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疾病诊断(临床与病理决定影像学表现)
疾病诊断(临床与病理决定影像学表现)笔记,包括中枢神经系统、脑肿瘤、脑外伤、脑血管疾病、颅内感染等等。
编辑于2022-11-09 22:26:22 广西壮族自治区疾病诊断(临床与病理决定影像学表现)
中枢神经系统
检查技术
解剖学影像(医学影像学)
X线
头颅平片
少用,主要用于检查颅骨骨折和颅骨肿瘤
脑血管造影
常用DSA技术,主要用于评估脑血管疾病,常作CTA的补充方法,脑血管疾病诊断金标准
CT
CT平扫
用于急性脑外伤,急性脑出血,肿瘤,畸形
CT增强
普通增强(肿瘤、血管性、感染性病变)
CTA(脑血管性病变:狭窄、闭塞、动脉瘤
CT灌注(显示微循环和血流灌注:急性脑缺血)
MRI
平扫
普通平扫
T1:解剖结构较好
T2:发现病变较为敏感
特殊平扫
水抑制:发现普通T2平扫难以发现对脑室旁、脑沟、脑池旁的脑实质病灶
脂肪抑制:诊断含有脂肪组织的病变
磁敏感加权:弥漫性轴索损伤所致的小出血灶
增强(平扫发现异常但不能定性)
MRA、波谱、fMRI(了解即可)
功能学影像(核医学)
正常影像表现
X线检查
平片(不用于观察脑实质,因为脑是软组织,密度较低)
DSA(脑血管造影):正常脑动脉走形迂曲、自然,由近及远逐渐分支、变细,管壁光滑,分布均匀,各分支走行较为恒定
CT检查
平扫
颅骨高密度;颈静脉孔,卵圆孔,破裂孔低密度;鼻窦及乳突内气体极低密度
脑实质(皮质略高于髓质,分界清晰)
脑室系统、蛛网膜下腔(脑脊液,水样低密度)
增强
普通增强:正常脑实质轻度强化(皮质较髓质明显)血管结构、垂体、松果体、硬脑膜显著强化
CTA:脑动脉、分支明显强化
CT灌注:获取灌注参数图
MRI检查
平扫
普通平扫
T1∶髓质>皮质;T2:髓质<皮质
含脑脊液结构:T1:低信号、T2:高信号
颅骨:T1、T2均为低信号
血管:(流空效应)快低慢高
增强(同CT增强)
MRA、1H-MRS、DWI和DTI、PWI(了解即可)
基本病变表现
X线检查
平片(无应用)
DSA
动脉硬化:狭窄、闭塞
常见于动脉粥样硬化
动静脉畸形:突起、增粗、增多、迂曲
占位:移位、聚集、分离、牵直、扭曲
CT检查
平扫
密度改变
高:血肿、钙化、富血管肿瘤
等:肿瘤、血肿吸收、血管性疾病
低:肿瘤、炎症、梗死、水肿、囊肿、脓肿
混杂:以上杂交
脑结构改变
占位效应
脑萎缩
脑积水
颅骨改变
颅骨本身:骨折、炎症、肿瘤
累及颅骨:增生、破坏
增强
普通增强
均匀强化:脑膜瘤、转移瘤、神经鞘瘤、动脉瘤、肉芽肿
非均匀强化:胶质瘤、血管畸形
环形强化:脓肿、结核、胶质瘤、转移瘤
无强化:炎症、囊肿、水肿
CTA(同DSA)
CT灌注
血流灌注减少(缺血性疾病)
血流灌注增加(肿瘤)
MRI检查
平扫(信号改变与其性质和组织成分相关)
肿块
含水:长T1、长T2
脂肪:短T1、长T2
黑色素瘤:短T1、短T2
钙化、骨性:长T1、短T2
囊肿(同上)
含液:长T1、长T2
含黏蛋白和类脂性:短T1、长T2
水肿
T1低信号,T2高信号
出血
急性期:T1、T2呈等或稍低信号
亚急性早期:T1信号由周围向中心增高,T2低信号
