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习惯复利》——坚持微小的改变
这是一篇关于习惯复利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怎么才能、门面效应、路径依赖、克制欲望和牢骚效应。复利中有一些“微习惯”是需要我们可以改变的。
编辑于2025-09-28 22:52:16复利思维
思维复利
复利思维
熵增定律
边际成本
匠人精神
无形资产
时间复利
长期主义
贴现思维
财商思维
机会成本
沉没成本
学习复利
知识树
大脑算法
分形创新
T型思维
复盘思维
认知复利
脑雾
能力陷阱
逆向思维
闭环思维
定向思维
从众思维
成长复利
马蝇效应
内驱能力
错位竞争
青蛙效应
镜中我
习惯复利
怎么才能
门面效应
路径依赖
克制欲望
牢骚效应
习惯复利——坚持微小的改变
㉗怎么才能 选自《复利思维》六个模块的第六个模块:习惯复利
怎么才能,结果导向型思考!
有的人永远在思考“能不能”,他们有很多计划,却从来没有行动过,因为他们无法改变懒散的习惯,也不舍得放弃舒适的环境,最后与机会失之交臂。 也有一些人永远在路上,他们只会去想“怎么才能”,看似没有资本,却永不放弃。 在为某件事情思考“能不能”时,得到的答案一般为“能”或者“不能”。 在“能”与“不能”之间,最后得到的结果一般为“不能”,这意味着在没行动之前,多数人已经被“不能”的理由打败。
逻辑导向
很多领导一般会自动过滤掉“能不能”,而主动选择“怎么才能”,这样就能带动团队为了某个目标努力去做。
思考的逻辑导向直接决定着我们对于一件事情的态度!
能不能➡️被动目标
被别人推动和要求的状态
第一幻想是”我能不能搞定“的问题
怎么才能➡️主动目标
想尽一切办法去完成,在整个过程中自己也的得到了成长
思维转化”怎么才能做好或者要以更好的状态迎接的问题“
这当中的“屏障”其实就是“能与不能中间的认知层”。
能不能—— 过程导向型思考
过程导向型思考者一般不会为一件事情去轻易许诺,也不会轻信许诺,换句话说,一般不愿意扛下巨大的责任和目标。 他们不会自我洗脑,也不会相信洗脑,因为过程导向型思考方式本能的反应是不会对奇迹,甚至于远大的目标本身敏感,而是不断的刨根问底。
过程型思考者很容易让自己弱化“大目标”而陷入阶段性的“小目标”中。
怎么才能—— 结果导向型思考
当有了目标之后,结果导向型思考是一种主动出击的状态,会围绕着目标去对过程进行拆解。
多数人会对残酷的生活做出妥协,然后就有了这样的状态: 虽然结果不好,但我努力了,可能运气太差,问心无愧就好了;虽然结果不理想,但认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 这是典型的自我安慰模式!实则是给结果和目标间的差距找个合适的借口罢了,长期下去就进入了“自循环”的状态。
“以结果为导向的思维方式”是每个人的必经之路!
以结果为导向制订计划,当结果出了问题的时候,我们能快速地找到“薄弱项”和“问题所在”。 这样的人会对失败更加敏感和在意,从长期来看,他们能在这份在意中受益很多。
以结果导向思维工作时,需要处理好这三类问题: 且思考这些问题时,不能从战术层面思考,要从战略层面思考!重要的是选择和取舍,围绕核心反复思考
工作内容是反复交叉的
工作限制是动态变化的
工作难度是逐渐上升的
核心观点:
“能不能”与“怎么才能”直接决定了一个人做事的态度。 过程导向型思考和结果导向型思考没有对错之分,核心在于哪个在价值序列中排在最前面,并且具有压倒性的权重。
引发思考
两种思维在用人和识人上的启发和应用?
㉘门面效应 选自《复利思维》六个模块的第六个模块:习惯复利
门面效应,摆脱习惯补偿的思维!
