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教师编制教育学
这是一篇关于教师编制——教育学的思维导图。包含教育:概念、基本形式、属性、教育的基本要素、其他人的观点、教育的功能、教育的起源等。
编辑于2021-08-31 10:16:26教育与教育学
1.教育
1.1概念
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
有目的-目的性;培养人-育人性
社会活动-后天习得&社会性
动物界没有教育
广义的教育
凡是增进
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
学校教育
更狭义的教育
思想品德教育活动
1.2基本形式
(1)学校教育
(2)家庭教育
(3)社会教育
(4)自我教育
(5)自然形态的教育
指渗透在生产、生活过程中的口授身传生产、生活经验的现象
1.3属性
本质属性/根本特征/质的规定性
育人/培养人
教育的具体而实在的规定性体现在
(1)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地社会活动
(2)教育是人类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3)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人的教育活动和动物的”教育“活动的本质区别
社会性和意识性
社会属性
永恒性(与人类社会共始终)、历史性(古今不同)、继承性(古今相同)
长期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相对独立性(相对滞后/超前)、生产性、民族性
易错题
只要有人类社会存在,就有教育(≠学校教育)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两汉时期的文教政策
历史性
生产性
既是消费又是投资
社会属性中出现时代性也能选
1.4教育的基本要素
教育者
主导作用
教育媒介/教育中介/教育影响/教育措施
桥梁、中介作用
内容上
教育内容
教育材料/教科书
形式上
教育手段
教育方法
教育组织形式
有人认为教育措施主要包括教育内容和手段
受教育者/学习者
主体作用
教育的双主体/教育最基本的要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
教育矛盾
基本矛盾
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之间的矛盾
1.5其他人的观点
学校教育的4基本构成要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途径
1.6教育的功能
特点
多样性、整体性、社会性、客观性、条件性
分类
作用的对象
个体发展功能/固有功能/本体功能/基本功能
对人身心发展所起的作用
直接功能
社会发展功能/派生功能/工具功能/拓展功能
教育通过培养人影响社会的存在和发展
间接功能
作用的方向
正向功能
积极/有利于
负向功能
消极/阻碍
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总是同时存在,只是比重不同
作用呈现的形式
显性和隐性的区别是相对的,一旦隐性的潜在功能被有意识地开发、利用,就可以转变为显性功能
显性功能
与教育目的相符
eg
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促进社会的进步
隐性功能
非预期的功能
eg
教育复制了现有的社会关系,再现了社会的不平等;学校照管儿童的功能
性质上
保守功能
不变
超越功能
变革
易错题
标准化的教学可能束缚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扼杀学生的创新精神,这句话体现了教育的负向功能
教育本身应该是促进民主、平等的重要途径,但实际上教育复制了原有的社会关系,再现了社会的不平等
隐性功能
1.7教育的起源
神话最古老、本能生利息、心理仿孟禄、中苏爱劳动
神话起源说
所有宗教&朱熹
神、天、上帝
最古老
生物起源说
利托尔诺(法)&沛西·能(英)
生物、动物、自然界、种族、本能
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
标志着在教育起源问题上开始转向科学解释
违背了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
心理起源说
孟禄(美)
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本能
违背了教育活动的目的性和意识性
共同违背了
单选
社会性
多选
社会性&目的性
劳动起源说
中国和苏联的学者
米丁斯基、凯洛夫
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形成
教育起源于人类所特有的生产劳动
提供了理解教育起源和教育性质的一把“金钥匙”
补充
需要起源说
杨贤江
交往起源说
叶澜、张广君
生活起源说
杜威
生活本位论
斯宾塞
目的论
1.8教育的历史起源
1.8.1原始社会的教育
无等级性、无阶级性、普及性、原始性(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
1.8.2古代社会的教育
奴隶社会
产生学校教育
教育与生产劳动首次相脱离的标志是学校的出现
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学校与生产劳动的关系
原始
结合
奴隶+封建
脱离
近现代
结合
封建社会
