则
1.4 鼻病预防与保健
2. 鼻病治疗方法
2.1 针灸治疗鼻息肉
2.2 中医辨证治疗
2.3 其他治疗方法
2.3.1 俞募治疗
2.3.2 穴道选择方法
2.3.3 麝香矾石散
2.3.4 小儿护理建议
3 鼻科常用穴位
3.1 迎香穴
3.2 合谷穴
3.3 通天穴
3.4 上星穴
3.5 风池穴
3.5.2 风池穴的应用
3.6 肺俞穴
3.7 中府穴
3.8 太渊穴
3.9 偏历穴
4. 耳病概述与病因
4.1 耳病的基本概念
4.2 耳病的常见症状
4.3 耳病的病因分析
4.4 耳病的预防与保健
5 耳病治疗方法
5.1 耳病基本观念
5.2 耳病针灸治疗
5.3 耳病药物辅助
5.4 耳病预防与护理
6 耳科常用穴位
6.1 耳门穴
6.2 听宫穴
6.3 听会穴
6.4 复溜穴
6.5 支沟穴
6.6 然谷穴
6.7 外关穴
6.8 肾俞穴
6.9 志室穴
6.10 京门穴
6.11 章门穴
7 面部中风的治疗与预防
7.1 面部中风的诊断
7.2 面部中风的治疗方法
7.3 面部中风的预防措施
7.4 面部中风的病因分析
治舌症与扁桃腺炎及甲状腺、肺症、内伤治疗
1 舌症治疗
1.1 舌头病变与治疗
1.2 小儿舌症
1.3 舌症针灸应用
2 扁桃腺炎治疗
2.1 扁桃腺炎概述
2.2 扁桃腺炎的诊断
2.3 扁桃腺炎的治疗
2.4 扁桃腺炎的预防与护理
2.5 扁桃腺炎的并发症
2.6 扁桃腺炎的中医辨证
3 甲状腺治症
3.1 瘿瘤概述
3.2 治疗方法
3.3 项强症治疗
3.4 治疗注意事项
4 肺症虚实与治疗
4.1 肺症虚实概述
4.2 肺症治疗方法
4.3 肺症相关穴位
4.4 肺症与其他病症关系
4.5 肺症治疗注意事项
5 癫痫与内伤治疗
5.1 癫痫的治疗方法
5.2 内伤的治疗策略
6 五脏气乱调理
6.1 五脏气乱概述
6.2 调理方法
6.3 临床应用
6.4 预防与调护
肺癌、肺痨与相关病症的中医治疗
1. 肺癌的中医辨证与治疗
1.1 早期症状与辨证
1.2 女性肺癌的特殊辨证
1.3 肺痨的辨证与治疗
1.4 肺积水与胸肋积水
2 肺痨的症状与灸疗方法
2.1 肺痨的定义与症状
2.2 肺痨的中医辨证
2.3 肺痨的灸疗方法
2.4 肺痨的日常调护
3. 肺积水与胸肋积水的针灸治疗
3.1 肺积水的成因与症状
3.2 肺积水的针灸治疗
3.3 胸肋积水的成因与症状
3.4 胸肋积水的针灸治疗
4. 心脏肥大、胸痛与心律不整的针灸疗法
4.1 心脏肥大的针灸治疗
4.2 胸痛的针灸治疗
4.3 心律不整的针灸治疗
4.4 心脏急救的针灸应用
5. 乳癌初期与中期肿块的治疗策略
5.1 初期硬块的处理
5.2 中期硬块的治疗
5.3 针灸辅助治疗
5.4 乳癌治疗的误区与正治法
6. 中医治疗乳癌的综合方法
6.1 乳癌的初期诊断与治疗
6.2 乳癌中期的治疗策略
6.3 乳癌治疗中的注意事项
6.4 乳癌的预防与康复
肺积水与乳癌末期灸法治疗及胆结石与肝病治症
1 心肺关系与肺积水治疗
1.1 心肺相互影响
1.2 肺积水针灸治疗
1.3 其他灸法应用
1.4 中医阴阳律与治疗原则
2 灸法在特殊病症中的应用
2.1 肺积水灸法治疗
2.2 乳癌末期灸法治疗
2.3 灸法与其他疗法的结合
2.4 中医与现代医学的比较
2.5 胆结石与肝病的灸法治疗
3 乳癌末期的灸法治疗
3.1 乳癌末期的症状与诊断
3.2 灸法治疗乳癌末期的原理
3.3 乳癌末期的具体灸法
3.4 灸法治疗的注意事项
4 胆结石的诊断与针灸治疗
4.1 胆结石的诊断方法
4.2 针灸治疗胆结石
4.3 辨证论治与穴位选择
4.4 治疗注意事项
5 肝病的辨证与针灸治疗
5.1 肝病的辨证方法
5.2 针灸治疗肝病的穴位选择
5.3 综合治疗策略
5.4 临床实践与效果
6 中医阴阳五行治症方法
6.1 阴阳五行基础理论
6.2 五行在脏腑中的应用
6.3 阴阳五行在辨证论治中的应用
6.4 临床案例分析
6.5 中医与现代医学的比较
针灸疗程与针后禁忌及脾胃病治疗
1 针灸疗程概述
1.1 疗程安排
1.2 疗程禁忌
1.3 疗程注意事项
2 脾肿大的诊断与治疗
