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普通心理学导图笔记
普通心理学导图笔记,知识内容有心理学概述、认识发展与教育、情感情绪、意志的发展与教育、个性发展与教育等。
编辑于2021-10-19 11:45:40普通心理学
心理学概述
什么是心理学?
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意义
对象
心理学研究对象
心理现象(心理活动)
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的研究对象,也研究动物的心理
心理现象结构图
心理过程
共性、动态的
认知过程
感知
知觉
记忆
想象
思维
口诀:感觉忆想思
情感过程
情绪
情感
意志过程
克服困难,实现目标
个性心理
个性,稳定的
个性心理倾向
理想
兴趣
信念
爱好
需要
动机
人生观
价值观
世界观
口诀:理兴信爱,需动三观
个性心理特征
能力
气质
性格
意义
心理的实质
心理是脑的机能
神经系统的结构
基本单位
神经元
中枢神经系统(脑和脊髓)
高级
高级神经中枢指大脑两半球;功能不对称
左(右)半球
额叶
使有目的、方向的活动服从于鉴定的意图和动机(动)
顶叶
调节集体的触、温、动感觉等(感)
枕叶
视觉中枢 (视)
颞叶
加工听觉刺激(听)
左半球:抽象逻辑思维+言语中枢(左抽言)
右半球:形象思维+空间知觉(右形空)
低级
“生命中枢”--延髓(延脑)
此器官位于脑和脊髓的交接处
周围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的活动方式
反射和反射弧
反射
分类
无条件反射
无意识的本能行为(先天的)
条件反射
后天学习建立的
提出者:巴甫洛夫
他把大脑皮层的功能分为第一信号系统活动和第二信号系统活动
第一信号系统
以具体事物作为刺激物
人和动物都有
望虎生威
第二信号系统
以词语、符号、观念作为刺激物
人特有的
谈虎色变
地位
反射弧
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和规律
基本过程:兴奋、抑制
基本规律
1.兴奋和抑制的扩散与集中
2.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
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客观现实决定人的心理
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映像
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能动反映
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历史背景
近代哲学思潮
亚里士多德《论灵魂》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各种心理现象的著作
实验生理学的影响
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1879年 德国 心理学家 冯特 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开始对心理现象进行系统的实验研究。
冯特
心理学之父、科学心理学之父、第一人、奠基人、创始人
心理学流派
构造主义心理学
冯特构造内省铁钦纳
代表人物:冯特、铁钦纳
主要观点:
主张研究:人的意识
机能主义心理学
安慰母鸡的意识流(安吉尔 杜威 詹姆士)
代表人物:詹姆斯、杜威和安吉尔
主要观点
1. 主张研究意识,但是他们不把意识看成是个别心理元素的集合,而是看成一种持续不断、川流不息的过程,提出了“意识流”;
2. 强调对意识作用于功能的研究,不赞成构造主义对心理结构进行分析
行为主义心理学
地位:第一势力
代表人物:华生
主要观点:
格式塔心理学
格式塔用英文:Gestalt,以G开头,它的意思是“整体”。
精神分析心理学
地位:第二势力
代表人物:弗洛伊德
主要观点:
人本主义心理学
地位:第三势力
代表人物:罗杰斯、马斯洛
主要观点:
现代认知心理学
亦称 信息加工心理学
代表人物:奈塞尔、皮亚杰
主要观点:
1. 诞生标志:奈塞尔1967年出版《认知心理学》
2. 把心理活动看做信息加工系统,由感官收集信息,经过分析、存储、转换,然后加以利用
冯铁钩、华生行、詹姆杜威是机能、奈瑟皮亚弄加工、马斯罗杰搞人本
认知发展与教育
注意
注意概述
概念
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之一。
特点
指向性
集中性
功能
保持功能
选择功能
调节和监督功能
口诀:坚持选调
注意分类
无意注意
亦称“不随意注意”
有意注意
亦称“随意注意”
有意后注意
有预期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注意规律
注意的产生和维持条件
引起无意注意的条件
客观条件
刺激物强度
刺激物的对比关系
刺激物的活动和变化
刺激物的新颖性
主观条件
人本身的状态
当时的需要
当时的情绪状态
当时的直接兴趣
个体知识经验
维持有意注意的条件
加深对目的任务的理解
对兴趣的依从性(间接兴趣)
合理组织活动
排除内外干扰
口诀:眉目间合拍
注意的品质
注意的分配
活动的数量
边织毛衣,边看电视
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注意的转移
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个一个对象
从一个活动转移到另一个活动
注意的稳定性
时间长短
注意的起伏(动摇)
注意的广度
对象的多少
一目十行,一览无余