具有等级性
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古代社会东西方教育的共同特征
阶级性(统治阶级控制)、道统性(天道、神道、人道合一)、等级性(三六九等;体现:文言文)、象征性(社会地位)、刻板性(教学方法单一)、专制性
口诀:街道灯像板砖
古代社会教育的发展
原始社会
五帝
“成均”和“庠”——萌芽状态的学校
奴隶社会
夏代
出现两类学校——“序”和“校“
学校名称为庠
商代
已有比较正规的学校教育场所
商代大学特有的名称
瞽宗
西周
学在官府、学术官守——体现阶级性
基本学科——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礼乐教育为中心
春秋战国时期
私学兴起
封建社会
两汉
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当时的最高教育机构——太学
隋唐
采取科举制
1905年废除
六学二馆——等级性
宋元明清
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重要依据——四书五经
四书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
《诗》、《书》、《礼》、《易》、《春秋》
宋代中国古代四大书院
应天书院、岳麓书院、嵩阳书院、白鹿洞书院
明代之后,科考的固定格式
八股文
古代其他国家的教育
属于家庭教育的学校
婆罗门教育
骑士教育(中世纪西欧)
绅士教育(洛克)
古代印度
婆罗门教育
以家庭教育为主
佛教教育
目的在于让人们弃绝人间的享乐
教育活动
背诵经典和钻研经义
古代埃及
四种学校类型
宫廷学校
职官学校
文士学校
开设最多的学校
僧侣学校
寺庙
古代希腊
雅典教育
教育目的
培养政治家和商人
和谐发展的教育
教育内容比较丰富、教育方法比较灵活
斯巴达教育
培养军人和勇士
以军事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为主
教育内容单一、教育方法也比较严厉
杀婴制
中世纪西欧
教会教育
教育目的
培养教士和僧侣
教育内容
七艺
三科
文法、修辞、辩证法
四学
算数、几何、天文、音乐
骑士教育
教育目的
培养封建骑士
教育内容
骑士七技
骑马、游泳、击剑、打猎、投枪、下棋、吟诗
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
提倡人文主义教育
1.8.3近代社会的教育
主要特点
法制化、教育国家化、初等教育义务化、教育世俗化
法国仪式
主要表现
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1763德国/普鲁士是世界上最早普及义务教育的国家
注
世界上最早的师范教育
法国
我国最早的师范教育
盛宣怀-南洋公学
教育的世俗化
教育从宗教中分离出来,开始出现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趋势
教育的法制化
重视教育立法、依法治教
1.8.4现代社会的教育
现代教育的特点
终身性、国际性、革命性、未来性、公共性、科学性、生产性
中国各位工科生
主要表现
(1)教育的生产性不断增强,教育同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
(2)教育的公共性、普及性和多样性日趋突出
(3)教育的科学化日益提高
在教育手段上,科学的教学方法和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得到广泛推广和应用
20世纪后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特点
全民多献身,全球信科学
全民化
含义
教育对象的全民化
教育必须对所有人开放
侧重于普及教育
民主化
含义
做到教育普及
要达到教育质量和效果的平等
对教育的等级化、特权化和专制性的否定
内容
教育机会均等
包括
入学机会的均等、教育过程中享有教育资源机会的均等、教育结果的均等
地位
教育平等的基础
起点、结果、过程的平等
过程平等
孔子的因材施教
起点平等
孔子的有教无类
夸美纽斯的泛智教育
师生关系的民族化
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等的民主化
追求教育的自由化
包括
教育自主权的扩大、根据社会要求设置课程、编写教材的灵活性等
多元化
对单一性和统一性的否定
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丰富
包括
教育思想的多元化、培养目标、办学模式、教学内容、评价标准等的多元化
是社会生活多元化以及人的个性化在教育上的反映
现代化
现代科学技术在教育上的应用
包括
教育设备、教育手段、教育办法等的现代化以及由此引起的教育思想、观念的变化
具有的特征
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教育开始逐步构建为一个多样的、开放的大系统
在教学上表现出革命性、创造性、灵活性和个性化的特征
具体包括
教育观念的现代化、教育目标现代化、教育内容现代化、教育方法和手段现代化、教师队伍现代化、教育管理现代化、教育设备现代化、教育制度现代化、教师素质现代化等
教师素质现代化是核心
最高目的是实现人的现代化
终身化
各个年龄阶段的各种教育方式
代表人物
正式提出
保罗 朗格朗
最早系统论述
保罗 朗格朗
代表《终身教育引论》
世界上第一本终身教育专著
耶克斯利
《终身教育》
将终身教育理论概括为20条
戴夫
名言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人过四十不学艺
