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语文基础知识
涵盖了高考语文所涉及的各类题型的基础知识,主要内容包括:古诗文阅读,小说阅读,散文阅读。标点用法,语言表述等。
编辑于2025-08-22 11:33:54语文基础知识
古诗文阅读
诗歌类型
手法
抒情方式
直抒胸臆
借景抒情
移情于物
将主观情感移到客观景物上,达到物我合一、浑然一体,表达自己对风物的XX情感
借古讽今
借用古人典故隐喻当下时局、朝政等,表达作者情感(多负面)
先写所引用的古事、在写对当下的映射,最后写作者的情感、
描写方法
虚实
视听
动静
远近
色彩
意象选择
叠词运用
行文结构
咏史怀古诗
结构
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情
由古人感慨自己
意象
历史人物、事件、遗迹
内容
古人
对比失落;同病相怜
名地
世事变迁
国家
国运衰微
统治者
荒淫误国
手法
叙事
用典、对比
抒情
触景生情;咏史抒情;即事议论;夹叙夹议
托物言志诗
常见情感
寄与理想抱负
寄寓高尚节操
针砭时弊、忧国忧民
羁旅思乡诗
常见情感
羁旅愁
怀人愁
寄居他乡的幽怨愁
送别怀人诗
常见意象:柳、酒、月、水、长亭、舟
边塞征战诗
风格
辽阔苍茫、沉郁顿挫
常见情感
保家卫国的豪情
奋勇杀敌的气概
绮丽独特的风光
征人思乡的忧愁
凄苦哀怨的反战
山水田园诗
风格
清新自然、闲适恬淡
常见情感
热爱自然
向往自由
憎恶现实
悠然自得
爱情闺怨诗
题画诗
常见情感
赞美画作
赞叹意境
以画明志
哲理诗
风格
深沉浑厚、含蓄隽永;通俗易懂但意蕴深厚
常见情感
自然景物
讽刺社会
人生理想
描写爱情
阐释文艺
酬赠诗
干谒诗
小说阅读
小说要素
环境描写
表达内容 可能会与人物形象对比,突出人物精神品格
故事情节
人物形象
小说主题
故事情节
标题
内涵
直指义 事物层面
象征义
人物层面
社会层面
作用
要素角度
内容
线索,贯穿全文 ,推动情节发展
概括全文内容情节,交代故事发生环境,背景
人物
确定写作对象
可能暗指主角
主题
全文文眼,揭示全文主旨
标题新颖/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叙事方式
人称
第一人称
“我”既是叙述者又是亲历者,是有限视角与全知视角的结合
两者形成照应,又形成对比。既使故事真实可信又使故事具有深刻性、哲理性
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第二人称
便于直接对话,利于交流思想情感
增强亲切感,同时使抒情更加强烈感人
第三人称
视角
有限视角
全知视角
儿童视角
内容更加客观真实;
语言更加平易亲切
效果更加“陌生化”
儿童的好奇心推动情节的发展
儿童视听下来塑造人物形象,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饱满
用儿童天真善良的天性对比成人世界的丑恶,审视人性,凸显主题
成人视角
儿童与成人视角交互
从儿童的视角观察描写生活,使“童年”更加生动,充满童趣。
以成人的视角评点生活,使作家笔下所写的文字含义更清晰更深刻,更富思想性和哲理性
叙事顺序
顺叙
使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插叙
对主要情节起衬托与解释说明
内容更充实,丰富人物形象
主题更突出
倒叙
制造悬念。使文章更加生动与引人入胜
(将最能表现主题的内容放在前面,使主题突出
补叙
使文章结构完整
行文跌宕起伏,起到出人意料的效果
平叙
条理清晰,便于读者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
结构手法
线索
悬念
意外
伏笔
铺垫
抑扬
跌宕
留白
写作手法
细节描写
具有画面感,通过对这个画面的描写,让读者仿佛置身于真实的xx中,引起读者的共鸣,对xx的意义有了更深的理解
子主题
表现手法
白描:突出景物或人物特点,简介传神
