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药鉴定学总论笔记整理
中药鉴定学总论笔记整理,内容包含中药鉴定学定义、任务、发展史、影响中药品质的因素、中药的鉴定等,收藏下图学习吧!
编辑于2021-09-20 21:12:40中药鉴定学
总论
中药鉴定学的定义
中药鉴定学——是鉴定和研究中药品种和质量,制定中药质量标准,寻找和扩大新药源的学科
药材——指仅经过简单产地加工的中药原料,包括植物、动物和矿物三大类
饮片——指药材经过炮制后方可直接用于中医临床或制剂生产使用的处方药品
中成药——指以饮片为配方原料,根据临床处方的要求,采用适宜的制剂工艺,制备成随时可以应用的药物
中药鉴定学的任务
一、考证和整理中药品种
中药品种混乱和复杂的原因
同物异名,同名异物。如益母草
本草典籍,记述粗略。如白头翁
一药多典,易于混杂。如大黄
历史沿革,品种变迁。如百合
解决途径
二、鉴定中药的真伪优劣
药材及中药饮片的鉴定
影响中药质量的因素
1 栽培变异
2 产地因素
3 采收加工
4、贮藏运输
5、其他
”真“——即正品,“伪”——即伪品,“优”——指符合国家药品标准规定的各项指标的药品,“劣”——指不符合国家药品标准规定的各项指标的药品
中成药的鉴定
《中国药典》(ch.p)对中成药的鉴定具有进展性、权威性、科学性
三、研究和制定中药质量标准
中药制剂质量标准
处方——全处方量应制成1000个制剂单位的成品量为准
中药材质量标准
性状:系指药材的外形、大小、色泽、表面、质地、断面、气味等特征的描述。一般以完整的干燥药材为主。
检查:包括杂质、水分、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重金属及有害元素、农药残留量、有关的毒性成分、伪品、主要药用部位的比例等。
四、寻找和扩大新药源
○中药资源
药用植物
药用动物
药用矿物
○(考)寻找新药源的途径
1 进行全球性中药资源普查寻找新药源
2 从民族药或民间药中寻找新药源
3 根据生物血缘关系寻找新药源
4 以有效成分为线索寻找新药源
5 从古本草中寻找新药源
6 药理研究和临床研究结合开发新药
7 老药开发新用途
8 扩大药用部位
○中药资源的保护
中药鉴定学的发展史
古代中药鉴定知识
《诗经》有记载
《五十二病方》——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最早的医学方书
《神农本草经》——我国最早的药物学专著
《本早经集注》—梁代陶弘景
《新修本草》-由官府颁行-(公元 659 年)唐.李绩(苏敬)撰-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本草书,我国史上最早的一部药典
《本草拾遗》-(唐)陈藏器(茶辽)撰
《图经本草》-苏颂
《证类本草》-唐慎微
《本草纲目》-李时珍
《本草蒙筌》-陈嘉谟-注重道地药材
《本草纲目拾遗》-赵学敏
起源和发展
影响中药品质的因素
品种和种质
品种不同其质量有差异,如厚朴和凹叶厚朴
种质——决定生物种性,并将丰富的遗传信息从亲代传给子代的遗传物质的载 体
产地
道地药材
定义——指那些历史悠久,品种优良,产量宏丰,疗效显著,具有明显地域特色的中药材
形成原因
常用道地药材
广药(广东,广西,海南)——砂仁、广藿香、穿心莲、粉防己、金钱白花蛇
怀药(河南)——怀地黄、怀牛膝、怀菊花、怀山药
浙药——浙八味-白术、白芍、贝母、白菊、元胡、玄参、麦冬、郁金
关药——人参、细辛、防风、桔梗
淮药——半夏、葛根、苍术、南沙参
南药——百部,白前,威灵仙,徐长卿
栽培
采收
1、双峰期——即有效成分含量高峰期与产量高峰期基本一致时,共同的高峰期即为适宜 采收期,莪术、郁金、姜黄、 天花粉、山药
2、当有效成分的含量有一显著的高峰期,而药用部分的产量变化不大时,此含量高峰 期,即为适宜采收期。如三颗针根的适宜采收期应是落果期。
3、有效成分含量无显著变化,药材产量的高峰期应为最适宜采收期。如牡丹皮以 3 年 生者为最佳采收年限。
