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管理理论的历史演变
这是一篇关于管理理论的历史演变的思维导图,主要包括古典管理理论和现代管理流派两部分内容,需要的收藏吧!
编辑于2021-10-10 16:44:34管理学理论演变过程
古典管理理论
一.发展概况
时间:19世纪末20世纪初
标志:1911泰勒《科学管理原理》和1916法约尔《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的出版
二.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
时间:20世纪初 特点:影响最大,推广最普遍
提出者:泰勒“科学管理之父”代表作《科学管理原理》 因此又称为泰勒制
三个基本出发点
(一)改进工作方法,并根据工作的要求挑选和培训工人。
(二)改进分配方法,实行差别计件工资制。
(三)改进生产组织,加强企业管理。①在企业中设置计划部门,把计划职能和执行职能分开。②实行职能工长制。③进行例外管理。
六项科学管理原理
①改进操作方式,以提高工效、合理利用工时 ②作业环境与作业条件的标准化 ③根据工作要求,挑选和培训工人 ④在企业中设置计划部门把计划职能和执行职能分开 ⑤实行职能工长制 ⑥进行例外管理
产生原因:①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的必要: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企业数量的增加和规模的扩大。②维护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实现资本对劳动的完全控制的需要。
三.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
代表人物: 法约尔 著作:《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构建了管理研究的基本框架 其他著作《国家在管理上的无能》《公共精神的觉醒》《管理的一般原则》《高等技术学校中的管理教育》《国家的行政管理理论》
六种经营活动
①技术②商业③财务④安全⑤会计⑥管理
五大管理职能
①计划②组织③指挥④协调⑤控制
十四条管理原则
①劳动分工②权力和责任③纪律④统一指挥⑤统一领导⑥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⑦人员的报酬⑧集中⑨等级制度⑩秩序是⑾公平⑿人员稳定⒀首创精神⒁人员的团结
四.韦伯的思想政治行政理论
韦伯在深入思考和比较分析后得出结论,与历史上其他组织类型相比,科层组织是最理想的组织形式。
韦伯“组织理论之父”分析官僚组织的构成要素和运行特点
权力的类型
1.传统型权利——建立在对于习惯和古老传统的神圣不可侵犯性要求之上。2.个人魅力型权力——建立在对某个英雄人物或某个具有神赋天授品质的人的个人崇拜基础之上的权利。3.法理行权利——是对标准规则模式的合法化的信念或对那些按照标准规则被提升到指挥地位的人的权利的信念。
理想行政组织体系
是一种通过公职或职位,而不是通过世袭或个人魅力来进行管理的理想的组织制度
原则:①按行政方式控制的机构的目标所要求的日常活动,是作为正式职责来分配的 ②执行这种职责所需要的权力是按一种稳定的方式来授予的,并且由官员能加以控制地采用某种强制手段来严格限制 ③对于正常而继续地履行职责来行使相应的权力的方法有所规定:只有按一般规定符合条件的人才被雇用
理想行政组织特点
①为管理的连续性奠定了基础 ②合理性 ③领导人可以借助法律手段来保证权力的执行 ④所有权利都有明确的规定,而且是按照组织任务所必需的职能加以详细划分的
五.古典管理理论的系统化
厄威克和古力克等人的系统化
管理原则
1.为组织机构配备合适的人员2.“一个最高主管”或“一人管理”原则3.统一指挥4.专业参谋和一般参谋5.工作的部门化原则6.授权原则7.责权相符原则8.控制幅度原则
七种职能(POSDCRB)
1.计划2.组织3.人事4.指挥5.协调6.报告7.预算
近代管理理论
一、发展概况
时间:20世纪60年代以后
背景:①资本在国家间相互渗透,巨型跨国公司出现。 ②新的科技用于工业生产的周期大大缩短。 ③生产的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进行大规模广泛合作。
二、霍桑实验与人际关系学说
工人是社会人
企业中存在非正式组织
新型的领导能力在于提高工人满意度
三、行为科学理论
有关人的需要、动机和激励的问题
把人的因素作为管理的首要因素,强调以人为中心的管理,重视职工多种需要的满足。
企业管理中的人性问题
突出人的因素和对人的研究
人性假设是行为科学管理理论的出发点。其中各个时期、管理者对管理对象的认识可以分为六种基本类型:工具人假设;经济人假设;社会人假设;自我实现人假设;复杂人假设;决策人假设
企业中的非正式组织及人与人的关系问题
关系
与正式组织相互依存,而且会通过影响工人的工作态度来影响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目标的达成
非正式组织的作用
保护工人免受内部成员疏忽所造成的损失;保护工人免受非正式组织以外的管理人员干涉所形成的损失
企业中的领导方式问题
领导行为理论是行为科学管理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对领导者的素质、领导行为、领导本体类型、领导方式等方面的研究。
四、管理思维的系统与权变研究
(一)管理思维的系统观
系统学派创始人:巴纳德
内容:
①组织是一个协作系统
构成:①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②有意识协调活动和效力③由有共同动机
管理人员改变个人动机:①职工:❶独立完整的个体(其行为的个性化,直觉和主观的方面)❷在特定组织中扮演有限角色(其行为的非个性化,理性和客观的方面。)②管理人员的权威取决于命令是否被下属所接受。③个人:❶让下属对他们自己的行为负责。❷让他们认识到很多情况下人们是无法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