2.1 脾肿大症状
2.2 治疗原则
2.3 治疗注意事项
3 胃病的诊断与治疗
3.1 胃病症状
3.2 治疗方法
3.3 预防与调养
4 针灸穴道选择
4.1 常用穴道
4.2 穴道应用
5 胃病的诊断与治疗
5.1 胃病诊断
5.2 治疗策略
5.3 预防与调养
6 饮食与胃病预防
6.1 饮食习惯对胃的影响
6.2 饮食禁忌与胃病预防
6.3 胃病预防的生活习惯
6.4 胃病预防的中医调理
5 针灸疗效评估
5.1 疗效标准
5.2 随访观察
5.3 疗效巩固
6 针灸注意事项
6.1 针灸前准备
6.1.1 穴位定位
准确定位穴位,确保疗效。
使用专业工具辅助定位。
6.1.2 消毒措施
严格消毒针具和穴位皮肤。
防止感染,确保安全。
6.2 针灸中操作
6.2.1 针刺手法
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针刺手法。
注意力度和深度,避免损伤。
6.2.2 留针时间
根据病情和穴位特性确定留针时间。
一般留针15-30分钟,特殊情况需调整。
6.3 针灸后护理
6.3.1 皮肤护理
针后注意保护皮肤,避免感染。
如有红肿、出血等情况,及时处理。
6.3.2 病情观察
针后密切观察患者反应。
如有不适,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血症与相关病症的针灸治疗
1 血症概述
1.1 血症分类
1.2 血症治疗原则
1.3 血症案例分析
2 针灸治疗血症
2.1 常用穴位
2.2 针灸操作技巧
2.3 针灸治疗方案
3 朝食暮吐与腹膜炎
3.1 朝食暮吐
3.2 腹膜炎
4 消渴、痞块与肝结石
4.1 消渴
4.2 痞块
4.3 肝结石
5 腹痛、瘀血与便秘
5.1 腹痛
5.2 瘀血
5.3 便秘
6 经络与穴位的应用技巧
6.1 经络理论
6.2 穴位选择
6.3 针灸手法
6.4 针灸注意事项
盲肠炎与奔豚症及大肠相关疾病针灸治疗
1 盲肠炎的针灸处理
1.1 慢性盲肠炎
1.2 急性盲肠炎
1.3 大肠头堵塞
1.4 饮食与预防
2 奔豚症的形成与治疗
2.1 奔豚症的成因
2.2 奔豚症的症状
2.3 奔豚症的治疗
2.4 奔豚症的预防
3 痔疮与血痢的特殊手法
3.1 痔疮的治疗方法
3.2 血痢的治疗手法
3.3 肠漏的处理方法
3.4 大肠癌的针灸治疗
4. 肠漏的灸法治疗
4.1 肠漏的定义与成因
4.1.1 肠漏的定义
肠漏是指肠道手术后伤口未愈合,形成瘘管,导致肠道内容物外泄。
临床表现为伤口不愈合、分泌物增多等症状。
4.1.2 肠漏的成因
主要成因包括手术创伤、感染、营养不良等。
术后护理不当或患者自身免疫力低下也是重要因素。
4.2 灸法在肠漏治疗中的应用
4.2.1 灸法的选择
使用隔姜灸,利用生姜的温热作用促进伤口愈合。
适用于瘘管形成初期,效果显著。
4.2.2 灸法的操作
在尾椎骨、腰椎部位进行隔姜灸。
每次灸治时间根据患者耐受程度而定,一般为20-30分钟。
4.3 灸法治疗肠漏的注意事项
4.3.1 灸前准备
确保患者皮肤清洁干燥,避免感染。
选择新鲜的生姜,切成适当厚度的片状。
4.3.2 灸中观察
密切观察患者反应,避免烫伤。
注意灸治部位的温度变化,适时调整。
4.4 灸法治疗肠漏的效果与案例
4.4.1 灸法的效果
灸法能显著促进伤口愈合,减少分泌物。
对瘘管的闭合有积极作用,缩短治疗周期。
4.4.2 临床案例
案例一:某患者术后肠漏,经隔姜灸治疗一周,瘘管明显缩小,伤口愈合加快。
5 大肠癌的辨证论治
5.1 大肠癌的症状与诊断
5.2 针灸治疗大肠癌
5.3 中医辨证论治
5.4 预防与调护
6 妇科月经调理与助孕绝孕
6.1 月经寒实症
6.2 助孕方法
6.3 绝孕方法
6.4 妇科疾病预防
6 妇科疾病的针灸处理
6.1 乳房硬块
6.2 子宫肌瘤
妇科疾病的中医针灸治疗
1 痛经的针灸疗法
1.1 痛经的针灸穴位
1.2 痛经的针灸时机
1.3 痛经的中医观念
1.4 痛经的辨证论治
2 赤白带的治疗方法
2.1 赤白带的中医理论
2.2 赤白带的针灸治疗
