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课程开发
教育学原理,包含课程目标的确定、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课程实施与评价、课程开发的概念、课程开发的原则等。
编辑于2021-10-28 20:14:17课程开发
课程目标的确定
课程目标的含义
课程目标是教育目标的下位概念,具体体现在课程开发与课程设计的教育追求中,如不同学科的目标、具体课程形式的目标。它指明了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或在学习完成后,应该掌握的知识与能力、理解的过程与方法以及体验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教育目的决定着课程目标的状态、内容和方向。教育目的又是基于某种教育价值观选择的,它必然体现了特定的教育哲学观。以何种教育哲学为依据、制订何种 育目的,就决定了课程目标的内容、性质与方向。P229
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
学习者需要
当代社会生活的需要
学科的发展
课程目标的基本清晰及其表达方式
行为目标取向
生产性目标取向
表现型目标取向
课程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
确定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
教育目的或教育宗旨是课程的基本问题是:什么是受过教育的人?教育与人的发展是怎样的关系?教育与社会进步是怎样的关系?等等。教育目的一般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统一制定。培养目标是根据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具体提出的人才培养需求。它是对教育目的的教育目的的具体化。课程目标则是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P232
确定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
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或课程开发的基本维度是特定教有价值观的具体化。学习者的需要、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学科的发展是课程目标的三个基本来源。在课程目标或进行课程开发时,究竟如何处理三者的关系?三者中应以何者为基点或归宿?当课程开发的基点确立下来以后,应如何处理好与其他处于从属地位的目标来源的关系?对这些同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不同的课程开发的向度观,这是确立合理的课程目标的关键。P233
确定课程目标的基本取向
在行为目标取向、生成性目标取向、表现性目标取向等取向之间做何选择?怎样处理这几种目标取向之间的关系? 这不仅反映了特定的教育价值观,也与程开发的向度观有着内在联系。目标取向的确立为目标内容的选择和目标的陈述奠定基础。P233
确定课程目标
在教育目的、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课程目标的基本取向确定以后,课标的基本内容和陈述方式也就确立下来了,在这种条件下即可进一步内容明确而具体的课程目标体系。P233
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
课程选择
课程内容即学科知识P234
第一,学科知识与儿童心理发展水平的关系。在处理这对关系时,我们既要尊重学科知识内在的逻辑体系要求,又要尊重儿童心理发展的内在要求,实现学科逻辑与儿童心理逻辑的统一。P234
第二,具体学科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的关系。学科知识所依存的科学、艺术、道德等,分属人类文化的不同领域,彼此间存在差异,但不能因此而否认这些领域及不同学科间的内在联系。因此,在课程选择中,在承认并尊重科学、艺术、道德等领域彼此间差异的同时,应自觉关注这些领域的整合。
第三,概念原理的知识与过程方法的知识的关系。概念原理的知识和过程方法的知识具有内在的统一性,二者的融合即为一门学科的“学科结构”。
课程内容即社会生活经验P234
每一位教师和学生都生长于一定的社会环境中,拥有相应的社会生活。因此师生的社会生活经验构成课程内容的重要来源。恰当选择社会生活经验以构成课程内容,其理论前提是重新审视教育与社会、学校课程与当代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什么是教育?教育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通过互动而形成的学习共同体,它本身就是社会生活的一种主体形态。学校课程应该是对社会生活经验的主动选择和重新建构,而不应是被动地传递或模仿某些流行社会生活经验的工具。同时,学生与教师有各自的生活环境,他们以此为基础在学校进行交往活动,这本身既是整个社会生活经验的有机构成,也是学校课程的重要内容。因此,学校课程有权利也有义务在时代精神的建构中贡献自己的力量。唯有如此,才能真正确立教育及课程的主体地位。
课程内容即学习者的经验P234
第一,学习者是主体,学习者经验的选择过程就是尊重并提升学习者个性差异的过程。每一个学习者,不论知识多寡、能力大小,都有独立的人格与尊严,都应当平等地受到尊重。因此,选择学习者的经验必须以尊重学习者的个性差异为前提。
第二,学习者是课程的主动建构者 当学习者的主体地位确立之后,他就不是别人为他准备好的课程的被动接受者,而是自己的课程的主动建构者和主体。