4、 有效成分含量高峰期与产量不一致时,有效成分总含量最高时期即为适宜采收期。 如栽培人参应以 6 年生者秋季为适宜采收期。
5、 有些药材,除含有效成分外,尚含有毒成分,在确定适宜采收期时应以药效成分总含 量最高、毒性成分含量最低时采集为宜。
采收规律
(1)全草类 一般在植物茎叶茂盛时或花初开时采收,如茵陈,春采茵陈夏采蒿。
(2)叶类 一般在花蕾将放或正盛开时采收。少数药材秋冬时采收。如艾叶
(3)花、花粉类 分别在含苞待放时(如金银花、槐米)、初开时(洋金花)或盛开时(菊花、西红花、)适时采收,红花则要求花冠由黄变红时采摘,蒲黄(花粉)不宜迟收。
(4)果实种子类 一般果实多在自然成熟或将近成熟时采收,如瓜蒌,有的在成熟经霜后采摘,如山茱萸经霜变红。有的采收幼果(青皮、枳实、覆盆子、乌梅);种子类药材需在果实成熟时采收。如牵牛子
(5)根及根茎类 一般在秋末植物地上部分将枯萎时及春初发芽前或刚露苗时采收。例外:牛膝(治头痛)、半夏、太子参、延胡索夏天采收。
(6)皮类 一般在春末夏初采收,如黄柏、厚柏、杜仲、秦皮。少数在秋冬如苦楝皮、牡丹皮、地骨皮等;
(7)动物昆虫类 一般潜藏在地下的小动物全蝎、土鳖虫、地龙等,在夏末秋初捕捉;含虫卵的(桑螵鞘在深秋至三月中旬前)虫卵未孵化时;蛇蜕全年可采;蟾酥为蟾蜍的耳后腺,以春秋两季采收;贝壳类多在夏秋季;林蛙在霜降前捕捉;鹿茸在春季清明节前后;
(8)矿物类 没有季节限制,全年可挖。
加工
意义
保证药材质量
便于临床用药调剂和有效成分的煎出
利于运输、贮存、保管
消除或降低毒性、刺激性或其他副作用
利于药材商品标准化
方法
漂——用水漂去部分有毒成分
熏硫——用硫磺熏制。如山药、白芷、天麻、川贝母、牛膝、党参 山药等药材二氧化硫残留量不能超过400豪克每千克
发汗——有些药材在加工过程中用微火烘至半干或微煮、蒸后,推置起来发热,使其内部水分往外溢,变软,变色,增加香味或减少刺激性,有利于干躁。这种方法习称发汗。如后朴、玄参、杜仲、续断、茯苓等
贮藏
变质现象
走油——是指某些药材的油质泛出药材表面,或因药材受潮、变色、变质后表面泛出油样物质。
保管和防治
仓库管理——按《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SP)实施
霉变的防治——湿度在65%~70%,含水量在15%以下,掌握“发陈储新”和“先进先出”原则
害虫的防治
利用某种药材具有挥发性气味。如牡丹皮和泽泻,陈皮和高良姜
调节温度,使害虫不易生存。如烘烤药材温度不应超过60℃
调节气体成分,使害虫窒息而死。“气调养护”氧气留存不到2%,一般防霉防虫,含氧量控制在8%以下即可。
使用杀虫剂,如氧化苦、磷化铝
中药的鉴定
依据
国家药品标准
中国药典
部颁药品标准
转正标准
地标升部颁药品标准
地方药品标准
程序
取样
鉴定
结果
方法
来源鉴定,性状鉴定,显微鉴定,理化鉴定
性状鉴定
形状
党参“狮子头”,防风“蚯蚓头”,海马“马头蛇尾瓦楞身”
大小
色泽
如果有两种色调,则以后一种色调为主
表面特征
质地
断面
黄芪、甘草“菊花心”,防风、青风藤“车轮纹”,茅苍术断面有红棕色油点“朱砂点”,大黄“星点”,牛膝与川牛膝的“筋脉点”,何首乌的“云锦状花纹”,商陆的“罗盘纹”等
气
味
水拭
水拭是利用某些药材在水中或遇水发生沉浮、溶解、变色、透明度改变及黏度、膨胀性、荧光等特殊现象进行鉴别药材的方法·。如苏木在热水中显鲜艳的桃红色
火拭
是利用某些药材用火烧能产生特殊的气味、颜色、烟雾、闪光或响声等现象鉴别药材的一种方法。如青黛火烧产生紫红色烟雾等
显微鉴定
薄片厚10-20微米
粉末药材可用甘油醋酸试液、水合氯醛试液、蒸馏水或其他适当试液处理后观察
用水合氯醛试液透化药材,能观察更清楚
花粉粒与孢子制片,加新鲜配制的醋酸与硫酸(9:1),加50%甘油与1%苯酚3—4滴,也可用水合氯醛试液装片透化
理化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