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工厂全链条可控管理
这是一篇关于工厂全链条可控管理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一、货物出货跟踪(盯着出货)核心目标:确保按订单要求(数量、时间、规格)准确交付,避免延误或错漏,二、成品进出检验(IQC/Outgoing QC)核心目标:通过检验拦截不合格品,确保入库 / 出库产品符合质量标准,三、半成品检验与烧入(Burn-in)安排。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项目时间管理6大步骤
项目管理的五个步骤
电商部人员工作结构
电费水费思维导图
D服务费结算
组织架构-单商户商城webAPP 思维导图。
暮尚正常运转导图
批判性思维导图
产品经理如何做好项目管理
车队管理
工厂全链条可控管理 要高效管理工厂的出货跟踪、检验流程、BOM 及生产安排,需围绕 “流程标准化、节点可控化、协同高效化” 展开,以下是各环节的核心操作框架及要点
一、货物出货跟踪(盯着出货) 核心目标:确保按订单要求(数量、时间、规格)准确交付,避免延误或错漏
1. 前置准备
建立 “出货跟踪台账”:含订单号、产品型号、计划出货日、实际生产进度、物流信息(物流公司、车号、预计到货日)、对接人等,每日更新。
提前 1-2 天确认成品入库数量、包装状态(是否符合客户标识要求)、随附单据(装箱单、合格证、报关资料等)是否齐全。
2. 过程跟踪
生产端:每日与生产部门核对 “待出货产品” 的完工进度,若有延迟(如物料缺件、设备故障),立即协调资源(如优先排产、临时调货)。
物流端:出货前与物流公司确认车辆到厂时间,监督装载过程(核对数量、防止破损),装载完成后获取物流跟踪号,同步给客户及内部相关部门。
异常处理:若遇物流延误、产品破损等,立即启动预案(如协调备用物流、紧急补产),并第一时间同步客户。
二、成品进出检验(IQC/Outgoing QC) 核心目标:通过检验拦截不合格品,确保入库 / 出库产品符合质量标准
1. 成品入库检验(Incoming QC,针对生产完成待入库的成品)
检验依据:客户订单要求、产品图纸、企业内控标准(如外观、性能、尺寸、功能参数)。
流程:生产部门提交 “入库检验申请”→品管部门按 AQL 抽样标准(或全检,依产品重要性)检验→合格则开具 “入库合格单”,允许入库;不合格则开具 “不合格品报告”,明确缺陷(如外观刮伤、功能失效),反馈生产部门返工 / 报废。
2. 成品出库检验(Outgoing QC)
触发时机:接到出货指令后,对拟出库成品再次检验(重点核对订单规格、数量,及是否有存储过程中的损坏)。
检验内容:产品标识(型号、批次)与订单一致性、包装完整性、附件(如说明书、配件)齐全性,必要时抽测功能。
结果处理:合格则放行出货;不合格则暂停出货,追溯原因(如入库时漏检、存储不当),返工后重检。
三、半成品检验与烧入(Burn-in)安排 核心目标:提前暴露半成品潜在缺陷(如早期失效),确保流入下工序的稳定性
1. 半成品检验
节点:在关键工序完成后(如组装、焊接后)设置检验点,避免缺陷流转。
内容:依据半成品图纸检验尺寸、结构、关键参数(如电阻值、电压稳定性),记录检验数据(便于追溯批次质量)。
标准:不合格品隔离标识,返工后需二次检验,合格方可进入烧入环节。
2. 烧入安排(老化测试)
目的:通过高温、高电压等环境加速应力测试,筛选出早期失效的半成品(如电子元件)。
参数设定:根据产品特性确定烧入温度(如 85℃)、时间(如 24 小时)、电压(如额定电压 1.2 倍),形成 SOP(标准作业指导书)。
流程: ① 检验合格的半成品按批次登记,录入烧入设备系统; ② 按排期(结合生产计划,避免积压)放入烧入箱,启动测试; ③ 烧入结束后,检测半成品功能是否正常,记录失效数量及原因; ④ 合格半成品转入下工序,失效品报废 / 分析根因(如元件批次问题)。 资源协调:提前规划烧入设备产能(避免多批次排队),安排专人监控设备运行状态(防止异常中断)。
四、BOM 管理与生产安排 BOM(物料清单)是生产的 “基础蓝图”,生产安排需以 BOM 为核心,结合订单与资源匹配
1. BOM 管理
• 准确性维护: ◦ 研发部门发布 BOM 时,需明确物料编码、规格、用量(含损耗率,如贴片元件损耗 2%),同步至 ERP 系统; 若产品升级(如换用替代物料),需走 “BOM 变更流程”,经研发、生产、采购部门审批后,更新系统版本(如 V1.1),并通知相关部门(避免用旧 BOM 领料)。
• 一致性核查: ◦ 生产前由 PMC(生产计划与物料控制)部门核对 “订单 BOM” 与 “系统 BOM” 是否一致,重点检查物料是否有替代、用量是否匹配。 定期(如每月)抽查 BOM 与实际生产物料的匹配性(防止错用物料)。
2. 生产安排
• 排产逻辑: ◦ 输入:客户订单(数量、交期)、BOM 物料齐套性(通过 ERP 查库存 + 在途采购量)、设备产能(如生产线日产量)、人力配置。 ◦ 优先级:按 “交期紧急度 + 订单量” 排产(如急单优先,大单拆分批次避免占用设备过久),形成 “生产排程表”(明确每日各线生产型号、数量)。
• 过程跟踪: ◦ 每日由生产主管反馈进度(完成量、未达标原因:如缺料、设备故障),PMC 及时协调(如催促采购物料、调配备用设备)。 ◦ 异常应对:若物料延迟,启动 “替代物料” 预案(需确认 BOM 允许替代);若订单变更,及时调整排程,通知各部门(如品管、物流)同步响应。
3. 协同要点
• 各环节数据打通:通过 ERP/MES 系统联动(如 BOM 数据→生产排程→检验记录→出货跟踪),减少人工录入错误;
• 跨部门例会:每日由 PMC 组织生产、品管、物流部门碰头,同步进度、暴露问题(如烧入设备不足、BOM 错误),快速决策。
通过以上标准化流程,可实现从物料到出货的全链条可控,减少差错与延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