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价格总水平和就业、失业思维导图
这是一篇关于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第9章:价格总水平和就业失业的思维导图。该思维导图归纳总结了这一部分的知识点。
编辑于2021-09-18 10:36:51第9章 价格总水平和就业、失业
一、价格总水平
(一)价格总水平的含义和度量
1.含义:也叫一般价格水平,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全社会各类商品和服务价格变动状态的平均或综合,一般用价格指数来度量。
2.世界各国度量价格总水平的方法:编制各种价格指数和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缩减指数。 (1)价格指数就是用来反映报告期与基期相比商品价格水平的变化趋势和变化程度的相对数。 (2)我国目前是采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作为衡量价格总水平变动的基本指标。
(二)决定价格总水平变动的因素
决定价格总水平变动的因素:货币供给量、货币流通速度和总产出;总需求和总供给。
1.货币供给量、货币流通速度和总产出 (1)关系式:MV=PT——P=MV/T M:代表一定时期内货币的供给数量 V:代表货币流通速度 P:代表价格总水平 T:代表各类商品的交易数量 在这三个因素中,M是一个由模型之外的因素决定的,V在一定时期相对稳定,T的增长也相对稳定,所以价格的变动主要取决于M的变动。 (2)运用微分方法推导,可以得出价格总水平的決定方程: π=m+v-y π——代表价格总水平变动率或通货膨胀率 m——代表货币供给量的变动率 v——代表货币流通速度变动率 y——代表GDP的变动率 总结:价格总水平的变动与货币供给量、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成正比,而与总产出的变化成反比。
2.总需求和总供给 (1)价格总水平取决于总需求和总供给的比例关系。 1)一般来说,价格总水平和总需求呈反方向变动。 2)从长期来看,总供给变动与价格总水平无关;从短期来说价格总水平和总供给呈同方向变动。 3)如果总需求的增长速度快于总供给的增长速度,价格总水平就有可能上升;反之则反。
(三)价格总水平变动的经济效应
1.价格总水平变动对工资的影响 (1)工资可以分为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 名义工资:以当时的货币形式表现的工资。 实际工资:扣除了价格变动影响因素的工资。 (2)实际工资的变动与名义工资的变动成正比,与价格总水平变动成反比:实际工资的变动率=名义工资的变动率/价格总水平变动率 (3)一定的通胀有利于政府和企业,不利于劳动者和居民。
2.价格总水平变动对利率的影响 (1)利率分为: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 名义利率也叫市场利率,是指银行当时规定的和发布的利率。实际利率:是扣除了价格总水平变动影响因素的利率,也可以就是在货币购买力不变时的利率。 (2)实际利率取决于名义利率与价格总水平变动率之差。 若以r为名义利率,i为实际利率,π为价格总水平变动率, 则有:i=r-π(费雪方程式) (3)在名义利率不变时,实际利率与价格总水平变动成反比,在价格总水平不变时,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相等。当名义利率低于价格总水平上涨率时,实际利率为负。
3.价格总水平变动对汇率的影响 (1)汇率是由多方面因素决定的:外汇市场的供求关系;资本的国际流动;相关国家或地区的价格总水平的变动的比例关系。 (2)购买力平价理论指出,两种货币的汇率应由两国货币购买力之比决定,而货币购买力又是价格总水平的倒数,所以,汇率实际上由两国价格总水平变动之比决定。 按照这一理论,在两个国家的模型中,如果本国的价格总水平上涨率高于外国的价格水平上涨率,本国货币就会贬值,以本币表示的汇率就一定会上升。 价格总水平的变动会在一定条件下影响到汇率的变动,从而影响个国家的进出口产品价格发生相应变化,并进而影响到净出口和总供求关系。
4.价格总水平变动的间接效应:对企业生产经营决策的影响,对收入分配结构的影响,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一般来讲,价格总水平剧烈的、大幅度的变化是不利于经济増长的;只有在短期内,在价格变动没有被市场主体预期到的情况下,オ可能对经济增长发生某种作用。
二、就业和失业
(一)就业、失业的含义