违背
活到老学到老
终身教育的特点
终身性
从生到死&各种方式
全民性
形式多样性
广泛性
自主性
灵活性和实用性
终身教育是适应科学知识加速增长和人的可持续发展要求而逐渐形成的一种教育思潮
全球化
eg
国际学校
信息化
科学化
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
(1)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正由理想走向实践
(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成为现代教育规律之一
(3)教育民主化向纵深发展
具体表现
普及化、“教育机会均等”、法制化、民主化的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
(4)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携手并进
(5)教育普及制度化,教育形式多样化
(6)终身教育成为现代教育中一个富有生命力和感召力的教育理念
(7)实现教育现代化是各国教育的共同追求
教育现代化的最高目的是实现人的现代化
确立和形成现代化的教育观念是保证教育现代化实现的一个重要前提
教育学
教育学的概念
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研究对象
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
内在动力
教育问题
根本任务
教育规律
教育最基本的两条规律
关于教育与社会发展关系的规律
教育的外部关系规律
关于教育与人发展关系的规律
教育的内部关系规律
教育学的发展概况
萌芽阶段
中国的萌芽阶段
孔子
他人对孔子的评价
被称为“万世师表”
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论语》中
教育目的
学而优则仕
培养目标
培养德才兼备的从政君子
学说核心
“仁”和“礼”
教育对象
有教无类
教育起点的均等,把教育对象从贵族扩大为平民,说明教育的起点公平
古代朴素的教育平等观
不是真正的教育平等
名言
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悔焉
教育内容
儒家教育内容的基础
《诗》、《书》、《礼》、《乐》、《春秋》
道德教育居于首要地位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知识、品行、忠诚、信用
偏重社会人事,偏重文事,轻视科技与生产劳动
教育原则与方法
启发诱导
名言
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地位
世界上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的教育家
因材施教
名言
”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承认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并了解学生特点,在了解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学、思、行相结合
名言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温故知新
名言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教师的示范性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孟子
性善论
教育目的
明人伦
培养目标
大丈夫
荀子
最早将道德二字合用
注
最早解释“教育"一词
许慎《说文解字》
“教,上所施,下所效也”
教师角色的示范性
育,养子使作善
使人向善
最早提出“教育”一词
孟子《孟子·尽心上》
性恶论
教育作用
化性起伪
教育过程
闻-见-知-行
名言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
墨子
兼爱非攻
教育内容的特色和价值主要体现
科学技术教育和训练思维能力的教育上
知识来源
亲知、闻知、说知
”说知“依靠类推和明故的方法来获得知识
观点
素丝说
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
环境决定论
百家争鸣
显学:儒家&墨家
墨子
量力性原则(最早)
老子
主张“绝学”和“愚民”
认为绝学无忧
主张培养“上士”和“隐君子”
《学记》
教学原则
教学相长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今义
教与学相辅相成
古义
教师的学与教
尊师重道
教师观: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长善救失
豫时孙摩
预防+及时施教+循序渐进+观摩学习
抓住关键期
学不躐等
循序渐进
重视学生的学习
启发诱导
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出自《学记》
藏息相辅
强调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
地位
中国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专著
作者
孟子的学生乐正克
总结
循序渐进的名言
学不躐等
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
