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国式管理 1
这是一篇关于中国式管理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自序,前言,第一章 管理的基本概念,第二章 管理的思想形态,第三章 管理的三大主轴。
编辑于2025-07-30 10:56:33这是一篇关于不安的哲学的思维导图,书中分析了人际关系、职业发展、疾病衰老、死亡恐惧等具体情境下不安的产生原因。例如,在人际关系中,我们可能因为害怕被他人评价或拒绝而感到不安;在工作中,我们可能因为担心失败或失业而感到不安。
这是一篇关于王阳明大传的思维导图,阳明学是明朝中后期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想,传至日本、朝鲜半岛、中国台湾及东南亚,弟子门人及仰慕者极众,阳明文尊博大昌达,行墨间有俊爽之气,有《王文成公全书》,代表作《传习录》、《大学问》。
这是一篇关于中国式管理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第八章 圆满的沟通艺术,第九章 圆通的领导风格,第十章 合理的激励方式。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这是一篇关于不安的哲学的思维导图,书中分析了人际关系、职业发展、疾病衰老、死亡恐惧等具体情境下不安的产生原因。例如,在人际关系中,我们可能因为害怕被他人评价或拒绝而感到不安;在工作中,我们可能因为担心失败或失业而感到不安。
这是一篇关于王阳明大传的思维导图,阳明学是明朝中后期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想,传至日本、朝鲜半岛、中国台湾及东南亚,弟子门人及仰慕者极众,阳明文尊博大昌达,行墨间有俊爽之气,有《王文成公全书》,代表作《传习录》、《大学问》。
这是一篇关于中国式管理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第八章 圆满的沟通艺术,第九章 圆通的领导风格,第十章 合理的激励方式。
中国式管理
自序
到底有没有中国式管理?依中国人观点,有没有其实不重要,能不能产生功效比较要紧
管理必须与当地的风土人情结合在一起,才能够增强效果,所以各地区的管理哲学不太一样
中国式管理哲学从来不把自己关在象牙塔里
前言
一、研究具有华人特性管理学的必要性
汤因比指出:将来统一世界的,大概不是西欧国家,也不是西欧化的国家,而是中国
自古以来,中国式管理便以安人为最终目的
中国人的战争概念,是以战止战,目的在于带来和平
长期的历史说明西方管理在政治统一方面,由于缺乏安人的理念,较难维持长期统一的状态
中国人知道,安人来自更宽容的包容性
世界各地在有得见的生治形态上逐渐趋于一致,但是在看不见的意识形态上仍然保持各自文化特色
越大同越重视小异,必须具有更宽广的宽容性,才能满足这种矛盾的需求
中国式管理,应用《易经》的道理,充分掌握“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的自然规律,来合理因应“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人事现象,对于世界大同の远景最为台适
在儒家思想的主导下,中国式管理主张从个人の修身做起
个人修治好后,下一步是家庭,才能进一步治理国家
中国人把事业当作修身、齐家、治国的实际演练
中国人认为政治是社会、经济、法律甚至宗教的基基础,政治权力足以解决各种问题
从事经营管理事业的人,一旦销有成就,便希望能够打进政治圈,好像唯有如此,才够神气,也才能够证明自己真正的实力
“成家立业”的意思是结婚成家の人应该建立事业,,而建立事业的首要目的则是养家
中国人把治国的目的,定为平天下
只有求大同存小异才能够平天下,这是中国长久以来能够继持统一的根本原因
近代中国的没落,可以说是没有做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教育和实际工作,而不是这一套中国式管理思想本身出了差错。
二、西方学者对中国式管理的误解
(一)认为中国的政治过于一元化,具有独虫裁倾向
《易经》系统一切归于太极,影响到中国人的大一统观念
(二)认为中国人没有原则,几乎每件事情都采取个案处理方式,有不同答案,令人难以预料
的确,在中国社会,同一样事情,往往因事因人因地而产生不一样的结果
