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笔记-28-32会计
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笔记-28-32会计,导图包括会计概述、会计循环、会计报表、财务报表分析、政府会计这几个部分的内容,每个部分都概括的非常全面,总结到位,非常值得收藏。
编辑于2021-09-23 22:17:27会计
会计概论
一、会计基本概念
财务会计
记录
收入的取得
费用的发生和归属
收益的形成和分配
出具财务报表,报告:
企业财务状况
企业经营成果
企业现金流量
通过分析财务报表,评价:
企业偿债能力
企业营运能力
企业盈利能力
管理会计
从财务会计中分离出来的。
利用财务会计、统计及其他有关资料,并通过对这些资料进行整理、计算、对比、分析,产生一系列新的信息, 用于满足企业内部管理人员编制计划、作出决策、控制经济活动等方面的信息需要,服务于企业加强内部经营管理、加强决策控制、提高经济效益的需要的一套信息处理系统。
包括:
预测分析
决策分析
全面预算
成本控制
责任会计
会计的基本职能
1、核算职能
2、监督职能
会计的对象
即:会计的客体。凡是特定对象能以货币形式表现的经济活动(经济价值运动/资金运动),都是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内容。
会计核算的具体内容
经济业务事项就是会计核算的具体内容。
《会计法》规定,应当办理会计手续,进行会计核算的经济业务事项主要有下列几项:
1、款项和有价证券的收入。
2、财物的收发、增加和使用。
3、债权债务的发生和结算。
4、资本的增减。
5、收入、支出、费用、成本的计算。
6、财务成果的计算和处理。
7、其他经济业务事项。
二、会计目标
会计目标指会计工作预期达到的最终结果。
企业会计信息的主要内容:
1、有关企业财务状况的信息。
资产负债表
2、有关企业经营成果的信息。
利润表
3、有关企业现金流量的信息。
现金流量表
企业会计信息的主要使用者:
企业内部:
管理层
企业外部:
投资人
债权人
政府及相关部门
社会公众
其他使用者,如:监管部门、企业职工。
三、会计要素
反映财务状况的会计要素
1、资产
特征:
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资源。
预期能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的资源。
必须是现实的资源,不能是预期的。
必须满足的2个条件:
1)与该资源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
2)该资源的成本或价值能可靠地计量。
分类:
1)流动资产
主要为交易目的而持有,预计在资产负债表日起一年内变现,以及用于交换其他资产的不受限制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
2)非流动资产
长期股权
固定资产
在建工程
无形资产
开发支出等。
2、负债
特征:
1)只能由过去的交易活动或本期的经济业务所形成,且必须于未来某一特定时期予以偿付的现时义务。
2)必须有其可用货币额反映的价值量。
3)必须是现行条件下预期会造成企业经济利益流出的现时义务。
必须满足的2个条件:
1)与该义务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企业。
2)未来流出的经济利益的金额或价值能可靠地计量。
分类:
流动负债
短期借款
应付票据
应付账款
应付职工薪酬
应交税费
其他应付款
非流动负债
长期借款
应付债券
3、所有者权益
实收资本
资本公积
包括投资者出资超过份额的部分, 及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等。
盈余公积
未分配利润
又称“留存收益”
反映经营成果的会计要素
1、收入
特征:
1)日常经营活动中形成的
2)应当导致经济利益的流入
3)应当最终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
必须满足的3个条件:
1)与收入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
2)经济利益的流入会导致企业资产增加或负债减少
3)经济利益的流入额能够可靠地计量
符合收入特征和收入确认条件的项目,应当列入利润表。
2、费用
特征:
1)日常经营活动中发生的
2)应当导致经济利益的流出
3)应当最终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
必须满足的3个条件:
1)与费用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企业
2)经济利益的流出会导致企业资产减少或负债增加
3)经济利益的流出额能够可靠地计量
符合费用特征和收入确认条件的项目,应当列入利润表。
狭义的费用指“营业费用”, 广义的费用包括: 营业费用、投资损失、营业外支出、所得税费。
营业费用包括:
制造成本
期间费用
管理费用
研发费用
财务费用