眼观六路
口诀:分椅吃饭
运用注意规律组织教学
根据注意的外部表现了解学生的听课状态
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注意讲演、板书技巧和教具的使用
注意教学内容的组织和
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四教学
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明确学习的目的和任务
合理组织教学活动,防止学生分心
培养间接兴趣
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明目动心,间接手段
运用两种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组织教学
小学生注意力的发展与培养
培养学生良好的注意品质
要培养广泛而稳定的兴趣
加强意志力锻炼
要养成严肃认真学习的态度,培养好的注意习惯
感觉与知觉
感知觉概述
感觉的概念
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最简单的心理现象
是认识的起点
一切知识经验的基础,是人们正常心理活动的重要条件
感觉的种类
外部感觉
外部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
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肤觉
内部感觉
感受内部刺激,反映机体内部变化的感觉
机体觉、平衡觉和运动觉
知觉的概念
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是以感觉为基础
综合属性,形成整体影响
知道这是“苹果”
观察和观察力
观察是人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持久的知觉活动,是知觉的高级形式
观察力是指人迅速、敏锐的发现事物细节和特征等方面的知觉能力
观察不仅仅是用眼睛看
知觉的种类
物体知觉
空间知觉
时间知觉
运动知觉
真动知觉
似动知觉
动景运动
两静相继出现
动画原理
诱导运动
一动一静 同时,相对运动
自主运动
一静
运动后效
一动一静,继时出现
瀑布效应
社会知觉
角色效应
让不遵守纪律的学生担任纪律委员
近因效应
最近效应,久逢知己,如昨日重现
投射效应
以己度人
首因效应
最初效应,第一印象很重要
社会刻板印象
地区、民族、性别、种族
晕轮效应
光环效应,一白遮百丑,一胖毁所有
掘金投手(首)会晕
感知觉的一般规律
感觉的规律
感受性与感觉阈限的关系
感受性是指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
感受阈限是指刚刚能引起感觉或差别感觉的刺激量
两者成反比关系
感觉的相互作用规律
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
感觉适应
感觉对比
同时对比
月明星稀,月暗星密
继时对比
感觉后效
正后像
前后一样
负后像
前后不一样
彩色视觉一般是负后像
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
不同感觉的相互影响
不同感觉的相互补偿
联觉
知觉的规律
整体性
整体与部分
一叶知秋,管中窥豹
理解性
知识经验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恒常性
不变性
选择性
对象与背景
双歧图、迷彩服
口诀:整理恒选
感知觉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遵循感知规律、开展直观教学
学生观察力的发展与培养
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与任务,是良好观察的重要条件
目的
充分的准备、周密的计划、提出观察的具体方法,是引导学生完成观察的重要条件
计划
在实际观察中应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良好观察习惯
个别指导
引导学生学会记录整理观察结果,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写出观察报告、日记或作文
笔记
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交流并汇报观察成果,不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良好的观察品质
交流
学生感知觉的发展
小学生的感知觉的发展
中学生的感知觉的发展
记忆
记忆概述
记忆及其品质
概念
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
记忆的品质
准确性
准
倒背如流
准备性
提取和应用
出口成章;
茶壶里煮饺子,有口倒不出来。
持久性
久
刻骨铭心
敏捷性
快
过目成诵
口诀:准备吃面
记忆分类
依据记忆保持时间的长短
瞬时记忆
短时记忆
长时记忆
依据记忆内容和经验的对象
形象记忆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耳
情景记忆
自己的亲身经历
语义记忆
公式、公理、比赛规则
情绪记忆
以自己的情绪或情感体验为内容
动作记忆
易保持
依据记忆时意识参与程度
外显记忆
内隐记忆
依据信息加工与存储的内容不同
陈述性记忆
what
程序性记忆
how
记忆过程及其规律
识记(编码)
概念
是记忆过程的第一个环节,是个体获得知识经验的过程
分类
根据有无目的
有意识记
无意识记
根据识记材料和识记方法
机械识记(死记硬背)