门面效应又被称为“留面子效应”,来自我们常说的“给我留个面子”,它是人际交往过程中的常见现象。 门面效应也是一种折中的体现,也是一种让别人答应你提出的要求的方法。
为什么会产生门面效应
每个人都想给别人留下好印象,一方面是可以得到别人的认可,另一方面可以让自己内心平衡。 当一个人拒绝了一个很高的要求后,就有可能接受另一个不那么高的要求,这就是门面效应。
门面效应
用于周期短、目标较小的事情,偏感性层面,利用的是人的补偿心理
登门槛效应
用于周期较长、目标较大的事情,偏理性层面,需要一步一步说服对方
两者偏差的原因: 一是认知形象的失调。在进行自我反思时,一般都会发现自我外在形象、个人行为和理想中的自己三者表现不一致。 二是坏形象与心理反差。我们在给别人留下好印象的同时,还会力图避免给别人留下坏印象,即不喜欢别人对自己的负面评价。
避免陷入过度补偿心理
心理补偿机制是一种平衡心理的自我保护机制,本质是找到平衡点。
良好的心理补偿
能让人走向自我完善,得到满意的结果
补偿过度
深陷其中周期过长,就会让人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
过度补偿心理的人,会时常充当老好人,对自己严格要求,谁都不敢得罪;或非常傲慢,无法克服内心的自卑和薄弱项,选择过度补偿心理来掩盖自己的内心。
避免陷入过度补偿心理:
克服认知障碍
如果真的做错了什么,进行一两次补偿后,就不要再继续了
找到自身的吸引力
我们不能让所有人满意,只有发现自己优势,才会吸引到共鸣的人
约束自身行为
不只意识约束、更要行为约束,定计划为行为负责,完成计划就投入其他事情中,不内耗
用门面效应实现目标
利用“登门槛效应”,安排一件比较困难的工作: 将大任务分解成几个小任务➡️将其中一个小任务交给他➡️当完成一个小任务,再交付另一个小任务➡️当完成几个小任务➡️再交给他整个任务,这样既能轻松完成工作,又能增加信心。
主动去麻烦别人、请教别人,关系会越来越好;反之,不主动去交流,别人就会认为你清高而难以相处。
门面效应,也是一步一步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工作、生活中,如果你能学会,将受益无穷。
核心观点:
人们大多数时候不愿意直接接受一个非常困难或者复杂的要求,因为它不仅费力而且还不容易完成。 相反,如果一个小的请求,人们便不太会在意,从而会答应。这就犹如自己登山一样,一步一个台阶的去登,就会更容易登顶。
引发思考
反对虚伪的外表虔诚,强调内心的真实转变和依靠信仰的力量,而不是靠自己的行为或习惯来“补偿”内心的不安或罪疚感。
㉙路径依赖 选自《复利思维》六个模块的第六个模块:习惯复利
路径依赖,利弊相交的习惯陷阱!
“每天晚上我都特别焦虑,明明前一天制订好了第二天的计划,可当天却没有行动,一直拖延。” “因为你陷入了场景性路径依赖。” 很多人,在做决策时往往受制于过去的习惯,即使眼前的情况已经发生了变化,也很难做出决定。这种做法会使人们脱离实际,路越走越窄。
关于路径依赖
路径依赖是我们的每一次行动都在强化动机,最终形成惯性——大脑的自我保护机制会让我们自动选择曾经尝试过的事物或者走过的路,不管这条路是好是坏,我们都会坚决走下去,而不会选择陌生的赛道,因为存在一定风险。
影响不同的程度
低度的路径依赖
大脑呈现紧张状态,会时刻提醒自己这件事该不该做、会不会损害自身的利益,或者会不会对自己某些方面产生影响。
中度的路径依赖
意识清醒,但无法影响行为。知道这件事不能做,但在现实状态下无法逃脱
高度的路径依赖
深陷消极的惯性中,不做任何努力去改变,并逐渐麻木,最后坠入深渊中
积极的路径依赖
可以让我们养成良好的习惯
会让我们在工作上让我们在垂直领域持续深耕,越钻越深,最终成为专家或者意见领袖
在企业增长上,能够对团队、组织、市场起到正向的反馈作用,通过惯性和冲击力,产生飞轮效应,走向良性循环。
消极的路径依赖
会让我们陷入负循环中
会让我们的思维固步自封,即使发现错了也没办法及时跳出
在企业增长上,会文化不统一、团队价值观不合、组织管理纪律差,慢慢把企业拖垮
如何规避消极的路径依赖
路径依赖的本质=消息化的内容➡️自身认知的强化,解决这个问题➡️接受新的知识!
接受新知识、 消除路径依赖“
第一步, 尝试突破信息的囚笼
关注兴趣以外的能内容
学习不同的观点
对外界信心保持开放和包容的态度
创造信息茧房:少在平台点赞收藏,大数据会记录行为
关注知识获取的渠道
更换自己的社交圈
独立思考,提升判断力
第二步, 舍弃沉没成本
及时止损,放弃已付出的成本!
关注未来对自己的价值
利用路径依赖,助力成长
要不断强化自己专注的东西——积累厚度,即核心竞争力!
培养良好的路径习惯——优秀的人善于养成好习惯,遇到棘手的问题,运用习惯的力量就会不费吹灰之力了!
核心观点:
正向的路径依赖可以重塑自己的三观! 当大脑对某件事物形成惯性思维时,这件事就不会显得格外困难了。 我们每天都在博弈,旧观念不一定是对的,新想法也不一定是错的,但唯有突破,思维方式才能进步。
引发思考
思考在自己的关键事件里,哪些需要我们放弃”老我“,重新活出新生命的道路呢?
㉚克制欲望 选自《复利思维》六个模块的第六个模块:习惯复利
克制欲望,科学管理自己的欲望!
