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心脏解剖
这是一篇关于心脏解剖的思维导图,梳理了心血管系统与胸部结构的关键知识,结合了大量图片进行解释和理解,并配有一些与其他心脏疾病相关的知识,便于理解和记忆。
编辑于2025-11-18 12:27:09脉管系统 Angiology
心血管系统总论
组成
心
中空性的肌性器官,动力泵
被心间隔分为左、右半心
每半心分为心房和心室
心房接收静脉
心室发出动脉
血管
Artery 动脉
由心室发出,导血离心
发出分支,移行为毛细血管
管壁厚,富有弹性
随心舒缩而搏动
capillary 毛细血管
连接小动脉、小静脉之间,交织成网
管径小,6~9µm
软骨、上皮、角膜、晶状体、毛发、牙釉质内无毛细血管
数量多、管壁薄、通透性大、血流缓慢
是血液和组织液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
vein 静脉
由毛细血管汇合而成
接受属支,导血回心,注入心房
管壁薄、管腔大、血流缓慢
有静脉瓣
血液循环途径
体循环(大循环)
行程
左心室 → 主A及分支→ 全身毛细血管→ 上、下腔V、冠状窦→ 右心房
特点
路程长,范围大,压力高
物质和气体交换(血与细胞)
动脉血 → 静脉血
肺循环(小循环)
行程
右心室 → 肺A干及分支→ 肺泡毛细血管→ 肺 V → 左心房
肺A,肺毛细血管,肺V的微观结构
特点
路程短,范围小,压力低
气体交换(血与外界)
静脉血 → 动脉血
注意
大、小循环同时进行,参与的血量是相同的,时间是一致的
血管吻合(了解)
动脉间吻合:动脉弓
在经常活动或易受压部位
两动脉末端或分支直接吻合
缩短循环时间、调节血流量
静脉间吻合
在脏器周围或脏器壁内
在器官扩张或受压情况下,保证脏器血流通畅
动静脉吻合
指尖、消化道粘膜、肾皮质、生殖器和甲状腺
小动脉和小静脉之间直接相连吻合
缩短循环途径、调节局部流量和温度
侧支循环
血管主干与侧副支之间的吻合相通
保证病理状态下的血供
心
位置
心脏是前后扁,左右宽的形状,与身体的结构相适应。
整体定位holotopy
胸腔中纵隔、两肺之间、膈之上
1/3在正中线右侧,2/3在正中线左侧
长轴自右肩斜下左肋下区,与正中线成45°
骨骼定位
上界
第2肋
右界
胸骨右缘的右侧(右侧胸骨旁线--举例胸骨右缘1.5cm)
右侧2-5肋
下界
斜行
右第5肋-->左侧第5肋间隙
左界
从心尖处(左第5肋间隙)-->左第2肋间隙
瓣膜听诊位置
房室口
左侧第三肋连接处到右侧第6肋连接处
主动脉和肺动脉开口
左侧第三肋胸骨连接处到右侧第四肋胸骨连接处
各个瓣膜位置
主动脉瓣第一听诊区(瓣膜上)
胸骨右缘第二肋间
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瓣膜下)
胸骨左缘第三肋间隙
肺动脉瓣音
胸骨左缘第二肋间
二尖瓣
心尖处/左锁骨中间与第5肋间隙
三尖瓣
胸骨左缘5肋
毗邻关系
前方对向胸骨体和第2~6肋软骨,后方平第5~8胸椎,食管,和一堆血管
下方邻膈肌,上方连有出入心脏的大血管
两侧为胸膜和肺
外形
一尖一底两面三缘四沟
一尖(心尖)
左心室构成,朝向左前下方
左侧第5肋间锁骨中线内侧1~2cm触及心尖搏动
一底(心底)
朝向右后上方,由左心房和小部分右心房构成,与出入心的大血管相连
从尖到底,就是心脏的长轴,注意心尖部(左心室)位于下方,心底(两个心房)部位于上方
两面
胸肋面(前面)
胸骨体和肋软骨后方,大部分右心房和右心室构成,小部分左心耳和左心室构成
心脏大部分被胸腹和肺覆盖
小部分
心包裸区
心脏与左侧第4~6肋软骨直接毗邻
胸骨左侧第4肋间隙行心脏内注射或心包穿刺
不会伤及胸腹和肺
主要注入右心室
膈面(后下面)
膈肌上方,大部分由左心室,小部分由右心室构成
三缘
右缘(右心房)--没有左心室!
