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帕斯卡尔《思想录》
这是一张关于《思想录》的读书笔记思维导图,帕斯卡尔是一位将悲观人生与积极向上完美结合到一起的思想家,因此产生了一种奇妙的,几乎令人难以置信的思想审美效果,在他那里,越是显得阴沉的思考,就越是能提升人的精神。
编辑于2021-09-11 15:07:15维特根斯坦是当代西方最为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以其传奇的一生为世人所知晓,又以其独特的哲学为后人所称道。21世纪初,西方哲学界曾对谁是过去100年最为重要的哲学家问题做了一个问卷调查,结果在选出的哲学家中名列前茅的两位,一位是维特根斯坦,另一位是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通常认为,维特根斯坦一生提出过两种截然不同的哲学,而且这两种哲学对后来的西方哲学发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直接导致了当代分析哲学的诞生。分析哲学在20世纪的英美哲学界始终占据主流,并且扩展到了英美之外几乎所有西方国家,也影响到了远在东方的中国。他的前期哲学以《逻辑哲学论》为代表,后期哲学以《哲学研究》为代表。这两本著作都已经成为西方哲学经典,对当代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逻辑哲学论》被公认为经典之作,虽然全书只有不到三万字,但真正读懂这本书却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行政伦理学可以看做是公共行政学的一门分支学科,行政伦理研究是直接指向公共行政实践的。从学科的角度看,行政伦理研究是出于完善公共行政学的学科体系的需要;从公共行政的实践来看,行政伦理的研究则是出于健全行政体系和规范行政行为的需要。因而,行政伦理研究需要回应公共行政实践的要求,需要在公共行政实践的演进逻辑中来规划行政伦理研究的课题和确立行政伦理学发展的方向。
这是一篇关于李辛用药心法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从气机的主要方向来看:上焦多为开;中焦为升降枢纽,所以有“在气”“在血”的不同升降方向的药物;下焦为阖,故以阖收为主,分为“阖精”“阖阴”“阖气”,下焦层次,中焦层次,上焦层次。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维特根斯坦是当代西方最为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以其传奇的一生为世人所知晓,又以其独特的哲学为后人所称道。21世纪初,西方哲学界曾对谁是过去100年最为重要的哲学家问题做了一个问卷调查,结果在选出的哲学家中名列前茅的两位,一位是维特根斯坦,另一位是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通常认为,维特根斯坦一生提出过两种截然不同的哲学,而且这两种哲学对后来的西方哲学发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直接导致了当代分析哲学的诞生。分析哲学在20世纪的英美哲学界始终占据主流,并且扩展到了英美之外几乎所有西方国家,也影响到了远在东方的中国。他的前期哲学以《逻辑哲学论》为代表,后期哲学以《哲学研究》为代表。这两本著作都已经成为西方哲学经典,对当代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逻辑哲学论》被公认为经典之作,虽然全书只有不到三万字,但真正读懂这本书却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行政伦理学可以看做是公共行政学的一门分支学科,行政伦理研究是直接指向公共行政实践的。从学科的角度看,行政伦理研究是出于完善公共行政学的学科体系的需要;从公共行政的实践来看,行政伦理的研究则是出于健全行政体系和规范行政行为的需要。因而,行政伦理研究需要回应公共行政实践的要求,需要在公共行政实践的演进逻辑中来规划行政伦理研究的课题和确立行政伦理学发展的方向。
