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高考历史必修知识点总结(中国篇)
高考历史必修知识点总结(中国篇),包括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内容,适用于考前复习,也可以综合其他资料使用。
编辑于2021-09-09 09:17:47高考历史必修知识点总结(中国篇)
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分封制的目的、含义、内容和作用
含义∶ 又叫封邦建国,是周王将宗族姻亲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的制度
目的∶ 巩固周王室的统治
内容
王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
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还分封功臣、姻亲、殷商降族
被封的诸侯少必须听从周天子的命令,并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十、随从作战、缴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
影响
周人的势力范围扩大
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巩固了统治
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一卿、大夫一士"的等级序列
2.宗法制的目的、含义、内容和影响
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内容
核心特点∶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度
嫡长子为大宗,其他嫡长子的其他兄弟(次子、庶子)为小宗
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
作用
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
有利于凝聚宗族,强化王权,"国"和"家"密切结合
3.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等级森严的分封制以及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构成了国家的政治结构
最高政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4.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的背景、这一制度的基本特征及其表现、内容和影响
背景∶公元前 221年,秦朝统一
特征∶ 权力的高度集中。首先表现为皇权至上;另一体现是"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
内容
中央官制∶ 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
地方官制--废分封,置郡县(郡守和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免。县以下有乡、里等基层机构)
制订了一套选拔和考核官吏的制度
制定法律,加强皇权,巩固中央集权
影响:
积极∶ 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提高了行政效率,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影响后世
消极∶加强了对人民的压榨,激化了阶级矛盾,导致秦朝二世而亡
5.三公九卿制的职责分工及其作用
职责分工∶丞相一一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一一掌管律令、图籍,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军务
作用∶各官员之间互相牵制和配合,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也使军国大事操纵在皇帝手中
6.三省六部制的职责分工、特点和作用
职权∶ 中书省-草拟颁发皇帝诏令; 门下省-掌审议,审核政令;尚书省-执行政令,尚书省下设六部
特点∶三省互相牵制,互相监督;分工明确
影响∶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皇权
7.宋、元三省六部制发生了怎样的演变? 如何评价三省六部制度的影响?
演变
宋朝∶二府三司制∶"中书门下"-一行政、枢密院--军事、"三司"-一财政
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
影响∶ 三省六部制的确立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发生了深刻变化,决策、审议、执行权力的分解,既明确了行政分工,又使三省互相牵制,对后世的国家体制产生了深远影响
8.概括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历程。分析科举制的影响
历程
西周∶世卿世禄制;标准∶ 血缘世袭
战国一汉初∶军功爵制度;标准∶军功
汉武帝∶ 实行察举制和征辟制。(前者是让各郡国每年向国家推荐人才,后者是中央和地方官府向社会征聘人才)。标准∶德才
东汉末年开始,采用九品中正制选拔人才。标准∶ 门第
隋朝∶隋炀帝时设进士科,以试策取士;唐代∶ 科举制成为中央统一分科、定期举行的考试选官制度。科举制的选拔标准∶考试成绩
影响
科举制的创立为不具有贵族身份的士人提供了参政机会,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
把官吏的选拔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促进了官僚体制的进一步成熟
成为中华帝国长期保持繁荣的制度保障之一
明清时期的八股取士成为束缚人们思想的工具
9.简述中国古代监察与谏议制度的演变历程,分析其影响
历程
监察一一对官员的监督∶秦朝的御史大夫∶汉武帝时设刺史∶北宋设通判∶明清时中央设都察院和"六科给事中";省级机构还专门设有负责司法、监察的按察使司
谏议——给皇帝提意见∶ 隋唐时期的门下省负责谏议和封驳;宋代出现了独立的谏官机构--谏院
评价
中国古代的监察、谏议制度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帝的无上权力,不能杜绝官僚队伍中的腐败和低效现象
但作为一种常设的政治制度,在整顿吏治,维护中央集权,谏正皇帝过失,防止决策失误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10.简述汉武帝集权的背景、集权措施和作用
背景∶ 刘邦建立汉朝后,分封同姓诸侯王引发了王国问题。公元前 154 年,汉景帝采纳晁错的建议着手削藩,引发"七国之乱",三个月后平定叛乱
措施∶实行"推恩令",强干弱枝,监察地方
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
11.简述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背景、措施和影响
背景∶宋朝结束了唐末以来的分裂割据局面,实现了相对统一
措施
收精兵。统兵之权归"三衙",发兵之权归枢密院,实现了统兵权和发兵权的分离,有利于皇帝控制实权
削实权。规定州郡直属中央,文臣掌地方行政,设通判监察
制钱谷。规定州郡的财赋,除自留—小部分外,其余由中央控制掌握。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物质基础,维护了国家统一与社会的安定
影响
积极方面∶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
消极方面∶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国家政治和财政危机。