不陵节而施之谓孙
豫时孙摩
孟子-盈科而后进
朱熹-“循序而渐进,熟读而深思“
朱熹
《四书章句集注》
将《论语》和《中庸》中的思想纳入到教育活动中,将教育活动分为“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五个阶段
朱子读书法
循序渐进
熟读精思
读书要熟读成诵,也要精于思考
虚心涵泳
读书要反复咀嚼,细心玩味
切己体察
要身体力行、付诸行动
着紧用力
抓紧时间,勇猛奋发
居敬持志
注意力集中
西方萌芽阶段
苏格拉底
问答法
又称产婆术
步骤
讽刺、定义、助产术
西方最早的启发式教学
观点
美德是否可教,可教
柏拉图
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其代表作《理想国》中
公养公育(国家主义教育思想)
”寓学习于游戏“的最早提倡者
区别
最早阐明游戏是有教育价值的——福禄贝尔
西方教育思想史上的三个里程碑
柏拉图-《理想国》
卢梭-《爱弥儿》
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
亚里士多德
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
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在教育史上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的观点
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进行分阶段教育,提倡对儿童进行和谐教育,成为后来全面发展教育的思想源泉
教育事业应该是公共的,而不是私人的
《论灵魂》
昆体良
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
代表作
《雄辩术原理》/《论演说家的教育》/《论演说家的培养》
与《学记》的区别
学记是研究教育问题
西方最早的教育著作
古代西方/世界上第一部教学法著作
班级授课制思想的萌芽
培根
首次提出将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近代实验科学的鼻祖
归纳法
独立形态阶段
学科建立阶段
夸美纽斯
近代教育学之父
学科课程的代表人物
《大教学论》
教育学开始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
《世界图解》
体现直观性教学原则
《母育学校》
百科全书式的启蒙教育大纲
名言
只有受过恰当的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
观点
泛智教育
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
一切男女青年都应该进学校
提出普及教育的思想
教育适应自然
班级授课制
总结
班级授课制
萌芽
昆体良
理论基础
夸美纽斯
基本定型
赫尔巴特
完整体系
凯洛夫
系统阐述、奠定理论基础
教学原则
直观性、系统性、量力性、巩固性、自觉性
首次将学前教育纳入学制
教育目的
神学目的论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崇高的、最优越的职业
卢梭
坚持”性善论“
西方近代最早关注/发现儿童
典型的“儿童中心论”的代表人物
教育著作《爱弥儿》
宣扬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康德
最早在大学开设教育学讲座
裴斯泰洛齐
第一个明确提出“教育心理学化”口号的教育家
洛克
白板说
绅士教育
著作《教育漫话》
规范阶段
赫尔巴特
现代教育学之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社会本位论的代表人物
实质教育论的代表人物
代表作《普通教育学》
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形成/正式诞生
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
观点
教育理论系统的两个理论基础
伦理学
把道德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之上
心理学
把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之上
教育目的
必要的目的
道德
可能的目的
职业
教育性教学原则
第一次提出了“教育性教学“
教育性教学是指没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也没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
教学四阶段论
明了
联合/联想
系统
小芳
突出了教师的重要性
传统的旧三中心
教师中心
教材中心
课堂中心
教师在课堂中教教材
杜威
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活动课堂的代表人物
代表作
《民主主义与教育》
观点
提出了新三中心
学生中心
活动中心
经验中心
学生在活动中学经验
教育的本质
教育即生活
学校即社会
教育即生长
教育即经验的改组或改造
教育无目的论
无外在的目的
从做中学
思维五步说/五步探究教学法
创设疑难情境
确定疑难所在
提出解决问题的种种假设
推断哪种假设能解决这个困难
验证这个假设
20世纪教育学的多元化发展
实验教育学
代表人物:拉伊&梅伊曼
文化教育学
主张理解与解释
代表人物
狄尔泰
《关于普遍妥当的教育学的可能.
