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分子生物学第三章转录
现代分子生物学第五第三章生物信息的传递(上)从DNA到RNA(转录),转录的基本过程、转录产物的后加工、真核生物转录产物内元的去除、RNA编辑与在编码。
真核基因表达调控思维导图,主要从转录前调控,转录调控,转录后调控,翻译调控,翻译后调控五个方面进行简单阐述。
现代分子生物学之原核基因表达调控思维导图,包括基因表达调控的基本概念、原核基因调控机制、乳糖和色氨酸操纵子、原核生物的转录后调控等。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昆虫记》思维导图
《安徒生童话》思维导图
《鲁滨逊漂流记》读书笔记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书笔记
妈妈必读:一张0-1岁孩子认知发展的精确时间表
从DNA到RNA--转录
转录的基本过程
模板识别
RNA聚合酶
真核生物
RNA聚合酶Ⅰ:核仁,合成rRNA
RNA聚合酶Ⅱ:①核质,合成mRNA前体(核不均一RNA)、snRNA②大亚基中有C末端结构域,CTD中含有保守氨基酸序列多个重复③参与了启动子逃离、延伸、终止
原核生物
❶核心酶(2α+β+β’)+σ=全酶❷各亚基作用:β催化、前α使模板上DNA双链解为单链,尾α使解链的单链重新聚合成双链,β’充当SSB蛋白参与非模板链的结合 ,σ识别启动子的-35序列
启动子
真核生物——核心启动子❶帽子位点(转录起始位点)❷TATA框(位于-30处,一般序列为TATAA(T)AA❸CAAT框(位于-75bp,一般序列为GGC/TCAATCT) 其他元件:❶增强子(在-100bp以上)❷GC框(位于-90bp左右附近,GC含量多)
原核生物——❶转录起始位点、❷-10序列(含6个碱基保守序列TATAAT) ❸-35序列(TTGACA)、❹-10序列与-35序列直接的距离(距离一般为16-19bp)
转录起始(通过启动子)
原核生物起始过程
全酶与启动子结合(封闭二元复合物形成)R位点被σ因子发现并结合
开放型启动子二元复合物(RNA聚合酶到达-10序列)
三元复合物形成(模板DNA、RNA聚合酶、新生RNA链)
真核生物没有识别启动子的功能转录起始过程需要很多的辅助因子(转录因子)参与, 并且按一定顺序与DNA形成复合物,协助RNApol定位于转录起始点
转录延伸
酶与产物RNA不解离 ★ 底物NTP不断加到RNA链的 3’-OH 端 ★ 形成一个磷酸二酯键后,核心酶向前滑动 ★ 延伸位点不断地接受新的NTP,RNA链不断延伸 ★始终保持三元复合物的结构
转录过程中的延宕:RNA聚合酶在延长过程合成RNA的速度是不恒定的。在通过一段富含G·C对序列之后大约8-10个碱基就会出现一次延宕(停滞),这对转录的终止起到重要作用
转录终止
原核生物的终止
内在终止子(不依赖σ因子的终止子)
结构特征:①含有茎环结构,富含G/C②6-8个连续的U串发卡结构末端,U串对应的为富含A/T的区域
依赖σ因子的终止子
结构 : ① IR序列中的 G/C 对含量较少发夹结构末端没有固定特征②靠与ρ的共同作用而实现终止
真核生物的终止(研究很少)
转录产物的后加工
半衰期短,多顺反子
帽子
帽子的种类:①帽子0(Cap-0)m7G N7—甲基鸟苷②帽子1 第一个核苷酸的 2’-O 位上产生甲基 化 (A N6 位甲基化)③帽子2(Cap-2) 第二个核苷酸的 2’-O 位上产生甲基
帽子结构的生成:①甲基供体都为S—腺苷甲硫氨酸②RNA鸟苷酸转移酶-----戴帽酶
帽子结构的功能:①对翻译起识别作用②增强RNA的稳定性使5︐端免遭外切核酸酶的攻击③与某些RNA病毒的正链合成有关
PolyA尾
功能:①可能与核质转运有关②与mRNA寿命有关③与翻译有关
真核生物转录产物内元的去除
概念
割裂基因:指编码某一RNA的基因中有些 序列并不出现在成熟的RNA序列中,成熟RNA 的序列在基因中被其他的序列隔开
RNA拼接:一个基因的外元和内元共同 转录在一条转录产物中,将内元去除而把外元连 接起来形成成熟RNA分子的过程
中部核心结构:在有些内元中,含有4个重复的保守序列,长度为10 ~ 20bp,4个保守序列构成一种二级结构,在拼接中起重要作用
内部引导序列:内元中能与两个拼接点边界序列配对的一段序列 ★第一类内元的拼接依赖于以上二级结构 --★为自我拼接的进行提供活性位点
内元的分类:❶Ⅰ类内元:含有中部核心结构❷Ⅱ类内元:不含中部核心结构❸Ⅲ类内元:具有 GU-AG 特征的边界序列(核基因mRNA前体)❹tRNA基因的内元(均位于 tRNA 的反密码环上)
拼接方式
❶由拼接装置完成(核mRNA内元)可供识别的特异序列拼接装置由多种蛋白质和核蛋白组成
❷自我拼接(两类内元Ⅰ 、Ⅱ )形成特定的二级结构, RNA具有催化拼接的能力
❸需要蛋白质酶参与的拼接(酵母tRNA)
Ⅰ类内元的拼接
结构特点
❶有由保守序列形成的二级结构(保守序列为 5’ -P-Q-R-S-3’)距拼接点很远,各 10~12bp P与Q互补、R与S互补而形成中部核心结构❷二级结构中还包括内元与外元的某一序列互补所形成的二级结构(内部引导序列,为自我拼接的进行提供活性位点)
5’ 拼接点和3’ 拼接点-------U↓… …G ↓
拼接机制 (以四膜虫的大rRNA前体的拼接为例)
两种rRNA转录在一条35S的产物中,26SrRNA有内元
35SRNA体外有自我拼接的能力 反应需要:一价和二价离子 鸟苷酸辅助因子(GTP GDP GMP和鸟嘌呤核苷) 不需能量的供给
拼接反应后,G与内元(414base) 5’端以磷酸二酯 键相连 (放射性标记试验)
具体拼接过程
两次转酯反应是紧密偶连的
自我拼接过程主要由转酯反应构成,且完全由内元自身 完成--------自我拼接的最大特点
Ⅱ类内元的拼接
拼接点序列,7核苷酸的保守序列, 3’ 拼接点上游 6bp ~ 12bp 处
拼接机制
核基因mRNA内元的拼接
拼接点序列
❶第一次转酯——左外元、内元剪切套索❷第二次转酯--exons连接、套索状内元释放 ❸拼接体解体与lariat降解同步
RNA编辑与在编码
RNA编辑
概念:RNA编辑是指某些RNA,特别是mRNA前体的一种加工方式,导致DNA所编码的遗传信息发生改变。 方式:核苷酸残基的插入、删除或取代。 意义: 校正:拯救突变位点,校正基因表达。 调控:构建或去除起始密码子和终止密码子。 扩充:使基因产物获得新的结构和功能,有利于生物的进化
RNA再编码
RNA编码和读码的方式的改变
前两种拼接都属于转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