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教师与学生
最最最详细的版本,书上的大大小小分论点,分分论点都在思维导图里了。主要是做给自己考试用,所以做的非常详细,丝毫不敢马虎,每天都会更新,直至整本书完,也祝我今年一定上岸!
编辑于2021-08-29 08:46:16第四章 教师与学生
教师及其职业素养
教师的概念
教师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主要实施者,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
教师的作用包括: 1、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播者,在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延续中起桥梁与纽带作用, 2、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塑造青年一代的品格中起着关键性作用,加里宁称”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3、教师是人的潜能的开发者,对个体发展起促进作用, 4、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教师职业概述
教师职业的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夸美纽斯认为,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崇高、最优越的职业。
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1994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一次从法律角度确认了教师的专业地位。 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 教师的职业形象: 1、教师的道德形象(最基本形象), 2、教师的文化(形象的核心), 3、教师的人格形象。
教师职业的地位:政治地位(前提)、经济地位(最高体现)法律地位、专业地位(内在准则)。
教师职业的发展历史
非职业化阶段: 1、我国“学在官府”“以吏为师”教师由官吏兼任官师一体, 2、西方教师大多由僧侣兼职,没有专门的教师,长者为师。 职业化阶段: 1、独立的教师行业伴随着私学的出现而出现,教师开始回归到专业教育工作者的角色上来, 2、教师职业基本上还不具备专门化水平。 专门化阶段: 1、以专门培养教师的教育机构的出现为标志, 2、世界上最早的师范教育机构诞生于法国, 3、我国最早的师范教育产生于清末。1897年,盛宣怀在上海开办“南洋公学”。 4、师范教育的产生使教师的培养走上专门化的道路。 专业化阶段:学校对教师的需求开始从“量”的急需,向“质”走啦。的提高。
教师职业的特点
“传道者”角色,(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授业、解惑者”角色(知识传授者、人类文化的传递者)
”示范者“角色(榜样)
"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管理者"角色
教师的管理类型
强硬专断型:对学生严加监视认为没有教师的监督,学生不可能自觉学习。 学生屈服不幸福,厌恶这种领导推卸责任易激怒,不愿配合,可能会在背后伤人,教师一旦离开教室学习明显松垮。
仁慈专断型:学生依赖教师没有多大的创造性,屈从缺乏个人的发展。
放任自流型:认为学生爱怎么样就怎么样,很难做出决定,对学生管理没有明确目标。 学生道德差,学习也差,有许多”推卸责任“”寻找替罪羊“”容易激怒”的行为,没有合作,谁也不知道该做些什么。
民主管理型:善于和集体共同制定计划和做出决定,在不损害集体的情况下,很乐意给个别学生以帮助指导,尽可能鼓励集体活动,给予客观的表扬和批评。 学生喜欢学习,喜欢和别人,尤其是教师一道工作学习的质量很高,相互鼓励且独自承担责任,无论教师在不在课堂要改正的问题很少。
“家长代理人、父母”和“朋友、知己”的角色
“研究者”角色和“学习者”“学者”角色
教师劳动的特点
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和创造性
教师劳动的复杂性是由其工作性质任务及过程的特殊性所决定的。 1、教师劳动性质的复杂性, 2、教师劳动对象的复杂性, 3、教师劳动任务的复杂性, 4、教师劳动过程的复杂性, 5、教师劳动手段的复杂性
教师劳动的创造性,由劳动对象的特点决定,主要表现不同于科学家在未知领域的探索和发现,而是体现在创造性的运用教育教学规律。 1、因材施教,2、教学方法上的不断更新,3、教师需要“教育机智'。
教师劳动的连续性和广延性
连续性是指时间的连续性,教师要不断了解学生的过去与现状,预测学生的发展与未来。
广延性是指空间的广延性。教师没有严格界定的劳动场所,课堂内外,学校内外都可能成为教师劳动的空间,这个特点是由影响学生发展因素的多样性决定的。
教师劳动的长期性和间接性
长期性指人才培养的周期比较长,教育的影响具有时效性。 1、教师劳动成果是人才,而人才培养的周期比较长。”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2、教师对学生所施加的影响往往要经过很长的时间才能见效。
间接性指教师的劳动不直接创造物质财富,而是以学生为中介实现教师劳动的价值。
教师劳动的主体性和示范性
主体性指教师自身可以成为活生生的教育因素和具有影响力的榜样。
示范性指教师的言行举止如人品才能治,学态度等,都会成为学生学习的对象,教师劳动手段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的示范作用。 第斯多惠指出:”教师本人是学校里最重要的师表是最直观的,最有效益的模范,是学生最活生生的榜样”。
教师的职业素养
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 是教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立身立业的根本。
对待事业: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是教师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础,是教师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源泉) 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要求教师要做到:依法执教,严谨治学,爱岗敬业,廉洁从教。
对待学生:热爱学生(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 1、师爱是教师接纳认可学生的心理基础,是教育好学生的前提。 2、把爱与尊重、信任相结合。 3、要全面关怀学生要。 4、要关爱全体学生。 5、要里理解和宽容学生。 6、要解放学生。 7、对学生要保持积极稳定的情绪
对待集体:团结协作 1、相互支持,相互配合,2、严于律己,宽以待人,3、弘扬正气,摒弃陋习。
对待自己:为人师表 1、高度自觉自我监控,2、身教重于言教
教师的知识素养
政治理论修养: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
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整体性知识、核心): 1、掌握该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2、掌握该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学科体系, 3、了解该学科的发展脉络, 4、教师还要了解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
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一般性知识) 1、这是科学知识日益融合和渗透的要求, 2、这是青少年多方面发展的要求, 3、教师的任务是教书育人。
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条件性知识) 教育学、心里学及学科教学法是教师需要掌握的教育理论的基本课程。
丰富的实践性知识 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基于教师个人的经验积累,在对待和处理教育问题时体现出的个人特质和教育智慧。
教师的能力素养
