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血液循环
生理学第四章血液循环笔记,从心脏的泵血功能、心脏的电生理两部分展开,本图知识梳理清楚,非常实用,值得收藏。
编辑于2021-09-30 14:10:27第四章 血液循环
1. 心脏的泵血功能
1. 心脏的泵血过程和机制
1. 【心动周期】:心脏的一次收缩和舒张构成一个机械活动周期,成为心动周期。心率:75次/分;心动周期:8s。
2. 心脏的泵血过程
文字描述
心房收缩期
初级泵
1. 可影响心室肌前负荷,从而影响心脏射血
2. 通过影响房内压,影响静脉回流
房内压变化,有三处波峰
a波:心房收缩
c波:心室等容收缩,凸入心房
v波:血液回流心房
心室收缩期
1. 等容收缩期
0.05s
Pv上升最快
第一心音
原因:1)房室瓣关闭;2)射血入大动脉
标志:心室开始收缩
特点:心尖处;音量低,时间长
2. 快速射血期
0.1s
Pv达到max
3. 减慢射血期
0.15s
由于惯性
心室舒张期
1. 等容舒张期
2. 快速充盈期
0.11s
Pv下降最快
第二心音
原因:动脉瓣关闭
标志:心室开始舒张
特点:心底处
抽吸作用为主。每次全心舒张进入心室75%血液,每次心房收缩补充剩余25%
0.07s
3. 减慢充盈期
0.22s
2. 心脏功能的评定
1. 每搏输出量 SV、射血分数 EF
SV:心舒末期容量-心缩末期容量
70~80ml
EF:搏出量/心舒末期容积
55~65%
评定心泵血功能
2. 每分输出量 CO、心指数 CI
CO【心输出量】:一侧心室每分钟射出血液量
CO=心率*SV
≈5L/min
影响因素
CI:单位体表面积的心输出量
CI=CO÷单位体表面积
≈3.0~3.5L/(min*m²)
3. 心力储备
分为
心率储备
75次/分——>160~180次/分
搏出量储备
收缩期储备
舒张期准备
70ml;收缩期储备>舒张期储备
4. 心输出量CO的影响因素
(对于搏出量SV)
前负荷
1. 用心室舒张末期压力 or 该时期心房内压力(两者几乎相等的关系)表示
2. 心肌的异长自身调节
1. 定义:前负荷增加——>心肌初长度增加——>心肌收缩力增加——>搏出量增加
2. 心功能曲线
没有明显降支
原因:心肌具有抗过度延伸的特性(不易被伸展,会直接断裂)
后期,初长度不再随室内压增加而增加。
3. 心定律
心舒末期心室容积的一定范围内增大,可增加心室收缩能力。
4. 抗过度延伸特性
5. 特点:1)精细、范围小;2)没有明显降支
3. 影响因素
1. 静脉回心血液量
1. t (心室充盈时间)
2. v(静脉回流速度)——取决于外周静脉压和心房心室内压差
3. 心室舒张功能
4. 心室顺应性
5. 心包腔内压
2. 射血后心室剩余血量
后负荷
等长调节
内因
2. 心脏的电生理
1. 心肌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

静息电位
工作细胞
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
心房肌动作电位
自律细胞
窦房结P细胞
特点:通道普遍少,且内向电流只有Ca参与
浦肯野纤维
2. 心肌的生理特性
1. 兴奋性
1. 分类
1. 有效不应期ERP
特点:时间长
1. 绝对不应期ARP
2. 局部反应期LRP
钠通道开始复活
2. 相对不应期RRP
部分钠通道恢复
3. 超常期SNP
(钠通道基本恢复)膜电位离阈电位近
特点:去极化速度、幅度都小,传导速度慢
临床应用:ERP/APD延长——抗心律失常
APD: 动作电位时程 药物:1)奎宁丁 2)利多卡因
2. 影响因素
静息电位/最大复极电位
K离子浓度
阈电位水平
Ca离子浓度通过改变Na离子通道状态,改变阈电位
Na,L-Ca通道状态
3. 造成的生理状况
1. 不会发生完全强直收缩(因为有效不应期太长,覆盖了收缩期)
2. 期前收缩和代偿间歇
期前收缩(早搏):有效不应期后,下一次窦房结兴奋到达前,心室收到一次外来刺激,可提前产生一次兴奋和收缩。
代偿间歇:在一次期前收缩后往往会出现一段较长的心室舒张期
2. 传导性
心脏内的传导
途径
窦房结——>右心房(左心房为优势通路)——>房室结区(房结区、结区、节希区)——>浦肯野纤维——>心室
特点
1. 缝隙连接:传导快,实现同步收缩
2. 通过特殊传导系统有序进行
3. 心脏各部位传导速度不同,房室结区传导缓慢——房室延搁
1. 原因
纤维直径小
缝隙连接少
传导兴奋的能力不足
2. 生理意义
保证心室收缩发生在心房收缩完毕后。有利于心室充盈和射血
决定/影响传导的因素
结构因素:1)直径(直径越大,电阻越小,传导越快) 2)缝隙连接数量
生理因素:1)动作电位去极化速度、幅度(这方面传导细胞很优秀) 2)膜电位水平(通过影响电压依赖Na通道状态,影响去极化速度) 3)邻近细胞兴奋性
3. 自动节律性
1. 定义:心肌在无外界刺激的条件下,自动产生节律性兴奋的能力。 本质:4期自动去极化。
2. 心脏的起搏点(产生兴奋,并控制整个心脏活动)
自律性大小排序
窦房结(100次/分)>房室结(40 50)>浦肯野细胞(20)
相关名词解释
正常起搏点:产生兴奋并控制整个心脏活动的自律组织通常是自律性最高的窦房结,所以窦房结是心脏活动的正常起搏点。
窦性节律:由窦房结起搏而形成的心脏节律称为窦性节律
潜在起搏点:其他自律组织在正常情况下只起传导兴奋的作用,而不表现自身节律性。
异位起搏点:当潜在起搏点的自律性异常增高超过窦房结时,可替代窦房结产生可传播的兴奋,控制心脏活动。
3. 窦房结控制潜在起搏点的主要机制
1. 抢先占领
2. 超速驱动压抑
超速驱动消失后,潜在起搏点需要一段静止期才能恢复自身节律
4. 决定/影响自动节律性因素
1. 4期自动去极化速度
交感肾上腺素能β受体:增加ICa-L, If——自律性增高 副交感神经递质 ACh:增加外向K电流——自律性降低
2. 最大复极电位
迷走神经兴奋——>对K通透性升高——>MRP增大——>自律性降低,心率减慢
4. 收缩性
1. 特点
1. 同步收缩;全或无;合胞体
2. 不发生强直收缩(因为有效不应期过长)
3. 对细胞外Ca离子浓度的依赖——钙诱导钙释放(细胞膜上的L型钙通道,不是拔塞作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