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普通心理学第九章笔记
普通心理学第九章讲述了动机的一般概念、动机的种类、动机的理论、工作动机与组织行为等,希望梳理的内容对你有所帮助!
编辑于2021-09-20 21:09:07应用心理考研《心理咨询的理论与实务》江光荣 著 第四章 咨询关系思维导图,包含咨询关系也常称为”治疗关系”,它是存在于需要心理帮助的人与能给予这种帮助的人之间的一种独特的人际关系,它有助于当事人的良性改变
应用心理考研《心理咨询的理论与实务》江光荣 著 第三章 咨询目标 思维导图,咨询目标(Counseling goals)就是求助者通过自我探索和改变,努力去实现的目标;咨询目标也是咨询师通过心理咨询的理论、方法和技巧,对求助者帮助,最终促使其实现的目标,咨询目标是由咨询的双方商定的结果。
应用心理考研《心理咨询的理论与实务》江光荣 著 第二章心理咨询的要素思维导图,满满干货~适用于复习备考~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应用心理考研《心理咨询的理论与实务》江光荣 著 第四章 咨询关系思维导图,包含咨询关系也常称为”治疗关系”,它是存在于需要心理帮助的人与能给予这种帮助的人之间的一种独特的人际关系,它有助于当事人的良性改变
应用心理考研《心理咨询的理论与实务》江光荣 著 第三章 咨询目标 思维导图,咨询目标(Counseling goals)就是求助者通过自我探索和改变,努力去实现的目标;咨询目标也是咨询师通过心理咨询的理论、方法和技巧,对求助者帮助,最终促使其实现的目标,咨询目标是由咨询的双方商定的结果。
应用心理考研《心理咨询的理论与实务》江光荣 著 第二章心理咨询的要素思维导图,满满干货~适用于复习备考~
动机
动机的一般概念
动机的含义与功能
含义
动机是对人的行为的激发、维持、和指引。使人行为朝向某一目标进行的内部动力
功能
激活功能
动机是个体能动性的一个主要方面,它具有发动行为的作用,能推动个体产生某种活动,使个体由静止状态转向活动状态
指向功能
动机不仅能激发行为,而且能将行为指向一定的对象或目标
维持功能
动机具有维持功能,它表现为行为的坚持性。当动机激发个体的某种活动后,这种活动能否坚持下去,同样要受动机的调节和支配。动机的维持功能是由个体的活动与他所预期的目标的一致程度来决定的
动机与需要
需要及其种类
需要的含义
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它表现为有机体对内部环境或外部生活条件的一种稳定的要求,并成为有机体活动的源泉。这种不平衡包括生理的不平衡和心理的不平衡
需要是由个体对某种客观事物的要求引起的。这种要求可能来自有机体的内部,也可能来自个体所处的环境
需要是个体活动的基本动力,是个体行为动力的重要源泉。
需要的种类
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
自然需要也称生物学需要,它包括饮食、运动、休息、睡眠、排泄、嗣后等需要。这些需要主要由机体内部某些生理的不平衡状态引起,对有机体维持生命、延续后代有重要意义
社会需要是人类的需要,如劳动的需要、交往的需要、成就的需要、社会赞许的需要、求知的需要等。这些需要反映了人类社会的要求,对维系人类社会生活、推动社会进步有重要的作用
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物质需要指向社会的物质产品,并以占有这些产品而获得满足
精神需要指向社会的各种精神产品,通过占有某些精神产品而得到满足
需要的层次理论
马斯洛
人的需要由五个等级构成
生理的需要
包括人对食物、水分、空气、睡眠、性的需要等。它们在人的所有需要中是最重要,也是最有力量的
安全的需要
表现为人们要求稳定、安全、受到保护、有秩序、能免除恐惧和焦虑等
归属与爱的需要
表现为一个人要求与其他人建立联系
尊重的需要
包括自尊和希望受到别人的尊重
自我实现的需要
表现为人们追求实现自己的能力或潜能,并使之完善
五种需要都是人的最基本的需要。是天生的、与生俱来的,它们构成了不同的等级或水平,并成为激励和指引个体行为的力量
低级需要与高级需要
马斯洛认为,需要的层次越低,它的力量越强,潜力越大。随着需要层次的上升,需要的力量减弱
在高级需要出现之前,必须先满足低级需要。只有在低级需要得到满足或部分得到满足之后,高级需要才有可能出现