这是一篇关于李辛用药心法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从气机的主要方向来看:上焦多为开;中焦为升降枢纽,所以有“在气”“在血”的不同升降方向的药物;下焦为阖,故以阖收为主,分为“阖精”“阖阴”“阖气”,下焦层次,中焦层次,上焦层次。
帕斯卡尔《思想录》
帕斯卡尔生平
人物画像
生平经历
帕斯卡尔出生于1623年,他从小就体会到人生的不幸和缺憾。三岁的时候,母亲就去世了。他朋友很少,又是个驼背。
但幸运的是,他的聪明才智很早就被人发现了,12岁的时候,就已经被公认是一个科学天才,后来也确实有不少科学成就。
比如,任何三角形的内角的总和是180度,这个定律就是帕斯卡尔首先发现的。
又比如,我们见过的 打针的针筒,利针管粗,针头细,针头里的压力就很大,药水就很容易进入体内,这叫液压原理,也是帕斯卡尔首先发现的。
但他的科学成就还远不止这些,但我们这里就不多说了。
32岁的时候,由于身体缘故,帕斯卡尔不能再从事科学工作了,所以他开始写作箴言,希望用这种方式来捍卫他的基督教信仰,这些箴言,后来就编成了这本《思想录》。但遗憾的是,在《思想录》完成编辑和出版之前,他就去世了。
《思想录》内容介绍
图书地位
1670年,帕斯卡尔的《思想录》在法国首次出版,因为书中论战的锋芒、思想的深邃和文笔的流畅,成为世界思想文化史上的经典著作,被认为是法国古典散文的奠基之作。
它还和《蒙田随笔集》《培根人生论》一起,被人们誉为欧洲近代哲理散文的三大经典。
内容概览
《思想录》这本书里究竟写了什么呢?它其实是帕斯卡尔一系列的思考片段。帕斯卡尔是一位出了名的苦行者,他对基督教信仰抱有一种今天我们看来是相当极端的立场。
例如说,他认为,人在尘世中能不能得救,完全依赖于神的恩典,是上帝早就预先选定好的。这就从根本上否定了人是有自由意志的,也否定了现世善功,也就是在当下的生活中做好事、行善的意义。
这是一种极端的恩典说,带有强烈的精英得救的倾向,和基督教普救众生的观点相矛盾的,所以,这种观点其实并不被一般基督教教徒所接受。
《思想录》的目的是劝人信仰上帝,而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人们看到人生在世是多么痛苦。帕斯卡尔认为,人一旦充分看清了人在尘世中的真实状况,就一定会向上帝寻求永恒的解救。
但事与愿违的是,今天阅读《思想录》的读者很难会照着他的这种思路去想了。但是,他们仍然能够从帕斯卡尔的人生思考中得到许多启发和阅读的快乐。
《思想录》的核心观点
两个部分
《思想录》的内容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说人世间的歧途和迷误,另一个部分是说上帝的伟大,信仰上帝能带领我们走出苦海。
人的生存处境
“人生一场梦”
在《思想录》里,帕斯卡尔一开始就告诉我们,人世间的快乐和幸福不过是一个幻觉。为什么这么说呢?
很重要的一点是,人不愿意用心去思考自己的生存状况,宁愿过一种浑浑噩噩的生活。这种浑浑噩噩的结果就是,人天生就轻信、容易受骗、又胆小,又鲁莽
人还有依赖性,性情变化无常,容易烦闷,烦躁不安。
“无聊”
帕斯卡尔还认为,人生最大的苦恼就是“无聊”
他写道,“无聊——对于一个人最不堪忍受的事莫过于完全安息,没有激情,无所事事,也无所用心。这时候,他就会感到自己的虚无,自己的沦落,自己的无力,自己的依赖,自己的无能,自己的空洞。从他的灵魂深处,马上就会涌现无论,阴沉、悲哀、忧伤、烦恼、绝望”。
帕斯卡尔毫不留情地揭开了人的的一个致命弱点,那就是,宁愿糊里糊涂地过日子,死也不肯面对可怕的现实。
爱虚荣
帕斯卡尔还认为,人是非常爱虚荣的动物,一点点小事就能让人心神不宁、六神无主。他在《思想录》里这样写道,“一点点小事就可以安慰我们,一点点小事就能刺痛我们”。
