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
这是一篇关于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第18章货币供求与货币平衡的思维导图,涉及的内容有货币需求、货币供给、货币均衡和通货膨胀等。
编辑于2021-08-29 22:31:31第18章 货币供求与货币平衡
一、货币需求
(一)货币需求与货币需求量
1.货币需求 (1)含义:指经济主体在既定的收入和财富范围内能够并愿意持有货币的行为。 (2)对含义的理解 ①货币需求作为一种经济需求,是由货币需求能力和货币需求愿望共同决定的有效需求。 ②货币需求是一种派生需求,派生于人们对商品的需求。
2.货币需求量 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经济中各个部门需要持有的货币数量。一定时期内经济对货币的客观需求量。
3.货币需求研究需要回答的基本问题有: 为何需要货币?什么是货币需求的决定因素?货币需求与实际经济活动的关系如何? 不同的货币需求理论对此做出了不同的回答:
(二)传统货币数量说
1.费雪的现金交易数量说 (1)费雪方程式:MV=PT→P=MV/T (2)分析:M:代表货币量,是最活跃的因素,会经常变动,并且是主动变动。 V:货币流通速度,由制度因素决定在短期内难以改变,视为常数。T:商品和劳务的交易量,取决于资本、劳动和自然资源供给状况以及生产技术水平等非货币因素,大体上是稳定的。V和T在长期中都不受M变动的影响; P:物价水平,是随着货币量的变动而被动的变动。主要的被动因素。 (3)结论:只要货币量发生变化,马上就会反映到物价上来,引起物价变动。因此,交易方程式所反映的是货币量决定物价水平的理论。
2.剑桥学派的现金余额数量说 (1)主要代表人是庇古。 (2)剑桥方程式:π=K*Y/M Y:总资源(总收入) K:总资源中愿意以货币形式持有的比重 KY:真实货币需求 M:名义货币供给 π:货币价值(即货币购买力,为物价指数的倒数) (3)结论 庇古认为货币的价值由货币供求的数量关系决定。货币价值与名义货币供给量成反比。
3.现金交易数量说与现金余额数量说对比 (1)不同点 现金余额数量说的货币需求是以人们的手持现金来表示的,不仅是作为交易媒介的货币,也包括贮藏货币; 剑桥方程式:K表示总资源中愿意以货币形式持有的比重。 (2)相同点 剑桥方程式和交易方程式本质是一致的,都是试图说明物价和货币价值的升降取决于货币量的变化。 假定其他因素不变,物价水平与货币量成正比,货币价值与货币量成反比。
(三)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一流动性偏好论
1.凯恩斯流动性偏好学说的基本思想 (1)凯恩斯在其所著《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提出了流动性偏好论。 (2)基本思想:经济主体之所以需要货币,是因为存在“流动性偏好”这一心理,即愿意持有具有完全流动性的货币而不是其他缺乏流动性的资产,以应付日常的、临时的或投机的需要,从而产生货币需求。
2.影响流动性偏好的三种动机
交易动机:由于收入和支出的时间不致,为进行日常交易而产生的持有货币的愿望。
预防动机:为应付各种紧急情况而产生的持有货币的愿望。
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构成交易性需求,是国民收入的增函数即:L1=L1(y)
投机动机:由于利率的不确定性,根据市场利率变化的预期持有货币以便从中获利的动机。
投机动机构成投机需求,由利率的高低决定,是利率的减函数,即:L2=L2(i)
3.凯思斯的货币需求函数:L(货币需求)=L1(y)+L2(i)
4.流动性陷阱:当利率降到某一低点时,货币需求会无限增大,此时无人愿意持有债券,都愿意持有货币,流动性偏好具有绝对性,这就是著名的流动性陷阱。
(四)弗里德曼的现代货币数量说
弗里德曼接受了剑桥学派的观点,但他又认为货币数量说不是产出、货币收入或物价水平的理论,而是货币需求理论。
1.货币需求函数 M/P=f(yp,w;rm,rb,re,1/p·dp/dt;u) M:名义货币量,P:物价水平,yp:恒久性收入,w代表非人力财富占总财富比率,rm,rb,re分别代表存款、债券和股票的预期名义收益率,1/p・dp/dt代表物价水平的预期变动率,u代表随机因素的影响总和。
2.影响实际货币需求的因素 (1)财富总额与财富构成 1)个人所能持有的货币量以其财富总额为上限,但个人财富难以计量,他提出了“恒久性收入”的概念,是以现在的收入与过去的收入加权计算的收入。恒久性收入越高,所需货币越多。 2)财富构成即人力财富与非人力财富之比。 人力财富是指个人在将来获得收入方而的能力,非人力财富即物质财富。未来的人力财富总要转化为现实的非人力财富,转化过程需要货币。 人力财富比例越高,所需准备的货币就越多。 (2)名种资产的预期收益和机会成本 持有货币的名义收益率一般等于0,持有其他金融资产如股票、债券、定期存单等的收益率一般大于0。 因此,其他金融资产的收益率越高,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越大,持有货币的数量就会减少。 如果物价上涨、通货膨胀,持有货币意味着损失,人们就会减少货币持有量。 (3)代表随机因素的影响总和。
二、货币供给
(一)货市供给与货币供应量
1.货币供给 (1)含义:一国或者货币区的银行系统向经济主体供给货币以满足其货币需求的行为。 (2)货币供给分为:货币供给的机制和货币供给的决定 货币供给的机制:侧重于货币的创造过程; 货币供给的决定:侧重于分析決定货币供应量的因素。
2.货币供应量:指流通中的货币数量。