在从动物到人的进化中,高级需要出现得较晚。在个体发展中,高级需要也出现得较晚。
低级需要直接关系到个体的生存,因而也叫缺失需要,高级需要也叫生长需要
高级需要比低级需要复杂,因此满足高级需要必须具备较好的外部条件
随着个体心理发展,需要的相对强度有不同体现
动机与目标
动机必须有目标,目标引导个体行为的方向,并且提供原动力。个体对目标的认识,由外部的诱因变成内部的需要,进而成为行为的动力,并推动行为
目标的含义
目标是个体努力要达到的具体成绩标准或结果,是个体期望的状态
目标的种类
明确的目标与模糊的目标
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
不同难度的目标
目标的动机机制
洛克和莱瑟姆提出,目标的动机作用主要表现在,影响个体在活过程中的注意力分配、努力程度、坚持性水平和任务策略的运用
动机与行为和工作效率
动机与行为
动机与工作效率
动机强度和行为效率之间的关系呈倒U形曲线关系,这就是耶克斯-道德森定律
各种活动都存在一个最佳的动机水平。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任务的完成,动机不足或过分强烈,都会使工作效率下降
动机的最佳水平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在比较容易的任务中,行为效率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动机最佳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也就是说,在难度较大的任务中,较低的动机水平有利于任务的完成
动机与价值观
价值观是指个体按照客观事物对其自身及社会的意义或重要性进行评价和选择的原则、信念与标准
罗克奇根据工具-目标维度把价值观分为工具性价值观和终极性价值观
工具性价值观是以个体的行为方式为工具,如有礼貌、负责任、有自制力等,进而获取社会的认可
终极性价值观是个体以一种行为方式谋求许多终极目的,如社会认可、自由、平等、内心和谐及家庭安康等。
动机与意志
意志的含义
意志是有意识地支配、调节行为,通过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意志具有引发行为的动机作用,可把意志看成是人类特有的高层次的动机
意志的特征
意志通过行为表现出来,受意志支配的行为称为意志行动。意志行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行动
意志是在达到目的的行为活动过程中,通过克服困难和挫折表现出来的。无意识、无目的的,或不需要克服困难就能达到目的的行动,都不能体现出个体的意志
意志行动过程
意志行动可以分为准备和执行两个阶段
在准备阶段中要确立行动的目的,选择行动的方案并做出决策。在确立目的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动机的冲突,只有圆满解决动机的冲突才能顺利完成准备的阶段
执行阶段中要坚定地执行既定的计划,努力克服妨碍实现目标的动机和行动,克服达到目标的各种困难和障碍,同时还要不断根据实际情况审视自己的计划,及时修正,以保证目标的实现
意志行动中的动机冲突
个体的行为都有其目的,如果个体想要达到的目的不止一个,而且想达到的目的之间又有矛盾,即不能同时都达到的时候,就出现了动机的冲突
双趋式冲突
遇到两个具有同样吸引力,又具有同样强度的目标,但两个目标不能同时获得,只能选择其一的时候,这种冲突叫做双趋式冲突
双避式冲突
两个目标都想避开,但只能避开一个,只好选择对自己损失最小的目标,这种冲突叫做双避式冲突
趋避式冲突
想获得一个目标,它对自己既有利又有弊,这时产生的矛盾心情就叫趋避式冲突
多重的趋避式冲突
多个目标,每个目标对自己都有利也都有弊,反复权衡拿不定主意时产生的矛盾心情就叫多重趋避式冲突
意志的品质
自觉性
对行动的目的有深刻的认识,能够自觉的支配自己的行动,使之服从于活动目的的品质。与这种品质相反的式受暗示性
果断性
迅速的、不失时机的采取决定的品质。与其相反的是优柔寡断
坚韧性
坚持不懈的克服困难,永不退缩的品质,也叫做毅力和顽强性。与其相反的是三分钟热度、朝三暮四、虎头蛇尾
自制性