语言表达能力:1、准确简练,具有科学性,2、清晰流畅,具有逻辑性,3、生动形象具有启发性,4、口头语言和肢体语言的巧妙结合。
组织管理能力:1,教师要有确定合理目标和计划的能力,2、教师要有引导学生的能力。
组织教育和教学的能力: 1、教师要善于制定教育教学工作计划,编写教案,组织材料, 2、教师要善于组织课堂教学,以保证教学过程顺利进行和教学任务的完成, 3、教师要善于组织学校家庭及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力量,使各方面相互配合。
自我调控和自我反思的能力(较为较高的教育机智): 1、对自身的教育教学表现进行,自我监督,自我反馈,自我反思,自我改进的能力 。 2、根据新情况,新问题,调整自己的预定计划,以适应变化的能力。
职业心理健康:高尚的失德,愉悦的情感,良好的人际关系,健康的人格 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 1、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2、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3、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教师专业的发展
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从专业理想到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心理品质等方面,由不成熟到较成熟的发展过程,系一个专业新手发展,成为专家型教师获教育家型教师的过程。
教师的专业发展内容:1、专业理想的建立,2、专业态度和动机的完善,3、专业知识的拓展与深化,4、专业能力的提高,5、教师的专业人格,6、专业自我的形成
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非关注”阶段(在正式教师教育之前)、“虚拟关注”阶段(一般是之前接受教师教育阶段,包括实习期)、“生存关注”阶段(面临着由教育专业的学生向正式教师角色的转变,也存在所学理论知识和具体教学实践的磨合期)、“任务关注"阶段(开始着重发展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一般教学知识)、”自我更新关注“阶段(开始对自身的专业发展进行反思,衡量教师成熟与否的重要标志)
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师范教育(起始和奠基)、入职培训、在职培训,自我教育(最直接、最普遍)。
教师专业化的实现:1,国家和政府对教师专业化的促进与保障, 2、教师个人为实现专业化应做的主观努力,善于学习、恒于研究、勤于反思、勇于实践。
学生
学生的特点: 1、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客体)学生具有可塑性”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依赖性、向师性。 2、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表现在自觉性(最基本)、独立性、创造性(最高表现)。 3、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具有和成人不同的身心发展特点,有发展的巨大潜在可能性,发展的需要,具有获得成人教育关怀的需要。
现代的学生观: 1、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要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 2、学生是独特的人。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学生的社会地位:是具有特定的社会属性的人,《儿童权利公约》是维护青少年儿童的社会权利主义地位。 原则有儿童利益最佳原则,尊重儿童尊严原则,尊重儿童观点与意见原则和无歧视原则。中小学生是在国家法律认可的各级各类中等或初等学校或教育机构中接受教育的未成年公民。
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的概述
师生关系的内涵:是教育活动过程中,人与人关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关系。 包括:社会关系(以年轻一代成长为目标的社会关系)、教育关系(以直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的教育关系,也称工作关系,基本关系)、心理关系(以维持和发展教育关系为目标的心理关系)、伦理关系(最高层次)。
两种对立的观点:1、教师中心——赫尔巴特 2、儿童中心——卢梭、杜威
师生关系的内容
教师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结成授受关系 1、从教师与学生的社会角色规定的意义上看,教师是传授者,学生是受授者。 2、学生在学校中主体性的实现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条件。 3、对学生的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关系 1、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在人格上与教师是平等的。 2、教师和学生是一种朋友式的友好帮助关系。
师生在社会道德上是互相促进的关系 1、师生关系在本质上是一种人——人关系。 2、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仅是知识上智力上的影响,更是思想上人格上的影响。
师生关系的基本类型
专制型: 1、教师教学责任心强,不讲求方式方法,不注意听取学生意愿和与学生协作。 2、学生唯命是从,不能发挥独立性创造性学习被动。 3、缺乏情感因素,简单粗暴随意会引起学生的反感,憎恶,甚至对抗造成师生关系紧张。
放任型: 1、教师缺乏责任心和爱心,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任其自然。 2、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怀疑失望,对教师的人格议论轻视。 3、师生关系冷漠,班级秩序失控,教学效果较差。
民主型: 1、教师能力强,教师能力强,威信高,善于同学生交流,不断调整教学进程和方法。 2、学生学习积极性高,兴趣广泛,独立思考和教师配合默契。 3、是理想的师生关系类型。
师生关系的功能
1、教育功能 2、激励功能(对教学的热情和责任感,激励教师全身心投入教育教学工作)。 3、社会功能
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
教师方面:1、教师对学生的态度,2、教师的领导方式,3、教师的智慧,4、教师的人格因素。
学生方面:学生对师生关系影响的主要因素是学生对教师的认识。
环境方面:影响师生关系的环境主要是学校的人际关系,环境和课堂的组织环境。 我国中小学课桌的摆放多成呈“秧田式”,教师讲台至于块状空间的正前方,这种格局阻隔了师生之间的交往及生生之间的交往。
良好师生关系建立的途径与方法。
教师方面:良好的师生关系,首先取决于教师。 1、了解和研究学生(学生个人、群体关系、学习和生活环境)。 2、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3、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 4、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 5、发扬教育民主,民主平等是现代教师伦理关系的核心要求。 6、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 7、正确处理师生矛盾。 8、提高法治意识,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 9、加强师德建设纯化师生关系。
学生方面:1、正确认识自己,2、正确认识教师。
环境方面:1、加强校园文化建设,2、加强学风教育。
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
1、人际关系:尊师爱生, 2、社会关系:民主平等, 3、教育关系:教学相长, 4、心理关系:心理相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