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马克思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总结
编辑于2020-03-03 02:33:31马克思
两大特征、五大范畴、三大规律
两大特征
联系
客观性(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
普遍性
内部联系
任何事物都有内外的结构性
外部联系
任何事物不能孤立存在,与其他事物有一定联系
整体联系
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城门失火,殃及鱼池)
多样性
直接间接联系,内部外部联系,本质非本质联系,必然与偶然联系
条件性
条件对事物发展和人的活动具有支持或抑制作用
条件可以改变,化不利为有利
需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联系,无时不在,无处不有 (桑基鱼塘系统)
发展
前进上升的运动
实质:新事物产生旧事物灭亡
五大范畴
内容&形式
是从构成要素和表现方式上反映事物的一对范畴。 内容: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是事物存在的基础 形式:把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或表现内容的方式
1.对任何具体事物来说,内容不是形式,形式不是内容
2.任何事物都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任何内容都有一定的形式,任何形式都有一定的内容
3.内容形式处在矛盾运动中。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形式推动或阻碍内容。形式有相对独立性,同一内容可用多种形式体现
方法论:既要重视内容反对形式,又要善于运用形式,发挥积极作用
本质&现象
是揭示事物内在联系和外在表现的一对范畴。 本质:事物的根本性质,构成事物诸要素间的内在联系 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事物本质的外在表现
1.本质与现象有区别
现象是表面的、外显的,人可通过感官感知,本质深藏于事物内部,靠人的理性思维才能把握
现象是个别的、具体的,本质是一般的、普通的
现象多变易逝,本质相对稳定。现象分真象和假象
真象是事物本质直接正面的表现
假象是从反面歪曲地、颠倒地表现本质的现象。假象会引起错觉。 假象是客观事实,与人无关,如水中弯尺、海市蜃楼; 错觉是主观范畴,与人有关,如杯弓蛇影
2.现象表现本质,任何现象都从一定方面表现着本质,现象是本质的外部表现,假象也有本质表现。没有不表现为现象的本质,也没有不表现本质的现象
方法论:透过现象揭示本质
原因&结果
是揭示事物引起和被引起关系的一对范畴。 原因:引起某种现象的现象。 结果:被某种现象引起的现象
1.区别:原因是原因,结果就是结果,原因在前,结果在后
2.原因结果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一种现象在一种联系中是原因,在另一种联系中则是结果,反之亦然 任何原因必然引起一定结果,没有无果之因。 任何结果都由一定原因引起,也没有无因之果
原因结果相互作用,原因产生结果,结果反过来影响原因,互为因果
原因结果相互渗透,结果存在于原因之中,原因表现在结果之中
原因结果关系复杂多样,有一因多果、同因异果、一果多因、异因同果、多因多果、复合因果
方法论: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必然&偶然
是揭示事物产生、发展和衰样过程中的不同趋势的一对范畴。 必然:指事物联系与发展过程中确定不移的趋势,在一定条件下具有不可避免性; 偶然:不确定的趋势
1.必然偶然产生和形成的原因不同,表现形式不同,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
2.必然偶然相互依存。没有脱离偶然的必然,也没有脱离必然的偶然。必然要通过偶然表现出来。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换。某一过程必然的东西,另一过程就可能成为偶然的东西
方法论:重视事物发展的必然性,把握发展的总趋势,善于从偶然中发现必然,把握有利于事物发展的机遇
现实&可能
是揭示事物过去、现在和将来的一对范畴。 现实:指相互联系着的实际存在的事物的综合。 可能:包含在事物中预示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
可能性和不可能性
现实的可能性和抽象(非现实)的可能性【现实可能性:条件很充分,马上就能实现,如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抽象可能性:条件不充分,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实现,如实现共产主义】
好的可能性和坏的可能性
1.现实可能是两个内容不同的范畴。现实是当下的客观存在,标志着事物的当前状况;可能是事物潜在的趋势,标志着事物的发展方向。可能不等于现实,现实已经不是可能
2.现实可能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现实蕴藏着未来的发展方向,不断产生新的可能;可能包含着发展成为现实的因素和依据,一旦条件成熟,可能就会转化为现实
方法论:立足现实,展望未来,注意分析事物发展的各种可能
三大规律
对立统一(矛盾)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同一性和斗争性
内容
同一性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相互贯通(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斗争性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辩证关系
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结、相辅相成。
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存在,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因为矛盾的同一是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的,是包含差别和对立的同一。同一性受斗争性的制约,矛盾双方的共存和转化靠斗争来维持和实现
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中。斗争性受同一性的制约,同一性规定着斗争的形式、规模和范围,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
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斗争性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同一性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静止的相对性。 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与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相结合,构成事物矛盾运动,推动事物发展
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矛盾双方可利用对方的发展使自己获得发展;矛盾双方可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矛盾双方可向对立面转化而得到发展
斗争促进双方力量的变化产生量变,为对立面的转化、质变创造条件
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是相互结合共同发生作用的。不能孤立的起作用,但在不同条件下二者地位不同,可能是主要方面,也可能是次要方面
内因外因
矛盾推动事物的发展,即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内部矛盾性,而非外部原因。
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
方法论:对立中把握同一,同一中把握对立。 正确把握和谐对事物发展的作用。和谐是矛盾的特殊状态
普遍性和斗争性
普遍性
一般、共性
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一切科学认识的首要前提
特殊性
个别、个性
矛盾的特殊性决定了事物的不同性质,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矛盾的表现
不同事物矛盾各有特点
矛盾在事物不同发展阶段各有特点
矛盾力量的不平衡性
主要矛盾
事物的性质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规定的
次要矛盾
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全面和重点的统一)
矛盾的解决形式
矛盾一方克服另一方
矛盾双方同归于尽
矛盾双方形成协同运动的新形式
矛盾双方融合成一个新事物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辩证关系
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任何现实存在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eg:马者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命色者非命形也,故曰白马非马。 割裂了事物个性和共性的联系
量变质变
是事物变化的两种基本状态和形式
质&量&度
质
是事物成为自身并区别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质和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
丧失了自己的质,它就不再是自身而变成他物
量
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
量和事物的存在不是直接同一的,量的增减不影响事物的存在
区分质是认识量的前提,考察量是认识质的深化
度℃
保持事物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极限叫关节点或临界点