善于管理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的能力,又叫自制力或意志力。与其相反的是人性和怯懦
动机的种类
生理性动机
也称基本动机,它是为了维持生命所必须满足的动机,以有机体自身的生物学需要为基础
饥饿
饥饿与体内平衡
体内平衡,及保持身体内部的稳定状态。饥饿是由于体内缺乏食物或营养引起的一种生理不平衡状态,它表现为一定程度的紧张不安,甚至是某种折磨和苦楚,从而形成个体内在的压力,并使个体产生求食的活动
饥饿与体内化学物质
血糖
胰岛素
饥饿与下丘脑
饥饿中枢
厌食中枢
进食偏好
进食障碍
性
激素与性行为
人的性驱力使由性激素的刺激引起的
性激素有两种作用
引导男性和女性性征的发展
激发性行为
外部刺激与性行为
想象的刺激与性行为
社会性动机
社会性动机使以人的社会文化需要为基础的
兴趣
兴趣是人们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它以认识或探索外界的需要为基础,是推动人们认识事物、探求真理的重要动机。
当兴趣不指向认识的对象,而指向某种活动时,这种动机叫爱好
可以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
直接兴趣是由认识事物本身的需要引起的
间接兴趣是由认识事物的目的和结果引起的,它和当前认识的客体只有间接的关系
兴趣还可以分为个体兴趣和情境兴趣
个体兴趣是指长期指向一定客体、活动和知识领域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兴趣。这种兴趣与个体的情感和价值观相联系。个体兴趣与引起正情绪的客体或活动相联系
情境兴趣是指由环境中的某一事物突然激发的兴趣,它持续的时间较短,对个体的知识、偏好系统产生的影响,是一种唤醒状态的兴趣
兴趣有不同的品质
兴趣的广度
指兴趣的范围大小
兴趣的中心
指对某个特定领域的事物形成更浓厚、更强烈的兴趣,它能推动人们较深入地认识客观世界
兴趣的稳定性
指对事物具有持续、稳定的兴趣
兴趣的效能
指兴趣能积极推动任的活动,提高活动的效能
成就动机
是人们希望从事对他有重要意义的、有一定困难的、具有挑战性的活动,在活动中能取得优异的成绩,并能超过他人的动机
麦克兰德
投射测验
权力动机
指人们具有的某种支配和影响他人以及周围环境的内在驱力
可以分为个人化权力动机和社会化权力动机
交往动机
交往动机是在交往需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重要的社会性动机
学习动机
是人类的一种重要的社会性动机。它表现为对学习的意向、愿望或兴趣等形式,对学习起着积极推动的作用
学习动机具有激发、指向和调节的功能
根据动机的内外维度,可以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
根据动机行为与目标的远近关系,可以分为远景性动机与近景性动机
根据动机的范围,可分为普遍型动机与特殊型动机
根据动机的意义,学习动机可以分为合理动机与不合理动机
根据动机在活动中的地位和所起作用的大小,可分为主导性动机和辅助性动机
工作动机
是指一系列激发与工作绩效相关的行为,并决定这些行为的形式、方向、强度和持 续时间的内部力量。组织行为主要研究工作环境和管理方式如何影响员工的动机、满意度和生产率。
动机的理论
本能论
认为人的行为是由本能决定的,本能是进化过程中形成、由遗传固定下来的一种不学而能的行为模式
詹姆斯
人的行为依赖本能的指引,人除了具有动物本能外,还具有社会本能
麦独孤
本能是人类思想与行为的基本源泉和动力,本能具有能量、行为和目标指向三个成分,个人和民族的性格和意志也是本能驱逐发展而形成的
洛伦茨
本能是由遗传决定的、受特异能量驱动的物种特有的固定动作模式;个体的经验可以转化成本能行为,行为是本能与学习交互作用的结果(印刻现象)
弗洛伊德
本能是行为的推动力、内在动力;人的一切行为由生物本能直接或间接驱动;人有生本能和死本能两种本能
评价
本能论受到一些怀疑与批评,比如不能解释行为的确切原因,存在循环论证等
驱力理论
是指由生理需要引起的一种紧张状态,它能激发个体满足需要的行为,以消除紧张,恢复机体的平衡状态。由武德沃斯提出,以后又由赫尔发展为驱力减少理论
赫尔认为,驱力(D)、习惯强度(H)、抑制(I)共同决定了个体的行为潜能(P)
P=D*H-I
评价
一些行为驱动理论不能解释
唤醒理论
代表人物
赫布和柏林等
