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社会学的创立与发展
社会学概论第一章社会学的创立与发展笔记,主要包括社会学的创立、社会学主要理论流派、中国社会学百年三部分内容。
编辑于2021-09-16 23:41:08第一章 社会学的创立与发展
社会学的创立
社会学创立的历史条件
一 社会变革的需要
社会需要,是社会学产生的直接根源和关键因素。
1789年法国大革命
19世纪末,英国的产业革命。
二 自然科学发展的推动。
14到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
他们以自然科学的实证研究方法为指导,提出了自然的社会理论,这种理论认为,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并无根本区别。
列宁认为,从自然科学奔向社会科学的潮流,推动了对社会的研究,未具体描述社会现象的精确性提供了原理和方法论。
三 社会经验研究的积累。
17世纪到18世纪
法国人发明了大规模统计性民意测验和经验调查的技术。
比利时社会统计学家A.凯特勒第一次把概率论引入统计学
开辟了统计学的新领域
社会问题的专题调查研究
英国法官约翰·霍华德的《英国和威尔士监狱的状况》1777。
英国伊顿爵士的《贫民的状况》,1797。
总结,这两方面经验的社会研究为社会学的诞生提供了重要的内容和方法,从抽象概念到具体问题的研究,是社会管理人性化的标志。
四 社会研究新区奠定的社会思想基础
社会生活的分工和经济,地理,人口,各项条件的重要性。
重视社会生活的各种要素和交换的各种条件
揭示了生产组织,社会结构和集体心理的关系。
产生了社会唯名论和社会唯实论等不同的社会观
阐释了社会与个人的内在冲突与联系
认为社会各个组成部分彼此的作用与反作用永恒联系在一起,社会协调一致和人类和睦相处是幸福的源泉。
这些思想文化的结晶,为社会学学科的诞生奠定了坚实的社会思想基础。
创立时期的主要代表
一 奥古斯特·孔德1798-1857 法国
实证主义的权威代表
社会学之父
出生于法国的天主教家庭,一生经历了法国七个政权的更替。
孔德致力于实证哲学体系研究,1838年在《实证哲学教程》第六卷本的第四卷首次提出社会学这一概念,标志着社会学的诞生。
孔德的社会学思想
科学的分类,孔德认为,科学知识的发展由简单到复杂。
将科学依次划分为数学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最后是社会学。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社会静力学
秩序 关于人类自发秩序的一般理论,在于考察社会行动与社会系统各个不同部分的反应规律。
社会动力学
进步 综合研究人类理性和人类社会发展过程及社会进步
实证的五个涵义
现实的而不是幻想的。
有用的而不是无用的。
可靠的而不是可疑的。
确切的而不是含糊的。
肯定的而不是否定的。
研究方法
观察法
实验法
比较法
历史法
孔德对社会学的贡献在于他在科学分类中提出了建立社会学的构想,明确了从整体角度研究社会学的秩序和进步,提出了社会学研究的实证主义方法和四种基本研究方法,
社会现象有着客观规律,但他没有将这一观点坚持到底,特别是在后期,更多的从思想原则出发,说明社会演变的根源,陷入了历史唯心主义。
卡尔·马克思 1818-1883
马克思是社会学的主要奠基人,其学说的深刻性和丰富性,远远超过了孔德,是社会学发展重要的思想宝库。
1847年,马克思与恩格斯一起加入共产主义者同盟,并授托宣言的形式起草共产主义者同盟的纲领。
主要代表作有《1847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政治经济学批判》《资本论》
马克思对社会学的贡献可从以下方面进行掌握
马克思是社会学的主要奠基人
马克思的资本论是人类思想史上一部划时代的经济学和社会学巨著,他深刻的解剖了资本主义社会产生演变的过程及其社会结构和人与人的社会关系。
马克思采用辩证的方法,对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德国古典哲学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的理论进行了分析和批判,得出了科学的结论。
马克思创立了社会学的基础理论
马克思将科学理论应用于社会历史领域,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而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马克思的社会学理论注重实际。
马克思的社会学理论社会学学科的重要构成