圆钝而近垂直
左缘(左心室+左心耳)--没有左心房
圆钝,斜向左下, 自左心房至心尖
下缘(右心室+心尖)
接近水平
下缘和左缘在心尖处相连
四沟
作为心脏4个心腔的表面分界
coronary sulcus 冠状沟/房室沟(心房/心室分界)
近似环形,前方被肺动脉根部中断
anterior/posterior interventricular groove 前、后室间沟 (左/右心室分界)
分别在心室的胸肋面和 膈面
冠状沟和前、后室间沟内被冠状血管和脂肪组织等填塞
posterior interatrial groove 后房间沟 (位于心底)
右心房与右上、下肺静脉交界处的浅沟
心尖切迹
前、后室间沟在心尖右侧的汇合处稍凹陷
atrioventricular crux 房室交点
后房间沟、后室间沟与冠状沟的相交处
是左、右心房与左、右心室在心后面相互接近之处
深面有重要的血管和神经等结构,是心表面的一个重要标志
房室结支
心的构造
心间隔
房间隔(interatrial septum) 房中隔
卵圆窝(房间隔缺损好发部位)
室间隔(interventricular septum) 室中隔
上方呈斜位,呈 45 °角倾 斜,向下至心尖,因室间隔旋转扭曲(胚胎发育时两个嵴螺旋生长)导致中部明显凸向右心室而凹向左心室
可分为
膜部(瓣膜集中部):右心三尖瓣隔侧分割为 (室间隔缺损好发部位/后下方有房室束通过)
室间部/前下部
室间隔缺损好发部位
房室部/后上部
肌部(下方,肌肉集中部)
其左侧面心内膜深面 有左束支通过,在右侧面有右束支通过。
约位于横切面10:30~4:30连线处(成45°)
房室隔(atrioventricular septum)
房间隔与室间隔的过度区域
前部
膜部后下缘:房室束通过,与隔侧尖附着缘相交叉
后端:中心纤维体的右侧有房室结
心纤维支架 心纤维骨骼
位于房室口、肺A口和主A口周围,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
提供心肌纤维和瓣膜的附着处,在心肌运动中起支持和稳定作用
随年龄增长发生不同程度钙化
包括
左纤维三角
主动脉左后瓣环与二尖瓣环之间,呈三角形,体积较小
位于二尖瓣前外连合之前,外侧与左冠状动脉的旋支邻近
意义
二尖瓣手术时重要的外科标志
易损伤冠状动脉的部位(左冠状动脉旋支)
右纤维三角 中心纤维体
位于心脏的中央位置,呈三角形或前宽后窄的楔状
位于二尖瓣环、三尖瓣环和主动脉右后瓣环之间,向下为室间隔肌部,向前为室间隔膜部
Todaro腱
向前经房间隔附着于中心纤维体
向后与下腔静脉向延续
意义
与房室结、房室束的关系十分密切
4个瓣的纤维环
三尖瓣环、二尖瓣环和主动脉瓣环相互靠近
肺动脉瓣环位置较高,借圆锥韧带(漏斗腱)与主动脉瓣环相连
圆锥韧带、室间隔膜部和瓣膜间隔等
临床
实战最有用的图片
心壁
心内膜
结构
内皮
与大血管内皮相似且延续
内皮下层 心内膜下层
外层较厚,含有小血管、淋巴管和神经以及心传导系的分支
心肌层
结构
心房肌
网格状,梳状肌,较薄
心房肌
浅层肌
横行,环绕左右心房
深层肌
左右心房固有,襻状或环状
心耳、腔静脉口和肺静脉口以及卵圆窝周围的环形纤维环:括约作用
作用
分泌心房利钠肽
心室肌
较厚,左心室为甚
心室肌
浅层肌
起自纤维环,向左下斜行,心尖处扭转成心涡,并转入为纵行的深层肌
中层肌
起自纤维环,肌纤维环形,分别环绕左右心室,亦有联系两室的S形肌纤维
深层肌
起自心涡处的浅层肌,肌纤维纵行,于乳头肌、肉柱相连续
运动方向
向心底运动
顺时针旋转,心尖向前顶击
部分心肌纤维呈螺旋状走行
体表可扪及心尖搏动
彼此分开而不延续:可不同时收缩