3.货币供给层次划分 (1)货币供给层次划分基本原则:资产的流动性,即各种货币资产转化为通货或现实购买力的能力来划分不同货币层次 (2)我国货币层次划分为:M0,M1,M2 M0=流通中货币 指企事业单位、个人、机关团体、非存款类金融机构所持有的硬币和现钞总和,即通常所指的现金。 M1=M0+单位活期存款 M1是我国的狭义货币供应量,是中央银行重点调控对象。 M2=M1+单位定期存款+个人存款+其他存款(财政存款除外) M2是我国广义货币量,是研究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变量; M2-M1属于准货币。
4.社会融资规模 (1)含义:指一定时期内(每月、每季度或每年)实体经济(即非金融企业和住户)从金融体系获得的资金总额。 (2)社会融资规模统计指标主要由四个部分构成: 1)金融机构通过表内业务向实体经济提供的资金支持,包括人民币货款和外币货款。 2)金融机构通过表外业务向实体经济提供的资金支持,包括委托贷款、信托贷款和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 3)实体经济利用规范的金融工具、在正规金融市场所获得的直接融资,主要包括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筹资和企业债券融资。 4)其他方式向实体经济提供的资金支持,主要包括保险公司赔偿、投资性房地产、小额贷款公司和货款公司贷款。
(二)货币供给机制
1.中央银行的信用创造货币机制 作为最后贷款人的中央银行利用自身掌握的货币发行权和信贷管理权,来创造信贷资金来源。 信用创造货币是当代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下货币供给机制的重要内容,并且信用创造货币的功能为中央银行所掌握。
2.商业银行的扩张信用、创造派生存款机制 (1)商业银行具备在央行发行货币的基础上扩张信用、创造派生存款的能力。 (2)商业银行不能无限制地创造派生存款。一般来说,银行体系扩张信用、创造派生存款的能力要受到这样三类因素的制约 ①受到交存中央银行存款准备金的限制。 ②受到提取现金数量的限制。 ③受到企事业单位及社会公众缴付税款等限制。 (3)货币供应量的公式 M=B・k B-“基础货币”,包括中央银行发行的货币和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 K-“货币乘数”,基础货币的扩张倍数取决于商业银行在其所吸收的全部存款中需存入中央银行部分所占比重即存款准备金率以及需转化为现金及财政存款等所占比重的货币结构比率。 即货币乘数=存款准备金率和货币结构比率之和的倒数
三、货币均衡
(一)货市均衡与失衡
1.货币均衡 (1)含义:即货币供求均衡,是指在一定时期经济运行中的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在动态上保持一致的状态。 (2)特征 1)货币均衡是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的大体一致,而非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在数量上的完全相等。 2)货币均衡是一个动态过程;在短期内货币供求可能不一致,但在长期内是大体一致的。 3)现代经济中的货币均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经济总体均衡状况。
2.货币失衡 (1)含义:是与货币均衡相对应的概念,如果货币供给偏离货币需求,则存在货币失衡。 (2)分类:总量性货币失衡和结构性货币失衡 1)总量性货币失衡:货币供给在总量上偏离货币需求达到一定程度从而使货币运行影响经济的状态。两种情况 ①货币供应量<货币需求量:供给不足的情况,很少出现。 ②货币供应量>货币需求量:供给过多,经常出现。一味追求经济增长速度而不适当的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刺激经济等。后果之ー是引发严重通货膨胀。 2)结构性货币失衡 含义:货币供需总量大体一致,但货币供需结构不相适应。 主要表现:短缺与滞留并存。 原因:社会经济结构不合理,所以必须通过经济结构调整加以解决。 (3)总量性货币失衡和结构性货币失衡关系:两者相互交织、相互联系,从而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以至于难以分辨。 由于结构性货币失衡根源于经济结构,所以,中央银行在宏观调控时更多的注意总量性失衡。
(二)货币均衡水平决定
货币在运动过程中通过其内在机制的自我调节,能够自发保持供给与需求的均衡关系; 货币供应量是按货币需求向流通领域供给货币的结果,是货币供求关系的产物。因此,流通领域的货币数量取决于货币的均衡水平。
1.在宏观经济方面,总的要求是达到或保持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的平衡关系。 社会总供给:以商品价格总额形态表现,表现为一定时期的国内生产总值(GDP)。 社会总需求:以货币形态出现,表现为通过货币的多次周转而实现的社会购买力(MV)。 因此:保持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关系,要求处理好货币数量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结论】要保证国民经济在物价稳定的条件下协调发展,就必须使流通领域中货币数量的增长幅度与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相互配合。假定货币流通速度相对稳定,货币供应量(M1)应当与GDP同步增长,即△M=Y'・M0 Y'-GDP增长率(即货币供应量増长率) M0-上期货币量