赫伯特·斯宾塞 1820-1903 英国
斯宾塞被誉为"维多利亚时代英国的亚里士多德"
主要社会学代表著作有《社会静力学》 《社会学研究》《社会学原理》《细胞》
斯宾塞的社会学理论主要围绕着社会有机体和社会进化两个方面展开
社会有机体
斯宾塞认为,社会同生物一样,也是一个有机体存在结构分化和功能分化,不同部分之间相互影响,但社会不是简单的有机体而是"超有机体"
社会作为超有机体和生物有机体的本质区别在于
生物有机体各个组成部分紧密结合,社会则是一个松散的整体。
生物体的功能分化时使感觉和思维的能力仅仅集中在有机体的一个部分,而在社会中,意识则散布在整合体里,它的全部个体都能感到快乐和痛苦
在生物有机体中分子是为了整体而存在,而在社会中则相反,"社会的存在是为了社会成员造福,成员的存在不是为了社会造福"。
社会进化论
斯宾塞认为,宇宙的各个部分,不管是有机的,或者是无机的,社会的或非社会的,都受到进化定律的支配,这是一条公理。
社会退步和进步出现的频率几乎相等,认为社会进化虽然存在着矛盾,但是基本上是平稳和进步的。
他认为,社会学的主要目的是发现社会有机体的形态学和生物学原理,前者是社会结构的原理,后者是社会运动和发展的原理。
斯宾塞当年使用的社会是一个有机体,系统,组织,结构,功能等概念,仍为今天所广泛采用。
社会学形成时期的主要代表
埃米尔·涂尔干 1858-1917 法国社会学家
第一位学院派社会学家(大学里)
又译,迪尔凯姆或杜尔克姆。
代表作有三论《社会分工论》《社会学方法的准则》《自杀论》《 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
涂尔干的社会学观点如下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涂尔干提出,社会学的特殊对象是社会事实。
社会事实具有先进性,外在性,客观性和强制性的特点。
涂尔干指出,社会事实对个人的强制性不单是一种外部的强制,更是通过一种内部化的方式来实现的强制。
社会团结理论
机械团结
建立在个人之间,相同性与相似性特征基础上的一种社会联系,它是建立在社会劳动分工不发达,同质性高的社会基础上相互依赖程度低,其社会成员具有共同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
有机团结
建立在社会分工和个人异质性基础上的一种社会联系状态,社会分工的发展,一方面造成了社会成员异质性高和个性的发展,另一方面又增强了人们相互间的功能性依赖。
在涂尔干看来,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发展,就是从机械团结走向有机团结的社会。
失范理论 也叫偏差理论
失范是指社会对个人欲望和行为调节缺乏统一规范和足够制约力的社会状态
涂尔干认为有三个方面的原因导致社会失范的出现
一 个人欲望在现代社会结构中的急剧增长,会使他们要求更好的生活条件和渴望实现更理想的目标。
二 现在社会无法满足所有人的欲望。
三 社会的骤变使个人欲望失去社会约束,使社会出现危机和动乱,其中经济危机只是社会动乱的首要根源。
社会学研究方法准则
首要和最基本的准则是,将社会事实当作物来研究
社会学应放弃那种以抽象的社会整体为对象来研究,而是以具体的社会内容、要素和不同方面来研究。
必须遵循"就社会事实来说明社会事实"的途径,《自杀论》一书,就是他用一种社会事实(社会整合)去解释另一种社会事实(自杀)的范例。
注意正常现象(普遍存在的)与病理现象(非普遍存在的)的区分
比较方法是社会学最根本的方法,既要注意社会事实背景的比较,又要根据社会事实自身的性质进行比较对照。
功能分析和历史分析方法
系统的社会学功能分析推理方法是涂尔干创立的,功能分析和历史分析缺一不可。
马克思·韦伯 1864-1920 德国
主要著作有《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经济与社会》《社会和经济组织理论》
韦伯对社会学学科性质的理解,以及在其社会研究中所提出的一系列理论概念。
理解社会学
韦伯认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就是社会行动。
所谓社会行动,就是行动者采取行动的目的在于影响另一个人或更多的人的互动与共同行动。
社会行动的研究的根本方法是理解
解释性的理解
理解与解释是一致的,他最终必须因果联系统一起来。
社会行动类型
目的 - 手段合理性行动。
尤其信仰所决定的行动
价值合理性行动
伦理的审美的,宗教的。
自身价值由其信仰所决定的行动
情感性行动
解决行动者情绪状态的行动
传统性行为
工业社会,人们的行动与越来越多的受到目的,手段和理性的支配。
理想类型
理想类型包含着强调典型行动过程的意思