意义识记(理解)
识记规律(影响识记效果的因素)
识记的目的与任务
识记的方法
识记的态度和情绪状态
活动任务的性质
材料的数量和性质
识记务法态任性
保持与遗忘(存储)
中心环节
遗忘是保持的对立面
保持及其规律
在数量上的变化
在质量上的变化
遗忘及其规律
遗忘的概念
与保持相反的心理过程,是指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回忆或再认,或者表现为错误的回忆或再认
艾宾浩斯遗忘规律
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遗忘规律是:遗忘的发展是不均衡的,其规律是先快后慢,呈负加速型,且到一定程度就不再遗忘了
影响遗忘进程的3大因素
学习材料的性质
学习材料的位置
系列位置效应
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
过度学习
材料因素
记忆任务的长久性和重要性
任务因素
时间因素
识记方法
情绪和动机
人的因素
遗忘1任务的3人才
遗忘原因的理论
消退说
用尽费退--->及时复习
干扰说
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
单一抑制、双重抑制
压抑(动机)说
情绪或动机
提取失败说
舌尖现象或话到嘴边现象
同化说(认知结构说)
积极遗忘
消极遗忘
口诀:小干鸡提桶
再认或回忆(提取)
再认的概念
是指人们对感知过、思考过或体验过的事物,当它再度呈现时,仍能认识的心理过程
如做选择题
回忆及其种类
概念
过去经历过得事物不在面前时,人们在头脑中把它重新呈现出来的过程
种类
是否有预定的目的、任务和意志努力的程度
无意回忆
有意回忆
回忆时的条件和方式的不同
直接回忆
间接回忆
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依据记忆规律合理安排和组织教学
提高记忆能力的方法
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
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
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
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
重视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
理解(理解材料意义)目的(明确记忆目的)精加工,组块编码重方法
如何根据遗忘规律,正确地组织复习?(如何防止遗忘)
依据记忆规律有效组织复习方法
复习时机要得当
及时复习
合理分配复习时间
循环复习
间隔复习
积分巡间
复习次数要适宜
复习内容的数量要适当
提倡适当的过度学习(150%)
复习方法要合理
复习方法多样化
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
尝试回忆与反复识记相结合
分散复习和集中复习相结合
两多两结合
重视对记忆品质的培养
注意用脑卫生
十次方知味时(时机)次(次数)方(方法)质(记忆品质)卫(卫生)
学生记忆的发展
小学生记忆的发展特点
中学生记忆的发展特点
表象和想象
表象概述
表象的概念
是事物不在面前时,人们在头脑中出现关于事物的样子
表象的特征
直观性
概括性
可操作性
心理旋转实验
表象的分类
根据感觉分类
听觉表象
如想起吉他声音
视觉表象
想起妈妈的脸
运动表象
想起舞蹈动作
……
根据创作程度分类
记忆表象
创作表象
想象概述
概念
人脑对已存储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里过程
加工方式
黏合
美人鱼、孙悟空等
夸张
千手观音,千里眼、顺风耳
拟人化
月亮姐姐、太阳公公
典型化
红领巾、白衣天使
种类
无意想象
不由自主
白日梦
梦是无意想象的极端表现
有意想象(随意想象)
根据创造程度不同分类
再造想象
根据词语或符号
创造想象
幻想
内涵
一种与生活愿望相结合并指向未来的想象
有意想象(创造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
形式
科学幻想
积极幻想
理想
积极幻想
空想
消极幻想
独立创造新形象
科学家发明创造
功能
预见功能
替代功能
补充功能
调节功能
品质
小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如何培养学生想象力)
在教学中发展学生的再造想象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想象
幻: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幻想
语:注意发展学生语言能力
科:结合学科教学,有目的的训练学生的想象力
知: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经验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观: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
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打开想象力的大门
幻语科, 知观考
言语与思维
言语、思维知识概要:1概念、2特点、3形式、4分类、过程和品质+创造性思维
言语
概念
是指人们用语言进行交际的活动过程,属于心理现象。
语言是符号系统,属于社会现象。
分类
外部言语
书面
口头
内部言语
如自言自语
语言获得的理论
思维及其品质
概念