组成
心肌纤维
分层或束状
心肌间质
心肌胶原纤维、弹性纤维、血管、淋巴管、神经纤维及一些非心肌细胞成分
心外膜
结构
间皮
扁平上皮细胞
薄层结缔组织
与大血管外膜相连
心腔
心腔的方位
心脏在发育过程中出现沿心纵轴的轻度向左旋转,故左半心位于右半心的左后方
平第4 肋间隙上部,通过心脏做一水平切面并标以钟面数字
右心室在 5~8 时之间;右心房在 8~11 时;左心房在 11~1 时;左心室相当于 2~5 时;房间隔和室间隔 大致在 10 时 30 分和 4 时 30 分连线位置,与身体正中矢状面约呈 45 °角
右心房、右心室位于房、室间隔平面的右前方,右心室是最前方的心腔,右心房是最靠右侧的心腔,构成心右缘;左心房和 左心室位于房、室间隔平面的左后方,左心房是最靠后方的心腔,左心室是最靠左侧的心腔,构成心左缘。
right atrium 右心房
位于心的右上部 ,壁薄而腔大
呈卵圆形,其大小与形状在收缩期和舒张期有明显差别,长轴呈垂直位
以心房的六个壁来分
前壁
右心耳(梳状肌构成)
外侧壁
梳状肌
上壁
上腔静脉口
后壁
下腔静脉口(整体朝向是从后往前,要对准卵圆窝)
腔静脉窦(光滑)
下腔静脉瓣
内侧壁
房间隔
右侧面中下部
卵圆窝
冠状窦
位于后壁和内壁之间
下壁
右房室口
可分为前后两部
表面界线(心房外)
两部之间以位于上、下腔静脉口前缘间、上下纵行于右心房表面的界沟(sulcus terminalis)分界
腔面(心房内)
与界沟相对应的纵行肌隆起为界嵴区分
固有心房(前,粗糙) (原始心房)
组成结构
right auricle 右心耳(原始右心房)
固有心房前上部盲囊
三角形,基底宽,遮蔽升主动脉根部右侧面
肌束交错成网,成海绵状,血流缓慢(心功能障碍时易淤血形成血栓)
是右心房永久起搏电极安置的部位
pectinate muscles 梳状肌
右心房前部内面的大致平行排列的肌肉隆起,起自界嵴,向前外侧止于右房室口
梳状肌之间房壁较薄(插导管需注意)
后心耳/Eustachian下窦
下腔静脉瓣前下方常有一带状突出,有许多肌小梁衬垫(心导管可盘曲于此)
腔静脉窦(后,光滑) (原始静脉窦右角,血管内面当然光滑)
内有上、下腔静脉口和冠状窦口
上腔静脉口(orifice of superior vena cava)开口于腔静脉窦的上部
窦房结
上腔静脉与右心耳交界处(界沟上1/3处)的心外膜下
手术剥离上腔静脉根部时应注意
下腔静脉口(orifice of inferior vena cava)开口于腔静脉窦的下部
在下腔静脉口的前缘有 Eustachian 瓣/欧式瓣
是构成右房峡部的重要结构
冠状窦口(orifice of coronary sinus)位于下腔静脉口与右房室口之间,相当于房室交点的深面。
冠状窦 口后缘有冠状窦瓣(valve of coronary sinus,又称 Thebesian 瓣)
冠状窦
心大静脉、心中静脉、心小静脉
左侧:心大静脉和心房斜静脉
右侧:冠状窦口
三入口
上腔V口
腔静脉窦上部
下腔V口
腔静脉窦下部,前缘有下腔静脉瓣
冠状窦口
位于下腔静脉口与右房室口间,即房室交点的深面
Thebesian瓣 冠状窦口瓣(70%)
窦口后缘
示指尖大小,扩大提示:左上腔静脉/冠状窦型房间隔缺损存在
鉴别标志
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开口后上方的缺损
原发孔型房间隔缺损:开口前下方的缺损
一出口
右房室口
特殊结构
fossa ovalis 卵圆窝
位于右心房房间隔下部的卵圆形浅凹
胎儿时期卵圆孔闭锁后的遗迹(一般出生后一年内)
卵圆窝缘(前上方)
上缘支