销售费用
不入成本,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3、利润
会计等式
资产=权益=债权人权益+所有者权益=负债+所有者权益
四、会计要素确认和计量基本原则
1、权责发生制原则
也称“应计制”,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会计的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
1)凡是当期实现的收入,已经发生的或应当负担的费用,不论款项是否收付,都应计入当期收入和费用。
2)凡是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已经收付,也不应计入当期的收入和费用。
收付实现制
也称“现金制”
2、配比原则
指对于一个会计期间发生的收入和与其相关的成本、费用应当在该会计期间内确认, 并应互相配比,以便计算本期收益。
2种主要的配比方式:
1)根据收入、费用之间的逻辑因果关系进行直接配比。
2)根据收入、费用项目存在的时间上的一致关系,将某些与特定收入项目没有明显因果关系的费用项目,与发生在同一时间的收入相配比。 如:广告费、办公费、管理工资等期间费用的处理。
3、历史成本原则
又称“实际成本原则”或“原始成本原则”,指企业各项财产在取得时应当按照实际成本计量,其后各项财产如发生减值, 应当按照规定计提相应的减值准备,除非法律或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另有规定,企业一律不得自行调整其账面价值。
优点:
1)通过正常交易确定的金额,比较客观;
2)有原始凭证,便于查证;
3)可以防止企业任意更改;
4)会计核算手续简化,不必经常调整账目。
缺点:
历史成本原则是以比值稳定为前提的, 若计价货币发生了较大变化,其账面价值就不能反映其实际价值。
4、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
收益性支出:
指在本期发生的,只与本期收益有关的,应当在本期已实现的收益中得到补偿的支出。
计入当期损益,并在利润表中反映。
资本性支出:
指在本期发生的, 不但与本期收益有关,而且与以后会计期间也有关的, 应当在以后若干会计期间的收益中得到补偿的支出。
列入资产,在资产负债表中反映,并将其价值分摊到以后各个会计期间。
五、会计基本前提
会计基本前提又称“会计基本假设”,会计人员对某种情况,按进行会计工作的先决条件,所作出的合理推断或认为规定,是组织会计核算工作的基本前提。
包括:
1、会计主体
作为会计主体,必须有独立的资金活动,独立地进行核算,可以独立地编制财务报告。
2、持续经营
3、会计分期
又称“会计期间”,一般有年度和中期之分。
4、货币计量
会计核算客观上需要一种统一的货币作为统一尺度进行计量。
六、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1、可靠性
2、相关性
3、清晰性
4、可比性
5、实质重于形式
6、重要性
7、谨慎性
8、及时性
七、会计法规
1、《会计法》
会计工作基本法,最高层次法律规范,是制定其他会计法规的基本依据,指导会计工作的最高准则。
2、会计准则
1)《企业会计准则》,由财政部制定。
包含:基本准则、具体准则两大部分。
2)《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由财政部制定。
1)《政府会计准则》,由财政部制定。
3、财务规则
1)《行政单位财务规则》,由财务部制定
2)《事业单位财务规则》,由财务部制定
4、会计制度
1)《企业会计制度》,由财政部制定
2)《政府会计制度》,由财政部制定
会计循环
会计上将按照“确认、计量、记录、报告”为主要环节的会计基本程序及相应方法称为:会计循环。
一、会计确认
会计确认要解决的问题:
1、某一经济业务是否需要确认?
2、该业务在何时进行确认?
3、该业务应被确认为哪个会计要素?
会计确认的标准:
1、经济业务活动项目的交易性质符合会计要素的要求;
2、与该项目有关的未来经济利益流入或流出的不确定性能明确地评估;
3、该项目应有可计量的属性并能可靠地进行计量。
二、会计计量
1、计量单位
主要是货币度量,也辅之以各种实物度量。
2、计量属性
1)历史成本
2)重置成本
3)可变现净值
4)现值
指用估计的未来现金流入扣除未来现金流出后的余额,用恰当的折现率予以折现而得到的机制。
5)公允价值等。
公平交易中, 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
三、会计记录
1、设置账户
账户设置一般以会计科目作为它的名称,与会计科目的级次相对应。
账户的基本结构:左方(基本符号为借),右方(基本符号为贷),一方登记增加额,另一方登记减少额。
借方登记增加额,贷方登记减少额
资产、成本、费用类账户
期末余额 = 期初余额 + 本期借方发生额 - 本期贷方发生额。
借方登记减少额,贷方登记增加额
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类账户
期末余额 = 期初余额 + 本期贷方发生额 - 本期借方发生额。
