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乌合之众-勒庞
乌合之众-勒庞,马晓佳译,《乌合之众》由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于1895年出版,系统剖析了群体心理的本质特征。勒庞指出,个体融入群体后,其理性判断能力显著弱化,表现出情绪化、易受暗示、低智商化等非理性特质。
编辑于2025-10-05 00:06:43乌合之众
第一卷 群体的性格
第1章 基本特征:性格统一律
“群体”不同于“人群”
群体心理:互相统一的倾向,个性消失
效果是暂时的,但特点是鲜明的
群体不叠加智慧,只会叠加愚蠢
原因
1、加入群体后(匿名效果)让他胆子大了起来
2、传染
3、个体加入群体后,受到暗示变成了另一个人,类似催眠
第2章 群体的情绪和道德
第1节 冲动性、动态性、狂暴性
冲动性:个体有抑制刺激影响的能力,加入群体则丧失,总是冲动
动态性:群体易变
网络社会:今天热衷于造神,明天热衷于毁神
狂暴性:群体没有“不可能”这个概念
欲望受阻的群体就像一个持续处于激愤状态中的人
第2节 轻信性、易感性
轻信性
全力期待状态
易受暗示
没有判断力
善于想象
易被传染
举例:全民都认为官吏都贪腐,很期待有典型案例,突然冒出一个官吏子女晒奢侈品的事件(例如一对耳坠280万),再联想到她晒的房子、车子,还有她那负责汶川地震中负责救援物资调配的家属,这个事实那就做实了。这时候官方如何辟谣也没人愿意信。
易感性
“暗示的起点,一般是某个人大脑里制造出的模模糊糊的幻觉,如果这第一份错觉随后被第二个人肯定,就会发生交互感染。
“儿童从不说真话”
“目击证人最多的事一定是最可疑的事”
“深入人心的是英雄的神话,从来不是真实的英雄”
查一查孟姜女哭长城的最早的版本
第3节 情感的单向极化
简单化、极端化
不是极爱就是极恨,没有中间状态
网上很多评论,就是非黑即白
从不怀疑,没有不确定的事
只能对极端情感有反应
想想希特勒的煽动方式
对英雄要求现实生活中根本不存在的勇气、道德和美德
对教员的崇拜
群体这种极化倾向常被恶意引导
两个“凡是”
第4节 排异、专制、保守
排异性专制性在拉丁人群中高度发展,而强烈的个人独立感在盎格鲁·撒克逊人身上则非常明显。
总结,就是“异教徒必须死!”
“群体随时准备反叛弱者,在强权面前卑躬屈膝”
群体像原始动物一样,具有不可动摇的保守本能
它绝对尊重一切传统,甚至有点迷恋
复辟的原因
第5节 道德
从“持续遵守社会习俗、永远抑制自私冲动”角度看
它不道德
将道德范围拓宽,例如”克制、牺牲、无私、奉献、正义感“也算在内
它常有高尚的道德
第3章 群体如何相信、推理和想象
第1节 群体如何获得思想
向群众灌输任何思想,其变现形式必须很绝对、很强硬、很直白、不然就不起作用。
群体只能接受采取极简形式的思想,所以一种思想必须经过彻底改造才能变得流行......降低到迎合群体的低智商水平。
第2节 群体的逻辑
群体推理的特征,就是把表面有点相似的不同东西联系起来,并瞬间把具体经验普遍化。
只要是深思熟虑的东西,就不如几句口号更能取悦群体的大脑。
群体接受的判断都是直接告诉它的,绝不是跟它商量出来的。
第3节 群体的想象
群体跟没有逻辑的人很像,形象思维能力很强,联想很跳跃,还特别容易被彻底影响。
最能打动群体的其实都是事件里最神奇的因素。
街头巷尾津津乐道的八卦
野史可以不真,但一定要野
群体只能进行形象思维,只被形象打动。
激发民众想象的并非事实本身,而是它们发生的方式和被呈现在民众面前的方式。
例子1:盲人街头行乞所得颇少,直到一个人给他写了个牌:春天很美,而我却看不见。
例子2:为世界上贫困人口募捐,如果只是报告和文字描述,效果甚微,直至有人把骨瘦如柴蹲在地上揪草根吃的孩子(身后还有一只虎视眈眈的秃鹫)的画面展现在人们面前。
第4章 群体信念都采取的一种宗教形式
宗教热忱的特点
崇拜某种假设的高级存在,赋予这种存在某种力量并敬畏它,盲目服从它的要求,无法质疑其信条,渴望扩散这些信条,倾向于仇视任何不信的人,等等。
《金刚》电影中,这个生物也被当地土著当成神灵崇拜
十字军东征的“正义性”
在理性与感性的永恒战争中,感性从未被征服。
要不说人是天使与恶魔的结合,恶魔部分就是感性。
