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每章一图(全37图)打印版】2021年中级经济师《基础》
中级经济师考试复习神器。37图概括全部重要考点,助力基础科目通关。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社会在各个发展阶段上的各种经济活动和各种相应的经济关系及其运行、发展的规律的学科。本思维导图对其第一章经济基础知识的内容进行了整理,干咳宏观经济分析、行业经济发展分析、区域经济发展分析等知识点。干货满满,赶快收藏学起来吧!
编辑于2021-09-09 17:13:23中级经济师(2021年) 《经济基础知识》 (共140分,84分及格)
第一部分 经济学基础 (10章=29分)
第1章 市场需求、供给与均衡价格
第2章 消费者行为分析
第3章 生产和成本理论
第4章 市场结构理论
第5章 生产要素市场理论
第6章 市场失灵和政府的干预
微观经济学
第7章 国民收入核算和简单的宏观经济模型
第8章 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理论
第9章 价格总水平和就业、失业
第10章 国际贸易理论和政策
宏观经济学
第二部分 财政 (7章=23分)
第11章 公共物品与财政职能
第12章 财政支出
第13章 财政收入和财政集中度
第14章 税收制度
第15章 政府预算
第16章 财政管理体制
第17章 财政政策
第三部分 货币与金融 (5章=23分)
第18章 货币供求与货币平衡
第19章 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
第20章 商业银行与金融市场
第21章 金融风险与金融监管
第22章 对外金融关系与政策
第四部分 统计 (5章=21分)
第23章 统计与数据科学
第24章 描述统计
第25章 抽样调查
第26章 回归分析
第27章 时间序列分析
第五部分 会计 (5章=21分)
第28章 会计概论(10分)
第29章 会计循环
第30章 会计报表
第31章 财务报表分析
第32章 政府会计
第六部分 法律 (5章=23分)
第33章 法律对经济关系的调整
第34章 物权法律制度
第35章 合同法律制度
第36章 公司法律制度(21年变动大)
第37章 其他法律制度(21年变动大)
第1章 市场需求、供给与均衡价格
市场需求 VS 市场供给
概念
需求与市场需求
需求
在一定时间内和一定价格条件下,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或服务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数量
市场需求
市场需求就是所有消费者需求的总和
市场需求曲线=消费者需求曲线水平加总
供给与市场供给
供给
某一时间内和一定价格水平下,生产者愿意并可能为市场提供某种商品或服务的数量
市场供给
市场供给是所有生产者供给的总和
市场供给曲线=生产者供给曲线水平加总
影响因素
影响需求的因素
产品价格 影响需求最重要因素
价格上涨→需求降低(反相关)
价格变动时,需求曲线不动,点动
替代品/互补品的价格
替代品涨价→需求增加(正相关) 互补品涨价→需求减少(反相关)
消费者预期
预期涨价会刺激提前购买(现期需求会增加)
消费者的收入
收入增加→需求增加(正相关)
消费者的偏好
偏好增加→需求增加(正相关)
其他因素
因素变动时,需求曲线平移
需求增加的,曲线向右上平移
需求减少的,曲线向左下/下平移
影响供给的因素
产品价格
价格上涨→供给增加(正相关)
价格变动时,供给曲线不动,点动
相关产品的价格
生产者预期
产品成本
成本上升→供给减少(反相关)
生产技术
一定程度决定成本、影响供给
其他因素
因素变动时,需求曲线平移
供给增加的,曲线向右平移
供给减少的,曲线向左平移
考情分析
辨别:从选项中挑选出影响需求/供给的因素
两者共有因素:产品价格、相关品价格、(消费者/生产者)预期 需求独有:消费者收入/偏好 供给独有:生产成本/生产技术
需求/供给与影响因素的关系
需求函数、需求规律和需求曲线
需求函数
需求量=f(价格)
如Qd=300-20p
需求规律
需求与价格反相关
需求曲线
需求曲线右下倾斜
需求数量变动(点动):假定其他因素不变,只考虑需求和价格的关系
需求变动(线平移):假定价格不变,由于消费者收入或偏好等因素的变化引起需求的相应变化--需求曲线的位移
以上符合绝大所数商品的价格和需求量之间的一般关系,但是也有例外。比如钻石等
供给规律和供给曲线
供给函数
供给量=f(价格)
如Qs=-1500+300p
供给规律
供给和价格正相关
供给曲线
供给曲线右上倾斜
供给数量的变动(点动):假定其他因素不变,单纯分析供给与价格之间的关系
供给的变动(线平移):假定价格不变,由于价格以外的其他因素如成本等发生变动而引起供给的变动
均衡价格
含义
均衡价格:市场供给量=市场需求量时的价格;此时的供求数量为均衡数量
供求平衡是偶然的、暂时的、相对的
均衡价格模型的运用
最高限价
政府规定的产品的最高售价
保护消费者(买方)利益、降低生产成本
影响
最高限价低于均衡价格时
刺激消费、需求增加
限制生产、供给减小
市场短缺
监管不利时
黑市交易、变相涨价(黑市高价)
适用
只宜短期或在局部地区实行,不应长期化
保护价格 /最低价格 /支持价格
政府规定的产品的最低售价
保护生产者(卖方)利益、支持某一产业发展
影响
保护价格高于均衡价格时
刺激生产、限制消费
市场过剩
没有政府收购时
黑市交易、变相降价(黑市低价)
适用
只宜在粮食等少数农产品上实行
记忆口诀
“低价保过”:保护价格→市场过剩+黑市低价
弹性
需求价格弹性 VS 供给价格弹性
定义和公式
需求价格弹性
需求弹性系数Ed总为负数,取绝对值
Ed计算公式
点弹性(适用于价变动较小的场合)
需求曲线上某一点的弹性

弧弹性(适用于变动较大的场合)
需求曲线上两点之间的弹性

供给价格弹性

类型
需求价格弹性
Ed>1时,需求富有弹性/高弹性
薄利多销,宜降价
Ed<1时,需求缺乏弹性/低弾性
宜涨价
Ed=1时,需求单一弹性
无论价格上升还是下降,总销售收入保持不变
供给价格弹性
Es>1,供给价格弹性充足
Es<1,供给价格弹性不充足
Es=1,供给单位弹性
Es=0,供给完全无弹性,市场少见
Es=无穷,供给完全有弹性,市场少见
影响因素
需求价格弹性
时间
时间越短,商品的需求弹性就越小(时间"短→小")
替代品的数量和相近程度
有许多相近的替代品→需求弹性大
商品的重要性
生活必需品,即使价格上涨,人们还得照样买。其需求弹性小或缺乏弹性
商品用途的多少
用途越多,需求弹性越大
供给价格弹性
时间 (首要因素)
短期内,供给价格弹性一般较小
投入品替代性大小和相似程度
替代性大、相似性高→供给弹性大
投入品难以加入或脱离某特定行业→供给弹性缺乏
生产周期和自然条件
生长周期长,供给弹性小;农产品短期供给弹性几乎为0
记忆
弹性大:替代/用途多、时间长、不重要 弹性小:替代多、供应/需求时间短、生长周期长
需求交叉弹性 /交叉价格弹性
定义和公式
指商品j价格的相对变化与由此引起的另一种商品i需求量相对变动之间的比率
类型
Eij>0
替代关系
Eij<0
互补关系
Eij=0
不存在相关关系
用途
需求交叉弹性大小是确定两种商品是否具有替代关系或互补关系的标准
需求收入弹性
含义和公式
需求量的变动和引起这一变动的消费者收入变动之比

类型
Ey>1
弹性高,需求数量的增加大于收入的增加
高档品
Ey=1
收入变动和需求数量变动成相同比例
0<Ey<1
弹性低,需求数量的增加小于收入的增加
必需品
Ey=0
不管收入如何变动,需求数量不变
Ey<0
收入增加时买的少,收入降低时买的多
低档品
用途
划分高档品和必需品的标准
Ey>1,高档品
0<Ey<1,必需品
Ey<0,低档品
研究消费结构的变化的基本概念,对价格决策有重要参考价值
恩格尔定律
食物支出(食物需求)的需求收入弹性
越富裕,食物支出在收入中占比越少
第2章 消费者行为分析
效用理论
经济人假设
理性的、追求效用最大化、利己的
效用
商品/服务的满足欲望的能力或程度
是一种主观的心理感觉,无客观标准
基数效用论 VS 序数效用论
理论假设
基数效用论
效用可以用绝对数度量(如:苹果效用=5)
效用可加总,可直接衡量
序数效用论
效用不可以用绝对数度量,只能对偏好排序(如:苹果效用第1、香蕉效用第2)
效用不可加总,不能直接衡量
分析工具
基数效用论:采用边际效用分析
序数效用论:采用无差异曲线、预算约束线分析
边际效用论
总效用
取决于一定时间内,消费数量的多少

边际效用
增加一个单位的商品消费带来的满足程度增量

总效用函数的斜率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即在一定时间内,随着消费某种商品数量的不断增加,消费者从中得到的总效用是在增加的,但是以递减的速度增加,即边际效用是递减的;当商品消费量达到一定程度后, 总效用达到最大时,边际效用为 0;如果继续增加消费,总效用不但不会增加,反而会 逐渐减少,此时边际效用变为负数
无差异曲线
关于消费者偏好的基本假定
前提:消费者要选择他能够支付得起的最优的消费组合,也叫市场篮子
完备性
保证消费者能表达偏好(知道那种更喜欢)
可传递性
A偏好>B,B偏好>C,那么A偏好>C
可以保证消费者偏好的一致性
消费者总是偏好于多而不是少
同一商品,数量越多越好
无差异曲线
能够给消费者带来相同满足程度的两种商品的所有组合的曲线,消费者对这条曲线上各点的偏好程度是无差异的
特征
离原点越远的无差异曲线,消费者的偏好程度越高
越远商品越多,多比少好假定
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都不能相交
相交违反可传递性
无差异曲线从左上向右下倾斜,凸向原点,斜率为负
因为商品边际替代率递减
商品边际替代率:效用不变时,增加一单位某商品时必须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数量
无差异曲线上某一点的边际替代率就是无差异曲线上该点的切线斜率的绝对值
预算约束
定义
给定收入、价格,收入能买到的两种商品数量组合
公式
P1X1+P2X2≤m
线上:用尽收入;线内:没用尽;线外:买不起
预算线的斜率是两种商品价格的负比率
影响因素
收入m
两种商品的价格P1/P2
收入变动对预算线的影响
收入增加→预算约束线右移 收入减少→预算约束线左移
相对价格变动对预算线的影响
一种商品价格不变,另一种商品价格上升,可购买的这种商品数量减少
消费者均衡和需求曲线
消费者均衡
前提条件:偏好不变 收入不变和价格不变
消费者均衡
预算线与无差异曲线中的一条相切于C点。在这一点消费者可以用现有收入可以买到,同时又能给消费者带来最高程度的满足。
满足效用最大化的商品组合必定位于预算线与无差异曲线相切的点上。
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就是:商品边际替代率=商品的价格之比
消费者的需求曲线
一种商品价格改变时,会使约束线改变,进而使与之相切的无差异曲线及切点改变; 这样对于每个价格有一个对应的切点;这些切点构成的线即为需求曲线(同第一章的需求曲线形状)
前提条件:假定偏好不变和收入不变,分析价格变化对消费者均衡的变化
商品价格变化会产生两种效应
收入效应
正常品
反方向变动
低档品
同方向变动
替代效应
正常品
反方向变动
低档品
反方向变动
总效应 =收入效应+替代效应
正常品
反方向变动
低档品
反方向变动
总结:低档品的收入效应同方向变动,其他均为反方向变动
需求曲线
右下倾斜,且低档品更陡峭
第3章 生产和成本理论
生产者的组织形式和企业理论
生产者及其组织形式
企业组织形式
合伙企业、公司、个人独资
企业目标假设
追求利润最大化(核心目标)
假设前提:经济人假设
销售收入最大化和销售收入的持续增长
科斯的企业形成理论
企业的本质:市场机制或价格机制的替代物
企业存在的根本原因
交易成本/交易费用的节约
交易费用
围绕契约产生的成本费用
包括
偶然因素带来的损失
签约和监督的成本
能节约交易费用的原因
减少签订契约数量
可以生产中间产品
可以雇佣签技术人员替代购买其他企业服务
导致市场机制和企业的交易费用不同的主要因素
信息的不完全性
生产函数和生产曲线
生产函数
生产过程:投入(生产要素)→生产过程→产出(有形物质、无形服务)
定义:生产要素的投入量与最大产量之间的函数关系
生产要素
劳动、资本、土地、企业家才能
假设生产要素可以相互替代
例:劳动替代资本
投入
长期来看都所有生产要素的投入均可变
(长期生产决策研究:规模报酬研究)
短期来看,可认为某些要素不可变(不变投入)、某些可变(可变投入)
短期生产函数
一种生产要素可变,其他投入不变
例:产量P随劳动量L的变化
总产量TP
平均产量AP=TP/L
边际产量
新增一单位投入而多产出的数量
生产曲线
边际产量
边际产量递减规律
如图:边际产量先增后减(先增至最大值后递减至负值)
总产量
如图:总产量先加速上升、再减速上升、最后递减
边际产量为0时,总产量最大
平均产量线
如图:平均产量先增后减(以两者交点为临界点)
平均产量的临界点在边际产量的临界点之后
规模报酬 /规模收益
概念
企业生产要素等比例变化时所带来的产量的变化
例:从【10劳动、1土地...】到2倍的【10劳动、1土地...】带来的产量变化
规模收益研究的是企业的长期生产决策问题
规律结论
企业规模较小时,扩大生产规模报酬递增 但在一个阶段后,企业继续扩大生产规模,就会出现规模报酬递减
多数行业会有一个适度最佳规模或适度规模,此时企业的单位生产成本最小
成本函数和成本曲线
成本和利润
生产成本
显成本
购买/租用生产要素的成本
隐成本
企业自己拥有并使用的成本
实际上是机会成本
利润
经济利润
经济利润=总收益-总成本(显成本+隐成本)
不包括正常利润(正常利润属于成本)
正常利润
属于生产成本的隐成本
是企业家提供的企业家才能的报酬支付
成本函数
含义
企业总成本与产量之间关系的公式
短期来看,一些生产要素的成本随产量变化,一些不变
长期来看,所有生产要素的成本均可变(没有固定成本)
和生产函数相似
类型
短期成本函数
短期总成本=固定成本+可变成本f(q) =固定成本+平均成本*总产量
固定成本 (短期不随产量增减变动)
厂房和设备的折旧
管理人员工资
可变成本 (短期随产量增减变动)
原材料费用
燃料和动力费用
生产工人的成本
随产量的增加,先减速上升、后加速上升
短期成本影响因素
劳动、资产等生产要素的价格
生产率
劳动生产率
全要素生产率
短期成本函数
短期总成本TC
边际成本MC
增加一个单位产量增加的总成本
平均成本AC
长期成本函数
总成本=可变成本f(q)
成本曲线
总成本
总成本=总固定成本+总可变成本
总固定成本为水平直线
总可变成本随产量先减速增加、后加速增加
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
边际成本和平均成本均先减后加
成本曲线 VS 生产曲线
总成本VS总产量
总成本:先减速增加、后加速增加
总产量:先加速增加、后减速增加
边际/平均成本 VS 边际/平均产量
边际成本/平均成本
先降、后升
有最小值
边际产量/平均产量
先升、后降
有最大值
第4章 市场结构理论
市场结构的类型
划分标准
竞争程度和垄断程度
划分依据
买方和卖方的数量、产品差别程度、新企业进入难度
类型
完全竞争
很多、同质、自由、买卖双方信息充分了解
价格的接受者
垄断竞争
很多、不同质、自由
对价格有影响
两者主要区别在于产品的差别程度
寡头垄断
很少、同质/不同质、较难
对价格有较大程度控制
完全垄断
一个、无合适替代品、很难
价格的决定者
各市场类型特点
完全竞争
=纯粹竞争,竞争不受任何阻碍、现实少见
近似例子:小麦、玉米等农产品
垄断竞争
接近完全竞争市场结构
近似例子:啤酒、糖果
寡头垄断
例子:汽车、钢铁等工业部门
完全垄断
近似例子:公用事业,如电力、固定电话
完全垄断形成原因
政府垄断
自然垄断
1个企业能以低于多个企业的成本生产产品,该行业就是自然垄断
与规模经济有着密切关系
规模经济
随着产量增加,单位成本减小(见第3章)
各类型市场中生产者的行为
行业供求曲线
完全竞争
行业需求曲线斜下、供给曲线斜上,两者交点为均衡价格
价格由行业供需关系决定
完全垄断
行业的需求曲线=企业的需求曲线,斜下
企业需求曲线
完全竞争
需求曲线为水平线(价格固定=行业均衡价格)
企业只能按均衡价格销售
完全垄断
企业需求曲线=行业需求曲线,斜下曲线(价格升高、需求降低)
垄断竞争
企业需求曲线同完全垄断的企业需求曲线,但是不是行业需求曲线,斜下曲线(价格升高、需求降低),比完全垄断的企业需求曲线更有弹性
企业收益曲线
完全竞争
边际收益MR=平均收益AR=单价P
三线重合:平均收益线、边际收益线和需求曲线重合,为水平线
总收益
R=单价P*数量Q
总收益为斜上的直线
完全垄断
边际收益MR<平均收益AR=单价P(原因:销量增加,单价下降)
两线重合:平均收益线、需求曲线重合(斜下),边际收益线在下陡峭
产量决策原则
完全竞争 /完全垄断
相同
边际收益MR=边际成本MC时的产量为最优产量
无论盈利或亏损,企业产量处于MR=MC时,都是最优产量
在最优产量处,可能是最大盈利或最小亏损
两者成本曲线相同(因为两者在生产要素投入和生产过程无差别)
不同
完全垄断企业向市场供应的产品数量较少、价格较高
完全垄断市场下,定高价(高于边际成本)、限制供给,以获得超额利润
垄断竞争
短期内,决策原则同完全垄断企业,即根据MR=MC确定均衡产量,然后根据需求曲线确认对应的均衡价格
企业供给曲线
完全竞争
和边际成本曲线相同
边际成本小于边际收益时,增产,供给增加;反之亦然
完全垄断
完全垄断市场不存在供给曲线(供给不仅取决于成本,还取决于需求曲线)
完全垄断企业的定价原则

P-定价,MC-边际成本,Ed需求弹性系数
垄断企业索取的价格超过边际成本的程度,受制于需求价格弹性
需求价格弹性大时,适宜薄利多销(参见第1章,需求价格弹性=需求变动量/价格变动量)
价格歧视 /差别定价
定义:对同一产品规定不同的价格
一级价格歧视 /完全价格歧视
企业对每一单位产品都按消费者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出售
所有消费者剩余都被垄断者占有
例子:不明码标价,而是讨价还价
二级价格歧视
批量作价,按不同价格出售不同单位产量(购买数量相同的单价相同)
小批量的消费者剩余被占有
三级价格歧视
建立在不同的需求价格弹性Ed上,对消费者分组
例:学生票
实行价格歧视的基本条件
必须有可能根据不同需求弹性对消费者分组
市场能够有效的分离开,同一产品不能在不同市场之间流动
在上述条件下,企业可对缺乏弹性的市场规定较高的价格 (参见第1章,需求价格弹性小时,适宜少销厚利)
实行价格歧视的基本原则
不同市场的边际收益相同且等于边际成本
寡头垄断企业的行为
每个生产者在作出最优决策时,都必须考虑对手如何反应
协议价格制
限制各生产者的产量,使行业边际收益等于行业的边际成本
例子:卡特尔:事由生产输出国际组织欧佩克(OPEC)
我国实行卡特尔违法,受反垄断法严格禁止
价格领袖制
行业支配地位者确定价格,其他企业参照指定和调整价格,与其保持一致
领袖指定价格须考虑整个行业的供求状况
第5章 生产要素市场理论
生产要素概念
指用于生产物品与劳务的投入
包括劳动、资本、土地、企业家才能
生产要素市场 VS 产品市场
产品市场
需求者:消费者或居民
供给者:生产者
生产要素市场 (如劳动力市场)
需求者是生产者
供给者:消费者或居民
生产者对生产要素的两种需求
引致需求 /派生需求
生产者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派生于消费者对消费品的需求
反应了生产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之间的联系