2、复式记账法
1)复式记账法:指对于每一项经济业务都要以相等的金额,同时记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有关账户的一种记账方法。
2)借贷记账法:复式记账法的一种,规则是“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
发生额试算平衡法:全部账户本期借方发生额合计 = 全部账户本期贷方发生额合计
余额是算平衡法:
全部账户的借方期初余额合计 = 全部账户的贷方期初余额合计
全部账户的借方期末余额合计 = 全部账户的贷方期末余额合计
3、填制和审核凭证
原始凭证
记账凭证
4、登记帐薄
将会计凭证记录的经济业务,序时、分类地记入有关帐薄中设置的各个账户。
分为:序时帐薄、分类帐薄、被查帐薄
财务处理程序的基本模式: 原始凭证→记账凭证→会计帐薄→会计报表
主要会计财务处理程序有5种:
1)“记账凭证”财务处理程序
优点
简单明了,易于理解,详细反映经济业务的发生状况。
缺点
登记总分类账的工作量较大。
适用于
规模较小,经济业务量较少的单位。
2)“汇总记账凭证”财务处理程序
汇总收款凭证、汇总付款凭证、汇总转账凭证
优点
减轻了登记总分类账的工作量,便于了解账户之间的对应关系。
缺点
每一贷方科目编制汇总转账凭证,不利于会计核算的日常分工,当转账凭证较多时,编制汇总转账凭证的工作量较大。
适用于
规模较大,经济业务较多的单位。
3)“科目汇总表”财务处理程序
又称:记账凭证汇总表财务处理程序
优点
减轻了登记总分类账的工作量,并可做到试算平衡、简明易懂、方便易学。
缺点
科目汇总表不能反映账户对应关系,不便于查对账目。
适用于
经济业务较多的单位。
4)“多栏式日记账”财务处理程序
多栏式现金登记账、多栏式银行存款登记账
优点
减少登记总分类账的工作量。
缺点
如果单位经济业务多,必然会导致日记账栏目过多,帐页庞大,容易串行串栏、不便于登记。
适用于
生产经营规模大,经济业务量多,但使用会计科目较少的单位。
5)“日记总账”财务处理程序
将日记账和总分类账结合成日记总账
优点
简单易行
缺点
所有科目都在一张帐页内,导致帐页过长,不便于记账和查阅。
适用于
经济业务量少,使用会计科目也较少的单位。
四、财务会计报告
包括:
会计报表
资产负债表
利润表
现金流量表
会计报表附注
分类
1、按报送对象分类
对外会计报表
必须按财政部统一规范制定。
对内会计报表
2、按编制主体分类
个别会计报表
合并会计报表
企业对外投资总额占被投资企业资本总额50%以上的情况下,将被投资企业与本企业合并编制的会计报表。一般只编制对外会计报表。
3、按时间范围分类
年度会计报表
季度会计报表
月度会计报表
会计报表
一、会计报表的概念
会计报表是会计核算的最后一个环节,是会计循环过程的终点。
会计报表是会计核算的最终成果,是企业对外提供信息的主要形式, 是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的结构性表述。
《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一套完整的会计报表至少应当包括:
1、资产负债表
2、利润表
3、现金流量表
4、所有者权益变动表
5、附注
会计报表的作用:
1、投资者和债权人可以分析了解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据以进行正确的投资决策和信贷决策。投资者还可以评估管理层的经营管理责任履行情况。
2、企业管理者可据以分析总结企业经营中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评价和改进生产经营管理的决策。
3、国家有关部门据以了解和掌握各部门、各地区的经济运行情况、财经制度法规的执行情况,发现问题,采取各种经济杠杆和政策进行必要的宏观调控,促进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
会计报表的编制要求:
1、编制前应当依法对会计帐薄记录进行审核;
2、会计报表的编制必须合法合规;
3、编制的会计报表应当“真实可靠、全面完整、编报及时、便于理解”。
编制会计报表前的准备工作:
1、全面财产清查;
1)核对应收应付与债务债权单位的记录是否一致;
2)库存的实际数量与账面数量是否一致;
3)各项投资,收益是否按国家统一会计制度规定进行确认和计量;
4)固定资产的实际数量与账面数量是否一致;
5)在建工程的实际发生额与账面记录是否一致;
6)其他需要清查核实的内容。
2、检查会计事项的处理结果。
1)核对会计帐薄记录与会计凭证内容是否一致,记账方向是否相符;
2)按规定的结账日结账,结出余额与发生额,核对各会计帐薄之间的余额;
3)检查会计核算是否符合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规定。
4)对于法律法规没有具体规定的事项,应按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进行合理处理;
5)检查是否存在因会计差错、会计政策变更等原因需要调整前期或者本期相关项目的情况。
二、资产负债表
