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幸福的勇气》
【为什么我们总在寻找归属感?】《幸福的勇气》揭示:人类本质是"被爱的生活方式",但真正的幸福源于主动去爱本书五大核心夜谈层层深入:从否定赏罚(第二夜)、竞争到协作(第三夜),到"付出才有收获"(第四夜),最终抵达"选择爱的人生"(第五夜)。它提出震撼观点:批评与表扬都是束缚,唯有通过爱他人才能实现自立与共同体感觉所有关系的终极目标,是朝着"最佳分别"努力当离别来临,能无悔地说"这段相遇很值得"。
编辑于2025-08-14 09:03:02《幸福的勇气》
第一夜 他人和自己
教育
自立
教育的目标是自立
尊重
尊重是横向关系的前提
共鸣
他人兴趣
我们一般认为的共鸣,也就是想着“我也是一样的心情”去同意对方的意见,其实这只不过是赞同而非共鸣。共鸣是接近他人时的技术和态度。
在判定自己言行以及他人言行时,思考其背后所隐藏的“目的”。
现在和过去
现在决定了过去,而非过去决定了现在
我们个人也一样。人人都是“我”这个故事的编纂者,为了证明“现在的我”的正统性,其过去往往会被随意改写。
人会从过去发生的庞大事件系统中只选择符合现在“目的”的事件并赋予其意义,继而当作自己的记忆。反过来说就是不符合现在“目的”的事件会被抹掉。
心理三棱柱
可恶的他人
可怜的自己
不值得讨论
以后怎么做
正因为相信人的潜能才否定沉溺于悲剧的做法
第二夜 为何要否定赏罚
问题行为的五个阶段
为什么孩子们会陷入问题行为呢?阿德勒心理学关注的是其背后隐藏的“目的”。
“归属感”,也就是“确保自己在共同体中的特别地位”。
1. 称赞的要求
目的:“获得表扬”,“在共同体中取得特权地位”。
生活方式
“如果没人表扬就不干好事”或者是“如果没人惩罚就干坏事”。
对策:不是在他们做了“好事”的时候去关注,而是去关注他们日常生活中细微的言行。而且还要关注其“兴趣”,并产生共鸣。
2. 引起关注
目的:人就会想,“得不到表扬也没关系,反正我要与众不同。”
生活方式
积极的孩子会通过破坏社会或学校的小规则,也就是通过“恶作剧”来博取关注。
消极的孩子们会表现出学习能力极其低下、丢三落四、爱哭等一些行为特征,企图通过扮演无能来引起关注、获得特别的地位。
对策:我们只需要通过“尊重”的方式告诉他们,其本身就很有价值,并不需要非常特别。
被动寻求归属感
3. 权利争斗
目的:发起挑战,企图通过挑战胜利来炫耀自己的“力量”,并以此获得特权地位。
生活方式
简而言之就是“反抗”。比如用脏话来谩骂、挑衅父母或老师,有的脾气暴躁、行为粗鲁,有些甚至去抽烟、偷盗,满不在乎地破坏规则。消极的孩子们会通过“不顺从”来发起权力争斗,无论再怎么被严加训斥依然拒绝学习知识或者技能,坚决无视大人们的话。
对策:当发现不涉及法律问题的权力争斗时,一定要立即退出他们的“球场”。首先应该做的事情仅此而已。
4. 复仇
目的: 当发现这种爱的欲望无法实现的时候,人就会转而寻求“憎恶”。在憎恶的感情中关注我。就是这么一种心理。向没有认可这个无可替代的“我”的人复仇,向不爱“我”的人复仇,进行爱的复仇。
生活方式
他们的目标不是“坏事”,而是反复做“对方讨厌的事”。
对策:无;让第三方介入
5.证明无能
目的:对人生绝望,打心底里厌恶自己,认为自己一无是处。并且,为了避免再次体会这种绝望就去逃避一切课题。向周围人表明,“因为我如此无能,所以不要给我任何课题,我根本没有解决这些问题的能力。”
生活方式
他们往往主动放弃一切,不去从事任何课题也不对事物做任何思考。并且,他们总是厌世性地拒绝一切课题和周围人的期待。
对策:无
主动寻求归属感
赏罚
此时要想到一种可能性,那就是“他并不知道这是不好的事情”。
如果不知道,就要教给他。并且,在教的时候不需要责备性的语言。请不要忘记这个原则。因为那个人并不是在故意做坏事,只是不知道而已。
其他任何事情,我们都要从某人“不知道”这一点开始思考。对由于“不知道”造成的错误加以苛责你不觉得很不合理吗?
