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生理-泌尿
这是一篇关于生理-泌尿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概述,肾小球滤过,小管重吸收和 分泌、尿浓缩稀释、调节。
编辑于2025-09-10 11:46:49生理-泌尿
概述
肾内分泌功能
肾素:球旁/近球/颗粒细胞 1α-羟化酶:小管上皮细胞 EPO:间质细胞 前列腺素、激肽释放酶等
速记:前线红军生产机枪神
肾单位
肾小体(肾小球+肾小囊):滤过 肾小管(与集合管一起完成小管液的重吸收和分泌等)
皮质肾单位
①入球动脉口径比出球动脉大→利于滤过;②管周毛细血管→利于重吸收
近髓肾单位
①管周毛细血管(网状小血管)→利于重吸收;②U型直小血管→利于维持肾髓质间质高渗
肾血流量
神经调节
①交感神经→球旁细胞β1-R→肾素↑→RAAS兴奋;②交感神经→肾血管α1-R
体液调节
收缩肾血管:NA、Adr、 AngⅡ、大剂量VP、ET、腺苷 β1-R→肾素↑ 肾素↓
舒张肾血管:NO、ANP、 PG、缓激肽、小剂量多巴胺 拮抗RAAS 肾素↓ 肾素↑
自身调节
肾动脉压在70-180mmHg肾血流量和GFR相对稳定
肌源性:入球动脉平滑肌机械门控钙通道
管球反馈
肾清除率
清除率=GFR
(菊粉更准确、内生肌酐更常用),不被小管重吸收和分泌
清除率>GFR
被小管净分泌(一定被分泌、可能被重吸收)
清除率<GFR
被小管净重吸收(一定被重吸收、可能被分泌)
清除率=0
代表最大重吸收率,(葡萄糖完全被近端小管重吸收)
清除率=肾血浆流量 (碘锐特、对氨基马尿酸)
在肾静脉浓度为零(被完全清除)
清除率=尿中物质浓度×每分钟尿量÷血浆中物质浓度 滤过分数=GFR÷肾血浆流量,19%-20% 肾血流量=肾血浆流量÷(1-HCT)
肾小球肾炎:滤过分数↓(肾单位都死了) 心衰:滤过分数↑(肾血流量都没有了)
肾小球滤过
滤过膜
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基膜、肾小囊脏层上皮细胞(足细胞)
机械屏障(基膜最强):分子量大的多数血浆蛋白、血细胞无法滤过 电荷屏障(负电):白蛋白无法滤过 nephrin电荷屏障阻止白蛋白
肾病患者出现尿蛋白:滤过膜上裂孔素↓ pH>pI蛋白质带负电,白蛋白pI近0.5
原尿/超滤液与血浆的最大差别是蛋白质 屏障结构——毛细血管内皮下基膜
肾小球滤过率GFR (与体表面积有关)
单位时间内双肾生成的原尿量(125m/分) VS 心输出量:一侧心室
影响因素
①有效滤过压 =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渗压+肾小囊囊内压)
↓→滤过平衡点向入球动脉移动→GFR↓ ↑一滤过平衡点向出球动脉移动→GFR↑ 肾小囊囊内压↓
交感神经、高血压等→毛细血管血压↓动力 (应急、大失血、剧烈运动等兴奋交感神经)
大量输液等→血浆胶渗压↓
尿路结石等梗阻→囊内压↑
阻力
②肾血浆流量
大失血→肾血浆流量↓→滤过平衡点向入球动脉移动→GFR↓ 大量输液→肾血浆流量↑→滤过平衡点向出球动脉移动→GFR↑
③滤过系数 (滤过膜有效通透系数和面积)
肾小球肾炎→GFR↓
交感神经、CA、AngI、VP→收缩球内系膜细胞→GFR↓
小管重吸收和 分泌、尿浓缩稀释、调节
近端小管 (物质重吸收的重要部位)