是人脑对客观事的本质属性与内在联系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特点
间接性
透过现象看本质,推测内在本质
概括性
如各种概念的定义、定理,法则,谚语等
思维的品质
广阔性与深刻性
独立性与批判性
批判性:一分为二思考
灵活性与敏捷性
逻辑性与严谨性
口诀:横向广,纵向深;与人独,与己批;灵则变,敏则快;逻辑严谨是中心
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
加强言语交流训练
加强科学思维方法训练
发挥定势的积极作用
定势:重复操作所引起的心理准备状态
运用启发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品质
口诀:多言多思定能启发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思维种类
指向性
聚合思维
发散思维
举一反三、一题多解
流畅性
数量多
灵活性(变通性)
角度多、范围广
独创性(独特性)
不落常规
内容凭借物、发展水平
直观动作思维
幼儿园小朋友掰手指做算术
具体形象思维
抽象逻辑思维
以词语作为支柱
步骤
分析思维
推理
直觉思维
灵感
创造性程度
再造性思维
老方法、常规
创造性思维
新颖、独特
思维的基本形式
概念
最基本
概念的学习
概念的含义
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特征的认识。每个概念都包含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
概念内涵越丰富,外延就越少
概念的结构
* 无齿有喙、有羽毛、前肢为翼的动物叫鸟概念名称:鸟概念定义:无齿……叫做鸟概念属性:无齿有喙、有羽毛、前肢为翼、动物概念例证:乌鸦、喜鹊等
概念的名称
符号或词汇
概念的定义
共同、本质特征的概括
概念的属性
内涵
概念的例证
具体例子(外延)
概念学习的过程
概念的获得
概念形成
主要方式:发现学习
过程:抽象化、类化和辨别
概念同化
主要方式:接受学习
概念的运用
如何帮助学生有效地掌握概念
合理利用过去的知识经验
以感性材料作为概念掌握的基础
充分利用“变式”
变式
改变事物非本质特征,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就是举正例的一种方法
改变直角三角形的位置
正确运用语言表达
形成正确的概念体系,并运用于实践中
概念合以变正形
判断
推理
思维的一般过程
分析与综合
基本过程,其他过程都是由此派生出来的
比较与分类
抽象与概括
系统化与具体化
口诀:粉笔抽细
创造性思维
瓦拉斯,四阶段
概念
用独特、新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它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式,是智力的高级表现
创造性思维越高,智力就越高
只有人类才有
特点
新颖独特
最本质的特征
多种思维的结晶
创造性思维=发散思维+聚合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以发散思维为核心。发散思维的特征:流畅性、灵活性(变通性)、独创性(独特性)等
创造性思维=发散思维+聚合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
以发散思维为核心
创造性想象的积极参与
敢想,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毯
灵感状态
心,多想您
过程
准备期
酝酿期
豁朗期
验证期
口诀:备孕获验
培养
启:运用启发式教学,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创造性动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心理上的准备
发: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并将发散性思维和集中思维相结合
课:开设创造性课程,教授学生创造性思维策略和方法
联:结合学科特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人: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
想: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活:组织创造性活动,正确评价学生的创造性
创造性思维要,启发可伶人想活
学生思维的发展
小学生思维的发展
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渐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过渡
这个关键期年龄出现在小学四年级(10-11岁)
中学生思维的发展
抽象逻辑思维占主导,随着年龄增长日益成熟
问题解决与创造性
问题
概念
分类
有机构
无结构
成分
初始状态(给定)
存在的限制或障碍
目标状态
问题解决
概念
是指为了从问题的初始状态到目标状态,而采取的一系列有目标指向的认知操作的过程
特征
序列性
目的性
认知性
畜牧人
思维过程
发现问题
理解问题
提出假设
检验假设
策略
算法
逐一列举
启发法
依据经验直觉
手段—目标法
爬山法
逆推法
影响因素
问题情境
知识经验
定势与功能固着
原型启发
已有知识经验
情绪与动机
口诀:问公原知情
培养
训练逻辑思维能力,提高思维水平
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