北宋文学家范仲淹在《岳阳楼记》里写下了一句流传千古的话:“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意思就是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这句话也被许多人当做座右铭。但帕斯卡尔和范仲淹不同,他看到,人天生就有名利之心,加上意志薄弱,所以他坚信没有上帝的帮助,根本做不到这一点。
他写道,“我们是如此之狂妄,以至于我们想要为全世界所知,甚至于为我们不复存在以后的来者所知;我们又是如此之虚荣,以至于我们周围的五、六个人的尊敬,就会使我们欢喜和满足”。他认为,人是狂妄和虚荣的丑恶结合。
可是,在这个世界上,又有谁能躲避虚荣的恶呢?帕斯卡尔写道,“谁要是看不见人世的虚荣,他本人就一定是非常虚荣的人。而且,除了完全沉溺于喧嚣、作乐和思念未来之外的年轻人,又有谁看不见虚荣呢?”他觉得,虽然看见别人虚荣,但却看不到自己虚荣的人,这样的人要么是假崇高,要么是真愚蠢。
读到这里,你大概能感觉到了,帕斯卡尔思想的魅力就在于他那种苦涩的悲悯和带刺的睿智。他不断提醒人的渺小和空虚,提醒人世间幸福的虚无缥缈,提醒人性的晦暗和残缺,提醒人的骄傲自大和狂妄无知。
但是,他描述这些让人失望的现实,并不是要我们就此就自暴自弃、随波逐流、自甘堕落,而是要我们面对现实,也面对自己的人性。
面对伟大
人的伟大正就在于能认清自己的渺小和卑劣,所以,到最后你会惊喜地发现,原来帕斯卡尔并不是真的悲观,而是因为他悲天悯人,他在用他特别的方式给人安慰和温暖。
在人们感觉到人生幻灭和绝 望无助的时候,在觉得自己快要支撑不下去的时候,让他们不至于完全倒下的,也许就是像帕斯卡尔《思想录》这样的一剂苦药,而不是一味鼓吹乐观和正能量的心灵鸡汤。
不过,帕斯卡尔在《思想录》里最终的落点,是一些有关基督教信仰的基本主题。他看到人类太以自我为中心,最后难逃自我毁灭。他坚信,如果没有上帝的帮助,任何人都无法从自我中得到救赎。
但是,不需要自暴自弃,因为上帝施予了人类救赎的恩典。尽管人有不幸,但因为人是按照上帝的形象塑造的,所以人拥有伟大和真正值得骄傲的东西。
帕斯卡尔没有把人的罪当作憎恨人类的理由,但他也不因为人受造于上帝而无视人性的晦暗。他在整个《思想录》中坚持认为,只有当人们接受人类的双重性质,即黑暗与光明,才能真正理解这个世界。这是一种非常理性的、现代的观点
帕斯卡尔用他特有的揭示矛盾方法,论证了人既崇高伟大又十分软弱无力这一悖论,揭示了人因能够思想而伟大这一动人主题。
“顿悟”如何唤醒信仰
阅读体会
阅读帕斯卡尔的体验是比较特殊的,和阅读蒙田和培根的体验不太一样,需要加入更多的个人体会和感悟,依靠一种顿悟的体验。
就像帕斯卡尔自己对宗教信仰也是一种用心去把握的体验,他认为,信仰其实是存在于每个人心中的,只是不到顿悟的时刻,人们并不知道罢了。
顿悟是突然发生的,但并不是无缘无故发生的。它顿悟是一种理解力的积累,水到渠成,然后豁然开朗,一个明亮的念头一下子出现在人的头脑里。
举例
“顿悟”,不仅有我们今天理解的、突然领悟的字面意思,它还是一种在文学中的特殊的创作手法,詹姆斯·乔伊斯的小说集《都柏林人》就运用了这种手法。文学里的顿悟和宗教顿悟有相通的地方。
《都柏林人》里有一篇叫《伊夫林》(Eveline)的短篇小说,就是一个很好的顿悟例子。
伊夫林是这篇小说的女主人公,她父亲非常凶悍,女管家对她百般刁难,身世很不幸。她生活在沉闷和单调之中,连呼吸都觉得困难。
有一天,她认识了一位叫弗兰克的外国水手,两人私下来往。弗兰克谋划让她随船逃跑。但就在轮船快要起航的那一刻,伊夫林害怕了,动摇了,她发现自己没有勇气,也没有力量奔向她梦寐以求的自由。心灵的瘫痪使 她的理想和追求流产了。
她一下子感悟到,她也许并不是真的被剥夺了自由,只是她自己没有勇气和力量去把握自由。
把这个故事和宗教顿悟联系起来,我们就能理解帕斯卡尔的意思了。帕斯卡尔认为,信仰其实早己存在于每个人的心灵之中,许多人不知道,或者不愿意承认。必须等待顿悟发生的那一刻,人们才会更感受到信仰的力量。
总结
对心灵中的信仰,人们不是不明白,也不是有他人或外在力量在阻止他们明白,而是他们自己不想明白,缺乏想弄明白的意愿,一直在不让自己知道自己没有真想弄明白的意愿。
例如,我们总是以为这是一个没有信仰的时代,然而,是因为真的什么都不值得我们信仰吗?还是因为我们太犬儒,根本就不想要拥有信仰呢?