第二卷 群体的思想观念
第1章 群体观念的间接因素
第1节 民族因素
总之一切文明成分,都只是民族性格的外在表现。
勒庞这句话本身也很强硬、直白、结论性很强。
某些社会...信息有很大的影响力,但只要与民族因素相悖,其影响就是暂时的。因为他们和这个国家的先天因素背道而驰。
第2节 传统因素
许多政治家与百年前的理论家相比丝毫没有进步,仍然相信社会可以和过去彻底决裂,完全按照理性之光指明的方向前进。
一个民族就是一个物种,被自己的历史塑造,所以就像其他物种一样,只能通过漫长的遗传积累进行改造。
人类诞生以来只有两大任务:建立传统结构,并在其益处消失之后,努力摧毁它。
没有传统,就没有文明,没有对传统的破坏,文明的进步就不可能。
中国的封建制度沿袭了几千年,孙中山“国父”称号名副其实。
第3节 时间因素
没有时间,民族都无法形成,重大因素都要靠时间,一切信仰的诞生、成长和死亡也都靠他。它们靠时间获得和失去力量。
思想观念是历史的女儿,是未来的母亲,但一直是时间的奴隶。
第4节 社会政治制度
勒庞认为错误的一个观念:制度能够治愈社会弊端,制度和政府进步能促进国家进步,法令可以带来社会变革。
制度是思想情感和传统的产物,而思想情感和传统不会因为法典的重塑而被重塑。
政治制度是民族的产物,它并不创造时代,而是被时代创造。
各种制度没有本质上的优劣,它们本身不好也不坏。在特定的时代对一个特定的民族有益的制度,可能对另一个民族就极为有害。
要想从根本上影响群众性格,在制度中找不到方法。
一个民族的性格支配民族,任何不为这种性格量身定做的制度都只是借来的衣服,或一种乔装打扮
引申到我们公司,我觉得现状不是靠好的制度能改善基本经营风气,公司性格都带着奴性,喜欢被强权安排,习惯被粗暴管理。而这个性格的改变,需要旷日持久。
但我又觉得这个观点有些悲观消极,如果变法都无效,那么商鞅是如何通过变法促进秦国雄霸天下的呢?
第5节 教育因素
对教育的认识
主流观点
教育一定能改造人、提升人,甚至能使人平等
斯宾塞等大哲学证明
教育不会使人高尚或幸福,也不会改变人的本能或激情基因,而且有时不是有用而是有害,只要进行错误引导就行
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
教育路线的选择
本科教育
方针是牢记课本以培养能力
让孩子出了进编制吃皇粮不想做别的任何事情
在社会底层创造了无产阶级,在社会顶层则创造了浮夸的有产阶级
国内曾经为了缓解城市用工拥堵,采取了上山下乡的政策
专科(职业)教育
让学生尽早接触各行各业,通过作用于感官的无数感受促进头脑成长
教育不以理论学习为基础,而是建立在实际应用上。让年轻人尽快发展职业才能。
教育是改善或恶化群众精神的一大因数,所以必须讲明现行制度是如何塑造这种精神的。恶的教育制度培养了怨气沸腾的大军,极容易被能言善辩者诱惑。
中国大学生被境外势力蛊惑发起的天安门事件。
第2章 群体思想的直接因素
第1节 关键词、套话和形象
关键词+套话,能够在群体心中掀起和止息最可怕的风暴。
关键词唤醒的形象和它们本身的含义无关,在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时期意思不同,套话则一成不变。
“让美国再次伟大”伟大这个关键词,在特朗普口中,和美国刚建国、二战后登顶民族之林时,各会有啥意思呢?
精确翻译是完全不可能的,尤其是翻译古代语言
“自由”、“祖国”、“国王”、“贵族”、“民主”、“社会主义”,你以为的意思,和统治者说出来的意思,他们想到的意思,是否就是一致的呢?
词语的力量太大了,只要选对了名称,群众就能接受最恶毒的东西。
第2节 幻想
群众从不渴望真理,他们对不合胃口的证据视而不见。如果谬误诱惑他们,他们就崇拜谬误。谁能向他们提供幻想,谁就能轻易统治他们;谁摧毁他们的幻想,他们就毁灭谁。
第3节 经验教训
为了达到这两个目的
让真理在群众心里扎根
摧毁膨胀得太危险的幻想
必须发生大规模的教训,而且必须经常重复。一代人经历的教训,对下一代人一般不起作用,所以用历史事实说服不了任何人,证明不了任何事。
史实唯一作用就是证明:各代人到底需要亲自经历多少事才能吸取教训,哪怕动摇一下根深蒂固的错误观念。
那句话是怎么说的?我们从历史中吸取的唯一教训是?