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和质量
提供多种练习机会
口诀:有问题,罗斯方知练习
创造性与培养
概念
特征
流畅性
灵活性
独创性(独特性)
以发散思维为核心口诀:变独流
影响因素
环境
家庭
学校
社会
智力
高创造性的人一定有高智商,而高智商的人不一定有高创造性
个性
有幽默感
有抱负和强烈的动机
能够容忍模糊和错误
喜欢幻想
具有强烈的好奇心
培养
培养创造认知能力
注重塑造创造性人格
保护好奇心
解除恐惧心理
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
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直觉思维)
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
创设有利的社会环境
培养创造型的教师队伍
口诀:创造性,认人社交(教)
情感情绪、意志的发展与教育
情绪、情感及其功能
情绪和情感的概念
情绪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
认知是情绪情感产生的基础
需要是引发情绪情感的中介
情绪和情感的种类
情绪
根据主客体之间的关系不同
快乐
愤怒
悲哀
恐惧
喜怒哀惧
依据情绪发生的强度、持续性和紧张度不同
心境
微弱、持续时间较长、弥漫
感时花溅泪;人逢喜事精神爽
激情
爆发、猛烈、时间短暂
狂喜 暴怒;暴跳如雷 浑身战栗;范进中举
“意识狭隘”现象
激情犯罪
应激
突发、急速、高度紧张
急中生智;临场怯考
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
情感
道德感
道德标准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之乐而乐
美感
审美标准
理智感
探索知识、追求真理、解决问题
情绪和情感的功能
适应功能
动机功能
无→有,↑
组织功能
↑ ↓,双向功能:既有促进也有阻碍
信号功能
通过表情实现
健康功能
调节
怒伤肝
感染功能
共鸣“鞠一把同情泪”,移情,“爱屋及乌”
迁移功能
口诀:十几只信件感染了我
……
情绪情感的规律
情绪和情感与认知过程的关系
情绪情感的
主观体验
内心一种感受,如开心、悲伤等
情绪情感的外部表现:表情
面部表情
辨别情绪情感的主要标志
姿态表情
语调表情
生理唤醒
生理上的一些变化,如手心出汗,面红耳赤,肌肉紧张,血压升高
对学生情绪调节的指导
看:引导学生正确看待问题(调整认知)
方:教会学生情绪调节的方法
认知调节法
合理宣泄法
意志调节法
转移注意法
幽默法
丈(状):教会学生形成适宜的情绪状态
体:丰富学生的情绪体验
力:通过实际锻炼提高学生情绪调节能力
情绪指导,看方丈体力
小学生情绪情感的发展与培养
意志的发展与教育
意志及其品质
概念
是指人自觉地确定目的,有意识地根据目的、动机调节支配行动,克服困难,实现目标的心理过程
特征
意志过程的规律
品质
自觉性(独立性)
体现时间:做计划时
表现:不随波逐流
反面:受暗示性(盲从)和独断性
例子:人云亦云
自制性
体现时间:全过程中
表现:善于约束控制自己
反面:怯懦和任性
例子:今日事今日毕
坚韧性
体现时间:执行过程中
表现:百折不挠
反面:动摇性和执拗性
例子:见异思迁
果断性
体现时间:做决定时
表现:当机立断
反面:优柔寡断、草率武断
例子:犹豫不决
口诀:自制坚果
意志行动的过程
准备阶段
动机冲突
概念
分类
双趋冲突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双避冲突
前怕狼后怕虎
趋避冲突
多重趋避冲突
确定目标
选择行动方法
制订行动计划
执行决定阶段
意志品质的培养
加强目的动机教育,树立正确的观念
在班集体中,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
发挥学生的自觉性,实现自我锻炼
因材施教,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
引导学生在实践中锻炼,增强克服困难的毅力
个性发展与教育
需要、动机和兴趣
需要概述
需要及其分类
需要概念
分类
根据需要的起源
生理(自然)需要
社会需要
根据需要的对象
物质需要
精神需要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人本主义代表人物基本内容——按照先后和强弱顺序出现p
生理需要
最基本、原始、强有力
安全需要
归属和爱的需要
社交需要
尊重需要
求知需要
认知和理解的需要
审美需要
自我实现的需要
最高层次
动机概述
概念
动机产生条件
内部
需要
外部
诱因
动机功能
激活功能
从静止状态转向活动状态
指向功能
指向一定的对象或目标
维持和调节功能
坚持性
兴趣概述
概念
兴趣是人对事物的一种认识倾向,伴随着积极的情绪体验,对个体活动特别是对个体的认知活动有巨大推动作用。
分类
个体兴趣和情境兴趣
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
中心兴趣和广阔兴趣
品质
小学生的兴趣及其培养
结合:引导学生将广泛兴趣与中心兴趣结合起来
充分利用原有兴趣的迁移
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提高教学水平,引发学生的兴趣
通过各种活动发展学生的兴趣
通过积极的评价使学生的兴趣得以强化
2根据3通过结合迁移
能力
能力及其类型
能力的涵义
什么是能力
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促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