关于信仰,帕斯卡尔还说过这么一句话,他说,“信仰包含着许多看来似乎是互相矛盾的真理”。这里的“似乎”是说,信仰在理智和逻辑上可能无法解释清楚,但是,人如果用心灵来感受,就能体悟到了。
理智是人的头脑,心灵是人的心,头脑的真理与心的真理有的时候看起来是相反的,互相违背的,这是因为这两种真理存在于人的不同活动中,一种是科学,一种是信仰,科学寻找的是头脑的真理,信仰寻找的来自心灵的真理,这两种真理又都是不能偏废的。
悲观人生与积极向上
脆弱的理智和内心的力量
心灵逻辑
帕斯卡尔的一个很重要的观点,那就是,他认为,人的头脑和心是人的两个部分。其中,头脑掌管的,是人的理智,心负责的,则是人的心灵,理智和心灵,也就是头脑和心发现的是不一样的真理。
对于这样的矛盾,帕斯卡尔提出了一种他的心灵逻辑,那就是,在认识上帝的过程中,比起严密的推理,人更需要的,是一种感觉,一种“极其细致又十分明晰的感觉,并且根据这种感受做出正确、公允的判断来”。
也就是说,人在一瞬间中突然感悟到了某种 “整个的事物”,于是,虽然头脑还没办法去证明,但心灵已经恍然大悟,茅塞顿开了,于是,他对自己说,“我信了”。这种恍然大悟就是我在上一讲里谈到的顿悟。
科学与宗教的界限:别问上帝是否存在
帕斯卡尔认为,只能用头脑知道,而不能用心知道的人,其实是不完整的
们常说,我们今天生活在一个没有信仰的社会里,没有信仰,就导致很多人这种“用心知道”的机能严重退化,但他们自己并不知道、或者并不认为这是一种心灵上的残缺,反而觉得自己科学理性、比别人聪明。
人们经常混淆科学和宗教的领域,认为所有事物只有通过科学的检验,才是可信的,真实的
但其实这是两个领域的问题,不能彼此取代,也不能用同样的方式证明。帕斯卡尔说,“我们认识真理,不仅仅是出于理智,而且是由于内心;而正是由于这后一种方式,我们才认识到最初的原理”。用心灵才能认识的东西,是不能用推理的,推理了也是枉然。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教育里,老是有人会把一些推理出来的所谓“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或者逻辑强加给我们,但就算我们辩驳不了这些推理,我们的内心也是不接受的。这种内心的力量可以是来自于宗教信仰,也可以来自于普通人内心的良知或良心。
文学中的宗教体验
体验感觉
我们都知道,优秀的艺术和文学特别能让人体验到来自普通人内心的良知或者良心,你被艺术或者文学感动,总是先有了心灵上的直觉感受,然后才能用语言解释或者说明这个感受。
善和美,都是需要用心灵去体会的,也遵循帕斯卡尔的心灵逻辑。而宗教的体验经常和美和善的体验有关,我们从人类的艺术和文学经验中,都能明显感觉到这一点,所以宗教情感也经常借助艺术和文学来表达。
这种感悟只能靠每个人自己。帕斯卡尔说,心灵和精神的感悟“几乎是看不见的,我们毋宁是感到它们的,而不是看到它们的;那些自己不曾亲身感到过它们的人,别人要想使它们感到,那就难之又难了"。
这种境界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只能意会,不可言传”,或者“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意思是,想要把它说出来,但又觉得它没有办法、也没有必要明白地说出来。
帕斯卡尔希望人们能让自己的心灵丰富和活跃起来,学会用心去体会、感知自己内心的力量,而不是仅仅执着于狭隘的理智。到了现在,这已经成了人文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这部分的人文教育经常被称为“美育”。
信仰的力量
那么,帕斯卡尔一而再再而三地强调信仰、顿悟、心灵的逻辑,这些对我们来说,有什么具体的好处呢?
