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正念禅修十要素
这是一篇关于正念禅修十要素的思维导图,涵盖动机、专注、智慧三大维度,主要内容包括:一基础三要素,二止禅三要素,三、观禅四要素。适合不同阶段的修习者参考实践。
编辑于2025-11-21 23:43:43正念禅修十要素
一基础三要素
1、发心
发心定义:瑜伽师地论》讲发心以希求为特征,是一种希望得到的心,像世间想买车房成家立业一样。发心“通过正念治病,通过正念走向觉醒解脱也是希求心,一种欲,它是善法欲。
发心的认识
一是认识正念的利益,明确自己为什么修正念
二是对正念的信心有多大
正念带来利益
现实利益
减压 减痛提升专注力,治疗心理疾病,开启灵感,增进身心健康
究竟利益
解脱生死轮回,走向生命觉醒
正念禅修要如实认识自己的发心,如法调整自己的发心。
2、简朴有序的生活
定义,包括简单 朴素 有序 清净的生活
禅修与日常关系
佛法修行,有戒生定,由定发慧,戒定慧称为”三无漏学。戒律作为导向觉醒和解脱的修行内容之一,是修定与发慧的前提。戒是守持戒律,其特征,是过简单 朴素 有序 清净的生活。
凡夫心特点
心随境转,心中所想源于日常,如果生活混乱 必定带来内心混乱,心念是相似相续。禅修时在牵挂纠结,止不住胡思乱想,放不下爱恨情仇,坐不住不可能修的好。
怎么建立有序生活
从管理生活开始,给自己制订作息表,规划管理每天的作息时间,建立简单有序生活
简朴有序生活的意义
戒清净则心清净。戒律清净,生活清净。生活清净,心清净。心清净,禅修更容易得力。
简单朴素 有序 清净生活,时正念禅修必不可少的前提
3、热忱
热忱定义:就是对正念禅修的热情。
热忱的建立有其因缘因果,通过哪些方面实践
首先认识禅 的意义
其次学会用心方法
第三持续重复训练
第四合理规划,渐次拓展
最后,先从简单生活入手
二止禅三要素
1、所缘
所缘在禅修中所起的作用
正念禅修初级阶段,需要选所缘对象。禅修必须突破昏沉和散乱,借助一定所缘冲出重围。
禅修中克服昏沉和掉举有难度,如何改变用心串习
正念禅修中的所缘就是选择一个柱子,让心不要乱跑,以此训练专注力
如何选择合适的所缘
起步阶段,面对很多对境无力招架时,必须选择善所缘作为锚点。必须既不能引发强烈的粘著,也不能引发强烈的厌恶,一般选呼吸 行走灯中性对象,简单 日常 随时能用,不易执著。
三级正念禅修的不同阶段,对所缘使用有何不同
禅修必须要所缘吗。取决于禅修的阶段性目标和需要。
初级禅修一定有固定的所缘,到中级正念禅修阶段,所缘可以不再固定,到高级不需要设立所缘境,直接体会本心 安住本心。
三级正念禅修的推进次第,是从正念禅修到无念禅修,从有所缘到无所缘,从有对镜到无对镜,从有瞄点到无瞄点。
正念禅修项目在初级阶段,一定要选择所缘 设立瞄点
2、作意
《百法》中,作意是“警觉为性,引心趣自境为业”,警觉为性“是体,是说作意是心的一种警觉状态;”令心趣自境为业“是用,是说这种警觉状态的功用是把心引向特定的目标
为什么禅修中特别需要用好作意心所
一方面,作意可以对治散乱和昏沉
另一方面,警觉更容易引发专注
三级正念禅修的不同阶段,作意的使用有何不同
初级一定要使用作意。这个阶段选择的外部锚点,必须通过作意力才能让心持续保持专注
中级阶段,要拓展觉知,所缘境会不断变化。所缘境不断变化更要有更稳定的觉知力
比如以脚步为锚点租完一段路,接着以吃饭动作为锚点吃一顿饭,吃完饭与人讲话,锚点变成讲话。所缘境不断变化,需要更稳定觉知力
中极禅修需要用好作意心所,用好警觉力,才能做到无论锚点如何变换,都能让心不离觉知。
中级更强调使用警觉力助力拓展觉知,对指向固定所缘的要求弱一些
高级禅修则要放下警觉,放下觉知,所以无须作意,也无须有所缘。高级禅修目的:要体会本心,体会原本具足的 清明的心。清明的心没有焦点,无从警觉,有警觉反而进入意识层面。高级禅修必须放下作意 放下警觉 放下所缘。只有放下作意,才能体会清明 无作的心。
禅修分有作和无作两种,有作必须使用作意,无作禅修要学会放下作意,放下有意识的用心串习,体会本心。
3、专注力
专注力就是让心持续安住在一个境界上。