1.就业:一定年龄段内的人们所从事的为获取报酬或经营收入所进行的活动。
2.失业:指有劳动能力并愿意就业但在目前没有从事有报酬或收入的工作的现象。
(二)我国的就业与失业的含义和统计口径
1.就业人口:指在16周岁以上,从事一定社会劳动并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人员。
2.城镇就业人口:指在城镇地区从事非农业活动的就业人口。
3.城镇登记失业人员:有非农业户口,在一定的劳动年龄段内(16岁至退休年龄),有劳动能力,无业而要求就业,并在当地就业服务机构进行求职登记的人员。
(三)就业与失业水平的统计
1.在发达国家,失业率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劳动力资源利用状况的最重要的指标 失业率=失业总人数/民用劳动力总人数×100% 就业率=就业人口/民用成年人口总数×100%
2.目前,我国的就业和失业水平方面的指标:城镇登记失业率 城镇登记失业率=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城镇单位中的不在岗职工+城镇私营业主+个体业主+城镇私营企业和个体就业人员+城镇登记失业人员) 2018年,我国首次正式公布城镇调查失业率。
3.自然失业率(非加速通货膨胀失业率):从一个较长期的变动趋势来看,总存在一个正常的失业率,这就是自然失业率,是指劳动力市场供求处于均衡状态,价格总水平处于稳定状态时的失业率。因此经济学家弗里德曼把它定义为经济处于充分就业状态时的失业率,而斯蒂格里茨则把它定义为通货膨胀率为零时的失业率。
(四)失业的类型
1.自愿失业
(1)含义:在完全竞争条件下,指劳动者不愿意接受现行的工资水平而宁愿不工作的一种状态,也可以说是当工资水平下降时劳动者自愿退出劳动力队伍的情况。
(2)分类:
摩擦性失业: 是因为劳动者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偏好和技能的工作需要一定的时间而引起的失业,也就是由于劳动者从一个工作转换到另一个工作的过程中出现的失业。
结构性失业: 含义:由于劳动者拥有的技能和现有工作岗位所需要的技能不匹配而导致的失业。 本质:是由于劳动力具有的某一特定技能和就业岗位实际需要技能不ー致导致的。(2020版) 原因:由于产业结构调整所造成的失业:新的产业兴起、旧产业衰落,使得原有产业劳动者由于不具备新产业需要的技术而失业,但是同时这些新产业的就业需求却得不到满足。
2.需求不足型失业(非自愿失业,周期性失业) (1)含义:指劳动者在现行工资水平下找不到工作的状况,或是指总需求相对不足减少劳动力派生需求所导致的失业。 这种失业是与经济周期相联系的:经济运行处于繁荣与高涨时期,失业率比较低;在经济运行处于衰退和萧条阶段,失业率比较高。
(五)我国就业与失业问题
1.二元结构及其特有的失业现象 (1)二元结构:指发展中国家经济体系中采用现代技术的现代部门和采用传统技术的传统部门并存的经济结构,也就是现代工业部门和传统农业部门并存的经济结构。 1)现代的城市工业部门:现代工业和市场经济比较发达,技术水平、劳动生产率和收入较高; 2)传统的农村农业部门:以传统农业和手工业为主,以简单工具和手工劳动为基础,处于自给自足自给经济状态,劳动生产率和收入较低。 (2)二元结构经济里特有的失业现象: 如果劳动力在两个部门之间的流动是自由的,低收入的农民一定会向现代工业部门转移,但由于农村劳动力供给是无限的,从农业中转换出来的劳动力的边际生产率可能接近于零,因此在城市中会出现大量的失业人口。 如果考虑城市的失业风险,或其他制度性的限制,农民留在传统部门不进行流动,那么在农村实际存在大量隐性失业或者就业不足现象,就是劳动者实际工作的时间少于其愿意而且能够工作的时间。
2.我国的就业和失业问题 (1)问题:我国是一个典型的二元结构经济,农村存在着数量庞大的富余劳动力,农村的就业不足现象很严重。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或工商业部门,会减轻农村的就业不足程度,但是却可能加重城市的失业问题。 (2)解决问题:努力扩大就业,减少失业,使劳动力资源得到更加充分的利用,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途径,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20版)的重要方面。
三、失业和经济增长及价格总水平的相互关系
(一)奥肯定律
1.含义:相对于潜在的GDP,即一个经济主体在充分就业(自然失业率)状态下所能实现的GDP,实际GDP每下降2个百分点,失业率就会上升1个百分点。