第4节 理性
群体不受理性影响,他只能理解概念之间的伪关系。
知道如何影响群体的演说家从不诉诸理性,而是操纵情绪。
1、弄清为什么群情激昂
2、假装自己也有这种情绪
3、用直线思维唤起强烈的暗示信息,修改群体的情绪
4、不时回到引发群情的观点,试探演讲效果
5、不停根据当下效果改变语言
创造文明的主因是情感不是理性,理性一般不起作用,这些感性的东西包括荣耀、牺牲、信仰、爱国,以及对光荣的热爱。
第3章 群体领袖及其掌控方式
第1节 群体领袖
领袖的分类
第一类
激情澎湃
间歇性地意志强大
第二类,更罕见
有持久的意志力
领袖的特点
善于激发信仰
在人类所有力量中,信仰一直是最大的力量
专权
实际上专制是拥有追随者的前提条件
对乌合之众进行招魂的从来不是对自由的需要,而是对奴役的渴望。他们渴望服从,本能地需要服从任何自称为他们主人的人。
第2节 领袖的掌控方式:断言、反复和传染
断言
简单、纯粹的断言,不带任何逻辑,没有任何根据,是洗脑群体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断言越简练,越不带任何论据和论证,就越有威力。
反复
如果没有不断的重复,断言就没有真正的价值,而且要尽量使用统一的措辞。
拿破仑说过,修辞学中只有一种修辞最重要,那就是反复。反复的断言,会使信息以特别的方式深入身心,并最终能被人接受为不证自明的真理。
传染
底层逻辑
人像动物一样有模仿的天性
模仿对人来说是必然的,因为模仿总是很简单
每个时代都有小众,不落窠臼,但这样的模范很难,他们在那个时代的影响就没了。
所以在历史因素与交互模仿的双重作用下,站远了看,同一国家同一时期的所有人都有相似之处。
历史局限性产生的根由
理念先感染广大群众,然后向社会上层蔓延
1、一个高大上的理念,在起源地没有影响
2、领袖及煽动家首先被这种高论征服,他抓住它,扭曲它并自创一派
3、教派进一步扭曲扩散,民众进一步扭曲
4、这理论变成貌似公理后回到发源地,就会对一个国家的上层阶级产生影响。
举洪秀全和太平天国的宗教理论支撑的例子
第3节 气场
气场的意义或作用
气场说到底是一个人、一本书或一种理念的精神控制力,这种控制会完全麻痹我们的判断力,让我们满怀敬畏。
伟人在成名前就很有气场,没有这种力量就没有后来的他们。
气场的分类
外来气场
来自头衔、财富、名气等,可以独立于内在气场
内在气场
是一个人本身的力量,可以和名气、荣耀、财气等共存,也可以被它们加强,但没有这些东西它也能独立存在。
只被一小部分人拥有,能让拥有者对周围的人施加真正的磁力,虽然大家的社会地位平等,而且拥有者并不使用普通的操纵手段。他们能让周围的人无条件接受自己的思想情感,服从起来就像会吃人的野兽服从驯兽师一般。
如何获得气场
气场的产生和很多因素有关,其中成功总是最大的因素
拿 拿破仑举了大量的例子
如何保持或毁掉气场
很神秘,但禁不住讨论
当一个人遭受争议,就不再拥有气场。长期保持气场的神与人,都不允许自己成为议题。
为了让群众敬畏,必须与其保持距离。
....近则不敬,远则怨。
一旦失败,气场一般都会随之而逝
曾经的气场越大,反攻就会越强。这时的群众认为倒下去的英雄和自己一样了,会为曾经向一个自己不再尊重的高人弯腰而进行报复...信徒们总是暴怒地打碎他们曾经的神像。(落井下石)
这里跟《道德情操论》看法有点差异,斯密老师观点,很多人会为曾经的高人受到命运磋磨的经历而嗟叹,惋惜,同情。
第4章 群体思想观念的变化极限
第1节 牢固的信念
让群体一时接受某些思想观念并不难,但想根植持久的理念却不容易。但信念一旦确立,要根除同样困难,一般只有暴力革命为代价才能改变。
陈胜吴广: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孙中山:三民主义
各个国家一直都知道拥有共同信念的价值,他们直觉到它的消失是国家衰微的标志。
现在谁见了面还叫“同志”?