资产负债表是以“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这一基本等式为基础进行编制的,反映企业静态财务状况的一种报表。
资产负债表的作用:
1、为经营者分析资产分布是否合理提供依据;
2、反映企业资金的来源渠道和构成状况;
3、据此可分析企业的财务状况、偿债能力、支付能力。
4、经营者、投资人、债权人可据此掌握企业财务状况的变化情况和变化趋势。
资产负债表的格式:
1、账户式
分左右两方,资产在左,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在右。我国采用此格式。
2、报告式
按上下顺序依次排列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资产账户的内容:
按流动性(变现速度)为顺序排列各项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项目越靠前,流动性越强。
流动资产的排序:
货币资金、应收票据应收账款、预付款项、其他应收款、存货、待摊费用等。
非流动资产的排序:
长期股权投资、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其他非流动资产。
负债账户的内容:
按流动性(变现速度)为顺序排列各项流动负债和非流动负债,项目越靠前,流动性越强。
流动负债的排序:
短期借款、应付票据及应付账款、预收款项、应付职工薪酬、应交税费、应付股利、其他应付款、持有待售负债、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
非流动负债的排序:
长期借款、应付债券、长期应付款、其他非流动负债。
所有者权益的内容和排序:
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
资产负债表既列示“期末余额”,也列示“期初余额”。
资产负债表的“期末余额”有2种填列方法:
1、直接填列法
短期借款、应付职工薪酬、应缴税款、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等项目。
2、分析计算填列法
1)根据若干总账科目期末余额分析计算后填列, 如:货币资金=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其他货币资金;
2)根据期末总账科目余额与其备抵科目抵消后的数据填列,如: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长期股权投资、其他应收款、持有待售资产等项目;
3)根据有关明细账期末余额分析计算后填列, 如:预收款项、其他应付款等。
4)根据总账科目和明细科目余额分析计算后填列,如:长期借款、其他非流动负债、存货等。
三、利润表
依据“权责发生制原则”和“配比原则”的要求,将一定会计期间的营业收入和营业费用相配比,以“收入-费用=利润”的会计等式为基础,编制的一张动态会计报表。
利润表的作用:
1、反映企业利润的形成情况,据以分析考核企业的经营目标及利润指标完成情况,分析企业利润增减变动情况及原因。
2、据以评价企业的经济效益、盈利能力,评价或考核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经营业绩和盈利能力。
利润表的格式
1、单步式
将本期所有收入汇集在一起,所有成本、费用也汇集在一起,然后计算出本期利润。
2、多步式
将利润表的内容做多项分类,做多步计算,分别计算出:营业收入、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净利润,以便形成几种损益信息。
我国企业多采用多步式利润表, 包含:“正表项目”和“补充资料”两大部分。
利润表的内容:
1、构成营业利润的各项因素:
营业利润 = 营业收入 - 运营成本 - 税金及附加 - 销售费用 - 管理费用 - 研发费用 - 财务费用 - 资产减值损失 - 信用减值损失 + 其他收益 + 投资收益 +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 资产处置损益
2、构成利润总额的各项要素:
利润总额 = 营业利润 + 营业外收入 - 营业外支出
3、构成净利润的各项要素:
净利润 = 利润总额 - 所得税费用
利润表的编制方法:
1、月度利润表中一般设有“本月数”和“本年累计数”两栏。
2、中期利润表中,填列“上年同期累计实际发生数”。
3、年度利润表中,填列“上年数”与“本年累计数”
四、现金流量表
现金:指企业的库存现金及可以随时用于支付的存款, 包括“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其他货币资金(外埠存款、银行汇票存款、银行本票存款等)”。
现金等价物:期限短、流动性强、易于转换为已知金额的现金、价值变动风险很小的投资,通常包括3个月内到期的债券投资等。
现金流量:一定会计期间内,企业现金、现金等价物的流入和流出的数量。
现金流量是衡量企业经营状况是否良好、偿债能力强弱的重要指标。
现金流量分为3类:
1、经营活动现金流量
2、投资活动现金流量