要素价格决定因素
消费者需求曲线
生产者在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所处的市场状态
联合需求 /复合需求
对各生产要素之间的需求相互依赖
对每一个生产要素的需求数量取决于所有生产要素的价格,同时也受到其他生产要素需求数量的影响
各生产要素之间存在互补性,同时也存在一定程度的替代性
生产者使用生产要素的原则
生产要素相关5概念
边际收益产品=边际物质产品*边际收益
单位要素投入的收益增量
边际要素成本=边际物质产品*边际成本
单位要素投入的成本增量
产品市场利润最大化条件:边际收益=边际成本 要素市场利润最大化条件:边际收益产品=边际要素成本
边际产品价值=边际物质产品*产品单价
单位要素投入的价值增量
平均要素成本=总成本/要素投入总量
平均每单位要素投入的成本
使用生产要素的原则
边际收益产品=边际要素成本
边际收益产品大于边际要素成本时,增加要素投入的收益大于增加的成本,于是生产者会投入更多要素,直至边际收益产品=边际要素成本
边际收益产品小于边际要素成本时,增加要素投入的收益小于增加的成本,于是生产者会减少要素投入,直至边际收益产品=边际要素成本
完全竞争生产者对生产要素的需求
完全竞争生产者的要素供求曲线
三线合一:完全竞争生产者要素供给曲线、边际要素成本曲线、平均要素成本曲线重合
要素的价格是常数→边际要素成本=平均要素成本=要素的价格
三线合一:完全竞争生产者要素需求曲线、边际收益产品线、边际产品价值线重合
边际收益产品=边际产品价值=产品价格*边际物质产品
边际收益产品线,也是要素需求曲线
当整个市场上的所有生产者都根据要素价格调整产量时,产品价格就会发生改变,所以生产者的要素需求曲线会变得更陡峭
劳动供给曲线和均衡工资的决定
生产要素供给分析
要素包括劳动、资本、土地、企业家才能
要素的拥有者可以是消费者,也可以是生产者
劳动供给分析
经济学认为:劳动的供给和闲暇对于消费者都具有效用和边际效用
劳动的效用实际上是收入的效用
劳动的边际效用:增加1单位劳动所增加的效用 =劳动的边际收入*收入的边际效用
劳动的供给原则
劳动者的要素供给的目标:效用最大化
劳动的边际效用=闲暇的边际效用
劳动供给曲线
向后弯曲的曲线
随着工资(纵坐标)的上升,劳动供给量先上升(工资增加的替代效应较大),后下降(工资增加的收入效应较大,追求闲暇)
工资增加的替代效应
工资上升,收入增加,消费者用劳动替代闲暇,劳动供给量增加
工资低而收入少时,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增加劳动供给
工资增加的收入效应
工资继续上升,收入增加,消费者追求闲暇,减少劳动供给
工资提高到一定程度,消费者较富有,工资增加的替代效应小于收入效应,减小劳动供给
土地供给曲线
一条垂直线
因为土地数量不变,不管土地的收入如何改变,供给量均不变
资本供给曲线
短期
垂直线
长期
后弯无限
第6章 市场失灵和政府的干预
市场失灵的含义
相关概念
帕累托改进
重置资源能够提高至少一个人的福利水平(即每达到最优)
帕累托最优状态
经济处于一般均衡状态时,资源实现最优配置
一般均衡状态 /瓦尔拉斯均衡状态
居民实现了效用最大化+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且 产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供求都相等
条件
经济主体是完全理性的
信息是完全的
市场是完全竞争的
经济主体的行为不存在外部影响
市场失灵的含义
市场机制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导致资源配置缺乏效率或配置失当
市场失灵的原因及政府干预
市场失灵的四个原因
垄断、外部性、信息不对称、公共物品
垄断
只有完全竞争市场,企业的生产成本从长期看才是最低的
在不完全竞争市场,生产者不再是价格的接受者,产量不是最大、市场价格不是最低
政府干预
法律手段和反不正当竞争
公共管制(管制价格、规定限价/利润率)
信息不对称
买卖双方掌握的信息量不一样的情形
表现形式
逆向选择
由于信息不对称,出现劣币驱逐良币
道德风险
由于信息不对称,一方不能观察到另一方行为,则另一方可能采取不利对方的行为
政府干预
政府对许多商品的说明、质量标准和广告等作出法律规定
政府为消费者提供信息服务
外部性与市场失灵
外部性分类
按主体
生产的外部性
消费的外部性
按影响
外部经济(正外部性)
经济活动给他人带来好处,但没有得到对应补偿
例子:企业研发新技术,导致技术扩散
外部不经济(负外部性)
带来损害,而没有赔偿
例子:废水排放污染他人农田
消除外部性的方法
税收
对负外部性使用,使企业私人成本上升至等于社会成本
补贴
对正外部性使用,使企业私人收益上升至等于社会收益
合并相关企业
明晰产权(最主要手段)
外部性存在并导致资源配置失当的根本原因是产权界定不明晰
科斯定理
若财产权明确+交易成本为0或很小,则:无论产权最开始赋予谁,市场均衡的最终结果都是有效率的
当交易成本较大,则:产权的初始界定对于经济运行效率会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
结论:不同产权制度,会导致不同的资源配置效率
公共物品
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对应
特点
非竞争性
公共物品可以多人同时消费
例子:
国防、道路、环境治理、电视广播
非排他性
公共物品可以由任何人消费,不会排斥任何一个消费者
会导致“搭便车”现象,即不购买而消费
搭便车阻止了私人提供公共物品
分类
纯公共物品
完全的非竞争性和完全的非排他性
只能由政府提供
通过纳税间接购买而被动消费
例子:国防、治安
准公共物品
有限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政府和私人都可以提供
部分间接购买、部分直接购买
例子:教育、医疗卫生、收费公路
具有一定程度的拥挤性(消费者过多时,会出现拥挤)
公共物品对市场的影响
公共物品的市场需求曲线
是个人需求曲线在纵向(价格方向)求和
私人物品的市场需求曲线
是个人需求曲线在水平方向(需求量)上的求和
消费者隐瞒对公共物品的偏好,表明的需求低于实际
对于准公共物品
市场机制可以发挥一定作用
例子:收取适当学费为非义务教育提供一定经费
政府干预
政府承担公共物品主要提供者的职责
第7章 国民收入核算和简单的宏观经济模型
国民经济核算
国内生产总值GDP
含义
按市场价格计算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间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三种形态
价值形态
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全部货物和服务价值超过同期投入的全部非固定资产货物和服务价值的差额,即所有常住单位的增加值之和
生产的价值-投入的非固定资产的价值
收入形态
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创造并分配给常住单位和非常住单位的初次收入之和
创造并分配的初次收入之和
产品形态
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最终使用的货物和服务价值减去货物和服务进口价值
使用的价值-进口的价值
3种计算方法
生产法
GDP=各产业在一定时期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收入法
GDP=整个社会一定时期内获得的收入增加值
收入法GDP=所有常住单位收入法增加值之和 =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生产税净额
劳动者报酬:农户和个人劳动者
固定资产折旧
营业盈余~营业利润
生产税净额=生产税-补贴,生产税不包括所得税
支出法
GDP=整个社会在一定时期内购买最终产品的支付总和
支出法GDP=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净出口
最终消费=居民消费C+政府消费G
资本形成总额I=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存货变动
净出口=出口总值X-进口总值M
支出法GDP=消费C+政府购买G+投资I+净出口(X-M)
运用支出法核算GDP,可以计算资本形成率和最终消费率
国民总收入(GNI) /过去称国民生产总值
国民总收入(是收入概念)=国内生产总值(是生产概念)+来自国外的净要素收入
宏观经济均衡的基本模型
储蓄投资恒等式
四部门
消费者(居民)、企业、政府部门、国外部门(境外部门)
【总支出GDP:C+I+G+(X-M)】=【总收入Y:消费C+储蓄S+政府净收入T】
I=S+(T-G)+(M-X)
三部门
I=S+(T-G)
两部门(消费者/居民、企业)
I=S
消费、储蓄和投资
消费和储蓄
三种消费理论
英国凯恩斯消费理论
三个假设:两减一收
1、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
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消费增加;但是消费支出在收入中占比减小
边际消费倾向B=增加的消费C/增加的收入Y
0<边际消费倾向B<1
收入=消费+储蓄
2、收入是决定消费的重要因素
消费函数
消费C=必有消费a+引致消费BY
3、平均消费倾向会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减少
平均消费倾向APC=总消费C/总收入Y
APC=B+a/Y
<1、=1、>1
美国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理论
家庭消费取决于家庭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
消费函数C=a*WR(财富收入)+c*YL(劳动收入)
人口构成无实际变化时
长期看,边际消费倾向是稳定的
人口构成变化
年轻人和老年人比例增大
边际消费倾向提高
中年人口比例增大
消费倾向降低
美国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理论
将消费分为持久性收入和暂时性收入
消费是持久性收入的稳定函数
现期消费支出C=边际消费倾向*现期持久收入
消费函数与储蓄函数的关系
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互为补数
平均消费倾向=总消费/总收入
边际消费倾向=增加的消费/增加的收入
平均储蓄倾向=总储蓄/总收入
边际储蓄倾向=增加的储蓄/增加的收入
平均消费倾向+平均储蓄倾向=1
边际消费倾向+边际储蓄倾向=1
投资函数及投资乘数
投资是购置物质资本(如厂房、设备和存货,以及住房建筑物)的活动,即形成固定资产的活动,一般不包括金融投资在内
决定投资的因素
实际利率(决定投资的成本)
预期收益率
投资风险
预期通货膨胀和折旧
投资函数I=I(r)=自主投资e-引致投资dr
投资乘数
投资乘数k=增加的收入Y/增加的投资I=1/边际储蓄倾向S
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
总收入=总支出
两部门:均衡国民收入=(自发消费+投资)/边际储蓄倾向
总需求与总供给
总需求
国家各经济主体愿意购买的产品总量
影响因素
货币供给量
政府购买
同向变化:增加则总需求增加
利率
税收
价格总水平
反向变化:增加则总需求减小
预期
企业预期利润增大,则扩大投资 居民预期收入增加,增加消费 均会增加需求
总需求曲线
总需求=f(价格总水平),向右下方倾斜(同第一章市场需求曲线)
价格总水平对消费、投资和出口需求的影响
财富效应
价格总水平提高,实际购买力减小,总需求减小
利率效应
价格总水平变化引起利率变化,进而与投资、消费及总需求的反方向变化
出口效应
价格总水平通过汇率变动影响出口需求
固定汇率下
价格上升→国内产品比进口贵→进口增加、出口减小→总需求下降
浮动汇率下
价格上升→外资流入→本国货币升值压力→进口产品相对便宜→出口下降→总需求下降
总供给
国家的生产者愿意向市场提供的产品数量
影响因素
总供给的变动主要取决于企业利润水平
价格
成本
决定总供给的基本因素
其他因素
通过对成本的影响而影响企业利润水平,从而影响总供给
预期
若企业对未来利润预期下降,企业会减少生产,从而减少总供给
总供给曲线
长期
垂直线
长期总供给变动与价格总水平无关,取决于劳动、资本与技术、经济体制
短期(同市场供给曲线)
右上倾斜
总供给与价格总水平成同方向变动
总供求模型
长期看
影响价格总水平的是总需求(长期总需求曲线是垂直线)
短期看
总需求和总供给共同影响价格总水平
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的基本模型
若短期总供给不变,由于总需求增加右移,会导致价格总水平上升
第8章 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理论
经济增长
含义
总产出的增长
用GDP或人均GDP衡量
用现价计算GDP
可以反映国家经济发展规模
用不变价格计算GDP
可用于计算经济增长速度
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
劳动的投入数量
人口规模、人口结构、投入劳动时间的多少
资本的投入数量
资本的利用率和生产能力的利用率
劳动生产率
用生产的GDP计算
资本的效率
用资本投入量能产生的GDP计算
经济增长率
经济增长率是经济增长的标志
两因素分解
经济增长率=工作时间增加率+每小时产出的增加率
三因素分解
三因素:劳动投入、资本投入、全要素生产率
经济增长率=全要素生产率+(劳动份额*劳动增加率)+(资本份额*资本增长率)
考情:要求计算全要素生产率
经济周期和经济波动
经济周期
定义
总体经济活动随经济增长的总体趋势而出现的有规律的扩张和收缩
分类
按周期波动时间的长短
长周期(50-60年)、中周期(8年,人们最关注)、短周期(3-5年)
按经济总量绝对/相对下降的情形
古典型周期
负增长,经济总量绝对减少
增长型周期
增长率为正,经济总量相对减少而非绝对减少
我国经济周期属于增长型
阶段划分
扩张阶段
常伴随通货膨胀
紧缩或衰退阶段
收入和消费水平呈下降趋势
经济波动
导致波动的原因
投资率变动
消费需求波动
技术进步
预期变化
经济体制的变动
国际经济因素的冲击
2008年金融危机
大规模疫情等因素的冲击(21年新增)
分析和预测经济波动的指标体系
一致指标
工业总产值、固定资产投资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先行指标 /领先指标
制造业订货单、股票价格指数、广义货币M2
滞后指标
库存、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考情:区分三种指标的内容
经济发展
基本理论
经济发展包含
经济增长
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变化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城市化进程逐步推进
居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
收入分配状态主键改善
经济发展的核心
人民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
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
可持续发展
十三五(可略)
主要目标
经济中高速增长
生活水平和质量、素质、环境提高
制度成熟定型
基本理念
创性、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十四五规划(21年新增)
“三个新”
新发展阶段
新发展理念
新发展格局
主要目标
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主要发展指标
国内生产总值
劳动生产率增长
研发经费投入
城镇化
碳排放/森林覆盖率
失业率
人均可支配收入
受教育程度
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
人均寿命提高1岁
加快构建内循环+外循环的发展格局
扩大内需
促进消费
拓展投资空间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1年删除)
主要任务
三去一将一补
去产能、去杠杆、去库存(房地产库存)
降成本
补短板
补新产业、创新、农产品供给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主要内容(21年删除)
19大: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
大力发展实体经济
着力解决的三方面问题
实体经济结构性供需失衡
金融和实体经济失衡
房地产和实体经济失衡
提升创新地位
与生产要素的增加比,更重要的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这是创新引领经济作用的直接体现
政府任务
加大对科研的投资和支持力度,加强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最大化其“外溢效应”
扶持创新产业,促进技术进步和成果转化
推动商业模式创新
持续性增加教育和科技事业投入
乡村振兴,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三农问题
改革
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
优化我国经济空间布局
现阶段问题
区域差距、老少边穷地区
受要素成本上升影响,东部产业亟待转移升级
西部受历史、自然条件制约,发展滞后
资源型省份受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冲击较大
东北转型升级缓慢,经济习性压力增大
手段
西部地区差别化政策
重点地区产业承接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
完善产权制度
要素市场化配置
现代市场经济的基础
要素自由流动
公平竞争
全面开放新格局
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
一带一路建设
第9章 价格总水平和就业、失业
价格总水平
含义
价格变动状态的平均或综合,一般用价格指数来度量
我国的度量方式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
决定价格总水平P变动的因素
费雪方程与价格
货币供给量M
货币流通速度V
总产出T
公式
费雪方程式P
MV=PT
P=MV/T
价格总水平变动率/通货膨胀率π
π=m+v-y
供需与价格
总需求
反相关。价格总水平P↑,则总需求↓
总供给
短期看
正相关。价格总水平P↑,则总供给↑
长期看
总供给与价格总水平无关
价格总水平决定于总需求和总供给的比例关系
价格变动的直接经济效应
价格总水平变动对工资的影响
实际工资变动率=名义工资变动率/价格总水平变动率
价格总水平变动对利息率的影响