12.简述明代加强皇权的背景、措施、影响
背景∶吸取元朝中后期宰相权势过重的教训
措施
明太祖废除丞相,由皇帝掌管六部;后设立殿阁大学士
明成祖∶设立内阁,地位逐渐上升,逐渐取得了"票拟"权。最后再由皇帝用朱笔批示、裁定,称为"批红"(性质一-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影响∶ 专制皇权发展到了新高度
13.军机处的设立者、设立目的、职权特点、影响
目的∶最初是为了用兵西北,后辅助皇帝处理政务
时间∶雍正时期
职权特点∶军机大臣最初只参与处理军务,后来可以参与处理机要政务;军机大臣本身品级不高;受皇帝召见,只能跪奏笔录
影响∶ 军机处简化了处理政务的手续,提高了行政效率;使军国大事皆由皇帝一人裁决,标志着专制皇权的高度发展
14.概括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以君权为中心,权力高度集中,且皇位世袭
人治高于法治
政权与神权相结合,儒家经典是其君主专制制度的理论基础
中央集权和专制皇权不断加强
15.分析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积极影响∶ 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消极影响
经济上,束缚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政治上,专制统治的空前强化,剥夺了人民的政治权利和言论自由,民主思想和行动受到压制和打击
思想文化上,专制统治使知识分子脱离实际,阻碍了科技创新和文化的进步。总之,减缓了社会发展的步伐,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
九、列强侵华与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80.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经过和影响
原因
根本原因∶ 英国要打开中国的市场
直接原因∶中国的禁烟运动
时间
1840年6月~ 1842年8月
影响
中国历史进程发生重大转变,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独立发展的道路被迫中断
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西方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地
81.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经过和影响
原因
根本原因∶西方列强为了扩大在华利益,进一步打开中国的市场
经过
1856~1860年,英法联合发动
1860年,列强攻入北京城并洗劫烧毁圆明园
影响
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清政府的权力结构发生变化
旨在推动王朝中兴的洋务运动兴起,中国现代化运动起步
82.简述甲午战争的原因、经过和影响
原因
日本在向资本主义道路过渡的过程中制定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大陆政策。(根本原因)
1894年,朝鲜东学党起义,为日本出兵朝鲜提供借口。(导火线)
经过
1894年7月,日本在丰岛海面偷袭清军,挑起战争
1894年9月,中日海军在黄海展开决战
1895年,中国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
影响
阻碍了民族资本发展;加重了国家财政负担
列强瓜分中国,民族危机加深
列强的经济侵略进入到以资本输出为主的新阶段
各种政治力量进行抗争。清王朝开始进行军事改革; 中国的知识界和各阶层民众以不同的形式展开了救亡图存的斗争。(资产阶级的戊戌变法、农民阶级的义和团运动)
83.分析八国联军侵华的原因、概况、结果
原因
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维护列强在华利益
经过
1900攻陷北京
结果
1901年9月,胁迫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
影响
巨额赔款加深了中国人民的苦难,使中国的税收被列强控制
在北京设立的使馆区成为列强侵华的大本营,清政府完全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秩序完全形成
84.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背景、主要经过、分析其性质和影响
原因
腐朽的封建统治导致阶级矛盾尖锐。(根本原因)
鸦片战争的影响和广西自然灾害严重激化了阶级矛盾
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做好准备
过程
兴起-1851年金田起义
发展-1853年定都天京
全盛一北伐和西征,至1856年,太平天国在军事上达到全盛
转折-1856年,天京事变,由盛转衰
挽救危局一提拔陈玉成和李秀成;洪仁玕提出了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施政方案《资政新篇》
失败一1864年天京陷落
性质
是一场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阶级运动
影响
扫荡了王朝秩序,冲击了旧纲常名教,动摇了清朝统治的政治基础
提出了近代中国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社会改革方案-—《资政新篇》,是当时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的智慧结晶
85.比较《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的异同
相同点
两者都是太平天国革命运动期间颁布的反封建的纲领性文件;都没有真正实施。
不同点
社会主张上∶《天朝田亩制度》主张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具有革命性;主张绝对平分土地和产品,废除私有制,具有空想性。《资政新篇》主张学习资本主义,维护私有,顺应了当时历史发展潮流
群众基础方面∶《天朝田亩制度》在前期调动了农民阶级的积极性,使太平天国运动发展为农5/9争的最高峰;《资政新篇》不是农民革命实践的产物,不能反映农民的愿望
86.太平天国运动的新特点、失败的原因和历史局限性
特点∶
担负起了反封建反侵略的革命任务;提出了革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是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向西方学习,提出了《资政新篇
原因
根本原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主要原因∶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剿杀
重要原因∶太平天国内部的矛盾;太平天国内部的腐败和重大战略决策的失误
历史局限性∶农民阶级不是先进阶级,提不出切合实际的革命纲领;缺乏科学理论指导;封建特权思想严重
87.义和团运动爆发的原因、口号、清政府的政策、斗争地区、败因、性质、影响
原因
19世纪末,人民群众反洋教斗争迅速发展
概况
口号∶"扶清灭洋",反映民族矛盾的空前尖锐
清政府的政策∶镇压--"抚而用之"--镇压
斗争∶ 1898年,势力遍及京津地区,1900年,向北京东交民巷使馆和西什库教堂发起猛烈进攻
结果及原因
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下失败
性质
农民阶级发动的反帝爱国运动
影响
义和团运动体现了中国人民反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清王朝的改革运动。(迫使列强改变了侵华方针∶由"灭亡中国"变为"扶植代理人,以华治华")
