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医基础理论:绪论导图
本思维导图是对中医基础理论中绪论内容的整理,主要包括一、中医学的学科属性和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小儿常见病的辩证与护理
蛋白质
均衡饮食一周计划
消化系统常见病
耳鼻喉解剖与生理
糖尿病知识总结
细胞的基本功能
体格检查:一般检查
心裕济川传承谱
解热镇痛抗炎药
中医基础理论:绪论
一、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时间:战国至两汉
1、条件
社会文化基础
科学文化基础
医药实践基础
古代哲学思想对医学的渗透
2、形成的方法
观察方法
直接观察法
解剖
脉、筋、系
整体观察法
把活着的人作为整体观察
比类推理
藏象理论
3、形成的标志
四部经典的问世
(一)《黄帝内经》
四大经典之首
《素问
基本理论
《灵枢》
针刺经络
天地人三才合一
构建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
(二)《难经》
《皇帝八十一难经》
脉学
命门
三焦
秦越人:扁鹊
以及基础理论为主
(三)《伤寒杂病论》
张机(张仲景)
成书于东汉
晋·王叔和整理
《伤寒论》
“六经辨证"
外感热病
《金匮要略》
”脏腑辩证“
内伤杂病
第一部辩证论治的专著
(4)《神农本草经》
简称《本草经》或《本经》
中国现存最早的中药学专著
上、中、下三品药
上品无毒,主益气
中品有毒或无毒,主治病,补虚
下品有毒,主除病邪,破积聚
四气五味
四性:寒、凉、温、热
五味:酸、苦、甘、辛、咸
七情和合
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恶、相反、相杀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1、魏晋隋唐时期
(一)《脉经》
晋·王叔和
第一部脉学专著
24种病脉的脉象形态及所主病证
提倡”寸口诊法",明确三部脉位
推动了寸口诊法的普遍应用
(二)《针灸甲乙经》
晋·皇甫谧
第一部针灸学专著
(三)《诸病源候论》
隋·巢元方
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
尤重于病源的研究,并在诸证之末多附导引法,对疾病的诊断与辨证论治起到推动作用
(四)《备急千金药方》与《千金翼方》
唐·孙思邈
最早的医学百科全书
代表了盛唐的医学发展水平
提出了“大医精诚”为医学道德准则和所要到达的境界,开创了中国医学伦理学之先河
2、宋金元时期
南宋·陈言(字无则)
《三因集一病证方论》(简称《三因方》)
外感六淫为内因
七情内伤为内因
饮食所伤、叫呼伤气、虫兽所伤、跌打损伤、中毒、金疮等为不内外因
金元四大家
刘完素
字守真,河北河间人,后人尊称刘河间
力倡”火热论“,主张“六气皆从火化"
多用寒凉药,后称”寒凉派“
《素问玄机原病式》
张从正
字子和,号戴人
力倡攻邪论,主张“病由邪生”
多用汗、吐、下三法,以攻邪为主,后人称其为“攻邪派”
《儒门事亲》
李杲
字明之,号东垣老人后人尊称李东垣
师从易水学派创始人张元素,力倡脾胃论
善用温补脾胃之法,后人称其为“补土派”
《脾胃论》
朱震亨
字廖修,世居浙江义乌丹溪,后人尊称朱丹溪
力倡相火论,主张“阳常有余,阴常不足”
治疗上善用“滋阴降火”,后人称其为“滋阴派”
《格致余论》
3、明清时期
关于命门学说的发展,为中医学的藏象理论增添了新的内容
明代张介宾、赵献可等医家重视命门学说
张介宾,字景岳
“阳非有余”,“真阴不足”,强调温补肾阳和滋养肾阴在养生康复与防治疾病的重要性
赵献可,字养葵
命门为人身之主,注重”命门之火“在养生、防病中的重要意义(命门学说对中医学理论和临床各科的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至今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温病是感受外邪所引起的一类外感急性热病的总称
温病理论源自《黄帝内经》,至明清臻于成熟,明代的吴有性及清代的叶桂、薛雪、吴瑭等对温病理论和实践的创新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明代
吴有性,字有可,著《瘟疫论》,创“戾气”学说,主张瘟疫病的病因为“戾气”而非一般的六淫病邪
清代
叶桂,字天士,号香岩,著《温热论》,创温热病的卫气营血辨证理论,阐明湿热病的发展规律是卫、气、营、血四个阶段的顺传,以及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的逆传
薛雪,字生白,著《湿热条辩》,创新温病学说的湿热病因理论,阐明湿热病的病因、症状、传变规律、治则治法等
吴瑭,字鞠通,著《温病条辩》,创立温热病的三焦辩证理论,主张“凡温病者,始于上焦,在手太阴"、”上焦病不治则传中焦,胃与脾也“、”中焦病不治,即传下焦,肝与肾也“。
明清时期,整理已有的医药学成就和临证经验基础上,编撰乐门类繁多的医学丛书及经典医籍的注释等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 明·徐春甫《古今医统大全》 明·王肯堂《证治准绳》 清·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 清·王清任(字勋臣)《医林改错》(改正了中医籍中在人体解剖方面的某些错误,肯定了“灵机记性不在心在脑") 清·吴谦《医宗金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