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血液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
这是一篇关于血液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思维导图,分别介绍了血液系统概述与常见症状护理、贫血病人的护理、出血性疾病病人的护理、白血病病人的护理、淋巴瘤病人的护理。
编辑于2025-10-21 17:44:28中心主题
第六章 血液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
一、 血液系统概述与常见症状护理
造血器官与血细胞生成
血液系统疾病的常见症状与体征
贫血
护理措施:休息与活动、饮食护理、病情观察、用药护理(铁剂、叶酸、维生素B12)、健康指导
出血或出血倾向
护理措施:
病情观察:出血部位、量、生命体征
预防/处理出血:保持皮肤黏膜完整、避免创伤、软食、禁用牙签、鼻出血/齿龈出血处理
用药护理:输注凝血因子制品的护理。
心理护理。
发热(感染)
护理措施:
感染预防:保护性隔离、个人卫生、环境清洁。
病情观察:监测体温、寻找感染灶。
降温护理:物理降温(禁用酒精)、药物降温。
用药护理:遵医嘱使用抗生素。
二、 贫血病人的护理
概述
诊断标准:成年男性Hb<120g/L,女性Hb<110g/L
分类:按病因(红细胞生成减少、破坏过多、丢失过多)和形态学分类
缺铁性贫血
病因:铁摄入不足(最常见)、需求增加、吸收不良、丢失过多(慢性失血)。
临床表现:
一般贫血表现:乏力、苍白、头晕。
缺铁特殊表现:反甲、舌炎、口角炎、异食癖。
实验室检查:
血象: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骨髓象:骨髓增生活跃,铁染色显示细胞外铁和细胞内铁减少或消失(金标准)。
铁代谢:血清铁、血清铁蛋白降低,总铁结合力升高。
治疗要点:
病因治疗。
补铁治疗:口服铁剂(首选)、注射铁剂。
护理诊断/问题:
活动无耐力 与贫血致组织缺氧有关。
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 与铁摄入不足、吸收不良、丢失过多有关。
护理措施:
饮食护理:富含铁食物(动物血、肝、瘦肉)。
用药护理:
口服铁剂:饭后服、忌茶、维生素C促进吸收、吸管服用、粪便变黑。
注射铁剂:深部肌注、更换部位、注意过敏反应。
巨幼细胞性贫血
病因:叶酸和/或维生素B12缺乏。
临床表现:贫血表现、消化道症状(食欲不振、牛肉舌)、神经系统症状(VB12缺乏特有:对称性远端肢体麻木、深感觉障碍)。
实验室检查:大细胞性贫血,骨髓巨幼变。
治疗要点:补充叶酸和/或维生素B12。
护理措施:饮食指导(新鲜蔬菜、肉类)、用药护理。
再生障碍性贫血
病因:原发性(多数)、继发性(药物/化学物质、电离辐射、病毒感染等)。
临床表现:贫血、出血、感染,多无肝、脾、淋巴结肿大。
实验室检查:
血象:全血细胞减少(三系减少),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
骨髓象:增生减低或极度减低,脂肪细胞增多,造血细胞减少(确诊依据)。
治疗要点:
支持治疗:成分输血、控制感染、止血。
针对发病机制治疗:免疫抑制剂(抗淋巴/胸腺细胞球蛋白、环孢素)、雄激素、造血生长因子。
造血干细胞移植。
护理诊断/问题:
有感染的危险 与粒细胞减少有关。
活动无耐力 与贫血有关。
有损伤的危险:出血 与血小板减少有关。
护理措施:
病情观察:三大表现的变化。
预防感染/出血(关键护理)。
用药护理:
免疫抑制剂:观察过敏反应、副作用。
雄激素:肝损害、男性化作用。
心理护理。
三、 出血性疾病病人的护理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病因与发病机制:自身免疫性疾病,产生抗血小板抗体。
临床表现:
急性型:儿童多见,起病急,出血重。
慢性型:青年女性多见,皮肤黏膜瘀点、瘀斑,月经过多。
实验室检查:
血象:血小板计数减少,形态正常。
骨髓象:巨核细胞数增多或正常,成熟障碍。
其他: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G)增高。
治疗要点:
首选药物:糖皮质激素。
脾切除。
免疫抑制剂。
急症处理:血小板输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
护理诊断/问题:
有损伤的危险:出血 与血小板减少有关。
恐惧 与反复出血有关。
护理措施:
出血的预防与护理
用药护理:糖皮质激素的副作用观察与宣教。
病情监测。
过敏性紫癜
病因:感染、食物、药物等致敏因素。
临床表现:皮肤紫癜(四肢、臀部对称分布)、腹痛、关节肿痛、肾损害。
实验室检查:毛细血管脆性试验阳性,血小板计数正常。
治疗要点:去除病因、抗组胺药、糖皮质激素。
护理措施:寻找并避免过敏原、饮食指导(减少动物蛋白)、关节及腹痛护理。
血友病
病因与遗传规律: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VIII-血友病A,IX-血友病B),性联隐性遗传。
临床表现:终身性自发性或轻微创伤后出血,关节腔出血(特征性表现)和深部组织血肿。
实验室检查:凝血时间延长,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延长,凝血因子活性测定。
治疗要点:替代疗法(补充凝血因子)。
护理措施:预防外伤、局部出血处理、避免使用阿司匹林等药物、替代疗法护理、健康指导(遗传咨询)。
四、 白血病病人的护理
概述
分类:急性白血病(AL)、慢性白血病(CL)。
急性白血病
临床表现:
正常骨髓造血功能受抑制表现:
发热(主要表现,感染所致)。
出血(皮肤瘀点瘀斑、内脏出血,DIC)。
贫血(进行性加重)。
白血病细胞增殖浸润表现:
肝脾淋巴结肿大。
骨骼关节疼痛。
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CNSL)。
牙龈增生、皮肤结节等。
实验室检查:
血象:白细胞计数高低不定,可见大量原始和早幼细胞,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血小板减少。
骨髓象:确诊依据。增生明显活跃或极度活跃,原始细胞占全部骨髓有核细胞≥30%。
治疗要点:
化疗:分为诱导缓解和缓解后治疗两个阶段。
CNSL的防治:鞘内注射化疗药(甲氨蝶呤)+ 全颅/脊髓放射治疗。
造血干细胞移植。
护理诊断/问题:
有感染的危险 与粒细胞减少、化疗有关。
活动无耐力 与贫血、感染、化疗有关。
潜在并发症:出血、化疗药物副作用。
预感性悲哀 与疾病预后不良有关。
护理措施:
化疗护理:
静脉通路管理与保护:PICC、静脉港。
药物不良反应观察与处理:
血管外渗:立即处理(冷敷/热敷取决于药物)。
骨髓抑制:定期查血象,预防感染出血。
消化道反应:止吐、饮食调节。
脏器毒性:心、肝、肾毒性,尿酸性肾病(多饮水、碱化尿液)。
感染或出血的预防与护理
心理支持与健康指导。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临床表现:巨脾为最突出体征,乏力、低热、多汗等代谢亢进表现。
实验室检查:
血象:白细胞显著增高,各阶段中性粒细胞增多。
骨髓象:增生极度活跃,以中晚幼粒和杆状核粒细胞为主。
细胞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Ph染色体阳性,BCR-ABL融合基因阳性。
临床分期:慢性期、加速期、急变期。
治疗要点:
靶向治疗:伊马替尼(一线治疗)。
化疗:羟基脲。
干扰素-α。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唯一可治愈方法)。
护理措施:监测脾脏大小、预防脾破裂、用药护理(观察伊马替尼水肿、骨髓抑制等副作用)。
五、 淋巴瘤病人的护理
病理分型:霍奇金淋巴瘤(HL) 与非霍奇金淋巴瘤(NHL)。
临床表现:
无痛性、进行性淋巴结肿大(首发表现)。
全身症状:不明原因发热、盗汗、消瘦(B症状)。
淋巴结外器官受累表现。
实验室及辅助检查:
淋巴结活检
影像学检查用于分期。
HL可见R-S细胞
治疗要点:以化疗和放疗为主的综合治疗。
护理措施:
饮食与休息。
观察放疗/化疗不良反应并处理。
化疗护理:特别注意某些药物(如环磷酰胺)可引起出血性膀胱炎,需水化、利尿。
心理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