禅修体系中,正念禅修主要是训练两种力量,一是专注力,一是觉知力。
如何创造良好的心灵环境,让心持续安住
要诃五欲 、祛五盖
止的禅修分三个层面,在不同层面,止的对象也不同
第一层面,是在初级,选择的是外在的所缘,目的为了培养专注力,开启觉知力,所以止的对象落在所选的外在所缘上
第二层面,是中级,安住外在所缘不是目的,所找锚点只是方便栓牛的木桩,木桩要不要固定,要不要更换不重要,关键不让牛乱跑,目的为了通过拓展觉知,训练始终安住在觉知上的能力。止的对象是觉知的心。能把心始终安住于觉知,能把觉知带到生活每个当下,这是正念禅修的重点
第三层面,是高级阶段,目的是安住在本心上,止的对象就是本心。回归这个原本具足的清明的心。
三个层面训练是层层递进的。训练专注力是为了修止;修止是为了定。定就是心能持续安住在所缘上。我们修学体系,不要求到第九住程度,达到第七住最极寂静,就满足观禅对定力的要求
三级正念禅修是专门针对现代人施舍的禅修系统,依据是什么
依据佛陀在《念处经》中教示的四念处,在训练专注力同时,层层开启觉知。这是佛陀教给我们的最直接 操作性最强的禅修方法,在今天的时代特别好用
三、观禅四要素
1觉知力
觉知力在禅修中的价值
首先,觉知是通往觉性最直接的途径。
其次,开启觉知能帮我们跳出二元对立的世界
第三,开发觉知力能开启内心反观自照的功用。
2接纳
为何无论生活还是禅修,接纳都是十分重要的修行
一般而言,面对喜欢对镜贪著,不喜欢就抵触。直接落入对立,落入贪嗔痴的世界,就需要正念禅修对各种念头 影响接纳
很多人希望禅修不要有念头和妄想,如果终极除锈胡思乱想就会不仅无法接纳念头和情绪,连自己也无法接纳。有些人对自己遭遇对镜无力应对,还会衍生更多妄想。凡此种种,禅修中要学会接纳。
禅修中的接纳,就是不论内心出现什么念头 什么影像,只要保持觉知就行,不跟着走也不生对立。
接纳的修习包含俩个层面
一是认知层面的接纳
认知层面接纳念头和影像,需要运用佛法的知见。对镜猛烈,无法接纳,连禅修都如坐针毡,就用八三禅修。运八三进行如理分别,用缘起思维,依佛法智慧进行重新认识,甚至把它想通
二是觉知层面的接纳
进一步的接纳是安住在觉知中。觉知能把心带离事件和情绪,先与它们保持距离。通过正念禅修,学会在觉知中与念头保持距离,养成与念头保有距离的关系的用心习惯,用安住在觉知的心来面对事件 情绪和念头,受影像自然减少
3不评判
何时用评判,何时要不评判
八三禅修教我们先学会用好分别心,用好理性,通过闻思经教树立佛法正见,依正见重新审视一切现象,获得如实认识与判断的智慧,重构自己的正见系统。八三修行需要倡导评判,佛法的评判要依据正见进行如实评判。
三级正念禅修倡导不评判。因为评判就进入分别心系统。正念禅修提倡不评判,主要为了学会启用直觉,安住觉知的心。
禅修要学会用觉知,不论面对怎么样的念头,影像,一概保持觉知,让觉知像面镜子,清楚映照当下的一切,面的念头也好,影像也好,全然不进入评判;不评判就能不进入分别心系统;不进入分别心就会进入觉知系统,最后从觉知系统回归本心 回归觉性。
如果觉知系统训练有素,空性智慧运用纯熟,孔明的心强大有力,即使分别评判也不影响心安住在觉知上。
为什么正念禅修倡导不评判
之所以要求学会不评判,因为初期禅修觉知力不够强大稳定,进入评判就落入分别,觉知力保不住
刚开始禅修,处于训练觉知阶段,要使用觉知不要分别评判。觉知强大,能体会清明的心了,到了”终日分别而未尝分别“时候,分别同时也能安住在无分别觉知中,是禅修的高端境界。
正念禅修中不评判的重点是安住觉知,学会使用觉知,让心不要进入评判的分别心系统。
4正见
正见:是对世界 对人生的正确认识。
正见来自闻思经教 来自八三禅修
树立人生正见过程,学会缘起思维特别重要。缘起思维代表佛法对现象世界,对宇宙人生的如实认知。要想真正学会佛法的智慧,必须学会用缘起思维待人处事。无论声闻无常无我还是大乘无自性空 唯识三性 如来藏灯空性正见,都是建立在缘起正见基础上。刚开始禅修可以先从无常 无我的正见用,先看破现象世界,不要卡在二元对立中,再通过无我认识到念头生灭,通过缘生缘灭认识念头的本质是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