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教师招聘知识导图
本导图总结了教育目的的概述、我国的教育目的、学校与学校教育制度、我国的学校教育制度等,希望梳理的内容对你有所帮助!
编辑于2021-08-27 19:57:47第三章 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
教育目的的概述
教育目的的内涵
教育目的的概念
教育要达到预期的结果,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
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
教育方针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根据政治、经济要求,明令颁布实行的一定历史阶段教育工作的总的指导方针或总方向。 特点:全局性、变动性、现实性、阶段性
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 教育目的是“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 教育方针是“办什么样的学校“”怎么办学校“
教育方针的内容 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核心和基础内容
教育的性质和服务方向,即”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教育目的,即”培养的、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即”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教育目的的意义与作用
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目的的核心,是教育活动的依据和评判标准、出发点和归宿,在教育活动中居于主导地位。同时也是全部教育的主题和灵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
教育目的的作用:导向(定向)、激励、评价(调控、协调)
教育目的的结构
层次结构: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普遍与特殊)和教师的教学目标
内容结构:1、教育所培养人的身心素质作出决定。2、教育索要培养人多的社会价值作出规定。
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
1、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客观依据) 2、人的身心发展和需要(客观依据) 3、人门的教育理想 4、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多全面发展学说
有关教育目的确立的理论
个人本位论:培养健全发展的人,发展人的本能,挖掘人的潜能,增进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孟子、卢梭、斐斯泰洛齐、马利坦、赫钦斯、奈勒、马斯洛、萨特等
社会本位论:教育目的根据社会的要求,个人的发展不需服从社会需要,因为个人生活在社会中,受制于社会环境。荀子、柏拉图、赫尔巴特、涂尔干、纳托普、凯兴斯泰纳、孔德、巴格莱等
我国的教育目的
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目的的各种表述
1957年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的第一个教育方针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教育要为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各级各类合格人才,所有这些人才,都应该有思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献身精神,都应该不断追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精神。
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是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首次把提高全民族素质纳入教育目的。
1995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各级各类学校要认真贯彻「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方针,努力使教育质量在90年代上的一个新台阶。
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性, 2、坚持全面发展, 3、培养独立个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 5,注重提高全民素质教育展
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构成
德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1、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2、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方向 3、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4、培养学生良好、健康的心理品质。
智育是传授给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智育的主要内容和任务包括传授知识,发展技能,培养自主性和创造性。一1、向学生系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为学生各方面发展奠定良好的知识基础, 2、培养训练学生,使其形成基本技能, 3、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智力才能,增加学生各个方向能力, 4,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和热爱学科的精神, 智育的根本任务是培育和发展学生的智慧,尤其是智力。
体育增强学生体质是学校体育的根本任务,这是学校体育与学校其他活动的根本的区别。学校体育的基本组织形式是体育课,基本特征:娱乐性,健体性,技能性教育性。
美育又称审美教育,是运用,自然艺术美和社会生活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的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与文明素养的教育。 美育的主要任务: 1、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使他们具有感受美,理解美和鉴赏美的知识与技能, 2、培养学生艺术活动的技能,发展他们体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3、培养学生心灵美和行为美,使他们在生活中体现内在美和外在美的统一。 其中,形成创造美的能力是美育的最高层次的任务。 学校美育的内容包括形式教育,理想教育艺术教育。 美育的特征: 1、情感激励性, 2、认知形象性, 3、意志自由性。
教育劳动技术教育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劳动习惯和学生生产技术的兴趣,使学生初步掌握现代生产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组织生产和管理生产的初步知识和技能。
我国教育目的的落实
一,落实我国教育目的是要特别注意重点培养的青少年学生的素质。 1、创新精神 2、二实践能力 3、开放思维 4、崇高理想。 2,当前我国教育目的在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片面追求升学率。。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数据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素质教育的特点:全面性,全体性,基础性,主体性,发展性,合作性和未来性,其中全体性是素质教育最本质的规定,最根本的要求。
素质教育的内涵: 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2、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核心、本质区别)