实际利率=名义利率-价格总水平变动率(i=r-π)
价格总水平变动对汇率的影响
价格总水平影响汇率,从而影响进出口产品价格 ,进而影响进出口和总供求的关系
价格变动的间接经济效应
对企业生产经营决策的影响
收入分配结构
经济增长
价格总水平剧烈、大幅度变动不利于经济增长
一定程度的通货膨胀可能(暂时)有利于经济增长
就业和失业
就业含义
就业者条件(指年龄)
我国指16周岁以上
收入条件(指获得一定劳动报酬或营业收入)
时间条件(每周工作时长)
失业
失业含义
有劳动能力、愿意就业,但目前没有从事有报酬或收入的工作的现象
失业人口
没有工作+当前可以工作+正在寻找工作
失业水平统计
发达国家
失业率=失业总人数/民用劳动力总人数
就业率=就业人数/民用成年人口总数
城镇登记失业人口定义
指非农户口、在劳动年龄内(16岁-退休)、有劳动能力、无业而要求就业、并在就业服务机构进行失业登记的人员
我国指标(2个)
城镇调查失业率
城镇登记失业率
指标区别(21年新增,重要考点):
自然失业率
劳动力市场供求出于均衡状态、价格总水平处于稳定状态时的失业率
弗里德曼
自然失业率为经济处于充分就业状态时的失业率
斯蒂格利茨
自然失业率为通货膨胀率为0时的失业率
为非加速通货膨胀失业率
失业的类型
自愿失业
含义
劳动者嫌工资低而不愿意工作
分类
摩擦性失业
换工作之间的时间处于无业状态
结构性失业
劳动者技能和岗位需求不匹配导致的失业
产业升级/产业衰落
需求不足型失业 (非自愿失业、周期性失业)
凯恩斯
指劳动者在现行工资水平下找不到工作的状态 或是指总需求相对不足减少劳动力派生需求所导致的失业
经济繁荣
需求上升、失业率低
经济衰退
需求下降、失业率高
我国就业与失业问题
二元经济结构
工业部分和农业部分
如果劳动力流动自由,则低收入农民会向工业部门转移
农村劳动力供给无限,从农业中转换出来的劳动力的边际生产率接近0,因此城市中会出现大量的事业人口
如果劳动力在农业部门不流动
农村实际存在大量隐性失业或者就业不足现象 劳动者实际工作时间少于愿意且能够工作的时间
失业和经济增长及价格总水平的相互关系
奥肯定律
美国产出与失业之间的一个数量相关关系
实际GDP每下降2-3%,失业率会上升1%
(y-y*)/y*=-2X(u-u*)
y实际GDP,u实际失业率 y*自然GDP,u*自然失业率
经济增长和就业正相关,和失业反相关
就业弹性
就业弹性=劳动就业增长率/经济增长率
就业弹性的变化受产业结构等因素影响
第三产业或服务业占比大,则就业弹性较高
菲利普斯曲线
描述通货膨胀与失业或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关系的曲线
通货膨胀和失业率之间的替代关系
失业率降低时,通货膨胀率趋于上升
可通过高通货膨胀率换取低失业率;或用高失业率换低通货膨胀率
弗里德曼
短期曲线
向右下倾斜
长期曲线
竖线
第10章 国际贸易理论和政策
理论
绝对优势理论 (亚当.斯密)
各国生产技术上的绝对差异导致在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异
各国应该集中生产并出口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而进口不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
比较优势理论 (大卫.李嘉图)
决定国际贸易的因素是两个国家产品的相对生产成本
只要两国之间存在生产成本上的差异,即使其中一方处于完全的劣势地位,国际贸易仍会发生,而且贸易会使双方获得收益
要素禀赋理论 (赫克歇尔俄林)
各国资源条件不同,也就是生产要素的供给情况的不同,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基础
各国应集中生产并出口那些能够充分利用本国充裕要素的产品,进口那些需要密集使用本国稀缺要素的产品
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生产资源配置或要素储备比例上的差异
规模经济贸易理论 /当代贸易理论 (克鲁格曼)
解释相似资源储备国家之间和同类工业品之间的双向贸易现象
大规模的生产可以降低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是现代国际贸易的基础
产品相似,但不同质
市场是不完全竞争的
前三个为传统理论
不考虑生产规模的变化
三个假设
规模报酬不变
各国产品都是同质的
国际市场是完全竞争的
国际贸易的影响因素
影响出口贸易的因素
自然资源的丰裕程度
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的高低
汇率水平
汇率下跌(对外贬值)
外币兑换本币的数量增加
外币购买力提高、本国商品/劳务价格低廉
降低出口商商品价格、增加出口
有利于增加本国旅游收入及其他劳务收入
国际市场需求水平和需求结构
市场需求减少,各国出口贸易减少
记忆口诀
“贬出”
本币贬值,出口增加
影响进口贸易的因素
经济总量和总产出水平
总产出越高,GDP规模越大、对自然资源和投资品的需求就越大,进口额越大
总产出越高,居民收入高,则消费高,进口额越大
汇率水平
汇率下降(货币贬值)
用本币表示的进口商品价格上升
本国居民对进口商品需求会下降,缩减进口
商品的供给情况和价格水平高低
如商品紧缺,则价格上升,会使得进口贸易收到影响
政策
政府对进出口贸易的干预
干预目的 (21年新增)
个别国家滥用“国家安全”概念,推行贸易保护措施,违背自由贸易原则,违背经济全球化潮流。
对进口
非关税限制
进口配额制
自愿出口限制
出口国在进口国压力下,自愿限制其出口数量或金额
歧视性公共采购
政府给国内供应商优先获得公共订单,而对外国供应商的歧视
技术标准和卫生检疫标准
关税限制
对出口
出口补贴
直接补贴
间接补贴
出口退税
出口信贷
倾销与反倾销
倾销定义
以低于正常价值的价格销售+对进口国产业造成损害
正常价值的确定依据 (根据WTO规定)
原产国标准
出口国国内销售的可比价格
第三国标准
出口国向第三国出口的最高可比价格
按同类产品在原产国的生产成本+销售费+管理费+一般费用+利润
倾销类型
掠夺性倾销 (短期+不合理低价)
对国外市场、短期内不合理低价竞争,排除竞争对手后再提高售价
为排除对手,获得超额垄断利润
持续性倾销 (持续+低价)
对国外市场、无限期的持续低价销售
为长期占有市场,实现利润最大化目标
隐蔽性倾销 (对本国低价+亏损补偿)
对本国市场、进口商以倾销性低价在本国市场上抛售,亏损部分由出口企业予以补偿
偶然性倾销 (抛售库存)
对外国市场、出口国以倾销方式向外国抛售大量剩余库存产品
倾销的影响
对进口国
倾销挤占市场,阻碍该国产业发展
向该国生产者和消费者传递错误价格信号,扭曲该国市场秩序
发达国家产业产品倾销将抑制发展中国家新兴产业的建立和发展
对出口国
该国相似产品厂商的过度价格竞争,扰乱出口国市场秩序
倾销企业为弥补倾销中的损失,会利用该国市场需求弹性小的状况来维持较高的垄断价格,损害出口国消费者的利益
对第三国
倾销导致进口国对第三国产品的需求下降,使第三国在进口国的市场份额减少
反倾销
是一种贸易救济措施
反倾销税
在正常海关税费外,进口国征收的附加税
不得超过所裁定的倾销幅度
纳税人是倾销产品的进口商,出口商不得直接或间接替进口商承担反倾销税
世贸组织规定,对出口国某产品征收反倾销税的要求
低于正常价值进入另一国市场
对某一成员国产业造成重大损失
损害和低价倾销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第11章 公共物品与财政职能
公共物品
含义
由美国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首次提出
特征
非竞争性 (主要特征)
等量消费
增加一个人消费的边际供给成本为0
强调了公共物品的潜在收益
非排他性
无法排除特定人不付费使用
指出了市场机制提供公共物品的困难
需求显示
通过具有强制性的政治交易实现
(VS 私人物品需求显示:通过资源的市场交易实现
一致同意规则
最符合社会正义原则,但决策成本高
少数服从多数原则
现实常用
常用决策规则
相对多数决策、二轮决选制、逆向排除法、博尔达计分法、孔多塞规则、赞同投票...
供给
两重含义
融资
政府融资 /强制融资
政府以强制税收的形式为公共物品融资
缺点
难以满足公共物品多样化需求
私人融资 /资源融资
缺点
可能导致公共物品供给数量不足、结构不平衡
联合融资
政府补贴+税收优惠,鼓励私人提供公共物品
生产
政府生产
典型
合同外包
典型
公共物品提供私有化的表现
其他方式
特许经营、合同委托
供给制度
决策制度(核心)、融资制度、生产制度、受益分配制度
决策权最终归属于
每一位社会成员或其待议机构(21年新增)
政府活动范围及公共财政职能
政府活动范围
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
矫正外部性
维持有效竞争
财政资源配置职能
调节收入分配
财政收入分配职能
稳定经济
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
公共财政职能
资源配置职能
范围
市场失灵+社会需要的公共物品和服务
手段
为公共工程提供资金
直接投资、财政贴息、税收优惠,以引导社会投资方向
提高自身管理和运营效率
收入分配职能
手段
明确社会收入分配范围和界限
加强税收调节
发挥财政转移支付作用
发挥公共支出作用(提供社会福利,如公共卫生防疫)
经济稳定和发展职能
四大目标
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
手段
税收、财政补贴、财政贴息、公债...
公共选择理论及政府失灵
公共选择理论
对市场决策的经济学研究,是关于“政府失灵”的理论
分析的是政治场景和公共选择中的个人(包括投票人、政治家、官僚)行为
从与经济学同样的个人主义方法论和“经济人”假设出发,对个人在政治环境中的行为,做出科学的分析与判断。
政府失灵
表现形式
选民
“理性的物质”与“理性的非理性”
政治家(政党)
选票极大化
投票循环
管理体系无效率
利益集团与寻租
第12章 财政支出
概念
财政支出
财政支出是政府行为活动的成本
财政支出规模
规模指标
绝对规模
按当年价格加总
有时也可以按不变价格
相对规模
财政支出/GDP
反应政府参与社会经济活动的程度
中央支出/全国支出
反应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程度
规模变化指标
财政支出增长率
财政支出增长的弹性系数(增长率比)
财政支出增长率/GDP增长率
财政支出增长的边际倾向(增长额比)
财政支出增长额/GDP增长额
GDP增长1时,财政支出增加多少
财政支出结构
各类支出/财政支出总额
反应政府用各项财政资金都做了什么事; 有助于人们了解政府如何运用财政资金
财政支出的经济性质
各项财政支出的具体经济构成
反应财政每一笔钱具体如何花
分类
编制政府预算的统计分类
支出功能分类
按照公共物品与服务的产出性质进行分类
反应政府的职能活动
分类科目设类、款、项三级
包括
一般公共服务、国防、外交...
社会保障、科学教育、文化旅游...
农林、商业服务业、金融、..
债务....
援助、预备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转移性支出...
支出经济分类
按照政府生产公共物品的成本投入进行分类
反应政府支出的经济性质和具体用途
按交易的经济性质
购买性支出 (应减小) (资源配置职能)
政府为了履职,而发生的费用
包括
消费性支出
投资性支出(应减小)
反应政府的资源配置职能
转移性支出 (应增加) (收入分配职能)
政府扮演中介者,向收益对象拨付财政资金
可以造成购买力和社会财富的重新分配
反应政府收入分配的职能
中国财政支出结构存在的问题和优化
购买性支出大,转移性支出少
应关注再分配,使财政支出向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倾斜
投资性支出占比高
投资应当有保有压
增多消费(消费性)、减少投资
社会性支出比重较低
在消费性支出上,要严控行政性公共消费、优化转移性支付结构
主要用于教育、医疗、社会保障
财政支出增长的理论解释
政府活动扩张法则
公共支出增加的原因是,社会和经济增长增加了对政府活动的需求
梯度渐进增长理论
阶梯式,非连续增长
公共支出增加的内在原因:公众容忍税收水平的提高
外在原因
战争、危机、自然灾害时,公共支出急剧上升
经济发展阶段增长理论
初期阶段
基础设施等政府投资比重较大
中期阶段
政府投资比重下降
成熟阶段
环境、交通、教育、通讯等政府投资比重加大
非均衡增长理论
支出增加的原因:政府部门投资效力偏低
生产率偏低的公共部门规模随进步部门工资增长而增长
通过分析公共部门平均劳动生产率状况来解释
公共选择学派的解释
从选民、政治家、官僚行为及民主制度的特征解释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
主体
政府、财政部门
对象
使用财政资金的部门或机构
内容
公共委托-代理事项
原则
经济性
达到合格,耗费最少
效率性
一定投入,最大产出
效果性
期望取得VS实际取得成果
公平性
部门预算支出绩效评价
评价原则
统一领导原则
财政部同意领导
分类管理原则
客观公正原则
科学规范原则
评价方法
公众评价法
比较法
成本效益分析法
因素分析法
指标选择
相关性
指标与绩效目标有直接联系
经济性
合理成本的基础上评价
可比性
相似目的工作选定共同的指标
重要性
选最具代表性的指标
第13章 财政收入和财政集中度
分类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略)
政府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21年改为4大类)
税收收入
非税收入
10款该为8款
债务收入
转移性收入
衡量财政收入的不同口径
最小口径
税收收入
小口径
税收收入+纳入一般预算的非税收入(不包括政府债务收入、社会缴款)
最常用(我国统计年鉴中对外公布的财政收入)
中口径
公共财政预算(即一般预算)收入+社会保障缴费收入
大口径
全部政府收入
财政集中度 /宏观税负
口径
税收收入/GDP
财政收入/GDP
(财政收入+政府性基金收入+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社会保障基金收入)/GDP
税收的内涵、特征及拉弗曲线
特征
强制性
无偿性
税收本质的体现,区别税收收入和财政收入
固定性
通过法律 预先规定了征税对象、税基、税率等
拉弗曲线
税收收入/经济增长=f(税率)
保持适度的宏观税负
涵养税源
税负转嫁
类型
前转/顺转
提高商品价格,前转给消费者
最典型
多发生在流转税上
后转/逆转
前转困难时,压低生产要素价进价后转给供应商
混转/散转
前转+后转混合;实践中常见
旁转/侧转
转给其他人(非消费者、供应商)
消转
降低成本,使税负从新增利润中抵补
税收资本化/资本还原
预先扣除生产要素未来应当缴纳的税款,后转给供应商
现在承担未来的税收
典型:对土地交易的课税
影响因素
应税商品供给与需求弹性
需求弹性小、供给弹性大,税负不易转嫁
课税商品的性质
生活必需品容易转嫁
课税与经济交易的关系
通过经济交易过程课税的,容易转嫁
如增值税、消费税
与经济交易无关的不易转嫁
企业所得、个人所得税
课税范围
范围广泛,容易转嫁
商品竞争程度
竞争程度小,容易转嫁
国债
特征
自愿性、有偿性、灵活性
功能
弥补财政赤字
财政赤字可以通过向央行借款、增加税收、发行国债来弥补
筹集建设资金
调节货币供应量和利率
国债是收入稳定、无风险或风险低的投资工具
调控宏观经济
国债负担
认购者负担、债务人负担(应考虑政府偿债能力)、纳税人负担(国债是延期的税收)、代际负担(对后代人的影响)
国债限度
衡量国债绝对规模的指标
国债余额、国债总额、当年到期本息国债总额
衡量国债相对规模的指标
国债负担率
国债累积余额/GDP
国际公认警戒线:发达国家60%,发展中国家45%
债务依存度
当年的债务收入/财政支出
财政支出多少由国债实现
国际公认警戒线:15-20%
国债制度
发行制度
发行方式 (关键)
公募招标
承购包销
直接发售
个人不得以直接发售方式认购国债
“随买”
偿还制度
偿还方式
抽签分次偿还、到期依次偿还、转期偿还、提前偿还、市场购销法
市场制度
市场层次
发行市场
主要参与者:中央政府、发行中介机构、投资购买者
流通市场
交易方式
现货交易
普遍常用
期货交易
《国债期货合约》必要素:期限、价格、数量、标的
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的主要措施
中央实行余额管理
地方
限额管理
举债只能用于公益性资本支出和适度归还存量债务,不得用于经常性支出
分为一般债务和专项债务,分类纳入预算管理
遵循市场化原则
中央政府实行不救助原则
第14章 税收制度
税制要素
纳税人 (对谁征税))
纳税人和负税人可能一致,也可能不一致
扣缴义务人包括企业、机关、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或个体工商户、个人合伙经营者、其他自然人
课税对象 (对什么征税)
即征税客体
课税对象是不同税种间相互区别的主要标志
相关概念
税目
课税对象的具体化
代表征税的广度
计税依据
税源
税率
应征税额/课税对象
是计算应征税额的标准
是税收制度的中心环节
体现征税的深度
种类
比例税率
税率不随征税对象数量的变动而变动
如:流转税
定额税率
固定税额
累进(退)税率
纳税环节
(略)
纳税期限
(略)
减税免税
税法列举的免税项目
非定期减免
一般减税、免税
都属于定期减免性质,到期应当恢复征税
违章处理
税收强制性特征的体现
纳税地点
纳税人应当缴纳税款的地点
纳税地点和纳税义务发生地二者可能不一致
例:分公司利润在总公司汇总纳税
税收分类
按征税对象不同
财产税
房产税
契税
地方税
车船税
所得税
包括
个人所得税
企业所得税
直接税
资源税
资源税
土地使用税
流转税
包括
增值税(属于共享税)
消费税(属于中央税)
我国税收收入的主体税种
间接税
行为税
印花税
城市维护建设税
按计量标准划分
从价税
如:增值税
从量税
按税收与价格的关系划分
直接税
纳税人直接负担,无税负转嫁;
纳税人=负税人
如: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财产税
间接税
纳税人与负税人不一致
如:流转税(增值税、消费税...)
按税收管理权限和使用权限分类
中央税
如:消费税、关税...
地方税
如:契税、房产税、耕地占用税、土地增值税、城镇土地使用税
中央地方共享税
如:增值税(50%-50%)、所得税(60%-40%)、资源税
记忆
直接财产所得,间接消费增值
共享资源增值所得,中央消费关税,地方房产契税
重点税种
增值税 (属于流转税)
特点
逐环节征税,逐环节扣税,最终消费者承担全部税款
不重复征税,具有中性税收的特征
税基广阔,具有征收的普遍性和连续性
优点
能够平衡税负,促进公平竞争
便于对出口商品退税+避免对进口商品征税不足
在组织财政收入上具有稳定性和及时性
在税收征管上可以相互制约,交叉审计
类型
消费型
允许全部扣除外购固定资产所含税款
收入型
允许部分扣除-
生产型
不允许扣除-
征收范围
货物的生产、批发、零售、进口四个环节;销售服务、无形资产和不动产
覆盖第一、第二、第三产业
纳税人
一般纳税人
年应税销售额>小规模纳税人标准的,应当申请一般纳税人资格认定
未超过或新开业的纳税人,也可以申请一般纳税人
小规模纳税人
认定为一般后,不得转为小规模纳税人
税率及征收率
一般纳税人
13%
9%
销售或进口
农产品、农机、化肥...
