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弥散性血管性凝血(DIC)
弥散性血管性凝血(DIC)知识总结,包括他的概念、DIC的病因、DIC的诱因、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发生与发展的机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主要临床表现等。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小儿常见病的辩证与护理
蛋白质
均衡饮食一周计划
消化系统常见病
耳鼻喉解剖与生理
糖尿病知识总结
细胞的基本功能
体格检查:一般检查
心裕济川传承谱
解热镇痛抗炎药
弥散性血管性凝血(DIC)
概念
是指在多种致病因子作用下,凝血因子和血小板被激活,大量促凝物质入血,进而微循环中形成广泛的微血栓,同时或继发纤维蛋白溶解功能亢进,从而出现出血、多器官功能障碍、休克及溶血性贫血的病理过程
DIC的病因
感染性疾病
肿瘤性疾病
病理产科
创伤及手术
严重中毒或免疫反应
DIC的诱因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受损
病因:严重的肝脾疾病、多种慢性病、长期大量应用糖皮质激素等
表现:降低单核-巨噬细胞功能,使机体凝血-抗凝失衡
肝功能障碍
表现:机体凝血、抗凝、纤溶过程失调
血液高凝状态
妊娠:孕妇血液中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增多,抗凝物质减少,纤溶活性降低
酸中毒: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启动凝血系统
微血循环障碍
休克:机体有效循环血量急剧减少
其他
纤溶抑制剂的过度使用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发生与发展的机制
凝血系统强烈激活
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激活凝血因子,启动内外源性凝血系统
严重组织损伤:组织因子或类似物释放,启动外源性凝血系统
血细胞大量破坏,血小板活化
红细胞的大量破坏:异型输血,疟疾等,释放大量ADP,促进血小板黏附聚集
白细胞的破坏或激活:常见于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
血小板的活化:促进血栓形成
抗凝系统功能抑制
抗凝血酶减少
蛋白C系统功能障碍
血管舒缩性和血液流动性的改变
继发性纤溶激活
细胞因子释放
白介素-1
白介素-6
肿瘤坏死因子-a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防治原发性疾病及消除诱因
抗凝治疗
替代治疗
其他治疗
支持对症治疗
纤溶抑制药物
糖皮质激素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主要临床表现
出血
特点:自发性、多发性出血,DIC最常见的临床表现
机制
多种凝血因子和血小板被消耗而减少
继发性纤溶亢进
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的形成
微血管舒张,血管通透性增加
休克
表现:一过性或持续性血压下降,常伴有严重广泛的出血
DIC和休克可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
微血栓性器官功能障碍
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分期与分型
分期
初发性高凝期
病理变化:血小板活化、黏附、聚集并释放大量血小板因子,凝血酶及纤维蛋白大量形成,血液呈高凝状态
特点:凝血时间缩短、血小板黏附性增高等。微循环中形成广泛血栓
消耗性低凝期
病理变化:大量凝血因子和血小板被消耗(纤溶酶降解),血液呈低凝状态,有出血倾向
特点:凝血时间显著增长,血小板明显减少
继发性纤溶亢进期
病理变化:产生大量纤溶酶,使微血栓和多种凝血因子被水解
特点:FDP增多,纤维蛋白含量下降
分型
按病情发展速度分型
急性型DIC
临床表现以休克、出血为主
亚急性型DIC
常见于恶性肿瘤转移、胎死宫内等
慢性型DIC
临床表现不明显,以器官衰竭为主
按机体的代偿情况分型
代偿型
常见于慢性DIC
失代偿型
常见于急性DIC
过度代偿型
常见于慢性DIC或DIC恢复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