象征:是抽象的事物、感情具体化;含蓄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增添文章艺术魅力
对比:突出一方鲜明特征;表达作者好恶褒贬;基于读者深刻影响
衬托:用次要人物突出主要人物:侧面突出人物、表现主旨;表意委婉、耐人寻味
讽刺:鲜明揭示事物本质;鲜明表达作者好恶褒贬;幽默风趣,具有批判性与感染力
渲染:在高朝前进行浓墨重彩的描写:营造气氛、进行铺垫,奠定感情基调、预示结局;增强情节合理性、连贯性;增强表现力、感染力
黑色幽默:对社会现实进行嘲讽和鞭挞,让人感觉滑稽可笑之余也觉沉重苦闷
语言特色
语言风格
语言描写技巧
切入点
描写技巧(人物形象)
在xxx上简洁传神、细腻逼真、生动形象地描摹人物xxx,表现出独特个性特征在这一方面的魅力
运用手法
包括字词、句式(长短、整散)、修辞格等
语言风格
时代特色
可以反映所处时代、社会背景的
地域特色
方言等
语体特色
通俗易懂;幽默风趣;生动形象;诙谐轻松;富有表现力etc
人物类型
扁平人物
为了"表现一个简单的意念或特性",甚至就是为了某一个固定念头而生活在种种的矛盾冲突中。
圆形人物
打破了好的全好、坏的全坏的简单分类方法,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去刻画人物形象,
其性格有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具有复杂性格特征,
能更真实、更深入地揭示人性的复杂、丰富
文学体裁
外国小说
常用心理、环境、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
多反映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思考
其它
革命历史题材
注意标题
可能存在于故事中穿插似乎与战争/主线无关的片段,借此表达对战争的厌恶与对人性的赞美
历史小说
新编
情节:部分虚构情节
语言:现代词语、杂文笔法
主旨:对历史与当下做出关照;主旨与当下相匹配
严肃文学
魔幻现实主义
把现实与幻景融为一体的创作方法
把现实投放到虚幻的环境和气氛中,给以客观,详尽的描绘,使现实披上一层光怪陆离的魔幻的外衣
坚持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原则,又在创作方法上运用欧美现代派的手法
魔幻带有浓厚的本土色彩
用荒诞离奇的手法展现现实
用象征手法表达对历史的反思
批判现实主义
米考伯主义
没有远虑,幻想走运的乐天派
冰山理论
子主题
角度
情节
人物
主题
浪漫主义
虚实结合
虚
情节
虚构现实中没有的人物,叙述离奇的情节
手法
使用夸张、想象等手法,增强小说的表现力
主题
运用象征的手法,使各要素都有深刻的象征意义
实
情节
主题
通俗文学
纪实
回忆录
详略得当、注重实录
用小题材反映大道理
新闻稿
通讯
人物通讯
由多个事例与多元写作手法刻画人物形象
特写
报告文学
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前三者必不可少
现实场景和背景资料有机融合,切入点小
时效性
具体时间
真实性
时间、地点、人物
使用真实史料、准确数据
侧重点不同,主题思想不同
语言表述
标点用法
逗号
语言:制造停顿,抑扬顿挫
将x与x分开,停顿加长,增强现场感
句式:长句变短句(与前文风格一致)
独立成句(读起来简短有力)
加强语气作用,表突出强调
破折号
表递进
解释说明
声音延长
话题的转变
总结上文
直接引用
引号
直接引用
特殊含义
突出强调
特定称谓
省略号
列举的省略(不可与“等”连用) 或引文的省略
声音的延长或说话的不连贯
修辞格
比喻
把A比做B,C比做D
表现出二者在....上的相似性
排比
句式相似整齐,富有韵律感,增强语言气势
对偶
前后对仗工整,富有韵律美
反复
回环往复,韵律和谐,节奏感强
多次出现起强调作用,增强语气
比拟
拟人
通过a,b等词,赋予A热的特点
拟物
把人比做物
把A物比作B物
通感
A本是a觉感知,作者却用b觉写出来,运用通感手法,激发读者共鸣,有较强感染力