冷气、暖气、天然气、沼气、自来水、油、盐
图书、报纸、杂志、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二甲醚
交通运输、邮政、基础电信、建筑、不动产租赁/销售、转让土地使用权
6%
提供增值电信服务、金融服务、生活服务、不动产租赁外的现代服务
0
出口货物;境内单位和个人跨境销售服务、无形资产的行为
小规模纳税人
征收率5%
销售自行开发、取得、自建的不动产以及不动产经营租赁服务
征收率3%
小规模纳税人和特定一般纳税人
计税方法
一般纳税人
扣税法:当期应纳增值税额=销项税额-进项税额
销项税额=销售额*适用税率
进项税额,一般以当期购物发票中注明的允许扣除的税款为准
小规模纳税人
应纳税额=销售额*征收率
进口货物应纳税额
应纳税额=组成计税价格*税率
各类税收特点
所得税
税负相对比较公平:比较符合“量能负担”原则
属于单环节征收,不存在重复征税问题
税源可靠
收入具有弹性,发挥“内在稳定器”的作用
多采用累进税率
财产税
符合税收的纳税能力原则
课税对象是财产价值
税源比较充分,且相对稳定,不易受经济变动因素的影响
具有收入分配功能;一定程度有助于避免财富分配不均
属于直接税,不易转嫁
流转税
课税普遍:以交易为前提
以流转额或交易额为计税依据
不考虑纳税人经营能力和经营状况,只考虑经营行为
对同一种经济活动或经济行为按照相同标准课征
普遍实行比例税率
消费税 (属于流转税)
含义
在普遍增收增值税的基础上,选择少数消费品再征收一道消费税
纳税人
在我国境内生产、委托加工和进口应税消费品的单位和个人(零售不算)
科目
烟;酒;高档手表;高档化妆品;贵重首饰和珠宝玉石;
高尔夫球及球具、实木地板
成品油
摩托车;小汽车;游艇
木制一次性筷子、鞭炮烟火、电池和涂料
税率
比例税率和定额税率
计税方法
从价定率
比例税率
从量定额
定额税率
啤酒、黄酒、成品油
复合计税(从价和从量复合)
白酒、卷烟
所得税
企业所得税
纳税人
企业+取得收入的组织
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适用个人所得税
税率
25%;20%(非居民企业特殊所得)
(其余略)
个人所得税
纳税人
居民个人(有住所;无住所+纳税年度居住累计183+天)
境内取得+境外取得
非居民个人(无住所; 不满183天)
我国境内取得
税率
3%-45% 超额累进税率
工资、劳务报酬、稿酬、特许权使用费所得
5%-35% 超额累进税率
经营所得
20%比例税率
财产租赁所得
财产转让所得
利息、股息、红利所得
偶然所得
个人将所得捐赠于教育、扶贫、济困等公益慈善事业,捐赠额(捐赠<30%应纳税所得额的部分)可扣除
税收优惠
免证
省级...奖金
国债和国家金融债券利息
保险赔偿
...
减征
残疾、孤老人员和烈属所得
因自然灾害遭受重大损失的
注:(减征省级政府规定,并报同级人大常委会备案)
征收管理
(略)
财产税
房产税
含义
按房屋的计税价值或租金收入向产权所有人征收的税
纳税人
产权所有人、承典人、房产代管人、使用人
征税范围
城市、县城、建制镇、工矿区的房屋
不包括
农村房屋、独立于房屋的建筑物(如:围墙、烟囱、菜窑、室外游泳池)
税率
从价计征
1.2%
从租计征
12%
计税依据
(略)
征收管理
(略)
车船税
纳税人
车船的所有人或管理人
税额
车辆:省级政府确定
船舶:国务院确定
注:乘用车三税:车辆购置税、燃油消费税、车船税
第15章 政府预算
概念
从形式上看
是政府年度财政收支计划以预算平衡表的形式体现
预算平衡表反应了政府资金的来源和流向,体现了政府的年度工作重点和方向
从内容上看
是政府对财政收支的计划安排
是政府理财的主导环节和基本环节
从政治方面看
是重大的政治行为
反映的是政府做什么和不做什么之间做出选择
反映了支出上的优先权
反映了政府准备购买的具体公共物品和服务及其成本
从本质上看
是国家和政府意志的体现
政府预算需要经过国家权力机构的审查和批准才能生效,属于年度立法
原则
完整性
所有法律准许的政府财政活动,都要在预算中清楚列出,不应另设其他财政收支账户
非政府交易活动必须排除在外
统一性
保证整个财政活动的连续性和整体协调性
可靠性 /谨慎性
支出预算安排真实、可靠
不列入无法完成的支出导致支出规模过大
也不漏列一定要发生的支出,认为缩小支出规模
合法性
预算活动的每个环节均经立法机关审查批准
是政府必须对纳税人负责的理念的重要体现
公开性
预算内容及执行情况,必须明确并采取一定形式公之于众(除少数涉及国家秘密的信息)
年度性
历年制
如:中国
跨年制
如:美国、英国、日本
分类
按预算编制形式
单式预算
形式简单、便于编制、公众监督
复式预算
包括
经常预算
税收为收入来源、行政事业项目为支出对象
资本预算
国债为收入来源,经济建设项目为支出对象
按预算编制依据的内容和方法
增量预算 /基数预算
在以前预算年度指标基础上编制;连续性
零基预算
不考虑以前指标
按预算作用时间长短
年度预算
多年预算
多个3-5年;滚动
中期预算无法律效力,无需权力机关批准
按预算项目是否直接反映经济效益
投入预算
控制各项支出的用途和金额
绩效预算
衡量完成工作的情况
规划项目预算
核心是使用成本-效益和成本-有效性分析
按预算收支平衡状况
平衡预算
差额预算
按预算管理层级
中央预算
地方预算
我国政府预算职权的划分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组织编制本级预算草案、决算草案。(21年修改)
我国政府预算体系
包括: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
一般公共预算
政府以社会管理者身份筹集财政收入(税收为主),用于行使行政职能的收支预算
是政府预算体系的基础
能够统筹安排使用的资金,应当纳入一般公共预算
目前我国每年统计公报公布的财政收入、财政支出、财政赤字的数字,是就一般公共预算而言的
政府性基金预算
管理原则:以收定支,专款专用、结余结转下年继续使用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
(略)
社会保险基金预算
(略)
我国政府预算编制和执行制度
政府预算制度是财政制度的核心,一般通过“预算法”的形式予以确定
编制制度
部门预算制度
预算外资金纳入预算管理
执行制度(关键环节)
建立国库集中收付制度
政府收入直接缴库和集中汇缴至国库单一账户
实行政府采购制度
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
建目标
建立预算体系的中期目标
(略)
编报告
(略)
权公开
(略)
第16章 财政管理体制
含义
管理【中央与地方政府】、【地方各级政府之间】划分财政收支范围、财政管理权责的根本制度
广义-
包括:政府预算管理体制(中心环节,狭义)、税收管理体制、公共部门财务管理体制
狭义-
指:政府预算管理体制
内容
财政分配和管理机构的设置
政府间事权及支出责任的划分 (财政管理体制的基础性内容)
划分原则
技术原则
效率原则
区域原则
受益原则
政府间财政收入的划分 (税种属性为其主要划分标准)
划分原则
恰当原则
集权原则
收入份额大归中央
效率原则
收益与负担对等原则
归中央:调控功能强、收入份额大、流动性大、收益与负担不直接对应
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注:国际经验--收入结构与支出结构的非对称性安排(收入以中央为主,支出以地方为主)
类型
财政联邦制模式
联邦政府和州政府之间的权力划分遵循“州余权主义”原则
上下级政府财政之间无整体关系
政府间财政联系依靠“分税制”和“转移支付制度”实现
如:美国、印度、加拿大、德国、澳大利亚、墨西哥、俄罗斯
财政单一制模式
中央为主,地方在中央决策和授权范围内活动
如:英国、法国、日本、韩国、意大利
分税制
中央固定收入
消费税、关税、车辆购置税、证券交易印花税、船舶吨税、出口退税、海关代征的增值税和消费税
地方固定收入
房产税、车船税、印花税、耕地使用税、契税、烟叶税、土地增值税、国有土地有偿使用收入
共享收入
增值税(50-50)、所得税(60-40)、资源税
我国现行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最早提出转移支付制度:庇古
特点
完整性、对称性、科学性、统一性和灵活相结合、法制性
分类
一般性转移支付
对于地方事权范围的支出事项
包括
均衡性转移支付
民族地区转移支付
调整工资
农村税费改革
资源枯竭城市转移支付
专项转移支付
严格限于中央委托事项、共同事权事项、效益外溢事务、符合中央政策导向事项
重点用于: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支农等公共服务领域
任务
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的规模和比例
清理、整合、规范专项转移支付
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
总体要求
中央决定,中央减少对围观事务直接管理
(其余略)
划分原则
激励地方政府主动行为
(其余略)
主要内容
加快省以下财政事权和支出划分
(其余略)
第17章 财政政策
含义、功能和目标
含义
财政政策是一国政府对财政收支关系进行调整的原则和措施
组成
预算政策
税收政策
支出政策
国债政策
功能
协调、导向、稳定、控制
目标
促进充分就业
物价基本稳定
国际收支平衡
经济稳定增长
工具
包括
预算、税收、公债、公共支出、政府投资、财政补贴
社会供给小于总需求时 (经济过热,少花钱抑制总需求)
减少财政支出
(略)
增加财政收入
(略)
社会供给大于总需求时 (经济过冷,多花钱刺激总需求)
增加财政支出
(略)
减少财政收入
(略)
类型
按调节经济周期的作用
自稳定的财政政策
累进所得税
政府福利支出的自动稳定作用
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
包括汲水政策、补偿政策
按调节国民经济总量和结构中的不同功能
扩张性财政政策
增加和刺激社会总需求
紧缩性财政政策
减少和抑制社会总需求
中性财政政策
收支基本平衡或动态平衡
财政政策乘数
用于研究财政收支变化对国民收入的影响
包括
平衡预算乘数
=税收乘数+政府购买支出乘数=1
税收乘数
GDP变动率/税收变动率=-边际消费倾向b/(1-b)
政府购买支出乘数
GDP变动率/购买支出变动率=1/(1-b)
财政政策的时滞
内在时滞
认识时滞
取决于掌握经济信息和准备预测的能力
行政时滞
对经济问题调查研究耗时
外在时滞
决策时滞
立法机关审议通过耗时
执行时滞
立法机关批准后实施耗时
效果时滞
实施后到对经济产生影响耗时
21年删除:第四节-我国财政政策实践经验
第18章 货币供求与货币平衡
货币需求
概念
经济主体能够并且愿意持有货币的行为
是经济需求(能够+愿意)、有效需求、派生需求(派生于对产品的需求)、客观需求
三个职能
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
货币需求理论
费雪-现金交易数量说
交易方程式:P=MV/T
物价水平P与货币量M正相关
剑桥学派-现金余额数量说
π=KY/M
货币价值π与货币量M成反比
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 /流动性偏好理论
影响流动性偏好的三种动机
交易动机
进行日常交易
预防动机
应付各种紧急情况
交易性需求∝GDP
投机动机
根据市场利率变化的预期持有货币以便从中获利
投机需求∝1/利率
基本假定
未来的不确定性
收入是短期资产
货币函数:L=L1(Y)+L2(i)
货币需求=交易性需求(国民收入Y)+投机需求(利率i)
流动性陷阱
当利率低于某一点时,货币需求会无限增大,此时无人愿意持有债券,都愿意持有货币,流动性偏好具有绝对性
弗里德曼现代货币数量说 /货币需求理论
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
财富总额:恒久性收入越高,所需货币越多(同向)
财富构成:人力财富比例越高,所需货币越多(同向)
各种资产的预期收益和机会成本(反向)
方程:
货币供给
货币供给层次
划分原则:依据资产的流动性
M0
流通中的货币(现金)
M1(狭义货币供应量)
M0+单位活期存款
M1是中央银行重点调控对象
M2(广义货币供应量)
M1+单位定期+个人存款+其他存款(不包括财政存款)
【(现金M0)+单位活期1】+准货币2(单位定期+个人存款+其他存款)
社会融资规模
定义
实体经济(非金融企业+住户)从金融体系获得的资金总额
金融体系:银行、保险、证券
意义
全面反映金融与经济关系,以及金融对实体经济资金支持的总量指标
指标构成
贷款、银行承兑汇票
保险公司赔偿、投资性房地产
股票筹资、债券筹资
货币供给机制
央行的信用创造货币机制
商业银行的扩张信用、创造性派生存款机制
扩张能力受三类因素制约
受存款准备金的限制
存款准备金率
受提取现金数量的限制
受单位和公众缴付税款的限制
货币结构比率
货币供应量公式
M=BxK
基础货币B=央行发行的货币+商业银行在央行的存款
货币乘数K:基础货币扩张的倍数; K=1/(存款准备金率+货币结构比率)
货币均衡与失衡
货币均衡的含义
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动态(大体)一致
货币均衡一定程度上反应了经济总体均衡状态
货币均衡水平
货币内在自我调节,使供给和需求均衡
货币供应量,是货币供求关系的产物
流通领域的货币数量,取决于货币的均衡水平
假定货币流通速度相对稳定,货币供应量与GDP同步增长
考虑物价自然上升的因素,货币供应量应略高于GDP增长
货币供应量增加率=GDP增长率+物价自然上涨率
货币失衡的类型
总体性失衡
货币供应量<货币需求量(少见)
货币供应量>货币需求量(常见)
政府向央行透支以融通财政赤字
不适当地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刺激经济
后果:严重通货膨胀
结构性失衡
货币供需大体一致,但供需结构不相适应
表现为短缺与滞留并存
原因:社会经济结构不合理
结构性失衡必须通过经济结构调整加以解决
通货膨胀
含义
萨缪尔森:商品和生产要素价格总水平持续上涨
马克思:由于纸币过度发行,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
定义共同特点
货币有效需求大于有效供给
物价持续上涨
类型
按成因
需求拉上型
自发性
支出的增长是独立的,与成本增长无关
诱发性
成本增长导致工资收入增加,诱使消费支出增加
支持性
政府为阻止失业率上升而增加支出,采用扩张性财政/货币政策以增加总需求
成本推进型
工资推进型
工资和物价螺旋上升
利润推进型
垄断企业为利润而人为抬高物价
输入型
进口商品价格上涨
结构型通货膨胀
按表现形式
公开型
表现形式:物价上涨
抑制型
表现形式:持币待购,而使货币流通速度减慢
原因
直接原因
过度的信贷供给
主要原因
财政原因
财政赤字,或推行赤字政策
信贷原因
信用膨胀(银行信用提供货币量超过客观需求) 其原因:赤字压力、经济过热、银行决策失误
其他原因
如:投资规模过大、国民经济结构失衡、国际收支长期顺差
治理
紧缩性财政政策(少花钱)
减少政府支出、增加税收、发行公债
紧缩性货币政策(少给钱)
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提高再贴现率
公开市场业务:央行出售有价证券
1.紧缩需求政策
2.积极供给政策
减税、消减社会福利开支、适当增加货币供给、发展生产、精简规章制度
第19章 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
央行的含义和职能
含义
央行是发行的银行、银行的银行、政府的银行
国家行政管理机关和银行双重性质
我国:中国人民银行为中央银行
职能
(相对独立地)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
维护金融稳定
提供金融服务
必要性
集中货币发行权的需要
代理国库和为政府筹措资金的需要
管理金融业的需要
国家对社会经济发展实行干预的需要
央行的业务
特征
不以营利为目的
不经营一般性银行业务或非银行金融业务 (业务服务对象:政府部门、商业银行、其他金融机构) (不对个人、单位、团体提供担保或直接发放贷款)
在指定和执行货币政策时,中央银行具有相对独立性
主要业务
货币发行
央行为我国唯一法定货币发行机构
对银行业务
集中存款准备金
充当最后贷款人
央行借贷业务: 再抵押贷款、再贴现;再贷款
组织全国银行间清算
对政府业务
代理国库;代理国债发行;对国家给与信贷支持; 保管外汇和黄金储备;制定并监督执行有关金融管理法规
央行资产负债表
资产
国外资产(外汇、黄金储备)
债权(对政府、其他存款性/金融性公司、非金融部门)
负债
储备货币(货币发行、存款(非金融机构))
存款(金融性公司存款、政府存款)
发行债券、国外负债
自有资金
货币政策
目标
稳定物价、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平衡国际收支
《中国人民银行法》:货币政策目标是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
中间目标
央行选择中间目标的三大原则
可控性、可测性、相关性
利率
通常指短期市场率(一般为同业拆借利率和短期国债利率)
超额准备金或基础货币
货币供应量
通货膨胀率
工具
一般性政策工具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规定商业银行吸收存款和发行票据存放于央行的最低比率
缺陷
商业银行可通过变动超额存款准备金,从反方向抵销其作用
对货币乘数影响很大,作用力度很强,是一剂猛药 (因此,不宜作为经常性正常工具使用)
再贴现
商业银行持客户贴现的票据向央行请求贴现
由于商业银行还有出售证券、发行存单等融资方式,所以再贴现政策的主动权操纵在商业银行手中
公开市场业务
央行在证券市场上公开买卖国债、发行票据的活动
对象
商业银行、其他金融机构
影响
影响商业银行的准备金,直接影响货币供应量
央行可以主动出击,用其对货币供应量进行微调,但必须与其他货币政策配合
选择性政策工具
不动产信用控制
限制金融机构对房地产放款,抑制房地产等交易投机
消费者信用控制
限制耐用消费品的销售融资 包括:规定分期付款的首付、还款期、适用的消费品种类
优惠利率
预缴进口保证金
直接信用控制
以行政命令或其他形式,从质和量两方面,直接对金融机构(尤其商业银行)的信用活动进行控制
手段
利率最高限制(最常用)、信用配额、流动比率、直接干预...
