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思维导图
这是一篇关于八年级下册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二次根式,勾股定理,平行四边形,一次函数,数据的分析。
编辑于2025-09-22 09:14:42八年级下册
二次根式
概念
二次根式定义
最简二次根式
①被开方式不含分母
②被开方数不含能开得尽方的因数或因式
同类二次根式
可以合并的二次根式即化简后被开方数相同的二次根式
性质
非负性
一个非负数的算术平方根是非负数
一个非负数的算术平方根的平方等于它本身
逆用
可用于实数范围内因式分解
任一实数的平方的算术平方根等于这个实数的绝对值
运算
乘法
法则
逆用
除法
法则
逆用
化简二次根式
步骤
①将开得尽方的因数或因式开方 ②化去根号下的分母(带分数化成假分数、小数化成分数、分式分母化成平方的形式) ③多项式先因式分解
分母有理化(化去分母中的根号)
方法
分子分母同乘有理化因式(一般是最简二次根式)
合并同类二次根式的方法
根号外的因数(式)相加减,根指数和被开方数不变
加减运算步骤
①将二次根式化为最简 ②将被开方数相同的二次根式合并
混合运算步骤
①先乘方 ②再乘除 ③最后加减 ④有括号先算括号里面的
勾股定理
勾股定理
描述
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a²+b²=c²(a,b为两直角边,c为斜边)
验证
赵爽弦图、欧几里得证法
互逆命题
两个命题的题设和结论正好相反
有真有假
命题都有逆命题,不论真假
互逆定理
两个定理的题设和结论正好相反
定理都是真命题
定理不一定有逆定理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逆定理
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a,b,c,且a²+b²=c²,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判定直角三角形
若c²=a²+b²,则△ABC是∠C=90°的直角三角形
勾股数
能够成为直角三角形三条边长的三个正整数,称为勾股数。
勾股数组
①3、4、5;②6、8、10 ③5、12、13;④8、15、17;⑤7、24、25;⑥9、40、41
若a、b、c是一组勾股数,则na、nb、nc(n是正整数)也是一组勾股数
应用
辅助线
作高,构造直角三角形
线段长度、位置关系、面积、最短距离、路径最短
折叠问题
抓住折叠前后的不变量,构造直角三角形利用勾股定理进行计算
在数轴上做出表示无理数的点
表示长度为无理数的线段
平行四边形
平行四边形
定义
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
性质
对边、对角相等
证明
三角形全等
对角线互相平分
证明
三角形全等
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处处相等
两条平行线段之间的任何两条平行线段都相等
判定
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证明
三角形全等
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证明
三角形全等
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证明
多边形内角和
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证明
三角形全等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
应用
①证两直线平行 ②证线段相等或者倍分关系
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矩形
定义
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性质
①矩形的四个角是直角
②矩形的对角线相等
判定
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菱形
定义
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性质
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菱形的两条对角线相互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面积
底乘高或者对角线乘积的一半
判定
对角线相互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有一组临边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四条边相等或的四边形是菱形
正方形
定义
有一组邻边相等且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
特殊性
正方形既是菱形又是矩形
具有两者的性质
一次函数
变量or常量
一个变化过程中数值发生变化的量为变量,数值不变的量为常量
函数
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y,并且对于x每一个确定的值,y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它对应,那么就说x是自变量,y是x的函数
y的值存在且唯一
表示函数的方法:列表法,解析法,图像法
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使函数有意义的自变量的取值的全体实数
整式:全体实数;分式:使分母不为0;二次根式:根号下的式子大于或等于0
实际问题中要使实际问题有意义
解析式
用关于自变量的数学式子表示函数与自变量之间的关系
对应关系
图像画法
①列表 (5-7个) ②描点 ③连线(由小到大,平滑曲线)
一次函数
定义
形如 y=kx+b(k,b是常数,k≠0)的函数
正比例函数
形如y=kx(k为常数,k≠0)的函数
过原点
图像、性质
b=0,图像过原点
k>0时,图像经过一,三象限,y随x的增大而增大
k<0时,图像经过二,四象限,y随x的增大而减少
k>0
b>0,图像过一三、二象限
b<0,图像过一三、四象限
y随x增大而增大
递增
k<0
b>0,图像过二四、一象限
b<0,图像过二四、三象限
y随x增大而减小
递减
画法
两点法
平移规律
左右平移m (m>0)
左:y=k(x+m)+b
右:y=k(x-m)+b
左加右减
上下平移n (n>0)
上:y=kx+b+n
下:y=kx+b-n
上加下减
待定系数法求表达式
①设所求的表达式为y=kx+b ②列出关于k,b的方程组,求得k,b的值
函数关系
与一元一次方程
kx+b=0的解是直线 y=kx+b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
与一元一次不等式
kx+b>0的解集是直线 y=kx+b在x轴上方部分对应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与二元一次方程
二元一次方程都可以改写为 y=kx+b的形式,即对应的一次函数
函数上的点的坐标与方程的解一一对应
与二元一次方程组
每个二元一次方程都对应一个一次函数,两条直线的交点的坐标就是方程组的解
数据的分析
平均数
平均数
一般地,对于n个数X₁、X₂……Xn,我们把X=(X₁+X₂+...+Xn)/n叫做这个n个数的算术平均数,简称平均数
加权平均数
一般地,若n个数X₁、X₂、……Xn的权分别为W₁、W₂,……Wn,则X=(X₁W₁+X₂W₂+……+XnWn)/(W₁+W₂+……+Wn)叫做这个n个数的加权平均数
区别和联系
联系
算术平均数是加权平均数的一种特殊情况
区别
在实际问题中,各项权不相等,加权平均数;各项权相等时,算术平均数
加权平均数的“权”反映数据的重要程度,占总体的多少
组中值
小组的两个端点的数的平均数
用样本的平均数估计总体的平均数
中位数
将一组数据按由小到大(或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如果个数的奇数,则称处于中间位置的数为中位数; 如果个数为偶数,则称处于中间位置的两个数据的平均数为中位数
众数
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
注:众数可能不只一个,或者没有
归纳
平均数
要用到所有的数据,它能够充分利用数据提供的信息,因此在现实生活中较为常用。但它受极端值的影响较大。
反映数据的集中趋势和平均水平
众数
当一组数据中某些数据多次重复出现时,众数不易受极端值的影响。
反映数据的集中情况
中位数
它也不易受极端值影响
唯一
方差
步骤
①求平均数 ②求各数与平均数的差 ③求差的平方 ④求上一步所有数的平均数
意义
方差越大,数据的波动越大
方差越小,数据的波动越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