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藏象学说
本思维导图对从藏象学说进行了诠释,包括其概念、五脏、六腑、奇恒之腑、脏腑之间的关系。
编辑于2021-10-30 20:58:17藏象学说
概念
藏,指藏于体内的脏腑。
象,是显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
藏象:是人体脏腑的生理活动及病理变化反映于外的征象
脏腑分类及各自的生理特点
五脏:肝、心、脾、肺、肾
特点:化生和贮藏精气
六腑:胆、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特点:受盛和传化水谷
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特点:形态似腑功能似脏
五脏→藏而不泻,满而不实
心→君主之官
在五行中属火,为阳中之阳
于小肠相表里
生理功能
1.心主血脉
⑴心主血
心行血
心气推动血液运行
心气充沛,心阴心阳协调——血行正常
心气不足,心阴心阳不足——血行失常
心生血
水谷精微,奉心化赤
⑵心主脉
心气的推动和调控使脉道通利,血流通畅。
2.心藏神
广义的神——是指人体生命活动及其外在表现
狭义的神——即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3.心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⑴在体合脉,其华在面
⑵在窍为舌
⑶在志为喜
⑷在液为汗
心气与夏气相通应
肺→相傅之官
在五行中属金,为阳中之阴
于大肠相表里
生理功能
1.肺主气司呼吸
⑴肺主呼吸之气
呼吸进行体内外的气体交换
⑵肺主一身之气
①生成宗气(清气+水谷精气)
②调节气机(调节气的升降出入运动)
司呼吸
指肺有呼吸功能
2.肺主宣肃
⑴肺主宣发
①呼出体内浊气
②布散精微至全身,外达皮毛
③宣发卫气调节腠理开阖
⑵肺主肃降
①吸入自然之清气
②向下布散精微与清气
③清洁肺和呼吸道异物
3.肺主通调水道(肺主行水)
肺为水之上源
如果肺气宣降失调,则可出现水液输布和排泄障碍,如痰饮、水肿
临床:1.降气利水法2.宣肺利水消肿法(提壶揭盖法)
4.肺朝百脉,主治节
肺主治节的体现
①肺主呼吸,吐故纳新
②调节气的升降出入运动
③辅心行血
④治理和调节津液的输布、运行和排泄
肺朝百脉的作用
①全身血、脉要不断地朝向和汇聚于肺
②肺主司血之清浊转化
③肺通过生成宗气助心行血
5.肺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⑴在体合皮,其华在毛
⑵在窍为鼻——喉为肺之门户
⑶在志为忧(悲)——“悲则气消”
⑷在液为涕
肺气于秋气相通应
脾→仓廪之官
在五行属土,为阴中之至阴
与胃相表里
生理功能
1.脾主运化
⑴运化水谷
脾的运化功能强健——“脾气健运”
脾的运化功能减退——“脾失健运”
⑵运化水液
脾为“气血生化之源”
脾为“后天之本”
脾为“生痰之源”
2.脾主统血
作用:是通过气摄血(固摄)作用来实现的
3.脾主升清
⑴将水谷精微上输于心、肺、头目
⑵升举内脏
4.脾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⑴在体合肉,主四肢
⑵在窍为口,其华在唇
⑶在志为思
⑷在液为涎
脾气与长夏相通应
肝→将军之官
在五行属木,为阴中之阳
与胆相表里
生理功能
1.肝主疏泄——指肝气具有疏通、调畅全身气机的作用
⑴调畅情志
⑵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
⑶促进胆汁的分泌和排泄
⑷推动血液循环
⑸推动津液运行
⑹调节排精、行经与排卵
2.肝主藏血
⑴贮藏血液
①濡养肝脏
②滋养肝气,制约肝阳
③防止出血
⑵调节血量
活动
外周血量增多
肝藏血量减少
静止
外周血量减少
肝藏血量增多
3.肝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⑴在体合筋,其华在爪
爪为筋之余
⑵在窍为目
⑶在志为怒
⑷在液为泪
肝气与春气相通应
肾→作强之官
在五行属水,为阴中之阴
肾与膀胱相表里
肾为“先天之本”
生理功能
1.肾主藏精
先天之精,来源于父母的生殖之精
后天之精,来源于吸入的清气和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
⑴促进生长发育
齿、骨、发的发育状态可反映肾中精气的盛哀,是判断机体生长发育状况的客观标志。
⑵促进生殖
天癸:进入青春期,随着肾中精气的不断充盛,产生了一种促进生殖器官发育成熟和维持生殖功能的精微物质。
⑶为脏腑阴阳之本
①化生肾阳,肾阴
②化生脏腑阴阳
肾阳为脏腑阳气之本
肾阴为脏腑阴液之本
2.肾主水——是指肾具有主持和调节全身津液代谢的功能
