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原核基因表达调控
现代分子生物学之原核基因表达调控思维导图,包括基因表达调控的基本概念、原核基因调控机制、乳糖和色氨酸操纵子、原核生物的转录后调控等。
真核基因表达调控思维导图,主要从转录前调控,转录调控,转录后调控,翻译调控,翻译后调控五个方面进行简单阐述。
现代分子生物学第五第三章生物信息的传递(上)从DNA到RNA(转录),转录的基本过程、转录产物的后加工、真核生物转录产物内元的去除、RNA编辑与在编码。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英语词性
法理
刑法总则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先秦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秦汉
文学常识:魏晋南北朝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隋唐五代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两宋
民法分论
日语高考動詞の活用
分子生物学
原核基因表达调控模式
基因表达调控的基本概念
概述
对基因转录及翻译过程的调节就是基因表达调控
基因表达的方式
组成性表达
(管家基因)不受环境变化或代谢状态影响的一类基因表达
诱导和阻遏表达
诱导表达 在特定环境信号刺激下,基因表现为开放或增强,表达产物增加
阻遏表达 在特定环境信号刺激下,基因被抑制,从而使表达产物减少
基因表达特异性
❶时间特异性❷空间特异性
生物学意义
❶适应环境,维持生长和增殖(真核、原核) ❷维持个体发育和分化(真核)
正转录调控
在没有调节蛋白质(激活蛋白)存在时基因是关 闭的,加入这种调节蛋白质后基因活性就被开启
负转录调控
在没有调节蛋白质(阻遏蛋白)存在时基因是表达的,加入这种调节蛋白质后基因表达活性便被关闭
其它调控蛋白:特异因子,激活蛋白
①特异因子决定RNA聚合酶对一个或一套启动序列的特异性识别和结合能力;
②激活蛋白可结合启动子邻近的DNA序列,提高RNA聚合酶与启动序列的结合能力,从而增强RNA聚合酶的转录活性,是一种正调控(positive regulation)。
操纵子(operon):由结构基因、 调控序列和调节基因组成
①结构基因:包括数个功能上有关联的基因,它们串联排列,共同构成编码区。这些结构基因共用一个启动子和一个转录终止信号序列,因此转录合成时仅产生一条mRNA长链,为几种不同的蛋白质编码。这样的mRNA分子携带了几个多肽链的编码信息,被称为多顺反子(polycistron)mRNA。
②调控序列:包括启动子(promote r)和操纵元件(operator)
a. 启动子:RNA聚合酶和各种调控蛋白作用的部位,是决定基因表达效率的关键元件。
b. 操纵元件:是一段能被特异的阻遏蛋白识别和结合的DNA序列。
③调节基因(regulatory gene) :编码能够与操纵序列结合的阻遏蛋白
阻遏蛋白的作用:
识别、结合特异的操纵序列,抑制基因转录,所以阻遏蛋白介导负调节(negative regulation)。阻遏蛋白介导的负性调节机制在原核生物中普遍存在。
原核基因调控机制
转录水平上的调控
转录后水平上的调控
❶mRNA 加工成熟水平上的调控❷翻译水平上的调控
乳糖操纵子
既需要有乳糖的存在,又需要没有葡萄糖可供利用
(一)乳糖操纵子的结构
❶结构基因:Z、Y及A,分别编码β-半乳糖苷酶、透酶和乙酰基转移酶
❷调控区:操纵元件O、启动子P、分解代谢物基因激活蛋白(CAP,cAMP结合蛋白)结合位点
❸调节基因I:编码阻遏蛋白(与O序列结合,关闭操纵子)
(二)乳糖操纵子受到阻遏 蛋白和CAP的双重调节
.阻遏蛋白的负性调节:无乳糖时,I序列表达的Lac阻遏蛋白与O序列结合,阻碍RNA聚合酶与P序列结合,抑制转录启动。
诱导物:别乳糖(由乳糖转变而来)
机理:别乳糖与阻遏蛋白结合, 促使阻遏蛋白从O序列脱离,诱导基因表达
CAP的正性调节
正调节物:cAMP ,葡萄糖缺乏时,cAMP浓度升高
机理:cAMP与CAP结合形成复合物,促使CAP结合CAP位点,激活RNA聚合酶
协同调节:Lac阻遏蛋白负性调节与CAP正性调节两种机制协调合作。
色氨酸操纵子
调控模式 注意:trp体系参与生物合成而不是降解, 它不受葡萄糖或cAMP-CAP的调控
❶色氨酸是构成蛋白质的组分,一般的环境难以给细菌提供足够的色氨酸,细菌会经济利用色氨酸。细菌所以能做到这点是因为有色氨酸操纵元(trp operon)的调控
❷色氨酸操纵子负责色氨酸的生物合成
❸足够的色氨酸---操纵子关闭
❹缺乏----操纵子被打开,trp基因表达
❺色氨酸或与其代谢有关的某种物质在阻遏过程(而不是诱导过程)中起作用
(一)色氨酸操纵子通过阻遏作用抑制基因表达
1.细胞内无色氨酸时,阻遏蛋白不能与O序列结合,因此色氨酸操纵子处于开放状态,结构基因得以表达。
2.细胞内色氨酸的浓度较高时,色氨酸作为辅阻遏物与阻遏蛋白形成复合物并结合到O序列上,关闭色氨酸操纵子,停止表达用于合成色氨酸的各种酶。
3.生理意义:最大限度地减少能量消耗。
(二)色氨酸操纵子通过衰减作用抑制基因表达
1.转录衰减(transcription attenuation):使已经开始转录的mRNA合成终止的基因表达调节方式,称为转录衰减。这种作用是利用原核生物中转录与翻译过程偶联进行,翻译时先合成的一段前导序列L来实现的。
2.前导序列L的结构特点
①它可以转录生成一段长度为162bp、内含4个特殊短序列的前导mRNA;
②其中序列1有独立的起始和终止密码子,可翻译成为一个有14个氨基酸残基的前导肽,它的第10位和第11位都是色氨酸残基;
③序列1和序列2间、序列2和序列3间、序列3和序列4间存在一些互补序列,分别都可以形成发夹结构。形成发卡结构的能力依次是1/2发夹>2/3发夹>3/4发夹;
④序列4的下游有一个连续的U序列,是一不依赖于ρ因子的转录终止信号。
3.转录衰减的机制
①色氨酸的浓度较低时,前导肽的翻译因色氨酸量的不足而停滞在第10/11的色氨酸密码子部位,核糖体结合在序列1上,因此前导mRNA倾向于形成2/3发夹结构,转录继续进行;
②色氨酸的浓度较高时,前导肽的翻译顺利完成,核糖体可以前进到序列2,因此发夹结构在序列3和序列4形成,连同其下游的多聚U使得转录中途终止,表现出转录的衰减。
4.转录衰减的生理意义
原核生物这种在色氨酸浓度高时,通过阻遏作用(粗调)和转录衰减机制(精调)共同关闭基因表达的方式,保证了营养物质和能量的合理利用。
结构特点: ❶trpR和trpABCDE不连锁; ❷ 操纵基因在启动子内 ❸有衰减子(attenuator)/弱化子 ❹启动子和结构基因不直接相连,二者被前导序列(Leader)所隔开
原核生物的转录后调控
❶翻译起始的调控
SD序列与起始密码子间的距离影响RBS的结合强度
❷稀有密码子对翻译的影响
❸重叠基因对翻译的影响
❹RNA高级结构对翻译的影响
❺魔斑核苷酸水平对翻译的影响