经房间隔左心房导管术理想位置,由上而下滑过时有特殊弹动,而后进入卵圆窝
下缘支
心内探查术重要标志,与下腔静脉瓣和冠状窦瓣相连
意义
是房间隔缺损的好发部位
右心房入左心房心导管穿刺的理想部位
界嵴
走形
横部从上腔静脉口前内方起于房间隔,向外横行至上腔静脉口前外方,移行为界嵴垂直部,垂直部垂直向下,于下腔静脉口前外方延续于下腔静脉窦
“下腔静脉窦怎么走形,界嵴就怎么走形”
主A隆凸
房间隔前上部的右心房内侧壁,由主动脉窦向右心房凸起形成
心导管术重要标志
Todaro腱
下腔V口前方与右房室口之间,心内膜下
走形
下方到达下腔静脉瓣的深部
上方经过房间隔的前下部向上,经过左右房室口和升主动脉根部之间的右纤维三角,即中心纤维体
Koch三角
冠状窦口前内缘、三尖瓣隔侧尖附着缘和Todaro腱之间的三角形区域
心内膜深面有房室结
顶部为希氏束
临床意义
心内直视手术的重要标志
显示房室结位置
心导管检查时过度刺激会导致心律失常
是房室结双径路消融的区域
右心房峡部
下腔静脉欧式瓣,冠状窦口和三尖瓣隔环在右心房后下部形成的一个狭长传导通路
包括三个部分
后位峡部(三尖瓣后环-下腔静脉)
间隔峡部(三尖瓣瓣环-冠状窦口)
冠状窦口-下腔静脉
是房扑折返环路的关键部位
具有慢传导特性
right ventricle 右心室
位于右心房前下方,心脏最靠前的腔室
左侧胸骨旁第4肋间心内注射
前壁较薄,仅为左心室的1/3,且血供较少
右心室手术的常用切口,可充分显露右心室腔
可以发现快慢双路径
慢路径打的话就在冠状窦口前方
supraventricular crest 以室上嵴分为
流入道(后下方,窦部)
入口
右房室口
卵圆形,周围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的三尖瓣环围绕
papillary muscles 乳头肌
前乳头肌
1~5个,位于前壁中下部
尖端发出腱索,呈放射状分为5~10条细索,连于三尖瓣前后瓣
后乳头肌
2~3个,位于下壁,腱索多连于三尖瓣后瓣
隔侧乳头肌
小且多,室间隔右侧中上部,连于三尖瓣前瓣和隔侧瓣
圆锥状乳头肌
室上嵴隔带上段附近较大的乳头肌
trabeculae carneae 肉柱
室壁许多粗大的纵横交错的肌性隆起
其粗糙的表面可以防止血液形成湍流
防止血液中的气泡触碰到光滑表面而破裂(形成空气栓塞)
隔缘肉柱(septomarginal trabecula) 节制索(moderator band)
前乳头肌根部的一条横过室腔至室间隔下部的肌束,为右心室流入道的下界
意义
防止心室过度扩张
防止损伤以免导致右束支传导阻滞(内有右束支及前乳头肌血管)
心室条索
室间隔后部与右室游离壁间的含浦肯野纤维的游离肌性小梁,右心室较左心室少
肉柱vs乳头肌vs隔缘肉柱 肉柱就是室壁的肌性突起,当这些突起进入心室腔的时候称为乳头肌,乳头肌会发出腱索与瓣膜相连。其中比较特殊的是前乳头肌根部的一条肌束,不仅通过了心室腔,还通过了室间隔下部,称为隔缘肉柱,内含房室束的右束支和供应前乳头肌的血管。 隔缘肉柱一定是前乳头肌根部与室间隔下部的连通,因为室间隔就是心底往上发展的,三尖瓣分前,后,室间隔侧,前支靠下。
三尖瓣
基底附着于三尖瓣环上,瓣膜游离缘垂入心室腔
瓣膜被 3 个深陷的切迹分为 3 片类 似三角形的瓣叶
根据位置
前尖瓣(前乳头肌)
后尖瓣(后乳头肌)
隔侧尖瓣(膈侧乳头肌)
连合
两个相邻瓣膜之间的瓣膜组织,即前内侧连合、后内侧连合、外侧连合
有腱附着,瓣膜粘连多发生在连合处,造成房室口狭窄
三尖瓣的游离缘和心室面借腱索连于乳头肌
tricuspid valve complex 三尖瓣复合体
三尖瓣环
三尖瓣/右房室瓣
