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社会心理学
这是一篇关于社会心理学的思维导图,包括社会心理学概述、社会化与自我、社会知觉与归因、社会动机与社会情绪等。
编辑于2021-10-06 16:52:28社会心理学
概述
1908年 罗斯 《社会心理学》和麦孤独《社会心理学导论》标志着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诞生
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范围
定义
侧重于心理学的定义
定义
fh 奥尔波特 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学科
gw 奥尔波特 试图解释个体的思想、情感、行为 现实的、想象的、和隐含的存在的影响
侧重于社会学的定义
艾尔乌德 社会互动的科学,以群体生活的心理学为基础
普通定义:社会情境中个体心理现象及其行为规律
社会行为与社会心理
社会行为
勒温/(社会心理学之父)格式塔代表人物 b=f(p,e)
b: 行为
p:个体
e:个体所处的情境
f:指函数关系
定义:人对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和反应系统
社会心理:社会刺激(s)与社会行为 (r)之间的中介过程
研究范围
个体层面
人际层面
群体层面
社会层面
社会学心理简史(霍兰德)
哲学思辨:最早出现人性的争论
经验描述:麦独孤 本能心理学代表 受达尔文影响
实证分析
研究方法
主要原则
价值中立原则:对一些反社会的价值观和一些引起犀利障碍的价值观念,咨询师应该进行积极干预和引导
系统性原则
伦理原则:保密 ,不得建立其他关系
主要方法
观察法:运用最广泛
自然观察
参与观察
调查法
档案法
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流派
社会学习论:起源于行为主义
俄国的 巴甫洛夫
美国的 华生
斯金纳 发展了行为主义
班杜拉(新行为主义) 沃尔特斯 提出了社会学习论
学习的机制
联想:经典条件反射 望梅止渴
强化:正负强化 惩罚 消退
模仿
观察学习:是班杜拉社会学习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注意过程
保持过程
动作再现过程
动机过程
社会交换论
投入产出的关系
霍曼斯 趋利避害:人类行为的基本规则
5个命题
成功命题
刺激命题
价值命题
剥夺-满足命题
侵犯-赞同命题
符号互动论
詹姆士
米徳
精神分析论
意识与潜意识
力比多:性本能(心理活动的动力)
口欲期
肛欲期
性欲期
潜伏期
生殖器
快乐原则与现实原则
人格结构 本我:快乐原则 自我:现实原则 超我:道德原则
荣格 集体潜意识
新精神分析论的观点
霍妮“文化因素论”
沙利文的 人际关系学说
埃里克森的 按照心理社会危机的标准划分 “人格发展八阶段论”
社会化与自我
社会化
定义: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化人的过程
儿童及青少年是早期社会化
成人时期的社会化:继续社会化
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教导社会成员掌握生活与生产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教导社会成员遵守社会规范
教导社会成员明确生活目标,树立人生理想
培养社会角色
个体社会化的基本条件
较长的生活依附期
较好的遗传素质
社会化的主要载体
家庭
学校
大众传媒
参照群体
社会化类型
语言社会化
性别角色社会化
性
性别
道德社会化
政治社会化
社会角色
定义:社会角色是个体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行为方式及相应的心理状态
角色分类
获得方式划分:先赋角色和成就角色
先赋:父母 建立在先天因素上
成就:农民 老师
规定性角色和开放性角色
功利性角色和表现型角色
功利性追去实际利益为目标:银行家、企业家、商人
表现型:学者 教授 咨询师
按照承担者的心理状态划分 自觉角色和不自觉角色
角色扮演
角色期待
角色领悟
角色实践
角色失调
角色冲突
角色内
角色间
角色不清
个体不清
公众不清
角色中断
角色失败 最严重的角色失调/:退出舞台,放弃原有角色
自我、身份与自尊
自我
自我的定义:又称自我意识和自我概念 是个体对其存在状态的认知
罗杰斯
自我的结构
物质自我:基础
心理自我:中介
社会自我:核心
理想自我:驱力
反思自我:反馈
自我概念的功能
保持个体内在的一致性
解释经验
决定期待
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
生理自我 8个月~3岁
社会自我 3岁~14岁
心理自我 青春期到成年
身份:是个体的社会地位及出境地位决定的自我认同
客观性
主观性
多重性
稳定性
契约性
自尊
定义:个体对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
詹姆士:自尊=成功/抱负 自尊取决于成功,还取决于成功对个体的意义
马斯洛:自尊是一种高级需求
影响自尊的因素
家庭中的亲子关系
行为表现的反馈
选择参与和扬长避短 活动的性质
根据相似性原理理想的进行社会比较
社会知觉与归因
社会知觉
定义:包括个体对他人、群体以及对自己的知觉
是社会认知过程
一种基本的社会心理活动
影响社会知觉的主观因素
认知者的经验
图式的作用
影响对注意对象的选择
影响记忆
影响自我知觉
影响个体对他人的知觉
认知者的动机与兴趣
认知者的情绪
包括个体的对他人的表情知觉
面部表情
身段表情
言语表情