能力、才能与天才的区分
能力是从事某种活动必须的前提。能力是保证活动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唯一条件
才能是几种相关的、结合在一起的能力统称
天才是才能的高度发展
能力、知识与技能的关系
联系
能力是掌握知识的前提
可以根据知识、技能的掌握的速度、质量判断能力的高低,反之,不行
能力是结果
区别
概念不同
限度不同
知识技能的发展是无限度的,学海无涯苦作舟
能力有上限
发展是不同步的。(高分低能现象)
能力的类型
按照能力发展高低程度
能力
才能
天才
按照能力的适应范围的大小
一般能力
观察力、记忆力、抽象概括能力、创造力;抽象概括能力是一般能力的核心
特殊能力
从事某种专门活动的能力,绘画能力、音乐能力
按照能力所涉及的领域
认知能力
人脑存储、加工和提取信息能力。如观察能力、记忆力、想象力等
操作能力
操作自己的肢体去完成各项活动能力,如劳动能力、实验操作能力等
社交能力
在社会交往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如沟通能力、解决纠纷的能力等
能力的结构(智力结构)
智力概述
也叫智能,是使人能够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的各种认知能力的有机结合
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想象力和思维力等成分,并以思维力为核心
口诀“光记住相思”
影响学习的因素除了智力因素外,非智力因素也很重要
勤能补拙
智力理论
卡特尔的智力形态论
p
流体智力(液体智力)
是一种以生理为基础的认知能力。一般在20岁以后顶峰,30岁以后降低
晶体智力
是一种以知识经验为基础的认知能力,受后天经验影响较大,与教育、文化有关有些晶体智力随年龄增长而提高
姜还是老的辣
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
加德纳认为,人的智力结构中存在这七种相对独立的智力,组合方式多种多样
每个人在不同领域的智力发展水平是不同步的。有人可能在某一两个方面是天才,而其余方面却是蠢材
理论的基本特征:多元性、差异性、创造性、开发性
7种智力类型
语言智力
逻辑数学智力
身体运动智力
空间智力
美术
音乐智力
内省智力
人际关系智力
口诀:语数音体美内人
对教育的启示
科学的智力观
积极乐观的学生观
因材施教的教学观
多样化人才观和成才观
斯滕伯格的三元智力理论
斯皮尔曼的二因素论
主要观点:智力包括两种因素:一般因素(G因素)和特殊因素(S因素)。一个人智力的高低取决于G因素的数量
能力测量
一般能力测量
特殊能力测量和创造力测验
智力测验的标准
影响能力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遗传与营养
物质基础、自然条件
早期经验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教育与教学
主导
社会实践
主观努力
内在决定力量
学生能力的培养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社会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基本途径
注重对学生早期能力的培养
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教学中要加强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与训练
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能力差异因材施教
教学中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和创造能力
1实践2注重3教学
人格
人格概述
概念
人格是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即人格是决定个图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行为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特征
社会性
人格是社会的人所特有的
稳定性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独特性
人心不同,各如其面
功能性
人格影响生活方式,甚至决定命运
整合性(统合性)
各个部分按照一定的规则有机结合,心理健康的标志之一,反面:人格分裂
口诀:设定特工整
结构
公认的划分
性格
气质
自我调控系统
以自我意识为核心
自我认识
自我体验
自我控制
弗洛伊德的分类
“三我”结构
本我
最底层、遵循快乐原则——生物本能我
自我
中间层、遵循现实原则——心理社会我
超我
最高层、遵循道德原则——道德理想我
人格测验
自陈式人格测验(问卷法)
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测验(MMPI)
爱德华个人兴趣量表(EPPS)
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测验(16PF)
埃森克人格测验(EPQ)
投射式人格测验
罗夏墨测验(RIBT)
主题统觉测验(TAT)
句子完整测验(SCT )
房树人测验(HTP)
气质
气质及其类型
气质概念
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即我们平时说的脾气、秉性
气质受先天影响较大(遗传色彩很浓),无好坏之分,但有优缺点
气质类型
气质的体液说
胆汁质