(三)认为中国人一味怀念过去的光荣,因此无法积极地求新求变,达成现代化的目标
中国人把时间划分为过去、现在、未来三个阶段,在这三者之中,最重视现在
(四)认为中国人没有制衡观点
中国人不喜观公开地被制衡
(五)认为中国式的权威是无条件的服从
中国人讲求彼此彼此、互相互相,几乎都是互相对待的关系,根本不可能做到无条件地服从
(六)认为中国人非常重视形式和礼节
事实上,中国以人相当实际,厌恶繁文缛节
(七)认为中国人永远都是在寻求团体的归属感
中国人只有前面所说的依附感,没有普遍性的归属感。从依附感产生归属感,是善于领导的成果,但是一旦时过境过迁,彼此の互信互赖稍有变化,立即由归属感退回到依附感,这才是中国人随机应变、因时制宜的表现
(八)认为中国人不容许有不同的意见,不喜欢接纳不同的声音
中国人比较喜欢在私下单独说出不同的意见,而且还要讲究沟通的技巧,说得让对方听得进去,乐于接受
(九)认为中国式管理只能适用于秩序井然、高度稳定的社会,不适用于快速变化的情境
中国人在求新求变之外,找此不易的道理,发展出一套“以不变应万变”的理论
(十)认为中国人把过错推给别人,不喜欢自己来负责
从表现上看,中国人确实如此。实际上中国人把责任推给别人,只不过是保住自己的面子,表面上抵挡一下,暗地里、私花下自己检讨、好好改进,才是实质上的自我反省
三、研究具有华人特性管理学的时代意义
21实际的另一种主要趋势,则是纷纷兴起的本土化意识,造成一方面要求全球化,另一方面却重视本土化的分歧于矛盾
当前全球化的最大阻碍,乃是西方的软件设计,不像硬件当那样容易为全球所接受
问题出在看不见的部分,使得西方的意图难以统一全世界
中国人的阴阳文化,认为有阴即有阳,两者虽属矛盾,却可以化解而不必冲突、对立、分裂
西方人崇拜英雄,采取强势的英雄式领导,却号称为民主
中国人倡导圣贤的领导,大家钦仰圣贤高明、博厚和仁爱,才自动自发地拥戴他
现代西方人看见中国人科技落后,便以为中国样样不如西方,应该全盘西化,才能实现现代化
中国人认为,科技应该用在对人类有利的地方才能造福人类,不能够用它来发展对人类有害的武器的伤天害理
第一章 管理的基本概念
第一节 管理是修己安人的历程
管理是一种历程,起点是修己,而终点则是安人
管理一方面讲究伦理道德,方面这求管理效益
美国式管理,再怎么讲都脱离了“我要、我成的历程”
“我要”代表”目标管理”
“我成”代表”成果管理“
日本式管理是种“同生、共荣的历程”
“同生“表示”一起进入公司的辈分”
“共荣”表示”大家共同分享的荣誉“
中国人”目标“可达成也可能不敢达成
一旦达到目标,下次目标会更高
达到目标,不一定受到奖励
同样奖励,内容并不一样
未达到目标,也不一定受到惩罚
同样惩罚,标准也不一样
成果的评量,其实也不可靠
依中国人的观点,目标和成果固然很重要,却不能呈现管理的全部,只能表示一部分
同生共荣,中国人并不是不赞成, 而是应族有一些弹性,让各人自行斟酌的决定
我们能够同生共荣,也能够各扫自家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
中国式管理,简单说,就是“修已安人的历程”
“修己”的意思是修造自己,而不是改变他人
第二节 修己的要旨在自觉、自律与自主
发展事业,本身没有什么目的,必须在经营事业的过程中,完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使命。
自觉
做人最要紧の,固然是讲道理,但是理不易明,道理往往很难讲
“没有关系“,中国人说这句话时,多半含有“有关系“的意思在内,对方以没有关系开始,却以有关系结束,弄得彼比不愉快。
中国人讲求”由情入理”便是喜次采取“给足面子,让他自动讲理”的途径,借由客气的口吻来点醒对方。
有了面子,赶快自动按照道理去做---自觉
有了面子,误认为对方一点也不介意,不知道赶快调整自己,甚至得寸进尺---不自觉
自律
任何人都有糊涂的时候,在不知不觉地表现出不合理的行为
当一个人不够清醒、做出不正当的行为时,立即和他讲理,很容易引起他の自我防卫心理,居于“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理不易明“说出一些歪理
我门希望别人由情入理,,先给我们面子,再来诱导我门自动讲理
我们将心比心,必须了解别人也具有同样的期待,以满足顾全面子的需求
自主
人有自主性,可以自行决定要自动还是被动
人都喜欢自动自发,只是不敢、不能获不愿意自动
不敢的原因
是每次自动都动得不够令人满意,惹来许多困扰
不能的的原因
在于实力不足,自动起来,实在没有把握
不愿意自动的原因
则在心有不平,认为自己受委屈,已经够倒霉,为什么还要自动自发?