⑴调节相关脏腑的功能
⑵调节尿液的生成和排泄
3.肾主纳气
“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
4.肾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⑴肾在体合骨,其华在发
齿为骨之余
发为血之余
⑵开窍于耳及二阴
⑶在志为恐
⑷在液为唾
肾气与冬气相通应
六腑→泻而不藏,实而不满,以通为用,以降为顺
胆→居六腑之首,又隶属于奇恒之腑
中精/中清/清净之腑/中正之官
生理功能
1.贮藏和排泄胆汁
2.主决断
胃→腹腔中容纳食物的器官
水谷之海、“人以胃气为本”
生理功能
1.主受纳水谷(胃阴)胃阴不足→饥不欲食
指胃具有接受和容纳饮食水谷的功能
2.主腐熟水谷(胃阳)胃阳炽盛→多食善饥
指胃气将食物经过初步消化,形成食糜的功能
3.主通降
小肠
生理功能
1.主受盛化物
⑴小肠接受由胃腑下传而来的食糜而受纳之——受盛作用
⑵食糜在小肠内必须停留一定时间,消化,化为精微和糟粕两部分——化物作用
2.主泌别清浊
分清:将食物中的精华吸收——上输心肺,布散全身
别浊:形成粪便 形成尿液——小肠主液
3.主液(有营养)
临床上采用“利小便即所以实大便”的方法
大肠→传导之官
生理功能
1.传导糟粕
①是胃气降浊延伸
②与肺气下达有关
③赖肾主气化正常
2.主津(无营养)
膀胱→州都之官
生理功能
1.贮存尿液(关系到)——肾气的固摄
2.排泄尿液(关系到)——肾与膀胱的气化作用
①肾气不固:膀胱不约,开多合少(遗尿、尿频、或尿失禁、或小便余沥不禁)
②肾气气化失司:膀胱不利,合多开少(尿少、水肿、或尿闭)
从肾治疗膀胱的病变
三焦→孤腑
生理功能
六腑之三焦
⑴通行元气
⑵通行津液
特点
部位三焦
⑴上焦——膈以上:“上焦如雾”“上焦主纳”
⑵中焦——膈至脐:“中焦如沤”“中焦主化”
⑶下焦——脐以下:“下焦如渎”“下焦主出”
奇恒之腑
概念:奇恒之腑包括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形态似腑,功能似脏
脑→精明之腑
生理功能
1.主宰生命活动
2.主宰精神活动
3.主感觉运动
髓:脑髓、脊髓、骨髓
生理功能
1.充养脑髓
2.滋养骨髓
3.化生血液
女子胞
生理功能
1.主持月事
2.孕育胎儿
脏腑之间的关系
脏与脏的关系
心与肺——相克
1.血液的运行
2.呼吸运动
心与脾——相生
1.血液生成
2.血液运行
心与肝——相生
1.血液运行
2.精神情志
心与肾——相克
1.水火既济(心肾相交)
2.精神互用
3.君相安位
肺与脾——相生
1.气的生成
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气
脾运化的水谷精气
2.水液代谢
肺主通调水道、主宣肃
脾主运化水液
“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
肺与肝——相克
1.气机升降
“肝火犯肺”木火刑金——相侮
2.气血运行
肺与肾——相生
1.呼吸运动
“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
2.津液代谢
3.阴液互资(金水互生)
肝与脾——相克
1.疏泄与运化的相互为用
2.藏血(肝)与统血(脾)的相互协调
肝与肾——相生
1.精血同源
2.藏泄互用
肝主疏泄(开),肾主封藏(关)
3.阴阳互资互制
肾阴不足可引起肝阴不足,阴不制阳,肝阳上亢——“水不涵木”
肝阴不足,肾阴不足——肝阳上亢
脾与肾——相克
1.先(肾)后(脾)天相互滋生
2.水液代谢
腑与腑的关系
对饮食的消化、吸收和排泄过程中的相互联系与配合
脏与腑的关系
心与小肠
表里关系
肺与大肠
表里关系
脾与胃
表里关系
1.纳运相协
胃主受纳——为脾运提供准备
脾主运化——为胃纳提供能量
2.升降相因
脾主升清——转输精气,上输心肺
胃主降浊——浊间不降,虚实更替
3.燥湿相济
脾性恶湿——脾阳健则能运
胃性恶燥——胃阴足则能纳
肝与胆
表里关系
1.同司疏泄
2.共主勇怯
肾与膀胱
表里关系
喜燥恶湿
心包即心包络,作用:保护心脏,代心受邪
宗气:①助肺司呼吸②助心行气血
特性: 脾:喜燥恶湿 胃:喜润恶燥→伤阴
脾胃合称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胆是六腑也是奇恒之腑 形态似腑:中空 功能似脏:精汁,不传化水谷 主决断:与精神情志有关
三个条件:①动力:心气(阳)②物质基础(血液)③脉道通利
“人动则血运于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脏”
“女子以肝为先天”
宗气:①助肺司呼吸②助心行气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