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主观题
涵盖了高考语文各类主观题的答题思路,包括:古诗文阅读,小说阅读,散文阅读,材料阅读,语言运用。有需要的同学,可以收藏下哟。
编辑于2025-08-22 11:31:23主观题
古诗文阅读
语段赏析
表达手法+表达内容+表达效果
手法
抒情方式
(eg.如何表达作者...的情感)
直抒胸臆
借景抒情
移情于物
将主观情感移到客观景物上,达到物我合一、浑然一体,表达自己对风物的XX情感
借古讽今
借用古人典故隐喻当下时局、朝政等,表达作者情感(多负面)
先写所引用的古事、在写对当下的映射,最后写作者的情感、
描写方法
虚实
视听
动静
远近
色彩
修辞格
比拟、拟人、比喻、对偶、顶针etc
比兴
先言它物以引所咏之词,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表达作者...的情感(如《关雎》)
白描
用简练的笔墨刻画出鲜明的形象,是诗句更加朴实与传神,更好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用典
增强文化含量,增强形象性、暗示性,使诗歌具有含蓄典雅的风格
想象
意象选择
eg.勾勒一幅怎样的图画,具有哪些深刻的意蕴
并列与叠加
丰富画面,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
营造出XX的场面/氛围,表达作者XX的情感
意境、/意象+使用手法+描摹画面+表达情感
1.借助a、b、c等意象,运用........的手法 2.描绘了一篇XXXX图,....(翻译诗句); 3.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叠词运用
行文结构
论据
内容评述
eg.结合诗句分析作者是怎样体现这种感情的
分不同层面写关于该情感的论据
情感
表达感情
eg.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情感+论据
手法分析
eg.分析在xx描写上的妙处
使用手法+论据+(表达效果)
字词赏析
手法+解释手法+内容特点+情感
小说阅读
小说要素
环境描写
故事情节
人物形象
小说主题
环境描写
表达内容 可能会与人物形象对比,突出人物精神品格
小说要素角度
内容:可能推动情节发展
人物:可能暗示人物心理活动
主题:可能在为揭示小说主题铺垫
故事情节
标题
内涵
直指义 事物层面
象征义
人物层面
社会层面
作用
要素角度
内容
线索,贯穿全文 ,推动情节发展
概括全文内容情节,交代故事发生环境,背景
人物
确定写作对象
可能暗指主角
主题
全文文眼,揭示全文主旨
标题新颖/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若有修辞格,需先分析修辞格及其所指对象
表达效果+(修辞手法)+三个要素角度
叙事方式
人称
第一人称
“我”既是叙述者又是亲历者,是有限视角与全知视角的结合
两者形成照应,又形成对比。既使故事真实可信又使故事具有深刻性、哲理性
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第二人称
便于直接对话,利于交流思想情感
增强亲切感,同时使抒情更加强烈感人
第三人称
视角
有限视角
全知视角
儿童视角
内容更加客观真实;
语言更加平易亲切
效果更加“陌生化”
儿童的好奇心推动情节的发展
儿童视听下来塑造人物形象,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饱满
用儿童天真善良的天性对比成人世界的丑恶,审视人性,凸显主题
成人视角
儿童与成人视角交互
从儿童的视角观察描写生活,使“童年”更加生动,充满童趣。
以成人的视角评点生活,使作家笔下所写的文字含义更清晰更深刻,更富思想性和哲理性
叙事顺序
插叙
对主要情节起衬托与解释说明
内容更充实,丰富人物形象
主题更突出
倒叙
制造悬念。使文章更加生动与引人入胜
(将最能表现主题的内容放在前面,使主题突出
补叙
写作手法
细节描写
具有画面感,通过对这个画面的描写,让读者仿佛置身于真实的xx中,引起读者的共鸣,对xx的意义有了更深的理解
子主题
语言特色
语言风格
语言描写技巧
切入点
描写技巧(人物形象)
在xxx上简洁传神、细腻逼真、生动形象地描摹人物xxx,表现出独特个性特征在这一方面的魅力
运用手法
包括字词、句式(长短、整散)、修辞格等
语言风格
时代特色
可以反映所处时代、社会背景的
地域特色
方言等
语体特色
通俗易懂;幽默风趣;生动形象;诙谐轻松;富有表现力etc
人物类型
扁平人物
为了"表现一个简单的意念或特性",甚至就是为了某一个固定念头而生活在种种的矛盾冲突中。
圆形人物
打破了好的全好、坏的全坏的简单分类方法,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去刻画人物形象,
其性格有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具有复杂性格特征,
能更真实、更深入地揭示人性的复杂、丰富
任何谈表达效果的题都要从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小说主题三个方面来回答(环境描写看情况)
文学体裁
外国小说
常用心理、环境、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
多反映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思考
其它
革命历史题材
注意标题
可能存在于故事中穿插似乎与战争/主线无关的片段,借此表达对战争的厌恶与对人性的赞美
严肃文学
魔幻现实主义
把现实与幻景融为一体的创作方法