中国人所讲求的,不应该是公平不公平的问题,而是“有本事的人,自然会得到他想获得东西“
自觉受人敬重必须自动讲理,自律并敬重他人应该给足面子,自主地提高自动自发的精神,便是修己的三大要领
第三节 安人的目的在于人安已安
修、齐、治、平的目的,无非为了个惹、家庭、国家与世界的安宁
安或不安,有”生存“与”生活“两大层面
生存受到感胁的时候,谈不上生活的需求
而生活不安,也得不到生存的乐趣
安人的目的,在于“同心协力”把组织成员的力量汇集起来,产生“和”的品质,达到“万事成“的效果
人与人之间,难免会有彼此不同的”差异性”,我们把它叫作“个别差异”
君子“和“而“不同”
小人”同“而“不和”
安人的基础,在从自觉,各有其分,并且各守其分
有”组织”,便应该”分工”
分工之后,能合作,人人都安,不能协力则大家都不安宁
任何三不管地带,都是人人有责的其他范围,必须机动调补,以维护“和合为一”的整体性
人类社会原本由许多具有”个别差异“的”个人“所组成,如果每一个人都任由自己的个别差异发展,势必互相矛盾,甚至产生冲突
安人的目标是固定の,但是安人の状况则是变动的,必须随着当时的人、事、地、物来衡量,采取不同的措施才能见效
这样说来,安人的历程,便是”由开心,而交心,借交心而共同关心,,然后产生同心”的一连串“心“的变化
第四节 以明哲保身为根本理念
现代管理,已经造成一些“过劳死”的问题
多少人不知不觉掉入这种不良管理的陷阱,被害死了还不明白真正的原因
就算躲过这种生理上的迫害,心态上的失调也从须善为调整,兹为析如下,以免对明哲保身产生误解,而害了自己
三个阶段
初创时期
大家都是兄弟,而且是好兄弟,好活固然乐于听闻,坏话也是忠言逆耳的忠言、苦口的良药,感激不尽,当然不会觉得不好听
巩固时期
开始分出主流与非主流
认为靠得住的,务必加以重用,因为好人本来就不多,不用这些人用谁?
不可靠の,越能干越要加以迫害,以免夜长梦多,不知什么时候,为这些人所害。
衰弱时期
对任可人都相当怀疑,好像好人也会随时变成坏人,,实在不可不时时提高繁觉
一般人看历史
只知道痛恨小人,不知道检讨君子,违反了儒家“反求诸己”的原则
君子痛恨小人,对自己完金没有好处;唯有反省自己为什么那么容易被打垮,,才能真正无愧于心,
君子普遍缺乏防人之心,才会招致早死の厄运
下对上, 要慎防“触犯逆鳞”,以免被上司害死
上对下,也要慎防“祸在所爱”,以免被亲信害死
你提防我、我也提防你,演变为我相信你,你也相信我,这是中国式管理“以心交心“的历程
我们常说中国人要经得起考验,便是不要随便相信未经考验或经考验的人,以免吃亏上,还要惹人笑话
中国人主张凡事“先小人后君子”
一切从“保护自己”着手,然后由小信而大信,逐渐拉近彼此的距离
合乎“由疏而亲“の原则,,避免”因不了解而结合,却由于互相了解而分离”の不愉快结局
中国人对法有两极分化观感
一方面我们对某些法感到非常畏惧,简直听到就会害怕
另一方面我们则对某些法非常轻视,每每嗤之以鼻
第五节 用推、拖、拉来化解问题
管理之所以越弄越复杂、越来越困难,便是不断解决问题所引起的后遗症日趋严重所致
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の方式,化到没有事情可做
化的功夫具体的表现为合理的推、拖、拉
首先,推、拖、拉的时候有没有用脑筋是问题的关键
其次,推、拖、拉方向不一定朝向别人,有时候也可以朝向自己
第三,推、拖、拉可以缓和竞争的气氛,不会伤害感情
圆滑:中国人把“推、拖、拉到没有解决问题和称为”圆滑“,这样的结果,人人都痛恨
圆通:中国人把“推、拖、拉把问题解决称为”圆通“,这样的结果,人人都喜欢
近代中国人,由于受到误导,只看到其坏的一面,因此对推、拖、拉具有负面评价,这是不正确的观念
第六节 寓人治于法治
世界上不可能出现完全の法治,因为徒法不足以自行,也不可对能对观百分百的人治,因为再独裁的领导者,都懂得利用法律来掩护的己的无法无天