批评学生的案例
批评是一种破坏相互“尊重”的行为,发怒或斥责是一种低成本、不成熟、暴力性的交流手段。
你应该做的是关注他们的“目的”,与他们一起思考“以后怎么做”。
目的
厌烦了争论的人或者在争论中无望获胜的人会怎么做呢?斥之暴力
暴力始终是成本低、廉价的交流手段。
分析
让学生说出“多亏了先生才能毕业”或者“多亏了先生才能及格”之类的话的教育者,在真正意义的教育上是失败的,必须令学生们感到他们是靠自己的力量做到了这一切。
父母及教育者很害怕学生们自立,因为那将意味着他们讲“失去控制”,或许当他们失败,带来麻烦的时候,会因为是他们的监护人而承担责任。
父母以及教育者往往对孩子们过于干涉、过于保护,结果就培养出了任何事都要等待他人指示的“自己什么也决定不了的孩子”。
人处于未成年状态不在于缺乏理智,而在于没有他人的教导就缺乏运用自己理智的决心和勇气。也就是说,人处于未成年状态是自己的责任。
怎么做
不把来访者置于“依存”和“无责任”的地位之中。
案例:比如,孩子们问你“我可以去朋友那里玩吗”?
告诉他自己的人生、日常的行为一切都得由自己决定。并且,假如有做出决定时需要的材料——比如知识或经验——那就要提供给他们。这才是教育者应有的态度。
尊重孩子们自己的决断,并帮助其做出决断。并且,告诉孩子自己随时可以为其提供帮助,并在不太近但又可以随时提供帮助的距离上守护他们。即使他们自己做出的决断以失败告终,孩子们也学到了“自己的人生可以由自己选择”这个道理。
第三夜 竞争到协作
为什么要否定表扬
顺从的目的只是为了“获得表扬”或者“不被批评”。如此,共同体就会被以褒奖为目标的竞争原理所支配。
竞争
有竞争的地方就会产生策略,甚至滋生不正当行为
这并不是因为他“坏”才陷入问题行为,问题在于蔓延在整个班级的竞争原理。
教育者应该做的不是去关注产生问题行为的“个人”,而是去关注出现了问题行为的“共同体”。而且,一定要去治疗共同体本身,而不是去治疗个人。
民主
停止赏罚,消除竞争,让竞争原理从班级中消失。
不是靠竞争原理,而是基于“协作原理”运营的共同体。
否定认同需求
认同感
认同根本没有尽头。只有被表扬才能体会到幸福的人,直到生命的最后一瞬间也在追求“更多的表扬”。这样的人就被置于了“依存”的地位,过着永远索求、永不满足的生活。
自卑感
我们人类在孩童时代毫无例外地都抱着自卑感生活。
人类恐怕是唯一一种身体发育比心理成长慢一步的生物。
如此一来,孩子们自然就会深受自卑之苦。因为,明明心理和大人没什么区别,但作为人的价值却得不到认可。
共同体感觉
所有人的内心都有共同体感觉,它与人的认同需求紧密相连。
阿德勒心理学认为,人类最具根源性的需求是“归属感”。就是在共同体中取得特别地位,不要“泯然众人”。
自立
“我”的价值由自己来决定,这叫“自立”
不要从“与他人不同”方面寻求价值,而是从“保持自我”方面寻求价值,这才是真正的个性。
这才是真正的个性。不认可“真正的自我”,一味地与他人进行比较,盲目地突出“不同”,这是一种自欺欺人的生活方式。
第四夜 付出,然后才有收获
人生三大课题
人际关系
因为人的快乐也源于人际关系。
一切烦恼来自人际关系
工作课题
目的:追求“我的幸福”
信任
为了生存需要分工,为了分工需要相互“信任”。并且,也无可选择。
分工的根源就在于人类的“利己心”。
工作关系中的价值
“人的价值由如何完成共同体中自己被分配的分工任务来决定。”
决定人价值的不是“从事什么样的工作”,而是“以什么样的态度致力”于自己的工作。
分工的根本原理是“我的幸福”,也就是利己心。彻底追求“我的幸福”的结果就是给别人带来幸福,分工关系成立,可以说是健全的利益交换发挥作用。
交友课题
目的:追求“你的幸福”