腱索
乳头肌
在结构与功能上是一个整体,保证血液单向流动
流出道(前上方,动脉圆锥)
肺动脉瓣环依靠这个结构与主动脉瓣相连
内壁光滑无肉柱(因此无牵拉),呈椎体状,右心室手术的切口位置
根据位置
上方
出口
肺A口
肺A环
三个彼此相连的半月形纤维环
肺A瓣
3 个半月形,瓣膜游离缘朝向肺动脉干方向,其中部增厚部分称半月瓣小结,能够使得三尖瓣闭合的更加紧密
肺A窦
肺动脉瓣与肺动脉壁之间的袋状间隙
当心室舒张时,肺动脉窦被倒流的血液充盈,使 3 个瓣膜相互靠拢,肺动脉口紧密关 闭,阻止血液反流入心室(不依靠乳头肌)
下界
室上嵴
前壁
右心室前壁
内侧壁
室间隔
一入口
右房室口
一出口
肺A口
left atrium 左心房
位于心底,最靠后的心腔
毗邻
前方有升主动脉和肺动脉
后方与食管和胸主动脉
以心室壁来分
前壁
左心耳
后壁
肺静脉
内侧壁
房间隔
根据胚胎发育来源
左心耳(前部,原始左心房)
凸向左前方,覆盖于肺动脉干根部左侧及左冠状沟前部
意义
心外手术最常用的手术通路之一(与二尖瓣邻近)
手术应防止血栓脱落进入体循环(内壁腔面也有梳状肌而凹凸不平)
左心房窦(后部,肺静脉口转化)
腔面光滑,后壁两侧各有一对肺静脉开口(无静脉瓣)
心肌袖
心房肌围绕肺静脉延伸10~20mm,具有括约肌作用
含有心传导组织,房颤的异常激动点多位于此(射频消融)
四入口
左、右肺V口
一出口
左房室口
left ventricle 左心室
位于右心室的左下方,呈圆锥形
外科手术壁
左心室前壁介于前室间沟、左房室沟和左冠状动脉旋支的左缘支之间,血管较少,进入左心室腔的唯一壁面
左室条索
在左心室隔壁间或室壁与乳头肌间,常有的游离于室腔的细索状结构
多从室间隔至后乳头肌、左心室前壁和前乳头肌,内多有浦肯野纤维,为左束支分支
心尖
心壁肌最薄处,外科可插入引流管或器械
室壁瘤易发处
以二尖瓣前尖分为
流入道(左后方,窦部)
入口
左房室口
mitral complex 二尖瓣复合体
二尖瓣环
瓣膜(两叶)
前尖瓣
呈卵圆状,位于前内侧,介于左房室口与主动脉口之间
后尖瓣
略似长条状,位于后外侧
腱索
乳头肌
前乳头肌
位于左心室前外侧壁的中部,1~5个,以7~12条腱索连于二尖瓣前后尖的外侧半和前外侧连合
后乳头肌
位于左心室后壁的内侧部,1~5个,以6~13条腱索连于两瓣尖的内侧半和后内侧连合
流出道(前内侧部分) 主动脉前庭/主动脉圆锥
出口
主 A 口
组成
室间隔上部
构成前内侧壁
二尖瓣前尖瓣
构成后外侧壁
光滑无肉柱,缺乏伸展性和收缩性
当出现肥厚型心肌病时,此处会导致流出道梗阻,由于流出道是由室间隔上部和二尖瓣前尖瓣组成,因此当肥心病时,由于血液的漏斗效应,会使得二尖瓣前尖瓣向前与室间隔上部靠拢,造成流出道梗阻以及相对的二尖瓣关闭不全。第14章心肌炎与心肌病
主 A 环
主 A 瓣
右冠状动脉半月瓣(前半月瓣)
左冠状动脉半月瓣(左后半月瓣)
无冠状动脉半月瓣(右后半月瓣)
冠状动脉口位于主动脉瓣游离缘以上
当心室收缩主动脉瓣开放时,瓣膜未贴附窦壁,血液可以进入窦中形成小涡流, 这样不仅有利于心室射血终止时主动脉瓣立即关闭,还可保证无论在心室收缩或舒张时都会允许足够多的血液流入冠状动脉,从而保证心肌有充分的血液供
主 A 窦
一入口
左房室口
一出口
主A口
可考多选题(某心腔内的主要结构有哪些?考过很多次!!!)
心的传导系统(非解剖结构,只能通过显微镜看见)
特殊心肌细胞构成,产生和传导冲动,控制心的节律性活动(自律性/传导性)
窦房结(位置常考)
位于上腔V与右心房交界处的界沟上1/3的心外膜下
心兴奋的正常起搏点
结间束
房室结
位于koch三角的尖端心内膜下