西方观念,人是人,而神是神,人不能变神
中国人的神,可以说大多数都是由人变成的
西方人模仿神对人颁布戒律的精神,用“法律”来约束其他人
西方文化源自希腊,而最早形成体系的,为希腊神话
中国人伤效仿神对人不言而教,以实际行动作为普度众生、救苦救难的精神,用“感应“来影响其他人
可见“在天命所归的范园内努力奋斗”,同时"以道德良心,来抉择决策”,使得中国人的人际关系以顺天应人和教亲睦邻为重心,产生了“敬畏天命”和“近悦远来”的管理方式
儒家的道德观念,,主张人人重修身,守法纪,以免“无规矩不以成方圆“
中国人如果确实了解儒、道两家的道理,最好先把”法治“和”守法精神“区分清楚
“法治”长久以来已经成为管理者“无力感”的代名词,而不是当真有厉行法治的决心
第二章 管理的思想形态
管理由观念开始,有什么样的管理观念,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管理行为
有什么样的管理行为,也就产生什么样的管理关系
同样,有什么样的管理关系,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管理效果
第一节 太极是一种自然流行的状态
中国人的管理经验,很多来自治理黄河の突践
世界上最自然、最庞大、最优悉、最灵活、最有效的组织,便是天地
治水的要领
即“推、拖、拉”
在”人力的运用”
太极是什么?是“一种自然流行的状态”
中国人的姓格,也是忽前忽后、忽上忽下,不一定
中国式管理,便是合乎中国人性要求的管理。它所依据的思想形态,正是自然,流行的太极思想,而其方法---推、拖、拉
太极的自然流行并非完全根据人の爱好而调节,却常常在“劳其筋骨,苦其心,志”之中,提升人の精神层次
可见站在客观的立场对人仍有其好处,只是大多人不自知而己
一般人看自己推、拖、拉,总觉得十分合理;看别人推、拖、拉,老认为不合理
太极界想的要旨,在于认为“本来就这样”,首光心理上要保持“不怨天,不尤人”的心态,以”怎么样都好”的心情,用头脑仔细想想,然后“看情势”办事
中国人的习性像水
中国人满脑子都是”不一定”,对什么都将信将疑,既不赞成也不反对,看起来反复无常,实际上是随机应变
几家欢乐几家愁,,使我们明白“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的阴阳互补原理,以致得到的时候,不会太高兴;而失去的时候,也不会太伤心
中国人善于借力使力,甚至于打人都舍不得花力气
中国人一看来势汹汹,大多数会采取暂时躲避的态度,以观后效
中国人不违法,也不愿意犯法,大家只是研究法律的漏洞,然后极力去钻
中国人喜欢和人家比来比去,凡是自己占便宜,得到更多好处的时候,内心十分舒坦平坦,大多不会表现出来
中国人最如道造势の功能,可以说一抓住机会,便要造势
和中国人相处,最有数的办法应该是顺性而为,顺着中国人的民族性和中国人打长道,自然省力而有效
中国人对传宗接代,延续生命,大多十分在意
中人喜欢内杠外柔,内方外圆,心中有原则,而且十分坚定,表现出来の却是相当随和,好像什么怎样都可以
中华名族看似软弱,有时还常点懦弱怕事的味道,但是几经外侮,却能够显现坚强无比的不可征服性
中国人平时温柔敦厚,能忍则忍,同时择善固执,以如平为不易的理想,只有在忍无可忍的特殊时期,才会雄健刚刚,勇不可敌
分事合流,也是中国人的习性之一
组织内部,派系之争不断,一旦遭遇外敌,却能够摒弃派系的利益一致对外,既斗争又联合,一点儿也不矛盾
山性使人塞,山区人の向心力是闭塞的、排外的
水性使人通,明白水性的人,向心力是通达の、开放の
中国式管理,讲起来就是水的管理
第二节 把二看成三,才能跳出二分法の陷阱
现代人的思维法则,受到西方的影响,喜欢采用“二分法”
西方の管理沿用这种思维法则,把人“分”成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将管理的方式划“分”为人治和法治