事实上,感知到人内心的力量,能让我们更好地了解理智的局限和脆弱。
帕斯卡尔说,“人心自有其理智,那是理智所根本不认识的。”
理智的脆弱,不仅是指还存在着许多理智无法认识、理解或者解释的事情,还表现在,就算是理智获得的认识和理解,有很多其实也是不可靠的,给人的只是一种虚妄的确定感。
“盲人摸象”的寓言说的就是这个,几个盲人在摸象的时候都在运用他们的理智,并且做了各自认为的最好的推理,在各自的认识范畴里,也都有自己的确定感。但其实他们用理智认识到的都不够可靠的真相。
对于一头象都是这样,更何况是对于历史、未来、人类幸福,或者是社会正义、人的价值和人生意义这类问题的思考呢?
许多人看不到理智的脆弱性,也看不到自己的局限性,自我陶醉。帕斯卡尔提醒我们,那些觉得自己强大、聪明、美貌、和幸福的人们,沉迷在世间的欢乐中,忘记了考虑自身的得救。对于这些人,帕斯卡尔要让他们认识人的本质,唤醒他们对人的境遇(human condition)的不安,并且向他们指出——哲学和科学并不能平息这种不安。
人是会思想的芦苇
他的《思想录》在宗教的说理上,展示出了对人世的深刻思索,也就是,没有信仰的人是痛苦的。因为,人类无法改变自己矛盾的境遇,人想认识真理,却会遇到不可克服的困难;人想找到自己的位置,却只能得到矛盾的指示。
帕斯卡尔说,哲学家提出了许多体系,都有自身的价值,但每个体系都不能充分满足我们。那找不到救治的良方,要怎么办呢?于是我们就转向宗教。
在《思想录》里,帕斯卡尔还表达了不少对现实的尖锐看
他这样描绘人类生活的图景:“可以想象,一大群人戴着镣铐,都被判处死刑。每天,有的人在别人眼底下被扼死,剩下的人在同类的处境中看到自己的处境,他们痛苦地、毫无希望地互相对视,等到轮到自己。这是人类状况的写照。”帕斯卡尔对人世是抱持着一种悲观的想法的。
帕斯卡尔还提出一个著名论点,就是:“人只不过是思想的芦苇,自然界最衰弱的芦苇;但这是会思想的芦苇……当宇宙压垮他时,人仍然比杀死他的东西更高贵,因为他知道他要死了,宇宙对他有这种优越性,而宇宙对此一无所知。”
他说:“我们的全部尊严就在于会思想。”但他又描述道,比起宇宙的无限大,人是微不足道的,但比起原子的无限小来,人又是巨大的。一边是一切,一边是虚无,人处在当中。
亦药亦毒的罪感:精神提升和人格毁损
何为罪?
基督教文化认为,人天生是有罪的。这句话的意思是,人从根本上来说是有缺陷的,是不完善的。帕斯卡尔认为,“知道自己有罪”,是信仰上帝的条件,也或者可以说是信仰上帝的产物。
他说,“我们只有知道自己的罪,才能好好认识上帝。那些知道上帝但不知道自己可怜的人,他们并没有荣耀上帝,而是荣耀了自己”。在帕斯卡尔看来,认识不到自己的罪,是一种缺少心灵的表现。
他又说,“如果我们相信人类是因为神圣的恩典而诞生的,但因为罪丧失了神恩,如果我们相信,只有通过被钉在十字架的基督才能得到赎救,那么我们就能拥有连哲学家都得不到的安宁感”。
也就是说,知罪是一个连哲学家都难以企及的信仰境界和精神上的提升
帕斯卡尔是从人和上帝之间的关系的角度来看待人的罪感的,在他那里,罪感是一种绝对的良药。但是,在现实世界里,罪感其实很容易被恶意挪用,这个时候,罪感就成了一种毒药。
所以,罪感是一把双刃剑,这是我们必须了解和警惕的。
人性的美和丑,人的伟大和可悲
人性的两面性
帕斯卡尔在思考人性的时候,他并没有纠结于个体,而是从整体考虑的
他认为,人的状况总是自相矛盾的:人的主观性来自于冲突,而知识则是出于悖论
这句话什么意思呢?意思是,正是因为事情可能有不同的、相互冲突的可能,人对事情的判断才会是主观的。如果只有一种可能,人的判断就很容易是客观的了
而悖论,是一种矛盾的、不确定的、有模糊性的状态,知识总是处在这样的状态中。知识都是有限度的,是认知的一个个停留的点,而不是终点,是下一步知识的出发点。这就叫知识出于悖论
