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颌位
这是一篇关于颌位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肌接触位=肌位(MCP),正中关系(CR)是一组下颌位置的 集合,指下颌适居正中时相对于上颌的位置关系,具有良好重复性的颌位。对不同颌位的定义、特征、相互关系等进行了详细说明,逻辑清晰,内容全面。
这是一篇关于生物力学基础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牙移动的生物力学机制及研究现状,矫形治疗的生物力学机制及研究现状,口腔正畸临床中的生物力学,口腔正畸材料力学。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小儿常见病的辩证与护理
蛋白质
均衡饮食一周计划
消化系统常见病
耳鼻喉解剖与生理
糖尿病知识总结
细胞的基本功能
体格检查:一般检查
心裕济川传承谱
解热镇痛抗炎药
颌位
肌接触位=肌位(MCP)
正中关系(CR)是一组下颌位置的 集合, 指下颌适居正中时相对于上颌的 位置关系。
其最上位称为正中关系位(CRP)。
此时的咬合接触关系称为正中关系𬌗(CRO)
在此位置上,下颌可以做约15-25mm(切端距)的铰链开口运动, 因而该范围也称为正中关系范围
在有牙颌,正中关系位(CRP)实际上就是后退接触位(RCP)。
在无牙颌,ICO丧失ICP也随之消失, 可以参照CR最上位CRP来重新确定患者的颌位关系。
这种方法也常用于𬌗重建。
非正中关系
离开牙尖交错位和正中关系位的下颌位置关系
前伸颌位关系
前伸𬌗
非正中𬌗关系
侧方颌位关系
侧方𬌗
具有良好重复性的颌位
牙尖交错位(ICP)=牙位
正中𬌗位(COP)鉴于ICP时下颌骨位置大多数居于正中,过去曾称为正中𬌗位。 现在以ICP一词取代COP一词。
牙尖交错接触时的咬合称为牙尖交错𬌗 (ICO) 旧称正中𬌗(CO)
ICP的存在是以ICO为前提,无论ICO为何种形态,其所确定的最大牙尖交错时下颌的位置就是ICP。
影响ICP的因素
ICO异常
多数牙缺失
颌面过度磨耗
某些错𬌗,修复体
肌功能异常
TMJ异常
髁突形态发育异常
重度骨质吸收
关节盘移位
下颌骨骨折移位
后退接触位(RCP)
从ICO开始,下颌可向后、下移动少许 (约1mm左右)抵达的位置
此时双侧后牙部分牙尖斜面保持接触而前牙无接触, 这种咬合状态称为后退接触𬌗(RCO)
下颌从RCP开始在牙尖斜面的引导下直向前上运动约0.5-1mm距离,左右偏斜小于0.5mm(正中自由域),进入ICP,这种矢状向位置关系,称为“长正中”。
RCP是吞咽活动能够达到的主要位置,属于生理性颌位
下颌姿势位(MPP)
姿势位时咀嚼肌并非处于静息状态, 故现在用下颌姿势位一词取代了休息位。
MPP位于ICP的下后方约2-4mm处,无咬合接触。 在切牙区大约2-4mm间隙称为息止𬌗间隙
该位受体位的影响较大,头前倾或后仰均会影响该位。 该位受到缺牙、镶牙等变化影响。(重力) 该位受到肌紧张肌功能异常的直接影响。
保持MPP的相对稳定,维持正常的息止𬌗间隙, 对维护口颌系统健康十分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