88.辛亥革命发生的时代背景、准备活动、过程、性质和意义
背景
外因∶ 帝国主义列强加紧了对中国的控制和掠夺,民族矛盾更加尖锐
主观∶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客观∶清政府内外交困,试图通过新政来挽救其统治危机
准备活动
组织上∶ 1894年在美国槽香山成立第—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一—兴中会∶1905年孙中山在东京成立;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并以《民报》为机关刊物
理论上∶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宗旨,被孙中山概括为三民主义
思想上∶同改良派展开思想论战,传播了革命思想
军事上∶举行武装起义,极大地鼓舞了人们的革命斗志。(最为著名的是黄兴等发动的黄花岗起义)
过程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起义胜利后,成立湖北军政府,定国号为"五族共和",政体为”中华民国“
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以五色旗为国旗
1912年2月,清宣统皇帝下诏退位,清王朝在中国260多年的统治结束
1912年3月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是近代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国家临时大法
结果∶ 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正式就任临时大总统
性质
是一次"比较完整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影响
积极意义∶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君主专制政体,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创建了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移风易俗,使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变化
缺陷∶没有改变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被袁世凯窃取了革命果实
89.《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目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目的
为了限制袁世凯的权力
主要内容
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国民享有人身、言论、著作、集会、信仰等权利
规定了内阁制和三权分立的国家组织原则
影响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国家临时大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是中国政治民主化的里程碑
90.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过程(地点、主力、口号、高潮)、结果和意义
原因
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无产阶级队伍壮大
新文化运动的开展,推动了人民的思想解放
日本加快侵华步伐,1915年提出"二十一条",妄图使中国沦为日本的殖民地
直接原因(导火索)∶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
过程
地点与主力:第一阶段∶地点∶北京;主力∶ 学生。第二阶段∶地点∶上海;主力∶工人
口号∶"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打倒卖国贼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等
高潮∶工人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上海出现"三罢"斗争
结果一-初步胜利
北京政府罢免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的职务
中国代表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
意义一-五四精神
是一次伟大的反帝爱国运动,体现出强烈的爱国精神和牺牲精神
是传播民主和科学的新文化运动,体现了鲜明的民主和科学精神
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体现了追求真理、勇于解放的精神
爱国救亡、民主科学、文化启蒙构成五四新文化运动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是旧民主主义革命发展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91.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条件、时间、地点、意义;民主革命纲领的主要内容
成立条件
经济∶辛亥革命后民族工业迅速发展
阶级∶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思想∶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组织∶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成立。(1920年,陈独秀在上海成立了第一个共产党早期组织)
成立时间地点
1921年7月,上海法租界和浙江南湖
意义
宣告了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中国出现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
制定民主革命纲领∶在1922年7月召开的中共"二大"上,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奋斗目标修改为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军阀,建立民主共和国
92.国共第一次合作实现的背景、标志、任务、取得的成就、最终结果
背景
第一次工运高潮失败使中共认识到必须团结广大农民、民族资产阶级,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标志
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召开标志着国共第一次合作正式形成
任务
反帝反军阀
成就
推动了工农运动的蓬勃开展,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结果
1927年,蒋介石和汪精卫先后发动了"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国共合作破裂
93.国共第二次合作实现的背景、过程、任务、结果
背景
日本全面侵华
过程
1935年8月1日,中共发表了《八一宣言》,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一战线的主张
1936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全民族抗日局面的形成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1937年9月,国民党发表了《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事实上承认了中共的合法地位,国共第二次合作实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任务