3、筹资活动现金流量
现金流量表的作用:
1、便于评价企业获取现金和现金等价物的能力, 并据以预测企业的未来现金流量。
2、说明现金流入和流程的原因,反映企业的偿债能力和股利支付能力。
3、据以分析企业投资和理财活动对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的影响,有助于对企业的整体财务状况作出客观评价。
现金流量表的格式:
1、报表正表
采用报告式, 依次分类反映下列内容:
1)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
2)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
3)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
4)汇率变动对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的影响
5)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额(等于以上4项金额相加的结果)
6)期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等于本期净增加额+期初余额)
我国企业应按照直接法编制现金流量表正表, 以间接法编制补充资料,进行相互核对。
直接法
以利润表中的本期“营业利润”为起点,计算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
间接法
以利润表中的本期“净利润”为起点,计算并列示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
2、补充资料
1)将净利润调节为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即按间接法编制经营活动现金流量)
需要加以调整的项目可以分为4大类:
①没有实际支付现金的费用
②没有实际收到现金的收益
③不属于经营活动的损益
④经营性应收应付项目的增减变动
基本原理:
经营活动产生现金流量净额 = 净利润 + 不影响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但减少净利润的项目 - 不影响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但增加净利润的项目 + 与净利润无关但增加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的项目 - 与净利润无关但减少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的项目
经营活动产生现金流量净额 = 净利润 + 资产减值准备 + 固定资产折旧 + 无形资产摊销 + 长期待摊费用摊销 +待摊费用减少(减:增加)+ 预提费用增加(减:减少)+ 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的损失(减:收益)+ 固定资产报废损失(减:收益)+ 公允价值变动损失(减:收益)+ 财务费用(减:收益)+投资损失(减:收益)+递延税款贷项(减:借项)+ 存货的减少(减:增加)+ 经营性应收项目的减少(减:增加)+经营性应付项目的增加(减:减少)+其他不减少现金的费用、损失。
2)不涉及现金收支的投资和筹资活动;
=债务转为资本 + 一年内到期的可转换企业债券 + 融资租入固定资产
3)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增加情况。
增加额=期末余额-期初余额
五、会计报表附注
附注一般应当披露如下内容:
1、财务报表的编制基础;
2、遵循企业会计准则的声明;
3、重要会计政策的说明,包括:报表项目的计量基础和会计政策的确定依据;
4、中央会计估计的说明,包括:下期可能导致资产、负债账面价值重大调整的会计估计的确定依据等;
5、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变更以及差错更正的说明;
6、对已在各种报表中列示的重要项目的进一步说明,包括:终止经营税后利润的金额及其构成情况等;
7、或有事项和承诺事项、资产负债表日后非调整事项、关联方关系及交易等需要说明的事项。
附注中应当披露:在资产负债表日后、财务报告批准报出日前,企业提议或宣布发放的股利总额和每股股利总额(或向投资者分配的利润总额)。
若在与财务报表一起公布的其他信息中未作披露时, 企业还应当在附注中披露企业的基本情况,包括:企业注册地、组织形式和总部地址、企业的业务性质和主要的经营活动、母公司及集团最终母公司的名称、财务报表的批准报出者、财务报告的批准报出日。
财务报表分析
一、财务报表分析的意义和内容
分析财务报表的意义在于评价企业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发展能力。
财务报表分析的3个方面基本内容:
1、分析企业的偿债能力、权益结构、评估企业对债务资金的利用程度;