印象形成与印象管理
印象定义:个体对头脑中有关认知客体的形象
印象形成的效应
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
首因效应是第一印象作用的机制 不熟悉的人之间容易产生首因效应 亲密的人之间容易形成近因效应
光环效应:爱屋及乌 以偏概全
刻板印象
既有积极作用
又有消极作用
印象形成过程中的信息整合模式
加法模式
平均模式
加权平均模式
中心品质模式:更接近于大多数人日常生活中印象形成过程的实际情况
印象管理
定义:个体以一定的方式去影响他人对自己的印象
作用:印象管理是个体适应社会生活的一种方式
常用的管理策略
按社会常模管理自己
隐藏自我与自我抬高
按社会期待管理自己
投其所好
归因
分类
内因与外因
内因
人格、品质、动机、态度、情绪
外因
背景、机遇、他人影响、人物难度
稳定性原因与易变性原因
可控性原因与不可控性原因
控制点理论:美国心理学家 罗特
内控
外控
归因原则
不变性原则 海德:归因思想的创始人
折扣原则
协变原则 凯利
特异性信息
共同性信息
一致性信息
凯利的三维理论
特异性、共同性、一致性都高 外部因素的归因
特异性低、共同性低、一致性高 内部因素的归因
影响归因的因素
社会视角
自我价值保护倾向
成功时趋向于内归因
失败时趋向于外归因
观察位置
时间因素
社会动机与社交情绪
社会动机
社会动机概述
定义:动机是引起、推动、维持、与调节个体的行为。社会动机是人的社会行为的直接原因
动机过程:人的某种需要从未满足状态转换到满足状态,然后又产生新的需要
社会动机的功能
激活功能
指向功能
维持与调节功能
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的关系:倒u型
主要的社会动机
亲合动机
定义:亲合是个体害怕孤独、希望与他人一起,建立协作和友好联系的一种心理倾向
亲合的起源:依恋(来源于父母,主要抚养者)
亲合的作用
满足个体的某些社会性需要
获得信息
减轻心理压力
避免窘境
影响亲合的因素
情境因素:压力越大,亲合动机越强。悲惨的情境也能加强人们的亲合动机
情绪因素:恐惧、焦虑
出生顺序
成就动机
影响成就动机的因素
目标的吸引力
风险与成败的主观概率
个体施展才干的机会
权力动机
侵犯动机
影响因素
情绪唤起水平
道德发展水平
自我控制能力
社会角色与群体
大众传媒的影响
侵犯动机构成
伤害行为
侵犯动机
社会评价
原因
本能论:性本能是个体行为的原动力
挫折-侵犯学说
社会学系论的观点
利他动机:是一种亲社会行为
社交情绪
定义:人际交往中,个体的一种主观体验,是个体的社会需要是否获得满足的反映
社交情绪
社交焦虑
嫉妒
羞耻
内疚
态度形成与态度转变
态度概述
定义:态度是个体对特定对象的总评价和稳定性的反应倾向
态度的特点
内在性
对象性
稳定性
态度的成分
认知
情感
行为
c:认知
a:情感
b:行为倾向
态度的形成
依从
认同
内化
态度转变
霍夫兰德 态度转变的模型
转变的影响因素
传递者方面的影响
传递者的威信
传递者的立场
说服的意图
说服者的吸引力
沟通信息方面
信息差异
畏惧
信息倾向性
信息的提供方式
接收者方面
原有态度与信念的特性
人格因素
个体的心理倾向
情境方面
预先警告
分心
重复频率与说服效果呈倒u型关系:重复
态度转变理论
海德的平衡理论(归因理论)
pox 个体(p) 他人(o) 对象(x) 遵循费力最小原则
po联系为肯定时的平衡为强平衡,不平衡为强不平衡
po联系为否定时的平衡为弱平衡,不平衡为弱不平衡
认知失调论
社会交换论:态度是肯定与否定因素的代数和
态度测量
测量法
投射法
行为反应测量法
人际关系
沟通的结构与功能
沟通的定义:沟通是指信息的传递和交流的过程,包括人际沟通、大众沟通
沟通的结构
信息源
信息
通道
信息接收者
反馈
障碍
背景
分类
正式沟通和非正式沟通
上行沟通、下行沟通、平行沟通
单向沟通、双向沟通
口头沟通、书面沟通
现实沟通、虚拟沟通
沟通网络
正式沟通网络
链式
轮式
圆周式
全通道式
y式
非正式沟通网络
身体语言沟通
目光与面部表情
身体运动与触摸
姿势与妆饰
人际距离
公众距离
社交距离
个人距离
亲密距离
人际关系的原则和理论
定义
个体性
直接性
情感性
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
定向阶段
情感探索阶段
情感交流阶段
稳定交往阶段
自我暴露和人际关系的深度
自我暴露也称 自我开发’
程度:由浅入深
情趣爱好
态度
自我概念与个人人际关系
隐私方面
良好人际关系的原则
相互性原则
交换性原则
自我价值保护原则
平等原则
人际关系的三维理论 舒茨
包容需要
支配需要
情感需要
人际吸引
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
熟悉与邻近
相似与互补
外貌
才能
人格品质
人际互动
形式:合作与竞争
社会影响
从众
定义:在群体压力下,个体在认知、判断、信念与行为等方面自愿的与群体中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
功能
类型
真从众
权宜从众
反从众
原因
寻求行为参照
对偏离的恐惧
群体凝聚力
影响从众的因素
群体因素:群体规模临界值 3~4人
个体人格因素
情境的明确性
其他因素
社会促进和社会懈怠
社会促进 相反为社会抑制
结伴效应
观众效应
社会懈怠“社会逍遥”吃大锅饭
模仿、暗示、社会感染
定义
意义
德尔塔的“模仿率”
下降率
几何级数率
先内后外率
暗示
他人暗示 自我暗示
有意暗示 无意暗示
直接暗示 间接暗示
暗示 反暗示
社会感染
特点
双向性
爆发性
接受的迅速性
分类
个体间的感染
大众传媒的感染
大型开放群体的感染
爱情、婚姻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