第三,学习者是知识与文化的创造者。实际上,不只是科学家、艺术家、诗人在创造知识与文化,从个人意义上讲,每一个学习者都是知识与文化的创造者。
每一个学习者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经历、精神世界和个人知识,这应是课程内容题中的应有之意。选择学习者的经验作为课程内容,需要确立四个基本观念。
第四,学习者创造着社会生活经验。学习者不仅接受社会生活经验、为社会生活经验所熏染,而且还创造着社会生活经验。
课程组织
P235 课程组织是课程开发者的课程价值观和课程知识观的具体体现,是一种智慧的行动。我们不能只是把它看作对既有课程要素的一种技术性、程序性的简单操作。
课程组织的含义及课程组织的要素P234
所谓课程组织、即在一定课程价值观的指导下,将所选出的各种课程要素进行组合,妥善形成相应的课程结构,使各种课程要素在动态运行的课程结构系统中产生合力,以有效实现课程目标,促进课程创生和教学创新。
主要包括;第一,主题和概念。第二,原理。第三,技能。第四,价值观
课程组织维度及基本标准P236
垂直组织的标准
连续性:是指将所选出的各种课程要素在不同学习阶段不断重复
顺序性:是指将所选出的各种课程要素根据学科的逻辑体系和学习者的身心发展阶段由浅入深,有简至繁地组织起来。
水平组织的标准
整合性;是指在尊重差异的前提下找到所选的各种课程要素彼此之间的内在联系,然后将其整合为一个有机整体。
第一,学习者经验的整合。每个学习者的需要、兴趣、经验等都是一个独特的有着内在联系的统一体,这个统一体就是每一个学生的人格整体。在学习者不断学习和发展的过程中,新学习的经验要与既有的经验在交互作用中不断整合起来,学习者的经验由此不断增长,人格也不断完善。
第二,学科知识的整合。通过课程的水平组织,将不同的学科知识在尊重差异的前提下整合起来,消除学科之间彼此孤立甚至壁垒森严的对立局面,以使学习者的学习产生最大限度的累积效应。
第三,社会生活的整合,也称“社会关联”。课程内容以社会生活的需要为中心整合起来,并将社会生活视为有着内在联系的整体。
课程组织的基本取向P237
(1)学科取向的课程组织。当课程以学科逻辑为根据、围绕学科组织起来的时候,这种课程组织即为学科取向的课程组织。这种取向把课程视为有组织的知识系统累积。属于学科取向的典型课程教育流派有永恒主义、要素主义、结构主义。永恒主义教育理论认为,课程主要应由“永恒科目”构成,这些“永恒科目包括语法规则、阅读、修辞、逻辑和数学,以及西方文明史上的各类名著。要素主义认为课程必须由人类社会中的文化精华——学术研究领域所构成,这些领域包括本国语、语法、文学、写作、数学、科学和历史。结构主义教育理论认为课程应当围绕“学科结构”组织起来,这种课程就是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末厂为流行的“学术中心课程”,通过这样的课程可以达到智力的卓越性。
(2)学习者兴趣和发展取向的课程组织。当课程根据学习者的心理逻辑,围绕学习者兴趣和发展组织起来的时候,这种课程组织即为学习者兴趣和发展取向的课程组织。这种课程组织取向把课程视为学习者的经验。这种课程价值观。从未在实践中占据主导地位,但其支持者不断。在20世纪,典型的学习者兴发展取向的课程组织模式包括设计教学法、发展课题取向的课程组织、持久性情境取向的课程组织,等等。
(3)社会问题取向的课程组织。当课程以适应或改进社会生活为目的、围绕主要的社会问题组织起来的时候,这种课程组织即为社会问题取向的课程组织,这种课程组织取向认为,课程是为学习者适应或改进社会情境做准备的,课程内容应源于某一社会、某些社会或整个世界的状况和情境。学习者通过课程研究社会的特征,如社会机构的功能、社会生活中的主要活动、人们面临的难以解决的问题,等等。
(4)混合取向的课程组织。当课程组织谋求学科逻辑、学习者的心理逻辑、当代社会生活中的问题等方面的结合的时候,这种课程组织即为混合取向的课程组织。课程组织的混合取向认为,学校课程本质上是学科知识、学习者经验、当代社会生活经验三方面的统一,因为人的经验本身具有整体性,任何把人的经验的某一部分从整体中人为隔离出来并片面强调的做法,都无助于人的经验的健全发展。
课程实施与评价
课程实施P238
课程实施的层次
观念层次的课程
社会层次的课程
学校层次的课程
教学层次的课程
体验层次的课程
课程实施的基本取向
忠实取向
相互适应取向
课程创生取向
课程评价P241
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
目标本位评价与目标游离评价 内部人员评价与外部人员评价 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
课程开发的原则
针对性与实用性原则
针对性
学生需求
如何解决问题
实用性
系统性与逻辑性原则
观念
技术
目标明确重点突出
了解
掌握
运用
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引导思考
遗忘规律
记忆规律
课程开发的概述
课程开发的重要性
与课程的有效性直接挂钩
是达成教学目的的必经之路
课程开发的好处
课程开发的过程,也就是我们进行自身知识提升的过程
是知识和经验形成体系并可复制的过程
课程对教师素质要求
充满热情,引导学生对新事物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良好的系统思考习惯和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
良好的素材搜索和整理能力
对应用领域扎实的知识储备和技能
良好的时间管理意识和课程进度整理
课程开发的概念
一般是指综合考虑学校教育的现实条件和目标,权衡并依据一定的价值取向,对课程中的各要素及其整体做出决定的过程P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