抗击日本侵略
结果
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94.南昌起义、"八七会议"、"秋收起义"的时间、内容、意义;井冈山道路的含义
南昌起义
1927年8月,南昌起义打响了中共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共】导武装斗争和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
"八七会议"
1927年8月,中国共产党召开"八七会议",确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秋收起义
1927年9月9日,毛泽东领导的湘赣边秋收起义爆发
井冈山道路
1927年10月,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井冈山道路,即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正确道路
95.红军长征的背景、经过、意义
背景
日本∶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民族矛盾上升
国民党∶坚持"攘外必先安内"政策,集中力量"围剿"红军
共产党∶王明"左"倾错误的领导使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长征。(直接原因)
经过(1934年-1936年)
1934年,从瑞金出发开始长征
1935年召开了遵义会议,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革命形势开始转危为安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胜利到达陕北
1936年10月,红军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之后,以延安为中心,建立了陕甘宁革命根据地
意义
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
96.日本是如何侵华的? 国共双方又是如何组织抗战的?分析抗战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日本侵华
发动战争∶1937年7月7日,日军发动卢沟桥事变,开始全面侵华,中国全面抗战开始
制造暴行∶ 实施大屠杀、细菌战、毒气战;1937年12月制造南京大屠杀
加强对占领区的统治∶采取"以华治华"等策略,建立汪伪政权
对敌后抗日根据地频繁"扫荡",实行"三光"政策
抗战
政治合作∶国共第二次合作实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军事合作∶ 两个战场互相支持、互相配合
国民党主导的正面战场∶组织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取得台儿庄战役胜利)、武汉会战(193 8年10月,此后抗战进入相持阶段)等会战
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1937年取得平型关大捷;1940年彭德怀在华北地区组织百团大战,重创日军,增强了全国军民的抗战信心
抗战胜利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胜利原因∶ 正义性的反侵略战争; 全民族抗战,两大战场相互配合;中共的中流砥柱作用;反法西斯战争力量的相互配合,苏美对日作战是对中国抗战的有力支持
意义
抗战胜利是百年来中国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
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③抗战胜利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中国收回了宝岛台湾
97.抗战胜利后,为争取和平民主建国,中国共产党做了哪些努力?列举中国共产党领导解放战争的主要史实(1946年、1947年、1948年9月~1949年1月、1949年4月),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和平努力
重庆谈判∶1945年,签订了《双十协定》,确定了和平民主建国的方针
重庆政治协商会议∶1946年1月,再次确认了和平建国的方针
军事斗争
粉碎全面进攻∶ 1946年夏,国民党军队进攻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1947年2月,解放区军民粉碎了国民党的全面进攻
粉碎重点进攻∶ 1947年,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陕北、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战略反攻∶1947年夏,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战略决战∶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解放军相继取得了辽沈、平津和淮海战役的胜利
夺取最后胜利∶1949年4月,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4月23日,解放南京,国民党政府在中国大陆的统治结束
战略转移∶
1949年春,召开七届二中全会,决定把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革命胜利及其意义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胜利
为中国的现代化发展扫除了障碍,开辟了新道路。十、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98.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变化的主要表现
鸦片战争前∶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在中国一直占统治地位
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入侵; 小农经济的逐步瓦解;洋务企业创办;民族工业出现。
99.鸦片战争后小农经济逐渐解体的原因、表现、影响
原因
鸦片战争的影响∶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扩大对中国的侵略;外国商品的冲击
表现
耕织分离或农业与手工业分离的过程
影响
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西方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提供了市场和劳动力
使中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化,买办迅速发展成为一个新兴的社会阶层
三、古代中国的思想、科技与文化
31.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和意义
背景
政治
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
经济
经济∶井田制瓦解、封建经济发展的大变革时期,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阶级
阶级∶"士"在社会政治活动中活跃,受到各诸侯国的重用
文化
文化∶ 学术下移,出现私人讲学,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意义:
本上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思想解放运动,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