间接信用控制
道义劝告、窗口指导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传导体系
中央银行→货币市场→金融机构→企业/居民
传导机制
政策工具→操作目标→中间目标→最终目标
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取决于传导机制的效率
货币政策传导效率取决于
对货币政策灵敏的经济主体
较为发达的金融市场
较高程度的利率汇率市场化
我国近年货币政策的实践
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2011年起)
松紧适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
改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提高融资比重,解决好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融资贵的问题
第20章 商业银行与金融市场
商业银行的性质、职能和组织形式
性质
金融机构,承担资金融资职能的企业
以营利为目的,经营目标是利润最大化
经营范围广,是唯一能够吸收活期存款的金融机构 (VS非银行金融机构经营部不完全的信用业务)
职能
信用中介
最基本职能
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发挥着化货币为资本的作用
支付中介
接受客户委托,为工商企业办理与货币资本有关的技术性业务
如:汇兑、非现金结算;企业的总会计、总出纳。
信用创造
扩张信用,超出自有资本与吸收资本的总额
组织形式
按机构设置分类
单一银行制
如:美国许多州立银行
总分行制
各国常用
按业务经营范围
专业化
只经营吸收存款和短期工商贷款等业务
综合化
所有商业性融资业务,全能银行制
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
负债业务 (吸收外来资金)
吸收存款
银行资金主要来源
借款业务
再贴现、向央行借款、同业拆借、国际货币市场借款
发行金融债券
结算过程中的短期资金占用
资产业务 (运用资金)
定义:商业银行将聚集的货币资金加以运用的业务;银行获得收益的主要业务
票据贴现
银行应客户要求,买进未到付款日的票据。实际上是信用业务
贷款
一般是银行资产中比重最大的
按贷款条件
分为:信用贷款、担保贷款(保证、抵押、质押贷款)
按贷款用途
分为:资本贷款、商业贷款、消费贷款
投资业务
银行以其资金作为投资而持有有价证券的业务活动
其证券投资的范围被限制,以防范金融风险
中间业务 (无风险业务) (支付中介)
不使用自己的资金而为客户办理支付和其他委托事项,并收取手续费的业务
结算业务
现金结算、转账结算
信托业务
资金+财产
租赁业务
经营+融资
代理业务、咨询业务
经营原则
盈利性原则
在经营资产业务中,必须获得尽可能高的收益
流动性原则
必须保有一定比例了的现金/其他容易变现的之后才那
商业银行取得现款的能力
安全性原则
要能够按期收回本息。特别要避免本金受损
注意:【盈利性】与【流动性、安全性】反相关
存款保险制度
被保险的存款
包括
人民币存款
外币存款
不包括
金融机构的同业存款
投保机构高管在本机构的存款
外国银行在中国的分支机构以及中资银行海外分支机构的存款
存款保险制度组织形式
政府建立存款保险机构
美、英、加
政府和银行共同建立存款保险机构
银行联合建立存款保险机构(在政府支持下)
限额偿付
存款保险实行限额偿付,最高偿付限额为RMB50万元
50万以内全额赔付、超出部分从该投保机构清算财产中受偿
50万限额可由央行和国务院部门调整,国务院批准执行
存款保险基金
来源
投保机构交纳的保费
投保机构清算中分配的财产
运用该基金获得的收益
其他合法收入
运用
应当遵循安全、流动、保值增值的原则
存放在中国人民银行
投资政府债权、中央银行票据、信用较高的金融债券和其他高等级债券
国务院批准的其他资金运动形式
偿付
当存款类金融机构被接管、撤销或破产时,存款人有权要求基金管理机构在规定的限额内,使用存款保险基金偿付
金融市场
金融市场效率
金融市场以最低交易成本为资金需求者提供金融资源的能力
金融市场的资金需求者使用金融资源向社会提供有效产出的能力
有效市场理论
市场有效性
弱型效率
有关证券的历史资料(如:价格、交易量等)对证券价格变动没有任何影响
半强型效率
有关证券的公开资料(如:公司公开的盈利报告)对证券的价格没有任何影响
强型效率
有关证券的所有相关信息(包括公开资料、内幕信息)对证券的价格变动没有任何影响
即:证券价格充分、及时地反应了与证券相关的所有信息
金融市场类型
货币市场 (1年(含)以下)
子市场
同业拆借市场
金融机构之间以货币借贷方式进行短期资金融通活动的市场
代表
伦敦银行同业拆借利率LIBOR
特点
期限短、流动性高、利率敏感性强、交易方便
用途
弥补短期资金不足、票据的差额
解决临时性资金短缺需求
票据市场
以各种票据为媒介进行资金融通的市场
银行承兑汇票
银行信用和商业信用的结合
商业票据
企业间的直接信用作保证
短期、无担保
发行者多为信誉好的大公司
银行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
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为吸引存款而发行
不记名、批发性质
短期债券市场
发行和买卖(短期)债券的场所
违约风险小、流动性强(货币市场最高)、面额小、收入免税
几乎所有金融机构均参与其中
资本市场 (1年以上)
子市场
股票市场
股票发行和交易的场所
上市公司、投资者、中介机构
投资基金市场
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集合投资方式;(专家理财)
长期债券市场
金融期货(期权)市场
金融期货交易的市场
金融期权交易:允许买方购买特定时间内、按协议价格买进或卖出一定数量的证券的权利
第21章 金融风险与金融监管
金融风险
特征
不确定性、相关性、高杠杆性(负债率高)、传染性
类型
市场风险
由于市场因素(骨架、利率、汇率及商品价格)的波动而导致金融参与者的资产价值变化
信用风险
由于借款人违约(无法偿还或无法按期偿还)而导致损失的风险
流动性风险
金融参与者由于资产流动性降低而导致的风险
操作风险
由于金融机构系统不完善、管理实务或其他人为错误而导致的风险
金融危机
定义
金融指标(如短期利率、房地产等破产数、金融机构倒闭数)急剧、短暂、超周期的恶化。
特点
频繁性、广泛性、传染性、严重性
类型
债务危机 /支付能力危机
一国债务不合理,无法按期偿还
特征表现
出口萎缩,外汇主要来源于举借外债
国际债务条件对债务国不利
大多数债务国缺乏外债管理经验,外债投资效益不高,创汇能力低
货币危机
在实行固定汇率或钉住汇率的国家容易出现货币危机
与宏观基本面、市场预期、制度建设、金融体系发展状况有很大关系
一旦市场信心不足,资本大规模套利,钉住汇率难以维持,最终引起货币危机
流动性危机
国内流动性危机
“借短放长”,流动性不足以偿还短期债务;存款者担心存款受损要求银行立即兑现而发生“挤兑”,导致危机爆发
国际流动性危机
一国短期外汇履约义务>短期可能得到的外汇资产规模,国际流动性就不足
综合性危机
极易升级为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暴露了危机国家所存在的深层次结构问题
外部综合性危机
债务危机、货币危机和流动性危机相互影响
内部综合性危机
危机国的共同点:金融体系脆弱,危机由银行传导至整个经济
次贷危机
发生在美国,因磁极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引起的金融风暴
三个阶段
债务危机→流动性危机→信用危机
金融监管
首先从对银行的监管开始
监管理论
公共利益论
对公众要求纠正某些组织或个人不公平公正、无效率低效率的回应
保护债权论
其实践形式:存款保险制度
金融风险控制论
源于“金融不稳定假说”
不稳定源于:银行的高负债经营、借短放长和部分准备金制度
监管体制分类
监管主体及央行角色
央行为重心的监管体制
例:美国
独立于央行的综合监管体制
例:德国
监管客体角度
综合监管体制(属于功能性监管、混业经营)
英国
分业监管(金融监管能力不足,金融发展水平不高)
中国
我国
独立于央行的分业监管体制
国际金融监管
1975年2月由国际清算银行发起,成立了巴塞尔监管委员会
1988年,巴塞尔报告
确认了监督银行资本的可行的统一标准
2003年,新巴塞尔资本协议
三大支柱:最低资本要求(最重要)、监督检查、市场约束
2010年,巴塞尔协议III
微观+宏观结合的监管新思维
资本监管+流动性监管并重
流动性覆盖率(短期)
净稳定融资比率(中长期)
资本数量+资本质量同步提高
资本充足率+杠杆率(一级资本/总资产,3%)并行
长期影响+短期效应兼顾
第22章 对外金融关系
国际货币体系
内容
确定国际储备资产
确定汇率制度
确定国际收支调节方式
汇率制度
类型
固定汇率
金本位制度(英国)
自发的固定汇率制度
特征
铸币平价是各国汇率的决定基础
黄金输送点时汇率变动的上下限
布雷顿森林体系(1945-1973)
以美元为中心的人为可调整的固定汇率制度
特征
可兑换黄金的美元本位
双挂钩原则:每盎司黄金=35美元;其他货币与美元挂钩
是一种国际金汇兑本位制,实际上美元充当了国际储备货币
可调整的固定汇率
国际收支的调节
短期失衡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供信贷资金解决
长期失衡通过调整汇率平价来解决
浮动汇率
牙买加体系(1978年生效)
多元化的国际储备体系
多种汇率安排并存的浮动汇率体系
国际收支的调节
经常账户失调主要通过汇率机制、利率机制、国际金融市场融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调节
汇率制度选择
决定因素
经济开放程度
经济规模
国内金融市场的发达程度及其国际金融市场的一体程度
进出口贸易的商品结构和地域分布
相对的通货膨胀率
倾向固定汇率制度
经济开放程度高、经济规模小、进出口集中在某几种商品的国家
倾向浮动汇率制度
(略)
人民币汇率制度 (2005年7月21日)
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参考原则
主动性、可控性、渐进性
国际储备
构成
货币性黄金
黄金只能算作潜在的国际储备,而非真正的国际储备
外汇储备
主要是银行存款和国库券等
是国际储备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在非黄金储备中占比高大95%以上
IMF的储备头寸
在基金组织的普通账户中会员国可以自由提取使用的资产,包括会员国向基金组织缴纳份额中的25%可自由兑换货币(储备档头寸)和基金组织用去的本币(超储备档头寸)
特别提款权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根据会员国缴纳的份额无偿分配的,可供会员国用以归还基金组织贷款和会员国政府之间偿付国际收支逆差的账面资金。
特别提款权根据一篮子货币定值
作用
融通国际收支逆差,调节临时性的国际收支不平衡
干预外汇市场,从而稳定本国货币汇率
是一国对外举债和偿债的根本保证
管理
实质是外汇储备的管理
包括
外汇储备总量管理
外汇储备结构管理
外汇储备积极管理
最大限度获取收益为管理的一个基本原则
国际储备的投资战略跟多转向追求高收益的中长期投资
国际主要金融组织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世界银行集团、国际清算银行
IMF
性质
国际货币体系的核心机构(理事会为最高权力机构)
资金来源
份额
为主要资金来源,决定成员国的投票权、借款数量和特别提款权的分配
借款
贷款种类
备用安排(普通贷款)
最基本、最早设立的贷款
中期贷款
解决成员国结构缺陷导致的严重国际收支问题
减贫与增长贷款
其他贷款
补充储备贷款、应急信贷额度、紧急援助
贷款特点
主要帮助成员国解决国际收支问题
贷款对象包括发展中国家、陷入债务危机的发达国家
有政策条件
是临时性的
世界银行集团
世界银行
性质
世界上最大的多变开发机构(理事会为最高权力机构)
资金来源
银行股份、借款、转让债权、业务净收益(都留作准备金)
贷款种类
以贷款业务为主;其中项目贷款为主要组成部分
贷款特点
期限长
贷款实行浮动利率,一般低于市场利率
通常对其自主的项目只提供货物和服务所需要的外汇部分
贷款程序严密,审批时间长
国际开发协会
向符合条件的低收入国家提供长期优惠贷款
“软贷款”,相对于世界银行的“硬贷款”
国际金融公司
向低收入国家的生产性企业提供无需政府担保的贷款和投资
多变投资担保机构
解决投资争端国际中心
国际清算银行
宗旨:促进各国中央银行之间的合作,在国际清算中充当受托人或代理人
以股份公司的形式建立,最高权力机构:股东大会
人民币跨境使用
跨境人民币业务
指居民(境内机构、境内个人)和非居民(境外机构、境外个人)之间以人民币开展的或用人民币结算的各类跨境业务
包括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
境内企业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其他经常项目均可选择以人民币结算
境外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
按照“事后管理”的原则,商业银行依据企业提供的文件办理此业务
商业银行办理时应履行的义务
严格按照交易真实性和合规性的审查
按照规定报送信息
履行反洗钱和反恐融资义务
外商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
跨境贸易人民币融资
跨境人民币证券投融资
双边货币合作
货币互换 (又称货币掉期)
定义
是交易双方依据实现约定的协议,在未来的确定期限内交换不同币种现金流的交易
主要功能
规避回避风险
价格发现
管理资产负债
降低融资成本
设计金融产品
央行开展货币互换的目标
应对金融危机的临时措施
金融危机的常设预防机制
深化双方经济金融合作的措施
第23章 统计与数据科学
统计学的两个分支
描述统计【见24章】
数据的收集、整理展示和描述
推断统计
利用样本数据推断总体特征
包括
参数估计
利用样本信息推断总体特征
假设检验
利用样本信息判断对总体假设是否成立
变量和数据
变量
定量变量/数量变量
例:销售额=100万元
定性变量
分类变量
例:性别分为:男、女
顺序变量
例:教育程度=大专、本科、硕士
数据的来源
按收集方法
观测数据
通过调查或测量而收集的数据
例:多数与社会经济现象有关的数据 GDP、CPI、PPI、房价...
实验数据
例:多数自然科学领域数据 新产品寿命、新药疗效
按来源
一手数据
来源于自己直接的调查、观察和科学实验
二手数据
来源于别人的调查或试验
统计调查
分类
按对象
全面调查
全面统计报表、普查
经济普查:第二、第三产业的普查
非全面调查
非全面统计报表、抽样调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
按调查时间是否连续
连续调查
例:产品生产、能量消耗、人口出生死亡
非连续调查
设备拥有量、耕地面积
统计调查方式
我国常用:统计报表、普查、抽样调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
普查
一次性或周期性
经济普查
10年2次(年份尾号3、8)
人口普查
10年1次(尾号0)
农业普查
10年1次(尾号6)
统一调查时间
避免重复或遗漏
数据比较准确、规范
使用范围比较窄
抽样调查 【第25章】
从调查对象总体中随机抽取部分作为样本,根据样本推断总体特征
特点
经济性(最显著的优点)
时效性强
适用面广
准确性高
重点调查
选择少数重点单位进行调查;所选重点单位占总体绝大比重
能够反映基本情况,只要求了解基本状况和发展趋势,不要求掌握全面数据
对全国35个大中城市的零售物价变化进行调查,来了解全国零售物价
国家统计局的全国5000家工业企业联网直报制度属于重点调查
典型调查
选择若干典型或由代表性的单位进行调查
作用
弥补全面调查的不足,验证全面调查数据的真实性
缺点
受“有意识选择代表性单位”的限制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 (20年新增)
数据科学
最早由丹麦.“彼得.诺尔”提出
大数据 (4V特性)
数据量大
数据多样性
结构化数据
可用二维表表达
非结构化
数据结构部规则或不完整,没有预定义
如:办公文档、图片、报表、音频、视频
半结构化
具有一定的结构性
如:员工简历(有些有教育经历,有些包括更多信息)
信息密度低
大数据价值密度的高低与数据总量的大小成反比
数据的产生和处理速度快
大数据的处理要符合“1秒定律"
数据挖掘
含义
从大量实际应用数据中,提取有潜在价值的信息和知识的过程
类型
指导学习或监督学习
无指导学习或非监督学习
常用方法
分类
属于监督学习
如在邮件系统中区分出垃圾邮件
聚类分析
无监督学习
用于客户细分、文本归类、结构分组、行为跟踪等问题
关联分析
购物篮分析
目的是发现交易数据中不同商品之间的联系规则,让营销商指定更好的营销策略
趋势与演化分析
数据可视化
科学可视化
面向科学与工程领域的数据
信息可视化
处理对象是非结构化、非几何的抽象数据(如:金融交易、社交网络、文本数据)
第24章 描述统计
集中趋势的测度
均值
适用:数值型
最主要;易受极端值影响;充分利用数据全部信息
中位数
适用:数值型、顺序数据
不受极端值影响,抗干扰性强;
适用偏斜分布的数值型数据(如收入)
众数
适用:顺序数据、分类数据
可能多众数或没有众数
稳定性:均值>中位数>众数
离散程度的测度
方差

方差小→数据与均值的平均距离小
标准差
方差的平方根
不能直接用标准差比较不同变量的离散程度
离散系数 /变异系数 /标准差系数
标准差/均值
用于不同类别数据离散程度的比较
分布形态的测度
偏态系数
偏度:数据分布的偏斜方向和程度
测度偏度的统计量
离差的三次方的平均数与标准差三次方的比值
正值右偏、负值左偏;1以上严重,0.5-1中度;0对称
标准分数 /Z分数
(原始分数-平均分数)/标准差s
实际应用
对称的钟形分布(正态分布)
68%的数据与平均数距离在1个标准差范围内,标准分数【-1,1】
95%,2个标准差
99%,3个标准差
变量间的相关分析
类别
按相关程度
完全相关、不完全相关、不相关
按相关的方向
正相关、负相关
按相关的形式
线性相关、非线性相关
相关关系描述方式
相关系数r
取值【-1,1】
r=(0, 1),正线性相关
r=0,无线性相关关系,可能存在非线性相关关系
|r|=1-0.8-0.5-0.3-0;高度/中度/低度/相关程度弱(可视为无线性相关)
只有高度相关时,进行回归分析寻求具体关系才有意义
散点图
第25章 抽样调查
基本概念
总体、样本
总体参数
未知常数
不受样本的抽选结果影响
样本统计量
通过样本对总体参数的估计,也称估计量
随机变量,取决于样本设计
如:样本均值、样本比例、样本方差
概率抽样方法
概率抽样
特点
按一定概率随机抽取样本
每个单元被抽中概率已知或可计算
等概率抽样:每个单元被抽中概率相等 非等概率抽样
具体方式
简单随机抽样
等概率
适用条件
抽样框中无辅助信息
调查对象分布范围不广阔
个体之间差异不大
分层抽样
先将整体分层,各层内独立、随机抽样
适用条件
抽样框中有足够的辅助信息,辅助分层
同层的各单位之间差异小,不同层之间差异大
系统抽样 (排序,等差数列)
对总体各单元排序,选取初始单元,然后按预定规则抽取其他样本
如:选初始=2,间距30的序号,2、32、62...