由于太极の启示,中国人擅长在“一分为二“的分析之后,“把二看成三”,在相对の两端找出中间的灰色带,也就是二”合“为一地把两个极端的概念统合起来,形成第三个概念---”心物合一“
老板是管理者,员工是被管理者,而介乎老板和员工之间的干部,则一方面是管理者,一方面也是被管理者
中国式管理不主张在人治和法治中选择一种,却十分实际地”寓人治于法治“,说起来实施法治,运作时却有非常浓厚的人治色彩
中国人不反对分析法,只是在分析以后,必须加以综合
中国人重“合”,以综合法来统合经过分析的东西,称为”全方位的观点”
孔子“无可无不可“的主张,即把“可”与“不可”这两个极端的概念看成三个
依西方二为法的标准,无可无不可根本就是是非不明、不敢负责、不愿意说の表观
有问题必须解决仍是西方式的管理心态
中国人喜欢”大事也小,小事化了“,便是在无形中既解决问题又避免后遗症,或者把它减到最少得地步
二分法与三分法之争
阴阳并不代表两种不的东西,阴可变阳,阳也能变阴,一切无非是阴阳消长的结果
“二分法”的主张,是非必须明确,一 切都要透明化
”三分法"则认为“真理往往不在二者之一“,是非当然要明确
看清楚三分法的人:对事既不赞成也不反对,看起来有点冷漠,实际上十分理智
只知道二分法の人:凡事很快就要分辨是非对错、善恶,越热心,就越易情绪化,看起来很有正义感,其实非常冲动
看懂三份法的人:误以为三分法便是一切走中间路线,扮演骑墙派の角色,随时靠左、靠右,自认为是左右逢源,不料却成为投机取巧の小人
情绪稳定与否对中国式管理非常重要
先把情绪稳定下来,然后才从事管理的相关活动,可以说是修已安人的深一层的内涵
第三节 有法中无法而无法中却有法
有原则地应变,叫作“以不变应万变”变来变去,都不致叛离的原则,称为”万变不离其宗”
一旦偏离既有的原则,便成为“离经叛道”,为君子所不为,所以中国人必须”持经达变”,却千万不可以乱变
中国人为了明哲保身,预防“君子可欺以其方”,深知原则一旦明白表现出来,为他人所识破,就很容易被他人所掌握而不利于自己
中国人明白说出来原则,多半弹性很大,说了简直等于没有说,令人听了觉得含混不清,不容易弄清楚,便是这种缘由
我们非常欢迎”透明化“台面化“明确化”,但这是用来要求别人的
中国人观念,仍然是”理大于法”理的层次比法高,喜欢“在法律许可的范国内衡情论理“,所以表现出来の,仍是比较圆满的情理,而不是不近人情の法
仔细观察人的习性
当一个中国人有道理时,他喜欢讲道理,而不是法律条文
当一个中国人觉得自己没有什么道理,也就开始引用法律条文,企图以合法来掩饰自己的无理或不合理
当一个中国人觉得自己既不合理又不合法,他便胡乱骂人,想要以泼妇骂街的方式,来获得同情或乡愿,式和稀泥以求自保
有法中无法可以有两种不同的结果
一种是“权与经反”,变得偏离原则,己经属于离经叛道
投机取巧
一种是”权不离经“,一点儿也不离谱,十分合理
随机应变
人是活的,法是死的。
第四节 以交互主义为哲学基础
美国式管理的哲学基础是“个人主义”,把每一个组织成员都当作一个独立个体,分别赋予权力和责任,称之为权责分明,个别给子报酬,并且建立同工同酬的制度,以求对每一个成员,都能够一视同仁,赋子平等的地位
个人与个人之间,用契约来规范,依观定来运作
一般对权力总是记得比较清楚,而且也会看得稍微膨胀一些
对于责任越清楚的人,就越不敢负责,于是能推即推,能拖便拖,最好不要以自己绵薄的力量来承担,这么重大的责任
儒家最可贵的精神,在于“才也养不才
就是“能力高强的人,要为能力不足的人服务
人才分起来,有"才“和”不才“两种
前者为“能力高强的人”
后者为““能力不足的人”
集体土义的牵奉行者,应该是日本人,所以集体主义成为日本式管理的哲学基础
中国式管理的哲学基础---我们经常挂在口头上“彼此彼此““互相互相”---”交互主义“:一切看着办
看来势如何,再以”水来土掩“兵来将挡“方式,因时、因地、因人、因事的制其宜
从不一定到一定,便是中国式管理的决策过程