将xx这一xx形象与xx这一xx和xx形象沟通起来,xxxx构思新颖,又生动形象地表现xxxxxx的感受,增加了语言的文采。
引用
引用经典名句,增加了文段的文化内蕴及文采,容易引起读者的共情。
单双音
如“着”等,强调动作正在进行,现场感强
单双音节变化使用,行文不呆板
对仗整齐、韵律和谐、朗朗上口
点染
点:总
句意+奠定全诗xx的情感/再次点明主题/含蓄表达xx的情感
染:分
层层铺开,渲染了xx之情
点染结合:相辅相成
比兴
先言它物以引所咏之词,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表达作者...的情感(如《关雎》)
想象
用典
增强文化含量,增强形象性、暗示性,使诗歌具有含蓄典雅的风格
白描
用简练的笔墨刻画出鲜明的形象,是诗句更加朴实与传神,更好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句式
长句
短句 简洁明快(朗朗上口
整句 富有韵律美
散句
多用标点
散句/短句
灵动跳跃
不用标点
整句/长句
感情激昂
论证
行文思路
论证方法
举例
比喻
类比
对比
引用
假设
论证结构
总分
破立
论证语言
生动形象,,,,,,
具有历史与文化的厚重感,,,,,,,
庄重典雅、言简意赅,多用文言词语,有很强的说服力与感染力
语言通俗准确、富有情感
书面语与口语共用,雅俗共赏、自然亲切
条理清晰、逻辑严密;富有思辨性与逻辑性,,,,,,
逻辑推理
推理形式
演绎推理
三段论:大前提+小前提——结论
排中律/排除法
二难推理
用于一事多种可能,但都只会有一个结果
充分:存在假设
必要
归纳推理
由个别到一般(举例论证)
类比推理
由A个别——B个别
论证方法
隐含前提
间接论证
排除法
求证: A真
证明:或A真,或B真,或C真,或D真
已知: B、C、D假
所以,A真
反证法
通过确定反论题的虚假来确定论题的真实性
提出论题→设定反论题→依据推理规则进行推演→证明反论题的虚假→根据排中律,既然反论题为假,原论题便是真的
这段文字没从正面论述XX怎样,而是假设不XX会怎样,来证明XXX的重要性。这运用了反证法。
归谬法
如果p那么q,非q,所以非p(假言三段论)
这段文字运用归谬法。先认同XXXX,接着又运用夸张联想的手法推出:XXX这一荒谬的结论,令人忍俊不禁。
虚拟论敌
散文阅读
表达方式
抒情
直接抒情
直抒胸臆
坦率诊治、打动人心
间接抒情
借景抒情
把情感渗透到景物描写中
用景物烘托人物情感
议论
叙是议的基础,议是叙的深化,达到事显理明和平添情致的艺术效果
记叙
叙述人称
第一人称
亲切自然,利于作者抒情
第二人称
拉近读者与文章的距离,增加亲切感,
第三人称
叙述方式
顺叙
倒叙
插叙
补叙
说明
描写
对象
人物描写
景物描写
环境描写
手法
工笔
用大量笔墨细致描绘某一景物
白描
对景物进行勾勒(各处着墨不多但能构建出画面)
手法+修辞格+内容
议论
表现手法
象征
如《一个消逝了的山村》
虚实结合
以实衬虚或以虚衬实
如《荷塘月色》
点面结合
叙述事件全过程为面
顾及全局、体现广度
抓住某一特殊情节为点
突出重点、体现深度
动静结合
以动衬静或以静衬动或以动写静
如《荷塘月色》
联想想象
如《一个消逝了的山村》
渲染烘托
如“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秦腔》
衬托对比
衬托:有主次之分,二者不会同时出现
陪衬事物是用来说明和突出被陪衬事物的
对比:二者是对立关系,无主次之分,相互依存
如《故都的秋》
托物言志
如《白杨礼赞》
以小见大
如《力量》
抒情方式
直接抒情
间接抒情
语言风格
子主题
用白描,勾勒出xx的景色
用口语,用民歌俚语,语言明朗
访谈类材料
论证特色
访谈语言
访谈中较为突出的语言风格
访谈主题
访谈应始终围绕一特定主题进行问答
访谈内容
层进式结构
层层递进、由浅入深、条理清晰、逻辑严密
访谈形式
入题;与现实的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