小管液等渗
67%的Na、C1、水、K在这里重吸收
前半段重吸收2/3Na和水(跨细胞途径,水AQP-1) 后半段重吸收1/3Na和水(细胞旁途径)
70%的Ca在这里重吸收:细胞旁途径为主
80%的HCO3在这里重吸收
形式:CO2,扩散快→先于Cl重吸收(近端小管前半段不重吸收Cl) 碳酸酐酶抑制剂:乙酰唑胺,可致肾小管酸中毒、低钾(Na-H交换↓→分泌K↑)
相互促进维 持酸碱平衡
重吸收HCO3
分泌H:Na-H交换(主)、质子泵
分泌氨/铵根
近端小管等Na-NH4交换为主 集合管NH3单纯扩散为主
100%的葡萄糖和氨基酸在前段重吸收
Na-G、Na-AA同向转运
肾糖阈:尿中刚出现糖的最低血糖浓度 VS 肾阈:溶质开始在尿中出现的血浆浓度
集合管 主细胞分泌K
维持水平衡
终尿K的主要来源 只要重吸收Na就会分泌K(K不吃也排)
小管液流量↑、醛固酮↑→K分泌↑ 螺内酯(拮抗醛固酮受体)、阿米洛利(抑制ENaC):利尿+保钾
近端等渗、降细浓缩 升段稀释、集合调节
尿浓缩和稀释
①肾髓质间液形成高渗梯度(水重吸收的动力):NaCl+尿素 髓袢升支粗段是逆流倍增最重要起始动力
呋塞米抑制Na-K-2C1→外髓部渗透压↓↓→浓缩功能↓↓ 营养不良(Pr)→尿素↓→内髓部渗透压↓一浓缩功能↓(老人夜尿↑原因)
②U型直小血管:维持肾髓质高渗梯度(逆流交换U型锁)
③ADH/血管升压素VP/精氨酸血管升压素AVP的分泌 胶体渗透压的调节
集合管对水通透性↑(AQP-2↑) 集合管内髓部对尿素通透性↑(尿素通道),并减少將髓质血流量→肾浓缩功能↑ 尿崩症终尿量↑、尿渗透压↓
自身调节
肌源性
管球反馈
肾动脉压70~18ommHg
球管平衡/定比重吸收
近端小管对Na和水重吸收率占GFR的67% 维持水钠相对平衡
渗透性利尿 (破坏尿浓缩动力)
糖尿病、高渗葡萄糖、甘露醇→小管液溶质浓度↑
抗利尿h/ADH/血管升压素
下丘脑视上核(主)和室旁核 等大细胞神经元 (神经内分泌)
经垂体束到达神经垂体储存 受刺激释放到集合管主细胞
刺激释放
①血浆晶渗压↑最主要 (下脑渗透压感受器:前部室周器)
大量出汗、高热、严重呕吐腹泻→ADH↑→尿量↓、尿比重↑ 大量清水→ADH↓→尿量↑、尿比重↓(水利尿检测肾的稀释能力)
②血容量↓(心肺容量感受器)、动脉血压↓(窦弓压力感受器)、Ang、应激
抑制释放:乙醇、咖啡因、糖皮质激素、ANP
醛固酮 (类固醇)
肾上腺皮质球状带
刺激释放
RAAS(血容量↓)、血Na↓、血K↑、应激(ACTH)
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主细胞保Na保水排K (远曲小管不保水)
顶端膜ENaC、基底膜钠钾泵、线粒体ATP合酶
增强血管平滑肌对缩血管物质的敏感性(允许作用强于糖皮质激素)
利尿剂
(1)尿浓缩的关键部位在集合管 (2)肾交感神经不支配集合管,支配肾动脉、球旁细胞,近端小管与髓袢
影响因素: 有效滤过系数(通透系数,滤过面积) 有效滤过压 肾血浆流量
肾素跟三个因素有关:肾血流量、Na+、交感神经兴奋
细胞外液=内环境,组织要我机灵些,我的血浆最活跃,醛固酮使得血容量↑自然使得细胞外液↑
调节其功能活动: 球内系膜细胞的舒缩
肾小球毛细血管只有在入球动脉端 到滤过平衡点才能滤过:血浆胶渗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