中国人有时候也相当个人主义,因为“推己及人”毕竟以自己为核心
中国人有时候则十分重视集体主义,牺牲小我以完成大我的事迹,比比皆是
中国人有时候也善于隐藏自己の能力,藏拙之外,还会藏巧,以免能者多劳,而巧者又成为拙者的奴才
中国人说话,讲究“妥当性大于真实性”,说一些听起来比较妥当的话,比这些话本身的真实性要来の重要
中国人奉行交互主义,擅长入乡随俗,适应力极强,一切视情势的变迁而转移
合理的察言观色,加上合理的因应变化,,便是我们常说の”中庸之道”,中庸就是合理
第五节 合理追求圆满
政府利用法律条文来规范大众的行为,而专业人士则运用专业知识来控制人们的行为
依中国人的实际体验,法律条文永远不够周全,再怎么严密,都欠缺一条,而且正好是我们所要寻找的那一条
中国人的文字弹性大,文法结构也很松散,用来订立法律条文,解释起来往往会引发很多争议
契约の拟订,必然有利于提出的一方,否则不可能获得通过,被要求签定的一方,经常处于弱势
中国人签订契约,多半是居于“到时候不认账“的心理
中国人并不是存心抵赖,我们的道理十分简单,:合理的约定,必然遵从;不合理的条文,就算签订了也不算数
中国人推拟定契约时,也会略为严苛一些,对提出人比较有利,将来执行的时候,放觉一些让签约的人赖一点小帐,不取再理直气壮的咬过来
中国人提出契约时,大多居于”执行时让开一步,使签约人觉得占了一些小便宜“的前瞻思考,以期获得比较国满の结局
一切求合理,有法无法都一样,这种”人治大于法治“的做法,迄今仍然是“合理追求圆满”的主要依据
我们习惯于"依据心里好过不好过来判断“,老早摆脱”对就是对,不对便不对“的二分法陷阱,进入”对,有什么用”的层次
合理是变动的,此时此地合理,换成彼时彼地,就不一定合理
其实,法治是情治的坚实基础,一切必须在“法律许可の范围内“进行,才是纯真的情,而不是滥情、私情、邪恶的情欲
法、理、情兼顾并重,而以情为指导纲领,一切在合理中求圆满,才合乎中国人高水准的要求
合理追求国满,成为中国人的行为特征
第六节 用化解代者解决
中国人把二看成三的智慧,使我们在“解决"与"不解决”之中,找到一条“二合一“的途径,即为”化解”
一个问题解决了,常常引发更多的问题,弄得大家越来越忙碌,并不合乎管理所要求的”省力化“
中国人常常提醒自己慎防”无以为继“,所以采取"善门难开“的策略,极力控制自己不要首开恶例,其实最大的用意,在防止后遗症的产生。
问题由上面提出来,大家才会重视,交由下面去动脑筋,他们才不至于过分理想化,对问题的答案寄予太高的期望,因而导致十分沮丧的失望
有答案却不说出来,只是把问题丢给次一级的人员去研究
一方面表示主管重视部属,看得起部属的能力
另一方面则考验部属如何因应
中国人の交互主义,一切将心比心,彼此彼此
上司把问题抛出来,让干部去设法解决,干部必须广征同人的意见,应该问一问部属,需要多久的时间,才能够提供答案
化解の作用,在于“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也就是“解决问题于无形”
主管自己提出答案,往往把事情弄得很大
让部属提答案,主管冷眼旁观
一方面看提答案的人,心态如何
一方面看哪些人蓄意中伤、恶觉批评,一下子把所有存心不良、观念不正确的人都抓出来
配合化解而不解决的运作,组织应该做到
重视发现问题的能力,而不是一味看重解解决问题的人
奖励小功劳,以避免大功劳
凡遇问题,除非时间非常紧迫,事态十分紧急,否则一定要坚持“上司提问题,属属找答案“的原则,经由一上一下,充分沟通,寻找化解之道,而不是一味想办法解决
第三章 管理的三大主轴
中国式管理的三大主轴
以人为主:主张有人才有事,事在人为,唯有以人为主,才有力法把事做好,中国式管理可以说是人性化管理
因道结合:认为制度化管理,不如以理念来结合志同道合的人士,大家有共识,比较容易同心协力把一盘散沙聚集起来发挥巨大の力量
依理而变:合理解决,一直被视为比依法办理更为合乎道理的方式。中国式管理,也可说是合理化管理
