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细胞的生物电活动
这是一篇关于细胞的生物电活动的思维导图,介绍了静息电位RP、动作电位AP、电紧张、局部电位、肌细胞收缩这几个方面的内容。
生理学第四章血液循环笔记,从心脏的泵血功能、心脏的电生理两部分展开,本图知识梳理清楚,非常实用,值得收藏。
这是一篇关于眼视光医学专业知识点的思维导图。该思维导图包括大二专业课内容;眼解剖结构;视光学;眼科学等知识点。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昆虫记》思维导图
《安徒生童话》思维导图
《鲁滨逊漂流记》读书笔记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书笔记
妈妈必读:一张0-1岁孩子认知发展的精确时间表
细胞的生物电活动
一、 静息电位RP
1. 概念
1. 静息电位RP:静息状态下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外正内负的电位差
2.
极化 polarization
安静时细胞膜两侧处于外正内负的稳定状态称为极化
超极化
去极化
反极化(超射)
复极化
2. 大小
骨骼肌心肌-90>神经细胞-70>红细胞-10
3. 产生机制
1. 细胞膜两侧离子浓度差与平衡电位
K离子外流,当浓度差驱动力=电位差驱动力
如果只对单一离子通透,形成单一离子的平衡电位
Nerst方程计算离子平衡电位:Ex=60lg【胞外】/【胞内】
ENa=+60mV
EK=-90mV
Em=-70mV
电位差补足浓度差
细胞内外钾离子浓度差
2. 静息状态细胞膜对离子的相对通透性
膜对某离子的通透性决定离子跨膜扩散对静息电位的贡献
安静状态下,细胞膜对K通透性最高
膜对K、Na的相对通透性
3. 钠泵的生电作用
4. 影响因素
1. 细胞外液K浓度
2. 膜对钠钾离子通透性
3. 钠泵活动水平
二、 动作电位AP
1. 动作电位AP:细胞在静息电位基础上,接受有效刺激后,产生的一个迅速、可向远处传播的膜电位波动。
2. 各种电位名称
1. 去极化
2. 达到锋电位——Na离子平衡电位
3. 复极化(主要原因为钠通道失活)——K大量外流
4. 负后电位——K外流受阻、减缓
5. 正后电位——Na-K泵作用
3. 动作电位幅度只与内外浓度差有关
2. 特点
1. 全或无
2. 不衰减现象
3. 脉冲式现象(不叠加)
1. 电化学驱动力及变化(电压)
驱动力=膜电位-平衡电位
正负号表示方向
2. 膜通透性改变
1. 电导变化
电导:通透性
GNa、GK:电压、时间依赖性(钠通道的正反馈、快钠通道)
去极化达到锋电位后GNa迅速减小、GK逐渐增大
实质:离子通道的开放和关闭
2. 离子通道状态
1. 电压门控Na通道
1. 静息态
2. 激活态
3. 失活态
2. 电压门控K通道
延迟激活
3. 动作电位
去极化-上升支——Na离子通道开放,快、正反馈
锋电位——Na通道失活,K通道打开,达到Na离子平衡电位
复极化-下降支——电压依赖Na通道失活!;电压依赖K通道开放;钾漏-K离子外流增加
4. 后电位的形成原因
负后电位:K外流受阻、减缓
去极化后电位
正后电位:Na-K泵作用
超极化后电位
4. 动作电位的触发
1. 阈刺激
2. 阈强度
能使细胞产生动作电位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阈强度
3. 阈电位TP
能触发动作电位的膜电位临界值称为阈电位