该理论提出,人们总是被唤醒,并维持着生理激活的一种最佳水平,不太高也不是太低。对唤醒水平的偏好是决定个体行为的因素,一般来说,个体偏好的是中等强度刺激水平
提出了三个原理
人们偏好最佳的唤醒水平
重复进行刺激使唤醒水平降低
个人经验对于偏好的影响。富有经验的个体偏好复杂的影响,而且经验能够帮助个体更好地组织刺激
评价
驱力理论强调了个体活动来自内在动力,却忽略了外在环境引发行为上的作用
诱因理论
诱因指能满足个体需要的刺激物,它具有激发或诱使个体朝向目标的作用。诱因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复杂的事件或情境。
赫尔在驱力理论基础上,加上诱因动机(K)这个变量,修正了自己的动机公式:P=D*H*K-I
认知理论
期待价值理论
托尔曼认为,行为的产生不是由于强化,而是由于对目标的期待。
归因理论
归因是指从行为的结果寻求行为的内在动力因素
海德首先提出,当人们体验到成功或失败时,会寻找成功或失败的原因。罗特提出了控制点的概念,把人分为内控型与外控型两类,内控型的人倾向于把行为的原因归结为自身因素,外控型的人倾向于把行为的原因归结为外部的因素
韦纳系统地提出了动机的归因理论
他把归因划分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同时把“稳定性”作为一个新的维度,把行为原因分为稳定的和不稳定的。
归因的外源维度影响个体对成败的情绪体验,稳定性维度影响个体对未来成败的预期,可控性维度影响个体今后努力学习的行为
能力、任务难度等是稳定的因素,环境、运气等是不稳定的因素
若新的结果和过去的结果不同,常归因于不稳定因素,若一致则常归因于稳定的因素
同时,归因还会导致情绪反应,如果把成绩行为归结为内部原因,成功时让人感到满意和自豪,在失败时感到内疚和羞愧;如果归因为外部原因,无论成功还是失败都不会有太大情绪反应
自我决定理论
德西认为行为的决定因素时自我决定,而不是强化、驱力或其他力量
自我决定是个体的一种能力,也是个体的一种需要,它引导人们去从事感兴趣的、有益于能力发展的行为。
德西把人类的行为区分为自我决定行为和非自我决定行为两类。前者基于对需要的认识,后者则是受外在刺激控制,因而是无动机的
自我功效理论
班杜拉
期待是决定行为的先行因素
期待分为结果期待和效果期待两种
前者是个体对自己行为结果的估计,后者是对自己能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的推测和判断,这种推测和判断就是个体的自我效能感
个体自我效能感的高低,即是否确信自己有能力进行和完成某项活动,直接决定着个体进行某种活动时的动机水平
影响自我效能形成的因素
行为的成败经验
替代性经验
言语劝说
情绪的唤起
情景条件
成就目标理论
厄科尔斯与德维克
把成就目标分为掌握目标、成绩目标两种
掌握目标是指把目标定位在掌握知识和提高能力上,成绩目标是把目标定位在好名次好成绩上
不同的成就目标对应着不同的动机和行为模式,持掌握目标个体会采取积极主动的行为,选择有挑战性的任务,而持成绩目标的个体往往有较高的焦虑水平,不太愿意接受挑战性任务
评价标准和原则
任务标准
自我标准
他人标准
艾略特
把成绩目标区分为成绩趋近目标和成绩回避目标
平崔克
将趋近-回避状态引入掌握目标,进而把成绩目标分为掌握趋近目标、掌握回避目标、成绩趋近目标、成绩回避目标
逆转理论
阿普特尔
认为人的心理需要是对立的,有四对相反的元状态
目的——超越目的
顺从——逆反
控制——同情
自我中心——他人取向
进而有不同的动机模式,每对动机状态都是按相反方向对应排列的,在当前任务中每对动机的两种状态中只有一种能被激活。逆转理论就是试图解释人类的动机状态是如何从一端向另一端转化的
工作动机与组织行为
工作动机及其结构
工作动机的概念
指一系列引发与工作绩效相关的行为,并决定这些行为的形式、方向、强度和持续时间的内部力量
工作动机的结构
工作动机分为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
组织行为
动机的激发
满意度的提高
良好的管理
开发人力资源
设定具体的、有挑战性的目标
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
选择适当的领导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