“人须有为己之心,方能克己,能克己,方能成己。”——王阳明 这个世界我们面临很多悲剧,都是因为人欲望扭曲而造成的。 能够克制自己的人,做事分得清轻重缓急、知道怎么处理生活、工作中的种种问题,遇到问题不会手忙脚乱,更不会束手无策。 自律意味着放弃——放弃不合理的奢望,放弃难以改变的惰性! 保持身材——克制暴饮暴食的欲望, 成为优秀的人——克制贪玩的欲望, 拥有温馨的家庭——克制自己不轻易发火。
为什么要疏通欲望
欲望存在的意义本质上也是“生命自发系统中的一个部分”,他能调解生命状态的意义。 那既然欲望这么好,还要控制呢? 答案是:因为满足欲望是“生命系统中解决当下局部困境的最优解”,但不是“核心的全部”
“欲不除,如蛾扑灯,焚身乃止,贪无了,若猩嗜酒,鞭血方休。”——《劝诫全书》 利用好“欲望”可以助力我们成长,甚至成就人生,如果无法控制自身的欲望则会酿成悲剧。
疏通欲望本质上是说基于“大脑中现有信息的总和”和做出“事情全局的最优解”。
克制欲望的心理结构
压抑结构
“想做一件事情,就努力不让自己做”➡️欲望的需求没有被解决➡️转移大脑的这个需求➡️用我要做“重要的事情”掩盖“不重要的事情”
强迫结构
“做这件事可能比较痛苦”➡️强迫克制欲望并不能够实现真正的克制,只能解决当下的问题➡️给“大脑的需求”找一个“新的需求”
压抑结构和强迫结构的克制欲望都不能从本质层面上解决“欲望的问题”,找到“核心大脑的那个诉求”,把诉求产生的需求解决掉,欲望才会减少,才能得到有效的克制。
克制欲望的正确方式
分析法
分析一件事情不想做,往往有两种诉求:要么是预期行动后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奖赏机制,要么是当下星动后没有太大的作用。 通过分析对内心核心诉求对症下药。
假设法
假设我选择A方法,会给自己带来什么成就;选择B方法,会带来什么不同的结果。 跳出思维框架,直接寻找改变结果的东西。
核心观点:
欲望的出现说明身体有了需求,出现了需要解决的问题,压抑或者强迫只会出现恶劣的反应。 克制欲望的本质应该是试图更加有效地从“对抗状态”变为“疏通状态”。
引发思考
克制欲望不是和“欲望”做抗争,而是让我们活出有节制、仁爱、自由的生命!
㉛牢骚效应 选自《复利思维》六个模块的第六个模块:习惯复利
牢骚效应,远离喋喋不休的抱怨者!
发牢骚是一种发泄情绪的方式。“牢骚效应”又称为“霍桑效应”,从字面上理解可能是一个贬义词,但若恰当地进行引导和运用,它可以激活一个人向上的动力。 松下公司专门为员工开辟了发泄室,里面摆放一些玩偶,上面贴着松下幸之助本人的照片,员工可以用任何形式发泄自己的不满。
我们为什么爱发牢骚
产生牢骚原因的“P-N理论”
P(积极方向):别人对我还是蛮在乎的,不仅想到了我的优点,还给我提了这么多建议,我应该复盘一下,朝着优秀、积极的方向去努力。
N(消极方向):陷入犹豫自责当中,慢慢地心态就发生了变化,觉得惭愧,产生抱怨、不满等。
自我认知程度影响
认知结构复杂的人:对人对事越善于从多方面进行分析评价,这时产生的情绪体验就越温和,也不会急着去下定义。
认知结构简单的人:只会从单方面去观察,抱怨、牢骚、不满甚至愤恨等不良心态也就越容易产生,而且遇到急事容易着急下定义。
责任心影响
责任感强的人:能够自觉又心情愉悦地做好自己的分内事,还能帮助别人完成任务,既对自己负责也对别人负责。
没有责任感的人:则对什么都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往往对自己的工作都推三阻四,更不用说别人的事情了,稍有不顺就牢骚满腹、抱怨不断。
突破牢骚的内在循环
“牢骚”对自己做事或者成长有巨大阻碍!牢骚只是对困难的一种“表现特征而已”。
牢骚需要走向正向性
进行科学的自我调节:采用目标感和奖赏机制来进行自我调节
进行合理的引导:做一个倾听者,合理地引导宣泄,有利于发牢骚的人放下顾虑去做事情。
如何应对发牢骚的人
遇到发牢骚的人,我们要学会将牢骚提出者引导到正向行为的路径上去。
对发牢骚的朋友说:“你的感受和行为是什么?”“站在别人的角度,你会怎么想?”“如何调整自己,下一步打算怎么做?“
核心观点:
我们有各种各样的愿望,但真正能达成的却不多。 对于那些未实现的愿望和没有满足的情绪千万不要压制,而是要找到合适的人宣泄出来。 这对我们的身心成长、工作效率的提升都是非常有利的。
引发思考
我们应如何做到从“有害的抱怨”转向“有益的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