第一节 以人为主、因道结合并且依理而变
西方管理,主张“以事为中心”,中国式管理,则迄今仍然以“人”为中心
西方管理以事为中心,人不能配合事的要求,就应该更换,所以主动求去或者被动解雇,成为家常便饭
中国式管理介乎“短期雇用”知“长期雇用“之间,采取”合则留,不合则去“的原则,可长可短,更加具有弹性
中国式管理,首重”道不同,不相为谋“
中国式管理还有一个“变动性”的特色,那就是“依理而变”。一切变来变去,变到合理的地步
一切照计划而行,不过是冠冕堂皇的话,实际上一切都在变动
人员变动,也是不可避免的事
人员动态,,称为人事流动率,在中国式组织中,大于日本而少于美国,流动到合理的程度,最为理想
工作变动,表观在中国人欣赏”多能“大于”专业“的事实
制度变动,大多采取形式不变而实际改变的方式
“变动中有持续,持续中有变动”,可以说最合乎中国人擅长的中庸之道
只要合理,怎样变动都可以,这是中国式管理的基本特性。变动得合理,必须依理而变,绝对不能乱变
第二节 人伦关系十分重要
三个根深蒂固的观念
法是死的人是活的;
天下事好像没有什么是不能变通的,若是变通不了,大多是因为找错了人
法由少数人订立,由一个人修改
中国社会,有人就有派系,见人便拉关系
我们真正需要的是人伦关系,也就是把人际或人群和伦理合在一起,建立一种“差别性”的关系
伦理要求长幼有序,基本上是一种不公平,“合理不公平”的分寸,而不是“平起平坐“的”不合理公平“
人的品格是后天修养得来的,并不是天赋或命定的,就算天赋人权是真的,人生而平等,也应该后天养成习惯,以公正却无法公平的心态,来接受”我们凭什么和人家比“的不公平的事实
西洋人讲伦理,不是偏向个别性,便是偏向全体性
对中国人而言,佛教所说的是人的先天性,即人一生下来就具有佛性
人皆日以为尧舜,则是后天性的修为,必须具有坚强的意志力,体认尧舜的价值,才能够成为尧舜那样的人
人伦关系,便是以伦理的观点来建立合理的人际关系
一个人的人品如何,必须从人际关系中来考验其道德修养
齐家的重要性,表现在个人的修身推展为团体的管理
人伦关系的重点,在“公正“而“不公平”
亚里施多德认为公正必须合法而公平,我们却以为公正是合理(理大于法),而且实在不容易公平
第三节 多元化社会更需要共识
世果如果不能统一,人类即将趋于毁灭,要求生存,必须天下为公,世界大同
大同绝对不是一同,大同必须包容小异,也就是要尊重各种不同的文化,允许各色各样的生活方式,共存共容,彼此都能够互相欣赏
就同一民族言,则语言、文字、血统、生活方式、风俗习惯以及意识形态,可以说相当一致
不相同文化,分别存在于不一样的地区,力求相安无事,适当地限制交流
现代多元化社会,企业经营管理,必须重视企业文化,因为同一地区,大家的想法很不一致
我们最好把民主和不民主合起来想,才能够顺利地在现代这种“嘴巴上说民主,心里头想的并不是西方那一套“的中国社会,建立起合理的企业文化
一般的的说法,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7年,生存年限超过7年,就需要用心建构企业文化,以期生生不息,永续经营
中国式管理的特色之一,是组织同人因道
企业和政府不同
政府并没有选择人民の权力,生为国民,政府一定要加以接纳,顶多在犯罪有证据
或者以”莫须有“罪状把他关起来,甚至于杀掉,否则必须承认他是组织的一分子,无法将他排除
企业就不是这样,有权力洗择组织的成员,只让通过筛选、面试、试用的少数志同道合的分子进入公司,成为组织的一分子
企业可以选择成员,若是放弃此项权利,让不是同志,甚至于破坏分子进来任职,等于有门而不知设防,有人而各行其道,不但难以管理,而且不容易持续生存
民主国家の经济发展,通常比专制政府来得缓慢,便是大家有目共睹的明证
一个人再有智慧、有能力,也绝对不可能万能到样样精通的地步
民主和独裁的结合:专制
凡事未定案之前,十分民主,大家有意见尽管说出来,谁都不用害怕
但是一旦拍板定案,相当独裁,这样就是这样,有意见便加以制止,违反的必定秋后算账