②协调系统的三个基本要素
①协作的意愿——牺牲和诱因②共同的目标——协作意愿的必要前提③信息的沟通——组织的存在及活动的条件
③经理人员的职能
①建立和维持一个信息系统
确定和阐明经理人员的职务,并用合适的人来担任。
②从不同组织成夭那里获得必要的服务
招募和选聘能够提供合适服务的工作人员,来保证协作系统的生命力。
③规定组织的共同目标
在信息沟通系统中作为相互联系的中心,写作活动,保证组织正常觅转,并达到目标。在巴纳德认为,经理人员的上述职能是由协作系统的组织性质和特征决定的。
(二)管理思维的权变观
组织的性质不同,使命不同,活动特点不同,所处环境不同,在管理活动中,选择的技术与方法也各有不同。
环境自变数
管理因变数
权变学派的管理学家及其理论观点很多,其中影响较大的有:莫尔斯和洛什的超外理论。费德勒的权变领导模型等。
“如果—就要”关系
五、管理本质的决策与协调研究
决策研究
①管理就是决策,决策贯穿整个管理过程。(西蒙)
②决策过程
情报活动设计活动抉择活动审查活动
③决策的准则
最优或绝对的理性
④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
例行活动 可重复性强
非例行活动 不重复出现
协调研究
组织管理的基本问题是分工和协调。(明茨伯格)
组织的协调机制
①相互调适——沟通②直接监督——为了协调③工作程序标准化——为了协调④成果标准化或产出标准化——员工接受相关训练,使其具有相同技术和知识背景⑤技术(技能)以及知识标准化——为了协调⑥规范标准化
组织的基本构成部分
工作核心层
基层:直接从事产品生产或服务。
战略高层
全面负责,保证实现组织的战略目标。
直线中层
中层直线经理和领导干部,连接工作核心层——战略高层
技术官僚
(分析师)利用专门的知识或技能为其他部门和人员服务。
支援幕僚
(后勤)支持性辅助服务,保证生产顺利进行
意识形态或文化
为组织注入活力
组织结构的基本形态
创业型组织(简单结构)
分工粗略
机械型组织
专业化程度高
多角化组织(分部式结构)
机械型组织联合体(涉及多领域,每一个活动领域都在机械组织内完成)
专业型组织
从事的活动有高度的职业性和技术性
创新型组织(特别小组)
支援幕僚在这种组织中有较强的权利要求
使命型组织
意识形态或文化在这类组织中起重要作用
政治型组织
在这种组织中没有任何的集权和分权形式
六、管理分析的技术与方法研究
孔茨的科学管理派
以假设为前提
组织成员是经济人
组织是一个追求经济效益的系统——整体优化
组织是由作为操作者的人同物质技术设备所组成的人机系统
组织是一个决策网络
由于组织及其成员都是“理性的动物”,由于组织活动的决策、过程及成果可以定量的方法进行描述,因此在组织的管理过程中应该发展许多数量分析方法和决策技术,如盈亏平衡分析、库存控制模型、决策树、网络计划技术、线性规划、动态规划、排队论、对策论等。在利用这些方法和模型解决管理问题时,要依循以下程序:(1)观察和分析,以敏锐地发现组织活动中存在的问题。(2)透过问题的表面现象,确定问题的实质,了解影响问题的诸种因素。(3)根据对问题的影响因素之间关系的分析,建立数学模型。(4)由模型得出解决方案,通过不断试算,找出最优解。(5)对模型和得出的最优解进行验证,包括用实际情况来检验模型的预测,并对实际的结果和预计的结果进行比较。(6)建立对解决方案的控制,包括建立必要的手段监视各项变数的变化,并准备在发生重要变化时可采取的修正方案。(7)把解决方案付诸实施。即把解决的方案转化为可行的作业程序,并在作业过程中对临时发现的偏差和缺点予以补救、纠正。上述七个步骤的工作不是孤立地进行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当代管理理论
一、发展概况
时间:20年世纪70年代以后
背景:①国际环境的剧变,尤其是石油危机对国际环境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②美国企业从八十年代起开始了大规模的企业重组革命,日本企业也于九十年代开始进行所谓第二次管理革命 ③信息化和全球化浪潮迅速席卷全球
二、制度视角的研究:新制度学派的组织趋同理论
(一)组织趋同的现象观察
①组织是制度化的组织②组织的行为选择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❶技术环境:选择与社会技术发展水平相应的恰当方法和程序(有效性)。❷组织内部符合社会规范(合法性)。
(二)组织趋同的原因分析:“合法性”释义
重要逻辑:合法性机制
制度环境诱使或迫使组织采纳被外部认同的组织结构和行为的作用机制。
三、技术视角的研究:企业再造理论——20世纪80年代
流程再造的原则(企业经营过程再造)
是针对企业业务流程的基本问题进行反思,已取得显著的进展。(美国的哈默和钱皮提出)
业务流程再造过程
1.观念再造 2.流程再造3.组织再造 4.试点和切换5.实现愿景目标
四、管理丛林
决策理论学派
代表人物:赫伯特·西蒙
主要观点:管理就是决策,决策贯穿于整个管理过程;把决策分为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
管理过程学派
代表人物:哈罗德·孔茨
主要观点:管理是一个过程,即让别人或同别人一起实现既定目标的过程
权变管理学派
代表人物:劳伦斯和洛尔希
主要观点:权变主要体现在计划、组织与领导方式等方面:1、计划要有弹性;2、组织结构要有弹性;3、领导方式应权宜应变
经验管理学派
代表人物:彼得·德鲁克
主要观点:成功的组织管理者的经验和一些成功的大企业的做法是最值得借鉴的
数量管理学派
代表人物:卡斯特和罗森茨韦克
主要观点:组织是由人们建立起来的相互联系并且共同工作着的要素所构成的系统
管理理论是在思考和总结管理实践的基础上对管理活动一般规律的抽象和总结。管理理论研究的视角也必然因时代背景以及实践特征而有所不同。
子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