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各家之间互相辩驳,又互相影响,互相取长补短,有力地促进了思想文化的发展。
32.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思想
孔子的地位、思想及影响
地位
地位∶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理论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思想主张
思想核心∶"仁"和"礼",其主要内容是"仁者爱人"和"克己复礼"
政治主张∶ 提倡"为政以德";也不排除在以"礼"治国的同时,逐步改良政治
鬼神观∶ 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优先地位
教育思想∶ 教学原则一有教无类;教学方法一因材施教; 学习方法一学思结合,"当仁二不让于师"
影响
当时∶孔子的思想在诸国争霸和社会变革的时代并未受到太多重视
长远∶汉代大一统之后经过历代学者的发扬和统治者的改造,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孟子的地位、思想、著作及其地位
地位
地位∶被尊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
思想
核心∶"仁政"学说。(含义∶ 要求统治者以仁爱之心对待人民,以德服人。)发展∶提出"民贵君轻"
性善说∶提出人性本善说,认为人一生下来就有仁、义、礼、智等天赋道德意识
义利观∶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著作及其地位
著作及其地位∶《孟子》;"四书"之一
荀子的思想及其影响
思想
朴素的唯物思想∶提出"天行有常"和"制天命而用之"的观点
主张"性恶论"。凭借后天教育可以使人由恶变善
治国思想∶应以礼教为主,主张礼法并施
评价
荀子的思想杂取百家,与孔孟的思想并不完全一致
作为战国时期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具有深远的影响
33.春秋战国时期的道家思想
春秋时期老子的地位、相关著作、思想、影响
地位
地位∶是春秋时期重要的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著作
相关著作∶《道德经》∶又称《老子》,是战国时期道家学派整理老子思想的著作
主要思想
哲学思想∶ 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提出"天法道、道法自然";哲学中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主张只要"守静",就可以"以弱胜强"
政治主张∶ 倡导政治上"无为而治"
思想影响∶ 道家学派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影响
庄子观点
战国时期道家庄子的观点∶"齐物""逍遥"天与人不相胜"
34.列举墨子的思想并给予评价
主张
主张∶ "兼爱"非攻","尚力"节用节葬"
评价
评价∶ 代表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利益
35.法家韩非的主要思想及其影响
思想
政治主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历史观∶认为历史是发展的,主张变法革新
影响
其思想适应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
在西汉以后的1000多年中,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36.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背景、特点、内容、影响
背景
客观上,随着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黄老之学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形势发展的需要;汉武帝即位后,进一步开拓发展大一统事业
主观上∶ 儒家学说整合出了一套为中央集权服务的新的理论体系
特点
特点(新的主要体现)∶ 汉代新儒学是董仲舒以《公羊春秋》为基础,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的新的思想体系
内容
中央集权方面∶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维护大一统
君主专制方面;新儒学的基础是"天人感应"学说。—方面神化皇权,宣扬"君权神授"∶另—方面提出人君必须遵循天道,实行仁政
伦理纲常方面∶提出实行"三纲五常"
影响
政治上∶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国家和稳定统治秩序
思想上∶ 从西汉时确立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37.什么是理学?其本质是什么? 分析宋明理学产生的背景、列举其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主张、简述其影响
含义
含义∶宋代儒家学者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而建立的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
本质
本质∶从哲学的高度论证专制统治和封建等级秩序的合理性
背景
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儒学面临危机;出现"三教合一"
代表人物
代表人物∶北宋-程颢、程颐;南宋一朱熹(理学的集大成者,著有《四书章句集注》)、陆九渊;明朝一王守仁(王阳明)
主要内容
程朱理学∶"理"是世界万物的本源;"理"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伦理道德;把握"理"就要"格物致知(接触万事万物才能明"理")
陆王心学∶ 陆九渊认为"心即理也","发明本心"以求理;王守仁提出"致良知"(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天理就在自己心中,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影响
地位∶理学是宋明时期的儒学主流,对我国政治生活、文化教育和社会教化等方面影响深远。
消极∶理学强调三纲五常和名分等级的永恒性,用以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的自然欲求
积极∶ 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现人性的庄严
38.分析明清之际进步思潮出现的时代背景、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主张、进步思潮的影响。
背景
经济上∶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政治上∶专制统治腐败,人民起义风起云涌;市民工商阶层的兴起
思想上∶程朱理学、八股取土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社会拜金逐利风气感行,传统的道德观念受到猛烈冲击;近代科学的传入,开阔了人们的视野
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李贽∶对程朱理学大加鞭挞,否认孔孟学说是万世至论; 认为人皆有私,每个人都应顺其"自然之性",使个性得到自由发展;提出"万物皆生于两"的社会发展观,摇撼了"存天理,灭人欲"的理论基础
三大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的思想