优点
对抽样框要求简单,只需排序
估计效果与总体排序有关
整群抽样
分群,抽样时抽N群,抽中的群内全部调查,其他群不调查
适用
群内之间存疑较大、群与群之间结果相似
多阶段抽样
二个以上抽样阶段
适用
大范围抽样调查
非概率抽样
抽取样本不是依据随机原则,而是按方便或主观判断抽样
具体方式
判断抽样(选平均型)
方便抽样(街头拦截)
最低成本
自愿样本(网上调查)
配额抽样(先分类再选)
抽样调查中的误差
误差:样本统计量VS总体真值
抽样误差
由抽样的随机性造成的,用样本统计量估计总体参数时出现的误差
抽样误差无法避免,但是可以计算

抽样误差的影响因素
总体分布(总体方差越小、抽样误差越大)
样本量n(样本量大,误差小)
抽样方式和估计量的选择(分层小于简单随机抽样)
辅助信息(辅助信息有效、误差小)
减小抽样误差的方法:方差小、样本量大、辅助信息多
非抽样误差
类型
抽样框误差
样本框不完善造成的
无回答误差
不在家/拒绝回答
计量误差
理解错误/提供虚假数据/调查人员诱导
可能由调查人员、问卷设计、受访者造成
估计量与样本量
估计量
性质
一致性
随着样本量增大,估计量的值稳定(收敛)于总体参数的真值
无偏性
对于不放回简单随机抽样,所有可能的样本均值平均值等于总体均值
有效性
无偏估计量密集在总体参数真值附近的更有效
样本量
要求精度高,则需要样本量大
总体离散程度越大,则需要样本量大
大规模总体:总体规模对样本量需求无影响; 小规模总体,总体规模大,则样本量需求也大(非同比例)
无回答多,样本量需求大
样本量是调查经费与调查精度之间的折中平衡
其他因素:限定时间、人力资源等
第26章 回归分析
回归模型
一元/多元(自变量多少)、线性/非线性回归模型
一元线性回归模型
因变量Y=B0+B1X+e(误差项)
一元线性回归方程
E(Y)=B0+B1X
回归分析的重要应用是预测
只有高度相关(相关系数0.8以上),回归分析才有意义
最小二乘法
利用样本数据估计参数B0、B1的取值
使因变量的观测值与估计值的离差平方和最小来估计B0、B1
模型的检验与预测
决定系数R^2
测度拟合程度
取值【0, 1】
=1,回归直线能够解释因变量的所有变化
=0,无法解释;因变量的变化与自变量无关
回归系数的显著性检验
用t检验法验证影响(原理:反证法)
第27章 时间序列分析
分类
绝对数时间序列
时期序列
GDP、产量、销售额...
时点序列
如:库存
相对数时间序列
如:经济增长率
平均数时间序列
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水平分析
增长量与平均增长量
增长量
报告期水平-基期水平
逐期/累计/平均增长量
平均发展水平
时期序列
简单算数平均数
时点序列
连续时点(逐日登记)
简单算数平均数(逐日登记逐日排列)
加权算数平均数(指标变动才登记)
间隔时间相等的间断时点
两次平均:均为简单算数平均
间隔不相等
两次平均:第一次简单、第二次加权
速度分析
指标
发展速度=1+增长速度
定基发展/增长速度
环比发展/增长速度
环比增长速度,要结合“增长1%的绝对值”分析
“增长1%的绝对值”=报告期前一期发展水平*1%
平均发展/增长速度
注意问题
指标值出现0或负数,不宜计算速度
速度指标的数值与基数大小有密切关系
平滑预测法
目的
消除时间序列中的不规则成分引起的随机波动
适用
平稳时间序列的预测,即没有明显的趋势、循环和季节波动的时间序列
移动平均法
最近K期的平均数作为下一期的预测值
指数平滑法

平滑系数=【0, 1】
特点
观测值离预测时期越久远,权重越小,呈指数下降
第28章 会计概论
第二节 会计目标
为信息使用者提供会计信息
有关财务状况:资产负债表
静态
有关经营成果:利润表
动态
有关现金流量:现金流量表
反应管理层的受托责任履行情况
评价管理层
评价资源使用
第三节 会计要素
本节内容:2大会计等式,6大会计要素
财务状况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资产负债表
资产
定义
过去发生、现在拥有和将来有经济利益
融资租赁的设备属于资产;经营租入的设备不属于资产
无价值品不属于
分类
流动资产
应收
预付
...
一个营业周期中变现出售或耗用/主要为交易持有/1年内变现
货币资金
交易性金融资产
应收票据/账款
预付款项
存货
非流动资产
长期股权投资
在建工程
固定资产、在建工程
无形资产、开发支出
专利、商标、著作权等知识产权
负债
定义
过去形成、现时义务和将来利益流出
签订的未来可能形成负债的采购合同,在当前不属于负债
分类
流动负债
短期借款
应付、预收票据/账款
应付工薪、税款
其他应付
非流动负债
长期借款
应付债券
所有者权益 (净资产)
资产-负债后的剩余权益
投资人的要求权
来源
(1)投资人投入的资本
实收资本(股本)
剩余部分计入资本公积
(2)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
计入资本公积
(3)留存收益:历年实现的净利润留存于企业的部分
有指定用途
盈余公积
无指定用途
未分配利润
具体项目
实收资本(股本)
(1.1)
资本公积
(1.2)+(2)
盈余公积
(3.1)
非分配利润
(3.2)
示例:张三投入12万,其中10万为实收资本,2万为资本公积
经营成果
收入-费用=利润
利润表
收入
定义
日常活动中形成的、或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与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辨析
第三方代收款项不属于
偶发活动不属于
因为不属于日常活动
表现为资产增加和/或负债减少
费用
定义
日常活动中发生、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与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精益利益的总流出
辨别
营业费用
制造成本
与生产产品直接相关
计入产品成本
从销售利润中得到补偿
期间费用
管理费用、研发费用、财务费用、销售费用
与生产产品无直接关系
不参与计算,直接计入当期损失
固定资产折旧属于费用
通过合理分配形成
不边线为当期直接发生的支出
利润
反应经营成果的最终要素
包括
日常活动的业绩:收入减费用后的净额
非日常活动的业绩: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
会计等式
资产=权益=债权人权益+所有者权益=负债+所有者权益
收入-费用=利润
第四节 会计要素确认与计量基本原则
权责发生制原则
权责发生制
适用于企业; 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会计
例:2 月份支付上半年设备租金 12000 元,由于此项费用 受益期是上半年,所以 2 月份支付租金是并不是全部计入 2 月份的费用 中,而是在 1-6 月份每月记录费用 2000 元。
收付实现制
适用于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会计
2 月份支付上半年设备租金 12000 元,按收付实现制, 则在 2 月份直接记录费用 12000 元。
配比原则
收入与费用的因果配比
如:主营业务收入与直接成本相配比
收入与费用的时间配比
广告费、办公费与发生在同一时间的收入配比
历史成本原则
财产在取得时按照实际成本计算
减值时计提减值准备
历史成本原则以货币稳定为前提
除法律规定,企业一律不得自行调整其账面价值
优点
取得比较容易、比较客观
有原始凭证作证明,便于查证
可以防止企业随意更改
会计核算手续简化,不必经常调整账目
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
收益性支出
当期发生的、只与本期收益有关的、应当在本期收益中得到补偿
支出仅惠及本期
包括
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
收益性支出作为费用列入利润表中
资本性支出
当期发生、同时与本期和以后会计期间有关、应当在以后若干期间的收益中得到补偿
包括
购入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的支出、固定资产改造支出
固定资产日常维修不算
资产性支出应当作为资产列入资产负债表中
通过折旧、摊销等逐期转化为各期费用
第一节 会计基本概念
现代会计的2个分支
财务会计
对外提供信息
用途:总结过去
记录/报告/确认
管理会计
对内提供信息
用途:预测未来
预测/分析/控制
总结:内管外财
会计的2项基本职能
核算
会计核算特点:完整性、连续性、系统性
手段:确认、计量、记录、报告
监督
手段:预算、检查、考核、分析
监督核算及其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完整性、合规性和有效性
总结口诀:全过程监督、发生后核算
真题考核方式
【18年多选】要求挑选出监督/核算的手段
会计对象 (=会计的客体) (会计核算/监督对象)
核算和监督的对象是什么:资金运动;资金运动的过程
能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都是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内容
资金运动/价值运动: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
凡是特定主体能够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都是会计核算的内容,也称为经济业务事项。
经济业务事项
经济业务/经济交易
与外部交换
购买/销售/缴税
经济事项
单位内部发生
工资/报销差旅费/计提折旧
应办理会计手续的
款项和有价证券
流动性最强
财物
实物形态
债权债务
(企业)资金运动过程
资金投入
资金运动的起点
包括
股东投入
形成企业的所有者权益
债权人投入
形成企业的负债
资金的循环与周转

资金退出
缴纳税金、偿还债务、向投资者分配股利和利润
真题考点分析
辨别哪些属于资金投入/周转/退出
会计核算的7项内容
核算的具体内容
核算的7项内容:款项和有价证券、财物、债权债务、资本、收入/支出/费用/成本、财物成果(表现为盈利或亏损)、其他事项
考点:哪些属于会计核算内容
干扰项:经营预算(属于会计监督)、其他(变更工商登记)
债权
债权:应收+预付;收取款项的权利
应收账款
应收票据
预付账款
债务
债务:应付+预收
借款(借入的款项)
资本的增减
资本:投资者投入的本金
所有者权益中的投入资本=实收资本+资本公积
收入
日常活动中的利益总流入
销售商品
提供劳务
让渡资产使用权
支出>费用>成本
支出
开支和损失
费用
日常活动中的利益总流出
成本
为生产产品而发生的费用
对象化了的费用
库存商品成本
收入、支出、费用、成本都是计算和判断企业经营成果及其盈亏状况的主要依据
6.财务成果/利润
表现为盈利或亏损
7.其他经济业务事项
第五节 会计基本前提 (会计的基本假设)
会计基本前提:(口诀)会计主体,持续分钱
考点:基本原则和基本前提选项混合,要求辨别
VS会计确认基本原则:历史配比、划分权责
会计主体
可以是非法律主体
如分公司、有独立资金的部门
可以是盈利性/非营利性
持续经营
不考虑停产、破产清算(清算会计)、大规模消减业务
持续经营才可将资产/负债区分流动或长期
会计分期 (会计期间)
一般分为年度和中期(月/季/半年)
持续经营是会计分期的前提
产生本期和非本期
产生收付实现制/权责发生制
正确贯彻配比原则
货币计量
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不是唯一的计量单位)
人民币为本位币
编报表要换算成人民币
(前者为前提:持续经营→会计分期→收付实现制/权责发生制)
第六节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企业会计准则》提出8个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口诀:及时的清晰的谨慎的反应实情,那可(2)是相当的重要
考点:选出属于质量要求的8性
干扰项:准确性、永久性
及时性
清晰性
可理解性,清晰明了,便于理解
谨慎性
不高估资产或收益
不低估负债或费用
应用
加速折旧法
应收账款计提坏账准备
应收100万,预计只能收回80万,则计提20万坏账准备
对可能发生的资产损失,做减值准备
存货在物价上涨时采用后进先出法
实质重于形式
经济实质(谁控制)重于法律(登记?)
例子:融资租赁固定资产
可靠性
实际发生为依据+如实反映
真实性
客观性
可比性
1.同一企业不同时期会计政策一致,不随意更改
例:固定资产折旧100万,直线折旧法,每年10万,后改为其他折旧法5万,不符合可比性
2.不同企业相同或相似的交易或事项,应当采用规定的会计政策和会计处理方法
相关性/有用性
与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
重要性
含义:重要事项充分、准确披露;次要事项可适当简化合并反映
应用:依赖于职业判断
从项目的性质/金额的大小来判断
第七节 会计法规
以《会计法》为核心
以会计准则、财务规则、会计制度为主要内容
《会计准则》
《企业会计准则》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
《政府会计准则》
财政部制定
会计制度
第29章 会计循环
会计循环:会计确认、计量、记录、报告
会计确认
解决的3问题
确定是否需要确认
确定应何时确认
确定属于哪个会计要素
确认的3标准
项目属于经济业务活动产生,符合会计要素要求
不确定性能够明确评估
可计量
会计计量
历史成本
企业一般采用历史成本计量
即原始成本
取得资产时的成本
重置成本
重新取得所需成本
适用的前提是资产处于使用状态,且能够继续使用
可变现净值
资产出售价-至完工的成本-销售费用-税费
资产负债表日,存货应当按照成本和可变现净值孰低计量。
如可变现净值<存货成本,差额应计提存货跌价准备,计入当期损益
现值
按折现金额计量
公允价值
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
会计记录
会计记录方法:设置账户、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凭证、登记账簿
设置账户
账户分类
按会计要素,账户分为:
资产类、负债类、所有者权益类、收入类、成本类、费用类和损益类
按信息详细程度
总分类账户
如:“应收账款”账户
明细分类账户
如:“应收账款-甲公司”账户
账户结构
左方
记账符号为“借”
资产; 成本费用类账户,借方登记增加
右方
记账符号为“贷”
负债+所有者权益; 收入类账户,贷方登记增加
账户关系
账户基本关系
期末余额=期初余额+本期增加发生额-本期减少发生额
对于资产、成本类账户
期末余额=期初余额+本期借方发生额-本期贷方发生额
对于负债、所有者权利、收入类账户
期末余额=期初余额+本期贷方发生额-本期借方发生额
复式记账
类型
借贷记账法(普遍使用)
借方核算:期初余额、资产(成本费用)增加、负债与所有者权益(收入)减少、期末余额
记账原则
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
记账平衡公式
全部账户借方(发生)余额合计=全部账户贷方(发生)余额合计
收付记账法
增减记账法
填制和审核凭证
可以控制经济活动,保证会计资料真实正确,明确经济责任,为记账提供可靠依据,保证会计记录真实可靠
登记账簿
分类(按用途)
序时账簿
分类账簿
备查账簿
定期对账
账证相符、账账相符、账实相符、账表相符
对账工作每年至少一次
会计报告
企业会计报表至少包括 (按反映经济内容不同)
资产负债表(反映财务状况)
利润表(反映经营成果)
现金流量表(反映现金流量)
小企业可以不包括
按报送对象不同
对外会计报表
格式财政部统一制定
对内会计报表
企业自行规定
按编制的时间范围
年度、季度、月份会计报表
账务处理程序
基本模式
原始凭证→记账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
主要的会计账务处理程序
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
汇总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
科目汇总表账务处理程序
多栏式日记账账务处理程序
日记总账账务处理程序
彼此区别:登记总分账的依据和方法不同
第30章 会计报表
会计报表的概念
会计核算的最终成果
编制前清查资产、核对债务,向董事会报告
资产负债表
概念
反映某一特定日期的财务状况(尤其偿债能力),静态表
基本等式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基本格式
报告式
账户式(我国采用)
内容
资产类项目
按流动性(变现能力)排列
分项列示(按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
负债类项目
按到期日期的远近排列(先到期在前)
分项列示(按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
编制方法
直接填列
根据总账科目的期末余额直接填列报表项目
报表项目:短期借款、应付职工薪酬、应交税款、实收资本、资本供给、盈余公积...【排除资产项目】
分析计算填列
根据若干个总账科目的期末余额分析计算填列
货币资金、未分配利润
根据总账科目期末余额与其备抵科目抵销后的数据填列
固定资产、在建工程、五行资产、长期股权投资、其他应收款、持有待售资产 【只选资产项目】
根据明细账期末余额分析计算填列
预收款项和其他应付款
根据总账科目和明细科目余额
长期借款
利润表
概念
反映一定会计期间经营成果(盈利能力),动态表
基本格式
单步式
多步式(我国采用)
内容
营业利润
=营业收入-营业成本-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研发费用-财务费用-资产减值损失-信用减值损失+其他收益+投资收益+公允价值变动收益+资产处置收益
不影响营业利润的
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所得税费用
利润总额
=营业利润(亏损以符号填列)+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
净利润
=利润总额-所得税费用
现金流量表
反映一定会计期间现金和现金等价物流入和流出情况
现金
包括
库存现金
可随时支付的存款
其他货币资金
现金等价物
企业持有的期限短、流动性强、易于转换为已知金额的现金、价值变动风险很小的投资。通常指3个月内到期的债权投资
现金流量
不影响现金流量
现金项目间的变动
如取钱存钱
非现金项目之间的变动
固定资产清偿债务...