把握适度原则
量变质变辩证关系
质变
超过范围、幅度、限度的变化
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
量变
在范围、幅度、限度内变化
事物数量的增减和组成要素排列次序的变动
辩证关系
量变质变是事物变化的两种基本状态和形式,是有区别的、对立的,又是相互联系、转化的
对立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没有量变的积累,就质变就不会发生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量变质变是相互渗透的。在总得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格局部性的部分质变;在质变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
同一
量变质变相互依存、相互贯通
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又开始新的量变
方法论:揭示了事物发展过程是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理论依据
否定之否定
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
肯定&否定因素
肯定因素
eg:资产阶级
维持现存事物存在的因素
否定因素
无产阶级
促使现存事物灭亡的因素
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
辩证关系
形而上学:是就是,不是就不是;除此之外,都是鬼话
形而上学认为,否定是外在的否定,主观任意的否定;否定是绝对的否定,不包含肯定的否定。割裂了事物的联系,又使发展中断
发展的实质: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取代旧事物的过程中,辩证的否定是决定性的环节
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质变),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旧质到新质的飞跃
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
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坚持辩证的否定观,就要反对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否定观 2.肯定中看到否定,否定中看到肯定,不能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物质意识
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意识的能动作用)
物质
运动
物质的根本属性
普遍的
永恒的
无条件的
时间空间
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列宁:不依赖感觉存在,为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不依赖人的意识而存在,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
意识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一切物质所具有的特性☀️
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
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
意识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
本质: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不运动的物质,导致形而上学。 无物质的运动,导致唯心主义。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谁是本原
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唯物史观
唯心史观
考察了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没有考究思想活动背后的物质动因和经济根源。把社会历史看成精神发展史
只看到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否认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缺陷
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金木水火土气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旧唯物主义or半截子唯物主义)
原子
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 在社会历史领域是唯心主义
缺陷
混淆自然科学和哲学的物质范畴
经不起唯心主义进攻,不能说明社会生活的物质性
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联系的,发展的
内部矛盾:福祸所依
发展的:病树前头万木春(新事物产生,旧事物灭亡)
联系的:春江水暖鸭先知(水暖,鸭知)
人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相对主义诡辩论:人连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夸大运动,否认相对静止)
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
上帝
主观唯心主义
自我为中心
有无同一性
可知论
不可知论
一元论和二元论
一元论
世界的起源只有一个
二元论
世界的本源有两个:意识,物质
基本内容
创立
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阶级基础实践基础
无产阶级
理论来源
三大先进思潮
德国🇩🇪古典哲学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自然科学前提
三大科学发现
细胞学说
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
生物净化论
著作
德意志意识形态
第一次系统阐述历史唯物主义
共产党宣言
标志马克思主义问世
资本论
工人阶级的圣经
发展
十月革命
马克思主义新阶段
性质
科学性
革命性
实践性
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
人民性
政治立场
发展性
实践&认识
实践
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
基本特征
直接现实性
做
自觉能动性
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
社会历史性
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
实践的基本结构
实践3基本要素
实践主体
具有一定主体能力、从事现实社会实践活动的人
主体能力
自然能力
精神能力
知识因素
首要能力
非知识因素
主体
个体主体
群体主体
人类主体
实践客体
实践中介
作为人的肢体延长、感官延伸、体能放大的物质性工具系统
火车、电脑💻、雷达是对人的腿、脑、眼睛👀功能的延伸
语言符号工具系统
主、客体相互作用关系和双向运动
主客体关系
实践关系
最根本的关系
认识关系
价值关系
双向运动
主体客体化
人类一切活动的结果都是主体客体化的结果
客体主体化
实践的基本类型
物质生产实践
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社会政治实践
科学文化实践
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来源
认识的内容是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起点和归宿,是全部认识的基础
认识
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应
能动反映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在思维中再现或摹写客观事物的状态、属性、本质
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一个能动的创造性的过程
反映的创造性
认识分类
感性认识
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
感觉
知觉
表象
直接性
理性认识
概念
判断
推理
抽象性、间接性
辩证关系
区别
熟知不≠真知
是对客观世界的不同水平的反映形式
是认识过程中的不同阶段
联系
相互依存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为理性认识
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感性中渗透着理性的因素
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
理性中渗透着感性的因素
出自饱经风霜的老年人之口与出自缺乏阅历的青少年之口,其内涵是不同的
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表象, 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本质
两次飞跃
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
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更重要
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
认识的真理性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认识的基本规律
两次飞跃,无限循环
插入概要
真理
真理特性
客观性
真理是客观的,凡事真理都是客观真理
一元性
真理只有一个
绝对性
相对性
一定条件下
真理谬误
一定条件下可转化
能动反映——认识 错误反映——谬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