概括性,抽象性因而与经验事实不同。
作为考察现实的概念工具,又是在经验事实的基础上的概括和抽象。
理想类型是韦伯用以进行历史的和社会学的比较研究的,根据也是他比较社会学的方法论基础。
科层制理论
科层制是根据合理化原则组织的,它既是现代社会组织的一种结构方式,又是一种管理方式。
社会学主要理论流派
芝加哥学派,社会学首推。
社会学起源于欧洲,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学系是在美国成立的。
著名社会学家A.W.斯莫尔于1892年在美国芝加哥大学创办了社会学系
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聚集了一大批美国知名社会学家,如托马斯,帕克,伯吉斯,麦肯齐,奥格本,沃斯,布鲁默等。
芝加哥学派主要学术成就有以下几个方面
芝加哥学派开阔了现代城市社区的研究道路
芝加哥学派形成了人文区位学的城市理论
芝加哥学派推动了社会学调查研究方法的形成和完善
芝加哥学派创建了符号互动论
在20世纪30年代,布鲁默在其老师乔治·赫伯特·米德的影响下,出版了《符号互动论》(1937)一书,确立了符号互动论的基本观点和分析原理,这一理论在50年代后成为社会学的主流观点之一。
结构功能论
结构功能论兴起于20世纪30年代及美国乃至世界经济危机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成为最重要的社会学理论流派。
结构功能论在五六十年代的社会学中一直居主导性的地位
结构功能论的关注焦点在于社会均衡是如何维持和不断修复的。
结构功能论特别强调共识性道德基础对社会的重要性,认为人们得以共享共同的价值观,有助于社会稳定和团结。
结构功能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帕森斯1902-1979和默顿1910-2003。
塔尔科特·帕森斯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代表著作有《社会行动的结构》和《社会系统》。
帕森斯的 AGIL功能分析图式 是理解其结构功能理论的重要内容。
适应 即系统必须与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以获得足够的资源,并保持与外界的平衡,就社会系统而言,主要由 经济子系统 承担。
达鹄hu第二声
即系统必须确定并最大限度的利用资源寻求实现特定的目标,就社会系统而言,主要由 政治子系统 承担。
整合
即系统必须通过社会控制保持内部成员的相互协调一致,使得系统保持为一个整体,就社会系统而言,主要由社会共同体子系统承担。
维模
即系统必须通过动机规范,确保行动的连续性以及管理行动中出现的各种紧张问题,就社会系统而言,主要表现为道德,宗教,教育等 文化子系统 来承担。
罗伯特·默顿师从于柏森斯,代表著作有《社会理论与社会结构》,默顿在结构功能理论的发展上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提供了一种更具弹性的功能分析方法。
显功能
有些功能是社会所期望和认识到的,默顿称之为显功能。
潜功能
有些功能则是社会所不期望或尚未认识到的,默顿称为潜功能
人们在吃饭时请客点餐燕鲍翅,既可以满足消费者对美食的需求,同时也在这种实用性外,通过代价昂贵的奢侈行为,发挥了加强请客方社会地位的潜功能。
总的来说,结构功能理论倾向于把社会均衡视为社会的常态,而把社会冲突视为偶然现象和可以得到控制的一种偏离。
冲突理论
与结构功能论相反,冲突论认为,社会冲突根源在于社会结构之中,冲突总是经常性的发生,是社会的常态。
冲突理论渊源于马克思的社会思想,马克思的阶级斗争理论被认为是最早,也是最深刻和最系统的冲突论。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 冲突理论 则是在批判帕森斯的结构功能论中形成的
科塞的功能冲突论
刘易斯·A.科塞(1913-2003)美国社会学家,他在其《冲突的社会功能》一书中指出:社会冲突不只是具有破坏性的反功能,也具有正功能(即具有破坏性和建设性。)
由于这一解释是在功能分析框架下展开的,因此称为功能冲突论
达伦多夫的辩证冲突论
德国社会学家,1929-2009。
其代表著作是《工业社会的阶级和阶级矛盾》
冲突是普遍的 ,无时不在的。
这种观点是社会本质上是冲突性的,社会变迁也是由社会不平等的内在矛盾所推动的,因而称为辩证冲突论。
他认为,帕森斯所强调的社会整体协调与均衡是一种乌托邦。
交换理论
美国社会学家 霍曼斯(1910-1989)所建立的