传导兴奋,是心兴奋的潜在起搏点(主要位于结的两端)
房室结只是房室交界区的中央部分。其各部之 间没有截然的分界。
周边结构(了解)
左下面邻右纤维三角
右侧有薄层 心房肌及心内膜覆盖
后上端和右侧面有数条纤维束伸至房间隔和冠状窦口周围
房室结的心房扩展部/结间束的入结部分
房室结的前端变细穿入中心纤维体,即为房室束
房室束出中心纤维体即行于肌性室间隔上缘,以后经过室间隔膜部的后下缘分为左、右束支。
房室束/His束
行于室间隔上缘 ,走在中心纤维体与室间隔肌部间
向下分为左、右束支
室间隔膜部修补术、瓣膜置换术:应小心损伤
左、右束支
浦肯野纤维网 Purkinje纤维网
由左右束支的分支在心内膜下交织形成
The cardiac vessels 心的血管
The cardiac arteries 心的动脉第11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The outline of coronary artery 冠状动脉概述
Coronary A. is the first branch of aorta 冠状动脉是主动脉发出的第一分支
High pressure and adequate blood flow 高压和充足的血流
The heart, which accounts for only 0.5% of the body weight, receives 5% of the cardiac output 心脏仅占体重的0.5%,却接受5%的心排出量
The shape of the heart is like an inverted cone 心脏的形状像一个倒置的圆锥体
The coronary artery is located at the top of its head and almost encircles the heart 冠状动脉位于顶端,几乎环绕心脏
It resembles a crown 像一顶皇冠
Coronary artery is the artery supplying blood for the heart 冠状动脉是为心脏供血的动脉(唯一来源)
It runs on the surface of the heart and is divided into two branches from the left and right coronary sinuses at the root of the aorta respectively 在心脏表面运行,在主动脉根部分别向左右冠状窦分为两支
The branches of coronary artery 冠状动脉分支
基本图像
两个回旋支构成一个环,两个降支构成一个袢,垂直于环
Left coronary 左冠状动脉
originates from the left coronary sinus of aorta, its trunk is thick & short 起源于主动脉左冠状窦,主干厚而短,位于肺动脉主干的后方
travels left between the LA & root of the pulmonary A 穿行于左心房和肺动脉根部
is divided into 分为
anterior interventricul/前室间支/左前降支 aranterior descending/前降支
Anterior Left Ventricular 左室前支
Anterior right ventricular 右室前支/左圆锥支
Interventricular septal 室间隔前支 (室间隔前2/3)
第1间隔支
较粗大,Ross手术时应避免损伤