影响现金流量
如:现金购买原材料、现金对外投资、收回长期债券投资等
影响因素
经营活动
如:销售商品、收到返还税款、支付工资、缴纳税款、支付差旅费、支付保险费
投资活动
如:收回投资、购建和处置固定资产、购买和处置无形资产
筹资活动
企业资本及债务规模和构成发生变化
如:发行股票、接受投入资本、分派现金股利、取得和 偿还银行借款、发行和偿还公司债券
其他注意
我国企业按直接法编制现金流量正表,按间接法编制补充资料
正表中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额
=(经营活动、投资活动、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汇率变动对现金的影响额
现金流量表补充资料
将净利润调节为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
以净利润为基础,采用间接法需要加以调整的项目共四类
没有实际支付现金的费用
没有实际收到现金的收益
不属于经营活动的损益
经营性应收应付项目的增减变动
所有者权益变动表
反映所有者权益当期增减变动情况
会计报表附注
(略)
第31章 财务报表分析
财务报表分析方法
比较分析法
最基本
比率分析法
相关比率 (A/A‘)
与相关而不同的项目比较所得的相关数据的比率
结构比率 (部分/总体)
某项目数值占总和的比率
反应部分和总体的关系
效率比率 (产出/投入)
反应资产投入和产出的关系
可进行得失比较,考察经营成果,评价经济效益
趋势分析法
财务报表分析的基本指标
偿债能力指标
短期偿债能力
流动比率
=流动资产/流动负债
短期内可变为现金的流动资产
一般流动比率维持在2:1左右
速动比率
=速动资产/流动负债
速动资产=流动资产-存货
包括货币、短期投资、应收账款等
维持在1:1左右较为理想
现金比率
=现金/流动负债
反应企业的即刻偿债能力
长期偿债能力
资产负债率
=负债/资产
衡量企业利用债权人提供的资金进行经营活动的能力
解释:借的钱占总资产的比
产权比率
=负债/所有者权益
表明财务结构是否稳健及债权人投入资本收到所有者权益的保障程度
解释:债权人的权益和所有者权益的比
已获利息倍数
=息税前利润/利息费用
反应企业用经营所得支付债务利息的能力
解释:赚的总钱/用付的借钱利息
息税前利润=(净利润+所得税费用)+利息 =利润总额+利息
营运能力指标
应收账款周转率
反应应收账款周转速度的比率
存货周转率
反应存货周转速度的比率
流动资产周转率
反应流动资产利用效率
总资产周转率
反应总资产利用效率
盈利能力指标
营业利润率
=营业利润/营业收入
营业净利润率
净利润/营业收入净额
利润/收入(利润+成本)
资本收益率
净利润/实收资本(股本)
净资产收益率
净利润/所有者权益平均余额
资产净利润率
净利润/平均资产总额
利润/(资本、所有者权益、总资产)
普通股每股收益率
(净利润-优先股股利)/发行在外的普通股股数
市盈率
普通股每股市场价格/普通股每股收益
资本保值增值率
期末所有者权益/期初所有者权益
投的钱的涨幅
第32章 政府会计
政府会计的概念
政府会计是用于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政府会计主体财务收支活动及其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会计体系
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
会计主体
各级政府
国家机关、军队、政党组织、社会团体、事业单位和其他单位
分类
预算会计
收付实现制
提供与政府预算执行有关的信息
财务会计
权责发生制
提供与政府财务状况、运行情况(含运行成本)和现金流量等有关信息
政府会计的要素
政府预算会计
预算收入
在会计年度内,依法取得+纳入预算管理,的现金流入
预算支出
依法发生+纳入预算管理,的现金流出
预算结余
(预算收入-预算支出)+历年资金余额
=结余资金+结转资金
政府财务会计 (参见【28章】会计要素)
资产
包括
流动资产
非流动资产
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
长期投资
公共基础设施
政府储备资产
文物文化资产
保障性住房
自然资源资产
负债
净资产
资产扣除负债后的净额
收入
费用
政府会计的报告
政府决算报告
反应会计年度预算收支执行结果的文件,预算收入、预算支出和预算结余应列入政府决算报表
政府决算报告=政府决算报表+其他相关信息资料
政府财务报告
政府综合财务报告
政府财务部门编制
反应各级政府整体财务状况、运行情况和财政中长期可持续性报告
政府部门财务报告
政府各部门、各单位编制
财务报表和财务分析
财务报表=会计报表+报表附注
会计报表
资产负债表
收入费用表
当期盈余与预算结余差异表
净资产差异表
第33章 法律对经济关系的调整
“调整经济的法” VS “经济法”
经济法
是一个法律部门,和民法、商法、行政法、刑法等并列
调整经济的法
包括
经济法
(37章)反不正当竞争法、反垄断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
民商法
在规制市场经济的法中,处于基本法地位
民法
《民法典》、物权编(34章)、侵权责任编、合同编(35章)....
商法
公司法(36章)、合伙企业法、破产法... 票据法、证券法、海商法、保险法...
其他部门法
劳动和社会保障法(37章)、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法 宪法、刑法、行政法、诉讼法....
经济法的调整对象
经济管理关系
国家对宏观经济的调控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关系
特点
是宏观领域的经济关系(区别于行政指导关系)
以市场经济体制为基础
包括
计划关系、财政政策关系、货币政策关系、产业政策关系
市场管理关系
国家在市场管理中形成的社会关系
包括
维护公平竞争关系、产品质量管理关系、消费者权益保护关系
第34章 物权法律制度
物权概述
物权与债权的区别
物权:绝对权(对世权)、支配权、物权法定、客体一般为物、 具有追及效力和优先效力 债权:相对权(对人权)、请求权、债权约定、客体一般直接指向行为间接涉及物、原则上无追及效力和对内优先效力
物权的客体“物”
指特定物、独立物、有体物
独立于人身(未脱离的器官不属于)
物权分类
按权利范围
自物权:所有权
他物权:用益物权(设立目的:实现物的价值)、担保物权(设立目的:以物的交易价值担保)
按有无从属性
主物权:所有权、地上权
从物权:地役权、担保物权(抵押权、质权、留置权)
按产生的条件
法定物权:留置权、法定抵押权、所有权
意定物权:质权、抵押权
按有无期限
有期限物权:担保物权
无期限物权:所有权
物权的基本原则
物权法定
物权的种类、内容、效力、得丧变更、保护方法皆法定
物权客体、使用方法不法定
一物一权
指一物一所有权
但所有权人可以有多个(如多人共有)、物权也可以有多个(如多个担保物权)
物权公示
不动产登记、动产交付
不动产登记
登记范围
不动产抵押权;集体土地所有权、房屋等建筑物、构筑物所有权、森林、林木所有权 土地承包经营权、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海域使用权、地役权
登记种类
首次登记
物权首次产生时所进行的登记
注销登记
不动产物权消灭时所进行的登记
如地役权解除需依法注销登记
预告登记
不动产权变动条件缺乏,只对未来取得物权享有请求权
预告登记后,未经同意,处分该不动产的,不发生物权效力
债权消灭或者自能够进行不动产预告登记之日起90日内未申请登记的,预告登记失效(21年改)
更正登记
登记簿记载错误时
权利人申请
利害关系人申请
若权利人不同意
申请异议登记
查封登记
拟查封财产未登记时,先登记后查封
变更登记
不动产物权的具体内容发生变化时
非交易行为、无税、权利主体前后一致
转移登记
不动产物权发生权利转移时
交易行为、有税、权利主体前后不一致
所有权
所有权的四项权能:占有、使用、收益、处分(核心、标志)
所有权的法律特征
独占性:即排他
全面性:对所有物的全面支配
单一性:是一个整体,非四项权能的简单相加
存续性:合法获得永久存续
弹力性:各项权能可依法定/约定与所有权分离、分离期限届满后重属所有权人
所有权的取得与消灭
原始取得
生产
孳息
天然孳息
属所有权人; 无约定时,用益物权人>所有权人
法定孳息
利息、租金等; 按约定>按交易习惯
国有化和没收
先占
以所有的意思+占有+无主物动产
添附(混合、附加、加工)
发现埋藏物、隐藏物 / 拾得遗失物
善意取得
条件:善意(知或应知)+支付了合理价款+动产占有/不动产登记
适用于动产/不动产,如房屋、不记名证券
不适用禁止/限制流通物,如:枪支弹药、麻醉品、黄金
继受取得
买卖、赠与、继承、合股集资
所有权的消灭
相对消灭
物权主体消灭(转让、抛弃、死亡)
绝对消灭
所有权客体消灭(物的毁损灭失)
共有关系
按份共有
处分/重大修缮:按约定→按2/3份额同意
转让自身份额:无需同意
但是同等条件其他共有人有优先购买权
根据意思及法律不能确定应有部分比例时
推定份额均等
共同共有
以共有关系(如夫妻关系、家庭关系等)为前提
夫妻共同财产、家庭共有财产、遗产分隔前的共有
处分条件:全部同意
存续期间,原则上不能请求分割共有物
权利及于共有物的全部,平等承担义务
业主的建筑物区分所有权
包含:专用部分所有权(如自家屋内的) + 共有部分共有权和共同管理权(如小区公共绿地)
业主将住宅改为经营性用房,除合法律、法规好管理规约外,应当经有利害关系的业主同意
业主不得以放弃权利为由不履行义务
转让专有部分所有权时,共有和共同管理权随之转让
用益物权
特征
用益物权是具有独立性的他物权,是从所有权分离出来的单独存在于他人所有物之上的权利
限制物权
限制所有人行使所有权; 受法律限制、受所有权人对其内容范围的限制
具有使用的目的
行使前提:占有该不动产(尤其是土地)
种类
建设用地使用权
出让、划拨
土地承包经营权
承包经营合同为确认依据
主体:公民或集体组织 客体:全民所有的土地或集体所有的土地
宅基地使用权
需依法申请;批准后取得
福利性质:农民无偿取得、无偿使用
地役权
按合同(书面形式)约定利用他人不动产(供役地),以提高自己不动产(需奴地)效益的权利
不能由法律强制,应采取协商的方式约定
居住权 (21年新增)
对他人住房及其附属设施占有、使用的权利
设立方式
遗嘱/遗赠/合同约定; 居住权无偿设立(另有约定除外)
居住权登记时设立、届满或居住权人死亡消灭; 居住权设立或消灭的,应及时办理设立/注销登记
居住权不得转让、继承; 设立居住权的住宅不得出租(另有约定除外)
担保物权
担保物权是指为确保债务清偿的目的,在债务人或第三人所有的物或所述的权利上设定的、以取得担保作用的定限物权
特征
价值权性
:以支配标的物的交换价值为内容,以担保债务的清偿为目的
法定性
其直接支配物的权利仅以法律规定为限
从属性
从属于债权;因债权的转移而转移、消灭而消灭
不可分性
担保的债权未全部清偿前,可就担保物的全部行使权利;(但是:当事人可约定排除不可分性)
物上代位性
担保物权的支配效力及于变形物或代替物(如担保物毁损灭失的赔偿金)
种类
抵押权
抵押权财产不转移占有
对比:质权、留置权必须转移占有
法定抵押权
法定,无需合同约定
如:以建筑物抵押的,建设用地使用权一并抵押;反之亦然
意定抵押权
书面形式订立抵押合同
不能约定到期不还抵押物归债权人
即到期可以卖房还钱给抵押权人,而不是直接给房子
允许抵押的财产
除了禁止的都可以
禁止抵押的财产
土地所有权(法律规定除外)
对比:使用权、承包经营权可以抵押
社会公益设施
所有权、使用权不明或有争议的财产
依法被查封、扣押、监管的财产
其他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
总结:所有、公益、不明争议、查封
抵押权的取得
不动产:登记取得
动产:合同生效时取得
未登记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
质权
必须转移占有
一些质物还需登记
质权的标的为动产或权利,不包括不动产
质权具有物上代位性、从属性和不可分性
质物可以是:汇票、支票、本票;债券、存款单;仓单、提单;可以转让的基金份额、股权;可以转让的注册商标专用权、专利权、著作权等知识产权中的财产权;应收账款
留置权
债权人按合同约定占有债务人的动产,债务人不履行时,有权留置该动产,并依法折价或以拍卖、变卖后的价款优先受偿的权利
留置权法定,无需当事人约定
留置权优先于抵押权或质权
留置权只发生于特定的合同关系中
如保管合同、加工承揽合同等
两类他物权的对比
他物权按设立目的分为
用益物权
实现物的使用价值
多为独立性的主物权
主要标的物为不动产
标的物形态变化会导致使用收益权受影响,甚至导致权利消灭
担保物权
以物的交换价值担保债权的实现
从物权,以债权的存在为前提
标的物为动产/不动产
物上代位权:变化不影响权利的存在
第35章 合同法律制度
合同的效力
合同成立VS合同生效
达成合意(如双方签字)→合同成立
合同成立+符合生效要件→合同生效 合同成立+不符合生效要件→效力存在瑕疵的合同,未生效
生效要件
主体合格
内容合法
合乎法律、国家政策、公共利益和公序良俗
意思表示真实
合同形式合法
要式合同,在具备形式要件(如审批、登记)时,合同才生效
效力瑕疵
无效合同
含义:不具备合同的生效条件而不能产生当事人所预期的法律后果的合同
无效情形
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精神病/不满8周岁)签订的合同
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合同
销售毒品:无效 违法经营种子:购买合同不无效
违背公序良俗的合同
包养协议
以虚假的意思表示签订的合同
如表面上是买卖房屋,实际上是赠与房屋
买卖合同无效
赠与合同有效
恶意串通且损害他人合法权益的合同
张三和李四恶意串通签订合同,损害王五的合法权益
“以合掩非”: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
效力
合同自始无效
部分无效不影响其他部分的效力
合同无效不影响其中解决争议条款的法律效力
效力待定合同
须经权利人的承认(弥补效力瑕疵)才能确定效力
效力待定情形
限制行为能力(部分精神病/8-18周岁)人签订的合同
一般:须经其法定代理人追认后有效 例外:纯获利合同、与其年龄、智力、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的无须追认即有效
因无权代理而订立的合同
没有代理权、超越代理权订立的合同
对被代理人无约束
对行为人有约束
效力
效力未确定,需要权利人的承认或拒绝才确定
可撤销合同
可撤销情形
重大误解
欺诈
注意:只要损害第三人利益,就属于无效合同
胁迫
显失公平(如乘人之危)
撤销权的行使
知或应知撤销事由之日起,重大误解3个月、其他情形1年内,并且在行为发生日5年内 仲裁或法院起诉
撤销权的消灭
未在行使期间内行使撤销权
明示或以行为表明放弃撤销权
效力
撤销前有效
撤销后,合同自始无效
撤销权只能当事人提出,法院或仲裁机构不能主动撤销
合同的订立、履行和终止
订立
订立原则
全面履行原则、诚信原则、绿色原则(21年新增)
合同的订立VS成立
订立:行为/过程 成立:合同订立活动结果,表明达成合意,意思表示一致
相关概念
要约邀请
希望他人向自己发出要约
内容不具体
如:寄送价目表(数量不确定)、拍卖/招标公告、招股说明书、商业广告(对象不特定)、债券募集办法、基金使用说明书、广告和宣传(21年新增)...
要约
内容具体(价格、数量质量...)+愿受约束
悬赏广告
商店中明码标价的商品销售
典型流程
(要约邀请)→要约→(新要约)→承诺--合同成立
要约的生效、撤回及撤销
要约到达生效(到达通常地址等即为到达)
承诺到达→ 合同成立
要约到达前可撤回,到达后承诺前可撤销
要约撤回通知后于要约到达,不发生撤回效力
要约不可撤销的情形:1.确定了承诺期限、2.明示不可撤销、3.受要约人有理由相信不可撤销+已作了准备工作
承诺条件
只能由受要约人向要约人作出
承诺必须在有效期内作出
未确定承诺期限时
要约以对话方式作出:应即时作出承诺
要约以非对话方式作出:应在合理期间作出
(实质性要件:)承诺内容必须与要约内容一致
承诺时变更实质性内容(如变更标的、数量、质量、价格、履行期限/地点/方式:新要约
变更非实质性内容
原则:承诺生效,以承诺内容为准 例外:要约人反对或要约明确说明不得作出任何改变
缔约过失责任
合同订立中,一方过失给对方造成损失应承担的民事责任
合同尚未成立,不存在合同义务或违约责任
情形
假借订立合同,恶意磋商
故意隐瞒重要事实/提供虚假情况
其他违背诚实信用原则的行为
履行
依法、全面、适当地履行合同
全面履行原则
主体、标的、期限、地点、方式适当
履行地点约定不明时
给付货币的,在接受货币一方所在地履行
交付不动产的,在不动产所在地履行
其他标的,在履行义务一方所在地履行
诚实信用原则
应当积极履行通知义务、协助履行义务、保密义务
双务合同履行中的抗辩权
同时履行抗辩权
互负债务、无先后履行顺序的,应当同时履行
不安抗辩权
有先给付义务的当事人有证据证明后给付人丧失或可能丧失履行能力时,可以中止先给付义务
经营情况严重恶化
转移资金、抽逃资金,以逃避债务
丧失商业信誉
其他情形、、、
先履行抗辩权
有先后履行顺序,先履行方未履行的,后履行方可以拒绝履行
属于一种延期抗辩权
终止
又称合同的消灭
终止情形
合同已履行
最正常、最重要
抵销
互负同种、到期、可抵销的债务、债权
不能抵销的情形
法律规定或当事人约定
如抚恤金、退休金、抚养金
法律规定禁止强制执行的债务
侵权损害赔偿债务
提存
债务到期后,无法给付是,可将标的物交给提存机关,以消灭债务
免除债务
全部免除终止,部分免除不终止
混同
债权债务同归于一人
概括承受(企业的合并)
特定承受
合同概述
合同的法律特征
双方/多方、民事主体、平等、自愿
平等主体之间
自愿
双方或多方
关于民事权利义务关系
行政关系、身份关系(婚姻、收养、监护等)不属于合同法调整
合同分类
按权利和义务的分担方式
双务合同
大多数合同为双务合同
单务合同
借用合同、赠与合同
按是否需交付标的物
诺成合同(不要物合同)
意思表示一致后,合同成立
大多为诺成合同
实践合同(要物合同)
实际交付标的物后,合同成立
保管合同、借用合同、定金合同
按合同成立是否需要特定形式
要式合同
如需要书面形式、需要登记等
不要式合同
按是否法律规定名称
有名合同
《合同法》规定了15类有名合同
赠与合同、保管合同...
无名合同
其他没有名字的均为无名合同
借用合同、定金合同...