亚急性晚期:T1、T2均高信号,周围可出现铁血黄素沉积的T2低信号环
慢性期:T1低信号,T2高信号,周围的低信号环更明显
梗死
急性脑梗死期:T1,T2均为正常
急性期和慢性期:T1低信号,T2高信号(由于脑水肿、坏死和囊变 )
增强(同CT增强)
MRA、1H-MRS、DWI和DTI、PWI(了解即可)
脑肿瘤
星形细胞瘤
CT(病变多位于白质)
1级肿瘤
2~4级肿瘤
平扫:低密度灶,边界清楚,占位效应轻
增强扫描:绝大多数无或轻微强化(毛细胞型和室管膜下巨细胞型星形细胞瘤除外)
平扫:多呈高、低或混杂密度的肿块,斑点状钙化,瘤内出血,肿块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占位效应和瘤周水肿明显
增强扫描:2级肿瘤多数不强化或轻度强化;3、4级肿瘤多数强化明显,少数也可无明显变化
MRI
普通MRI检查:T1WI呈稍低或混杂信号,T2WI呈均匀或不均匀性高信号
MRI增强检查:与CT增强类似
DWI检查:DWI呈高信号,DTI可见白质纤维束推移、破坏
MRS检查:Cho峰升高,NAA峰及Cr峰降低
PWI检查:呈高灌注
脑膜瘤
CT
平扫:肿块呈等或略高密度,类圆形,边界清楚,见斑点状钙化,多以广基底与硬脑膜相连,瘤周水肿或无。压迫可出现中重度水肿,颅板受累引起局部骨质增生或破坏
增强检查:病变大多呈均匀显著强化
MRI
普通MRI检查:短或等T1信号,长或等T2信号
增强T1WI检查:均匀显著强化,脑膜尾征;高级别肿瘤可见坏死及不均匀强化
垂体瘤
CT
垂体微腺瘤
平扫:不易显示
冠状增强检查:强化垂体内的低、高或稍高密度结节
间接征象:垂体高度>=8mm,垂体上缘隆突,垂体柄偏移和鞍底下移
垂体大腺瘤
平扫
蝶鞍扩大,肿块呈等或高密度灶,蝶鞍骨质变化包括鞍底、鞍背和鞍结节破坏,并可向蝶窦生长
鞍内肿块向上突入鞍上地,可侵犯一侧或两侧海绵窦,可压迫视交叉,第三脑室前部和孟氏孔区
增强检查:呈均匀,不均匀或环形强化
MRI
垂体微腺瘤
普通检查:垂体内小的异常信号灶
增强检查:早期为边界清楚的低信号灶
垂体大腺瘤
普通检查:T1WI上呈稍低信号,T2WI上呈等或高信号
增强:均匀或不均匀强化
听神经瘤
CT
平扫:早期无改变,随肿瘤生长出现内听道和蝶鞍改变,桥小脑角池内混杂密度肿块, 脑干及小脑压迫
增强检查:均匀、不均匀或环形强化
MRI
平扫:表现与CT相似,T1WI上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
增强:明显均匀或不均匀强化
颅咽管瘤
CT
平扫:囊实性病灶,囊壁及实性部分可见钙化
增强检查:囊壁和实性部分明显强化
MRI
平扫:T1WI可呈高、等、低或混杂信号,T2WI多呈高信号
增强T1WI :囊壁和实性部分明显强化
转移瘤
CT
平扫:单发、多发等或低密度结节,皮髓质交界区,“小病灶,大水肿”
增强检查:结节状或环形强化
MRI
平扫:长T1和长T2信号,信号不均匀
增强:结节状或环形强化
弥散成像:DWI呈高信号,DTI可见白质纤维束推移、破坏
波谱成像:Cho峰升高,Cr峰降低,NAA峰无或极低
灌注成像:呈高灌注
脑外伤
脑挫裂伤
CT