政治上∶反对专制暴君政治、鼓吹早期民主思想(黄宗羲认为臣君平等、提出了种种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倡导言论自由、建立监察和咨询机关学校。)
经济上∶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
思想上∶"经世致用",提倡务实学风和行为(顾炎武) 建立起完整的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王夫之)
进步思潮的影响
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对理学的反思,为儒学的发展变革注入了新的活力
这股带有早期启蒙性质的进步思潮,对君主专制统治造成了强烈的冲击,给后世民众以深刻的启迪
立足现实、学以致用的观念也为后世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源泉
39.古代中国四大发明的发展过程,认识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造纸术
发展概况
西汉:发明植物纤维纸
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
对世界发展的贡献
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有利于信息的记录、储存、传播和继承,促进世界文明和文化的发展
印刷术
发展概况
隋唐:发明雕版印刷术《金刚经》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有明确刊印日期的印刷品
北宋:平民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
对世界发展的贡献
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为欧洲走出黑暗的中世纪以及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的出现准备了条件
火药
发展概况
唐中期:已有火药配方的记录
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两宋进一步发展
五代宋朝:出现许多火器
对世界发展的贡献
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改变人类作战方式;成为欧洲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势力的重要武器
指南针
发展概况
战国:司南(四大发明中历史最为久远)
北宋:指南针发明,并用于航海
对世界发展的贡献
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在世界地理大发现中起了重要作用
40.古代中国的天文学、数学、农学、医学成就
天文学
战国时期∶甘德、石申的《甘石星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天文学专著,书中的《石氏星表》是世界上最早的星表
东汉张衡∶发明了浑象仪;提出地球是圆形的见解,比欧洲早1000多年;发明了测定地震方位的候风地动仪
唐朝僧一行:与梁令赞共同创制黄道游仪,用它发现了恒星位置的变动,在世界上是首次;实测子午线的长度
元代郭守敬∶制成新型浑仪-一简仪,比欧洲同类发明早300多年
数学
算经∶春秋时期时出现九九乘法口诀;春秋战国时发明了筹算计算法;元代发明简便高效的珠算法
《九章算术》(成书于东汉时期)∶总结了周秦到汉代的数学成就; 书中记载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数学运算方法。标志着我国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要内容、以算筹为计算工具、运用十进制计数系统的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
圆周率∶ 南朝宋齐之际的祖冲之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在3.1415926到3.1415927间,这一成果领先世界达1000年之久
农学
北朝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书中总结我国北方人民长期积累的农业、畜牧业生产经验,提出了因地制宜、多种经营的宝贵思想
元代王祯的《农书》,记载重点在生产工具改革方面
明代徐光启的《农政全书》系统总结历代经验、吸收最新实践成果,充分汲取西方农业科技,方法,开展农业科技实验,体现了科学性、创新性和先进性。作者因此被誉为"中国近代科学的先驱"
医学
《黄帝内经》;编撰于战国,成书于西汉,是中国现存较早的一部医书,奠定了中医学理论的基础
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系统论述了"望、闻、问、切"四诊疗法∶成为中医临床医学的经典,张仲景也被后世称为"医圣"
东汉华佗∶精于方药针灸,擅长外科手术;发明了最早的麻醉药剂"麻沸散";发明了中国早期的体育保健体操五禽戏
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系统总结了中国16世纪以前的药物学成京。创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分类法,体现了生物进化的思想。推进了世界生物学的发展,被誉为"东方医学巨典"
41.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及高度发展的原因,16世纪后中国没有产生近代科学的原因
特点∶在内容上,具有很强的实用性;研究方法上,大多是对生产经验的直接记载或对自然现象的直观描述,具有较强的经验性。在应用上,主要服务于生产和巩固统治的需要
中国古代科技高度发达的原因∶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农耕经济的高度繁荣;中央集权国家的支持和组织; 政局稳定、经济繁荣、道路畅通; 个人作用和劳动人民的智慧
没有产生近代科学的原因∶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固有的分散性和狭隘性;封建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明清统治者实行文化专制主义; 教育的落后。日趋腐朽的封建制度是阻碍中国近代科学出现的最根本原因
42,指出中国古代汉字的发展脉络和演变趋势
发展脉络∶ 甲骨文(商代)→金文(商周)→篆书(秦代)→隶书(汉代盛行)→楷书
演变趋势∶由繁到简;逐渐个性化、平民化
43.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宋代、明代中国书法艺术的特征及其形成的条件和表现
魏晋南北朝时期
特征∶汉字发展为自觉的书法艺术
条件∶丰富的汉字准备了材料;对汉末危机的深刻反思;士人群体的逐渐形成;笔墨纸张等文具的改进
代表∶王羲之的行书"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其行书《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隋唐时期
特征∶ 书法艺术达到了新高峰,书法理论日趋成熟,既有狂放不羁的草书,也有注重规范法度的楷书
条件∶隋唐一统
代表∶草书∶ 张旭、怀素;楷书∶ 欧阳询、颜真卿(著有《多宝塔碑》)、柳公权
宋代
特征∶推崇魏晋书法风范,追求个性而忽略法度,倡导有意无法
条件∶宋代重文,市民阶层兴起,社会生活丰富多彩
代表∶书法艺术出现各具情态的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四大家
明代
特征∶更加强调个性化的创造
条件∶社会进一步平民化、世俗化
44.绘画起源、演变的过程,魏晋时期、盛唐、宋代、明清出现不同绘画特征的原因及其表现
新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出现了我国绘画艺术的源头