精力旺盛、表里如一、刚强;冲动、粗枝大叶、易感情用事为特征(张飞、李逵)
多血质
反应迅速、有朝气、活泼好动、动作敏捷;情绪不稳定,容易见异思迁为特征(孙悟空、王熙凤)
黏液质
能忍耐、稳重、踏实、沉着冷静;灵活性不足、死板,缺乏生气(沙僧、林冲)
抑郁质
明锐、体验深刻、外面温柔、稳重;怯懦、孤独、行动缓慢为特征,多愁善感(林黛玉)
气质的神经活动类型说(巴甫洛夫)
巴甫洛夫发现动物的高级神经系统活动的兴奋和抑制有强度、平衡性、灵活性三种特征。强度:兴奋或抑制的强弱平衡性:兴奋与抑制的关系灵活性:兴奋与抑制的转换p
(兴奋型)不可遏制型
表现为:强、平衡、灵活
活泼型
安静型
弱型
气质与教育
气质对学生良好性格的形成以及学习方式、学习效率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教师了解、掌握学生的气质特点,对于做好教育工作,提高教学效果,对于培养人才和选拔人才都具有重要意义。
帮助学生进行气质的自我分析、自我教育,培养良好的气质品质
对待学生应克服气质偏见
针对学生的气质差异因材施教
胆汁质--直截了当
对胆汁质类型的学生,在发展其热情、豪放、爽朗、勇敢和主动的个性品质的同时,要避免产生粗暴、任性、高傲等个性特点。在对他们进行教育时,既要触动思想,又要避免激怒他们,宜采用“以柔克刚”和“热心肠冷处理”等有效方法。要求他们自制,能沉着、深思熟虑地回答问题,能镇静、从容不迫地进行活动,培养他们在行为上和态度上的自制力,培养他们扎实的作风。
多血质--多种教育方式
对多血质类型的学生,在严格其组织纪律的同时,对他们要热情。要着重培养其朝气蓬勃、满腔热情等个性品质,防止虎头蛇尾、粗心大意、任性等不良个性特点的产生。在发展他们多方面兴趣的同时,要培养中心兴趣。在给予他们参加多种活动机会的同时,要发展认真负责的精神和坚持性,对多血质的学生进行教育时,要“刚柔相济”。
黏液质--耐心教育
对黏液质类型的学生,要着重发展其诚恳待人、踏实顽强等品质,注意防止墨守成规、执拗、迟缓等品质。多给予参加活动的机会,激发积极情绪,引导积极探索新问题,能够生动活泼,机敏地完成任务。
抑郁质--委婉暗示
对抑郁质类型的学生,要着重发展敏感、机智、认真细致、 有自尊心和自信心等品质,防止怯懦、多疑、孤僻等消极心理特点的产生。要给予他们关怀、帮助,避免在公共场合指责。多给予称赞、嘉许、奖励等,将对他们的个性发展起积极的作用。
特别重视胆汁质和抑郁质的学生
组建学生干部时,应考虑学生的气质类型
性格
性格及其结构
性格概念
性格是指人的较稳定的态度与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相结合而形成的人格特征。是人与人区别的主要方面
受后天影响大,有好坏之分
性格是个性特征中最具核心意义的心理特征
理解性格的概念
性格的结构/特征
态度特征
具有核心意义
意志特征
情绪特征
理智特征
认知过程
太太理情意
性格的类型
按占优势的心理机能
理智型
情绪型
意志型
按心理活动的指向
外向型
内向型
荣格最早提出内外向型的概念,多数人并非典型的内外型,而是介于两者之间
按活动的独立性
独立型
顺从型
性格与气质的关系
区别
联系
都属于稳定的人格特征
相互渗透,彼此制约。气质影响性格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形成的速度;性格也可以掩蔽和改造气质
影响性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家庭
学校教育
放任型
专制型
民主型
社会文化因素
同伴群体
社会实践
自我教育
学生优良性格的培养
及时进行个别指导
加强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育
及时强化学生的积极行为
提供实际锻炼的机会
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利用集体的教育力量
充分利用榜样人物的示范作用
个别三观积极人锻炼我成集体榜样
人格理论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一、人物介绍二、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论阐述1.婴儿期(0-18个月左右):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这一阶段,尤其是生命的前几个月,婴儿的目标是建立起对周围世界的基本信任感。如果婴儿得到较好的抚养并与母亲建立了良好的亲子关系,儿童将对周围世界产生信任感,否则将产生怀疑和不安。信任在人格中形成了“希望”这一品质,具有信任感的儿童敢于希望,富有理想,具有强烈的未来定向,反之则不敢希望,时时担忧自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2.儿童早期(18个月到3岁):自主对羞怯与怀疑儿童开始表现出自我控制的需要与倾向,渴望自主并试图自己做一些事情。这时,父母要允许儿童自由地探索,给予适当的关怀和保护。如果父母对儿童一味的严厉要求和限制,会使得儿童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这一时期儿童逐步形成“意志”品质。3.学前期(3~6、7岁):主动感对内疚感本阶段的危机在于儿童即要保持对活动的热情,又要控制那些会造成危害或可能被禁止的活动。成年人应该是监督而不是干涉儿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活动。过多的干涉可能会造成儿童缺乏尝试和主动性的性格。当儿童的主动感超过内疚感时,他们就有了“目的”的品质。4.学龄期(6、7~12岁):勤奋感对自卑感儿童的成功经验增强了儿童的胜任感,其中的困难和挫折则导致了自卑感。