2、评价企业资产的营运能力,分析资产分布情况和周转使用情况,估量企业对资产的利用效率;
3、评价企业的盈利能力,分析利润目标的完成情况和不同年度盈利水平的变动情况,评价企业的发展能力,分析企业发展的方向和潜力。
二、财务报表分析的基本方法
1、比率分析法
1)相关比率
2)结构比率
3)效率比率
2、比较分析法
按照比较对象
1)绝对数比较分析
2)绝对数增减变动分析
3)百分比增减变动分析
按照比较标准
1)本期指标与上期指标比较
2)实际指标与计划指标比较
3)本企业指标与国内外先进企业指标比较
常用的4类比较指标评价标准:
1)反映各类企业不同时期都普遍适用的公认指标评价标准;
2)反映某行业水平的行业指标评价标准;
3)反映本企业目标水平的目标指标评价标准;
4)反映本企业历史水平的历史指标评价标准。
3、趋势分析法
通常要编制比较会计报表,有2种具体做法:
1)编制绝对数趋势会计报表;
2)编制相对数趋势会计报表。
计算动态比率指标,通常有2种方法:
①定基动态比率
②环比动态比率
三、财务报表分析的基本指标
(一)、偿债能力分析
1、流动比率
=流动资产 ÷ 流动负债
衡量短期债务清偿能力
一般认为流动比率应维持在2:1左右,因而也称为2与1比率。
过高的流动比率,说明企业有较多的资金滞留在流动资产上未加以更好地运用,如:出现存货过多、有大量应收账款、拥有过份充足的现金等,资金周转可能减慢,影响其盈利能力。
2、速动比率
=速动资产 ÷ 流动负债
又称:酸性实验比率,反映企业短期内可变现资产偿还短期债务的能力,是对流动比率的补充。
速动资产:企业短期内可变现的资产 = 流动资产 - 库存。
一般认为:速动比率在1:1左右比较理性,对速动比率进行分析时,要注重对应收账款变现能力的分析。
3、现金比率
=现金 ÷ 流动负债
现金 = 现金 + 现金等价物
反映企业可立即偿还债务的能力。
4、资产负债率
=负债总额 ÷ 资产总额 x100%
衡量企业利用债权人资金进行经营活动的能力, 衡量企业长期偿债能力的指标之一,反映债权人发放贷款的安全程度。
一般认为,企业资产负债率在50%以下,有较好的偿债能力和负债经营能力。
5、产权比率
=负债总额 ÷ 所有者权益总额 x 100%
反映企业基本财务结构是否稳定,衡量企业长期偿债能力的指标之一。
6、已获利息倍数
=息税前利润(利润总额+利息费用)÷ 利息费用
利息费用包括企业本期发生的全部利息,即:财务费用中的利息 + 计入固定资产成本的资本化利息。
(二)、营运能力分析
1、应收账款周转率
1)应收账款周转次数
=营业收入净额 ÷ 应收账款平均余额
营业收入净额=营业收入-销售退回、折让和折扣
应收账款平均余额=(期初应收账款+期末应收账款)÷ 2
2)应收账款周转天数
=360 ÷ 应收账款周转次数
=(应收账款平均余额×360)÷ 营业收入净额
应收账款周转越快,企业的信用销售越严格,反之企业信用销售放宽。
2、存货周转率
1)存货周转次数
=营业成本 ÷ 平均存货
平均存货 =(期初存货+期末存货)÷ 2
2)存货周转天数
=360 ÷ 存货周转次数
=平均存货×360÷营业成本
存货周转快,企业实现的利润会相应增加,否则往往会造成企业利润下降。
3、流动资产周转率
=营业收入净额÷流动资产平均余额
反映企业流动资产的利用效率。
4、总资产周转率
=营业收入净额÷总资产平均余额
反映企业总资产的利用效率。
(三)、盈利能力分析
1、营业利润率
=营业利润÷营业收入×100%
2、营业净利润率
=净利润÷营业收入净额×100%
3、资本收益率
=净利润÷实收资本(或股本)×100%
影响股价,负债经营规模的大小会影响资本收益率。
4、净资产收益率
=净利润÷所有者权益平均余额×100%
是上市公司必须对外披露的信息,也是上市公司能否配股进行再融资的重要依据。
5、资产净利润率
=净利润÷平均资产总额×100%
也称:资产收益率
6、普通股每股收益
=(净利润-优先股股利)÷ 发行在外的普通股股数
影响该指标的2个因素:1)企业的获利水平;2)企业的股利发放政策。
7、市盈率
=普通股每股市场价格÷普通股每股收益
当人们预期发生通货膨胀或提高利率时,股票的市盈率会普遍下降;当人们预期公司利润将增长时,市盈率通常会上升。债务比重大的公司,股票市盈率通常较低。
8、资本保值增值率
=期末所有者权益÷期初所有者权益×100%
所有者权益增长越快,企业发展后劲越强。
政府会计
一、政府会计的概念
包含:
预算会计
实行收付实现制
财务会计
实行权责发生制
二、政府会计的要素
政府预算会计要素:
1、预算收入
一般在实际收到时予以确认,以实际收到的金额计量。
2、预算支出
一般在实际支付时予以确认,以实际支付的金额计量。
3、预算结余
包括:结余资金和结转资金。
政府财务会计要素:
1、资产
过去的经济事务形成的,预期能产生服务潜力或者带来经济利益流入的经济资源。
分为:流动资产、非流动资产。
2、负债
分为:流动负债、非流动负债。
3、净资产
4、收入
5、费用
三、政府会计报告
1、政府决算报告
2、政府财务报告
包括:
政府综合财务报告
由政府财政部门编制,反映各级政府整体财务状况、运行情况和财政中长期可持续性的报告。
政府部门财务报告
由政府各部门各单位分别编制,应当包括“财务报表”和“财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