对人的潜意识的统治是唯一真正的暴政,因为人们无法反抗。
和宗教相比,社会主义唯一的劣势是这件事:宗教信仰承诺在死后兑现幸福理想,所以谁都无法反驳;但社会主义的幸福理想要在今生落实,所以为了实现它的第一次冲锋过后,其许诺的空洞性就会立刻出现,这种新宗教立刻就会失去威信。
它的力量会在取得统治地位并开始落实时停止生长。
估计罗斯福就是看到了这一段会开心得直拍大腿
所以,在建国后十年文革期间,对于我党是很危险的,共产主义也好,社会主义也罢,在当时民众心中没有感受到实惠和安定。在改革开放后,社会经济大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这可以归功于“社会主义的优势”。那现在世界的路线之争也很明确,谁能给自己的人民群众带来更好的生活,谁就争取了更广大的人民群众。
第2节 可变的观念
在牢固信念的基础上派生出不断出现和消亡的各种思想观念
影响时间有长有短
影响时间长短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
取决于跟民族共同信念和情感是否相悖
这些观念之间的差异只是表象,他们本质相同
因为民族性的主导作用
一切历史,不管是政治史、宗教史、艺术史还是文学史,似乎都证明了群众的变化无迹可寻。
舆论是最多变、最不稳定的,民众最容易痛骂昨天还赞美的东西。
民众普遍越来越没有思想,这让人无限悲伤,无疑是民族生命的垂危之象。
一旦被群众支配,文明基本就受制于诸多偶然性了,灭亡也就不远了。
假如说什么能略微推迟它的毁灭的话,那就是群体观念的高度动态性,以及它对任何共同信念越来越麻木的倾向。
第三卷 群体的分类及各种群体的特点
第1章 群体的分类
第1节 异质性群体
是本书的研究重点,职业、才智程度都很分散
匿名群体
非常欠缺责任感
参考网上不负责任的造谣,传谣
实名群体
责任感高度发达
民族性起决定性作用
第2节 同质性群体
不是本书重点,但是政治家研究的重点。还记得《毛选》第一篇吗?
党派
因共同的信念凝聚
可能来自各行各业各个阶层或阶级
阶层
从事相似的事业
文化程度相似,社会地位大体一致
阶级
经济利益、生活习惯和几乎完全相同的文化程度
我的理解:在社会经济分配链条中所处的地位相似
第2章 所谓犯罪群体
犯罪群体的定义在法理学上合理,但在心理学上不成立。
群体行为的绝对无意识性,既极端凶残,又会非常高尚。
第3章 刑事陪审团
由于是异质性群体中的实名制
因此往往表现出很高的责任感
统计学证明
裁决与陪审团的组成成分无关
影响陪审团的技巧
擒贼先擒王
随机应变引导和暗示
陪审团对于不同罪行的宽容程度不同
即使陪审团制度有其群体普遍的缺陷,但确实大法官制度的无可取代的替代。
绝对的权力滋生绝对的腐败
第4章 投票群体
投票群体具备“群体”的普遍弱点
拉票的方法
气场
恭维选民
夸张、断言、重复而又不具体但听上去很厉害的目标
公投显然是种坏的方式
因为没有“脑子”
但又不可替代
因为公投的结果,总归会反应民族性上来
第5章 议会
属于实名制异质性群体
既有群体的普遍特点
低智商
易怒
易受暗示
情感夸张
受少数领袖的控制
同时又有责任感或者是义务
信念牢固、观念动摇。有些事死活不行,有些事则经常变心
同样有一个领袖(团长)
有气场
有执念
愚蠢
不蠢不会如此执着
议会模式往往会带来的弊端
财政浪费
对于背负选民期望的议员来说,谁敢拦着给选民福利的议案
限制自由发展
越来越多管得越来越宽
斯密老师所不齿
结语
文明更迭的循环
不同血统不同民族聚集
不停磨合(打打和和)
民族融合
共同理想的成熟,让民族所有个体在思想情感上统一
史记司马迁把轩辕黄帝作为开篇的用意?
民族性格的稳固
制度、信念、艺术等形式下,其实是民族性格框住了民族变化的范围
共同理想衰微
国内早就不喊”同志“了
“美国梦”现在还有吗
川陀衰落的真正标志是什么?
个体自我意识膨胀
国家这个大管家的意义重要起来
古老理想彻底消失,民族性格解体
一盘散沙,乌合之众,等待新的文明起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