把现实投放到虚幻的环境和气氛中,给以客观,详尽的描绘,使现实披上一层光怪陆离的魔幻的外衣
坚持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原则,又在创作方法上运用欧美现代派的手法
魔幻带有浓厚的本土色彩
用荒诞离奇的手法展现现实
用象征手法表达对历史的反思
批判现实主义
米考伯主义
没有远虑,幻想走运的乐天派
冰山理论
子主题
角度
情节
人物
主题
浪漫主义
虚实结合
虚
情节
虚构现实中没有的人物,叙述离奇的情节
手法
使用夸张、想象等手法,增强小说的表现力
主题
运用象征的手法,使各要素都有深刻的象征意义
实
情节
主题
通俗文学
纪实
回忆录
详略得当、注重实录
用小题材反映大道理
新闻稿
通讯
人物通讯
由多个事例与多元写作手法刻画人物形象
特写
报告文学
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前三者必不可少
现实场景和背景资料有机融合,切入点小
时效性
具体时间
真实性
时间、地点、人物
使用真实史料、准确数据
侧重点不同,主题思想不同
出题方式
作用
人物作用
三要素角度
主要人物:强化人物形象,表现主题
次要人物:衬托主要人物,丰富其人物形象
情节作用
情节
文首
文中
设置悬念、承上启下
文末
人物、主旨
段落作用
三要素
标题作用
三要素
艺术效果
线索作用
明线:主要人物
暗线:次要人物
环境作用
三要素
(为人物活动提供社会背景)
烘托氛围,定下情感基调/反映人物心理/暗示象征
场景:环境+人物
物象作用
内容(细节内容+描写手法)
作用(三要素,有几个写几个,统一在一个分点中)
读者影响
赏析
细节刻画
原文语句+具体内容+刻画目的
词句含义
词句内容
三要素
句式:长短句
句子赏析
手法
修辞格
句式
意蕴
内容+情感
结构
头:铺垫
中:承上启下
尾:意味深长、表达主题
语言特点
叙述方式
人称
记叙顺序
突出的艺术手法
语言的表达方式
情节安排
表现手法
构思立意
线索
题材
人物形象
主题
概括
情感态度
人物形象
有哪些形象特点 形象特点+论据
如何塑造形象特点 描写手法+具体内容+人物形象
如何表现人物形象 内容形象主题三个角度分层回答
内容概况
散文阅读
赏析
表达方式
描写;议论;抒情;记叙;说明
句式
长短
整散
修辞格
材料阅读
论证特点
论证结构
总分
破立
论证方法
举例
比喻
类比
对比
引用
假设
论证语言
生动形象,,,,,,
具有历史与文化的厚重感,,,,,,,
庄重典雅、言简意赅,多用文言词语,有很强的说服力与感染力
语言通俗准确、富有情感
书面语与口语共用,雅俗共赏、自然亲切
条理清晰、逻辑严密;富有思辨性与逻辑性,,,,,,
有就写,没有就不写,不放心就写
行文思路
论证思路
行文思路
论证方法
语言运用
标点用法
破折号
表递进
解释说明
声音延长
话题的转变
总结上文
直接引用
引号
直接引用
特殊含义
突出强调
特定称谓
省略号
列举的省略(不可与“等”连用) 或引文的省略
声音的延长或说话的不连贯
语段赏析
语句赏析
分析修辞格
排比 句式相似整齐,富有韵律感,增强语言气势
对偶 前后对仗工整,富有韵律美
反复
回环往复,韵律和谐,节奏感强
多次出现起强调作用,增强语气
比喻
把A比做B,C比做D
表现出二者在....上的相似性
比拟
拟人
通过a,b等词,赋予A热的特点
拟物
把人比做物
把A物比作B物
通感
A本是a觉感知,作者却用b觉写出来,运用通感手法,激发读者共鸣,有较强感染力
将xx这一xx形象与xx这一xx和xx形象沟通起来,xxxx构思新颖,又生动形象地表现xxxxxx的感受,增加了语言的文采。
引用
引用经典名句,增加了文段的文化内蕴及文采,容易引起读者的共情。
表达效果
描述内容
情感态度
分析原句优点:看缺什么,赏析删减的东西
句式角度
长句
短句 简洁明快(朗朗上口
整句 富有韵律美
散句
修辞角度
语言风格角度
新闻概括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结果意义
语病修改
先自己改一遍(不看选项)
选项选择
注意语言逻辑顺序, 既谁先谁后
尤其注意找全句的主语,遇到类似 的两项时把主语与文不符的排出
填写句子
先判断语段层次总分/ 总分总/分总按逻辑逐渐推进
填写总句言概括分论点
分句要结合主句和前后文
写概括性的词语时不要 用什么学科专有名词,均在文中获取
前句出现关联词,后句要出现与之对应词语, 如前文有”不仅“,填写时就要写”而且“/还
所填写句子后出现“都”时, 一般要向后导,主要看后文
长句短句
划分句子成分,分清主谓宾定状补
长句:确定全句主体,再按合理顺序修饰主体
短句:明确全句主体,将长句拆开依次修饰主体
标识赏析
构图要素+要素含义
流程图解释
子主题
逻辑推理
推理形式
演绎推理
三段论:大前提+小前提——结论
排中律/排除法
二难推理
用于一事多种可能,但都只会有一个结果
充分:存在假设
必要
归纳推理
由个别到一般(举例论证)
类比推理
由A个别——B个别
论证方法
隐含前提
间接论证
排除法
求证: A真
证明:或A真,或B真,或C真,或D真
已知: B、C、D假
所以,A真
反证法
通过确定反论题的虚假来确定论题的真实性
提出论题→设定反论题→依据推理规则进行推演→证明反论题的虚假→根据排中律,既然反论题为假,原论题便是真的
这段文字没从正面论述XX怎样,而是假设不XX会怎样,来证明XXX的重要性。这运用了反证法。
归谬法
如果p那么q,非q,所以非p(假言三段论)
这段文字运用归谬法。先认同XXXX,接着又运用夸张联想的手法推出:XXX这一荒谬的结论,令人忍俊不禁。
虚拟论敌
访谈类材料
论证特色
访谈语言
访谈中较为突出的语言风格
访谈主题
访谈应始终围绕一特定主题进行问答
访谈内容
层进式结构
层层递进、由浅入深、条理清晰、逻辑严密
访谈形式
入题;与现实的关联。。。
最重要的是,不管题目怎么变,关键是要知道它在考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