战国时期
战国时期∶ 出现了用毛笔绘制在绢帛上的作品。代表作《人物龙凤图》
汉代
汉代∶ 帛画充满了珍禽异兽、神仙魔怪,浪漫、神秘又不失古拙
魏晋时期
特征∶开始出现凸显个性的文人画,主要是人物画,提出"以形写神"的绘画理论
原因∶士人群体的追求体现在文学艺术作品中
表现∶东晋顾恺之,代表作是《女史箴图》
盛唐
特征∶ 重视法度,表现出了雍容华贵的盛唐气象。主要是人物画
原因∶唐代的政治统一和经济繁荣,推动了文化的发展
表现∶吴道子是盛唐画风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被誉为"吴带当风",代表作是《送子天王图》
宋代(分文人画和民间风情画两大类,要分别掌握)
特征一∶文人山水画从注重写实变为更加注重意境
原因∶ 文人阶层不断壮大;理学的兴起使其更注重内心的修养
代表∶南宋马远的《山径春行图》
特征二∶出现了许多描绘民间风情的作品
原因∶商业兴盛、城市发展;市民阶层兴起; 文化的普及,民间文化日益繁荣
代表∶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明清时期(分文人画和民间风情画两大类,要分别掌握)
特征一∶ 文人画∶ 风格奇特、艺术风貌不拘成法,与传统画风形成强烈的对比
原因∶时代变化、社会动荡
代表∶朱耷(八大山人)的《松鹰图》
特征二∶民间风情画发展
原因∶ 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城市的发展;市民阶层的扩大;民间文化日益繁荣;小说成为雅俗共赏的文学读物;印刷术的发展
表现∶刻书坊用木刻版画作为小说的插图;出现年画、布贴画、剪纸画
特点∶ 百姓喜闻乐见,形象生动,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
45.中国古代绘画的特点和作用
特点
特点∶形成两大风格∶写实和写意;融诗、书、画、印为一体;讲求神似、意境和气韵;注重个人主观性情的抒发,表现手法灵活、自由
作用
作用∶在启迪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等方面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46.春秋、战国、汉朝、唐代、宋代、元代、明代不同时期的文学形式及其特色
春秋时期
春秋时期∶《诗经》。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以四言为主,多采用重章叠句句式;运用"赋、比、兴"的艺术手法,具有现实主义倾向
战国时期
战国时期∶ 楚辞。吸收南方民歌精华,采用楚国方言;句式自由灵活;瑰丽华美,相像奇特; 具有浪漫主义风格。代表∶屈原《离骚》
汉朝
汉朝∶ 赋。是吸收了先秦《诗经》和楚辞表现手法的带韵散文;专重铺陈排比、文采华丽。代表∶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
唐
唐∶诗。题材丰富;韵律工整、回还有致
宋
宋∶ 词。起源丰富;又称"长短句",便于更加灵活自如地表达情感,并可配乐演唱,按特定的乐调曲谱"填词"。成因∶ 商业兴盛、城市发展∶市民阶层兴起∶ 市井生活丰富,娱乐场所需要大量歌词,国家分裂、战乱频仍
元
元∶曲。是在宋词、金元俚曲基础上经后世文人重新制作而形成的兴起的新诗体,与音乐、戏曲结合比较紧密的诗歌形式。大量使用白话、方言、衬字。成因∶ 汉族文人进取无望,心情压抑,常用散曲来抒发愁闷情怀
明清
明清∶ 小说。题材丰富,长篇章回体裁小说流行;在思想性还是艺术成就方面都达到了高峰,成为我国古典文学中熠熠生辉的瑰宝(地位)。成因∶ 工商业市镇和市民阶层兴起;对宋元话本的加工;明清社会繁荣的背后蕴藏着深刻的危机,政治黑暗、官场腐败,社会矛盾加深,一些文人对社会现实不满
47.中国古代戏曲的发展历程;京剧形成的原因、时间、特色、地位
发展历程
起源∶古代戏曲起源于原始宗教歌舞,带有巫术色彩的仪式活动"傩"中蕴涵着戏曲的萌芽;唐代宫廷中设有教练歌舞艺人的专门场所,称"梨园";宋代出现了专门的娱乐场所--瓦舍,流行南戏,形成完备的戏曲形式
成熟∶元杂剧。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的成熟,关汉卿是元杂剧的奠基者
"百戏之祖"∶昆曲。对多种剧种的形成和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形成"国粹"∶ 京剧
京剧形成的原因、时间、特色、地位
原因
原因∶明清时期,北京是四方艺人聚集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皇室贵族、官员、商人和广大居民热爱戏曲;以徽戏为基础,融合吸收其他剧种的腔调和表演形式及京城字韵
时间
时间∶清乾隆年间(1790年)形成,同治年间兴盛
特色
特色∶注重兼容并蓄、融会贯通;以表演历史故事为主;分为四大行当;艺术程式完美;注重歌舞并重、虚实结合
地位
地位∶京剧将独具特色的中国戏曲推向一个新的高峰,被誉称为"国粹",在人类文化艺术的殿堂上放射着奇光异彩
二、古代中国的经济
16.夏商西周、春秋战国、三国曹魏、唐朝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改进;春秋战国、西汉时期水利设施完善的原因和表现
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改进
夏商西周∶未耜和石器,出现少量的青铜器
春秋战国∶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与推广
三国曹魏∶发明灌溉工具翻车
唐朝时期∶改良灌溉工具筒车;长江下游出现曲辕犁,又名江东犁,标志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
原因∶农业发展的需要; 社会生产力尤其是铁制工具的发展和推动
表现∶春秋战国∶芍陂(淮河流域)、都江堰(成都平原)、郑国渠(关中地区)。汉代∶关中地区∶ 漕渠、白渠;西域∶坎儿井;治黄∶ 王景治黄
17.中国古代的主要耕作方式、土地制度、土地经营方式
耕作方式
原始社会∶刀耕火种
奴隶社会∶(石器锄耕)千耦其耘(大规模简单协作)
封建社会∶(铁犁牛耕)个体农耕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
奴隶社会∶井田制(春秋时期瓦解)
封建社会∶多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制(战国时期以变法的形式确立)。主要有君主私有土地、地主私有土地和自耕农私有土地
中国古代土地经营方式∶自耕农式经营、租佃制经营、庄园式经营
18.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明清时期农业发展的表现;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原因
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以种植业为主、畜牧业为辅; 借用生力耕田和不断改良生产工具,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不断发展;"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以农立国"
明清时期农业的发展∶扩种双季稻;引进玉米、番薯、烟草、马铃薯等农作物;耕地面积扩大
古代农业发展的原因∶生产工具的改进;水利设施的兴修;农作物品种的推广; 生产关系的调整;统治者的重视并采取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19.我国古代小农经济产生的时间、原因、特点并给予评价
产生时间∶春秋
产生原因∶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私有土地出现
特点∶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脆弱性; 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自然灾害和统治者过度的剥削压迫容易导致自耕农破产
评价
积极方面∶ 生产生活比较稳定,有利于提高小农的生产积极性