这种中国式的民主,其实就是专制,或者叫作开明的专制,大家为了迎合潮流,把它称为民主
第四节 依理应变以求时刻都合理
中国式管理具有三大特色:以人为主,因道结合,依理应变,其实是一以固贯之,目的在依理应变,以求制宜
因为从时间的观点我来看,“法”是“过去”的产生;“情”是”未来“的埋伏;只有”理“才是”现在“的指标
所有法令规章,都是基于“过去”的经验,在”过去”时候,所设想而订立の
中国式管理的总体目标,在求“时中”,就是“时时都合理”の意思
依理应变必须掌握三点
依理应变绝对不是求新求变
依理应变要以”不变“为根本的思考点
理本身就是变动的,所以应变之时,必须先找出当前的理,而不是依照前例来处理
一般人之所以会舍理就法,宁愿一切依法行事,便是不喜欢动脑筋,又怕负责任,或者不善于思考,唯恐我错了,所呈现的一种无夸
以人为主,才有办法依理应变,若是以事为主,那就只好依法办理了
以人为主,还必须因道结合,才便于依理应变
理本身含有相当程度的矛盾性,天底下很少不含矛盾的事物,有阴也有阳,才合乎阴阳之道
中国式管理之所以将管理与伦理结合在一起,便是看出依理应变,非注重伦理不能收到合理的效果
组织重视伦理,大家面对问题的时候,才能够平静地互相尊重,深入地观察和分析,把握到问题的真实性,而不致仅从问题的表面来反应
民生最大的缺失,即在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民主必须加上伦理,以民主伦理代替民主法治,在变动快速的环境中,才能够凭良心依力应变,求得此时此地最为台合理的时中,这是研究比较管理的时候,应该明辨の主要项目
第五节 志同道合才能合理应变
企业的规模再大,也不过是少数人的结合,行政组织再庞大,真正可以左右大局,只有那极少数的首脑人物
亲贤臣远小人(亲贤远佞)
志同道合,是组织的首要条件,乌合之众,而各怀鬼胎,各有不同的利害标准
什么叫作正道?就是一切依天理,凭良心所走出来的途径,所做出来的决策以及所坚持贯彻出来的成果
善良的人,大多数比较谦虚、客气,不好意思抢着表达自己的意见,若非时机合适、获得相当的尊重,不容易听到他们の声音.
而巧言令色的小人,最擅长以小忠、小信、小慧来凸显自己,抓任机会,就要作秀
千人诺诺不如一人谔谔,人多未必意见就好
员工不了解干部の心思,干部不明白老板的想法,乃是常见的事实
组织内有人能够拍板定案,才有决策可言
老板可以自己充当决策者,也可以委由他人来代为决策
第六节 人人都合理的阳奉阴违
上司与部属之间要求“一团和气“,却必须提防“一事无成“
上下知谐相处,有意见不好意思说出来,遇到问题能躲即躲,都以”虽然不满意,勉强接受"的心态,成为典型的和稀泥是中国式管理的恶瘤,必须妥为预防,或者及早去除
乖乖牌、听话、没有意见的部漏,不受上司器重,有意见马上就表示出来,被称为顶撞
对上司百依百顺的部属,命运也十分坎坷
上司所说的,永远都对,并不表示一定要完全遵从上司的指令去实践,中国人的惯例,上司所要求的是成果,而不是服从
上级の指示是正确可行的,部属当然没有理由加以变更
上级的指示如果不正确、不可行,部属就不应该盲目依照上级指令执行,因为不良的后果,仍旧需要部属自己来承担
在中国社会,只有“执行不力”,而没有”决策错误”,这是大家必须提高警觉的。
自古以来,上有政策而下有对策,已经成为众人皆知的事实
嘴巴一定要说“依法办理”,而实际上经常“因时制宜”,称为“变通”,而目的则千篇一律,在求合理有效
中庸之道,说起来就是”合理主义“。中国人的事情,很难说对错,大多数是”合理就好”
以人为主的中国式管理,讲求人的密切配台
中国人常说“努力工作没有用”,我们认为“用心做事才要紧”
部属医接受工作指派之后,应城随时注意不断产生的变数,用心去调整。在不违背上级的大原则下,自动设法,自主决定,将工作做的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