2.物价因素 在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单位产品所包含的价值量相对下降的情况下,商品价格并不相应降低。 原因: ①劳动生产率提高在技术或劳动密集程度不同的部门并不一致从而造成所谓的产品价格剪刀差现象。在调整这种剪刀差现象时般都是通过调高价格低于价值的那部分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价格,以使价格体系趋于合理化,其结果必然是价格总水平上涨 ②随着产品的更新换代,技术性能不断提高,也无形中使同类产品的价格自然上升,结果也是导致物价总水平的不断上涨。 【结论】若考虑物价自然上升的因素,流通领域中货币数量的增长应略高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 即本期货币增量△M1=(Y'+P')・M0 货币供应量増长率M1'=Y'+P' 式中:Y'为GDP增长率,P'为物价自然上涨率,M1'为货币供应量增长率。
【总结论】 要保证国民经济在物价稳定的条件下协调发展,就必须使流通领域中货币数量的増长幅度与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相互配合。 若考虑物价自然上升的因素,流通领域中货币数量的增长应略高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
四、通货膨胀
(一)通货膨胀的含义
1.通货膨胀是种普遍的超额需求,即太多货币追逐太少的商品
2.人均货币存量或人均货币所得的普遍上升
3.不能增加就业或产出的货币投入所导致的物价水平处于持续上涨的状态
4.萨缪尔森在其《经济学》中的定义是在一定时期内,商品和生产要素价格总水平持续不断的上涨。
5.马克思货币理论中的定义是:在纸币流通条件下,由于纸币的过度发行而引起的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现象。
【总结】多种通货膨胀的定义的共同点:物价持续上涨 【通用定义】在价值符号流通条件下,由于货币供给过度而引起的货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现象。
(二)通货膨胀的类型
1.按通货膨胀的成因分为 (1)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指社会总需求度增长,超过了社会总供给的増长幅度,导致商品和劳务供给不足、物价持续上涨的通货膨胀类型。 特点: ①自发性:即支出的增长是独立的,与实际的或预期的成本增长无关。 ②诱发性:成本的增长导致工资及其他收入的增长,诱使消费支出增长。 ③支持性:政府为阻止失业率上升而增加支出,或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或货币政策以增加总需求。 (2)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 因成本自发性增加而导致物价上涨的通货膨胀。分为: ①“工资推进型通货膨胀”-工资和物价螺旋上升的通货膨胀。 ②“利润推进型通货膨胀”-垄断企业为保证实现其利润目标而操纵的市场、人为抬高产品价格而引起的通货膨胀 (3)输入型通货膨胀 进口商品价格上升,费用增加而使物价总水平上涨所引致的通货膨胀。这实质上是一种通货膨胀的国际传导现象 (4)结构型通货膨胀 经济结构方面的因素变动所引致的,即使总供求处于均衡状态,也会引起物价总水平上涨的通货膨胀类型
2.按照通货膨胀的表现形式分为: 公开型通货膨胀 物价水平随货币数量变动而自发波动,故而物价上涨是通货膨胀的基本标志,又称为开放性通货膨胀。 抑制型通货膨胀 一国实行物价管制的情况下,商品供给短缺不能由物价上涨来反映,只表现人们普遍持币待购而使货币流通速度减慢,又称为隐蔽性通货膨胀。
(三)通货膨胀的原因
1.直接原因:过度的信贷供给是造成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
2.主要原因: (1)财政原因ー一发生财政赤字或推行赤字政策。 (2)信货原因ーーー-信用膨胀,银行信用提供的货币量超过经济发展对货币数量的客观需求。其原因包括,财政赤字的压力,社会上过热的经济增长要求,银行自身决策失误等。
3.其他原因:如投资规模过大、国民经济结构比例失衡、国际收支长期顺差等。
(四)通货膨胀的治理
1.紧缩的需求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 (1)紧缩性财政政策(“增收节支,减少赤字”) 般包括以下措施:①成少政府支出②増加税收③发行公债 (2)紧缩性货币政策(“卖高高”)具体措施: ①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②提高再贴现率 ③公开市场业务:通货膨胀时期,中央银行一般会在公开市场向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出售有价证券。
2.积极的供给政策 在抑制总需求的同时,积极运用刺激生产的方法增加供给来治理通货膨胀。
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 (共140分,84分及格)
第一部分 经济学基础(10章=29分)
第二部分 财政(7章=23分)
第三部分 货币与金融(5章=23分)
第18章 货币供求与货币平衡
第19章 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
第20章 商业银行与金融市场
第21章 金融风险与金融监管
第22章 对外金融关系
第四部分 统计(5章=21分)
第五部分 会计(5章=21分)
第六部分 法律(5章=2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