消极方面∶ 小农经济的狭小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成为近代以后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之一
20.什么是租佃关系?简述其发展历程、特点并评价
含义∶地主把土地出租给别人耕种,收取地租作为收益,称为租佃土地经营方式。地主与佃农之间形成了租佃关系
发展历程∶ 战国产生→宋代租佃经营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明清普及全国,成为农村经济中主要形式
特点∶佃农向地主缴纳地租;佃农与地主订立契约
评价∶ 佃农遭受较重的地租剥削;佃农对地主和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弱;佃农生产积极性提高,有利于农业的稳步发展
21.列举中国古代手工业的主要成就
金属冶炼技术的进步
青铜时代∶ 从二里头文化到春秋末期,约 15 个世纪,商周时期是其成熟时期
铁器时代∶春秋时期开始。
冶铁燃料∶汉代开始用煤冶铁,北宋普遍使用; 南宋末年使用焦炭,明朝流行开来
衣被天下(纺织业的发展)
丝织技术∶相传上古时代的黄帝时期发明了养蚕缫丝;西周以后,丝织工艺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汉代丝绸远销欧洲,使中国获得了"丝国"的称号;唐代出现绛丝技艺,使丝织品更加具有艺术神韵。
棉纺技术∶宋末元初以来,边疆地区种植的棉花迅速向内地传播;元代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捍、弹、纺、织"技术,并发明脚踏三锭纺车,推动了棉纺织业的发展∶江苏的松江在元明时期讯速崛起,成为全国的棉纺织业中心;明代后期,棉布已取代丝、麻、毛,成为主要衣料。
从烧陶到制瓷
陶器∶新石器时代发明陶器,有彩陶、黑陶、白陶等类型。唐代的"唐三彩"是陶器的典型代表
瓷器
东汉晚期,人们已烧出了成熟的青瓷。
南北朝时成功烧制出白瓷,是制瓷技术上的重大突破。
隋唐时期,白瓷进入了成熟期,制瓷业成为—个独立的生产部门,瓷器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日常生活用品。
宋代,景德镇成为"瓷都",全国出现了各具特色的地方瓷窑体系。▲元代,开始进入彩瓷生产时期。
明清时期瓷器与丝绸一起成为对外出口的大宗产品。著有粉彩、珐琅彩。
22.中国古代手工业有哪几种经营形式?分析各自发展情况、产品特点及其影响。分析中国古代手工业由官营为主到私营为主变化的原因。
官营手工业
经营方式的变化:强制劳动和超经济剥削,从征役制到雇募制
产品经营特点:原料由政府提供,调拨产品,不计成本,不进入市场;产品只要供贵族和皇室消费
地位:西周到明前期占主导
评价:为细密分工和协作创造了条件,有利于工业记忆的提高;产品缺乏竞争,强制手段引起工匠不满
专业的私营手工业
经营方式的变化:农民家庭副业和城镇小作坊,商品化程度加深,明中后期出现雇佣劳动关系
产品经营特点:商品化程度逐渐增加
地位:明中叶后占主导
评价:其逐渐发展并最终孕育出了雇佣劳动关系
家庭手工业
经营方式的变化:农民的副业
产品经营特点:自给自足,很少进入市场
地位:农耕时代一直存在
评价:对于稳定小农经济起到一定作用;但技术落后、生产分散,妨碍了市场的发育
明代中国古代手工业由官营为主到私营为主变化的原因∶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农业生产的发展;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人身依附关系的削弱;官营手工业陈旧的管理模式,压抑了广大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23.原始社会末期、商朝、周朝、春秋战国、隋唐、宋元、明清时的商业概况
原始社会末期∶出现以物易物的交换行为,产生原始商业
商朝时期∶职业商人和最早的货币产生
周朝时期∶"工商食官",政府统一管理,为政府服务
春秋战国∶私商取代官商成为商人主体,出现都会
隋唐时期∶西域及外国商人来华经商频繁,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发达
宋朝时期∶世界最早的纸币交子出现,集镇、夜市兴盛
元朝时期∶ 广泛流通纸币,古代商业进入新的高峰期
明清时期∶商业市镇兴起;货币经济占据主要地位;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白银广泛流通;商业资本发达;区域性商人集团出现,如晋商、徽商等
24.影响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因素
有利∶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产生剩余产品;国家统一,社会稳定;货币发展∶货币的统—
不利∶重农抑商、海禁闭关政策等阻碍贸易发展
25中国古代城市功能的变化
唐代以前∶城市的职能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
北宋∶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加强
明清∶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兴起
26.古代城市发展的阶段特征并分述其表现
自周秦至唐∶严格限制阶段。商业活动受到官府的严格控制;市处于特定位置,县城以下一般禁止设市;实行整齐划一的坊市制
自宋至明清∶放松限制阶段。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府的严格监控;打破了坊市限制,取消了营业时间、地点限制;形成了街市,夜市、晓市、草市
演变的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
27.重农抑商形成的原因、影响
原因
商业的不稳定性及商人流动大等特点,与强调耕战、加强中央集权的思想发生了矛盾
法家的抑商思想随法家人物的政治活动而被付诸实践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低
影响
前期有利于保护农业正常生产,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维持社会的相对稳定,巩固新兴地主阶权
后期阻碍了商品经济发展和新的经济因素的成长,成为导致中国落后于世界工业文明的重要原因
28.海禁政策的含义、原因、评价
含义∶明清政府实行的严格限制对外交通、贸易的外交政策
原因
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是推行这一政策的根本原因
东、西方殖民者的殖民扩张是明清统治者实行这一政策的客观原因
满清统治者为防止反清力量与外界联结
评价
积极作用∶曾起到过一定的民族自卫作用
消极作用∶ 使中国日渐脱离世界发展大势,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的优势地位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机;导致了中国的落后
29.明清时期出现的资本主义萌芽的含义、条件、标志及阻碍其发展的因素
含义∶明中叶以后,在手工工场中,拥有资金、原料和机器的工场主雇佣具有自由身份的雇工,为市场的需要进行生产,被史学界称为"资本主义萌芽"
条件∶ 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经济的繁荣
标志∶出现雇佣劳动关系
阻滞新经济因素成长的因素∶ 自然经济在全国仍占据主导地位;官府的沉重剥削,导致农民极端贫困,购买力极其低下;"重农抑商"的传统政策;"海禁"政策的实行;腐朽的封建专制统治(根本原因)
30.近代前夜,中国出现的危机及其出现的原因
危机∶中西国力兴衰易位
原因
西方∶资产阶级革命的开展;相继完成向近代工业国家的转变∶ 对外推行殖民扩张政策
中国∶腐朽的封建制度、落后的自然经济、重农抑商及海禁闭关政策等严重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