Circumflex branch 旋支,又称左旋支
供应左室侧,后壁心肌
主要分支
Left marginal 左缘支
lateral edge of the LV 左室外缘
Small branches 小枝
back of LA and LV. 左室和左房后部
左室后支、窦房结支、左房支、左房旋支
支配区域
左冠状动脉沿途发出分支分布于左心房、左心室,右心室前壁的一部分及室间隔前 2/3
The diagonal branch often emerges between the two branches 斜支常出现在两者之间
Right coronary artery 右冠状动脉
originates from the right coronary sinus of aorta and has a long trunk 起源自主动脉的右冠状窦,具有长干
travels along the right coronary sulcus between the right auricle and the root of the pulmonary A 沿冠状沟向右行进于右心耳和肺动脉根之间
gives off posterior descending 发出后降支
Posterior interventricular/后室间支 posterior descending/后降支
沿后室间沟下行
其分支供应后室间沟附近的左、 右室壁,此外还发 7~12 支室间隔后支,穿入室间隔,供应室间隔后 1/3。
Right marginal 右缘支
窦房结支、右旋支、右房支、房室结支
右冠状动脉 一般分布于右心房、右心室、左心室后壁的一部分和室间隔后 1/3。
冠心病
常注意动脉
前降支、旋支、右冠状动脉
狭窄程度
主干狭窄大于50%,易发生心源性猝死
主要分支大于75%,出现心绞痛
常用移植物
胸廓内动脉、大隐静脉、桡动脉、胃网膜右动脉、腹壁下动脉
The distribution of coronary artery 冠状动脉分布类型
According to the origin of the descending posterior B,three types of coronary artery distribution were divided by the Schlesinger classification 根据后室间沟的起源,按Schlesinger分型原则将冠状动脉分布分为三种类型
The right dominant 右优势型
65%
The balance 均衡型
29%
The left dominant 左优势型
6%
The relationship of blood supply of Coronary artery 冠状动脉供血关系
According to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branches of coronary artery, the blood supply of coronary artery is as follows 根据冠状动脉分支的分布情况,冠状动脉的血供如下
Right atrium & right ventricle 右房&右室
right coronary A 右冠状动脉
Left ventricle 左室
50% from left anterior descending B 50%来自左前降支
30% from circumflex B 30%来自旋支
20% from the right coronary A 20%来自右冠状动脉
Left atrium 左房