低密度脑水肿区内,散布斑点状高密度出血灶
MRI
脑水肿在T1WI上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上呈高信号; 出血灶的信号强度与出血期龄有关
脑内血肿
CT
急性脑内血肿呈边界清楚的类圆形高密度灶
MRI
血肿信号变化与血肿期龄相关
硬膜外血肿
多由脑膜血管损伤所致,血液呈梭形聚集于硬膜外间隙
CT:表现为颅板下方梭形或半圆形高密度灶,多位于骨折附近,不跨越颅缝
硬膜下血肿
CT
急性期:颅板下新月形或半月形高密度影
亚急性或慢性血肿:呈稍高、等、低或混杂密度灶
MRI血肿信号变化与血肿期龄相关,但CT平扫上的等密度血肿,在T1WI和T2WI高信号,显示清楚
蛛网膜下腔出血
CT平扫
表现为脑沟,脑池内密度增高影,形成柱形,宽度与其出血量、血细胞比容及出血时间长短有关;大脑纵列出血多见,表现为中线区纵行窄带形高密度影;出血见于外侧裂池、鞍上池、环池、小脑上池内
蛛网膜下腔出血一般7天左右吸收,此时CT检查阴性
MRI
普通检查:难以显示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但出血吸收,CT检查为阴性时,仍可发现高信号出血造的痕迹
弥漫性轴索损伤
CT首次检查多为阴性
MRI灰白质交界及胼胝体等处散在斑点状、小片状及条索状长T1长T2信号影
颅内迟发性血肿
伤后数小时或数天后CT复查时出现的颅内血肿;可发生于硬膜外、硬膜下或脑内
CT和MRI表现与前述同类型血肿相同
脑外伤后遗症
脑软化
CT:低密度灶,无强化
MRI:长T1长T2,周围局部脑萎缩
脑萎缩
脑室及脑沟和脑池扩大
脑穿通畸形水肿
脑外伤后形成的软化灶且与邻近脑室相通
CT:水样低密度区与相邻脑室相通,相应脑室扩大
MRI:病灶形态与CT相同,信号强度与脑脊液相似
脑积水
脑室对称性扩大,但无脑沟加深加宽;颅脑外伤可引起交通性或梗阻性脑积水
脑血管疾病
脑出血
CT
平扫
急性期:高密度灶,边界清楚
亚急性期:血肿缩小,密度减低,水肿增宽
慢性期:裂隙状囊腔,伴脑萎缩
增强扫描
早期不强化,亚急性期可见环状强化
MRI
超急性期:等T1稍高T2信号
急性期:等T1稍低T2信号
亚急性期:T1信号由低到高,T2信号由高到低
慢性期:低T1高T2信号,低T2信号环
脑梗死
缺血性梗死
CT:因为此时脑动脉硬化造成脑血管闭塞,而引起脑细胞坏死,发生脑梗死后,缺血区发生液化,坏死需要一段时间
平扫:供血动脉分布一致的低密度灶,三角形或扇形,轻度占位效应
增强扫描:早期脑血流量明显减低 , 其后可见脑回样强化
MRI 敏感性高
脑回肿胀,脑沟变窄,呈长T1长T2信号 DWI早期呈高信号,MRA可显示较大分支闭塞
出血性梗死 常发生在缺血性梗死一周后
CT:低密度脑梗死灶内,出现不规则斑点、片状高密度出血灶,占位明显
MRI:梗死区内出现短T1信号灶
腔隙性梗死
CT:脑深部的片状低密度区,无占位效应
MRI:早期DWI呈高信号;其后呈长T1长T2信号;DTI重建可显示皮质脊髓束破坏情况
颅内动脉瘤
X线
DSA检查可显示颅内动脉瘤及其载瘤动脉
CT
直接征象 Ⅰ型:类圆形高密度灶;增强呈均一强化 Ⅱ型:中心或偏心性高密度灶;增强中心和瘤壁强化,血栓无强化 Ⅲ型:呈等密度灶,可有弧形或斑点状钙化;增强瘤壁环形强化