触发Cl-内流,抑制作用
影响因素
1. 电压门控钠通道分布密度、功能状态——eg:神经元轴突始段兴奋性高、郎飞结处
2. 细胞外Ca浓度——胞外Ca浓度升高,膜对Na通透性降低,阈电位升高,兴奋性下降。Ca:稳定剂。
5. 动作电位的传播
1. 细胞内
1. 无髓神经纤维、肌纤维——局部电流学说
2. 有髓神经细胞:郎飞结,跳跃式传播saltatory conduction,【快】
临床:多发性硬化症(自身免疫病,髓鞘丢失,传播变慢)
2. 细胞间
1. 缝隙连接
eg:脑核团、心肌平滑肌
影响因素:细胞内Ca、pH——胞内高Ca时,缝隙连接关闭
意义:(使功能相同的细胞)同步化放电,合力收缩
6. 兴奋性
1. 兴奋性概念:组织或细胞受到刺激后产生反应的能力。 可兴奋细胞:神经、肌肉、腺体细胞
2. 评价兴奋性的指标
1. 阈电位
2. RP
3. 影响兴奋性的因素
1. 静息电位水平
2. 阈电位水平
3. Na通道性状
4. 细胞兴奋后兴奋性的变化
1. 绝对不应期:=锋电位持续时间;Na通道失活
2. 相对不应期
3. 超常期——阈下刺激。钠通道复活,但电位距离阈电位近。
4. 低常期——阈上刺激。钠通道复活,但电位距离阈电位远。
三、 电紧张、局部电位
1. 膜的被动电学特性
1. 膜电容
2. 膜电阻
3. 轴向电阻
2. 电紧张电位
2. 空间常数、时间常数——随时间空间衰减,受到膜被动电学特性的影响。
3. 电紧张电位的极性——向细胞内注射电流,分别在阴阳极产生:去极化紧张电位、超极化紧张电位。
4. 电紧张电位的特征
1. 等级性
2. 衰减性传导
3. 电位可融合
3. 局部电位
1. 概念:膜被动、主动特性共同参与的,(部分离子通道开放),不能向远处传播的膜电位称为局部电位。(局部兴奋)
2. eg: 兴奋:骨骼肌终板电位;突触后电位;感觉神经末梢上的发生器电位 抑制:抑制性突触后电位;感光细胞受到光照刺激后产生的感受器电位
3. 去极化电位包括
电紧张电位
少量Na离子内流(经通道)
4. 可达到阈电位后,引发AP。
5. 特征意义
1. 等级性电位
2. 衰减性
3. 没有不应期
四、 肌细胞收缩
一、 横纹肌
1. 神经-肌肉接头
结构特征
接头前膜
街头间隙
接头后膜
兴奋传递过程
1. 接头前膜去极化
2. 电压依赖是钙离子通道
3. Ca内流
4. 囊泡与接头前膜融合
5. 释放ACh——量子式释放,Ca离子依赖性
Ca越多,囊泡释放的越多
6. ACh激活N2型ACh受体
ACh被乙酰胆碱酯酶水解
7. 终版膜去极化——产生终板电位EPP(局部电位)——邻近的终板电位叠加
8. 激活电压门控钠通道——产生AP
临床
1. 强直后增强
强直刺激后,终板电位EPP增强
2. 筒箭毒碱、α-银环蛇毒——阻断N2型乙酰胆碱受体——松弛肌肉
3. 有机磷农药——胆碱酯酶被磷酸化丧失活性——中毒
2. 横纹肌结构特征
3. 收缩机制
4. 兴奋-收缩耦联
5. 影响收缩效能的因素
二、 平滑肌
相关药物/抑制剂
利多卡因局麻药
降低Na离子通道开放的概率,细胞不能产生动作电位,信息不能传递
普鲁卡因
阻断神经纤维电压门控Na通道,阈值增大,兴奋性降低。作为浸润麻醉药
区分:局部电流/局部电位
局部电流:垂直于轴向,在兴奋区和邻近兴奋区之间的电流。 局部电位:由于膜的被动电学特性,引起少量Na离子少量内流,造成局部电位。
补图P38
通道
区分:电压依赖式的Na,K离子通道/钾漏
区分:钾漏/动作电位中门控性钾离子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