主从关系
主合同
独立存在
从合同
必须以主合同为前提
如:担保合同(抵押、质押等),参见物权法中的担保物权
合同的担保和保全
合同担保
目的:督促债务人履行义务
合同担保的法律特征
目的性
自愿平等
分为法定担保(留置权)和自愿约定担保
从属性、从合同
担保形式
物的担保
抵押、质押、留置
人的担保
保证
保证人的资格:有清偿债务能力
不能作为保证人
国家机关、学校、医院等公益事业单位
企业的分支机构、职能部分
保证方式
一般保证
保证人有先诉抗辩权
连带保证
未约定按连带保证
《民法典》改为未约定一般保证
钱的担保
定金
履行后
定金抵作价款或者收回
定金罚则
给付方不履行,无权要求返还定金
收受方不履行,应当双倍返还定金
定金合同是实践合同,交付定金之日起生效
定金数额不超过主合同标的额20%
定金 :合同履行前交付、有证明合同成立和预先给付的效力、合同担保 违约金:违约行为发生后交付、无、 违约责任
即约定定金又约定违约金的,违约时可择一适用定金或违约金
合同保全
目的:防止债务人财产的不当减少导致债权人债权的实现受到危害
无论是否违约,只要危害,均可行使保全措施
保全形式
债权人代位权制度
债务人怠于履行其对第三人的、到期、非专属性(人身权利如退休金、养老金、安置费、保险赔偿、人身伤害赔偿不属于)且可强制执行的债务+危害债权实现时,债权人有权通过诉讼方式,以自己的名义代位行使债务人权利
行使权利的必要费用,由债务人负担
债权人撤销权制度
债务人所为减少其财产时,可请求法院撤销该行为
行为包括:放弃债权或债权担保、恶意延长债权履行期限、无偿转让财产、不合理(减少的财产超市场价格的30%)的低价转让或高价收购
若行为为无偿:还需满足主观条件-受让人知道非善意; 若行为为有偿:无需受让人非善意
保全特征
债的对外效力的体现,合同相对性原则的例外
合同生效之后、履行完毕之前均可采用
与是否履行没有必然关系
合同的转让、变更和解除
合同转让
合同权利转让
债权转让,应当通知债务人
未通知对债务人无效
原则:转让通知不得撤销 例外:受让人同意除外
不可转让的情形
人身性质的债权属于专属性的权利
约定不得转让
法律规定不得转让
合同义务的转让
债务转让,应当经债权人同意
概括转让
将权利和义务一并转让给第三人
分类
意定概括转让
经对方同意后一并转让
法定概括转让
合并/分立
合同变更
基于法定而变更
例:债务人违约使合同不能履行时,履行合同的债务变更为损害赔偿的债务
协商一致变更
重大误解一方形式变更权
一般经诉讼/仲裁
情势变更使合同显失公平,当事人请求变更合同
一般经诉讼/仲裁
合同解除
协议解除
事先未就解除约定,实际上就是通过订立一个新的合同来解除原来的合同
属于双方解除
基于解除权的解除
解除权为一种形成权,通知生效,不必经对方同意,属于单方解除
(合同中事先约定的解除权)约定解除
法定解除
不可抗力
履行期届满前,一方明示或以行为表明不履行主要债务
一方迟延履行主要债务,经催告后在合理期限内仍未履行
迟延履行或其他违约行为导致合同目的不能实现
...其他
违约责任
经产生于合同关系的当事人之间,第三人不发生违约责任(无约)
构成要件
违约行为
预期违约
履行期届满前的违约
明示的预期违约
默示的预期违约
实际违约
履行期届满后的违约
主观过错
我国实行严格责任,即只要有违约行为,就推定有主观过错
承担违约责任的方式
继续履行
支付违约金
违约损害赔偿
违约的免责事由
不可抗力
不能预见、不能避免、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属于事件范畴,不包括民事主体行为
发生在合同履行期内+影响履行
受害人过错
免责条款
注意:无效的免责条款:人身伤害免责、故意/重大过失造成财产损失免责
生效要件
合同订立、成立和生效
(要约邀请)
内容不具体
寄送价目表(数量未确定)
拍卖/招标公告(对象未确定)
商业广告((对象未确定))
要约
内容具体
价格、数量、履行时间/地点/方式不具体
是否改变 主要内容
新要约
承诺
合同成立
是否符合生效要件
合同瑕疵
无效
效力待定
可撤销
合同生效
(合同转让、变更、解除)
合同履行
违约责任
合同终止
第36章 公司法律制度
公司法和公司概述公司的概念、特征和种类
公司特征
公司均具备法人人格
依法设立
公司有独立财产权,与股东的个人财产分离
有自己的名称、场所、组织机构,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营利法人
去的利润、分配出资人
股东承担有限责任
以出资额为限
公司种类
根据组织结构
无限、两合、有限责任、股份有限、股份两合
根据股权是否可自由转让
公开公司、封闭公司
根据资本来源
国有、私有、外资、混合所有制公司
根据公司法
有限责任公司
特殊形式:国有独资公司、一人公司
股份有限公司
特殊形式:上市公司
公司的设立
设立条件
有限责任公司设立条件
股东人数50人以下
有认缴出资额
货币出资
非货币出资
条件:可用货币估值+可依法转让
举例:实物、知识产权、土地使用权
不能出资的:个人劳务(不能估值)
股份有限公司设立条件
发起人2-200人,且半数在中国境内有住所
有全体发起人认购的股本总额或募集的实收股本总额
发起人制订公司章程,采用募集方式设立的须经创立大会通过
有公司名称、住所、符合要求的组织机构
设立登记
有限责任公司
全体股东指定代表或委托代理人申请登记
股份有限公司
董事会申请登记
企业信息公示
《企业信息公示暂行条例》
政府部门和企业分别对其公布的信息的真实性和及时性负责
公司名称、住所、章程制度
名称
强制注册制度
设立公司应当申请名称预先核准
核准名保留6个月,期满不设立则名称失效
保留期内不得以该名称从事营业
核准名称不得转让
住所
以主要办事机构所在地为住所
分支机构以总公司所在地为住所
住所需在章程中载明
登记的住所只能有一个,且在登记机关辖区内
未经登记的住所,不得对抗第三人
章程
章程对公司、股东、董监高有约束力
章程修改权属于公司股东(大)会
有限公司:全体股东2/3表决权股东通过
股份公司:出席股东2/3表决权通过
公司的组织机构
公司治理结构的形成概述
若干股东出资设立公司,股东组成股东会;股东会聘请若干董事,董事组成董事会,管公司的执行;董事会聘请经理、并根据经理提名决定聘请副经理、财务负责人;组建监事会对董、高进行监督
地位
股东(大)会
公司的所有者的权利
财产相关
分配利润、剩余财产分配权
公司增资、新股认购权
特殊情况要求回购其股权的请求权
公司5年盈利而不分配利润
公司合并、分立、转让主要财产
解散事由出现,修改章程使公司存续的
强制解散公司的权利
经营管理严重困难时,10%表决权的股东可以请求法院解散公司
公司的权力机构
决定公司一切重大事项
一般决议
全体股东/出席股东1/2表决权通过
特别决议
全体股东/出席股东2/3表决权通过
修改章程
合并、分立、解散、变更公司形式
增资、减资
董事会
公司的执行机关
业务执行权和日常经营决策权
监事会
公司的监督机构
检查公司财务
对董事和高管的监督/建议罢/纠正
提议召开临时股东会会议
董事不在时,召集和主持股东会
任命权
股东/股东会
选择董事、监事(请人管公司的权利)
当选董事、监事、高管(自己管公司的权利)
董事/董事会
聘任经理
根据经理提名决定聘任副经理、财务负责人
经理
提名副经理、财务负责人(决定权在董事)
监事/监事会
建议罢免董事、高管(高管=经理、副经理)
义务
股东
缴纳认缴的出资
不抽逃出资
遵守、履行公司章程规定的其他义务
董监高
忠实义务
勤勉义务
构成
董事会
有限公司
3-13董事
小的有限公司可不设董事会而设置1执行董事
股份公司
5-19董事
监事会
不少于三人,包括股东代表和职工代表(不低于1/3)
小公司可不设监事会,而设1-2名监事
董、高不得兼任监事(股东可以任董、监、高)
禁止担任情形
股东
无,有钱出钱就行
董监高
无民事行为能力/限制民事行为能力
刑罚5年内
过错使公司破产或吊销营业执照3年内
个人所负数额较大的债务到期未清偿
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特别规定
设独立董事(具体由国务院规定)
设董事会秘书
负责公司股东大会和董事会会议的筹备、文件保存以及股东资料的管理;办理信息披露事务
股东权利
表决权(一股一票)、选举和被选举权、知情权、股息红利分配请求权、股权转让权、股东代表诉讼权(180日以上单独或合计持有公司1%以上股份的股东的诉权)
公司股权转让和股份公司的股份发行
有限公司
股东之间转让
无条件,可全部或部分转让
转让第三人
其他股东过半数同意
30日未答复,视为同意
不同意的股东应购买该股权,否则视为同意
其他股东在同等条件下,有优先认购权
股份公司
股份发行
股份公司资本划分为股份,每一股金额相等,公司股份采用股票的形式
【同股同权】每一份股份具有同等权利
【同股同价】每股发行条件和价格应当相同
【可溢价、平价发行,不得折价发行】股票发行价格可以等于或大于票面金额,不得低于票面金额
股份转让
股东转让股份,应当在证券交易所进行,或按照国务院规定的其他方式
记名股票:转让+记载于股东名册后生效 无记名股票:交付生效
转让限制
发起人的股份
公司成立1年内不得转让
董监高
在任职期间,每年不得转让超过其25%
公司股票上市起1年内不得转让
离职后半年内不等转让
股份回购规定
原则
公司不得收购本公司股份
例外
减少公司注册资本
与持有本公司股份的其他公司合并
股东大会特别决议
股东对公司合并分立决议异议,要求公司回购的
将股份用于员工持股计划或股权激励
将股份用于转换上市公司发行的可转换为股票的公司债券
上市公司为维护公司价值及股东权益所必需
董事会2/3董事出席+通过公开的集中交易方式进行
公司的合并、分立、解散和清算
合并/分立
合并方式
吸收合并
(A,B)→A
新设合并
(A,B)→C
自合并/分立决议之日起10日内通知债权人,30日内报纸公告
公司解散原因
章程规定的营业期满或其他解散事由出现
股东(大)会决议解散
依法被吊销营业执照、责令关闭或被撤销
10%表决权股东请求法院解散公司
需清算
公司合并、分立需要解散
无需清算
公司清算
成立清算组时间要求
解散事由(除合并分立)出现日起15日成立
逾期不成立的,债权人可申请法院指定清算人员
清算组组成
有限公司:股东 股份公司:董事/股东大会确定的人员
清算组成立之日起10日通知债权人、60日报纸公告
第37章 其他法律制度
工业产权法律制度
知识产权
著作权
工业产权
商标权、专利权
特征
专有性、地域性、时间性(没有保密性)
专利权 (新专利法)
主体
区分:
发明人/设计人
完成创造/设计过程的自然人
专利申请人
享有提出申请的权利
可以是发明人/设计人,也可以不是
专利权人
享有专有权
可以申请获得、可以转让/继承获得
职务发明
本职工作中作出(在职期间+退职后1年内)
非本职工作,但是属于公司交办任务(在职期间+退职后1年内)
委托开发的
若无约定,则属于受托人
合作发明的
申请权共有;申请人为专利权人
两个申请人分别同日申请同样的发明创造
专利权授予先申请的人
客体
发明
产品发明
方法发明
实用新型(小发明)
产品
外观设计
只涉及外观和形状,不涉及结构
不授予专利权的客体
违法
科学发现
智力活动的规则和方法
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动植物品种(品种的生产方法可授权)
原子核变换获得的物质
起标识作用的设计(这是商标)
授权条件
发明
实用新型
新颖性、实用性、创造性
外观设计
新颖性、实用性、富有美感+不与在先权利冲突
权利
财产权
独占实施权、许可权、转让权、放弃权
人身权
署名权
权利限制
指不经许可实施专利不视为侵权的情形
不视为侵权
强制许可
计划许可
强制许可
授权满3年+恶意不许可实施
国家紧急状态
交叉许可
国企专利+国务院批准
终止
正常终止
提前终止
未缴纳年费
书面声明放弃
侵权行为
未经许可+营利目的
侵犯专利权的诉讼时效是2年
不视为侵权的情形
为科研
运输工具临时过境
医疗器械审批必须
商标权
商标
用于区别产品/服务来源
是由文字、图形、字母、数字、三维标志、颜色组合、声音等,或组合,且具有显著特征的标志
分类
注册商标、未注册商标
商品商标、服务商标
平面商标、立体商标、声音商标
集体商标、证明商标
集体商标:如沙县小吃、赣州脐橙
证明商标:如三C认证、清真?
商标注册
注册原则
我国自愿注册和强制注册相结合
未经注册的商标可以用,但使用人无专有权(其他人也可以用)
强制注册商标的商品
烟草制品
人用药品
注册条件
商标具有显著特征、便于识别
不含禁止使用的图文,如国旗、国徽等
以使用为目的
不侵犯他人在先权利
注册方法
在一份申请上申请注册多个类别的同一商标
流程
申请→初步审定+公告3个月→公告期满无人提异议/异议不成立→核准注册→发证+公告
权利转让
协议+登记公告
书面(不能口头)
商标权内容
专用权、转让权、许可使用权、续展权
保护期限
专利
发明
20年
实用新型
10年
外观设计
15年
自申请日起算
商标
10年(可无限续展)
自公告之日起算
期满前12个月请求续展(另有6个月宽展期)
优先权
发明
12个月
实用新型
12个月
外观
6个月(外国优先权,本国无)
商标
6个月
劳动合同法律制度
订立原则
合法、公平、平等自愿、诚实信用
劳动合同的订立
无固定期限合同
协商订立
法定强制
连续工作满十年
国企改制的:连续十年+距离退休不足十年
连续二次固定期限合同后续订+不享有法定解除权
劳动合同条款
必要条款
双方信息
合同期限
工作内容、地点;作息时间
劳动报酬
社会保险
劳动保护、劳动条件、职业危害防护
选择性条款
试用期、培训、保密协议、补充保险、福利待遇
劳动合同的生效
原则:签订就生效(但双方可约定公证生效)
劳动合同无效情形
欺诈、胁迫或乘人之危
注:在《合同法》中,欺诈、胁迫、乘人之危属于可撤销合同 而在《劳动合同法》中,属于无效合同
用人单位的免责条款
违法
劳动合同解除
协商解除
用人单位应支付经济补偿
用人单位单方解除
1、过错性解除
试用期不合格
严重违反单位制度 严重失职+造成真大影响 多份工作+拒不改正
被追究刑事责任
2、非过错性解除
因工负伤+医疗期满不能任职
不能胜任工作+培训调岗仍不能胜任
客观变化导致劳动合同无法履行+无法达成新协议
3、经济性裁员
裁员20人以上/占10%以上需提前30日向工会说明情况
经济性裁员情形
破产重组、生产经营严重困难、客观条件变化
应当优先留用的劳动者
合同期限较长的
无固定期限合同的
家庭无其他就业者+需要养老/幼
2和3不能用的情形
疑似职业病+在诊断或医学观察
职业病/因工负伤+丧失/部分丧失劳动能力
患病/非工伤+在规定的医疗期
女性在孕、产、哺乳期
连续工作满15年+退休不足5年
合同到期也不终止,而是延续到情形消失
劳动者单方解除
预告解除
劳动者提前30日书面通知(试用期提前3日通知)
即时解除
单位危及劳动者人身自由和安全的
劳动合同终止
劳动合同无约定终止,只有法定终止
终止情形
合同期满
劳动者退休/死亡
单位破产/被吊销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适用对象
消费者、农民、经营者
消费者的权利
(原9项)+个人信息权(21年新增)
经营者的义务
(略,根据常识判断即可)
争议解决
双方和解、消协调解、投诉(7日处理和告知)、协议仲裁、法院起诉
商品缺陷导致人身、财产损失的
消费者/其他受害者,可向生产者/销售者要求赔偿
虚假广告/虚假宣传导致损害的
广告经营者与经营者承担连带责任
侵犯众多消费者权益的
中国消协/省级消协可向法院起诉
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责任
有欺诈行为的
1倍补偿+3倍增加赔偿 (增加赔偿>=500元)
明知缺陷仍提供
损失的2倍内的惩罚性赔偿
反垄断法律制度
禁止的垄断协议
经营者之间达成的
固定或变更商品价格
限制生产或销售数量
分隔市场
限制购买新技术、新设备
联合抵制交易
经营者与交易相对人之间达成的
固定转售价格
限定最低价格
允许的垄断行为
不以限制竞争为目的,而是为了公共利益
为改进技术、研发新产品
统一产品规格/实行专业化分工
为增强中小经营者竞争力
为节能、保护环境、救灾等
经济不景气,为缓解生产过剩
经营者应证明协议不会严重限制竞争,且有利于消费者
为保障对外贸易和对外经济合作中的政党关系
推定具有市场支配地位
1个经营者:1/2以上
2个经营者:2/3以上
3个经营者,3/4以上
其中少于1/10的经营者不认为有支配地位
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行为
不公平+高价销售、低价购买
无正当理由+
低于成本价销售
拒绝交易
限定交易相对人的交易对象
搭售或附加不合理的交易条件
差别对待交易相对人
经营者集中
指通过合并、取得股权资产、合同方式控制,或能够施加决定性影响的情形
经营者集中的事前申报制度
应向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申报
未申报不得实施集中
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
主体
行政机关
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只能的组织
具体行为
限定购买/使用其指定的商品
妨碍商品在地区之间的自由流通
对本地和外地经营者不平等对待
强制经营者从事垄断行为
反不正当竞争法律制度
调整对象
经营者之间的不正当竞争关系
监督检查部门与市场竞争主体之间的竞争管理关系
立法目的
制止不正当竞争行为(直接目的)
保护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鼓励和保护公平竞争
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特征
主体:经营者(经营性和营利性,不包括政府机关法人)
行为:违法行为
后果:损害其他经营者或消费者的合法权利
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种类
混淆行为
商业贿赂行为
虚假商业宣传行为
侵犯商业秘密行为
不正当有奖销售行为
最高奖金额超过5万元
诋毁商誉行为
利用网络从事不正当竞争行为
强插链接、强制跳转
误导用户卸载其他经营者的网络产品
恶意不兼容其他经营者服务
法律责任
赔偿责任
实际损失→侵权所得利益
恶意侵犯商业秘密+情节严重
1-5倍数额
混淆行为/侵犯商业秘密
500万以下
产品质量法律制度
产品的概念
天然的物品,非用于销售,则不属于产品
建设工程不适用该法规定(建筑材料、构配件、设备等属于)
生产者义务
(略)
销售者义务
(略)
违法责任
产品质量责任
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刑事责任
产品责任
生产者
严格责任
销售者
过错责任
诉讼时效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