2.计算公式: y:实际GDP,y*:潜在的GDP,u:实际失业率,u*自然失业率,那么,奥肯定律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示:(y-y*)/y*=-2×(u-u*) 也就是:实际GDP増长率-潜在GDP増长率=-2(实际失业率-自然失业率)
3.政策含义:奥肯定律表明了在经济増长和就业之间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政府应当把促进经济增长作为增加就业或降低失业率的主要途径。
(一)就业弹性系数
1.就业弹性: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一定时期内的劳动就业増长率与经济增长率的比值,即经济增长每变化一个百分点所对应的就业数量变化的百分比。
2.计算公式:Ee=E/Y Ee:就业弹性系数;Y:经济增长速度;E:就业增长速度
3.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在计算就业弹性系数时,就业人口一般是指城镇就业人员。据我国相关数据可知:2019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每增长1个百分点,可以带来0.31个百分点的城镇就业人员的增长。
4.就业弹性的变化决定于产业结构等因素 如果第三产业或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较大,就业弹性就较高:第三产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生产单位产品需要投入的劳动力较多。
(三)菲利普斯曲线
1.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描述通货膨胀与失业或经济增长之间相互关系的曲线。
2.菲利普斯曲线最初是反映失业率与货币工资率之间变化关系的,失业率越低,工资増长率高,负相关。 后来菲利普斯曲线表示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之间的替代关系。般称为简单的菲利普斯曲线。当失业率降低时,通货膨胀率就会趋于上升,当失业率上升时,通货膨胀率就会趋于下降。政府进行决策时可以用高通货膨胀率来换取低失业率,或者用高失业率换取低通货膨胀率。
3.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认为,工人和企业感兴趣的是实际工资而不是名义工资(货币工资),在劳资双方工资谈判时,工人会把通货膨胀预期考虑进去的。这就意味着,对某一个水平的失业率,可以对应多个水平的通货膨胀率。由于预期的存在和变动,通货膨胀和失业替代关系只是在短期内オ是可能的,而在长期内则是不存在的。 从长期看,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和横轴垂直的直线。
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 (共140分,84分及格)
第一部分 经济学基础(10章=29分)
第1章 市场需求、供给与均衡价格
第2章 消费者行为分析
第3章 生产和成本理论
第4章 市场结构理论
第5章 生产要素市场理论
第6章 市场失灵和政府的干预
微观经济学
第7章 国民收入核算和简单的宏观经济模型
第8章 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理论
第9章 价格总水平和就业、就业
第10章 国际贸易理论和政策
宏观经济学
第二部分 财政(7章=23分)
第11章 公共物品与财政职能
第12章 财政支出
第13章 财政收入
第14章 税收制度
第15章 政府预算
第16章 财政管理体制
第17章 财政政策
第三部分 货币与金融(5章=23分)
第18章 货币供求与货币平衡
第19章 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
第20章 商业银行与金融市场
第21章 金融风险与金融监管
第22章 对外金融关系
第四部分 统计(5章=21分)
第23章 统计与统计数据
第24章 描述统计
第25章 抽样调查
第26章 回归分析
第27章 时间序列分析
第五部分 会计(5章=21分)
第28章 会计概论
第29章 会计循环
第30章 会计报表
第31章 会计报表分析
第32章 政府会计
第六部分 法律(5章=23分)
第33章 法律对经济关系的调整
第34章 物权法律制度
第35章 合同法律制度
第36章 公司法律制度
第37章 其他法律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