他认为,人类的相互交往和社会联合都是一种交换行为,经济学的交换原则可以推广到一切社会行为,人们的互动可以被理解为酬赏的交换,一个人如何行动取决于其行动所能得到的酬赏或可能招致的惩罚。
布劳,(1918-2002)年对霍曼斯的交换理论进行了修正和发展。
著作《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利》
他认为,社会正是由交换行为引起的冲突与整合中变迁的。
符号互动论
核心概念是自我
源于美国社会学家乔治·赫伯特.米德,主要代表人物有赫伯特·布鲁默(1937年首先使用"符号互动论" 术语)和欧文·戈夫曼
符号互动论的基本观点是人类的互动是以符号为中介的,对共享符号的理解是社会互动的基础。
社会批判理论
20世纪法兰克福学派所主张的理论道路
法兰克福学派是以德国法兰克福大学社会研究中心为中心的一批社会学家和哲学家构成的学术群体,兴起于20世纪30到40年代
主要代表人物有本雅明,霍克海默,阿多诺,马尔库塞,哈贝马斯等,法兰克福学派广泛吸收了马克思 ,韦伯,卢卡奇,费洛伊德等人的思想传统,致力于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
法兰克福学派的观点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理解
第一,法兰克福学派相信资本主义制度正在使人们逐渐失去了批判社会的能力。
阿多诺指出,资本主义文化工业通过大规模的标准化产品的生产,一方面令文化产品变得措手可得,从而使人易于满足和顺从现实,一方面又在这种同质化的文化消费中,令人们误认为实现了个性,从而危害真正的个人自由。
第二,法兰克福学派认为,在社会研究领域存在同样的问题。
特别是在反映实证主义社会学的研究取向上,法兰克福学派坚决反对社会学中的实证主义,认为以价值中立自居的实证主义社会学本质是为资本主义辩护的社会理论
霍克海默和马尔库塞明确指出,社会理论的主要任务是否定和批判,从而获得解放的可能。
第三,法兰克福学派的局限性,需要指出的是,虽然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深刻的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所存在的种种问题,却没有能够找到真正解决资本主义根本矛盾的出路,从而常常在激进否定的同时陷入历史发展的悲观主义情绪中。
当代社会学理论的代表人物
艾尔弗雷德·舒茨 (1899-1959)出生奥地利
深受现象学哲学的影响,创立了现象学社会学。
代表著作有《社会世界的现象学》,《生活世界的结构》,强调日常世界主体间性特点,世界是"我们的",而不是"我的"
社会世界不是一种客观意义上的系统,而是充满能动性主体所共享的意义,这种对常识性知识所基于的"意义结构"的关注,在其学生加芬克那里进一步发展出了常人方法学理论。
米歇尔·福柯 1926-1984年法国社会学家
主要著作有《巅峰与文明》1961,《词语物》1966,《规矩与惩罚》1975,《性史》1976-1984。
福柯主要从历史发展的维度,关注知识与权力的关系,比如监狱制度,性问题等。
安东尼·吉登斯(1938-)英国社会学家,著作《社会的构成》1984, 《民族-国家与暴力》1985,《现代性的后果》1990,《第三条道路》1998等。
结构化理论
认为社会结构是通过人们行动所生产和再生产出来的,一方面社会结构的确制约着人们的行为,但另一方面,人们在日常活动中也能积极地作用与反作用于社会结构。
吉登斯试图克服过度强调结构的决定论和过度强调行动的意志论之间的理论两难。
尤尔根·哈贝马斯(1929-)德国社会学家,法兰克福学派后期的代表人物
主要著作有《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1962,《作为意识形态的科学技术》1968,《合法性危机》1975,《交往行动理论》1981。
沟通行动理论
试图通过沟通行为的理性化进程解决晚期资本主义社会面临的诸多危机。
皮埃尔·布加厄(1930-2002)法国社会学家。
主要著作有《实践理论大纲》,《区隔》《国家精英》《实践与反思的》。
生成结构主义
也称为"建构主义的结构主义"或"结构主义的建构主义"
试图超越社会现象学和结构主义之间的对立来重建实践理论
中国社会学百年
社会学传入中国的历史条件
19世纪30年代,有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孔德创始的社会学在50馀年后,通过西方传教士出国留学人员和艺术等途径传入中国,并逐渐扎根成长。
中国早期社会学学科地位的确立
院系调整与社会学的撤销
中国社会学的恢复重建
中国社会学的本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