斯普兰格
《教育与文化》
实用主义教育学
代表人物
杜威
《民主主义与教育》
克伯屈
批判了赫尔巴特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最早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探讨教育学问题的著作
克鲁普斯卡娅《国民教育与民主主义教育》
世界上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凯洛夫《教育学》
我国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杨贤江《新教育大纲》
批判主义教育学
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是当代西方教育理论界占主导地位的教育思潮
我国近现代教育思想
蔡元培
毛泽东评价他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观点
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
强调人的全面发展
改革北京大学的教育实践
贯彻“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原则
“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
教育独立思想
教育独立的基本要求
教育经费独立
教育行政独立
教育学术和内容独立
教育脱离宗教而独立
陈鹤琴
中国的幼教之父
中国的福禄贝尔
中国近代学前儿童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开创者
观点
活教育
方法
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
目标
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
步骤
实验观察、阅读思考、创作发表、批评研讨
五指活动
陶行知
创办了我国第一所乡村幼稚园
易错易混
中国第一个乡村幼儿园
燕子矶幼稚园
陶行知
中国第一所幼儿园
湖北幼儿园
中国第一所幼儿教育研究中心
南京鼓楼幼稚园
陈鹤琴
我国现代教育史上提倡乡村教育、兴办乡村学校的先行者
评价
毛泽东对他的评价“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宋庆龄对他的评价“万世师表”
周恩来评价他“一个无保留追随党的党外布尔什维克”
名言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
“教师应该有农夫的身手,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味和改造社会的精神”
“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
“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
以学生为本
“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唯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
教师的示范性&终身学习
观点
生活即教育
本质论和核心
社会即学校
范围论
教学做合一
方法论
当代教育学理论的新发展
三大流派
布鲁纳
结构主义教育思想
发现法
赞可夫
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提出了发展性教学理论的五条教学原则
高难度
高速度
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
理解学习过程
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
发展教育
瓦·根舍因
范例教学理论
最优化教学
巴班
苏霍姆林斯基
和谐教育思想
学校教育的理想
培养全面和谐发展你的人
教育研究及其方法
教育研究的内涵
三个要素
客观事实
科学理论
方法技术
基本性质
文化性、价值型、主体性
教育研究的基本过程
一选二查三定分析整理写报告
(1)选择研究课题
一个好的研究课题必须具备以下特点
选题必须有价值
选题必须有科学的现实性
选题必须明确具体
选题必须新颖,有独创性
选题必须有可行性
(2)教育文献检索与综述
文献检索的基本方法
顺查法
逆查法
引文查找法
综合查找法
(3)制定研究计划
(4)教育研究资料的收集、整理与分析
(5)教育研究论文与报告的编写
常用的教育研究方法
观察研究法
教育研究广泛使用的一种方法
最基本、最普遍
指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感官和辅助仪器,对处于自然状态下的客观事物进行系统考察,从而获得经验事实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
调查研究法
常用的调查方法
查阅资料、问卷法、开调查会、访谈法、调查表法
其中,最基本、使用最广泛的方法是问卷调查
缺点
调查往往只是表面的,难以确定其因果关系
调查的成功往往取决于被调查者的合作态度,更多地受限于研究对象
调查的可靠性有一定限制,调查者的主观倾向、态度都可能影响被调查者,使调查的客观性降低
实验研究法
唯一能确定因果关系的研究
教育实验的共同特征
有理论假说
有控制,即认为地控制或创设某些条件以证明实验结果的有效性
有变革,指主动变革研究对象,是对自变量的操作
可重复操作
个案研究法
1个/群&长期
特殊/典型
比较法
新兴的教育研究方法
行动研究法
指实际工作者(eg教师)基于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与专家、学者以及本单位的成员共同合作,将实际问题作为研究的主题,进行系统的研究,以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研究方法
注:一线教师
特点
为教育行动而研究
在教育行动中研究
由教育行动者研究
步骤
计划、行动、考察和反思
质性研究法
重过程
又称实地研究法/参与观察法
教育叙事研究
以抓住人类经验的故事性特征进行研究并用故事的呈现研究演过的一种研究方式
讲故事
教育随笔
谈教育思想观点的随笔,也可以是随笔心得
校本研究
教师进行教育研究的新进展
以学校自身条件为基础,以学校校长、教师为主力军,针对学校现实存在的问题而展开的有计划的研究活动
从学校中来,到学校中去
特点
一种实践研究
以校为基础和前提
为了学校
在学校中
基于学校
基本要素
自我反思
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
开展校本研究的基础和前提
同伴互助
专业引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