间接征象 动脉瘤破裂继发改变
MRI
动脉瘤瘤腔在T1WI和T2WI上呈圆形流空信号灶,动脉瘤内血栓则呈高低相间的混杂信号
CTA和MRA还可三维立体显示动脉瘤及其与载瘤动脉的关系
颅内血管畸形
X线
DSA能够显示颅内动静脉畸形的供养动脉、畸形血管团和引流静脉,并引导介入治疗
CT
直接征象 平扫:不规则混杂密度灶,可伴钙化 增强检查:斑点或弧线形强化
间接征象 可继发脑内血肿、蛛网膜下腔出血及脑萎缩等改变
MRI
扩张流空的畸形血管团影
CTA和MRA还可直观显示畸形血管团、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
颅内感染
脑脓肿
CT
急性炎症期 平扫:大片状密度,边缘模糊 增强检查:无强化或不规则斑点状、脑回样强化
化脓坏死期 平扫:低密度区内出现更低密度坏死灶 增强检查:轻度不均匀性强化
脓肿形成期 平扫:等密度环,内为低密度并可有气泡影 增强检查:脓肿壁环形强化,完整、光滑、均匀
MRI
急性炎症期 平扫:稍低T1信号,稍高T2信号,边缘模糊 增强检查:无强化或斑点状强化
化脓坏死期 平扫:病灶内出现更低T1信号区,周围可见不规则薄壁 增强检查:薄壁呈不规则环状强化
脓肿形成期 平扫:脓壁呈等或稍高T1信号、等或稍低T2信号; 脓液呈低T1信号高T2信号,DWI呈高信号 增强检查:光滑薄壁环形强化
结核性脑膜脑炎
CT
结核性脑膜炎:脑池内高密度渗出,可钙化;增强扫描后脑膜线样或结节状强化
脑结核球和结核性脑脓肿:平扫为等或低密度灶;增强扫描呈结节状或环形强化
MRI
结核性脑膜炎:脑底池结构不清,T1WI及T2WI均呈高信号;增强同CT
脑结核球和结核性脑脓肿:T1WI呈略低信号,T2WI呈混杂信号;增强同CT
脑囊虫病
脑实质型
CT:低密度小囊,皮髓质交界区,可见致密点状囊虫头节
MRI:囊状长T1长T2信号,其内可见短T1长T2结节,囊壁及头节有轻度强化
脑室型
第四脑室多见,直接征象有限,多间接显示局部脑室扩大
脑膜型
蛛网膜下腔多见,局部脑池扩大、邻近脑实质光滑受压及脑膜强化
脑棘球蚴病
CT
平扫:巨大囊性病灶,边缘清楚可伴钙化,无水肿,占位明显
增强检查:囊壁一般无强化,异物反应性炎症时,囊壁呈环状强化
MRI
平扫:长T1长T2囊性病灶,环绕厚薄均匀的短T2囊壁,“大囊内套小囊”
增强T1WI :同CT所见
病毒性脑炎
CT
平扫:片状低密度,轻度占位效应
增强检查:不均匀强化
MRI
普通检查: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
增强检查:点状、斑片状或弥漫脑回状强化,也可无强化
脱髓鞘疾病
CT
平扫:多灶性低或等密度区,多无占位效应
增强检查:活动期病灶有强化,慢性期则无强化
MRI 症状体征的空间多发性和病程的时间多发性是其主要特点
普通检查:多发斑片状长T1长T2信号,与侧脑室壁垂直排列
增强检查:同CT所见
先天性畸形
胼胝体发育不全
CT
双侧侧脑室前角扩大、分离,体部距离增宽,并向外突出,三角区和后角扩大,呈“蝙 蝠翼”状 Ø 第三脑室扩大并向前上移位,居于分离的侧脑室之间 Ø 大脑纵裂向下延伸至第三脑室顶部