这些成功的体验有助于儿童在以后的社会生活中建立勤奋的特质,表现为乐于工作和较好的适应性。成年人对于儿童在各种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勤奋给予鼓励是必要的。教师对学生行为的评价对儿童的自我概念具有重要的影响。当儿童的勤奋感大于自卑感时,他们就有了“能力”的品质。5.青年期(12~18岁):角色同一对角色混乱个体此时开始体会到自我概念问题的困扰,也即开始考虑“我是谁”这一问题,体验着角色统一与角色混乱的冲突。这里的角色同一性是有关自我形象的一种组织,他包括有关自我的能力、信念、性格等一贯经验和概念。如果个体在这个时期把这些方面很好的整合起来,他所想的和所做的与他的角色概念相符合,个体便获得了较好的角色同一性。随着自我同一性形成了“忠诚”的品质。6.成年早期(18~25):亲密对孤独只有具有牢固自我同一性的青年人,才敢于冒与他人发生亲密关系的风险,因为与他人发生爱的关系,就是把自己的同一性与他人的同一性发生融合,这里有自我损失或牺牲,只有这样在恋爱中才能建立亲密的关系,否则将产生孤独感。这一时期形成“爱”的品质。7.成年期(25~65):繁殖对停滞这里的繁殖不仅仅指生育方面,也表现的在工作和人际关系等方面。在这一时期,人们不仅要生育孩子,同时要承担社会工作,这是一个人对下一代的关心和创造力最旺盛的时期,人们将获得关心和创造力的品质。8.成熟期(65以上):自我整合对失望当老人们回顾过去时,可能怀着充实的感情与世告别,也可能怀着绝望走向死亡。自我调整是一种接受自我、承认现实的感受;一种超脱的智慧之感。如果一个人的自我调整大于绝望,他将获得智慧的品质。三、教育启示
人物介绍
爱利克·埃里克森(Erik.Erikson)(1902~?)美籍德国儿童精神分析医生,新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人物,当代精神分析自我心理学的最知名人物。师从弗洛伊德埃里克森提出人格的社会心理发展理论,他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持续一生,他把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这八个阶段的顺序是由遗传决定的,但是每一阶段能否顺利度过却是由环境决定的,所以这个理论被称为心理社会阶段理论。埃里克森认为,八个阶段的每一个阶段都是不可忽视的,每一个阶段的良好发展,会为下一个阶段的发展打下基础。每个阶段都有一个独特的发展任务。如果外在环境有利于个体顺利实现这一发展任务,则人格就会健康发展。反之,如果外在环境妨碍了个体实现这一发展任务,则个体就会出现发展“危机”,形成不良人格,并妨碍后来各时期人格的健康发展。
八阶段
口诀:“薪资主动给勤奋的人”
教育启示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指出了人生每个阶段的发展任务及所需要的支持帮助,这有助于教育工作者了解中小学生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各种冲突,从而采取措施,因势利导,对症下药。在学校教育中,小学生正处于第四阶段;中学生正处于第五阶段。帮助处于学龄期的学生适应勤奋和自卑危机。学生总是在努力认为自己是有能力有价值的个体。但他们马上就不得不面对现实,学生一旦被划入低水平组或被评为差等级,他们就很快失去了最初对成功的期望,这将可能导致颓废。教师对学生的行为评价以及课堂组织的方法对儿童的自我概念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帮助学生适应同一性和角色混乱危机。青少年想被看作一个成人。他们一般愿意以类似成人的行为作出反应,这一原理意味着:中学生绝不应该被当作“孩子”看待;绝不应在其他同伴或其他有关的人面前轻视青少年;给以明确的指示,让学生独立完成任务;要注意同伴之间的关系。
奥尔波特的人格理论
共同特质
个人特质
首要特质
只有1个
中心特质
5-10个
次要特质
特殊情况出现
卡特尔人格特征理论
影响人格形成发展因素
生物遗传因素
家庭因素
家庭教养方式
家庭教养方式
放纵型教养方式
民主型教养方式
学校教育因素
个人主观因素
自我意识的发展与教育
概念
自我意识是作为主体的我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尤其是人我关系的意识。
三种成分
认识成分——自我认识
即个体对自己的心理特点、人格特征、能力及自身社会价值的自我了解与自我评价
认识,自我观察,自我评价
情感成分——自我体验
即个体对自己的情感体验
情感,自尊心,自信心
意志成分——自我监控
属于自己的控制
行为,自我检查,自我调节
自我意识的发展
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再到心理自我的过程。
生理自我-自我中心期
自我中心期生理自我是自我意识最原始的形态。它始于儿童1周岁末,到3周岁左右基本成熟。
社会自我-客观化时期
儿童在3岁以后,自我意识发展到社会自我阶段。他们从轻信成人的评价逐渐过渡到自我独立评价,自我评价的独立性、原则性、判断性正在迅速发展,对道德行为的判断能力,也逐渐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从对具体行为的评价发展到有一定概括程度的评价,但他们的自我评价通常不涉及个人的内心世界和人格特征,自我的调节能力也较差,常出现言行不一的现象。社会自我至少年期基本成熟。
心理自我-主观化时期
心理自我是从青春期开始发展和形成的。青年开始形成自觉地按照一定的行动目标和社会准则来评价自己的心理品质和能力。
自我意识对人格发展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