from circumflex B 来自旋支
Interventricular septum 室间隔
anterior 2/3 from left anterior descending B 前2/3来自左前降支
posterior 1/3 from posterior descending B 后1/3来自后降支
Conduction system 传导系统
sinoatrial node 窦房结
60% from right coronary A 60%来自右冠状动脉
40% from circumflex B 40%来自旋支
Atrioventricular node 房室结
90% from right coronary A 90%来自右冠状动脉
10% from circumflex B 10%来自旋支
The cardiac veins (心的静脉)
Great cardiac V 心大静脉
伴行左冠脉前室间支/前降至
在前室间沟斜向左上进入冠状沟
于左心房斜静脉注入处移行为冠状窦远段演变为左房斜静脉的根部,左总主静脉变细成为左房斜静脉与之相续
Middle cardiac V 心中静脉
起于心尖部
伴右冠脉的后室间支上行
通过其进行电生理,可以记录到比较明显的旁道电位
Small cardiac V 心小静脉
右冠
Coronary sinus 冠状窦
RA
心包
组成
纤维心包
外层的致密结缔组织
上方包裹出入心脏大血管,与大血管外膜相延续(心外膜是浆膜心包的脏层,血管外膜是纤维心包)
下方与膈中心腱愈着
浆膜心包
壁层
衬于纤维心包内面
脏层(心外膜)
衬于心肌表面
脏壁两层在出入心脏的血管根部互相移行
心包腔
浆膜心包脏、壁两层之间的腔隙
内含少量浆液,起润滑作用
心包窦
指心包腔内,脏、壁两层返折处的间隙
主要有
心包前下窦
浆膜心包壁层前部和下部返折处所形成的间隙,是心包腔最低部位,心包积液首先聚积于此
人体直立时,该处位置最低,心包积液 常存于此窦中,是心包穿刺比较安全的部位。
心包横窦
升主A、肺A干与上腔静脉、左心房之间
心脏手术时,可经横窦夹住升主A干、肺A干
心包斜窦
左心房后壁、左右肺V、下腔V与心包后壁之间
心的体表投影(了解)
左上点
左侧第2肋软骨下缘,距胸骨左缘1.2cm
右上点
右侧第3肋软骨上缘,距胸骨右缘1cm
左下点
左侧第5肋间,距正中线7~9cm
右下点
右侧第6胸肋关节
mediastinum 纵隔
概念
两侧纵隔胸膜间全部器官、结构和结缔组织的总称
向上与颈部器官和筋膜延续,向下经膈与腹腔相联系
偏左、上窄下宽、前短后长
境界
前界
胸骨与肋软骨
后界
脊柱胸段
上界
胸廓上口
下界
膈
两侧
纵隔胸膜
分区
四分法
以胸骨角、第4胸椎体下缘分为上、下纵隔;下纵隔以心包前后壁为界分为前、中、后纵隔
上纵隔
下纵隔
前、中、后纵隔
三分法
以气管、气管杈前及心包后壁冠状面为界分为前、后纵隔,前纵隔以胸骨角为界分为上、下纵隔
前纵隔
上、下纵隔
后纵隔
四分法
上纵隔
前层
胸腺、头臂V①、上腔V②
中层
主A弓及分支、膈N、迷走N
后层
气管、食管、胸导管、交感干和左喉返N,纵隔后淋巴结
下纵隔
前纵隔
胸骨体与心包之间
胸腺遗迹、纵隔前淋巴结、胸廓内动脉等
中纵隔
前、后纵隔之间
包含心及出入心的大血管、膈N、心包膈血管
心包、心包腔及心包窦
后纵隔
心包与脊柱之间
含气管杈、主支气管、食管、胸主A、奇V、胸导管、交感干等
胸部结构的配布
胸壁和膈围成胸腔
胸腔两侧为肺和胸膜,中部为纵隔
纵隔有心及出入心的大血管、食管、气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