MRI
矢状面和冠状面上,可直观地显示胼胝体缺如的部位和程度 Ø 合并的脂肪瘤呈短T1、长T2高信号
Chiari畸形
CT
幕上脑积水,小脑扁桃体疝入颈椎椎管上端后外部
MRI
可见小脑扁桃体变尖,下极位于枕大孔平面以下3mm为可疑,5mm或以上可确诊 Ø 第四脑室和延髓也常变形并向下移位 Ø 可并有脊髓空洞症和幕上脑积水
精神障碍疾病
阿尔兹海默症 早期临床表现不典型;随病情进展出现记忆丧失等认知功能损害
CT
晚期可见弥漫性脑萎缩,以海马最明显,颞角扩大
MRI
sMRI检查 海马萎缩
SWI检查 可敏感显示皮层微出血
DTI检查 可显示上纵束和胼胝体压部的纤维完整性减低
fMRI检查 突显网络内及网络间功能连接进行性损害
1H-MRS检查 区域性的代谢异常,如NAA含量减低,MI含量升高
抑郁症
重型抑郁症
以情绪、认知、行为和身体功能紊乱为特征的精神疾病,发病率高、易复发、 自杀率高
MRI
传统MRI检查多为阴性 Ø DTI检查 伴自杀倾向的抑郁症病人在左侧内囊前肢出现局灶性纤维完整性丧失 Ø fMRI检查 抑郁症病人功能活动和功能连接改变,据此可进行抑郁症生物学亚型划 分 Ø PWI检查 在难治性抑郁病人双侧额叶和丘脑血流灌注均降低
精神分裂症
常表现为幻觉、妄想、思维混乱等阳性症状,以及情感缺乏、动作缺乏等阴性 症状,严重者会有自毁及伤人的倾向
MRI Ø 传统MRI检查多为阴性 Ø sMRI检查 首发精神分裂症病人右颞上回及颞中回灰质体积减少 Ø DTI检查 显示多个脑区的脑白质异常,据此可区分精神分裂症亚型 Ø fMRI检查 精神分裂症病人局部脑活动、脑功能连接及功能网络均存在异常 Ø PWI检查 精神分裂症病人存在神经血管耦合改变
焦虑障碍
包括社交焦虑障碍、惊恐发作、广泛焦虑障碍、广场恐惧、分离性焦虑 障碍和选择性缄默症等类型
MRI
Ø传统MRI检查多为阴性 ØsMRI检查 惊恐障碍表现为皮层-边缘叶结构异常;广泛性焦虑障碍表现为杏仁核及 颞叶体积变化;社交焦虑障碍表现为杏仁核、丘脑及楔前叶体积下降 ØfMRI检查 惊恐障碍表现为海马、海马旁回及杏仁核功能异常;广泛性焦虑障碍表 现为杏仁核和前额叶皮层功能改变;社交焦虑障碍表现为前额叶皮层、边缘叶及纹 状体功能失调
双相障碍
又称躁狂抑郁症,是一种症状较为严重的精神疾病,临床表现为情绪、 精力及活动水平的异常转变
MRI
传统MRI检查有时可显示脑室扩大 ØsMRI检查 显示右侧额颞叶(包括岛叶、颞中回、颞上回、颞极、额下回和屏状核) 灰质体积减小 ØDTI检查 显示大部分白质纤维束完整性减低 ØfMRI检查 发现皮质-边缘系统功能连接异常
创伤后应激
是个体经历异常强烈的精神应激后,延迟发生的一类临床症状严重、极大损害 精神健康的应激相关障碍。临床表现为重复体验、警觉性增高、回避与麻木 þMRI
MRI
传统MRI检查多为阴性 ØsMRI检查 显示前扣带皮层、海马及岛叶体积缩小 ØfMRI检查 发现杏仁核、前扣带皮层、海马和岛叶等脑区存在明显的脑功能改变, 包括任务态下激活异常、功能连接异常及功能网络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