2.3 赤白带的药物治疗
2.4 赤白带的日常调护
3 子宫卵巢肿瘤的判断与治疗
3.1 肿瘤的初步判断
3.2 中医治疗方法
3.3 西医辅助诊断
3.4 预防与调护
4 孕期针灸注意事项
4.1 孕期禁针穴位
4.2 孕期安胎手法
4.3 胎位不正的调理
4.4 孕期常见症状处理
4.5 分娩与产后调理
5 胎位不正与安胎手法
5.1 胎位不正的判断与处理
5.2 安胎手法的应用
5.3 孕期常见问题的处理
5.4 分娩与产后处理
6 产后问题的针灸处理
6.1 胎盘滞留的处理
6.2 产后出血的处理
6.3 产后水肿的处理
6.4 产后恶露不尽的处理
灵龟八法与中医急救理论
1 灵龟八法概述
1 理论基础
1.1 易经八卦
1.2 子午流注
1.3 灵龟八法
1.1 灵龟八法的起源
1.2 灵龟八法的特点
1.3 灵龟八法的应用范围
2 灵龟八法的理论基础
2.1 子午流注与灵龟八法
2.2 洛书与后天卦
2.3 阴阳平衡理论
2.3.1 阴阳平衡的重要性
2.3.2 阴阳平衡的实现
3 灵龟八法的原理与实践
3.1 八卦与穴位对应
3.2 灵龟八法的操作方法
3.3 临床应用实例
4 灵龟八法的注意事项
4.1 避免过度依赖
4.2 男女差异
4.3 留针与补泻
2 子午流注法简介
2.1 子午流注概述
2.2 子午流注的应用
2.3 子午流注的注意事项
3 耳针、回阳九针、十三鬼穴
3.1 耳针疗法
3.2 回阳九针
3.3 十三鬼穴
4 针灸基础与阴阳平衡
4.1 针灸基础
4.2 阴阳平衡
5 临床案例分析
5.1 感冒发烧
5.2 肩膀痛
5.3 气喘
5 临床应用与案例分析
5.1 案例一:气喘治疗
5.2 案例二:头痛治疗
5.3 案例三:胃痛治疗
5.4 案例四:意外受伤
6 针灸治疗原则与注意事项
6.1 治疗原则
6.2 注意事项
4.1 基础要求
6.2.1 针灸禁忌
6.2.2 留针时间
6.2.3 病人沟通
4.2 禁忌与风险
6.3 临床经验
6 中医理论与实践结合
6.1 理论指导实践
6.2 实践丰富理论
奇穴与耳针治疗概述
1 奇穴:大椎外五分定喘穴
1.1 定喘穴的位置与作用
1.2 定喘穴的临床应用
1.3 定喘穴与正经穴道的结合
2 耳针治疗的基本原理
2.1 耳针的起源与发展
2.2 耳针的诊断与治疗
2.3 耳针的临床优势
3 耳针的具体应用
3.1 醒酒与解酒
3.2 肾结石的治疗
3.3 心脏病的治疗
4 耳针的临床案例
4.1 案例一:气喘治疗
4.2 案例二:醒酒治疗
4.3 案例三:肾结石治疗
4.4 案例四:心脏病治疗
5 耳针的日常保健
5.1 耳朵按摩的方法
5.2 耳朵按摩的注意事项
6. 回阳九针的介绍
6.1 回阳九针的起源与应用
6.2 回阳九针的具体穴位
6.3 回阳九针的操作技巧
6.4 回阳九针的现代意义
6 回阳九针的应用
6.1 回阳九针的穴位
6.2 回阳九针的临床案例
6.3 回阳九针的注意事项
十三鬼穴与中医治疗癫狂症
1 十三鬼穴概述
1.1 十三鬼穴的来源
1.2 十三鬼穴的应用
1.3 施针方法
2 癫症、痫症、狂症的治疗原理
2.1 中医病因分析
2.2 治疗方法概述
2.3 十三鬼穴的应用
2.4 临床应用与注意事项
3. 正取穴与十三鬼穴的应用
3.1 正取穴概述
3.2 十三鬼穴详解
3.2.1 人中穴
3.2.2 少商穴
3.2.3 隐白穴
3.2.4 其他鬼穴
包括中冲、关冲、少冲等穴位,各有特定功效。
按顺序针刺,效果更佳。
3.3 针刺方法与顺序
3.4 临床应用与注意事项
4. 十三鬼穴的操作顺序与技巧
4.1 正取穴与十三鬼穴的应用
4.2 十三鬼穴的操作顺序
4.3 针灸技巧与注意事项
4.4 十三鬼穴的特殊应用
5. 十三鬼穴在鬼附身病症中的应用
5.1 鬼附身病症概述
5.2 十三鬼穴的应用原则
5.3 治疗案例与效果
5.4 附加调理方法
6 针灸治疗与医师自我保健
6.1 十三鬼穴概述
6.2 十三鬼穴操作方法
6.3 针灸治疗原则
6.4 医师自我保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