实施素质教育的措施: 1,改变教育观念,提高民族素质,实施素质教育,关键是要转变教育观念, 2,转变学生观, 3,加大教育改革的力度, 4,建立素质教育的保障机制, 5,建立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 6,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气氛。
学校与学校教育制度
学校的概述
学校的产生:学校是一种古老的广泛存在的社会组织,学校的产生标志着教育从生产劳动中的第一次分离。 在夏朝的时候,我国就出现了学校。 有文字记载的同时又有考古出土的实物证实的学校出现在商朝。
学校产生的条件: 1、产生力的发展以及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 2、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分离,为了学校的产生,提供了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知识分子 3、文字的创造与知识的积累, 4、国家机器的产生,需要专门的机构来培养官吏和知识分子来为统治阶级服务。
学校组织的管理
1、沟通是学校管理的基本途径, 2、学校绩效是学校管理的目标和尺度, 3,学校管理的基本方法(行政管理方法、,法律方法。、思想教育方法、。经济方法、,学术方法)。 4,中小学管理的基本内容(思想品德,教育管理学校工作管理、教务行政管理、总务工作管理)。
学校文化
最早提出“学校文化”这一概念的是美国学者华勒。 学校文化的构成:观念文化、规范文化、物质文化。
学校学校文化的缩影——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包括校园物质文化,校园精神文化(核心内容)和校园组织与制度文化。 校园文化的特征:互动性,渗透性,传承性。
教育制度的内涵
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集体及各项规定的总称。广义的教育制度指国民教育制度,狭义的教育制度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要求、入学条件、收益年限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建立学制的依据
1、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3、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4、人口发展状况, 5、文化传统, 6、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国外学制的影响。
,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
西欧双轨制:现代学制最早出现在欧洲(单轨)。西欧双轨制以英国的双轨制为典型代表。 一轨是学术教育,为特权阶层子女所占有,学术性很强,学生可以升到大学以上,另一轨是职业教育,为劳动人民的子弟所开设属于生产性的衣柜。 两轨之间,互不相通,互不衔接。这种学制不利于教育的普及。
美国单轨制:从小学之至大学形、式上任何儿童都可以入学的单轨制。这种学制有利于教育的普及,但教育参差不齐,效益低下,发展失衡同级学校之间教学质量相差较大。
苏联分支型学制:它是介于双轨学制和单轨学制之间的分支学制也被称为中间型学制或Y型学制。有利于教育普及,又使学术性保持较高水平。
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
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 1、前制度化:定型的教育组织形式,包括古代的学前教育与前社会教育机构,近代的学校与社会教育机构。学校的产生,意味着教育活动的专门化,教育形态趋于定型。 2、制度化教育:制度化的教育指向形成系统的各级各类学校,学校教育系统的形成,既意味着制度化教育的形成。我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以及颁布了全国统一的教育宗旨和近代学制。 3、非制度化教育所推崇的理想是:”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一般认为库姆斯等人的”非正规教育“概念,伊里奇的”非学校化“主张都是非制度化教育的核心思想,提出建构学习化社会的理想是非制度化教育的重要体制。
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中等教育中普及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4、高等教育的大众化, 5、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终身性、全明性、形式多样性、广泛性、自主性、灵活性和实用性)。 6、教育社会化与社会教育化, 7、教育的国际交流,加强, 8、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我国的学校教育制度
我国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演变
西周时期,我国初步形成了学制系统的雏形,分为国学和乡学两大体系,我国现代学制的建立是从清末”废科举,兴学校“开始的。
旧中国的学制沿革
壬寅学制: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最先制定的系统的学校制度,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以日本的学制为蓝本,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最早由国家正式颁布的学制。系统虽然正式公布,但并未实施。
癸卯学制:主要承袭了日本的学制,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部由国家颁布的,并在全国实行的学制系统。成为中国近代教育走向法制化、制度化阶段的标志,该学制明文规定教育目的是”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明显反映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还规定不许男女同校,体现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特点,修业年限长。
壬子癸丑学制:1912年,蔡元培被任命为民国第一任教育总长,该学制明显反映了资产阶级在学制方面的要求,第一次规定了男女同校。学制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
壬戌学制:以美国为蓝本,采用了美国式的六三三分段法,即小学6年、初中3年、高中3年,因此又称”新学制“或”六三三学制“。明确以学龄儿童和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作为划分学校教育阶段的依据,这是我国现代学制史上是第一次。
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结构及类型
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结构: 1,从层次结构上来看,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包括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 2,从类别结构上来看,我国现行教育可划分为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和特殊教育。 我国的基础教育通常包括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与中等教育(包括初中阶段和高中阶段)。
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从形式上来看,我国现行学制是从单轨学制发展而来的分支型学制。
我国当前学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1、加强基础教育,落实义务教育。 2、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发展职业技术教育。 3、稳步发展高等教育,走内涵发展为主的道路。 4、重视成人教育,发展终身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