阿德勒说过,“我们在交友的时候,会学着用他人的眼睛去看,用他人的耳朵去听,用他人的心去感受。”
挖掘出共同体感觉
信赖关系
我们无法“信赖”一个自己并不尊重的对象。能否“信赖”他人与能否尊重他人紧密相关。
无论什么样的对象,都可以去“尊重”去“信赖”。因为这并非由环境或对象所左右,而是取决于你自己的决心。
如果不能爱自己也就无法爱他人,如果不能信赖自己也就无法信赖他人
人类并非只有在遇到考试、就职或结婚之类具有象征意义的人生大事的时候才需要面对考验及决断。对于我们来说,平凡的日常生活也是一种考验,在“此时此刻”的日常中也需要做出许许多多的重大决断。逃避这些考验的人根本无法获得真正的幸福。
通过一味信赖、一味给予的利他态度,交友关系才会产生。
付出,然后才有收获
第五夜 选择爱的人生
人类之爱
“爱并非像一部分心理学家所认为的那样,它不是纯粹或者自然的功能”。
结婚是真正意义上考验两个人爱的开始。因为,现实的人生从此拉开了序幕。
被动的爱
只是想要获得、拥有、征服它而已……你所说的“被动坠入的爱”其实就是这种拥有欲和征服欲。
能动的爱
获得他人的爱很难。但是,“爱他人”更是难上好几倍的课题。
爱的课题
目的:追求“我们的幸福”
既不优先考虑“我”的幸福,也不只是满足“你”的幸福,只有“我们”两个人都幸福才有意义。
爱是“由两个人共同完成的课题”。
改变人生的主语
“我”这一人生主语就变成了“我们”。既不是利己心又不是利他心,而是在全新的准则下生活。
为了获得幸福生活,就应该让“自我”消失。让爱中自我中解放出来。
既“不”是利己又“不”是利他。爱并非兼顾利己和利他两个方面,而是两者都排除。
爱是自立,是成熟。正因为如此,爱非常困难。
自立
自立就是“脱离自我中心性”。
阿德勒把共同体感觉叫作“social interest”,并称其为对社会的关心、对他人的关心。我们必须脱离顽固的自我中心性,放弃做“世界中心”,必须摆脱“自我”,必须摆脱被娇惯的孩子时代的生活方式。
自立既不是经济方面的问题也不是就业方面的问题,而是对待人生的态度、生活方式的问题……今后你也一定会下定决心去爱某个人,那时候就能告别孩童时代的生活方式,实现真正的自立。因为,我们通过爱他人能渐渐成熟起来。
共同体感觉
仅仅开始于两个人的“我们”很快就会扩展到整个共同体乃至整个人类。
亲子关系
有一天他们会察觉到,“我”正因为被父母爱着,所以才能活下去。
而正是在这个时期,孩子们会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
作为性命攸关的生存战略,我们都会选择“被爱的生活方式”。
“被爱的生活方式”完全是自我中心式的生活方式,它一直在摸索如何集中他人的关注、如何站在“世界中心”。
我们或多或少都活在父母爱的支配之下,在只能希求被父母爱的时代,我们选择了自己的生活方式。并且,在不断强化“被爱的生活方式”中渐渐长大。
关于婚姻关系
我们绝不可以成为命运的仆人,必须做命运的主人。不是去追求命中注定的人,而是建立起可以称得上命运的关系。
跳舞。不去想未知的将来也不去考虑根本不存在的命运,只是与眼前的伴侣一起舞动“现在”。
我们只有通过爱他人才能从自我中心性中解放出来,只有通过爱他人才能实现自立。并且,只有通过爱他人才能找到共同体感觉。
在所有的相遇与人际关系中,不断朝着“最佳分别”努力。唯有如此。不断付出努力,以便有朝一日分别的时候,可以无憾地说“与这个人相遇、一起度过的日子很对很值得”。无论是在与学生们之间的关系中还是在与父母之间的关系中,以及与爱人之间的关系中,都是如此。
“认真活在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