帕斯卡尔说,“人是怎样的虚幻啊!是怎样的奇特、怪异、混乱,又是怎样的一个矛盾主体……既是一切事物的审判官,又是地上的蠢才;既是真理的储藏所,又是不确定和错误的深渊;是宇宙的光荣,又是宇宙的垃圾。”
帕斯卡尔强调的是人的两面性,他这样描绘人类的心灵,他说:“人既不是天使,又不是禽兽;但不幸的是,想表现为天使的人却表现为禽兽”。就是这样的一个存在状态,才产生了人的不幸和悲哀、高尚和喜乐。
人,即便他堕落了,但也不会完全泯灭心中的灵性之光,所以,他才会想表现为天使;但这个善良的愿望只是人的显意识,而在这一个显意识的冰山下,蠕动的,常常是连禽兽都不如的邪恶,而人又常常有意识或者无意识地漠视这些邪恶。
所以,我们可以看见这些虚伪的心灵状态:“很少有人是在谦卑地谈论谦卑的,很少有人是在贞洁地谈着贞洁的,很少有人是在怀疑中谈论怀疑主义的……我们在向自己隐瞒自己,并且矫饰着自己。”怎么挣脱这种虚伪呢?那就是让人拥有能够同时面对兽性与天使性的勇气。
帕斯卡尔说:“使人过多地看到他和禽兽是怎样的等同,而不向他指明他的伟大,那是危险的。使他过多地看到他的伟大,而看不到他的卑鄙,那也是危险的。如果让他对这两者都加以忽视,则更为危险。然而把这两者都指明给他,那就非常之有益了”。
人性的邪恶根源
不仅如此,帕斯卡尔还从人性的阴暗和软弱中,敏锐地观察到了人的可悲之处,那就是,人一不能认识上帝,二不能认识自己
什么这么说呢?在帕斯卡尔那里,人“不外是伪装,不外是谎言和虚假而已,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别人。他不愿意别人向他说真话,他也避免向别人说真话。而所有远离正义与理智的品性,都在他的心底有着一种天然的根源”,这种人性的邪恶根源就是罪。
而罪的产生,就是因为人对上帝缺少足够且充分的信仰,“只有在认识我们的罪过时,才能很好地认识上帝”。如果一个人不接受耶稣是他的主,那么,他就不可能认识上帝;而如果一个人不认识自己的罪,那么,他也绝对不可能认识他自己。
在帕斯卡尔看来,拒绝认识自己与拒绝认识上帝是不可分割的,所以,他的上帝观念也是一种人道主义的宗教观。他认为,上帝不是别的,正是人类的拯救者。如果人们既不能认识到自己的可悲,自己的罪,又不认识上帝,那么,他们也许是认为自己就是上帝。这是一种无知的自大。
另外,帕斯卡尔还有一项人性发现,他说,“最使我惊讶的,就是看到每个人都不惊讶自己的脆弱”,“他们明明很软弱,却自己觉得很强大。他们仿佛知道真理和正义在哪里,却发现自己经常受骗,但他们却相信那只是他们在某件事情上错了,而不是他们自以为是的观念本身错了”。
但尽管,在帕斯卡尔那里,人总是有着这样那样的缺陷,他也还是在用他自己的方式热爱着人类。
他说,“让人尊重自己的价值吧。让他热爱自己吧,因为在他身上有一种美好的天性;可是让他不要因此也爱自己身上的卑贱吧。” “让他鄙视自己吧,因为这种能力是空虚的;可是让他不要因此也鄙视这种天赋的能力。” “让他恨自己吧,让他爱自己吧:他的身上有着认识真理和可以幸福的能力;然而他却根本没有获得真理,无论是永恒的真理,还是满意的真理。”
人的需要
在仔细剖析人性中的禽兽性时,帕斯卡尔还发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那就是,在人性中有一种奇怪的颠倒,也就是“人对小事的感觉敏锐和对大事的麻木不仁”。
比如,一个人会非常害怕丧失一点金钱,职务或者一点名声,但同时,就是这个人,他明明知道自己一死就会丧失所有的东西,却对死无动于衷。如果你告诉他,只要你信上帝,就算失去了生命,还会得到生命,他也一点都不动心。
帕斯卡尔说:“看到在同一颗心里,而且就在同一个时间内,既对最微小的事情这样敏感,而对最重大的事情又那样麻木得出奇,这真是一件奇怪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